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胡志明:一生追求独立

与解放的“胡伯伯”在20世纪的政治家中,胡志明以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著称。凭借这种精神,他竭力追求越南的独立,争取成功地把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融合起来。

从青年时期起,胡志明就主张争取法国殖民地越南的自由。多年来,他为此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当时,他成功的希望是那样渺茫,甚至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终于在1954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奠边府战役中,他组织的军队打败了法国侵略者。这个战役的胜利,是他担任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九年以后取得的,这是游击战略的胜利。

1954年,日内瓦会议商定,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一分为二。由于美国支持越南南方的吴庭艳政权,这种分裂状态得以固定下来。此后,胡志明在越南北方领导其同胞抗击美国军事力量。战争中,北方首都河内和其他城市频遭美国飞机的轰炸。

这时,胡志明是民族解放阵线(也就是越共)的鼓舞者。民族解放阵线在越南南方长期浴血奋战,抗击西贡政权及其盟友美国,损失惨重。

美国在战争中陷得越来越深。战争期间,特别是1964年以后,胡志明在处理越南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中保持微妙的平衡。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剑拔弩张的共产党国家,是胡志明所需粮食和武器的主要供给者。胡志明巧妙地运用外交手腕,一直与苏联和中国维持友好关系。

在北纬17度以北的1千9百万人民和南方的数千万人民看来,胡志明身材瘦小,体质虚弱,一副苦行者的长脸,蓬散的山羊胡子,凹陷的面颊和亮晶晶的眼睛,是年高德劭的老人形象。他就是越南的民族英雄。虽然胡志明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公共广场、建筑物、工厂、飞机场或纪念碑上,但他的吸引力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人民深深地爱着他。

越南人普遍叫他“胡伯伯”,越南北方的报刊也使用这一称呼。无论战争多么危急,公务多么繁忙,他都要定期去乡村,去城市。他穿着简朴,特别喜欢到学校同孩子们聊天。了解胡志明为人的西方人士也承认,尽管他在重大政治事件中使用策略计谋,但向普通人表达感情时从不做作虚假。

胡志明的个人声望很高。人们普遍承认,甚至连他的许多政敌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根据日内瓦协议举行全国选举,越南一定会在他的领导下统一起来。事实上,尽管越南南方驻有数十万美军,但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民族解放阵线有效控制之下。

尽管胡志明铁面无情,但他有才智,多谋略,具有献身精神。许多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他都留下良好的印象。《阿肯色新闻报》前任编辑、民主制度研究中心的哈里·阿什莫尔就是其中之一。

1967年初,阿什莫尔和《迈阿密新闻》已故编辑威廉·巴格斯访问了河内。他们属于最后与胡志明详谈的美国人。

“胡志明谦恭,举止文雅,十分老练,彬彬有礼,无个人恩怨。”阿什莫尔回忆说。会谈中,胡志明身着特有的睡衣似白色高领长袍,脚登露趾的橡胶底凉鞋,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美国塞勒姆牌香烟。

阿什莫尔说,他们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先是用越南语,由一名译员翻译,但很快又改用英语。胡志明的英语熟练流利程度,令阿什莫尔惊异不已。英语只是他会讲的几种语言之一。他还会讲汉语、法语、德语和俄语。

这时,胡志明提醒阿什莫尔和巴格斯,他曾侨居美国。“我认为,我了解美国人民,”胡志明说。“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能支持美国政府卷入这场战争。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有自由女神像吗?”

胡志明为了强调内心的困惑,也曾向别的美国人提出反问:一个经过革命获得了独立的殖民地民族,不是正在镇压别的民族的独立运动吗?

胡志明精通美国史。1945年夏天,他自如地运用美国历史知识,起草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宣言。他熟悉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但不记得具体措词。他曾试图向当时与他一起工作的美国军事代表团索取美国独立宣言文本,但未能如愿。在没有原文的情况下,胡志明只好根据记忆进行意译。

他起草的宣言是这样开头的:“人人生来平等,上帝赋予每人一定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之后,胡志明照美国独立宣言那样,一一诉说他的人民的痛苦,宣告越南独立。

除了美国人,胡志明也给近几年来与他有过接触的其他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亲切可爱”,这是印度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他的描写。1946年和1947年,法国东方学专家保罗·穆斯曾同胡志明交谈过一些敏感问题。他发现胡志明是一个“不妥协的、廉洁的革命家,是法国革命家拉圣茹斯特似的人物”。

一位法国海军中校曾和胡志明同船旅行。在观察三个星期后,他得出结论,胡志明。不仅具有聪明才智和吸引力,而且是一位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彻底地献身于追求的事业……他天真地信仰我们时代的社会政治口号,总之,信仰书本上的一切。

胡志明是一位非常积极的共产主义者,是一位实践家,而不是理论家。1960年至1962年,河内出版了四卷《胡志明选集》,收集了他的言论。1967年,美国越南问题权威伯纳德·福尔编辑出版了英文版胡志明言论选集,书名是《胡志明论革命》。书中内容都是文字简明的文件,大多带有鼓动性或论战性,几乎不可能用来充实马克思主义学说。

像毛泽东一样,胡志明也写诗。他的一些诗,读起来十分动人。1942年一1943年,胡志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写了大量诗词,其中的一首以《秋夜》为题,全诗如下:

秋夜

门前卫士执枪立。

天上残云带月飞。

木虱纵横如坦克。

蚊虫聚散似飞机。

心怀故国千塘路。

梦绕新愁万缕丝。

无罪而囚已一载。

老夫和泪写囚诗。

胡志明的掌权和成名,都没有详细文献记载。恰恰相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文献记载含糊不清。这种情况曾经使人们怀疑是否存在两个胡志明。法国内政部保安局把胡志明早期和晚期的照片作了比较,不置可否。

一种解释认为,之所以引起混淆,是因为胡志明用了十几个化名,胡志明只是其中一个。另一种解释是,胡志明本人不愿泄露自己的生平事迹。他告诉福尔:“你知道,我是老人,老人喜欢保留一点属于他自己的秘密。”稍停顿了片刻,他又继续说:“等到我死后,你要怎么写就怎么写好了。”

然而,据福尔先生说,在他离开河内之前,他收到了一份胡志明生平简历。这份资料未署作者名,“显然是遵照老人的指示送来的”。

尽管胡志明外表谦让,但也有点虚荣心。福尔回忆说,福尔夫人曾为胡志明画一幅素描。福尔把素描送给胡志明看时,胡志明大声喊道:“好,画得真好。非常像我。”当即,胡志明从旁边桌上拿起一束鲜花,递给福尔说:“请转告她,画得非常好,代我送她一束鲜花,代我吻她。”

胡志明的出生日期众说纷纭。据可靠记载,他于1890年5月19日出生在越南中部义安省金莲村。许多资料记载,他的原名是阮爱国。深知胡志明其人的澳大利亚著名记者贝却敌却认为(而且,现在为人们普遍接受),他的原名是阮必成。

据胡志明说,他是三个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的家境比本地稻农稍微好些。但是,他父亲显然是一个有决心的人。他博闻强记,通过考试在帝国政府里谋到了职位。当时,法国的殖民统治刚刚开始。

胡志明的父亲是一位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他拒绝学习法语,并参加了反法秘密团体。当时年幼的胡志明是父亲的交通员,他在反法组织中获得了最初的地下工作经验。不久,他父亲失去了在政府部门的工作,成了中医,到处行医。

据信,胡志明的母亲是农民家庭出身,但胡志明从来没有谈论过她。

胡志明从他父亲和乡村学校那里接受基础教育。接着,他在王都顺化的国立中学接受了几年普通中学教育。国立中学是吴庭艳的父亲创办的,办学宗旨是使越南的民族传统永存。该中学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其中有游击战将军武元甲和北越前总理范文同。

1910年,胡志明弃学(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就离开了国立中学),到南圻渔村的一所私立学校短期任教。根据现在的普遍说法,他在那里决定去欧洲。作为达到目标的第一步,他在1911年夏天进入西贡一所职业学校,学习怎样当厨师和面包点心师的助手,因为那时的欧洲人需要这种技艺。

胡志明接受训练后,与法国轮船“拉图什·特雷维尔”号签订合同,担任厨师。由于工作卑下,他采用了假姓名。在担任轮船厨师期间,他去过马赛以及非洲、北美的一些港口。

这一段海员经历,对于胡志明成为革命者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说明这一点,福尔在《两个越南》一书中写道:—通过与白人殖民国和白人殖民者的接触,打破了他原有的白人殖民者‘超人一等’的错觉,而通过与来自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英国康沃尔和荷兰弗里西亚群岛的水手(他们跟越南最落后稻农一样,愚昧无知)的交往,彻底地推翻了他的错觉。

他至今仍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的轮船抵达了一个非洲港口,在那儿,本地土人为了把轮船系泊起来,不得不跳入有鲨鱼出没的水域。在乘客和水手冷漠的目光下,土人被鲨鱼吞吃了。

但是,与欧洲的接触,使他展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当他穿着西服在欧洲上岸时,白人称他为‘先生,而没有用卑称‘你’,这是生平第一次。在法国,法国人专门用‘你,称呼儿童,而在印度支那,不论印度支那人的教育程度如何,法国人都一律用‘你,来称呼。

在海上的那几年,胡志明广泛阅读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马克思和左拉的著作。按照他后来的描述,那时他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和有一点像清教徒似的人。有一次,马赛的妓女登上轮船,胡志明被激怒了。他当时说:“为什么法国人在去开化我们之前,不先来开化他们自己的同胞呢?(顺便说一句,一般都相信胡志明是独身者,虽然有的记载极不清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胡志明侨居伦敦。在那里,他当过铲雪工,还曾在卡尔登酒店名主厨埃斯科菲耶手下当助手。据说,埃斯科菲耶曾把胡志明提升到面包点心厨房工作,并想教他烹饪技术。不管怎样,这位24岁的越南人对政治更感兴趣。他加入了亚洲人在英国建立的秘密组织——海外工人协会,开展种种活动,其中之一是参与支持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战争期间,胡志明辞去了卡尔登酒店的工作,乘船到了美国。一般认为,他在哈莱姆黑人区居住过一段时间。尽管胡志明本人对详情记忆模糊,但他常常提及美国之行。照他的亲密战友范文同的说法,他对美国印象最深的是:资本主义的残暴和丑恶,三K党暴徒处死黑人的私刑。

胡志明根据他在美国的经历写了一本名叫,《黑种人》的小册子,于1924年在莫斯科出版。他在书中抨击了美国和欧洲的种族歧视。

大约在1918年,胡志明又到了法国。他住在巴黎蒙马特尔区的一个小套间里,靠修描照片谋生,当时改名阮爱国。

在1919年法国凡尔赛和会上,胡志明以自称的越南发言人身份出现。从此,胡志明崭露头角。他从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民族自决的提议中,看到了越南独立的可能性。于是,他身着租来的黑色西服和圆顶礼帽,前往凡尔赛宫递交请愿书。他为越南人民请愿。但被拒之门外。他的请愿书并不要求越南独立,只要求越南人享有基本自由和与法国人同等的权利。

凡尔赛和会未能解决殖民地问题。胡志明所期待的法国人让越南独立的一切希望破灭了。于是,他的信心转移到了社会党的行动上。1920年,在法国社会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胡志明发表了他的首次有记录的讲话。这次讲话不是祈求世界革命,而是“声讨在我的祖国犯下令人痛恨的罪行的帝国主义者”。他要求法国社会。采取实际行动支持被压迫民族。

不久,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胡志明成为法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社会党人在殖民地问题上态度暧昧,而共产党人愿意帮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和独立。

“我不懂什么战略、战术和你们使用的所有别的响亮口号,”他告诉代表们,“我只懂得一点:第三国际很关心殖民地问题。第三国际代表答应帮助被压迫的殖民地民族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而第二国际附和者从不关心殖民地的命运。”

随着胡志明决定加入共产党,他的事业就发生了明显转机。首先,他成了法国共产党关于殖民地问题的常驻专家,编辑他在1921年帮助创办的国际殖民地联盟的周刊《流浪者》。

其次,看似虚弱的胡志明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演讲家。他到法国各地向等待遣返回国的越南士兵和战时劳工演讲。

再者,胡志明受到共产主义神经中枢莫斯科的吸引。1922年,胡志明第一次到莫斯科出席第三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他会见了列宁,并成为第三国际东南亚局的一名成员。据大家所说,胡志明畅所欲言,精力充沛,会见了所有共产党要人。为了在殖民地民族中开展革命工作,他帮助组织了农民国际。

在法国作短暂停留以后,胡志明又回到了莫斯科。此后许多年,莫斯科是他的根据地。在那里,他进入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接受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宣传鼓动方法的正规训练。

1925年,在莫斯科学习以后,胡志明被派往中国广州,担任鲍罗廷的译员。鲍罗廷是蒋介石的苏联顾问团的主要成员,当时的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得到了共产党的支持。一到广州,胡志明就着手在远东播种革命精神。他把越南逃亡者组织起来,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并建立了亚洲被压迫民族同盟(不久,改名南洋共产党)。这个同盟是许多国家共产党组织(包括胡志明本人于1930年组建的印度支那共产党)的先驱。

在直到1927年7月这两年中,蒋介石与共产党结盟。于是,胡志明把合适的越南人送往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当时,胡志明在黄埔军校给他的同胞讲授政治鼓动课程。

蒋共关系破裂后,胡志明取道戈壁沙漠逃到莫斯科。此后,他的经历模糊不清。据认为,他在柏林呆过一段时间,并利用各种化名和护照作掩护,去过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

1928年,胡志明出现在泰国南部。他乔装打扮成光头和尚,穿梭在越南流亡者中间,组织政治团体,编辑出版报纸并悄悄运入越南境内。

同年,第一次由共产党支持的农民暴动在越南爆发。暴动被法国统治者镇压了。胡志明也因此被缺席判处死刑。这时,胡志明正关押在香港的英国监狱,他是于1931年因在香港活动而被捕的。

法国人企图从香港引渡胡志明,但胡志明提出,他是政治逃亡者,不属于引渡范围。在伦敦,这个案件由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处理。他向枢密院提出辩诉,最后枢密院判决胡志明胜诉。胡志明获释后,化装成中国商人逃出香港,顺利回到莫斯科。

到莫斯科后,他进入了共产党学校—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学院和著名的列宁学校。1938年,胡志明从苏联回到中国,在毛泽东的八路军当报务员(新闻台少校台员)。1940年,胡志明南行进入越南,这是他30年来第一次回国。

时机的选择是一大成功,因为当时的日本实际上未遇任何抵抗,就有效地控制了印度支那半岛,而法国行政官员大多数是维希政权追随者,他们赞同与日本合作。胡志明以他的胆略和远见,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把越南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联合起来,建立了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

越盟组建1万人的游击队,称为“黑衣队”。在丛林中与日军作战,战绩卓著。胡志明的行动,使他作为主要的越南民族主义者和美国的抗日盟友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我过去是共产党人,”当时他说,“但现在不再是,我是越南大家庭的一员,不是别的。”

据说,在美国军事助手要求下,胡志明于1942年被派到昆明。在昆明,他被蒋介石特务逮捕,直到1943年9月才在美国的要求下获释。

按照福尔的说法,胡志明获释后,与一位中国国民党将领合作,组织了一个成员广泛的越南自由组织。合作的结果之一是:在1944年,胡志明接受了越南临时共和国政府的一个职务。这个政府基本上形同虚设,但这个职务可以允许胡志明尽力和美国战略情报处打交道。于是,当1945年胡志明的越盟接管河内时,美国高级军官就在他的周围。这时,他开始正式使用胡志明这个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胡志明就宣布越南独立,但是9年后,越南独立才真正实现。第一,根据三大国波茨坦协议,中国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河内和越南北部。第二,法国军队乘英国军舰到达越南,要求归还西贡和越南南部。第三,胡志明的民族主义联合政府在这些事件的压力下处于紧张状态。

据大量文献记载,胡志明和他的战友在越盟的周围组织了一支新的游击队,对付那些不愿按胡志明的方式为独立而战的人。据报道,当时暗杀事件频繁。同时,在中国军队从越南北部撤退,法国军队自越南南部北进的情况下,胡志明与法国人谈判,以保全他的民族主义政权。

1946年,胡志明在巴黎与法国达成协议,他同意越南民主共和国成为法兰西联邦的一部分,并作为一个自由的国家加入印度支那联盟。法国人承认胡志明为国家元首,答应在胡志明领导下实现越南统一,在越南南方举行公民投票。

1947年初,法国撕毁协议,于是胡志明的部队与法国军队作战。越盟游击队占据着丛林和村庄,法国军队占据了城市。战争打了七年,胡志明的部队越来越强大,法国军队越来越陷入困境。这些年,胡志明在外交上很孤立。因为在他确有把握战胜法国以前,他既得不到中国的承认,也得不到苏联的承认。

法国人为了支撑他们的政治力量,起用了日本傀儡保大皇帝。保大生活腐化,纵情享乐,不久带着后妃去了法国,把一个衰弱、分裂的政权留在西贡。

当然,这对于正受到武元甲将军游击战术打击的法国军队极为不利。1954年5月8日,法国部队终于在奠边府彻底失败。7月,印度支那战争正式结束。整个战争期间,法国军队伤亡17.2万人,而越盟军队的伤亡是此数的三倍。

停战协定于1954年7月21日在日内瓦签订。协定的内容远不如胡志明所期望的。但这时,美国已经卷入印度支那战争,每年向法国提供8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害怕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扩张的情绪左右了华盛顿。尼克松副总统说:“如果要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进一步扩张,我们—定要冒把军队投入战争的危险。我认为政府必须做到这一点。”

不过,日内瓦协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把越南一分为二。协定废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行政权,规定在1956年举行越南全国性选举,以作为统一越南的手段。

尽管美国是日内瓦协定的一方,但美国拒绝签约,南越也不签约,并拒绝举行全国性选举。同时,美国在西贡设立了军事顾问团,支持吴庭艳政权,以对付在1956年以后宣告成立的民族解放阵线连续不断的游击活动。

民族解放阵线在战术上不受北方胡志明的控制。60年代,阵线影响增大,它用缴获的美军武器和来自北方的作战物资装备自己。自1964年开始,数十万美国军队涌入南越,与越共作战,接着又轰炸北越。

1968年底,美军停止轰炸,终于导致巴黎和谈,但与此同时,越南仍在战斗。

胡志明始终对胜利满怀信心。1962年,当时的战争还是以南越军队和1.1万名美军顾问为一方,以小股游击队为另一方的局部冲突,胡志明就告诉一位法国来访客人:“我们经过8年苦战打败了你们法国人,于是你们了解了我们的国家,并且这里也有了一些法国老朋友。如今,南越政权得到了美国的支持,武器装备精良。”

“虽然美国人也不了解我们,但他们比法国人强大得多。这样,也许要打10年才能了解我们,但是我们英勇善战的南方同胞终将打败他们。”

1967年初,胡志明与阿什莫尔和巴格斯谈话时仍满怀信心:“我们已为我们国家的独立战斗了25年,当然我们珍视和平,但是我们决不以放弃国家的独立来换取与美国或任何一方的和平。”

会谈结束时,胡志明右手握拳,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决心。即使你们的核武器也不能迫使我们在为祖国的独立进行如此漫长、如此激烈的战斗,之后投降。”

关于他的死,他显得很冷漠。客人劝他戒烟,但他坚持吸烟。“假如你和我一样老时,”他说,“你就不再计较吸烟的害处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