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五章中老年养生保健与心理

一、心理养生保健知识

心理健康为何能促进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压抑情绪容易生癌

许多的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前有过重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说明“压抑的情绪容易生癌”。几乎所有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长期情绪压抑、家庭不和等等。

急性子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急性子是A型性格的突出特点。这种类型的人争强好胜,情绪急躁易怒,工作、学习生活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因而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紧张、抑郁、烦恼等不良情绪会促使各种疾病发生。紧张、烦恼、焦虑、压抑的不良情绪,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显著减轻,从而导致全身的防疫能力降低,疾病乘虚而入。

良好的情绪可以防病

情绪能致病,也可以防病。良好的情绪是维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有85%的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自身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乐以忘忧”,“笑一笑十年少”,都是讲愉快情绪的卫生保健作用。一个人处于情绪舒畅愉快的状态下,其大脑功能是完善的。完善的大脑功能,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促进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发挥正常效能,协调平衡、延缓重要脏器的病变过程,避免或减少动脉硬化和其他恶性疾病的发生。为了身心健康,应该注意培养自己乐观主义精神,及时克服情绪、情感上的各种困扰和危机。

养生与养心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日渐增多,像食疗、药疗、气功、坐禅、健身运动等等,使生活异彩纷呈,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强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锻炼也好,食疗药疗也好,期望它们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个整天心浮气躁、焦虑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种“灵丹妙药”,无论用何办法滋补,也是绝对无法实现精神焕发、体魄健壮的。

养生必须先养心,养身与养心相结合,才能达到在养生意义上的心满意足。什么是养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状态!养心即是通过各种怡情养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悦,保持昂扬向上的思想意志。正如现心身医学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须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完满结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心与身紧密相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至关重要地影响他身体内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而这个系统则决定能否保持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决定是否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各种外来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应答。

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

情绪、情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的主观体验,健康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开朗豁达,乐观自信,情绪稳定,明智热情,谈吐幽默、风趣。如果情感丰富、强烈而又易变、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又较差,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情绪危机。所谓情绪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度的波动,其中包括紧张、忧虑、烦恼、愤怒、悲哀等。这些不良情绪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处于不协调状态,压抑阻碍了人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机能,同时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对学习、生活和健康等带来十分不良的影响。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呢?

加强修养法

人的情绪产生主要是由活动的成败、人际关系的好坏、自然环境、身体状况、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起的。除此之外,还受个人思想修养的影响。胸怀狭窄、斤斤计较的人,易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经常处于抑郁愁闷的情绪之中;反之,心胸豁达、志向高远的人,能容事容人,舍名舍利,即使在困难和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乐观、愉快、朝气蓬勃的心境。因此,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就要加强修养、放眼未来,目标远大,以理制情。

知足常乐法

期望>实际→失望;期望<实际→知足;期望=实际→不以为然。因此,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要适宜、适中,不可过高地苛求。否则,脱离实际,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挫折感就越强。常言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足常乐”。

奋斗常乐法

满足是一种乐,追求也是一种快乐。人们在追求新知、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追求事业的不断进取中,获得充实感、收获感,从而享受到奋斗的乐趣。这叫“常乐于不知足”。求知求业的奋斗之乐,也能冲淡、抵消其他方面的不乐。人生在世,总得有所追求、有所奔头。哀莫大于心死,没有目标,必死必哀。

合理认识法

任何事物都有合理的、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不利的一面。明智达观的人总是善于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不合理中看到合理的因素。思想就会十分开阔、乐观。

精神发泄法

当心中有了烦恼或怨气、怒气之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渲泻出来,以达到心理平衡。渲泻的方法很多,可找亲朋、好友倾诉,并接受他们的劝告;也可直接找发生矛盾的对象进行心平气和地交谈,以解开疙瘩,消除误会;还可利用写信和日记的方法,将自己的苦恼发泄给可以保密的纸张本子。人的不良情绪及时发泄出来,就得到了一半的调节。

转移注意法

当人的情绪烦闷或激动时,可以强迫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去,如看电视、听音乐、下棋、打球等有意义的活动。能把有机体的活动转移到另外的系统上去,可排遣有害的情绪紧张,使人恢复正常的状态。

自我疏导法

就是利用自我暗示或自我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控制不良情绪。如利用数数、饶舌、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临场前的紧张情绪;步人赛场感到紧张时,可反复暗示自己:“沉着、冷静、别紧张,我会成功的。”这样,情绪就会放松下来。

大笑放松振奋法

当自我感到心境很坏、情绪处于低潮时,可强迫自己真诚地笑,由微笑开始,越笑越强烈,最后变成大笑。利用这个技巧可以使自己振奋起来。另外,还可以使全身放松。放松的技巧是:从手到头,再到脚趾,先使肌肉绷紧,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慢慢放松。这样就能减缓气愤和畏惧的程度。

“六心”为何有益健康

信心

对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什么关口都能渡过,这种信心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柱。

粗心

在日常生活中,能将就则将就,不挑剔不刁难不计较不责备,不生疑无忌讳。

善心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好事做过、心里坦然。同时,也能博取别人的相助和关照,融洽人际关系,宽松生活环境。

舒心

人人都有烦恼事,家家都有难念经,要能自我调节,将烦化乐,把忧转喜,难经顺念,眼里总是叶绿花红,心中常刮宜人春风。

童心

像孩子一样,天真活泼、纯洁无邪、无忧无虑、无怨无恨,并向上进取、不甘落于人后。

欢心

豁达乐观,常喜无愁。一切都顺心如意,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均能对心理健康构成冲击和影响,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

人的脑细胞从40岁以后开始减少,到65岁后减少特别明显,使脑功能出现变化,思维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情绪变化快,记忆力减退,出现心理问题。

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

如失恋、丧偶、失去子女、父母离世等,都会使人的精神受到明显的刺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关系突变

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突变,关系失调,这突如其来的影响必然伤害心理健康。

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

随年龄增高,必然会因劳动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别人帮助,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

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经常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竞争,接受来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压力在不断上升。

处于信息时代

人们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着,大脑处于紧张状态。

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

由于要应付更多的交际和人事关系,思想压力增大。

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

工作有定额、定量,出现繁忙状态,工作紧张将造成一种精神负担,会导致不平衡的心态。

从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忧、惊、恐、悲,这些由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和冲击后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人体的生命指标和生理及生化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喜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比较正常、协调、平稳;忧、哀、悲时:伤脾胃,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人体生化调节功能失常;怒、惊、恐时:伤肝、伤心、伤肾,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这充分证明了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何从心理卫生中获得健康

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应当有正常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国的传统教育自古以来都倡导培养“体魄健全”的人,这里说“体”,就是指人的躯体或体格,“魄”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个人有健康的身体或强壮的体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同样也是重要的。总之,只有体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个人要达到“健康”的要求,单纯讲求生理卫生是不行的,还要讲求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应该注意以下卫生:

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正确的认识,以便作正常的有效的反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面对现实,以切实积极的方法给以处理,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心理防卫措施以缓冲矛盾,取得转机。

自知、自爱

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轻视,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退缩、畏惧,又不自命不凡。悦纳自己、爱惜保护自己,重视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誉和形象。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制。

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的心理应该有朋友来往,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在和别人相处时持善意、热情、诚恳、宽容的态度。因此,能够与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劳动

人的大脑和各器官是在劳动中发展的,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充分地发展也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感知觉剥夺、智能及肢体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个心理能力都会明显降低。只有在劳动中通过才能的运用才能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人增强自信心和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劳动不但可以加强个体与现实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使人摆脱过分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心理养生保健方法

从友谊获得健康法

吸烟、酗酒、饮食不当不利于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们思想感情上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可以促使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有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的人,一般不容易沮丧。

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如在恋爱中遭到挫折、近亲好友去世、生活中发生重大的变故、工作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好朋友的帮助可以起到良药的作用。

交知心朋友并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但需要时间和努力,彼此互谦互谅,在接触中加深了解,如果有了心事不愿找人谈,有意躲避别人的帮助,不愿意接近别人,那就应该寻找原因。孤僻和友谊是互相矛盾的。

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养成习惯,其中对友情的重视、对友谊与健康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并保持长久的友谊,以促进健康和长寿。

纠正心理缺陷的方法

心理缺陷

是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现,在对己、对人、对社会失于常态,适应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低下,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称之为心理缺陷。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形形色色的表现。

心理缺陷者由于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所以常造成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紧张、精神效能降低、事业不能成功等结果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纠正,将不但损人而且害己。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压抑下最终可能诱发多种躯体和心理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心理缺陷者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影响极为不利。在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人群中,50%~60%的父母也是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

如何纠正心理缺陷

(1)心理缺陷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并且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预防和纠正心理缺陷的必要性。要预防和纠正心理缺陷,首要的是识别和认识它。因此要面向社会人群,开展心理门诊及心理咨询,对查出的心理缺陷者,给予其具体指导。

(2)由于性格缺陷是心理缺陷的主导部分,纠正性格缺陷是纠正心理缺陷的主要任务。性格缺陷有好多种类型:

(1)无力性格:精力体力不足,对客观事物缺乏热情,容易对精神刺激和心身矛盾产生“心理过敏反应”,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情绪不稳定,判断力差,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适应,对精神压力抵抗力差。

(3)分裂性格:性格孤独,内向,不合群,怕羞,回避与他人交往接触,情感冷淡或淡漠。

(4)强迫性格:追求自我安慰,易拘泥于小事而不放松,遇事犹豫不决,要求十全十美。

(5)癔症性格:性格不成熟,自我为中心,热情有余,稳定不足,情感带戏剧性色彩,暗示性强。

(6)偏执性格:敏感多疑,易嫉妒,易闹矛盾,常责备他人。

(7)爆发性格:易怒、易激动、细小的刺激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上述七种类型,基本上概括了各种性格缺陷的现象。掌握了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识别有无心理缺陷,而且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纠正措施。

(3)为了坚定纠正心理缺陷的信心,有必要了解性格的特点。

(1)性格的独特性,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性格绝对相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是具有自己性格的独特的。

(2)个性的相对稳定性。人们只有从这种相对稳定的性格中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

(3)个性的倾向性。人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之中,必定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持一定的态度,有一定的看法,驱使其表现出某种行为。

(4)性格的可塑性。人的性格形成,先天遗传素质是前提和基础,但其发展和结果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我锻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纠正性格缺陷的理论依据。

(4)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以下预防和纠正性格缺陷的方法:

(1)加强心理防护功能,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善于交往的性格。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塑造健全性格的基础。

(3)正确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这是培养性格的重要条件。

(4)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积极地娱乐性的休息。

(5)增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具有安全感的人,心情愉快,常言说:“心底无私一身轻。”如果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就会增强安全感。

(6)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

这些方法最好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只要大家都来关心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心理缺陷,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这样就可以使心理保持在完整的健康状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维护心身的协调稳定。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融洽人际关系,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心理疾病的症状种类

如果精神活动发生了病理性障碍而不能正常进行,就说明人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比较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错觉

这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觉,就是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错觉一旦产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觉、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行为。

幻觉

这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和体验,就是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因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假、空幻的感知觉。幻觉有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等。病人可能完全受幻觉所吸引,被幻觉命令所支配,出现种种反常的行动。

妄想

这是一种毫无事实根据但是病人却坚定不移的病态想法,它是一种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包括疑病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病人对周围事物疑心重重,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产,尽管这种想法极端荒唐无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但是病人却坚信不疑。无论旁人怎样解释,甚至把无可辩驳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也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他的错误信念和想法,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再活下去了。

兴奋

这是指病人情绪激动,活动增多,烦躁不安,说话时喋喋不休,骚动不安,有时会冲动起来,出现伤人毁物的破坏性行为。

忧郁

这是指病人情绪低沉,精神沮丧,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丝毫不感兴趣。这样的病人有自责自罪的想法,悲观绝望,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木僵

病人几乎静止不动,不说话也不动弹,不吃不喝,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即使有人在他耳边敲锣打鼓,也无动于衷,就像“木头人”一样。

痴呆

这是慢性脑损伤的症状。病人的智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丧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计算能力等。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一定理论(如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达到减轻乃至消除心理障碍和疾病带来的痛苦。简言之,心理治疗就是用“心灵”的钥匙去医治人们的“心病”。分为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一般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释和指导。即以心理学的原理向病人说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质、演变规律、处理方案及预防,从而解除其顾虑,指导其如何减轻或缓解紧张、焦急情绪。

心理治疗本身含有教育治疗的意义。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于患者无知或偏见和错误而引起。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过分恐惧或内疚,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神经症。对此应及时帮助、教育其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建立良好习惯,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就会不药而愈。对于受到委屈、内心苦闷痛楚难言者,应以同情、谅解的态度倾听他们诉说心理上的压抑、怨气以及内心难言的隐情,并恰当适时地给予劝慰、疏导和积极评价。有时鼓励他们把满腹压抑之情全部倾诉出来,病情就会大有好转,就是痛哭一场,也是有利于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防御方式。

特殊心理治疗

特殊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行为疗法这一疗法是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做是异常行为,通过学习调整和改造它们,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所以行为疗法又称做行为改造或行为矫正疗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使人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疗法包括下列几个过程:了解病人病态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病人的主要病态行为和治疗目标,记录病人病态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列出治疗基线,作为治疗的对照;向病人解释清楚心理治疗的方法、意义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建立其治愈信念,使之主动配合治疗;根据行为改变的情况,有进步时,则给予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励,以增进疗效,无进步或退步时,则给予批评,撤销奖励等,促进改变病人行为。这样循序渐进,依次递增。

(2)催眠与暗示疗法催眠与暗示是相互关联、互为渗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状态下,有利于进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况下也有助于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3)生物反馈疗法将被测试者体内某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看不见的生理变化和内脏活动情况(如血压、体温、心跳、胃肠蠕动、生物电变化等),通过电子仪器监测系统,以声、光指针、数据等信号直接、连续地显示给病人,这些信号称为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病人下意识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之达到理想的水平。这种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它常应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癫痫、功能性障碍、口吃、焦虑症、恐惧症、心身疾病等。

(4)音乐疗法音乐能通过人们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的心身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音乐对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早已被实践所肯定。音乐能够振奋人的情绪,消除烦恼和不安,使之平静,引起松弛、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协调各器官的正常活动,利于健康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艺术疗法病人参加某些艺术活动,以达到治疗目的。艺术活动本身具有自己的魅力,可缓解或消除内心冲突,调节个人与外界的矛盾。艺术活动通常有绘画、书法、雕刻等,也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组织一些舞蹈、戏剧,音乐、诗歌、摄影、录像等活动。艺术治疗可适用于老、中、青年、儿童等不同年龄病人。疗养院或康复医疗机构、精神病院中的工娱治疗都含有艺术治疗的性质。

(6)森田疗法针对有的患者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宁担忧,越是过分担忧“症状”则越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变疑病素质,消除恶性循环。病人对自己的“症状”要不以为然,让自己习惯。这样便会解决主客观的矛盾,改变恶性循环,症状随之消失或减轻。

防止心理衰老的措施

夫妻恩爱、儿女情长

如果老人在外人际关系紧张,或遭受委曲和诽谤,精神上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蒙受不白之冤,有些老人往往自寻短见。如果家庭美满、和睦,夫妻恩爱难以离去,儿女情长也不忍死别,他们想到这些,虽然在社会上处境艰难,但回到家中还是感到无限温暖,这也是精神寄托。不少人对孩子倍加宠爱,许多事看在孩子的面上,老夫妻之间即使有点摩擦也不解自消了。

经常回忆童年趣事

老年人的记忆力保持良好,对童稚时代的许多趣事往往历历在目,不妨经常“看电影”,回忆童年时代捉迷藏、拍蝴蝶、捉蟋蟀、放风筝,随着父母外出踏青,在外婆家撒娇讨吃、或学唱一段戏曲。这样脑子里经常想到昨天我还是个活泼的小孩,现在还不算老嘛,从精神上保持“鹤发童颜”。

和孙辈嬉戏逗笑

离退休后脱离了集体生活,进入家庭,如果身体条件可以,不妨给子女们带带孙儿孙女,充当托儿所的阿婆、阿爷角色。老人们往往隔代更喜欢,经常和孩子们逗逗笑,说些俏皮话,做个鬼脸,和孩子们一同玩乐,捉迷藏、堆积木、踢皮球、打乒乓球,和孙儿孙女玩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当然也可以和青年人结“忘年交”,和他们一起聊天,海阔天空,既可增长知识,青年人的朝气对老人还富有感染力,使自己感到年轻。

拜访童年时代的同学、朋友和老师

青少年时代是人的黄金时代,“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值得人们回忆的,如果童年时代的同学、朋友离自己不远,不妨经常上门拜访、聊天时多谈一些当年在小学、中学时的学习和生活,找一些相处中有趣的事聊聊,以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老人还可拜访学生时代的老师,虽然教师可能已是苍苍白发的老人,但是在老师面前,我们总是学生,总感到自己年轻。

培养一种兴趣和爱好

有些老人喜欢赋诗作词,有的爱好书法绘画,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则酷爱写作,许多作家到晚年,仍能写出传世佳作。有益的兴趣和爱好,还会使生活显得光明和美好,使人变得积极和开朗,彼时彼刻,一切无聊和空虚,一切心理压力都无缘拜访了。

故地重游

如果身体条件许可,不妨回到童年时代居住过的旧居,或去拜访少年时代读过书的母校,故地重游,可以触景生情,童心又可再度萌发,仿佛自己又回到童年,回到学生时代。

写些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

写作时需要动脑筋回忆,脑子要冥思遐想,追忆着那逝去岁月中的生活,青少年时代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仿佛在脑海中重演,仿佛又回到青少年时代,自己会这样想:别看我现在双鬓花白,过去我还是个英俊少年哩!

选读一两本有益的书

书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能抚慰老人孤独的心灵,引人发笑,促人深思,催人奋进。

扩大社会交往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借访亲探友散散心,朋友是最好的药,找同事、老乡、老战友互相谈谈心,说说心里话,诚挚的友情可以治疗精神上的创伤,消除寂寞和惆怅,冲淡和消除不良情绪。

参加娱乐活动

如果心中不愉快,不如去看看电视电影,听听音乐或戏曲,通过这些活动可减轻痛苦,甚至使自己的痛苦转而同情艺术角色中的不幸遭遇。娱乐既舒畅胸怀,乐而忘忧,又可作为疾病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古今中外都有用娱乐来防治心身疾病的,故形成一种新型的娱乐康复学和娱乐康复疗法。娱乐疗法的具体内容很多,包括音乐、舞蹈、智力游戏、观看文娱节目,琴棋、诗画、书法等。

短期外出旅游

心境不佳时,可在子女陪伴下作短期外出旅游。祖国山河秀丽,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走出家庭小天地,来到大千世界,心胸可为之一振,那巍峨的高山、莽莽的草原、滔滔的江河,辽阔的平原、浩瀚的沙漠。宝石般的湖泊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如能涉足其中,可使你心旷神怡。壮丽的长江三峡、水墨画似的漓江山水、雄伟的五岳名山,以及其间的苍翠的树木、飞泻的流泉、烂漫的山花,绿树掩映在深山围岩间的禅寺古刹,屹立在山巅的宝塔和高楼,都会使你心醉,叫你倾倒,此时此刻,一切忧愁苦闷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

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

从目前大部分离退休的老人看来,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在老年阶段尚能保持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离退休后整天闲着没事干,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不少人总想找点事做。大部分离退休老人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某些特长,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和生产技术指导。这是一种积极、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也可使老年人精神上有所寄托。一旦老人专心致志于某一事业,一切痛苦和忧愁都不会过于放在心上,心境会逐渐变得很好。

精神寄托的方法

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具有圆满的精神寄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精神寄托和追求应包括八个方面:(1)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2)自尊自重,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3)社会交往,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4)亲密忠诚的关系,是追求的美好目标之一;(5)独立自主,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6)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平稳、祥和地度过一生;(7)内在精神生活,为自己一生业绩而感到自豪;(8)爱抚和关怀,以便感受社会的温暖。

老年人保持爱心的方法

爱国家、心系集体

如果一个人在退休以后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全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欢欣鼓舞,对祖国的国际地位和各种国际活动所获得的成就都十分关心,荣辱与共,那么,一定会天天阅读报刊,日日收听、收看广播或电视新闻类节目,而且看起来、听起来都会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相反,那些认为退休在家、什么国家大事都不关心、不看报、不听新闻、基本上自我关闭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的人,都会感到生活冷冷清清的,没味道。有好多人退休后仍心系单位,仍关心自己从事多年的事业的发展,常到单位去走走、看看,与老领导、老同事聊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无疑,这些都会充实和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使自己总感到有事可做而不孤独,那些把自己与国家、集体完全隔绝、远离社会的人,当然会感到孤独寂寞了。

爱大自然、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如果一个人心中对大自然、对祖国秀丽的山川乃至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爱,一定会经常走出家门,到附近的花园、公园、林荫树下、田野、河边去散步、游览,还会每一两年到风景区去旅游。平时在家里,也会喜欢种花养草,生活中充满情趣,根本就不会孤独。

爱小动物

许多老年朋友特别喜爱小动物,养狗、养猫、养鸟、养鱼,以它们为伴儿,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这些小动物可使单身老人远离孤独。当然,有过敏体质的人,最好不养狗、猫、鸟。

爱书、棋、琴、画

老年人如能有一两种浓厚的兴趣、爱好,就能够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那些对看书、对弈、弹琴、书法、绘画、收藏、集邮等活动兴趣强烈,而且已达到难舍难分程度的老年人,从来就没有孤独感。

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爱最为重要。爱老伴儿、爱儿孙,自然会得到他们爱的回报。一个人若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之爱的温暖的家庭中,很少会感到孤独。孤独最怕朋友,朋友多的人不会孤独。但是交友必以心换心,只有真心实意地关心朋友,才会交上知心朋友。许多老年人把爱心献给社会,献给遭到不幸的同胞。他们慷慨解囊,给灾区寄钱寄物,资助希望工程,帮贫困儿童入学。这些高尚行为自然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人民的敬佩,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可以想象:心中时时装着他人,总是关心他人的人,孤独怎么能进入他(她)的心中?

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会引发人类多种疾病,甚至会产生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心身疾病。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幸福、欢乐与痛苦、悲伤是相互交织、碰撞、交替和并存的,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遭受多种心理刺激。如果精神上遭受挫折,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如工作上得不到重用,事业上遭到猜忌排挤,同志、邻里关系不和,家遭意外,亲人丧生,婚姻失败等。心理紧张多数可以通过体内的平衡、调节控制系统加以调整平息。但因心理刺激强度过大,或因持续时间较长,或因同时遭受多种心理刺激的综合作用,而又未能及时地解脱和调控,就会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开端,是导致心理疾病(包括心身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及时地消除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在外界的不良刺激对心理造成影响之时,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它、解决它。下面介绍一些消除心理障碍的保健方法。

总的原则是:要坚定生活信念,树立崇高理想,明确奋斗目标,使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感到充实。要有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能够正确地评价。能够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始终置身于平稳的状态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能使自己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

学会驾驭情绪

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一个人的情绪可以使学习、事业成功,也可以使学习、事业失败。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是最明智的选择。人们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由大脑直接调控的。聪明的人是用理智驾驭自己情绪的,是情绪的主人。

学会宽宏大度

只有有度量的人,心胸才会开阔,才可团结更多的人。缺乏度量的人,处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常常是孤家寡人。

每个人都要加强修养,经得起批评甚至冤屈,克己让人。以大局为重,宽宏大度,利己利人。

学会理智与调控

用理智调控即是用清醒的头脑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慢慢消退。

学会听从劝告

人随喜、怒、哀、乐变化是常有之事,不良的情绪一律压抑有损健康,应及时找亲人、知心朋友倾吐胸中郁积与愤懑,听其相劝,达到情绪的缓解。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当向朋友说出真情后,一定会得到朋友的忠言相劝,避免纠纷,不良情绪得以转移。

学会转移注意力

在愤怒时,大脑出现强烈的兴奋灶,如果能及时有效调节这一兴奋灶,使转变为抑制状态,则可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如当情绪被激怒时,尽量抑制发怒,可以走开做点别的事,如唱歌、看电影、散步、打球等,强制性将注意力转移。“风平可以浪静”,心平气和地去解决矛盾,往往可以得到满意效果。

加强个人修养

在刺激面前,有的人却能泰然处之,应付自如。这就是他们的自我修养水平较高,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面对现实会随时遇到苦恼,是去发牢骚、动情绪,还是借此发愤图强,这要看一个人的修养水平的高低。“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学会自我暗示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这紧要关头,当遇到挫折或失败的事情时,告诉自己“要冷静、沉着”、“吃一堑长一智”;在大喜事面前,自敲警钟“要谦虚谨慎,再立新功”;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使自己变消极为积极、情绪稳定、头脑清醒、以利再战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人应付各种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学会消除悲观情绪

恩爱夫妻在丧偶之时,免疫系统会发生严重改变,免疫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其他原因所致的悲观失望,同样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失去平衡,致使内分泌失调,免疫机制下降,疾病会乘虚而入,如发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

搞好心理过渡

当面临离退休回家的急剧转折时,这种从台前一下转入幕后的变化,会使心理出现急骤波动,如空虚、寂寞、孤独、苦闷、惆怅等,出现不平衡及不适应的严重现象,甚至发展成病态心理。为此,在中年期或中年后期(45岁以后)就要学会自身心理保健,提前为老年到来作好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准备和训练。例如:过去长期坐办公室的人要培养多散步、运动、旅游等爱好。自己偏向内向的性格,要尝试多参加些演出、舞蹈,结交新朋友,组织有益的集会等,使性格有所转变,改变坏的行为,保留好的习惯。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早晚都要从工作第一线退下来,工作和生活范围变小,多数人能顺利进入退休生活,心情愉快,生活内容会丰富多彩。而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退休综合征”,产生心理波动、情绪不稳、空虚、孤独、无所适从、意志消沉、生活没节奏、没责任感、食欲不佳,重则出现失眠、头痛、心血管疾病。

为防止上述“退休综合征”出现,在中年后期,应有计划地对自己面临退休问题做一个通盘考虑,对结尾工作有一个“善始善终”的计划,不要等到宣布退休时才发现自己的工作任务还有“几年”才可完成,使自己产生半途而废的挫折感。

对退休后干些什么要有个准备和打算,要重新开始自己想干、又能干好的新工作。

会控制情绪,遇事不怒

人老了,机体状况差,各种应变能力下降,情绪变化较大,而且不易控制,当愤怒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明显增强,肾上腺分泌突然增加,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也常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老年人要学会控制情绪,遇事不怒,坚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对往事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背任何包袱,“看破过去,看淡挫折,面对今天的现实,乐观、积极地去迎接每一个明天。”

在中年后期还应有一个心身保健规划,并加以实施。可参加老年大学、太极拳、气功班、钓鱼、养鸟、种花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使中老年人的精神有寄托之处,使中年向老年在心理上能顺利的过渡,有利于延年益寿。

塑造健全人格,增强适应能力

人们步入这高度现代化、社会急剧变幻、信息不断增长的时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每天要应付快速变化的节奏,工作、学习紧张,人际交往频繁,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高耸的庞大众多的建筑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拥挤繁杂的城市噪声、环境污染等内外环境一下子向人们拥来,极易产生劣性情绪,亦会对心身疾病起着促发作用。人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渺小、孤独、冷漠、空虚、自卑的心理。如果再遇上挫折或遇上不幸的心件,心理必然会产生过重压力,使身心疲惫不堪,容易丧失信心,甚至精神崩溃。

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保证心理健康,能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改善心理状态,有助于战胜逆境和困扰。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战胜逆境的韧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积极进取,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甘居平庸者即使不被时代大潮所淘汰,也将四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心理健康、有健全人格的人,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能够在人生暴风雨的洗礼中前进。

塑造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甚至相当艰苦的磨炼。

学会及时解决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

处理夫妻间矛盾很有艺术。夫妻间矛盾虽不可避免,但绝大多数属于可逆性矛盾,能及时解决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一个家庭幸福所在。

(1)多克制自己:夫妻间要善于忍让,克制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切记不可为区区小事而丧失理智。做丈夫的要记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可粗暴行事;做妻子的不可喋喋不休、唠叨没完,更不要“妻管严”,夫妻感情得来不易,丧失了找回更不易。

(2)不翻老账:夫妻双方认识不可能一致,要面对现实,要就事论事,适可而止。在争吵时总要翻陈年老账,把对方过去的缺点、错误重新数落一遍,甚至将对方父母、兄弟姊妹也牵涉进去,导致矛盾扩大化、复杂化,闹得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极不理智、不可取的。

(3)互相谅解:夫妻矛盾给双方感情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很坏,但矛盾暴露出来,事后可寻找好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吸取教训。只要双方互相谅解,多原谅对方,感情为重,家庭为重,一切会重新开始。

(4)主动让步:矛盾、争吵已经发生,往往双方都不肯主动让步,是不理智的,双方要为了将来的幸福,采取高姿态,要主动让步,争取对方的谅解。可采取多做家务、帮助对方干点事、倒倒茶等办法,给予谅解和体贴,会使对方的恼怒、怨恨消解。

老年防“伤感”的方法

性格开朗乐观是长寿的重要一环,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心境。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防止伤感。它通常来自三个方面。

(1)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久而久之,会使心情抑郁、性格也会随着变得孤僻。

(2)恋友,老来失伴,挚友作古。“哀莫大于心死”,精神崩溃,往往是身体衰竭的前奏。

(3)失落感,离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清闲,使老人产生失落感。

老来伤感,是老年养生之大忌,须时刻提防。老来防伤感,一要善寻趣。生活乐趣很多。理应闲中求乐,不可自寻烦恼。二要能超脱。三要会随和。遇事不逞强,得糊涂处便糊涂,不生闷气、认死理。

倾诉是老年人的一剂保健良药

忧郁是人类健康的大敌,老年人它轻则使人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如月经失调等),发生高血压及心血管等疾病,同时可大大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招致癌症等。而放声地倾诉,正是这一系列疾病的良好预防药。

离退休后的老年人脾气可能变得怪一些,有些事容易疑心,在家庭中可能为一点小事而闷闷不乐,有时因为子女工作繁忙,一时在生活上,或饮食上照顾不周,或有所疏忽,老人便不开心,有时子女尚未察觉,情况继续存在,而使矛盾日益加深,或在“发挥余热”时安排工作不理想,或人际关系上紧张,或遭受委屈、诽谤。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老是放在自己心里,可以找自己亲近贴心的子女谈谈自己生活上的需求,或与知心朋友谈谈自己心中的不悦之由,这样“竹筒倒豆”,把放在肚子的话全部说出来,自己如卸重负,心中会痛快些,会得到他人的安慰,帮助解除思想上不愉快和想不通的问题。情有千千结,解除思想上的疙瘩,也算解除一个结,“把苦闷讲给朋友听,一个苦闷就会变成半个”,这句话很有心理意义。

总之,当遇到麻烦和不顺心的事时,不可忧郁压抑,把心事深埋在心底,而应将这些烦恼向值得信赖、头脑冷静的人倾诉,甚至可自言自语。倾听的人应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老年人消除失落感的方法

有的老年人整天惶惶然若有所失,情绪低落,时间长了,就会变得焦躁易怒、性格孤僻。这不但对老年人的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加速衰老:也使儿女妇女、亲属和周围同志不好接近。这样,就使老年人更加孤独寂寞。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得从防止这种若有所失的失落心理做起。这除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安排组织老年人多参加一些活动和家人多给予关心照顾外,从老年人自身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尽量丰富生活内容

过去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忽略了自己的才能和特长。离、退休以后,有了闲暇的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爱好。如钓鱼、养花、音乐、戏剧和摄影、下棋等等,以丰富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扩大生活面

适时的探亲访友、与老友亲朋谈谈心里话,既可联络感情,又可抒发情怀。参加原单位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还可以参加住所附近的社会活动,包括街道、居委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老年俱乐部、老年活动室、读书会,参加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学习,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而且扩大了接触面,进入新集体里,那里有许多来自各方面的同龄人,有共同的话题和生活节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

向“老有所为”方向迈进

从原来有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技能特长和本人的健康状况出发,自觉地适应社会需要,不考虑原有地位,不计较工作报酬,志在发挥作用,为社会多作贡献,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这样的老年人,也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对老年人自身来说,重新生活在集体之中,必将生活得更充实快乐。

老年人克服逆反情绪的方法

既服老,又不服老

人到老年,黄金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要正视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要服老,但又要不服老,不要过早地产生衰老感,更不能因衰老而惶惶不可终日。所以,老年人既要正视现实,服老不盲目,又要保持积极进取精神。

在物质和精神上适当满足要求

经济和精神生活上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要在经济和医疗保健方面,在发挥其“余热”方面和与人交往方面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以消除延年益寿上的不安和恐惧及精神生活上的消沉、空虚和孤独感。

充实生活,适当锻炼身体

要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遵守生物节律,适度锻炼,这对增进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要自我调理,积极参加老年活动,凡事不要往心里去,尽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该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要建立广泛的兴趣,把自己一天的休息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不容思前想后,以克服老以为别人要谋害自己、对一切事物都反感的不健康心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