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hao)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huai)安。

为中华崛(jue)起而读书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淮安县的一户周姓人家。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书香门弟:指祖上世代读书的人家。喜欢读书画画,是一个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周恩来还呀呀学语时,她就将一些唐诗读给周恩来听。周恩来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song)许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

有一次,周恩来的母亲叫来一群小伙伴,要他们作个有趣的游戏:他把一些方块字堆在他们面前,要求他们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谁做的又快又好。小伙伴们有的手托腮帮仔细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周恩来略一思考,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chu)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都夸奖说周恩来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三伯来到东北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引导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报纸,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一年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观日俄战争遗址。当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给这个村庄带来的灾难后,他心情激动,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人都有责任)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

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

有的干脆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周恩来,现在你回答,为什么要读书?”老师问。

“为了中华之崛起。”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他的南方口音,老师一时没听清楚,于是周恩来又沉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高兴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投来敬佩的目光。后来,周恩来进了著名的南开学校,并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免费生。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他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上了国家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道路

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回到祖国,不几天就爆(bao)发了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周恩来回到南开,全力参加了爱国运动。从此,他走向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周恩来全力筹(chou)办下,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行曾达两万份,成为当时对全国爱国运动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当年9月,周恩来倡议组建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的骨干组织、男女均可参加的“觉悟(wu)社”,受到“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赞扬和指导。

1920年,在天津的“一·二九”惨案中,他作为几千学生请愿的总指挥和代表之一,被天津反动当局逮(dai)捕。周恩来在狱中和难友们一起开展绝食斗争,争得较好的生存条件;他组织大家学习,亲自讲解马克思主义,鼓舞大家的斗志。7月17日,天津当局感到众怒难犯众怒难犯: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才不得不释(shi)放了全部被捕代表。

周恩来出狱后,又得到南开学校负责人严修和张伯苓(ling)等人的推荐(jian)和资助,于1920年10月登上了赴欧洲勤工俭学和考察的行程。

1924年,国共合作后的国内革命运动形势蓬(peng)勃发展,急需大批干部。周恩来奉中共中央指示,从法国直接乘船回国。这时周恩来已是一位职业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和旅欧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1924年9月,周恩来回到当时国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广州。10月,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参与指挥了平定反动的商团军的叛乱,使广东革命政权转危为安。不久担任国共两党共建的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和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筹建了有共产党员担任领导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它成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后来发展成为著名铁军叶挺独立团。1925年1月,周恩来以中共留法小组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大会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925年11月,广州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兼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hui)、潮、梅、海陆丰25个县的地方行政工作;第一年2月到任,正式设立行政委员公署(shu)。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地方行政长官和政权机构。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前夕,周恩来等人提出对国民党实行“打击右派,孤立中派,扩大左派”的正确政策。蒋介石挑起“中山舰(jian)”事件时,周恩来与毛泽东主张给予应有的反击。

周恩来这次调来中央,名义上是组织部的秘书,实际上是要他负责整个党的组织工作。同时,周恩来还兼任中央军委委员,不久被调去负责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军事工作,任起义特别军委书记和总指挥。在起义前,做好切实周密的训练准备工作,正确选择起义时机,在条件成熟时坚决果断地发动起义。经过连续30小时的战斗,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北洋军阀(fa)驻上海的鄙队,解放了上海。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

正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周恩来从各种信息中敏锐敏锐:迅速而灵敏。地觉察到蒋介石到上海前的反动派一些不正常的动向,并报告中共中央。7月中旬,中共中共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改组,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由周恩来等五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这样,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屠(tu)杀的政治力量在中央取得了领导地位,从而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发动和“八七”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聂荣臻(zhen)等人一起领导了南昌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tu)杀政策(ce)的第一枪。在千百万革命人民经历了一连串的严重挫折,既大革命的失败,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了新的希望,从此开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这次起义中诞生,作为这次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丝毫愧色。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缔(di)造者之一。

为筹备和出席党的六大,6月18日至7月11日,六大期间,周恩来任主席团成员和大会秘书长。他还在大会上作了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批评反知识分子错误倾向,指出应用无产阶级的方法去使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的正确主张,专门讲了建立红军的几项原则。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人。

周恩来从1928年11月回国到1930年3月重去莫斯科期间,正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敌人统治的白色恐怖(bu)的上海,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整顿几乎被打散的党组织,恢复并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秘密工作,亲自解决了顺直省委和江苏省委等地方党组织的棘(ji)手问题,提出了“目前党的总的政治路线”就是“争取群众”的正确方针,党的机关要职业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原则,全国的党员由4万发展到10万人。

1933年2、3月间,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到达中央苏区,立刻把中央苏区的党、政、军权集中到博古手中,后来又把军权交给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他们完全排挤了周恩来和朱德的军事指挥权,并拒绝接受周恩来支援福建事变的正确建议。在他们错误的军事路线指导下,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jiao)”战争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实行长征。周恩来和朱德、王稼祥指挥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1935年1月渡过贵州乌江,到达遵义地区。在遵义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和张闻天、王稼祥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并检讨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了自己的错误。会后,周恩来和毛泽东、王稼祥受中央委托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取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jie)。

在川西草地粉碎了张国焘(tao)的破坏阴谋,翻越雪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苏区,同红十五军团会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以周恩来和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左倾逃跑错误进行了反复斗争,终于使红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yao)堡(bao)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周恩来一直站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最前线。他任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迅速地开展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赶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商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后放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2月至9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和首席代表的身份,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同国民党代表,主要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他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又采取机动灵活的策略,克服种种困难,使谈判取得成功。

9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与民主,他协助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争取了《双十协定》的签(qian)订。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周恩来于1946年11月率中共代表团被迫撤(che)回延安。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中央决定周恩来留在陕北,与毛泽东、任弼(bi)时率领前委,代表中央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建国以来,周恩来一直担任中央政府的总理,兼(jian)任过外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

周恩来是党、军队和国家的创始人之一、卓(zhuo)越的领导人。他参与党中央领导50年,从不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

周恩来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英勇斗争,鞠躬尽瘁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不辞劳苦,尽心竭力。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智慧。

巧打蒋先云

周总理打蒋先云戒(jie)尺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东征中。那时周恩来只有27岁,任蒋介石的政治部主任,率部第二次东征陈炯(jiong)明。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原名湘耘,别号巫山。1921年10月,刚刚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毛泽东来到衡阳,介绍蒋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他先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滇、桂军叛乱,后又调任蒋介石的少校侍从秘书,跟当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二次东征……

在一次战役之后,周恩来坐着广东的那种轿子赶回指挥部的路上,发现一群伤兵挡住了去路,正在大声吵闹。他走下轿子一看:几十名伤员站在路中央,围着怒气冲冲的蒋先云大吵大闹,双方的阵势真是剑拔弩张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周恩来赶忙大声问道:“都不要吵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一看政治部主任到了,立即停止了争吵。在双方的申(shen)辩下,周恩来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刚才,这批伤员自恃(shi)东征有功,就在闹事的地方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违犯了军纪。恰在这时,蒋先云赶到了,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违犯军纪的伤员。这批伤员不服,围着蒋先云大吵大闹,事态十分严重。周恩来为了尽快平息这场争吵。说道:“东征挂彩是光荣的,但违犯军纪是错误的,动手打人也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这个政治部主任打蒋先云同志12下手板,算是对大家的道歉总算可以了吧?”接着,周恩来当着这批伤员的面,打了蒋先云12下手板,就算解决了这场越闹越大的官兵间的争吵。

杰出的外交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外交决策。从1953年开始,他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4年,他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作出了努力;1955年参加在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的旗帜,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成功进行作出了贡献。在建立中美、中日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既重视官方外交,又重视人民外交;他接待和会见了许多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和民间人士,也访问过亚洲、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他为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公认他为“杰出的外交家”。

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埋怨。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工作正常进行,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xie)的努力,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同时也费尽了他的心血。在病榻(ta)上,他仍坚持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鞠躬尽瘁,于1976年1月8日心脏停止了跳动。全国人民都为失去了自己的好总理而万分悲痛,举行各种悼(dao)念活动,寄托哀思。

他的功绩和高尚人品,万世流芳。

痛哭任弼时

1951年,任弼时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周恩来接见外宾后,轻车简从,敲开了任弼时的家门。他与迎上来的任弼时夫人陈宗瑛(ying)亲切握手,又揽(lan)过还没有从失去父亲悲痛中解脱出来的孩子,摸摸这个的头,拉拉那个的手。他斜靠着沙发,缓缓谈起了难忘的战争年代,他与任弼时同志可谓朝夕共处,共同为党的事业工作。

记得撤离延安后,中央机关有一段时间住在王家湾。他们住的那孔窑洞是里外间,弼时同志住在里间,他住在外间。一次,天刚蒙蒙亮,他醒了,看看里面的窑洞门没开,心想弼时同志身体不好,一定还在睡觉,便放轻了动作,悄悄穿衣下炕(kang)。谁知这时,喉咙一阵发痒,不好,要咳嗽!他不想惊动睡梦中的弼时同志,马上屏(bing)住呼吸,捂(wu)紧嘴,打开大门,快步走出小院,离窑洞十几米了,估计弼时同志听不见了,才痛痛快快地咳出声来。谁想咳完抬头一看,弼时同志从远处走回来。他不觉一愣(leng),但一看里面窑洞打开的窗户,他心里一热,全明白了:为了不打搅他休息,爱早起锻炼的弼时同志是从窗户悄悄跳出来的,他血压高,身体那么不好,可他总想着别人……

周恩来讲着讲着,话语里夹着难以抑制的哽咽。一向善于控制自己的周恩来放声痛哭!他双肩颤动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大滴大滴的泪水从捂着脸的指缝中涌出。

周恩来题碑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xiu)……”

周恩来题这些碑文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纪念碑动工的时候,负责设计建造纪念碑的著名雕塑师刘开渠找周总理,请他题写碑文,总理愉快地接受了。周总理的书法功底很深厚,但他并没有轻易动笔。为了题写好碑文,他特地住到北戴河,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推敲、琢(zhuo)磨,反复试写,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然后,他带着写好的碑文,十分谦虚地对刘开渠说:“你们让我写碑文,我躲到北戴河练了一个星期的字。你看行不行?”

刘开渠面对周总理的这份谦虚,不知该怎么说,只是一个劲的拿着碑文看着,眼里噙(qin)满泪水……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