战国、秦汉的陶瓷工艺有很大的提高和创新,陶器的日益精美和瓷器日趋成熟是其特点,这使陶瓷用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继陶器与漆器在战国、西汉时取代部分铜器之后,在东汉晚期出现陶瓷器取代昂贵的漆器的趋势,为以后进入瓷器时代谱写了前奏。
这一时期,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浙江、陕西、四川等地均发现密度高、规模大的战国和汉代窑址,在浙江绍兴甚至发现在同一地点上互相叠压了5座战国时期的窑址,说明陶瓷业的繁荣。春秋时窑炉已由传统的圆形馒头窑发展成长形的蛇窑,战国时从山西候马、河南洛阳、河北武安等地的窑址看,窑炉规模比春秋有很大提高,秦代比战国又有提高,从咸阳秦陵兵马俑坑遗址看,秦代窑体比发现的战国窑体大四、五倍,且窑床倾斜,前高后低,目的使受热均匀,烧成后不至于前倾变形,解决了烧制大型兵马俑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汉代更出现类似近代的大型龙窑,容积增加到10米2左右,烟道增加为三个,使炉温高,受热均衡,为瓷器的烧制成熟创造了条件。
陶瓷的生产管理上,官营工场,私营作坊,及个体窑场同时并兴,陶器上普遍流行铭文戮记,如战国官营工场的陶器上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等字铭,私营作坊的陶器上刻有“文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秦代陶器刻有“咸亭”、“蒲里”、“咸阳”、“新安”等表示产地和工匠姓名的字铭,汉代的陶瓷器有“宫疆”、“宫屯”、“宗正”、“都司空”、“邯亭”、“陕亭”等,还增加了吉祥用语作字铭。
陶瓷品种,日用器仍以灰陶为主,新创烧的有暗纹陶及主要用作明器的彩绘陶和铅釉陶。南方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战国得到发展,而在东汉晚期使青瓷的烧制趋干成熟。在陶瓷品种增多的同时,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起来,日用器有印纹、划纹、堆贴等,明器有堆贴、彩绘、雕镂等。总的看来,日用器简朴,明器华丽。这时期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有陶塑和建筑用陶,建筑陶器属于陶瓷工艺,但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建筑工艺关系也相当密切。
灰陶
日用器以灰陶为主,除灰陶外、红陶、黑陶、夹砂陶也有一定比重。炊具有釜、甑、鼎、等,饮食器有杯、碗、钵、盘、豆常成套出现,如河北石家庄市郊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成套饮食器具,陕西出土了釜甑等夹砂陶炊具,四川出土的陶壶,呈喇叭口椭圆腹平底,肩部斜出有直流,造型别致优美。秦汉时灰陶应用更广,类型变化多样,形成不同特色。秦代制陶业以关中最盛,造型庄重,出现一些具有特殊风格的品种,如蒜头壶、茧壶等。汉代有豆、筒杯、钵、盘二勺、小壶、扁壶、缸、釜、甑等,制作精良,造型优美。日用灰陶器的装饰风格多趋于简朴,主要为刻划纹,有篦纹、网纹、绳纹、弦纹等。
暗纹陶
暗纹陶也称砑花陶,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兴盛,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制作时在陶坯未干时用圆纯光滑的工具在器壁上轻力砑画成各种纹样,利用砑画部位密度增大形成一定肌理效果的暗纹,烧成后,暗纹仅在光线成一定角度时才隐约可见。暗纹陶多用细泥制成,胎质偏黑,装饰纹样主要有弦纹、斜格纹、齿纹、栉齿纹、波纹等。
暗纹陶益(河北平山出土)形饰新颖,堆塑有小鸟、小兽和人物,并有盖钮、环耳、器足等。郑州二里冈、洛阳烧沟、山西侯马、山东临淄等地的战国墓均有大量暗纹陶出土。
几何印纹硬陶
几何印纹陶在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战国时,由于胎土含有氧化铝,烧成温度更高,达1200℃左右,烧成后胎骨坚硬,多呈紫褐色。战国时的几何印纹硬陶仍以泥条盘筑成型,多为容器。罐、坛、钵、杯等多见于江苏、浙江;瓿、壶、缸、瓮等多见于两广。拍印出的纹饰主要有米字纹,方格纹、回纹、栉齿纹、圆珠纹、篦纹、波纹、编织纹、布纹、筛孔纹等,在器物的肩部常划出细密的波浪纹。总的看,小件细密,大件粗犷。
彩绘陶
彩绘陶主要作明器用,虽最早见于春秋,实际流传于战国、秦汉时期,彩绘陶的兴起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新制度的建立,社会处于上升阶段,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尤其上层统治阶层,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前寻求长生不死之方,死后依然要保持生前的一切。所以,这时的明器大都仿造生活中的日用器型,彩绘陶除仿自日用陶瓷器外,也有仿造当时的铜器、漆器造型。战国时彩绘陶的造型有鼎、敦、豆、壶、簋、篮、碗、盘、杯、盒、罐等,汉代有壶、盒、盆、盘、杯、奁、炉等,其中以壶最多。
彩绘陶虽仿自生活日用器,但作为明器,毕竟只为看而不为用,所以它的烧成温度很低,烧成后一般要施一层黑色陶衣,再刷一层白底,然后进行彩绘,彩绘后不能再经水和拿用。彩绘陶的装饰华丽,多用色鲜艳,绘制精美,战国时主要用黑线红绘,个别也有用金银勾线的,汉代色彩较丰富,除红、黑、白、金外,还辅以绿、灰、黄、橙、青、褐等多种色彩。
彩绘陶在纹样的构成与绘制上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那变化丰富的形式和熟练流畅的线描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研究。战国时,纹样以几何纹为主,有涡纹、三角纹、矩形纹、方连纹、水波纹、之字纹等,其他有云纹、龙凤纹、鸟兽纹。汉代以几何纹、云气纹、动物纹及人物纹为主,多组成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或适合纹样,注意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器盖多用有规律的适合纹样,在器腹部多由几何纹组成的带状纹样作有节奏的分割,中间穿插富有动感的云气纹或动物纹。纹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绚丽流畅,气势奔放。
彩绘陶的实物在河南洛阳、湖南长沙、陕西西安、河北邯郸、山西长治、山东文登、甘肃张掖以及广东、辽宁等地均有大量出土,其中仅洛阳烧沟一地就出土彩绘陶近800件。典型作品如“彩绘陶壶”(洛阳烧沟出土),整器由几何纹装饰带分隔构成,腹部主纹区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追逐于云气纹中。“彩绘鹭鱼陶盆”(河北满城出土),中心画有白鹭捉鱼,红色弦线组成圈带,外部五鱼追逐,纹样生动别致。
铅釉陶
铅釉陶也是主要作明器用的陶器,在西汉时创烧成功,汉宣帝以后兴盛,开始主要流行于北方的关中和关东地区,东汉后普及到湖南、江西及西北、东北等广大地区。这里一种以铅化合物为助熔剂的低温釉陶,在800度左右的氧化气氛中烧成,含铜呈翠绿色,含铁则呈黄褐色或棕红色。多为翡翠般的绿色釉层,清澈透明,薄薄地覆盖在器面上,釉面平滑光亮。有时由于长期埋在地下,出土后釉面泛出银色光泽,故又称其为银釉陶,汉代南方烧制的铅釉陶,火度比北方高,釉层较硬,所以又称北方为软釉,南方为硬釉。
铅釉陶实物较多,由于作陪葬用,有做成奁、盒、炉等日用器型,也有做成灶井、磨盘、圈仑、作坊、楼阁及各种动物造型的。如“绿釉陶壶”(山东高唐出土),“五层陶塑楼阁”(甘肃武威出土)等。
原始瓷与青瓷
早在商代就已烧成了釉陶和原始瓷,这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但两者的发展又是紧密相关的,其共同点是都着釉。釉陶是泥质胎骨,烧成温度不超过1000℃,原始瓷则已采用高岭土做胎骨,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之所以要冠以原始二字,是因为它还处于瓷器的萌芽阶段,还不能称其为成熟的瓷器。原始瓷发展到战国,产量与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其用料精细,器型规整,通体施釉,由于烧成温度接近,常与几何印纹硬陶同窑烧制。
原始瓷的主要生产地仍在浙江、江苏一带,同时也延及江西、湖南等地,但烧成质量不及浙江、江苏。浙江绍兴、肖山等地出土不少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品种有碗、钵、杯、盘、罐、匝、盂等,江苏吴县战国墓也出土盘、罐、盂、尊等器物,吴县的原始瓷,釉只施于上部,釉层中有凝聚的芝麻点晶体,釉色黄褐、黄绿,以铁为呈色剂。原始瓷的装饰风格与日用灰陶器一样,极为简朴,器物或素面或饰以简单的篦纹、波纹、齿纹等。
原始瓷发展到汉代,取得很大成就,到东汉中晚期已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由于以铁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被称为青瓷。
青瓷在东汉时期的烧造遍及各地,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出土,浙江是青瓷造烧的中心,在上虞、余姚、宁波、绍兴等地,发现大量窑址,使用规模很大的龙窑,烧成温度达到1300℃左右。汉代青瓷器多胎质灰白,釉薄而匀,施釉常不到底,由于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扣之清脆悦耳,有金石之声。品种有瓿、罐、盂、钵、碗、壶、洗、杯、炉、灯等。釉色多为灰绿或绿中泛黄,纹饰依然简朴,有弦纹、小波纹、圆珠纹等。
除青瓷外,1972年在浙江上虞,宁波等地的东汉窑址发现早期黑瓷,其他在江苏、安徽等地也有发现。胎色深灰,釉层中因含铁量高,烧成时由深褐而到漆黑。品种有罐、壶、瓿、等大件,也有碗、洗,造形纹饰与同期青瓷相似。这一发现之前,最早的黑瓷是在东晋时才有出现。
陶塑
陶塑是陪葬用的明器。前已述及,战国、秦汉盛行厚葬,在陪葬的明器中,一部分是生前享用的日用器,如铜器、漆器、陶瓷器、丝织品,衣服等,这些都可以直接放入墓室中。而在奴隶社会结束后,用活人、活畜殉葬的习俗已被废除,生前享用的建筑、奴婢、家畜、车马等改为制成模型来进行陪葬,人物模型称为俑,俑主要做成陶塑,也有用木雕的,这就使战国、秦汉,尤其是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塑。这些陶塑,一方面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秦汉的厚葬之风,波及朝野上下,上至皇帝及官僚贵族们的大型陵墓,下到中小地主及平民百姓的小型墓葬,从中出土的大量陶塑,为我们展示了一批丰富多彩的雕塑群,成为研究古代历史与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
陶塑主要是素烧的红陶器,也有烧成后再进行彩绘,汉代以后还以铅釉陶烧成各类陶俑。
战国时期的陶塑,有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郑州二里岗的战国墓中出土两只陶鸭,足、尾、翼都可以拆开,并施以彩绘,制作十分精巧。
秦代陶塑以秦陵兵马俑为典型代表,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先后发掘了三座陪葬的兵马俑坑,其中各类武士俑达七千件之多,另有战车、战马各百余件。这些陶俑陶马塑造得和真人真马一样高大,如此庞大的雕塑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将军俑、铠甲俑、战袍俑等一律身服褶,上身战袍齐膝,下身长裤缚腿,足登方口齐头履,按职务的不同披挂不同铠甲,个个威严挺立,气宇轩昂。形象刻划的重点放在面部,传神之外,体现出陕西关中地区人所特有的剽悍形象,神情、五官、发饰的塑造都极注意每件作品的个性。战马都刻划得膘肥体壮,前肢挺立,后腿如弓,筋骨见劲,势如临战。
兵马俑由于体型庞大,制作时采用模塑结合,陶俑、陶马的头、身、腿都在分模制作后进行粘接,有的是先烧后接,如陶俑的头和身躯。大多是先接后烧,如此大型的陶塑在烧制时要做到不裂、不变形而且要求火候均匀并保持一定的高温,这些都反映秦代烧窑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汉代陶塑在题材涉及生活之广和艺术处理手法之新上有突出的成就。题材上,人物有文俑、武士、胡俑、侍仆、侍女、舞俑、乐俑、杂技俑、侏儒等。动物有马、牛、羊、猪、鸡、鸭、狗、龟、鱼、蛙、鸟、猴、象、鹿等。器物有灶、井、车、船等。建筑模型有厨房、磨房、仓库、城堡、楼房、猪圈、羊圈等。其中楼房又有曲尺式、干阑式、重楼、水阁等多种形式。
艺术处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形神兼备,在传神的基础上追求栩栩如生的写实效果,人物和动物的形体结构,各部分的比例都刻划得十分准确。典型作品如四川成都、河南辉县等地东汉墓出土的一批动物陶塑,有狗、马、羊、猪、鸡、鸭、鹅等。狗的警觉,羊的温顺,马驹的活泼调皮被刻划得惟妙惟肖。另一种倾向是以刻划人物的动态、神态为主,忽略形体的比例结构,甚至有意对形体作夸张变形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典型作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山东济南出土的“彩绘乐舞技技群俑”。其中说唱俑以极其生动的神态和动态一下子把观众吸引住,给人一种淋漓痛快的艺术享受,慢慢的你才会感到他的头与躯干、四肢的比例结构都作了夸张的不经意的变形,这些变形更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