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六、绘画艺术欣赏

绘画艺术综述

当“绘画”一词在人们头脑中出现,似乎没有人对此陌生。的确,绘画几千年来的发展史,早已使这一重要的艺术门类深入人心,它与人类的生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及至对人类本身、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无疑确定了绘画欣赏在人们意识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绘画欣赏,顾名思义,就是对绘画这一艺术现象,这一艺术门类和这创造性艺术活动的产物--绘画作品的认识、分析、鉴别、观赏和研究。它同绘画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真正的绘画欣赏给人带来新的审美经验、审美愉悦、审美快感以至为审美迷狂。

绘画的概念

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同建筑、雕塑一起归为空间艺术(空间艺术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通过相异的物质实体实现自我的精神内涵)。绘画不同于建筑、雕塑用立体造型,而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布、纸、壁),通过颜料等物质实体,静态性地实现它的空间感和空间意识。

绘画的基本要素是形线、明暗和色彩。世界万物呈现出来的形象,实际上是它们的外貌特征。即:形(形是由点、线、面三种元素组成的)、明暗、色彩的不同形态和组合形态。绘画就是通过点、线、面、明暗、色彩造形因素以及它们的种种组合在视觉真实当中的作用、意义与人们情感之间的种种联系,来表现现实、表达情感和内涵的。这使绘画有了自己的语言符号,并获得了极大的创造自由。艺术家依据美的客观规律与法则,依据自身的主观感受、思索和设计来运用合乎表达意图的任何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观,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就演变成各种风格流派。

绘画的产生和发展

大约在二万至三万年间,史前人类的审美意识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成熟。最初的绘画开始出现,并与人类发展生产,提高生存条件的斗争过程相伴随。此时的绘画并非为观赏而作,多为原始的巫术和宗教以及他们的狩猎、战争、生产、生活有关的图腾、岩画和壁画。可以说,此时绘画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随着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侧重于审美意义的绘画,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门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大体系。即在欧洲产生的油画和在东方中国孕育而生的中国画。除此之外,还有受到中国文化深远影响的日本绘画。由于它的历史与中国绘画一样悠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发展都从未间断,并且每个阶段都具有光辉的业绩,因此也比较突出,这里就不多讲述。

(一)欧洲油画

欧洲油画产生于中世纪时期。在此之前,绘画多以描绘宗教题材的蜡画、湿壁画、蛋彩画出现。但中世纪晚期,才开始用植物油来调配色彩作画,这就是早期的油画。

油画内容随着人文主义学术和艺术的发展,逐渐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开始描绘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材料和使用技法趋于成熟,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人们所熟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就出现在这个年代。

自此之后的三四百年间,油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绘画相关的人体结构、透视、色彩等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画家的摇篮--美术学院在这个时候也相继建立。同时,在欧洲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油画语言在他们手中被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个时期,尽管画家们在表现内容和风格上不尽相同,但都使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因而人们习惯上称中世纪到十七八世纪为古典写实主义时期。

十八九世纪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新兴艺术思潮的涌现,绘画风格、形式朝多元化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相继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风格流派。这些流派无论是美学观点、还是审美情趣等,都与欧洲传统油画不同,甚至是反叛。到19世纪末,世界艺术进入后现代阶段,绘画面貌变异的速度更快、更频繁、也更难以捉摸。

(二)中国画

中国画,是一种概称,指中国所有的传统绘画。中国早期的绘画艺术,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东方感觉与声息。这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装饰纹样上。另外,尚有壁画、地画、岩画等(主要使用矿物颜色)。

在先秦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例如,战国的帛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为维护礼教服务。到魏晋南北朝,绘画作品为艺术创作而独立,并产生了第一批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才能著称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曹不兴等。同时佛教绘画的石窟壁画也开始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域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魏晋南北朝也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也开始出现。此时的绘画多画在绢素上,以长卷式为主形成了传统。

隋唐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更大的军展,山水、花鸟画也相继独立。著名的画家有吴道子,阎立本等。到了五代两宋,中国画史又翻开了灿烂光辉的一页。绘画领域的许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画院的兴办、文人画的兴起,山水、花鸟画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状况。由于城市的繁荣和对绘画需求量的增加,很多画师活跃在社会上,大批的职业画家产生,并推动着宋代绘画的繁荣发展。

元代的建立,全国统一,民族融合。但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后期的政治腐败,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遇之中,只能寄情于书画,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绘画推向了高潮。这以赵孟頫、钱选、“元四家”、“二王”为著。此外,由于统治者对宗教的利用和保护,寺观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壁画也显示出相当的发展规模。到了明清时期,山水、花鸟、写意人物进一步发展。人物画在此时融入了部分西洋画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民间版画、年画空前兴盛。

清代后期,虽然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科技方面的新发展、印刷术的更新、美术出版物的产生、发展等对绘画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书籍装帧、插图、讽刺画也逐渐成为新的美术种类。在不断与西方接触与沟通中,也推动了西方美术在中国的流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绘画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纪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逐渐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中国绘画正在稳步发展中日益繁荣,并逐渐为西方国家所认识、学习和借鉴。

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按工具材料的不同和表现内容的不同来划分。

按工具材料的不同,绘画分为: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面、壁画等。

(一)油画

油画--是在经过处理的不吸油的平面上(如布、纸板、墙面等),用油性的颜料描绘成的绘画。

油画颜料是用植物油与颜料粉调和而成,使用时也用植物油来调整其软硬干湿。它的最大特点是色彩艳丽、有光泽,色泽细腻,即可薄涂也可重叠堆厚。因而可以做反复修改。它的可塑性很强,也很容易使用,能够表现出事物的形体、质感、量感和丰富而美好的颜色,深受广大画家们的喜爱。但是油画干得比较慢。就目前而言,一幅完成的作品要使它完全干透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油画作品是绘制在画布上的。它是先将牢实的布料(如棉布和亚麻布)用小钉绷在一个柜形木框上,然后要在布面上做防止吸油的底子。一幅画完成后,还要配上与作品内容和色调搭配的外框,目的是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到画面上来。

油画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的表现都是油画艺术特长。它描绘的对象即可以细腻乱真,也可以大笔挥洒,深厚而有气势,它为画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供了先决条件。油画在清末传入我国,在20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中国画

中国画采用的工具材料是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砚。

笔,按照不同的原料和性能可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软毫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泼墨,渲染多采用它;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或其他不同毫毛合制而成,吸水适中,易于使用。此外,按照笔锋的长短分为长锋、中锋、短锋;按照笔锋的大小分为大、中、小等型号。

墨,分为油烟、松烟、漆烟。油烟墨亮而有色泽,宜用于山水画;松烟墨暗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毛发;漆烟墨亮度一般,用者不多。

纸,唐宋时期多画在绢上,元代以后才大量用纸。纸又分为熟宣与生宣,熟宣的特点是不吸水,宜于工笔重彩;生宣的吸水性很强,多用于水墨写意画。

砚,即中国书画用以磨墨的石砚(俗称砚台)。我国最有名的砚是端砚和歙砚,分别产于广东高要县和安徽歙县。

中国画的构图、笔法、色彩有别于西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它的术语叫做“写”,写形重在写意,写意的至高境界是传神,因此,“神韵”就成为中国画的法宝。

中国画在19世纪被西方油画家所学习和借鉴。

(三)水彩画

水彩画起源于西方,是用水质颜料在纸上描绘而成。

水彩画的最大特点是在画面上体现一种轻快感、透明感和滋润感。这些特点比较合适记录风景,也有表现人物和静物的。水彩画存在先天性的局限性就是:水彩的颜色和纸都薄而脆,不宜反复涂改,也不及油画牢固、厚重,更不能作巨幅作品。但是,随着水彩画的技法的发展,材料的革新,这些局限性也会迎刃而解。

水彩画传入我国,并被继承和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水彩画在发展水平和成就方面都可居于世界前列。

(四)水粉画

水粉画,也是用水质颜料来完成。兼有水彩画和油画的两种性能。使用时既可薄画,也可厚涂。色彩效果以鲜艳、华丽、柔润、明亮浑厚为特点。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绘制年画、宣传画、图案设计图、建筑设计效果图、舞美设计图等。同时,水粉画也是美术院校和美术教育的色彩基础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五)版画

版画是在不同材质的版面上,用刀刻画出形象内容,再经过印刷而成的绘画。

版画按版面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木刻、石版、铜版和丝网版等,多以黑白单色版面出现,也有彩色的套色版面。版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色调明快、画面简单朴素、明白易懂。因为同一版可做多次印刷,因此,可通过大量印刷达到更多的传播效果。

版画的产生和发展与印刷术结缘。到近现代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六)壁画

壁画是绘制在土、木、砖、石等各种质地的壁面上的绘画。壁画所用绘制的颜料比较多样,有油彩、国画颜料等。壁画历史悠久漫长,在古代多伴随于洞窟和墓穴的出现,随着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壁画也有很大程度地发展。壁画的形式主题都是根据建筑的风格、内容来加以确定,且与建筑的空间环境相协调。所以对于壁画的欣赏最好置身于它所处的环境当中,即欣赏原作。

(七)素描画

指“单色画”,是用钢笔、铅笔、木炭等单色材料在纸上描绘而成。

素描多半是画家面对实物写生的作品,一般是带有研究性的。在写实绘画中,它作为训练造型的一种手段。一幅好的素描作品,也可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成为一幅单独的艺术作品,也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素描的直接性和它本身表现出来的个性笔风,又是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八)其他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艺术观念的改变,新的画种相继出现。如丙烯画、电子计算机绘画、全息照相图画,将两度空间的绘画与三度空间的实物、雕塑相结合的绘画。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要尽可能地发挥本画种的性能特点和在造型上其他材料所达不到的能力。有时,也会出现材料混合使用,或用本材料达到其他材料效果的情况。

绘画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

(九)人物画

人物画就是以描绘人物为主的绘画。画面上,或以景衬托,或以人物衬托,目的是突出人物形象、交代人物环境。人物画中以表现历史题材为主的称之为历史画;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称之为肖像画。肖像画中又有群像、全身像(单、双人)、半身像、头像之分,在人物画中有一特殊种类,这就是人体画。人体画,是画家应用人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反映作者对人、对时代的认识和看法,并寄予思想感情的绘画。人体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形象。人体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肌肉、骨骼无不体现出优美和力量。女人体象征着和谐、优美和宁静;男人体象征着力量、热情和创造……他们的各种形体动作都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十)风景画

风景画是以表现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的绘画。在中国画中称之为“山水画”。中国最早的风景画记录,是魏晋时期的山水画。此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景画还尚未形成,还没有以一种“从附”的位置中摆脱出来。在欧洲,到公元13世纪,才有单独意义的风景画产生。画家们在描绘风景时,一般地,先做实地写生,再回画室整理创作。到了现代,画家更多的是借用照相机来收集素材:

在风景画中,西洋画注重形、色、光的变化;中国画更多的是侧重气、韵、神的表现。

(十一)静物画

是专门描绘静止陈列物的绘画,有着独立艺术欣赏价值。

静物画在西画当中,在17世纪的时候才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一些优秀的静物画家悉心观察各种日用器皿、珍肴果品,对他们做出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其极为真实、生动。

静物画发展到现代,题材极大丰富,形式各样,被许多静物画家所探讨和研究,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绘画作品欣赏

欣赏绘画的前提条件和一般方法

欣赏绘画,首先要认识到,我们很难概括出几条严格的、科学的通用法则,去欣赏一切绘画。因为绘画及其他一切艺术形式,是作者的经历、学识、修养与他对艺术、对社会对人类的认识和体会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具备欣赏绘画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修养以及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相关的知识,同时,更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持有正确的欣赏观念,欣赏心态。这是进行绘画赏析的前提条件。

(一)欣赏绘画应具备的知识

绘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除具备一定的绘画知识外,还应了解历史、艺术史、文学史、了解美学哲学。例如:我们面对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领悟、感受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不同时期的绘画所表达的内容,画家所寄予的审美理想是不同的。拿西方绘画来说,中世纪是一个宗教统治的世纪,绘画多以神话人物和现实英雄人物为题材,绘画风格严朴,人物刻画僵硬,呆板。文艺复兴则重视古希腊罗马的光辉,绘画侧重描写现实和人生。拿中国绘画来说,汉代之前,皆是笔饰性绘画,画家地位比较低,五代两宋,社会繁荣,职业画家的出现也促使山水花鸟画的成熟发展。因此,只有具备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与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和审美共鸣,以达到一种愉快的经验,一种由衷的赞美,一种迷狂的欣喜和各种意向相冲撞产生的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二)欣赏绘画作品的出发点和正确心态

欣赏绘画作品,首先应建立一个公正无偏见的出发点和正确心态。无论是中国画、西洋画,还是具象画、抽象画,都有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的实现,一部分也取决于欣赏者的心理类型,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美学素养。欣赏者应抛弃个人偏见,给作品以正确品评。其次,要尊重画家的劳动成果,以友好、关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张作品;要尊重作者本人和作者的创作自由以及寄于绘画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为绘画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和提高对绘画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绘画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结构,是可以用视觉来感知的,但绘画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只能用心智去感觉、去理解。感觉可以通过其他感官传来的信息,洞察到背后隐喻的东西。如一条水平线和一条斜线,是我们视觉感觉,但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种沉静和运动。漂亮是视觉中的好看,但美是心理感受到的。绘画作品中独特的构图、造型、色彩等与情感的联系,都需要积极地从生活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去发现、培养,提高感知能力,才能透过作品的形式语言,感知作品背后的东西。

(四)欣赏者应具备的自身心理素质

在一些书籍、报纸中,常常在刊登作品的同时,加入一些一般性的注解,目的在于帮助观者认识作品、理解作品。而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往往以注解为标准,这无形当中受到了一定局限。事实上,欣赏绘画是一项见仁见智的活动,没有谁(包括作者)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加以限制。每个人的年龄、身份、经历和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欣赏绘画时,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的感受增加了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欣赏作品时,要确立自己的欣赏信心,尊重自己的审美趣味,尊重自己的想像和联想。

(五)拓宽视野,丰富简历

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观者只有多看,反复地看,才能透过具象或抽象的语言符号,真正的心神领会其精神内涵。欣赏绘画作品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观赏原作,二是观赏印刷品。这要求欣赏者尽可能地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画廊等去观看实实在在的绘画作品。

(六)欣赏绘画的一般方法

欣赏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没有严格的方法而言。一般的欣赏,我们首先要求观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识别它的画种及名称,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简历,判断作品大致所属的风格、流派。仔细观看作品的色调、构图,具体形象及处理手法的个性特征,通过感觉、分析、想像、对话,最后达到审美共鸣。

总之,欣赏绘画是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调动感觉,发挥想像,并从中得到感受和启发的过程,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既是条件,也是方法。优秀绘画作品的色调,明暗关系等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而最后确定的。印刷品由于印刷技术的局限,往往会改变原作的面貌,造成观者不同程度的错觉。此外,一幅作品的很多精彩细节,材质的美感以及丰富的变化和层次等都是印刷品所不能再现的。如果条件有限,欣赏印刷品的时候要注意上述弊端,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作品的描绘的形象上来,同时尽量欣赏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帮助形成准确的作品印象,提高绘画欣赏能力。

欧洲油画名作赏析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三位杰出的人文主义画家,即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三杰,而尤以达·芬奇的艺术最为杰出。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出生于离佛罗伦萨不远的一个叫芬奇的小村。他一生研究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绘画领域,从数学、地理、天文、物理到生理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无愧于“Homo Universalis”(全能的人)的称号。正是这样一位罕见的巨人,揭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幕。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件举世闻名的半身肖像画的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富商的妻子丽萨·安东尼奥·格尔拉狄妮,因为当时称呼上流社会的夫人要加上尊称“蒙娜”,于是便成了“蒙娜·丽莎”。画中的蒙娜·丽莎安然的坐在一把圈椅上,身后是笼罩在薄雾中的广阔风景。然而该画最奥秘之处还是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神秘微笑。不同的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会发生变化。让人觉的有时温柔和悦,有时又显的淡漠,有时似乎略含忧郁。几百年来,人们解释不一。《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在于生动逼真的描绘,在于精确的刻画,无怪于瓦萨利在《名艺术家传》一书中写到“任何想要看一看艺术究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仿自然的人,或许看一看这一头像就可以了……急切地看着她的喉咙下的凹陷处的人一定会想像自己看到了脉搏的跳动。这是艺术的奇迹。”19世纪,欧洲的美术中心在法国。在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革命运动的起落和文艺思潮的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等。新古典是画家有意摆脱十七八世纪罗可可风格的浅薄的优美可爱和巴洛克的享乐主义,崇尚古罗马、希腊的古典艺术美,理想美。代表人物有大卫、热拉尔、维涅、勒布仑夫人、吉罗德、格罗、安格尔。

安格尔(1780-1867),法国人,新古典主义的中坚。他画的女人体像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安格尔的油画成就立根于他在素描上的卓越造诣。“他重视素描在艺术作品中所起的骨架与灵魂的作用,不仅把素描当作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使素描作品贯穿强烈的创作意识,并且有极高的作为独立艺术品来欣赏的价值”。他在用线上的简练、概括、把握线条的节奏感、韵律感已是登峰造极,影响着后期画家。

《泉》是安格尔的不朽名作之一,是画家在76岁那年创作出来的。在这幅作品中,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的非常柔和而富有变化。完全寄予了一种“永恒的美”的思想。画面以线条、形体色调相和谐,创造了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

浪漫主义在欧洲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法国的政治背景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革命的浪潮。画家借助历史题材或人物表情刻画来体现激越情绪。代表人物有:籍里柯、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的领袖人物。《自由领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3日》)是画家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画面上所展示的是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是德拉克洛瓦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基础上定稿的。在作品中,除了普通参战的市民、工人外,画家还设想了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自由女神”拿着枪,高举三色旗,踩踏着牺牲者的尸体勇往直前。整个画面气势磅礴,色彩强烈,用笔奔放,给人巨大的感染力。德国诗人海涅专门为这幅画写了赞美诗。在表现手法上德拉克洛瓦用庄严的风格和新闻报道式、寓意和真实生活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了作品超时代的生命力。

1848-1870年是现实主义大放光彩的时代。由于宗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人们对进步充满深刻的信念,也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的时代。如法国的库尔贝、柯罗、杜米埃、米勒和前苏联的列宾。

米勒(1814-1875),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出身于农民,又一生致力于描写农民,因而有农民画家之称,是一位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米勒的艺术语言亲切感人,画风也是和他的思想一样淳朴而浑厚。他的画绝不追求华美,而以浑朴的色调和造型为特色,他喜欢以黄昏时照在田地的金黄色调及照在人身上的暖色调作画,人物常常被处理在逆光之中,有比较明显和敦实的轮廓线,整体造型有如雕塑般坚实有力。《晚钟》完成于1659年,现已证明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艺术作品。画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农民夫妇听到远处教堂的钟声而垂首祈祷,是感谢上帝的恩赐--两小袋马铃薯,还是祝愿婚姻幸福?庆祝婴儿的诞生?简陋的工具,褴褛的衫袄,日落大地的萧瑟氛围都能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

印象主义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它本身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技法。打破了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要求到户外直接写生,描绘在阳光下的色彩变化。印象派是比古典画家们追求真实更多,模仿自然更多的一群环境主义者,他们号称是描绘视网膜印象的画家。的确,在他们的笔下光斑点点,色彩绚丽,颤动,像一首美妙的诗,动人的歌,牵动每一位观者的心扉。这确实是一场绘画中的革命,我们在欣赏每一位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好像都能嗅到阳光的气味、色彩的芳香,而不觉得是毫不负责的胡乱涂沫。

马奈(1832-1883),法国人,印象派的先驱者。他的作品表现出印象派对光色变化的兴趣。

《草地上的午餐》描绘的是巴黎郊外风景如画的塞纳河边,马奈塑造了两个穿着打扮时髦的青年男子坐在树下,旁边坐着一位回顾的裸体女子。这幅画被大多数人所不理解,认为有伤风化。可画家正是探索以全新的方式表现人体,是研究色彩变化为目的,解决自然光下人体色彩的处理技法。在茂密的林阴下,绿叶的反光与女人体肌肤的色彩关系,得到准确如实的表现。身穿黑色礼服的绅士与绿树绿叶,和略带淡玫瑰红的女人体组合成和谐、宁静的画面。

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派绘画运动的真正盟主。作品《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呈现出橙黄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渲染。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构成了波光粼粼的水面,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在缓缓地摇曳,远处隐约可见烟囱、吊车……画家笔下的瞬间,不仅仅是运动中的形状,更是时间的停顿,同一景致在黎明和黄昏,在深秋和初春时节,水的波动、空气的透明、树叶的闪烁……赋予模糊的形、不断更新的色彩以充分驰骋的天地。

油画发展到印象主义,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作为欣赏者无法捉摸对象变幻的色彩和模糊的轮廓,好像与我们“正常”视觉差距很远,甚至是后来的极度变形、夸张,增加了审美难度。事实上,他们离我们的生活是很近的。

文森特·凡·高(1853-1890)是荷兰印象主义后派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世界画坛明星。可是在一百年前的凡·高,生活却是坎坷不平。他27岁才开始绘画,曾做过画店职员、传教士徒,后来在弟弟提奥的救济和帮助下,投身到艺术中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创造出最辉煌的成就。凡·高乃至他的作品不易被人理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容纳这样一位“疯子”和“画”。可是,他只有凭借勤奋的写生、创作,依靠了颜色和笔触去倾吐自己真实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在凡·高的画中,笔法是条状散涂的,用色较厚而不加融合,而且色相鲜明;造型具有东方平面装饰效果及版画中富于变化和韵味的轮廓线;金黄色、深蓝色、橙色、绿色、紫。作品《星夜》创作于1890年,描绘的是一个小村镇的夜晚,夜空有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汇成黄色的漩涡,在天空中旋围着,扩散着,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这幅《星夜》是画家画下了他的所见,也画下了他的梦幻。

高更(1848-1903)一生都在试图逃避现代都市文明,因为在欧洲文明社会的黑暗下,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天真,单纯和无知来感受原始人的生活。他一个人跑塔希提岛“痛苦地挣扎在原始人的野性与文明人的理性约束之间”。在他的作品中主观化的色彩平涂于画面。轮廓线清晰,形体简化概括,表达着率直、淳朴与想像。《塔希提少女》是画家定居塔希提岛后于1899年创作的。描绘的是岛上妇女劳动生活的一个场面,两个半裸着身子的青年女子站在树阴下,一女子端着盛满果子的盘子,另一个女子手捧鲜花,两人似乎在窃窃私语。画面采取了大面积平涂色块,在强烈阳光下土著人棕赭色的肤色和果物的鲜红、腰裙的苹果绿与深黑都构成鲜明的对比。高更在创作中把一切都稚拙了,使这些异国情调带有原始的味道。

绘画发展到19世纪末,欣赏者感到画面不是那么“优美”。甚至让人厌恶和躲避,这时一定要耐心,细细体会生命进行过程中人可能经历的痛苦与挣扎,矛盾与欢喜,对陌生的画家和陌生的风格给以关注。他们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而运用夸张、变形。“其实当表现主义的绘画真的打动了你的心灵,你的感官必将神奇地把这些粗野的笔触与色彩看成世上最美的彩虹。”

《呐喊》是蒙克的组画《生命》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面容似骷髅的人物,双手捂着耳朵,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公路桥上,似乎受到惊吓而大声狂喊。画家用近似版画的形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形象。蠕动蛇虫般的线条,给人以强烈的不安感觉。

到了立体主义时期,人们对绘画更加无法理解,因为它走得离传统绘画太远了,总是加些重复,简单的感觉。前文已讲过立体主义概念,他的两个发明者是西班牙人巴勃罗·毕加索和法国人乔治·布拉克。

帕勃洛·毕加索(1881-1873)是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之一。最为独特的是他一生中没有固定于某一风格或流派,不断探索新的画风。最具意义的是创立了立体主义的风格。一般公认为立体主义的第一张作品就是毕加索的这张《亚威农少女》。在画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立体派采用一种把所有描画的对象打碎再重组方式,予以自身的含义。用毕加索自己的话来说“绘画有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的如实的描写。我问我自己,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要画出对他的认识。”

野兽派一开始就与马蒂斯联系在一起。这个名称是某位巴黎评论家对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的讥讽。立体派是从理性方面解放了绘画。在马蒂斯的画里,色彩成为了形象,也成为了情感,被作为自我直觉的一种表达,作为达到画面均衡和完整的唯一重要元素。在《红色的和谐》上马蒂斯彻底摒弃了透视与明暗,用饱满的色彩来展现一个充满对比色的图案世界,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在这张貌似儿童画的天真和淳朴中,艺术家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抽象主义恐怕是最折磨美术爱好者的一种现代艺术。欣赏抽象作品,对一些绘画基本元素的常识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绘画具有平面性、立体性;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对比;造型的元素--点、线、面。我们可以从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个画家渴望赞美美术元素的热情。

无需一些表面的具象的东西,通过色彩的狂乱,红、黑、蓝、黄飞速的交融,热情奔放,表现一种“内在的和本质的”的感觉。这种抽象被称为“热抽象”与它对应的是“冷抽象”代表人物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他主张:真正的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他的抽象画排除了任何曲线,画面上的色块都离不开直角。《构图》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这一理论实质。进入20世纪的现代美术,风格流派变异的速度更快、更频繁,也更难琢磨。出现诸如:波普艺术,装置艺术,偶发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激光艺术,电脑艺术等。好像谁占据了新思想的制高点,谁就是艺术大师。有人说:“现代主义艺术早已危机四伏,但它依然在不断发展,总不能将它强行禁止,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们只希望现在的时代、现代的绘画作品能为更多的人欣赏、享有。

中国画名作赏析

《人物龙凤帛画》(纵31.2厘米、横23.2厘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画。此画于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面主要位置绘一侧身而立的细腰女子,身着长袍、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龙一凤。凤鸟头上昂,振翼奋爪,尾翻飞,呈奋起状。龙则双足屈伸,身体蜿曲,势若扶摇直上。整个画面简洁生动,造型比例匀称,仅以墨线勾勒,富有装饰意味。据考证,画中的仕女为墓主人形象,帛画无疑是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铭旗。

《升天图》(纵205厘米、上横92厘米、下横47.7厘米),此帛画于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是用三幅棕色细绢拼合而成“T”形,顶系有丝带,在四角缀有青黑色的麻绦带。出土时画面向下,覆盖于内棺上。根据记载,这种形式的帛画在当时称为“非衣”,是出殡时张举的铭旗。帛画的构图分为天上、人间、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在“T”形最上方,绘有金鸟、蟾蜍、翼龙等;人间部分则描绘了年迈的妇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个仕女陪同,在众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别人间,缓缓升天;冥府部分则绘有巨人站在鲸鲵之上托举着大地。整个画面通过两条穿璧的游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帛画的线条精细劲健,施以朱砂、石青、石绿、白粉等矿物颜料,浓淡相宜,鲜明富丽。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今江苏无锡人。是“六朝四大家”之一。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发展影响很大。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是依据西晋诗人张华所作的《女史箴》一文而画的,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画面主要描写古代宫廷仕女的节仪行为,宣扬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图中人物神态宛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线条匀细而流动,如“春蚕吐丝”,富有韵律之美,设色典丽秀润,全画呈现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

石窟壁画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中原混乱,民众生活苦难,而佛教宣扬苦海轮回,当世乃心辱,以此作为壁画的题材。《鹿王本生图》描绘释迦前生为九色鹿,曾救一溺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因贪赏而告发九色鹿的所在,最终受到报应。作者采用连续画幅的长带构图,设思巧妙,是一幅杰出的古代壁画佳作。

《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件山水画卷,传为隋代画家展子虔所作。《游春图》描绘的是风和日丽,春色烂漫的春游场景。画面的山石树木只用线条勾勒,不见皴笔的痕迹,具有早期的山水画特征,其设色浓丽,古朴,表现出早春季节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这件作品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经开始形成独立的画科,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阎立本是唐朝杰出的人物画家,擅长于事件画。取材多为贵族、官僚以及宫廷历史事件。《步辇图》是为了纪念和歌额贞观十四年(640)吐蕃(今西藏)领袖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晋见唐太宗订成婚姻的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而绘制的。画面繁简有序,动静相连,人物表情、性格刻画致微,体现出唐太宗的深才大略和非凡气度。在色彩上作者使用了硃红为主调的对比色,有庄重和愉快的气氛,与民族统一和睦的主题相匹配,使它更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突出艺术成就。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人。是唐朝政治家和画家,曾作过宰相,也经受和目睹过战乱年代人民的苦难,所以关心和同情穷苦农民的生活,不仅做了许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工作,也画了许多农家风光和牛。作品《五牛图》描绘了神态各异的五头牛:低头吃草、慢步行走、哞哞嚎叫、回头舔舌、昂首前行。画家用浑厚的线条和精炼的烘染相结合,表现出牛特有的沉着、迟缓的性格,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一点上中国画始终走在了世界前列。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科画家对“真”的致力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书、画的巧妙结合,从形到意的表现都有很大的发展变异。

荆浩是唐宋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字浩然,河南泌阳人。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直抒胸臆、气势宏伟、壮观。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画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匡庐图》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幽居的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备,较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

黄筌,擅长花鸟、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代表作品《写生珍禽图》是一幅写生画稿。画面上画了十只品种、动态不同的鸟,两只乌龟和十二只昆虫。估计是画家收集创作的素材。画中各类动物刻画的精细准确且有很深的质感。这种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细腻明丽的风格是学习的典范。

梁楷,自称梁风子,好饮酒,绘画技巧高超,特别是简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泼墨仙人图》笔法酣畅,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深情,让人过目不忘。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后期一幅宏伟的反映当时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面貌的卷轴画。作者张择端是宋徽宗赵佶宫廷画院的名手。作品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全画有五百多个人物,五十多头牲畜,二十多艘船只和二十乘车轿。但作者描写的繁而不乱,疏密有致,刻画精微,一丝不苟,体现出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的严谨创作的态度。《清明上河图》可以看作是代表我国封建社会中期风俗画最高成就的杰作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在这样早的时期,具有这样的规模和艺术成就的风俗画,也是绝无仅有的。

范宽以山水画著称,习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注重写生,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地反映了北方山川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显示了画家独具雄健、丰厚的艺术特色。

元代前期的绘画成就反映在一些馆阁士大夫在绘画创作和理论上的贡献。其中以赵孟頫为中心。赵孟頫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修养,而成就重在书画方面。他绘画上功力深厚,擅长山水,人物,花木竹石,主张以学习唐及北宋的优秀传统中去创新的风格,强调“书画同源”。《秋郊饮马图》中骏马姿态各异,嬉戏追逐,画中具有点线面的抽象意味,意境无穷。

在元代的山水画,成就卓越,地位极高的是“元四家”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都擅长水墨山水,兼工竹石,在艺术上直接间接的受赵孟頫影响,以绘画作品抒发自己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明清时期,许多画家在人物、山水花鸟有全面的成就,且注重诗书画三位一体。

徐渭(1521-1593),字文长,今浙江绍兴人。池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很像荷兰画家凡·高。他修养广博,精通民间戏曲,尤擅狂草,泼墨淋漓,不拘于物象而着眼于神韵,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墨葡萄图》描写因无人摘采而干瘪的野葡萄隐现于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中,正如画中所题“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懑不平之情。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清代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今江西南昌人。他以写意花鸟著称于世,影响大,成就高。他笔下的鸟大多半闭着眼睛,缩颈蜷足之状,注重眼神的描绘,故意将眼睛画的大而圆、高而大,将眼珠点的黑而上翻,显示“白眼向人”的冷漠神色;山水亦如此,枯枝败叶、荒岭怪石,即所谓“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艺术境界。画家在夸张描绘中渗透了强烈的爱憎情绪。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