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书法名家2

流传于世的书法有《道服赞》、《远行帖》、《边事帖》。

《道服赞》属小正楷书,运笔自如有度。其他三帖都是行书:《边事帖》笔意卓越而不失柔韧,劲不外露。

这几帖笔意基本相通,尤其是字的章法,极尽磊落大度之态,错落有致,是对杨凝式章法的再发展。黄庭坚认为范仲淹的书法“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人书,苏才翁笔法妙天下,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这说明范仲淹的书法特色,同样也是北宋人“入古人法度”的代表。

欧阳修

灼艾帖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考进士获第一名。庆历三年(1043)在谏院做事,后到滁州当官。嘉祐二年(1057)当贡举。修完《新唐书》后,当上了礼部侍郎。嘉啣六年当参知政事。神宗继位后,由于和王安石不和,他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谥号“文忠”。

欧阳修的书法学主张,尤其得到苏轼的继承和发扬。他的书法,据他讲,早年学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后“以(李)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他欣赏柳公权书法“锋芒俱在”,尤其推崇颜真卿。他的书法体势方阔,笔画开张,尤其注重筋骨而显超凡脱俗。苏轼评价他“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又夸他的“笔势险劲、字体新丽”。流传至今的墨迹《欧阳氏谱图序稿》、《集古录跋尾》、《上恩帖》、《局事帖》等。他的书法,除《欧阳氏谱图序稿》是行书稍微一点草书外,其他的都是楷书,字体端庄、严谨、刚劲,一丝不苟。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嘉啣年间当度支判官,奏上万言书,以求变法。熙宁二年(1069)当参知政事,第二年拜相,并推行新法,后来被罢免宰相一职。元丰年间又当上了左仆射,封为荆国公。元啣元年去世,谥号为“文”。他传世的作品有《过从帖》、《楞严经旨要》。

王安石像

《楞严经旨要》上的书法迅急潦草,势如风雨;《过从帖》则行笔任意,不事雕琢,笔势纵横却不直肆。《宣和书谱》评价他说“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初未尝略经意,惟达其辞而已……评其书者谓得晋宋人用笔法,美而不天饶,秀而不枯瘁。”由于是“疾书”,所以书法中有一种匆忙的感觉。当时有不少人学习他的书法,黄庭坚的书法行笔迟涩,结法则纵横放射,他或许也曾得到过这位同乡的指点。朱熹也明确地说过他的父亲“自少好学荆公书”。

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省)人。曾经先后在四朝为官,出将入相五十多年,封潞国公,谥号为忠烈。文彦博的书法写得很好,在草法上也相当留心。黄庭坚评价他时说:“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三札卷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可见,他把自己看得很高。

对于文彦博的书法,黄山谷评价它“笔势清劲”,保留至今的墨迹有《汴河道三札帖》、《内翰帖》。三札写得笔致潇洒。英爽飞动,转折顿挫,都带颜体行书的意态。《预差》一帖,三行十几大字行书,圆转流畅,尤其纵逸,不时能看到渴笔,有苍健疏朗的意趣。《内翰帖》也相当精劲。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仲和,号东坡居士(谥号为文忠),四川眉山人。苏轼嘉啣二年(1057)考取进士,曾经担任密州、徐州、潮州、杭州、定州等地的州官,中间又曾经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京官,中年时曾经由于“乌台诗案”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晚年又再次被贬到惠州、琼州等地,直到徽宗登上宝座他才获赦而受诏还,但回到常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

在书法上,苏东坡年少时曾经学二王,中年时模仿颜真卿、杨凝式、徐浩,晚年又借鉴李邕。但他并没有食古不化,而是我行我素,别出新意,不步古人的后尘。其实,他学习王羲之很有心得,曾在自临《讲堂帖》跋文中说:“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黄庭坚评价说:“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真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倪瓒也觉得苏轼书法是“纵横斜直,虽率意而成,无不如意,深赏识其妙者,惟涪翁一人”。

东坡居士

苏轼书法,流传到后世者以墨迹和集帖为多。流传至今的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司马温公碑》、《表忠观碑》、《中吕满庭芳》、《罗池庙碑》等。苏轼著名的墨迹有《天际乌云帖》、《赤壁赋》、《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寒食诗帖》奇逸而峭,用笔更加酣畅跌宕,字形方圆长短相间,字势也欹侧有度。这两首诗,前一首开始时用笔迂缓,和他本来的特点相似,到“今年又苦雨,两月秋箫瑟,卧间海棠花,泥汗燕支雪”笔法婉劲,体现出了诗人的缠绵多情。第二首诗笔法比前首要激越,到“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又体现了诗人“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的悲愤情怀。看他的书法,字里行间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在情感的抒发上,人们将它和王右军的《兰亭序》和鲁公的《祭侄稿》相提并论。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是苏东坡在黄州时书写成的。这些都是送给好友陈季常的。前两帖,劲媚秀逸,虽然是书札,却写得相当精致。每字入笔、收笔、牵连都交代得非常分明,甚至一字写完,牵丝连下一字时,发现笔落的地方如写下一字对通篇章法都会有阻碍,便提起笔重新选定地方再写。黄州食诗卷如《新岁展庆帖》的“起”、“依”等字,《寒食诗帖》中“泥”、“氏”等字也是这样。

《祭黄几道文》是苏轼兄弟所写的祭文。苏轼流传的墨迹多数是行草。而这篇纯粹是楷法,古雅遒逸,笔力劲健,墨气凝聚,可以说是他的力作。李鸿裔评价:“楷法精整,字外有磬控纵逸之势。”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两赋是苏轼所作并亲自书写。墨迹属于长卷,用笔率真,结体严谨,大有“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

《赤壁赋》帖是他在元丰六年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跋文中说:“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可见苏东坡此时有一种畏惧的心情。书法也写得谨严,他的书法在明代时已经缺少三行,由文征明补充写完。董其昌跋说:“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一号涪翁。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间考取进士,为叶县(今河南叶县南)的都尉。熙宁五年(1072)在北京(今河北大名)国黄庭坚像子监讲课。黄庭坚得到苏轼的赏识,与张耒、晁无咎、秦观投入苏轼的门下,人们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哲宗元啣元年(1086)由司马光极力推荐,参加校定《资治通鉴》。十月,授予他《神宗实录》检讨官,集贤校理。后来由于新党排斥,诬告《实录》不实,被贬到四川黔南、戎州、鄂州、宣州等地。崇宁四年去世,赠直龙图阁学士,追加太师,谥号为“文节”。

他和苏轼一样,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在诗歌领杜甫寄贺兰诗域开创了江西诗派,在诗文、书法上和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在书法上工于行书、草书和楷书。他的楷书早年学褚,有《伯夷叔齐庙碑》流传下来,后来又学柳。行草效法颜真卿、怀素。行书用笔有点像颜,结体上夸大了柳字中宫紧收、四边放射的特点,宏肆绝尘,让人感觉面貌一新。他的草书可排宋代书法家之首。他自己曾经说过:“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褴褛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山谷行书,大多效仿柳公权,必大字才黄州寒食诗卷跋能让他的笔势酣畅淋漓。代表作品有《华严疏》、《跋东坡寒食诗》、《自书松风阁诗》、《刘宾客经伏波神祠诗》等。其中《华严疏》健拔豪迈,已经形成自家的体格,而笔墨比较温润,绫绢虽已经破草书诸上座帖损,但书法的神采没有失去,是他中年书法的代表作。《跋东坡寒食诗》字字相间极近,但笔画横势放开,跌宕起伏,峻爽磊落,在局促不平之中展现奇倔郁勃之气。似乎受东坡诗意书风的情绪波动,所以发扬蹈厉,有意和他匹敌。《自书松风阁诗松风阁诗卷》写于崇宁元年(1102)。中宫紧收,笔画放纵,结字聚字心的态势,用笔尽笔心之力,实际上使用的是柳公权书法,但变态取势,纵笔夸张,因此让人感觉面目全新。作诗讲究脱胎换骨,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山谷书法就像他的诗法。

《腊梅诗》、《刘梦得竹枝词》干瘦苍劲,丰左病右,笔似万伞枯藤,势如斜风骤雨。《李白忆旧游诗》老劲烂漫,一波三折,纵逸缠绕,变化多端,通篇像风卷云舒,一气呵成。就像《周必大跋山谷草书太白诗》中写的那样:“盖非谪仙妙语,不足以发龙蛇飞劲之势。”

《诸上座帖》属于纸本,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李白怀旧游诗是黄庭坚为李任道所写的五代时注释《文益禅师语条》的草书。黄庭坚在跋文中写道:“此是大丈夫出生(入)死事,不可草草,草草便会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这幅帖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不仅继承了张旭、怀素的笔法,还有黄庭坚自身的行草体势,应该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作品。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轻时叫米黻,字元章,有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鬻熊后人、火正后人、溪堂、鹿门居士、淮阳外史等别号。祖籍太原,后来迁徙到襄阳,定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因此又称为吴人。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米芾朋友蔡肇撰写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铭》明确记载“享年五十有七”。米芾自己有诗“我生辛卯两丙连”及印章“辛卯米芾”,可以证明他的生年是宋仁宗皇啣三年辛卯(1051)。向下推断可知他去世是在徽宗大观元年丁亥。

米芾很擅长鉴赏,家中的收藏相当丰富,性颠新恩帖逸,有洁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他的书画论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几乎成为书画研习者必读的书目。

关于他的书法,宋高宗赵构却认为:“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未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昔人谓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日:‘贫道特爱其神骏耳。’余于芾字亦然。”米芾的字妙就妙在“超逸”、“神骏”,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振迅天真”。

米芾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题跋以及被当作前人书法的临古帖,大概有七十余件。据翁方纲的考证,米芾41岁以前的署名是“黻”,此后的是“芾”。根据传世作品,暂且将署名为“黻”的称为早年,41岁后至50岁为中年,此后为晚年。

蜀素帖

《寒光帖》、《盛别帖》书法体态修长,笔法遒媚,行中带草,笔势连绵,于圆转流美中显现出欹侧生姿的姿态。第一帖最后一行“天启亲”三字,忽然放笔写成大行草,极为酣畅雄逸。《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帖,笔精墨妙,沉着痛快,笔锋纵横使转,无不畅意。《张季明帖》丰腴流畅;《李太师帖》宽展肥美。

《苕溪诗》和《蜀素帖》是米芾书法中的代表作品,当时他38岁。前者写在纸上,秀润劲利,欹侧生姿,后者写在绢上,多有渴笔,笔锋转侧变换间之刷掠之妙,毫发毕见。元章中年以后,流传下来的墨迹更多。《非才当剧帖》、《河事帖》、《丞徒帖》书法瘦硬,牵连细筋入骨,书写笔画力透纸背,欹侧纵放,转换生姿;而《伯充帖》、《拜中岳命诗》、《淡墨秋山诗》却是筋丰骨健,转折肥美,多面出锋;《逃暑帖》、《岁丰帖》、《穰侯出关帖》等又用险得夷,似欹反正,姿态各不相同。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代书画家。赵佶的楷、行、草书笔势挺劲飘逸,他的楷书学的是唐代褚派中的薛稷、薛曜。所谓的瘦金书,是夸赞他的书法像金子一样珍贵,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与李煜自己夸奖自己的书法是“金错刀”具有同一种含义。赵佶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楷书千字文墨迹》、《大观圣作碑》,属于楷书;《蔡行敕墨迹》、《崇真宫徽宗墨迹》是行书;《草书纨扇墨迹》、《草书千字文》是草书。

楷书的《千字文》写在崇宁三年(1104),也就是徽宗23岁时。后面的“赐童贯”三盛制帖字是后来添上去的。此时已经形成了“瘦金(筋)体”体势面貌,笔法夸张,笔画细劲,横、竖收笔重按作点,特别突显锋芒顿挫。《闰中秋月诗帖》细劲矜持;《夏日诗帖》瘦硬遒丽,题写在《瑞鹤图》卷上的则骄纵飞舞,都流利俊爽,秀挺飘逸。

《草书千字文》写在宣和壬寅(1122),时年41岁。该文是泥金云龙笺本,11米多长,一气呵成,气势连贯,笔势飞舞,劲利流畅,有点像怀素的风格而不时带有一点小草,所以牵连转换跌宕起伏,笔法比起狂草变化更丰富,章法也争让穿插有如风卷云舒,浑然天成,确实是得意之笔。

李纲

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后迁居无锡。政和二年(1112)进士。靖康之变时,李纲主张出兵抗金,以兵部侍郎迁尚书右丞。高宗继位之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同时兼中书侍郎。被黄伯彦、黄潜善所忌,落职除外奉祠,死于绍兴十年。

尺牍

陶宗仪《书史会要》称他“工笔札”,他的事迹可以在《凤墅续法帖》中看到。《凤墅续法帖》卷九有他的擘窠大字《游青原山诗》,书法学习东坡,颇为浑厚。今存墨迹《被诏帖》,行书任意挥洒,姿态不拘而结法端谨。远师颜行,近法东坡,遒劲秀挺,字势豪健。

韩世忠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18岁应征入伍,英勇善战,南宋初抗击金兵,与岳飞等并称“中兴四将”。他还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绍兴中兵权被解除,拜枢密使,进太保,封英国公。孝宗朝将其追封靳王,谥“忠武”。传见《宋史》卷三六四。有墨迹《运使帖》、《高义帖》、《总领帖》传世。

他的书法形态方扁,多取横势,学自苏东坡书门内星聚帖。结构端正,落笔饱满,虽有竖粗横细,略嫌板实处,但很多字如《总领帖》后半段,有些错落疏散姿态,艺术水平相当高。

同时期的将领刘光世,也有墨迹《即辰帖》传世。他也是学习东坡的书法,而转侧似更灵动,很有自己的风格。

范成大

范成大像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江苏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兼掌政殿说书,又任四川制置使。乾道四年(1168)出使金,险遭迫害,但大义凛然,完成自己的使命。曾任参知政事之职,终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卒,终年68岁,追封为崇国公,谥“文穆”。

范成大书,除《跋西塞渔社图》为大行书以外,几乎全是小行草。其书欹侧中求稳妥,开阔中有疏离聚合之感,圆润中见俊挺,流转处有顿挫。王世贞称他的书法为“出入眉山、豫章间,有米颠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中流一壶帖》。其书非常流畅,转换自然,牵连精微,团聚缠绕,字字相接,章法一气流走,婉转遒利。虽然效法苏黄,却无横竖挑剔、剑拔弩张之势,显得安逸平和。

范成大书法出入苏、黄、米三家。淳熙八年(1181)春,他游育王山,作诗赠禅林领袖佛照禅师。八月佛照禅师刻之为碑,即《赠佛照禅师诗碑》。另存墨迹《中流一壶帖》(藏于北京市故宫博物院)。

朱熹

朱熹像朱熹(1130~1200)号晦庵,晚称遁翁。安徽婺源人。宁宗时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当时韩住胄独断专权,禁令道学,朱熹被降官。庆元四年(1198)宁宗订立伪学逆党籍,把他加入其中,两年之后他郁郁而终。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他为信国公,改徽国公,从祀孔庙。

他自谓“性不善书”,其实他对于翰墨十分留心,书法入手于汉魏,追踪钟繇。他起初学习过曹操书法。

朱熹所作札记,婉转随兴,行笔迅速,圆转流畅,点画润泽。《书史会要》称他“善行草,尤善小字,下笔即沉着典雅”。存世的墨迹有《周易系辞本义手稿》、《城南唱和诗》、《奉使帖》、《上时宰二札子》、《任公帖》、《生涯帖》、《书翰文稿》。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晚年时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荫补登仕郎,举试名列前茅,被秦桧嫉妒。桧死,陆游成为宁德主簿。孝宗说他力学有闻,召赐进士,为枢密院编修。范成大帅蜀,参议官曾是陆游。后又知严州,嘉泰年间升宝章阁待制。最后告老还乡,嘉定三年庚午卒。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对辽金入侵极力主战。其《剑南诗钞》收录九千多首诗,诗集压卷《示儿》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兼工书法,自称“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现今流传下来的陆游墨迹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自书诗帖》、《清秋帖》等十余帖。《苦寒帖》书于44岁,体势纵逸修长,笔画恣肆秀润,透过它的随意倾侧,仍可见其书法仿效苏东坡、黄庭坚的痕迹,只不过更放任洒脱,更注意笔画的变化罢了。《怀成都诗帖》于58岁前后写成,体势更加豪纵,笔力也更劲健,奇倔不平之气露于自然洒脱之中。

张即之

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其父为张孝伯,以父荫授承务郎。

张即之书法继承其伯父张孝祥的风格,后又学欧阳洵、虞世南、颜真卿,借鉴米芾笔势,尤其擅长楷书。其大字古雅遒劲,小字雅丽俊俏,笔势圆劲,同时又具有隶书的笔法,风骨奇峭,异于北宋四家。当时张即之书法名气很大,金人花重金收集他的墨迹。张即之又“多以翰墨为佛事”,一生写很多佛经。推崇者称赞他功力惊人,楷法严楷书禅院额字整,以行草法破楷则,笔有新意,在宋人之中相当难得。批评者以其刻露,评为怒张筋脉,有屈折生疏之态。

张即之传世墨迹有《华严经》、《金刚经》各数卷,还有《佛遗教经》、《度人经》、《汪氏报本庵记》、《杜诗戏为双松图歌》、《上问帖》、《台慈帖》等。

赵孟坚

赵孟坚(1199~1267),字子固,号彝斋居士,宋代宗室,海盐广陈镇(今属浙江)人。宝庆二年进士,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募,知诸暨县,后为严州守。著有《彝斋文编》四卷传世。

他精于诗文,尤其擅画兰竹水仙,有梅谱传世。书法墨迹有《自书梅竹三诗卷》、《自书诗五首卷》、《自书诗卷》及书札一通,都是行书。徐邦达先生评子固书:“书法未脱宋高宗家法,但气势雄畅,中带古拙,又不为法度所拘,自成一体。”

《自书诗》是大行书,纵逸横放,挺拔劲健自书诗卷。从他书法的连绵放纵之势,可见米芾遗风,而体态修长,撇捺奔放处,又完全超越了高宗成法。

《自书梅竹三诗》为小行书,尚可看出其受高宗影响;只是笔提起,纵放飘逸,舒展劲挺,不同于高宗的笔性。

《自书诗五首》后有张绅跋:“子固笔力雄健,固出豫章,而纵逸又有襄阳标度。”说他的笔风兼有黄米神韵,确是很准确的。

赵孟坚在画史上相当有名,但他对书法也很用心。有《定武兰亭落水本》传世,其典便是出自于子固:“萧子岩之滚,得白石旧藏不损本《禊序》,后归之俞寿翁家,子固复从寿翁善价得之,喜甚,乘舟夜泛而归。至升山,风作舟覆,幸值支港,行李衣食,皆沉溺无馀。子固方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因题八言于卷首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盖其酷嗜雅尚,出于天性如此。”他的书法对元初书坛的影响极大。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起初学宋高宗,中年浸淫二王,刻苦努力,尝临《兰亭序》有一万多本,晚年大字取柳公权、苏灵芝、李北海法,形成圆活遒丽、韵度丰艳的“赵体”,在当时十分流行。

临定武兰亭序

赵孟頫一生勤奋,书碑之多,唐有李北海,元有赵孟頫,碑文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张总管墓志》、《湖州妙严寺记》、《寿春堂记》、《龙兴寺胆巴碑》、《仇锷墓碑铭》等,其中《仇锷墓碑铭》,姚元之认为是“纵横飞舞,真所谓书中龙象”;《寿春堂记》,铁保跋云:“是卷胎息大令而兼北海之恣纵,一洗平生流媚之习,真人书俱老之境。”

赵孟頫小楷师法王献之《洛神赋》、王羲之《黄庭经》,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真迹又曾属其珍藏,其“屡尝细观”,曾临《洛神赋》凡数百本,故深得其风致。他流传下来的著作有《汉汲黯传》、《过秦论》、《心经》、《道德经》、《黄庭经》、《阴符经》、《金刚经》等。倪瓒说道:“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采神图跋

大德四年(1300)为盛逸民书的《洛神赋》,表明赵孟頫书艺风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好写《洛神赋》,在仿效王献之笔法的同时,为尽量将此文“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还改用了行书。

写于大德五年(1306)的《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表现出赵孟頫圆转飘逸的风格。它们疏密适宜,点书前后一致,虚婉处牵连若游丝,沉着处起止似截铁,一到高兴处,如《吴兴赋》的后半段,行草间出,随意挥洒,笔到法随。

《题子建<采神图>》是于大德八年(1304)用小楷创作的,读书笔道清健,体势疏朗,点画细密精致,在五行中表现出了赵孟頫穷极精密的态度,鲜于枢因此称赵孟頫小楷为诸书之首。

《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和《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其大楷书。从笔意上看,它们应该是在同一时期创作的。风格结构严谨,体态方阔,与这时其行书的姿媚秀逸不同,而且是方笔占主导地位。

赵孟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兰亭十三跋》。至大三年(1310)秋,赵孟頫蒙诏北上大都,在运河舟中欣赏独孤和尚给他的《定武兰亭》,凡有心得,便写在帖后的尾纸上,并临兰亭帖一遍,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十三跋》。此帖笔势翩翩,劲健有力。

洛神赋

《老子道德经》、《胆巴帝师碑》和《酒德颂》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它们一为大字,一为行书,一为小楷,都是“合作”之书,其中《胆巴帝师碑》是奉敕书碑,楷中带行,整洁中表现出潇洒的韵致;《道德经》为小楷书,点画精到,法度谨严,并且由于大小字形随意,行笔飘逸,故使人在欣赏时并无工板局促之感。小楷《妙法莲华经》卷与前帖相同,是同时或晚一两年创作的。《莲华经》万余言,《道德经》五千言,但二书均首尾一致,无一懈笔,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孟頫深厚的功力。

他的行书《酒德颂》笔颇奔放,便如包世臣所说的,“来去出入皆有曲折停蓄”,极尽笔锋转折变化之能事;笔画也是瘦不露筋,肥不没骨,既有小王的洒脱,又有大王的秀美,却又表现出了本家的真正面目。明清诸画家都为之题跋,对其十分推崇。

邓文原

芳草帖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又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绵州在元代时属巴西郡,因此后人又以“邓巴西”来称呼他。他在做廉访使时,能明察秋毫,又体恤百姓疾苦,断案正大光明。去世后,谥号“文肃”。

邓文原博学多才,善于书法,《书史会要》中称他“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虞集也说“大德延间,渔阳、吴兴、巴西翰墨擅一代”。黄氵晋为他书写碑文《神道碑铭》时,说他善于书法,能与赵孟頫齐名。

小楷《跋保母砖帖》,同周密、赵孟頫、鲜于枢、仇远等题在同一卷上。虽没有具体的年月落款,但在赵孟頫和仇远至元丁亥(1287)跋的中间,可推知是在这一年之前。此帖结体工整平稳,安排细致周到比起赵孟頫和鲜于枢当时的楷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用笔来看,是模仿《乐毅论》和王献之的《洛神赋》。

《芳草帖》,楷书,此帖比上一帖更为出色,时间应该更晚些,同《急就章》后的楷书大致相同。《急就章》书于大德三年(1299),时年43岁。此帖与赵孟頫成体后的书法是同一风格,方整稳健,笔画匀称,结构分明,能体现邓氏书法的功力和水平。

急就章

《跋定武兰亭五字损本》,落款为大德丁未,即邓文原50岁时所书。此帖笔意放纵,结体疏散,点画转折也非常随意,而章法自然和谐,一改前二帖的精致遒紧而显得萧散疏放。《跋鲜于枢御史箴》与之相似。

《家书三帖》、《与仲彬札》二书中所说到的地点,都是元代江东建康道的属地。据《元史》记载,邓文原是“延啣五年出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六年,移江东道……至治二年,升为集贤直学士”。由此可推断这几封书札是他在江东道任上所写的。其中《家书三帖》云:“老者姓名在台省选中,台除视今为升,容或有之;若省除则资格太高,想未必有。”正是将要升任“集殿”的时候,应当是至治元年到二年,也就是邓文原64岁或65岁时写的。因是书信,所以笔法潦草,虽点画曲折停蓄可见,起止有法,但不像前几帖那样精心。

邓文原存世章草《急就章》卷,为大德三年(1299)所书。《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汉代史游撰,是用来教小学的字书。邓文原《急就章》依三国吴皇象的刻本所临,笔画朴实,波折上挑,结构方扁,字形牵绕。

张雨

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帖张雨(1283~1349),字伯雨,又名泽之,钱塘人。20岁出道,号贞居子、句曲外史。他的诗文翰墨曾名震京城,被人评价为性狷介,常藐视流俗,悒悒思古道,知弗能与人俯仰,遂戴黄冠为道士。

张雨书学自赵孟頫,并得其精髓。从传世书迹看,他的楷书与欧阳洵相仿,行书受李邕影响,但总体看,主要还是得益于赵孟頫。存世作品有《台仙阁记》、《看宗敬录诗》、《山居即事诗》、《题铁琴诗》、《登南峰绝顶诗轴》、《自书诗轴》等以及一些题跋。

张雨的字,先后差别很大。故宫博物院藏的“褚摹兰亭”后有他大德甲辰(1304)一跋,落款张泽之,年22岁。由于功力尚浅,所以结构欠稳,与后来常见的瘦硬之字迥然不同,如果不是他44年后再点出“雨旧名泽之”,很难看出这是一个人的手笔。

《六研斋笔记》云:“魏公平日学泰和,及其舒放雍容,而伯雨独得其神骏。”可见张雨的悟性之高。张雨亦擅草书,“飞鸢唳空,明珠映月”,有如仙风道骨,显示出洒脱不羁的艺术个性。

张雨楷书、行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送柑诗》,结体有欧书的特点,闲雅清和。《题画诗》是行草书,是题张彦辅画之诗的重录,是专门为“试笔”而写的,对字的笔法运用格外注意,结体也很精心,虽是行草相间,但字字独立而不连,很注意墨色浓淡,别有一番风姿。

第四节明清书法家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抱遗叟,浙江诸暨人。幼时其父杨宏在铁崖山筑楼,“绕楼植梅万株,聚书数万卷”。元末辞官到松江,常与有识之士饮酒赋诗,酒后作书,独坐舟中吹笛,最爱吹《梅花弄》。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召他到南京修礼乐书,自言“老妪不能再嫁”,托辞不去。

杨维桢存世书迹有《沈生乐府序》、《张宣公城南杂咏》、《张氏通波阡表》、《游仙唱和诗》、《梦梅花处诗并序》、《玉井香诗》等。

铁崖作为一代名流,诗文被人称为“铁崖体城南唱和诗”。书法早年效仿唐人,吸取《道因法师碑》之精髓,楷书《周上卿墓志铭》、行书《鬻字铭》,都可以看出其渊源出处。中年后,书风一改,如《城南唱和诗》、《棠城曲》、《真镜庵募缘疏》,都是楷、行、草杂合,笔势迭沈生乐府序宕起伏,结体纵逸,没有太多规矩,自然天真。书中融以古隶章书笔法,更给人风度翩翩之感。正如清人所说:“至其字势奇放,确有一种不受羁绊之意”,纵横挥洒,笔画狼藉,有“乱世气”。

书画题跋之风在元代已盛,铁崖亦题画很多,铁崖的题字富有浓烈的艺术情趣,题在倪瓒、张守中的画上,对比协调,与画相融生色增辉。

沈度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洪武中举不就,永乐时以善书被选为翰林典籍。擅篆、隶、真、行书,书风婉丽,最得成祖朱棣喜爱,称其为“我朝王羲之”,于是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侍讲学士。

敬斋箴帖沈度的代表作品有楷书《敬斋箴》、楷隶书《四箴》、行书《诗页》等。他的书法具有娴雅劲健、落落大方的风致与合矩的法度。这一艺术特征集中体现在沈度的楷书作品中。他的隶书,间架方整,笔画统一,体势多显楷式,大都只在波磔处保留了汉隶的特征,基本上是沿袭唐、宋以来的隶书风貌,与汉隶有所不同。其行、草书比较少见。陆深曾言:“民则(沈度)不作行草,民望(沈粲)时习楷法,不欲兄弟间争能也。”然沈度并不是不能作行草,只是写得不多。赏其存世行书作品,用笔刚健,书姿遒媚,亦能卓然成家。

明成祖每称沈度为“我朝王羲之”。沈度书篆、隶、真、行均可,尤其长于楷书。楷书学虞世南、柳公权,参考陈璧楷法,结构精细巧妙,庄重婉丽,雍容矩度。

沈粲

沈粲,生卒年不详,字民望,沈度的弟弟。亦善作书法,是翰林学士,为“云间二学士”之一。为了不与沈度的楷书争名,他以草书为主,他的草书源于宋克,行笔娴熟丰润,尚有姿态,但缺乏章草精悍之气及其行云流水式的自然风韵。

行楷书《应制诗》、草书《千字文》等是沈粲的代表作品。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书法用笔比较纤细有力,随字形而婉转,继承了篆书的优点,并在撇笔的起笔处常常采用章草的“一波三折”。沈粲的草书《千字文》看来好像草法纵横,实际上字态、笔法的变化较小。第二,他们都注意书法的外在美。这种美是规矩中的静态美,是对一笔、一字、一篇精意营求出来的美。所以,台阁体书法的主要特点虽然主要表现在楷书字体中,但在篆、隶、行、草等字体中都得到了反映,而且在主要的表现特点上和楷书是一样的。

宋克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初著名书法家之一。洪武初被选为侍书,后官凤翔同知,卒于任。工诗文,与同里的徐贲、高启、王行等号称“北郭十才子”。亦能画竹石小景。高启《南宫生传》云“克素工草隶逼钟、王”。

宋克的书法代表作品,有章草书《急就章》、草书进学解草书《唐宋人诗》、楷书《七姬权厝志》等,他的楷书主要学自钟繇,行、草书学王羲之,章草书则专习吴皇象的《急就篇》。帖学书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复古倾向对他有一定影响。他曾反复临习皇象的章草书和《定武兰亭帖》,但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他的楷书端丽清雅,风骨峭劲,行草书稳健婉美,圆转劲利,他的章草书尤为特别,结字修美匀称,笔法劲健挺拔,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特点。在宋克笔下,钟繇八分楷法的古意,古章草书的肥厚朴拙,以及王羲之行草书的流便妍美,都有了新的变化。时代的风尚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宋克曾跟随元末的饶介学书,危素与饶介同受业于康里子山。《南宫生传》说宋克一生,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壮岁北走中原,寻求功业却毫无结果;于是杜门染翰,专攻书画。他的豪健之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并在书法上得以宣泄出来,遂形成端美健劲的风格。

在书法上宋克下过极深的功夫,曾“杜门染翰,日费十纸”,楷书学二王、钟繇,草书学索靖、“大王”、皇象,章草尤其被人夸赞,王世贞说:“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即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后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宋仲温,可备述者。”

宋克书《急就章》墨迹,现藏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计1900余字,是宋克44岁时所写的,流宕奇特。章草在元代有所复兴,自邓文厚、赵孟頫、康里子山后,就数宋克。宋克章草风华秀逸处可补子山之不足,而劲拔旷达处使子昂减色,此墨迹初为明大收藏家项元汴家收藏。

宋广

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任沔阳同知。擅长草书,尤得张旭、怀素法,婉劲熟媚,笔势翩翩,与宋王遂、宋克齐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