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宗
吴伯宗,江西金溪人,名,字伯宗,以字行世。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
吴伯宗自幼颖悟,十岁通举子业。乡贤达葛元吉吉曰:“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乡试、四年礼部廷试皆第一。
时为明朝开科之始,太祖亲自命题,伯宗应对如流,帝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命与修《大明日历》。当时,胡惟庸专权,伯宗不愿依附,胡惟庸便借故将其谪至风阳。伯宗虽遭贬而不忘国事,仍上疏议论时政,力言胡惟庸专断树党,贪赃枉法,不宜独任,久之必为国之大患。言辞恳切,忠心可鉴。太祖御阅,十分感叹,复将伯宗召回,并赐给衣钞。后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政绩突出,以名德深受当地人的尊重。使还,任国子助教,进讲东宫,首陈“正心诚意”之说。第二年改任翰林典籍。太祖曾出十题命其作赋,伯宗援笔立就,且词句恢宏,旨趣雅洁,深得太祖赏识。后任命他为太常司丞,伯宗推辞不赴;改国子司业,伯宗又辞。帝怒,贬为金县(今陕西金县)教谕。未至,召还为翰林检讨。洪武十五年(1382)进武英殿大学土,第二年冬,其弟仲实为三河知县,因荐举不实,吴伯宗受此牵连降为检讨。
吴伯宗为人温厚儒雅,然刚直不阿,故屡遭降贬,死于任上。谥文庄。著有《吴伯宗全集》、《荣进录》、《均玉堂集》等。
朱善
朱善,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
据《明史》记载:朱善,洪武八年廷对第一。然而明朝自洪武三年开科,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又以科考录取多为缺乏实践经验的少年后生而下诏停罢科举,直至洪武十七年(1384)方恢复。所以《明史》关于朱善状元及第的时间可能有误。另据明代学者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记载,明代状元、著名学者杨慎曾记有:“洪武五年壬子科会元陈忠,福建莆田人,而状元则为朱善。盖连三年,三赐廷对,得大魁三人,而世知之者鲜矣。”本文据此之说,遂拟朱善中状元时间为洪武五年。
朱善九岁时,即通经史大义,能属文,尤邃于诗。元朝末年,朱善为避兵乱,隐居山中,事奉继母以孝闻名。明洪武初年为南昌教授。洪武五年(1372)廷对第一,大魁天下。
朱善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年,因奏对失旨改为典籍,放还回乡。复召为翰林待诏。曾上疏论婚姻律,认为:民间姑舅及两姨子女,法不得为婚,然古人如此婚姻者甚众,“愿下群臣议,弛其禁”。太祖朱元璋许之。洪武十八年擢为文渊阁大学士。曾进讲《家人卦》、《心箴》,太祖大悦。乙丑科会试,朱善以文渊阁大学士出任主考官,拔丁显为状元,练子宁为榜眼,黄子澄为探花。未几,请假归乡。卒年72岁。著有《诗经解颐》、《史辑》、《一斋集》、《辽海集》传于世。正德年间,谥文恪。
丁显
丁显,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洪武四年(1371)取士后,太祖废科举,改荐举,直至洪武十八年(1385)方恢复科举考试。乙丑二月会试四百七十二人,黄子澄第一,练子宁次之,第三名花纶乃浙江新解首。三月殿试,太祖亲制策问。读卷官拟奏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是年童谣有:“黄练花,花练黄。”时人莫解,比会试及读卷所拟名数正协。花纶被选,一时无不知者,故同榜皆呼为“花状元”。此科榜眼练子宁曾作《送花状元诏许归娶》诗。但在唱名的头天晚上,太祖梦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及析首卷乃花纶,太祖以其年少抑之,已而得丁显卷,姓名与梦符,且显字日下双丝也,遂擢为状元,时年28。
丁显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上疏论事言辞激烈,得罪太祖朱元璋,被谪戍,病死任所。
丁显少年得志,英年早逝,他博通经史,才思敏捷,能援笔立就,著有《建阳集》。
任亨泰
任亨泰,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亨泰自幼聪敏,以太学生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太祖称赞其答卷:“是卷文字,不蔓不支”,特命有司在襄阳建状元坊以旌表之,圣旨建坊自此始。亨泰德才兼备,太祖宠遇特隆,每召建议即赐手诏,书“襄阳任”而不直呼其名,寻与黄子澄并拜詹事府少詹事,仍兼修撰,后擢为礼部尚书。继吴伯宗后以礼部尚书职奉使安南,德行大畅,交州人以为荣。
亨泰为礼部尚书时,山东日照地区,有一个叫江伯儿的人,以母病杀其三岁子祭祀岱岳。太祖怒其灭绝伦理,令仗百,流放海南,命亨泰制“旌表”列孝行事例。亨泰认为:人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谨其医药。卧冰割股,事非常理。至于杀子,违道伤生,尤不孝之大者。太祖称是。第二年,正赶上讨伐龙州赵宗寿叛乱,太祖命其偕御史严震直出使安南,谨守边防,不接纳叛逃分子。当时太祖因安南亦篡弑,绝其贡使,故其闻诏使至,大为震恐。亨泰立即发布安民告示,陈述朝廷发兵的原因,以安慰百姓,安南人大悦。
任亨泰出使回来后,因私下买蛮人为仆,降为御史。不久,思明土官与安南争夺地界,讼词牵连亨泰,获罪免官。所著有《使交集》等传世。
黄观
黄观,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
黄观自幼颖敏过人,因父亲入赘许家,随母姓许。从学于元待制黄。元大都被攻破后,黄殉国,使黄观更重气节,并渐以博洽多闻声名乡里。
洪武二十四年,黄观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太祖阅后大喜,遂擢状元,时年二十八,成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复黄姓。累升尚宝卿、礼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与方孝孺、齐秦日见亲用。
燕王朱棣举兵。黄观草诏,极陈大义,辞多指斥,并奉诏募兵,率诸郡入援。至安庆,燕王已渡江入京师。燕王下令公布文职罪臣,黄观名排第六。
燕王派人抄了黄观的家,并将黄观之妻翁氏和二女指配给一个驯象的奴隶。翁氏把所有的钗钏都送给象奴,让他拿去换酒肴,乘机携二女投通济桥下死。
当时黄观仍在率军东进,说:“吾妻素有贞节,必不辱。”遂招魂葬之江上。黄观得知建文帝已逊去,燕使又至,谎称“人贺新朝,礼当预习”,于是,朝服东向拜,投罗刹矶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捞,仅得珠丝棕帽一顶献给燕王,朱棣命人扎一个草人,给它戴上黄观的棕帽,押解刑场,一点点剁碎,并削其籍,故后人不知黄观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时,谥文贞。
黄观工书法,书体古拙。他死后30年,县尹龚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
张信
张信,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诚甫。生年不详,卒子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张信博览群书,尤精《尚书》、《毛诗》。洪武二十六年(1393)应天乡试第一名。甲戌科取状元后,太祖命他负责训导诸王子。张信好杜诗,一次,为韩王朱松讲诗,曾以杜甫诗句“舍下笋穿壁”为讲,太祖知道后龙颜不悦,认为是讥讽大明朝,张信从此失宠。
洪武三十年丁丑会试,有人上疏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录取有偏袒,太祖命张信等十余名官员每人复审十份考卷,结果仍维持原榜。事后,又有人上疏称张信与考官刘三吾等勾结,故意拿最差的考卷进呈。太祖大怒,下令将张信、白信蹈等人“磔杀(分尸)”。
据传,在张信家乡定海,有一状元桥,为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昌国(今定海)县令王阮所造。全国各地的状元桥,均是先出状元,后造桥,而定海却是在造桥后二百多年,居住在状元桥附近的张信大魁天下,遂使该桥名副其实。
陈安阝
陈安阝,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会试,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51人于奉天殿,赐陈安阝进士第一,尹昌隆、刘谔次之。
据称陈安阝精通占卦之术,在就试之日对家人说:“今科状元当刑,奈何己身擢之。”果然,本榜进士因大江以北无一人,落第北方举子不服,纷纷上疏言:“三吾第南人,私其乡”。太祖怒,选派侍读张信、侍讲学士戴彝等及陈安阝、尹昌隆每人各复审十卷,择其较好的交皇上定夺,复审结果仍维持原榜。于是,又有人上疏,称刘三吾、白信蹈曾私下嘱咐张信等人专选北方举子中的劣卷进呈。太祖更加恼怒,下令将白信蹈、张信等分尸;刘三吾因资深年迈,流放边戍;陈安阝、刘谔也被充军,后又调回杀掉。另据明末举人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讲,刘三吾和陈安阝非流放充军,而是被面对面凌迟处死。
同时,太祖亲赐策问,取韩克忠、王恕、焦胜等61位北方举子为进士。时称“南北榜”,又称“春夏榜”。
韩克忠
韩克忠,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开科两次。本科于三月殿试时,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举子,北方举子无人登第。遂上疏言考官偏袒南方人,太祖命复审。又有人状告复审官与考官勾结,故意拿北方举子中的劣等考卷进呈。太祖大怒,将考官、复审官一并处死。亲自阅卷,取中61人,完全是北方人,于六月廷试,亲擢韩克忠为状元,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
韩克忠取状元后,为官恪尽职守,太祖十分赞赏其学行淳实,仅三个月便由修撰升为国子监司业。自宋建朝后,学政多毁,混乱不堪。韩克忠创立法制,兴敝补坏,编制国子监规,学政从此大振。建文二年(1400),惠帝以他年轻英锐,升任河南按察佥事。成祖篡位(1403),他被谪贬为涿鹿县令。洪熙初起为监察御史,后死于任上。
胡广
胡广,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卒于明永乐十五年(1418)。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建文二年殿试策问:“尧舜之世,亲则象、傲,臣则共、鲧。”当时,正在讨伐燕王朱棣,对策本以王艮最优,并已拟擢第一。可惠帝见其貌不及胡广,又因胡广对策中多斥亲藩,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等语甚合帝意,遂擢胡广第一,赐名“靖”。
建文三年,燕王兵迫京城。胡靖、解缙、王艮曾聚吴溥家。缙陈说大义,靖亦愤激慷慨,独王艮流涕不言。三人走后,吴溥的儿子称赞说:“胡叔能仗节,大是佳事。”吴溥说:“不然,独王叔叔死耳。”语未竟,隔墙闻靖呼:“外闹甚,可看猪!”吴溥复言其子:“一猪尚不能舍,肯舍生乎?”不久,王艮家传出哭声,得知王艮已服毒殉节。
燕王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胡靖偕解缙迎附,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进文渊阁大学士。一时制命典策多出其手,成祖宠遇过之,每出巡征战,必命侍从。因胡广善书,每勒石铭记,皆命其书之。
胡广性敦厚,识大体。奔母丧回朝,帝问百姓安否,答:“百姓颇安给,惟有司穷治建文时党与枝附扳坐,诬害善良甚苦。”成祖立命罢追诘者。
永乐中,礼部郎中周讷建言请封禅,群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听,惟胡广之言与上意合,作《却封禅颂》奏之,自此遂无再言者。
胡广居官缜密,自处泊然,少交游,屏绝私情,故能始终得帝信任。永乐十五年辞世,享年49岁。成祖深为悼惜,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赐谥号自胡广始。胡广工书。曾奉诏纂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著有《胡文穆集》。
曾
曾,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卒于明宣德七年(1432)。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曾少负才名,作文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属草。帝爱其才,在他的考卷上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冠天下,昭我文明。”卷首殊书:“第一甲第一名”。下诏选曾等28进士为庶吉士,开文渊阁。帝每每召问典故,应对如流;试天马歌,挥笔立就,且词气豪宕,深得眷宠。自解缙、胡广之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曾修《永乐大典》任副总裁。帝每与诸仕臣论文士,总要问:“得如曾翰林否?”
曾相貌堂堂,身材魁伟,善饮酒。一日贡使至,号称善饮,朝中无人能陪,帝命廷臣自荐。曾请往,帝问:“卿量几何?”答:“无论量”。狂饮之后,来使大醉,然曾清醒如没喝过酒一样。永乐帝闻说大喜道:“且不以才学,只这酒量,亦堪作我朝状元。”
曾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独步当时。为人襟度坦夷,精神洒脱。事亲尽孝,待友尽义,喜奖掖后进。宣德七年(1432)卒于任上,享年61岁,谥襄敏。著有《西墅集》。
林环
林环,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纲斋。生卒年不详。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林环自幼聪慧过人,读书数遍即可诵之。善作文,童年即能肆笔成章,为人倜傥洒脱。永乐三年(1405)乡试举解元。永乐四年取状元后授修撰,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
永乐十三年(1415),成祖驾幸北京,命林环为扈从官员,受命为经筵讲官,以音语洪亮清晰,大被眷宠。不久患病,卒于北京,年仅四十岁。林环英年早逝,时人惜之。
林环工书法,擅长狂草。著有《斋集》。
萧时中
萧时中,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萧时中少年即负大志,与其兄萧不敏互为师友,刻苦学习。永乐六年(1408)乡试以第一名中举。永乐七年己丑会试后,因明成祖朱棣去北京巡狩,至辛卯三月才回京举行廷试,因此,本科也称己丑科。廷试结果,萧时中蟾宫折桂,一举夺魁。同籍前二科状元曾曾为他中状元赋诗一首:“乡衮曾抡宋殿魁,庐陵(指萧时中)文运喜初迥。九重天上承恩渥,八十人中识俊才。蠹简几年窥夜雪,龙门一日动春雷。行人若向青云望,定有红光烛上台。”
萧时中为人温和,言行谨慎,谦虚礼让。居官常忧心国事并勇于进言。曾因灾异发生,陈奏八事,极尽时弊却又措辞委婉,得成祖嘉纳。预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后病逝于任上。
马铎
马铎,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自幼聪颖异常,从先辈郑宣学《礼记》,通《易经》、《诗经》、《尚书》,于子史百家多所涉猎。作文不假思索,下笔即成。殿试,成祖亲揽试策,称马铎气象广大,擢为状元,时年四十六岁。
马铎性情耿直,表里如一,对己约束甚严,生活俭朴,待人以诚。仁宗皇帝曾对大学士杨士奇说:“马铎可谓质实无二”。后每逢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任缺,皆命马铎充任,马铎亦不辱使命。仁宗明于用人,马铎勤于事君,一时传为美谈。
马铎曾多次扈从永乐帝巡幸北京,不辞劳苦。永乐二十一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有《玉岩集》。马铎一生居官有刚直之声;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誉。其弟李骐,虽为同母异父所生,但两人关系甚好。原来,马铎的母亲为马家之妾,生下马铎后,遭嫡妻嫉妒被遣嫁同邑李氏,复生一子名马。后亦中状元,成祖为其改名李骐。马铎、李骐为明代惟一的兄弟状元。
据传马铎与邑人林讠志同学,林讠志高才博学,乡试、会试俱第一,廷试却屈居第二,怏怏不服,一日互争于廷。上知之乃曰:“试汝等一对,对佳者即为真状元矣。”其对题曰“风吹不响铃儿草”,马铎应声道:“雨打无声鼓子花”。上大称许。林讠志时,竟不能对,遂愧服。
陈循
陈循,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本科会试,主考官梁潜得一卷三场俱优,拟定为会元。拆卷乃陈循,为避同乡之嫌,改洪英会元,陈循居二。殿试,陈循终得第一。
取状元后授修撰。洪熙元年(1425)进宫侍讲,宣德年入值南宫,颇见信用,进官侍读学士。正统元年(1436)陈循兼经筵讲官,进翰林学士。正统九年与马愉、曹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土木之变”,人心汹惧。陈循赞成于谦拥立代宗,坚守京城,升户部尚书。景泰元年(1450)升为首辅,备受代宗宠信。
陈循在阁十二年,言谈举止雍容大度,温文尔雅,但其晚节大亏。景泰二年,为葬妻与乡人争抢墓地,被人弹劾。陈循本以才望显世,自此名誉大落;代宗欲另立太子,然内畏朝臣,便先赐陈循等白金百两,他便不再反对,事后升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陈循之子陈英乡试落榜,他便中伤主考官刘俨,被给事中张宁等所劾,代宗均不问罪。
英宗复位(1457),奖夺门功者,诬杀于谦。陈循亦被廷杖一百,贬戍铁岭卫,削籍为民。后石亨等败,陈循上书千言自辩,获诏准释为编民,一年后卒,终年78岁。成化年间,于谦事得昭雪,陈循之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著有《芳洲集》等。
李骐
李骐,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李骐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次年会试中式,廷试又第一。当永乐帝阅其卷时,嫌“李马”名不甚雅,亲自用殊笔改“马”为“骐”。三日后胪唱三遍,均无应答者。永乐帝忙解释说:“即李马也”,李骐才出列受诏,赐纱帽、银带朝服。以后,李骐每写姓名,均将“骐”字墨书“马”旁,朱书“其”字。
李骐为人耿介有气节,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谨不怠,又讲孝道,与人交往和善爽直,见人有不是处,总要当面指出,从不背后议论。永乐二十一年(1423),奉命典应天府乡试,去取进退,不徇私情,时论称善。
永乐二十二年,李骐染病,得知永乐帝去逝的消息,带病哭灵,遂病情加重。半年之中又连奔继母和妻子之丧,洪熙元年(1425)十月卒于家中,享年48岁。
李骐与永乐壬辰科状元马铎为同母异父兄弟。一时传为美谈。
曾鹤龄
曾鹤龄,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叟。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明正统六年(144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曾鹤龄少具异秉,尤精《书经》。与兄同领乡荐,兄中进士,他主动放弃应考机会,在家侍养双亲,直到近四十岁方进京会试,其孝悌之名闻于远近。
会试途中,曾鹤龄与浙江数举子同舟。这些举子皆年少狂生,见鹤龄独坐简默,便举书中疑义问之,鹤龄乃逊谢不知,众举子窃笑道:“夫夫也,偶然与荐耳。”遂以“曾偶然”呼之。待至考毕发榜,浙江举子皆落第,鹤龄独居榜首,时年39岁。曾状元乃寄诗一首:“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不意偶然又偶然。”
正统三年(1438)曾鹤龄预修实录成,进侍讲学士。在任顺天府乡试主考时,初试之夕,试院起火,部分试卷被烧。有司惧怕,不敢请旨另试,欲清场屋以终后两试。鹤龄毅然坚持“必更试,然后百病涤,至公著,不然,虽无所私,亦招怨谤。朝廷何惜一日之费以成此盛举哉”。有司具二说以进,英宗下诏“更试”,众皆慑服。
曾鹤龄供职翰林20年,文章之美,中外称之。正统六年病逝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著有《松坡集》、《叟集》。
邢宽,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邢宽家境殷实,祖父、父亲皆为地方官吏,常怜悯囚犯,为之宽刑,甚得乡里好评。其父有子,为弘扬祖德,即取名邢宽。
邢宽自幼颖敏,力学不辍。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廷试,初拟孙曰恭为一甲第一,成祖觉得“曰恭”二字竖行写在一起像“暴”字,心中不悦,因他一向倡言为政应克己宽仁,岂容“暴”字。遂将孙曰。恭的名字划掉,又于别卷中见有“邢宽”二字甚喜,便道:“孙暴不如刑宽”,遂定邢宽第一。成祖还特意用殊笔亲书邢宽之名于榜首,当时咸以为宠遇。
邢宽取状元后,授修撰,预修《仁宗实录》、《宣宗实录》,升翰林院侍讲。正统四年(1439)为会试同考官。邢宽素患足疾,请回乡,老母尚健。他注意体察民情,曾上疏反映民间疾苦,得到嘉许。正统十一年(1446)复召还京,重任前职,次年主顺天府乡试。景泰三年升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邢宽为官30年,官位不显而处心夷坦,处事宽容,与人结交始终不渝。景泰五年辞世。
马愉
马愉,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马愉七岁方言,下笔成诵,自明朝开科以来凡十五科,以廷对魁天下者,恒出于东南而北方诸省出状元自马愉始。
宣德九年(1434),宣宗特选以马愉为首的史官及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正统元年(1436)充经筵讲官,再迁至侍读学士。时宦官王振专权,厌恶当朝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遂举荐马愉、曹鼐、苗衷,由是马愉被重用。正统五年(1440),英宗下诏以本官入内阁,参预机务,寻进礼部右侍郎。
马愉端重谨慎,门无私谒,待人处事均以宽厚为要旨,人称之为忠厚长者。曾奏言:“天下狱久者多瘐死,宜简使者分道决遣。”被英宗采纳。一次有边警,朝廷正要发兵,恰遇敌方使者至,朝臣均以为应将其绑押,唯马愉反对道:“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妥。”英宗听后深以为然,便厚待来使。
正统十二年(1447),马愉病逝于任上。享年53岁,赠礼部尚书兼学士,谥襄敏。著有《澹轩文集》。胡代赠官兼职,自马愉始。
林震
林震,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林震性质颖悟,幼有大志。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刻苦学习,每当樵耕必挟书随行,休息时卧树下,仰读不辍。年稍长,读书于九龙山,一日课余,偶见墙上有宋代状元陈尧叟的题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顿生感触,诗兴勃发,遂续两句为:“极品何荣贵,须先占状头。”其抱负如此。后读书愈加勤奋,常与人言:“孔夫子尚韦编三绝,吾等岂可少间。”永乐十八年(1420)乡试以解元中举。宣德五年赴京会试名列第十五,殿试一举夺魁。
林震博学多闻又不耻下问,深得同僚及上司好感。正统年间,以病告归,养疴于家,寻山林之趣,以读书著述自娱,非公事不入郡邑。后病逝,正当盛年而卒,时人为之惋惜。
曹鼐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曹鼐幼有遐志,日诵千言。事奉继母,以孝闻名。宣德初年由乡举授代州训导,他自陈年轻学浅,不足以为人师表,愿得一繁难职务以报效国家,遂改为泰和典史。任上,他爱民如子,一有余暇便刻苦读书。知县讥笑他:“可作状元?”他说:“非如是不已也”。宣德八年举进士第一,以典史大魁天下,为前代所未有。宣宗下诏于礼部赐宴,明代进士赐宴礼部自曹鼐始。
曹鼐为人内刚外和,能言善辩,临事果断,通达政体。正统五年(1440),由杨荣、杨士奇举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英宗因其贤德,进翰林学士。正统十年,进官为吏部左侍郎兼职如故。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举兵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曹鼐、于谦等谏阻无效。曹鼐等内阁重臣扈从,八月土木堡战役,英宗被俘,曹鼐等52名大臣皆遇难。代宗立,赠曹鼐为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英宗复位,加赠太子太傅,改谥文忠。
周旋
周旋,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周旋早年家境贫寒,但他贫不移志,好学上进,才思雄健,下笔千言,顷刻而成。当秀才时,即闻名乡里。然投身科场,屡试不中,他登科之志不为稍挫。当时取状元不但要才学第一,而且要求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本科廷试,大学士杨士奇以所取一甲三卷上殿宣读,状元未定,然私下已看中周旋一卷。故问同事者:“有识周旋否,其仪表如何?”同考官,浙江萧山人、太常寺少卿魏骥误听为一同应试的浙江举人周,便以同乡身份答道:“此人肌肤白皙,身材伟岸。”杨士奇遂以周旋之卷为首呈进,定为状元。其实,周旋相貌很丑,故受诏陛见之日,众大臣无不惊愕,以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英宗亦万分懊悔。
周旋取状元后,仍日夜勤学不辍。英宗诏选庶吉士,周旋又为首选,日夜与师友研习,学识日进,声名日隆。正统七年(1442)任会试同考官,他慧眼识才,选中刘俨,拟置优等。后刘俨果中状元。景泰四年(1453),因上疏救吏部尚书何文渊,被给事中林聪弹劾下狱,不久获释,复任原职。周旋素以勤政著称于世,景泰五年病逝于早朝之际,享年58岁。著有《畏庵集》。
施
施,直隶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宗铭。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施自幼警敏,过目成诵,颖悟过人,并胸怀大志。一次与父亲历游淮、扬,送客时,施不慎失足落水,幸得众人救起。登船后,施长吟道:“脚踏船头船便开,天公为我洗尘埃;诸君莫笑衣衫湿,才向龙门跳出来。”
正统三年(1438),施乡试得中,次年赴会试前曾作诗留别:“红云紫雾三千里,黄卷青灯十二时。”又有咏蝴蝶诗:“莫怪风前多落魄,三春应作探花郎。”会试果然名列前茅。廷试,英宗本拟昆山张和第一,又不放心其外表,于是暗派一小黄门至张和寓所侦视,发现张和一眼有疾,遂改施为第一甲第一名。当时施年仅23岁。
取状元后,施仍每日立下程限,刻苦读书,在翰林恭勤职守,求师问学,其诗直逼古人,杨溥深为器重。只可惜他享年不永,第二年便患病猝死。《明诗纪事》有其《送友》诗:“杨柳含烟翠欲流,杨花飞雪点行舟。春风送别淮阴道,落月啼鹃动客愁。”
施以少年摘取高科,才华显众而英年早逝,朝野共惜之。其力学笃行的精神为学子效仿,门人私谥庄僖先生。
刘俨
刘俨,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刘俨嗜书好学,尤擅古文。少年时,从学于族中先达,24岁中举,此后,屡试不第。他毫不气馁,潜心研读二十年,终于大魁天下。
取状元后,官授修撰。正统十一年(1446)与商辂进学东阁,后为左春坊大学士,充国史副总裁。又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景泰七年(1456)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大学士陈循、王文分别为其子陈英、王伦嘱托。刘俨不为所动,秉公执事,结果陈英、王伦落榜。陈循等仗势奏告刘俨阅卷不公,取士徇私。代宗命礼部同大学士高谷复阅试卷。高谷力言刘俨等无私,由此免蹈刘三吾之覆辙。
刘俨立朝一身正气,居官清介,刚直之声传遍朝野。英宗复位,诏令刘俨署理翰林院事务,正待重用,刘俨一病不起,终年六十四岁。赠礼部左侍郎,谥文介。有《刘文介集》等。
刘俨性慷慨,有借贷而无力偿还者,每每毁据不问。他虽仕途很短,但因秉公办事,不事权贵而名垂青史。
倪克让有诗云:“飞章交构徒为尔,美谥玉成文介公。”
刘俨生前曾有一善谕:“翰林之职清高固可喜,淹滞亦可叹。譬金水河中鱼,化龙之期未可必有,而绸罟之患则可必其无。”
商辂
商辂,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商辂于宣德十年(1435),夺浙江乡试解元。第二年会试落第,遂入太学潜心苦读几达十年。正统十年以会试、殿试双第一大魁天下。成为明代“三元及第”第二人,时年32岁。不久,与刘俨等进学东阁。王监国。得陈循、高谷举荐与彭时同入内阁,参预机务。任上,他极力反对“南迁”,力主抵抗瓦刺,进侍读学士。景泰元年(1450),迎英宗于居庸关,升翰林学士,迁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当日拿下于谦,次日拿陈循、商辂等皆打二十,以谋逆重罪,被削职为民。成化三年(1467)宪宗复召入值文渊阁,次年进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修《宋元通鉴纲目》成,改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十一年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任吏部尚书,进谨身殿大学士。
商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但面临大事,决定大政时则果敢刚毅,不为他人所动。一次,仁寿太后的庄户欲霸占附近农户田地,商辂立即上奏劝阻称:“天子以天下为家,何以庄为?”此事随止。
宦官汪直专权,督西厂,数兴大狱。商辂上疏直陈汪直十一条罪状,并痛责道:“直何人!敢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京师北门,守备一日不可缺,直一日而擒械数人;南京根本重地,留守大臣,直敢擅自收捕,诸近侍,直敢擅自改易。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于是帝不得不革去西厂。后又有人请复西厂,商辂遂力求致仕还乡。帝诏加少保驰驿归。
商辂在阁十八年,不曾枉杀一人。马钧阳曾言:“本朝贤相,商公第一。”
商辂居家十年后辞世,享年73岁。赠太傅,谥文毅。商辂工书法。著有《商文毅公集》、《商文毅疏稿略》。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有其手迹。
彭时
彭时,江西安福人,宇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彭时取状元后,初授修撰,翌年,英宗北狩,王监国,召彭时同商辂人阁参预机务。适闻继母丧,请求辞官还乡,帝不允。景泰元年(1450)兵事稍息,彭时又坚持回乡追行丧服,代宗虽准却很恼火,守丧期满回朝,任左春坊大学士兼侍读,不复入阁。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于文华殿御榻前召见彭时,问:“尔是十三年状元耶?”彭时叩答:“臣不才,误蒙圣恩拔擢,至今感戴不忘。”又问“今年几何?”答:“臣犬马齿四十二。”英宗笑曰“正好用事。”遂命入阁兼翰林学士。英宗厚爱彭时,在选庶吉士时,曾命李贤尽用北方人,南方如若彭时的人方可用。彭时言道:“南方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后有人欲陷害李贤,帝被迷惑,欲罢李贤,专用彭时。彭时闻言矍然道:“李公有经济才,若去,时不得独留。”英宗遂打消此念头。李贤亦赞“彭公真君子”。
宪宗即位,议上两宫尊号,彭时持正不阿,升吏部右侍郎,进兵部尚书。总裁《英宗实录》成,进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曾先后七次上疏请求致仕,帝均慰留不准。慧星出现,彭时上言政本七事,皆切中时弊。成化十一年升少保,不久卧床不起,终年60岁。赠太师,谥文宪。
彭时历事三帝,在阁二十年,忠于职守,孜孜为国,每议大事,多能持正,世称贤相。著有《可斋杂记》、《彭文宪集》。彭时工书法,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中有其遗迹。
柯潜
柯潜,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子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柯潜气质独特,颖异过人,七岁能写诗。正统甲子年以乡试第一中举,因不忍离别父母未赴会试,景泰二年大魁天下。
柯潜于天顺初年,迁尚宝少卿。宪宗即位(1465),以旧官僚擢翰林学士,参修《英宗实录》成,进宫少詹事。慈懿太后之丧,柯潜与修撰罗上章,请合葬裕陵,廷臣相论争,柯潜再疏,竟得如愿。后双亲相继亡故,守丧未满,诏为国子监祭酒,柯潜力辞不受,继续守丧,成化九年卒于家中,享年51岁。
柯潜性高洁,重操行。多次出任乡、会试考官,拒受请托,拔擢公允。一次主应天乡试,有举子暮夜前来拜见,送金贿赂,柯潜大怒,命有司严加惩处。又有一次与学士吕原同为会试考官,有落第举子奏考官徇私舞弊。宪宗问李贤,贤道:“此乃私忿,考官实无弊,如臣弟让亦不中,可见其公。”上意始解,乃命九卿会同翰林院考核上奏之人,结果多不能答题意。帝怒,诏令将其枷号于礼部前示众,浇风顿息。
柯潜好文学,为文整洁,诗尤清婉。供职之暇,常偕二三知己,穷览胜景,雅歌投壶,分韵赋诗。当翰林学士时,在翰林后园内构筑清风亭,并挖池种荷花,又植柏树两株于后堂,人称其亭为“柯亭”,柏为“学士柏”。院中有井,为学士刘定之挖掘。柯亭、刘井,一时为翰林美谈。有《竹岩诗集》、《竹岩文集》传世。
孙贤
孙贤,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据传,景泰元年(1450),孙贤中举,二年赴京会试,路宿一民家,主人殷勤款待,敬礼甚隆,孙贤以为其家另有富客至。主人道:“所宴宾客正是客官,昨夜梦状元至吾家,今日公至应此梦无疑矣。”孙贤心中暗喜,但该科孙贤不第而归。景泰五年会试,果大魁天下。民家之梦始验。
另传,廷试之日,代宗偶行至孙贤处,问其姓名,对曰:孙贤。代宗因诵:“但愿子孙贤”之句,诸臣疑帝注意于贤,遂取状元及第。
此科状元孙贤面黑,榜眼徐溥面白,探花徐辖面黄,时人称为“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该榜亦号“金银铁榜”。
孙贤取状元后,授修撰,历侍讲经筵。宪宗即位,以东宫旧人,特加优宠,升太常寺卿兼翰林侍读。成化六年(1470)上疏乞立太子,同时又乞疏引疾致仕。成化七年归乡,六年后卒,终年五十四岁,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著有《恩荣鸣盛集》。
黎淳
黎淳,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淳少年立志,发愤读书。天顺元年果独占鳌头,举进士第一,时年34岁。预修《英宗实录》、《资治通鉴纲目》,进左庶子。成化十四年(1478)擢礼部右侍郎。弘治元年(1488)擢南京工部尚书,寻改礼部。
黎淳为人刚毅,尤好直言。成化三年荆门州学训导高瑶请追代宗朱祁钰庙号,黎淳力争,认为不当复,并主张追究指使之人。宪宗道:“景泰往过,朕未尝介意。”后竟恢复王帝号,而黎淳之言多为士论所薄。
黎淳性耿介,门生尹华亭以云布寄淳,不受,责之曰:“古之为令,拔葵艺麻,今之为令,织布添花,吾不用妖服也。”黎淳持身甚谨,持法益坚,不受私馈,临财不苟。在吏部为官时,有人请托,他总是笑着答应,然竟不行。闻人有玷缺,虽所甚爱,必加摧抑,不曲为庇。闻人有难,尽全力帮助,其兄嫂早亡,遗孤皆年幼,黎淳将他们收养在自己身边,视如己出。山东副使董国器妻死,而董适未还,黎淳展省至临清,使携其柩以归。太常卿孟士亨卒,家贫不能葬,黎淳倡议诸乡人出钱出物为其办丧事。在家乡,黎淳捐资筑堤四十丈,为民称颂。观其一生仍不失古大臣之风。享年70岁,谥文僖,有《龙峰集》。
王一夔
王一夔,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一夔本姓谢,因祖父避仇外家,冒姓王,及一夔显贵,始复原姓。一夔之父王得仁,为汀州府推官,廉能勤敏,上下爱之。时邓茂七之乱,朝廷命将讨之。擒贼首,诸将议穷搜,得仁恐滥及百姓,力请招抚,辨释难民三百,大得民心。后在平寇中病逝,汀州军民哀恸,哭奠者道路相属,多绘其像祀之。至一夔状元及第,官至尚书,人们都说这是阴德之报。尚书张诗云:“忠言极谏拯疲民,戮力勤王不顾身。百战能缘王事烈,万家因感使君仁。春日瘴地棠阴满,雨过山城草木新。子占大魁孙血食,皇天应不负斯人。”
一夔取状元后,预修《英宗实录》,升左春坊左谕德、翰林学士。成化七年(1471)应诏陈五事:“请正宫闱,亲大臣,开言路,慎刑狱,戒妄费。”语辞极恳切。宪宗阅后大为恼怒,下诏切责。后累迁至工部尚书。因病卒于任上,享年63岁,赠太子少保。正德年间,谥文庄,著有《谢文庄集》。
彭教
彭教,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彭教自幼颖悟出群,未能言时,父兄戏指斋堂匾额语之,明日试问,彭教即能手指以答。四五岁时,父亲教他写字,笔画丝毫不爽,口占韵语辄成章。稍长,博览群书,好臧否人物。天顺六年(1462)乡试第一,八年会试第二,廷试第一,时年27岁。
天顺七年二月会试,闱中起火,焚死举子九十余人,彭教幸免于难。帝怜举子之被焚者,并赐进士出身,谕祭于郊,礼部尚书姚夔伏地大哭,哀动百里。八月补试,翌年廷试,彭教夺魁。
彭教取状元后,预修《英宗实录》,进侍讲学士。成化十三年(1477)为顺天乡试副主考,选拔了不少有用之才,人称拔擢公平。侍讲经筵,锐意辅导,后死于任上。年仅43岁。著有《泷江集》、《东泷遗稿》四卷。
彭教才气横溢,其文章往往锻章炼句,典则森严,时人多不及。因其才高气傲,同辈多不喜欢他,仕途亦郁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