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及其艺术特点
舞蹈及其分类
舞蹈,是以人自身的形体动作为物质手段,通过形象的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舞蹈主要依靠舞蹈语汇来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性格和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以及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即使以动、植物为题材的舞蹈,其动、植物形象也经过了艺术创造,成了一种拟人化的形象,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人们对它的审美态度。
舞蹈按其品种分,有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芭蕾舞、宫廷舞、社交舞、现代舞等;按体裁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舞剧按规模大小又可分独幕舞剧、小舞剧、中型舞剧和大型舞剧等。
舞蹈艺术的特点
(一)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舞蹈是表情艺术,它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主要不是模仿,即不是再现人物行动,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栗承廉编导的舞蹈《春江花月夜》,刻画了一位古代少女的形象。舞蹈情意缠绵、深邃,舞姿舒展、幽雅,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那样,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整个舞蹈从始至终都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充满着这位古代少女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执著的爱。你看,在翩翩起舞中她的眼神是那样的脉脉含情,在慢板的音乐中那长条线的舞姿包含了她对祖国美好山河的多少深情,在飞腾的翻转中又抒发了她对爱情与幸福多么热切的追求和向往……《春江花月夜》充分地发挥了舞蹈所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揭示了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世界,自始至终流动着感情的热流。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表演者单纯地模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的外形,不去表现人物内在的、充实的感情,那该是一种什么状况呢?那只能使人物形象失掉灵魂,导致表演的失败。这样把舞蹈变成简单而枯燥的舞蹈动作组合,怎么能谈到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因此,舞蹈的最基本的审美特点,就在于通过奔放舒展、刚柔结合的优美动作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内容,表达特定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活动。
在舞蹈艺术中情感好像是从动作、姿态上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的而不是某种感情内容的动作图解。舞蹈反映社会生活,重要的不是再现某一事件,而是表现与这一事件紧密联系着的人物的情感,或者说通过舞蹈对这一事件的表现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审美情感。舞蹈动作,也有模拟性,如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题材的舞蹈《天鹅舞》、《荷花舞》和舞剧《鱼美人》,都有模拟动植物情状的动作、姿态,但它们的一切模仿性、再现性的因素,都是服从表达人们的感情因素性的。那么为什么舞蹈的再现性因素,必须要服从表情因素呢?原因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而舞蹈没有具体的语言叙述,主要依靠有节奏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和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的;舞蹈动作是创造可视形象的手段,人们通过舞蹈动作,是为了表现发自内心的饱满激情。自然,用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比起语言这是舞蹈的一个局限。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努力,局限性还可以转化成独特性,耶就是它更善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更大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随着舞蹈艺术表现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随着舞蹈手段的不断丰富,人类各种情绪和情感在许多不同的作品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展现。如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中古代少女的温情,《西班牙舞》吉卜赛姑娘的激情,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手法,但都会使观众沉浸在抒情的美的享受之中。
(二)舞蹈是靠舞蹈语汇,来塑造舞蹈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动作性
舞蹈是靠人体的动作和姿态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通常人们就把有节奏的、有组织的、有变化的人体动作和姿态,称为舞蹈语汇,或舞蹈语言。正因为舞蹈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手势、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依靠表演者的舞蹈语汇来进行表演的,它不同于文学家借助于语言、雕刻家借助于木石、画家借助于色彩去创造形象,因此舞蹈语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舞蹈语汇有流动性。由于舞蹈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一系列动作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一系列表达内容的形体动作必然是在流动中进行的。舞剧《红楼梦》中的《葬花》一场,它以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身段,用圆场步、花帮步等舞蹈语汇去揭示林黛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冲出封建牢笼的愿望;又以大的舞姿转动来表现林黛玉强烈的爱情和为爱情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用舞姿的流动描绘感情的变化,以感情的变化去驱使情节的发展。它巧妙地把舞姿的流动和感情的流动结合在一起,使这个舞蹈像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人说,“舞蹈是动的雕塑,雕塑是静的舞蹈”,他们把舞蹈与雕塑作比较,看到了雕塑“静”的特点,舞蹈“动”的特点。舞蹈形象“动”的特点,是同舞蹈语汇的流动性紧密相关的。其次,舞蹈语汇有连续性。舞蹈艺术,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有连续性的相关形体动作,由开端、发展到结束,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哪怕是简单的、只是抒发单纯情感的舞蹈,也不可能只靠一个舞姿所能完成的。每一个成功的舞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前面与后面的舞姿都有内在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不同于静态的雕塑艺术。自然,舞蹈动作短暂停顿时,往往具备动人的雕塑形式感,观众可以当作美的雕塑欣赏,如舞蹈中的亮相就是如此。但是,某一个舞姿在它那存在于一定空间的造型性,不能同雕像形体上那种高度凝练的意境相比;那一瞬间的舞姿,只是舞蹈形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因此,舞蹈语汇不能孤立存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对霓裳羽衣舞的舞姿作了精彩的描绘:
飘然转旋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
白居易描绘了舞女相关形体动作的各种姿态:你看,那飘然回旋的身体像飞雪那样轻盈,微笑着的表情与姿态像游龙那样美;那垂下的柔软的手像柳丝那样摇曳,飘动着的裙裾像生出了云霞;那美丽的脸上情态是多么动人,迎风的舞袖传送出无限情意。如果有谁把霓裳羽衣舞中的那一瞬间的舞姿,看成是舞蹈形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塑造舞蹈形象的舞蹈语汇,具有连续性,只有那些相关的形体动作才能创造完整的舞蹈形象。最后,舞蹈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生活中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着的。舞蹈语言是对生活事物的提炼和升华,它也要求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成为舞蹈化的动作,也就是成为有节奏的、富有表情和造型美的动作。舞蹈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有着紧密联系。节奏的强弱、快慢、大小、轻重等,都能很好地增强情感表现力;情感表现常常通过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舞蹈语汇去表现。与此同时,由于舞蹈的形态动作、表情、手势,都和音乐相配合,融合了音乐的一些因素,因此更加强了舞蹈语汇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
舞蹈艺术,正是通过流动性的、连续性的、并且具有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的舞蹈语汇,来塑造各种各样的舞蹈艺术形象的,用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舞蹈与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节奏性
舞蹈虽然具有造型艺术的一些特点,然而在本质上更类似于音乐。在艺术的园地里,没有比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了。哪里有舞蹈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的身影。正如《乐府杂集》中讲的:“舞者,乐之容也”。它们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共同孕育出美妙的艺术花朵。
其实,音乐和舞蹈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从远古时代起,它们就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在原始社会,原始的乐舞本是一种乐曲、诗歌和舞蹈的综合体。在当时节庆或祭祀的仪式上,人们总是又唱又喊又拍手,自己奏乐为自己的舞蹈伴奏。后来,社会虽然发展了,但舞蹈与音乐在一个很大的历史时期,仍然结合得非常紧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无冬无夏,值此鹭羽”的记载,描绘了周代中原地区民间男女击鼓奏乐,手里拿着鹭鸶羽毛欢乐歌舞的盛况;在《楚辞》中也对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巫舞的歌舞不分家特点,作了生动的描绘。战国时代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在《招魂》中描写道: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
二人齐容,起郑舞些。
衽若交竿,抚案下些。
等瑟狂会,鸣鼓些。
宫廷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在屈原的笔下,音乐舞蹈显得那么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裳,在钟、鼓等声中,长袖翩翩,婆娑起舞。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演进,音乐独立发展了,而舞蹈直到现在还没离开音乐。在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中,边歌边舞、歌舞结合是它的突出特点。如民间广为流传的《采茶灯》、《花灯》的歌舞,以及《高跷》、《花鼓灯》的民间舞蹈,都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歌舞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起到“歌以咏志,舞以尽意”的艺术效果。
那么,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舞蹈为什么同音乐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呢?大家都知道,音乐靠乐声的运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舞蹈靠人的形体变化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们都长于抒情,拙于叙事。音乐和舞蹈都是“时间的艺术”、都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那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使舞蹈动作更有节奏感,而舞蹈的节奏感还可以表现优美的音乐旋律。舞蹈和音乐的这种“共性”,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就舞蹈来说,在音乐伴奏下,会显得更优美动人,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还可以从舞蹈和音乐的不同点,来认识舞蹈同音乐的紧密关系:舞蹈作用于人的视觉,是“无声”的艺术;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是“无形”的艺术。这种个性差异,要求舞蹈同音乐结合起来。不是经常有人觉得舞蹈中的人物“无声无息”,动作的意义不甚明了吗?恰好,音乐可以弥补舞蹈的不足:可为舞蹈“发声”。有了音乐,能够使观众的视觉、听觉同时增加快感,舞蹈的审美意境更易于为广大观众理解、掌握,因此,人们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艺术欣赏
中国舞蹈
我国的舞蹈品种很多,如果从社会作用这个角度出发,舞蹈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自娱性舞蹈包括现代舞厅舞、广场集体舞和各种自发的民间舞蹈等,这些舞蹈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参加。其动作简单,形态自然,并有一定的规律性,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也较容易学会。表演性舞蹈就不同了,它是经过舞蹈工作者直接创作的、或改编整理的具有舞台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要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或托物言志,或缘事抒情,动作也较复杂规范,通过组合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内在含意。下面我们所谈的舞蹈艺术的欣赏,即指的是这类作品的欣赏。
建国以来,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形式多样,风格多种的优秀舞蹈作品。根据这些舞蹈的风格特点,我们把中国的舞蹈分为宫廷舞、民间舞和古典舞三大类。按照这个分法,我们把深受人们喜爱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作点介绍。
(一)宫廷舞
隋唐是歌舞艺术鼎盛时期。隋朝乐舞,基本上把南北朝遗留下来的乐舞和百戏加以集中发展。隋初制定出《七部乐》,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发展成为《九部乐》。有些舞蹈还是从杂技艺术中演变而成的。唐初沿用《九部乐》。唐太宗时,把为皇帝歌功颂德的乐舞《燕乐》加入《九部乐》并列为《十部乐》之首。唐玄宗时,宫廷乐舞分堂上表演的《坐部伎》和堂下表演的《立部伎》两大类别,共有十四种乐舞,是当时皇帝宴饮和盛会时的主要乐舞节目。唐代教坊把供宫廷、士大夫家中宴会之用的乐舞分“健舞”与“软舞”。“健舞”刚健快捷,“软舞”温婉轻柔。这种教坊乐舞名称很多。公孙大娘的《剑器》属健舞,它是由舞蹈本身特色得名;软舞的《春莺转》是根据乐曲歌词配上舞蹈而成的。唐代宫廷舞中,姿容极美,艺术性较高的要数《霓裳羽衣舞》。这是当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给唐明皇的,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创作改编,制歌配舞,改用现名,又经杨贵妃表演,加上大诗人赞颂,使这个作品身价倍增,蜚声古今。
(二)民间舞
我国的民间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又一代代把它加以发展。《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腰鼓舞》、《绸舞》、《剑舞》、《狮子舞》、《龙舞》、《高跷》、《花鼓舞》、《打莲湘》、《采茶灯》、《跑旱船》、《耍灯舞》、《蚌壳舞》等,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除汉族外,有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锅庄》;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西跳月》;壮族的《扁担舞》;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朝鲜族的《农乐舞》;黎族的《打竹舞》等,都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园地里的一朵朵奇葩。
民间舞是历代人民不断创造的,在民间有广泛基础的舞蹈形式,它与人民的生活、斗争最密切。也因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自然条件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民间舞着重于内容,大多有一定的情节,形象鲜明,歌舞结合。如人们非常熟悉的《洗衣歌》,有歌,有舞,有情节,以舞为主。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藏族歌舞艺术的特点,反映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思想主题,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尽可能的完美,深为几代观众所喜欢。还有三人舞《担鲜藕》,这是一个用民间舞蹈形式来表现新生活的作品,编导生动而准确地塑造了一位当代农村姑娘的艺术形象,在舞蹈形式美的创造上和舞蹈语言的出新上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那拟人化的鲜藕与赶集姑娘的欢快舞步,展现出当今农村新的气象,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江苏地方特色,给人以一股清新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我国的民间舞作品,还比较多地运用道具。如花伞、花扇、花灯、手帕、长绸、手鼓等。男子群舞《观灯》中那变化多端的草帽,群舞《红绸舞》中那翻飞飘动的红绸,这些道具都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多姿,生动有趣。
(三)古典舞
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舞蹈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的,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的动作、较高的技巧的一种舞蹈,并被认为是具备了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的舞蹈作品。我国的古典舞大多保存于戏曲艺术中,现在创作的古典舞也都借鉴于戏曲舞蹈,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古典舞的动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每个姿态都要有雕塑般的美感,能形象地描绘出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如三人舞《金山战鼓》的舞蹈语汇是以传统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并创作和再现了一组宋代巾帼英雄的舞蹈艺术形象。它源于“韩世忠大败金兵于金山”,“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的历史史实。为了逼真而又用舞蹈艺术表现这样一段历史,在艺术上既要继承我国古典舞蹈表现战争生活的传统,又要不循京剧舞蹈中古代将士出征、作战的那种程式,而按照舞蹈反映生活的美学规律创作出这个舞蹈,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整个舞蹈艺术地概括了梁红玉随夫偕子戎马征战一生的英雄行为。再现了我国古代巾帼英雄梁红玉的将帅风貌,使人从古代将士的形象里受到一次民族尚武传统的教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舞蹈在继承我国古典戏曲舞蹈的传统,但又不拘于程式,大胆地扬舞蹈之所长在吸收京剧“三通鼓”、“将军令”和东北民间舞蹈中各种击鼓姿态后,创造出了很多较为新颖而又具有一定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为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人物在激战中的那种顽强意志、武将气派的烘托上收到较成功的艺术效果。从而把古代军事题材的舞蹈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金山战鼓》在创作上的成功,表明我们创作历史军事题材的舞蹈时,除了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再现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在今天我们对历史认识水平的高度上去再现历史,总结历史。以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身上最能反映本质的东西,达到传时代之神,在艺术表现上又要适合人们今天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这样,历史人物才能真正在舞台上活起来,成为既具有中国古典阳刚之美,又是属于今天的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艺术典型。舞蹈中梁红玉矫健挺拔的舞姿,刚健和柔美的舞蹈特点,把动作、造型、节奏等按舞蹈艺术的表现规律加以融合变化,使这个古典舞作品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金山战鼓》首演于1980年,编导:宠志阳(1931-?)、门文元(1934-?)等,作曲:田德忠,首演者: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王霞、柳倩、王燕。
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首演于1986年,首演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张晓庆、李茵茵等。舞蹈通过二十四位身穿白纱的少女的队形和步法变化,表现出滴水成河,江河汇诲的哲理内容。编导运用古典舞的“跑圆场”,对“拧、倾、曲、圆”这些古典舞蹈元素精雕细刻,使它成为立意精高、别出心裁而又不脱离古典风格的优秀作品。此外,我国极为丰富的古代绘画、雕塑艺术中的舞蹈形象资料,也为我们今天复活、创造古典舞,提供了依据。
舞剧《丝路花雨》,是20世纪70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著名舞剧,这部舞剧是以赵之洵(1934-?)、刘少雄(1933-?)为首的庞大舞剧编导群体合力创作而成。作曲;韩中才等,女主角;贺燕云(A)、傅春英(B)饰英娘,男主角:仲明华饰神笔张,李为民饰伊努斯。舞剧主要是以敦煌莫高窟和穿越甘肃的友谊通道为背景,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传统友谊。舞剧的编导家们深入到莫高窟内,面对壁画的姿态、造型、动态、动势,提炼出了一套:勾脚、扭腰、送胯、全身成S型三道弯的动作语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敦煌舞派,大大的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概念。舞剧中老画工神笔张和他的女儿英娘,长期生活在洞窟之中,壁画人物的各种造型启发了他们的灵感。经过废寝忘食的揣摩,共同创造出了反弹琵琶,这个响绝画坛和舞坛的独特造型。还有女子独舞《敦煌彩塑》都是受莫高窟壁画、彩塑艺术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典舞精品。
现代舞
现代舞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都与过去的舞蹈作品迥然不同。舞蹈创作者以纯舞蹈的自然动作和表现主义的原则为基础,以现代社会、生活、人生等为题材,运用“收缩与伸展”、“呼气与吸气”、“跌倒与复原”等人体运动技巧,创造出现代舞蹈的造型和线条美感。现代舞摒弃了以往单纯的叙事和抒情的手法,从舞蹈艺术本身的规律出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着重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舞蹈家力图使意志、感觉、想像、欲望、梦境、幻想、潜意识甚至错觉,用新颖的舞蹈语汇给以外化,将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乃至艺术体操、杂技等熔为一炉,在舞台上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气息的新的舞蹈形式。现代舞还特别强调时间、空间、动作意识和与动作有关的精神协调。总之,现代舞的最大特点是,不受程式化舞步和姿势的束缚,充分利用人体运动的最大可能性。现代舞以生气勃勃的自然动作,不用富丽堂皇的彩绘布景,光着脚,丢弃芭蕾的服装,身上裹着飘逸的衣裙,在不铺地毯的舞台上跳跃。这种热烈奔放,出自自然,不事雕饰的风格,受到了不再满足于只欣赏芭蕾艺术的人们的欢迎。
现代派舞有几位先驱人物:美国的伊莎多拉·邓肯、圣·丹尼斯和肖恩,德国的玛丽·魏格曼。他们不像正统派那样对舞蹈进行长期的研究,他们认为舞蹈艺术不在于惊人的技巧,而在于绝对的自我表现。邓肯主张力求自然,崇尚古希腊精神,使舞蹈从属于音乐。她怀着极大的勇气,实践自己的追求,开拓新型的舞蹈。邓肯顶着逆风骤雨,按照自己独特的、内在的与和谐的节奏,自由地、单纯地,而不矫揉造作地跳动。她的艺术深深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
圣·丹尼斯和肖恩是一对夫妻。他们俩的舞蹈类似邓肯的舞蹈,重内在感受而轻技巧。丹尼斯的舞蹈特点是,充分运用灯光、布景和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形式基础上,扩大舞蹈表现的题材范围充满了剧场性的吸引力。肖恩的舞蹈能广泛吸收东西方各国的舞蹈传统,兼容并蓄芭蕾舞、民族舞和现代舞的优点,形成统一的风格。丹尼斯夫妇还创办了一所名为“丹尼斯肖恩”舞蹈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
德国的玛丽,魏格曼在他的祖国独自发展了现代舞。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气氛,创作上高度神秘化,常用静止、爬行、躺卧、蜷伏来表现忧郁沮丧,对现代舞发展影响不小。
现代派舞蹈的奠基人是美国“丹尼斯肖恩”舞蹈学校培养的三位尖子学生:玛莎·格雷姆、多丽丝·韩芙莉和查尔斯·魏德曼。他们离开舞校后,力主现代舞应自成体系,并探索出更为科学的现代派舞蹈。格雷姆一生创作出150多部作品,《黄金宝殿》、《赫罗底亚德》、《安德格玛克的哀歌》等作品,揭露了人类心灵的内在本质。她严格的舞蹈训练方法,造就了好几代现代舞教师。她的舞蹈灵魂一直影响着欧美舞坛。韩芙莉编导了《震教徒》、《新舞》和《剧场里的戏》,表明了她用人道主义观点批判社会现实,扬举人类精神的舞蹈追求。魏德曼的《作品第五十一号》和《闪光》,显示出他用机智和幽默,讽刺社会弊病和个人瑕疵的舞蹈特点。这三位丹尼斯的门徒,都不满足过去传统的束缚,追求创造全新的形式。他们以自己各不相同的特长,大大丰富了整个现代派舞蹈艺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现代派舞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阶段。日本、法国和前苏联都出现了现代舞,继而又传播到瑞典、以色列和英国。今天,现代舞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深受各国人民所重视的舞蹈艺术形式。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舞蹈艺术奠基人之一的吴晓邦先生,从日本引进了现代舞,并在上海搞作品发布会,传播现代舞。后来由于局势的动荡,战争的纷扰,现代舞在中国良好的基础失去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30年,由于种种原因,现代舞只有个别舞蹈家的艰苦实验,仍然没有获得跃上中国舞台的艺术环境,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现代舞在中国才有了正规的发展基础。1993年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成立了现代舞导演、表演专业,由留学香港演艺学院的张老师和在广东现代舞专业毕业的王老师任教。他们创作的《秋水伊人》、《潮汐》在各次舞蹈比赛中都获得了奖励。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虽然简短,但却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
如我国的男子独舞《希望》,这个作品没有具体情节,人物也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人。演员赤膊光脚,只穿一条三角裤进行表演。作品中全靠演员形体的翻滚腾越、左回右旋,放松收紧和颤动肌肉,利用动作的力度和幅度的变化,把人的痛苦、压抑、挣扎、企盼、追求以及获得希望后的喜悦、欢愉等复杂的情感,非常凝练地、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在欣赏这个作品时,时时能感到演员充分发挥了人体塑造形象的功能,每个动作都充满了感情的语言。还有双人舞《公民》,展现的是群体意义上的公民形象,人物没有具体的典型性格,情节也不连贯典型。舞台上的一男一女两个公民是被编导抽象出来的不具个性,只有共性的艺术形象。作品以战争一打响,公民所产生的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为表演线索,服装、灯光、道具也都具有多义性,和过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全然不同。编导苦心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创造和欣赏的氛围:《公民》要给欣赏者以更多的艺术想像的天地,《公民》希望欣赏者与编导、演员一起共同参与作品的艺术再创造。难怪演员,每演一次,都有一种新鲜感,都是一次新的艺术创造;观众也觉得,每看一回《公民》,也总有新的发现、新的启迪和新的感慨。
芭蕾舞剧
(一)芭蕾舞剧史
“芭蕾”一词来自意大利语Ballare,原意是跳舞。芭蕾是一种以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绘画(服装和布景)等艺术样式的戏剧演出形式。芭蕾直接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节庆演出。在梅迪奇家族执政时代,王公贵族的宴会中,常以娱乐助兴,演出由一个中心主题贯穿于歌唱、哑剧、舞蹈、朗诵等松散的表演结构之中的席间歌舞。服装豪华、布景、场面十分壮观,这就是芭蕾的雏形。1498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芭蕾形式。1581年10月,法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芭蕾《王后喜剧芭蕾》,这是第一出带有完整的印成文字的有故事情节的芭蕾舞剧,它的演出开创了芭蕾的历史。1661年,世界上第一所舞蹈学校皇家舞蹈学校在巴黎诞生了。在这所学校里,波申首次把跳舞时双脚的五个位置确定下来,并逐步形成了早期的芭蕾艺术。法国在这时期成了苞蕾发展的中心。1681年吕律在他的《爱神的胜利》中让第一批专业女演员登台之前,苞蕾舞台上一直为男性垄断。当拉封等四位女舞蹈家首次登上芭蕾舞台,并一举成功,拉封就享有“舞蹈女王”之称。但她们穿着拖地长裙,妨碍了舞蹈技巧的发展。直到18世纪,卡玛戈大胆地把裙子剪短,露出双脚,从而更充分地展现了她技巧出众的才华。这一改革,使女演员活动更自由了,那些有魅力和光彩的女芭蕾明星也更受观众欢迎。
正当跳芭蕾的人们热衷于炫耀花哨的技巧时,法国舞蹈家诺维尔提出改革芭蕾的主张。他认为舞蹈表演要为情节内容服务,舞蹈不仅仅是形体的技巧表演,而应该是戏剧性表现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他的倡议为现在的芭蕾舞剧奠定了基础。于是法国出现了《阿西斯和加拉代娅》、《布里坦尼克斯》、《阿吉尔》、《无益的谨慎》(又名《关不住的女儿》)、《奥赛罗》等一大批“情节舞蹈”。其中以《无益的谨慎》为该时期情节芭蕾的代表作,至今仍盛演不衰。
法国大革命后,在艺术上一股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这些都促进了芭蕾艺术在内容、形式、技巧上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首先芭蕾舞剧的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仙女、幽灵、水妖等超自然的精灵和浪漫的传说都纷纷登上舞台。芭蕾从此进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浪漫芭蕾时期,1832年演出的《仙女》,就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扮演“仙女”的塔里奥尼第一次踮起了脚尖,这一变革对以后芭蕾技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此,女演员的舞姿变得更为轻盈动人了。浪漫芭蕾时期的作品还有《多瑙河之女》、《翁金娜》、《文斯米拉尔达》、《卡塔琳娜》、《吉赛尔》等。首演于1841年的《吉赛尔》是浪漫时期芭蕾代表作。这部舞剧中,现实与非现实、人间与非人间同时并存,舞蹈设计追求轻盈细腻,剧情也更讲究戏剧性,充分体现了浪漫时期芭蕾的特点。因而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地仍在上演。
1845年,塔里奥尼要告别舞台,一位英国伦敦国王剧院经理提出,让塔里奥尼、格里齐、切里托和格郎四大明星联合演个节目,由《吉赛尔》的编导佩罗创作编排,这出名叫《帕德卡特》(又名《四人舞》)的作品,集中了浪漫时期芭蕾的特点和多样变化的技巧成就,使这出情绪表演舞成为该时期浪漫芭蕾的顶峰。1870年5月,巴黎歌剧院上演了喜剧芭蕾舞剧《葛蓓利娅》,它以剧情轻松风趣,民间舞蹈色彩浓烈而成为后期浪漫芭蕾的杰作。随着浪漫芭蕾明星失去青春光泽,西欧芭蕾开始衰落,彼得堡开始取代了巴黎作为世界芭蕾中心的骄傲地位。西方大批有才华的舞蹈家纷纷来到俄国,促使了俄罗斯芭蕾的繁荣和发展。法国青年舞蹈家彼季帕是俄罗斯芭蕾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他在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与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著名作曲家合作,创作了一大批名垂芭蕾史册的巨作:《天鹅湖》、《堂·吉诃德》、《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由于沙皇及达官显贵左右芭蕾创作,芭蕾又走进了不顾内容而一味追求炫耀技巧的歧道。二十九岁的米哈依尔·福金不满俄罗斯芭蕾逐渐僵化的现状,提出对芭蕾进行改革。福金的愿望终于在谢尔盖·佳吉列夫的舞蹈团中得到实现。他们排出了《天鹅之死》、《仙女们》等一批作品,并择其精粹参加了1909年法国巴黎首届芭蕾演出节的演出,轰动了巴黎。与此同时,福金创作达到旺盛时期,《天方夜谭》、《火鸟》、《彼得鲁什卡》、《玫瑰情》又很快相继上演,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前苏联的芭蕾在20世纪30年代后,技术发展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优秀的舞蹈教师莫斯科的西里·季霍米罗米与列宁格勒的瓦刚诺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瓦刚诺娃吸收各学派的特长,系统地整理了古典舞蹈的规则与方法,成为前苏联舞蹈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体系。她著的《古典舞蹈基础》被译成多国文字。60年代,柴可夫斯基和彼季帕的作品受到青睐。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尤享盛誉。前苏联的芭蕾舞团也经常出访,他们以高超的技艺、优秀的剧目获得了各国观众赞叹,不愧享有“芭蕾王国”之誉。
从世界范围来看,1950年起,各地对芭蕾兴趣增加,现代交通的方便,使芭蕾艺术传播到了遥远的角落。芭蕾舞影片《红菱艳》、《邀舞》、《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55年电视上演出了《睡美人》,收看者达三千万人,这都促进了人们对芭蕾的理解和欢迎。20世纪60年代初,澳大利亚、南非、伊朗、南美、日本和菲律宾等国都有了芭蕾舞团。
中国的芭蕾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先后创建了北京舞蹈学校和上海舞蹈学校芭蕾专业,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芭蕾演员。排演了不少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作品,并创作了大型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中型舞剧《沂蒙颂》、《雷雨》等,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称赞。近年来,中国一些年轻的邑蕾舞演员在重大的国际性比赛中,屡屡获奖,标志着中国芭蕾舞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芭蕾的历史,经历了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等阶段,出现了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流派。当然芭蕾仍在发展,现代芭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远不同于前昔所述。因此,这种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光彩。
(二)芭蕾舞剧的欣赏
一提到芭蕾舞,人们便想到那种立足尖的舞蹈。其实,早期的芭蕾舞是不立足尖的,那时候没有什么“足尖鞋”。大约到了18世纪,法国著名的舞蹈卡玛戈发明了无后跟的硬舞鞋,并且改拖地的长舞裙为紧身裤,这使人体的线条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双脚和腿部的动作也得到了足够的强调。卡玛戈的这一变革,不仅为芭蕾舞技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使舞姿更为优美动人。到了19世纪20年代,意大利有位名叫勃拉齐斯的舞蹈家,对舞鞋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制成了经过充填和加厚的“足尖鞋”。女演员穿上这种舞鞋,腿部的线条被放长了许多,体态也更为苗条轻盈。舞台上当演员用足尖站定时,便顿生一种亭亭玉立、飘然若仙的风韵。当翩翩起舞时,婀娜多姿、美不胜收。在做旋转的动作时,足尖鞋加速了人体的运转,真叫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因此,足尖鞋的出现,对芭蕾舞艺术的发展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芭蕾从此也被人们称为“足尖舞”。
芭蕾舞根据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特点,通常分为“古典芭蕾舞”、“浪漫派芭蕾舞”和“现代芭蕾舞”。
1.古典芭蕾舞
主要指早期在宫廷里为节庆而演出的舞蹈。演员都由男性担任,表演时带上假面具,伴舞的音乐也都是自选的乐曲。古典芭蕾舞的动作有严格的程式,在舞剧中往往是为了阐明情节而设计的。比如,用右手腕在自己的脸部绕上一圈,这个动作含有“漂亮”,“美丽”之意;如果演员双手举过头顶,并作绕动手臂的动作,这是“跳舞”的意思;当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指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便表示“相爱”、“婚姻”等,这些具有哑剧性的动作,在古典芭蕾舞中,主要起着传递人物思想感情、交代剧情内容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浪漫派芭蕾舞中,还经常被采用。
2.浪漫派芭蕾舞
在超出宫廷,进入剧场,对芭蕾舞艺术的普及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从浪漫派芭蕾开始,广大群众才有了接触和欣赏芭蕾舞这门高雅艺术的机会。浪漫派芭蕾舞不仅把超自然的精灵、浪漫蒂克的传说搬上舞台,大大扩大了芭蕾舞剧的题材,而且运用充分显露演员才华的足尖技巧,大大丰富了芭蕾舞的舞蹈语汇。这时,舞剧有了专门的音乐伴奏,作曲家用音乐来烘托气氛,交代剧情和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成为舞蹈的灵魂。舞蹈家也随着芭蕾舞的音乐,做出一系列动作和技巧,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浪漫派芭蕾舞的这种“专曲专用”,一变过去由演员自选乐曲的做法,使得舞剧与音乐珠联璧合,从而开创了浪漫派芭蕾舞的艺术新天地。
3.现代芭蕾舞
诞生于19世纪末期,在题材和内容上,它不像古典芭蕾舞只表现宫廷中的王子、公主的生活,也不像浪漫派芭蕾舞以神话中的仙女、幽灵为题材,而是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以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为内容。现代芭蕾舞在形式上也不同于过去的古典芭蕾舞、浪漫派芭蕾舞,它们大多采用写实手法,通过故事情节的具体而细致的描述,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现代芭蕾舞不注重情节,强调用芭蕾动作来表现一种思想或一种情绪,有时,甚至用人体的肌肉运动来作为舞蹈语言。现代芭蕾舞往往用一种写意的手法,去表现一种意境,让观众随着自己的感受去丰富自己的想像,以期经过欣赏者的思考、联想,来产生理解和共鸣。虽然现代芭蕾也穿足尖鞋,动作姿态也以古典芭蕾舞为基础,但它打破了固有的程式化,崇尚抽象,追求无规律,因此这种舞蹈也就显得更为自由了。
我们在了解芭蕾舞艺术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会对具体剧目的欣赏,这里还有一些基本的、具体的欣赏方法,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
首先,要了解剧情。我们可以借助说明书,来了解舞剧的内容、剧中人物和演员阵容。这样,我们在观看演出时,可以集中精力,通过演员的外形美来理解人物,也可以按照剧情来欣赏舞台上的演出,看看演员的舞蹈、场景、氛围是否出色地体现了作品的本来内容。比如我们欣赏《天鹅湖》时,如果知道了剧情主要是叙述了王子齐格弗里德和被恶魔罗特巴尔特的魔法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爱情故事,如果知道了该剧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是通过王子与公主的忠贞爱情降伏恶魔妖法来体现的,那么我们对舞剧中的人物性格也就有了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剧中舞蹈的编排,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我们在欣赏第二幕和第四幕天鹅姑娘们悲伤的群舞伴随着奥杰塔的独舞,以及王子与奥杰塔的双人舞时,就能感受到奥杰塔与王子内心的苦痛,对施展妖法的恶魔的憎恨。当我们欣赏到扮演奥杰塔的演员伸出好似天鹅双翅的手臂做出如泣如诉的动作、表情时便会真切地感受到善良纯洁的奥杰塔此时此刻的心情。如果你了解《天鹅湖》剧情,看到这里,也一定会心中荡漾起情感的波澜,一边欣赏,一边为之动容。
其次,要了解舞剧中各种舞蹈的功能和程序。一般来说,一出大型的芭蕾舞剧总是由独舞、双人舞、群舞等舞蹈和美化了的哑剧动作、舞蹈造型结合而成的。舞剧中的独舞是不可缺少的,它一般为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情绪而精心设计的。像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逃出虎口时的一段独舞,它用一系列的急速奔跑、凌空大跳和“倒踢紫金冠”等动作,把吴清华那种再也忍受不了南霸天的欺压和冲出虎口报仇雪恨的心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双人舞,是芭蕾舞剧中最有表现力的舞蹈,它在传达剧情、发展剧情、表露人物感情等方面,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双人舞中托、举、推、拉、扶、转等技巧动作,难度都很高。我们在欣赏时,评判其质量的高低标准是:托起时要轻快,高举时要稳定,推动时要凌空跳,拉动时要默契,扶助时要讲究雕塑美,旋转时要讲究速度快。双人舞还表现出演员娴熟的技巧,如《天鹅湖》中奥杰塔的三十二个单腿原地旋转,有的男演员在进行复杂多变的空中托举时,还要不断更替舞姿等高难度技巧,都是安排在双人舞中表现的。双人舞在经典芭蕾舞剧中,有一定的表演程序。一般先是缓慢的情深意长的对白体舞蹈,舞姿的舒展、脚尖站立的稳定感和动作的流畅性,在这个段落中要求极严。这段由男演员扶助女演员的抒情舞蹈一结束,接着是双人舞变奏。它是由男、女演员各自跳起符合人物性格的、又能充分显露自己技巧才华的独舞组成,其中有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如凌空的腾跳、急速的快转等。一般要求男子的独舞要轻如飞燕,女子的独舞要尽情发挥其卓越的技巧。最后是一段以男演员为主,女演员加入的情绪欢快热烈的双人尾声舞。总之,精彩的双人舞犹如抒情对话一般,把人物间情感的交织通过托举动作达到升华,使欣赏者产生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愉悦感。群舞,通常是用来反映舞剧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的。群舞的要求不在于技巧的高难,而在于整齐划一,动作姿态优美。群舞一般采用从民间舞演变过来的舞段。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村民“送红枣舞”就是从我国北方民间舞蹈中汲取营养的。《红色娘子军》中的“五寸钢刀舞”和“斗笠舞”都具有鲜明的海南岛黎族舞蹈特色,从而也反映出娘子军活动的地点背景。
再次,还应当懂得舞剧音乐。一部优秀的芭蕾舞剧,总有鲜明准确的音乐形象,优美动人的旋律。舞剧的音乐构思也往往与戏剧构思融合成一个完美的结晶体。一般来说,一部舞剧都有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人物也有特定的主题音乐还有描写场景的音乐,与各种舞段相配的舞曲等,这些音乐都是构成一部芭蕾舞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也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我们通过音乐去理解舞蹈艺术,也是欣赏芭蕾舞剧的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