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文明之谜2

墓穴之谜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又似乎都在反证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铜马车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发现的。考古人员们经过鉴定以后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几乎都在,不像被人盗窃后所遗留下的东西。

直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人发现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

看来,真正解开谜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天。

11、古埃及何时完成统一

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类史的研究表明,埃及这片土地是最早出现先进发达人类文明的地方。远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文明城市,并且进入了阶级社会。而在同时期其它大陆上的人们,还在过着原始状态下的生活。但当它刚刚进入奴隶社会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当时被分成上、下埃及两部分,后来,下埃及被上埃及征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可是,究竟是谁统一了古埃及呢?至今无史料可查。

美尼斯

古希腊史学家希拉多德曾这样写道: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第一王朝的国王美尼斯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大体统一的国家。但是,现代史学家们对他的这种观点,都抱有怀疑态度,因为研究埃及的学者们翻遍了古埃及的所有史料、文物,始终没找到任何关于美尼斯王曾在埃及历史上存在过的线索。而在非史实性文献中,美尼斯却被描绘得十分完美,完全称得上是精神文明的楷模。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美尼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很可能是有人根据古埃及早期几个统治者的事迹进行加工臆造的理想君王。美尼斯是神话中的人物,是神王。

那尔迈王

但是也有人认为美尼斯可能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那尔迈王。因为在著名的古埃及文物“那尔迈调色板”上,那尔迈好像是以上、下埃及之王的形象出现的。

“那尔迈调色板”是5000多年前制作的,是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何露斯神庙下出土的。和所有的古代调色板一样,这块调色板上也刻画着一些装饰图案和象形文字。只是它的图案反映了那尔迈王的一段丰功伟绩。几个画面展现了那尔迈王在何露斯神的庇佑下,夺得了“纸草之国”的情景。在调色板正面的画面中,那尔迈王戴着红色的王冠,而在反面的画面内,他头戴白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因为根据对埃及历史的研究,在古埃及,红冠是上埃及王权的象征,白冠是下埃及王权的象征。

三、文化难题

1、神秘字符的起源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郡昆士兰的乔治·扬首先使人类开始循着神秘的加拿大雅茅斯石头的踪迹进行探索。这块180公斤重的巨石是1812年由一名雅茅斯医生理查德·弗雷彻在一处泻盐沼泽中发现的。他是一位军医,于1809年退休并来到雅茅斯居住下来,后来于1819年在那里去世。实际上他把这块石头置于靠近岸边的一块凸地上。当然,那块地位于柴格津沼泽地出口和雅茅斯港西边之间。石头上简短的铭刻有十四个字符,而这些字困扰了专家近二百年。

雅茅斯神秘石头

在雅茅斯的历史上,雅茅斯神秘石头是一桩十分有趣的事。多数人认为它是北欧海盗留下的,那是一般的说法,但是也有许多其他说法。大致说来,它是由一位叫弗雷彻的医生于1812年,在雅茅斯港尽头发现的。有一些人,特别是弗雷彻医生的后代,总觉得是弗雷彻雕刻的,因为他显然是个爱开玩笑的人,而且,他的家人也总觉得就是他刻的。其他许多人觉得是北欧海盗留下了这块石头,而且这块石头已经几次被不同的人从古代北欧文字翻译过来。有一篇译文是小亨利·菲利浦斯在1875年左右翻译的,他觉得那些古代北欧文字要么写的是“哈口对他的众人讲话”要么写的是“哈口之子对他的众人讲话。”

后来在1884年,菲利浦斯根据前任省博物馆馆长哈利·皮尔斯的一份注释,出版了关于那段话的一篇论文,并认为这位叫哈口的人是1007年沃卡尔塞芬探险队的一名成员。

埃里克·拉夫还告诉记者,在1934年,奥勒弗·斯特兰伍德曾经翻译了石头上的北欧古代文字。斯特兰伍德的这篇译文语言上特别有趣。奥勒弗·斯特兰伍德是华盛顿市本顿县的学校督察官,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挪威学者,他相信文字的确是北欧古代文字。他把它们译为:“雷夫艾利科设立{此碑}。”“此碑”的意思在句子中是人所理解的东西。这块古代北欧文字碑字符自身中不含有它。这种被理解的语法结构的意思,也能在请求帮助时被发现,如“请帮助我{从这条沟里}上来”,在这儿,“从这条沟里”的意思是明白的,因为,被呼唤的人能看见沟并且明白说这话的人的处境——两者都使得这被充分理解的句子显得多余了!实际存在的雅茅斯大石头,以十分相同的方式,使加上的“此碑”显得不必要了。正像孔子可能在他的警句中明显地写下的那样:“在坚石上深深刻字的人,会比用墨汁和毛笔在纸上写字的人,选择更少的文字。”

文字的疑问

在1934年,当奥勒弗·斯特兰伍德从事他的工作时,乔治斯·圣·佩林正负责管理这块石头和当时保存它的雅茅斯图书馆。1934年,乔治斯在给奥勒弗的关于石头的描述中清楚地写道:“……没有什么侵蚀迹象。除了几块孤立的地方以外,雕刻显出一种明显的V形部分……石头质地非常坚硬……雕刻是如此精工细琢,雕刻者一定使用了高度淬火的工具……”

斯特兰伍德做得非常有效的工作是,通过已确定的北欧古代的各种字母,细心搜寻从已鉴定的资料中找出已知的对应者,对应刻在雅茅斯石头上的北欧古代文字。然后,他把被对应的北欧古代文字挑出来,又给出上面北欧古代文字的拉丁字母的对应物。斯特兰伍德做了几页绘有密密交叉的对照资料,来确立和证实石头上的所有十四个北欧古代字符,最后,得出了拉丁文译文:

LAEIFRERIKUBISR

考虑到北欧古代文字和以稍微不同的角度雕刻的欧甘文字之间有较小的差异,法国中部的格罗浑字母和雅茅斯石头上的刻印文字之间,也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性。为了公正地平衡各种北欧古代文字专家的意见,需要说的是,在1966年,即斯特兰伍德著作出版约30年后,奥斯陆诺斯克学院的利斯托博士,对那些刻印文字到底是不是北欧古代文字表示了怀疑。

朱利叶斯·弗拉施·哈蒙在他的题为《关于布来克斯顿和雅茅斯石头上的雕刻》的论文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学术意见,这篇论文刊登在1976年1月的《西弗吉尼亚历史》第36卷中。哈蒙认为那些碑文纯粹是数学,而且是关于一支探险队的统计数字,这支探险队曾按照瑞典国王艾利科十四世的命令而出发。

埃里克·拉夫然后继续解释其他几种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种早期巴斯克人的说法,讲石头铭刻意思是:‘巴斯克人民已征服了这块土地,’这可能来自公元前350年。迈锡尼人的说法,可能比那更早,它把石头解释成‘尊贵的神座:在大水达到顶峰的时候,皇家的纯种狮子于落日时被派出去,以起保护和控制作用并挖出一个洞穴,它们已为此全部遇难’。我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只从几个北欧古代文字中,你怎么能得出那种意思:正如大家所知,我不怎么相信这事。”

2、向文字史挑战的怪字母

在法国中部维希附近格罗泽的小村子里,坐落着属于弗郎丹一家的农田。在1924年3月1日,当时埃米尔·弗朗丹只有17岁时,发现一个完全未预料到的人造洞穴。埃米尔走下去,仔细地探查这个洞穴。仅仅几分钟,他就有几个有趣的发现。沿着洞穴排放的是烧过的砖块和石头架子,还有大量的储存壁龛。所有这一切都充满着年代久远的不寻常的物品。埃米尔发现了许多小型原始神像的雕像,上面刻有鹿角和骨头,他发现了黏土刻字板,刻有一种无人能读懂的字母表。因为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尸骸,所以,这个地区被称为死亡之地。

奇特的发现

阿尔伯特·莫利特博士是一位医学工作者。当弗朗丹一家发现那个洞穴时,他正在维希行医。他也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业余考古学家。阿瑟·柯南道尔先生的《失去的世界》——书中包括两个学者:一个是查林吉教授,一个是反对他的学者,他们激烈地争论着他们抱有希望的、矛盾的考古理论。查林吉和他的对手是高级学者的完美典型,当他们的理论发生冲突时,他们互相猛烈批评。莫利特和弗朗丹一家站在格罗泽事件激烈争论中的一边,而法国考古学界的大多数则站在另一边。战线因此形成了,互相间凶狠的攻击持续了很多年。

莫利特于1925年4月26日走访了弗朗丹农田,对这家人指给他看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仔细检查了现场和其中的工艺品,并声明它们是古代真品,有重要价值。

莫利特与弗朗丹一家达成一项交易。他们将拥有从牧场中发掘出的全部工艺品,但是,他对于在那儿发现的东西,有科学研究、报道和出版的独家特权。

真实和谎言

有关在格罗泽令人震惊的发现——特别是上面有神秘未知字母表的刻字板的消息,传到了卡比丹博士的耳朵里,他在专业界被广泛认为是法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他参观了现场,现场最初给他留下的印象,就像莫利特博士一样。他因此写信给莫利特:“在这里,你得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地层,请给我写一份有关你发现的详细报告,我可以把它送交给历史遗迹委员会……”如果莫利特那样做了,格罗泽故事的全部历史将会完全不同。但是他没这样做,他和弗朗丹一家没有理睬卡比丹,而是出版了一本独立的著作,题为《一个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卡比丹博士感到蒙受了耻辱,因为他被排挤了出去。他想,他的权威和他的职业声誉受到了威胁。他认为莫利特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而把他自己看成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专业考古的缩影,他被异常地激怒了,因为这名仅仅是自命不凡的业余爱好者,竟敢向“他”挑战,而他认为自己是专家中之专家。

由于这种自负,卡比丹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他声称,格罗泽遗址不具有权威性,而且是弗朗丹一家制造了这个“发现”。

然而,不是所有法国有名的考古学家都跟着卡比丹随帮唱影。来自圣热尔曼的学识渊博的教授所罗门·莱纳齐,站在格罗泽人一边。莱纳齐相信地中海地区是文明的真正摇篮,而不是巴比伦或远东。如果格罗泽的工艺品是真实的话,那么,格罗泽遗址将是他军械库中的有力武器。神秘的被雕刻的刻字板也支持了历史学家卡米尔·朱利安的理论,他曾对罗马人占领高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法国学会推举让洛斯教授参与讨论,此人研究了一件石制死亡面具,认为它非常像贝多芬。雷内·迪索教授加入了卡比丹反对格罗泽人团体的行列,他声称,洛斯没有弄明白的东西是,这件特殊的格罗泽面具像贝多芬,是因为弗朗丹一家曾仿制了贝多芬的死亡面具,由于真的贝多芬已于1827年去世,因此,迪索争论道,所有的格罗泽发现物都是赝品,恰是一种一概而论的结论,即制造被雕刻的骨头和鹿角,它们奇怪地像所有被接受的博物馆样品。而这些样品,曾得到像卡比丹那样的考古学界被公认的领导人的鉴定。

而后,争论中又加进了一位法律学家,叫做爱德蒙·贝尔,他认为地中在一些黏土制成的刻字板中查出来。他说,它们也许是赝品。亨特·查尔斯·罗杰斯,一位臭名昭著的古迹伪造者,像多森和皮尔当·斯卡尔在英国可耻的失败一样,承认了他曾制造了一些格罗泽工艺品,但是人们不认为罗杰斯的话是真实的,他会喜欢与格罗泽争论有关的出风头事情。

后记

关于神秘的格罗泽文字,不论它的最终实情可能是什么,它绝非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已被国际考古机构广泛认为是真的保加利亚的所谓鞑靼人刻字板,被认为比古代苏美尔的杰姆迪特·纳苏字母表至少早1000年。如果格罗泽刻印文字是古老而又是真实的话,那么,它们就是向以前的被理解的文字发展史挑战。事实真是如此吗?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无从解释。

3、不解的字谜

桂林阳朔碧莲峰上雕刻着一个字径将三米的“弩”字,此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游人到此,都要停下来观赏研究,然而百余年来,谁也肯定不了这是个什么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托意

“弩”字的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王氏擅长草书,道光十四年在广西阳朔当县令。就在他任职的那一年,挥笔写下了这个巨幅字,由能工巧匠凿雕在鉴山主峰——阳朔县城产社的碧莲峰壁石上。遗憾的是,王元仁没有留下任何注释,这样一来,百年墨迹只好留给后人去评说。

这个字如此奇妙,竟引得无数游客骚人抬头仰望,仔细琢磨。

后世揣测

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概括漓江的秀丽景色,因此有人将这个字认作“带”,其意是对“江作青罗带”风光的赞美。但那些善于思考的先辈文人墨客,从此字中又琢磨出“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的意思。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这八个字果然笔笔有着落,字字有根据。

又有个文学家不满足前人的说法,买了拓片带回家中仔细琢磨,细心推敲,认为应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个字的意思,是用来激励来人和后者的对联。

可是又有一位诗人,比那文学家更善于联想,他竟从中揣摩出一首四言诗:

一带山河,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上述几种解释,也只是人们的猜测。百余年来,成千上万的古今中外游客,对这个字浮想联翩,各抒己见,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都认为此字一定别有一翻用心,并且寄予深刻的含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个百年之谜,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4、毁灭文明的神秘之手

在四大文明中,古印度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神秘程度可以堪称世界之最。它的突然消失,使得人们至今不能完全了解这个谜一般的国度!

寻找古文明的主人

当印度河流域文明被发现的消息传遍世界时,各地的学者就开始探索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一高度发达的文明?

在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中,人们发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物品。而在这之前,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西亚也发现了不是当地出产的印章和陶器、石珠,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出土文物把南亚和西亚两个相隔千里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麦克唐奈尔认为,从时间上看,苏美尔文明比印度河流域文明要早1000年,而且苏美尔文明曾经有过向其他地区扩张的历史,因此他断言,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从两河流域传入的,创始人是苏美尔人。有些语言学家也通过对文字符号的研究,认定两地的文字属同一个语系,从而更加强了苏美尔人创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权威性。

几乎就在上述观点提出的同时,有几位英国考古学家提出是雅利安人创造了这一文明的看法。塞·兰顿和G·罕特认为,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和后来的吠陀梵文文字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从而创造吠陀文明的雅利安人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

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两种观点,但即便在后边的观点中也依然存在着许多未知因素。看来关于谁创造了这一文明的问题还会长期探索和争论下去,谜底真正能够解开吗?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谜。

隐藏在朦胧纱雾之中

和其它文明一样,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个向四周扩展的过程,从总的趋势看是从西向东发展,但也有向南发展的迹象,正是后一种迹象对学者们所持的文明下限时间观点提出了挑战。古代港口罗塔尔是位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域最南瑞的遗址之一,发现得较晚,在时间上,也是延续最晚的一个文明遗址。当学者们对从这里出土的物品进行分析后,认为它的存在时间可能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比权威的观点晚了700年!

时间上存在着的前移数千年后延数百年的情况使这一文明在世界诸文明中的定位难以确定。它们只能说,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它存在的确切时间却依然隐藏在朦胧纱雾之中。

一只看不见的手

不少人在谈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总是津津乐道于它所独具的和平、民主的气氛。一位研究两河流域经济史的学者波拉尼认为,两河流域的贸易由政府垄断并由其决定价格,也许这也正是对印度河流域贸易的最好解释,如果真是这样,印度河流域就不再有一种所谓的平民管理城市的民主制度,而是存在着一个操纵着经济活动的强大的机器。

未知的突然失落之谜

真奇怪,那广阔而存在了数千年,发展水平极高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几乎是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在后世的文字典籍中,几乎见不到一点对这一文明的记载:在以后的印度文明发展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一点这一文明的影响,它失落得无影无踪!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为世人所知。几千年过后,当它重见天日之初,人们也只把它当做一个与以后的文明锁链毫不相关的环节。它失落了,只留下许多假设。

5、《太极图》古说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一张图。

古文记录的《太极图》

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士陈博才传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博所传的《太极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到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附在《周易》前面。他看出,离开了《太极图》,《周易》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卜之书,根本够不上列群经之首。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到研究的首推理学家邵雍。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矣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朱熹则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后来的易学大家胡谓也说:“《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也。”由此看来,《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似乎是没有太多疑问的。但是,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是否真像《周易》和道教所说的那样,是伏羲所作的吗?

《太极图》和伏羲

《周易·系辞传》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古者包牛羲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事物之情。”同时又指明,伏羲时代,还是“作结绳而为网罢,以佃以渔”的时代。从考古学上看,这时期尚处于迫于自然力量、穷于应付的原始部落状态。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和技术手段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作如此玄奥的八卦太极图呢?这还得从伏羲的传说谈起。

伏羲大神

伏羲,又写作伏牺、包窈、太昊、太皞等。《帝王世纪》中说他是“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者,象日之明,是称为太昊。”

据今人考,伏羲的“伏”为表音字,按上古音应当读为“溥”,“溥”就是“伟大”的意思。所以伏羲也就是“伟大的羲”,而这位“伟大的羲”又正是先秦典籍中的东方之神,也就是说,伏羲实际上可能和太阳或者东方的某一星座有关。从史籍上看,伏羲又与龙有密切关系。《左传》上说:“太昊氏以龙纪。”《拾遗记》也说:“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

《史记·封禅书》记载:“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龙乃上去。”据此,台湾飞碟研究协会会长吕应钟先生提出了“龙就是飞碟”的看法。的确,龙(不是生物学上的恐龙)这种过去被视为神话传说的动物,现在似乎应当重新认识。《说文解字》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又解释“鳞”为“鱼甲”。现在看来,这种能暗能亮、能细能粗、能短能长而又披着硬甲的“龙”,和我们观察到的雪茄型飞碟非常相像。

就目前所见,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饰图案中就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上古文化符号大都是象征性的,列维·斯特劳斯称之为“紧邻着感性直观”。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所谓伏羲“蛇身人首”不过是一个象征性表述,它暗示着伏羲是一种半人半神的生命体,是直接和“龙”有关的生命体。何况,伏羲的出生也是很神秘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他的母亲“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后生下了伏羲,而且“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太师。”如果伏羲就是“伟大的太阳神”,而他又是乘着“龙”来到地球上,在传授了一些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神通后,由于上古民智未开,为了不使外星球高级文明失传,留下了一幅整合性的《太极图》让后人去破译。那么,今天我们看到《太极图》包罗万象的内容就不奇怪了。

6、《太极图》今说

从《太极图》来看,具有浓厚的巫觋文化特征,是否能够进一步假设,《太极图》是中国上古巫觋文化的总纲,源头?因为《太极图》所显示的阴阳、消长、动变、灵性信息等特征,无一不是构成中国上古巫觋文化的基本特征。

《太极图》和天文学

《太极图》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和《太极图》。《淮南子·天文训》将阴阳原理对应日月星辰,认为阳气凝聚则生火,火之精者为日;阴气凝结为水,而水的精者就是月;所以又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至于星则是从日月溢出的气的结合物,它们由于禀受的阳精、阴精的分量不同而各异。以后,五行又配上五音、五色甚至五德,这就从天文发展到人事了。

这种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天文学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周易》所说的“现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这是巫术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它的整合性类比思维方式与气功、特异功能完全一致,但与以后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却完全不同。

另外,就《太极图》本身来看,阴阳两仪记录着地球由于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之象和四时之序。此外,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自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为23度26分21秒。而从《太极图》上看,阴阳两仪的S形螺旋体夹角,也正巧在23度左右。所以有人认为,太极的具体模式就是地球。

在上古交通闭塞、工具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怎么就已达到把地球作为一个模式来画图形的程度呢?这还得回到伏羲上来。《古今图书集成》上的一段记载说,“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阿……伏羲则之,以画告八卦。”参考前述关于龙的假说,那么“龙马”也可能就是飞碟的象征表述。也就是说,一个与外星文明有联系的“伟大的羲”,凭借着“龙马”提供的数字密码和模型,才画出了八卦和《太极图》。

更有趣的是,在后世所传的一些修炼图谱中,《太极图》被转换成天文图,并将北斗七星安放在中心。从这一图谱看,我们这个世界以北斗星为天心。北斗星每年十二个月指遍四方二十八宿,历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所以,一些修炼气功的人,在采气时都必须遵照这一图示,面对北斗星所指的方向。这是否从一种灵感信息上暗示着《太极图》的真正来源呢?

《太极图》和中医学

与天文学一样,《太极图》和中国古代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帝内经》上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由于《太极图》是“近取诸身”,所以阴阳之道也涵盖了整个中医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周易·说卦传》指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把人身器官与《太极图》上的八卦相对应。而《内经》则进一步把人的脏腑、血脉与日、月、山脉、河流、海洋通过类比连在一起,形成了“人身小天地”和“自然大天地”合一的“天人相应”说。在这方面,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图谱,是我们今天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今天有人根据《太极图》的八卦学说进行生命科学的研究,认为它包藏着人的年寿信息。从《太极图》看,人的正常寿命年限应当是119~148岁。进一步,以“生生之谓易”的哲理,结合《周易》六十四卦推论,得出人的寿命年限为384岁。前段时间,有人还通过先进的脑功能扫描技术——脑涨落图,对人脑进行扫描分析,得出的结果使人惊讶不已:人的大脑就是一张太极图案。

由此可见,《太极图》以简驭繁,无论在天文上还是在人体内,都表现出知识的高度凝聚性,这在上古时期是难以想象的。只有这种综合性的整体知识模型,唯一有联系外星球的高级文明,才能找到一个较完满的解释。

7、《聊斋志异》是何时成书的

《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使蒲松龄跻身于优秀文学家之林,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蒲松龄的巨作

蒲松龄一生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创作遍用各种文体,有诗词、骈散文、戏曲、俚曲等等。

在研究《聊斋志异》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小说创作年代及成书年代这一问题发生了争论。最早提出《聊斋志异》成书年代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到:“小说初刻,多有序跋可知成书年代及其撰人”鲁迅先生根据研究认为:《聊斋志异》的成书时间应为“康熙十八年己未”。游国恩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也持这一观点,认为《聊斋志异》“在蒲松龄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蒲松龄四十左右也就是在康熙十八年前后。

关于成书的疑问

但是随着对《聊斋志异》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蒲松龄亲手写定的半部手稿的发现,使人们对《聊斋志异》的成书时间产生了怀疑。袁志硕先生认为:蒲松龄从康熙初年刚刚成年便开始记异事、撰狐狸故事。康熙十八年初次总结手稿,取名为《聊斋志异》,而真正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康熙四十五年前后。《聊斋志异》的创作历程有四十年之久,在蒲松龄还没有最后搁笔之时,就已芳名远扬了。

学者观点

郑云波与袁志硕持同一观点,他们推断的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儿子的《祭父文》。郑云波认为,不管怎么解释,都不能说《聊斋志异》成书于作者四十岁前后。章培恒先生通过对《聊斋志异》原稿本与铸雪斋的手抄本进行了对校,认为该书全部成书应在康熙四十六年以后,其创作前后历经四十多年。

学者们对《聊斋志异》的成书时间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这一问题成为文坛上的一个疑谜。

8、圣诞节的来历

全世界基督教徒的传统节日——圣诞节,如今已是许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节日,而它的来历却至今难作定论。

耶稣诞生日

据《圣经》记载,在巴勒斯坦小城拿撒勒住着一位名叫玛丽亚的少女,玛丽亚因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

这位降生于耶路撒冷附近一座马棚里的小生命,即是基督教徒的救世主——耶稣。事隔三百多年,罗马教会规定:耶稣降生的这一天——12月25日为圣诞节。

需要指出的是,《圣经》里并未提到耶稣降生的具体日期,而罗马教会确定的圣诞日,又是在三百年之后。因此,圣诞节的来历,就让人难以确定了。

耶稣是否真有其人,本来一直有争议,因此这位因圣灵感应而降生于世的万物之主,他来到人间的时候就更难以确定了。

公元354年,一本拉丁文史料记载:“主于元年12月25日,月望,耶稣降生。”

而罗马教会将耶稣降生那天定为公元元年,这已是三百多年以后的事。在此这前,有关耶稣降生的日期并无文字记载。

学者的疑问

可见,12月25日这个圣诞日,其可信度使人产生了怀疑。

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圣诞节很可能来自罗马帝国时期的传统节日——太阳神节。罗马人认为,从冬至开始,每天夜短昼长,太阳给人带来的温暖日益增多,使人享受阳光的恩赐,因此,太阳神节也就自然产生了。而且,与基督教颇为相似的密司拉教主神太阳神的诞辰日恰好是12月25日。

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呢?现在还无法确定。

四、科学探索

1、史前脑外科手术的千古之谜

19世纪60年代,美国外交家、人类学家斯奎尔在秘鲁发掘到一个石器时代人的头盖骨,它的上面有两条切割得非常精确的平行细沟槽,另有两条槽与其相交,四条沟槽围住那块完整的头骨,显然是曾被人打开过。于是,一宗史前的脑外科手术遗迹被发现了,这种开切的方法现在叫作环钻术。经最有权威的体质人类学家布洛卡博士实验,证实颅骨是远古那个人活着的时候被打开的。并断定切口周围的骨头有感染迹象,病人在开刀后大概只活了15天。

史前的手术

其后20年,从俄国的西部到大西洋沿岸的各处考古场,都发现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施用环钻术做手术的证据。这些颅骨上的切口的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最多见的是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四方`形。更令人惊讶的是,1936年在巴勒斯坦发现的两个开颅颅骨,上面的割锯方式竟与远隔重洋、在秘鲁所发现的那个完全一样。

杰出的古医生

史实证明,直到20世纪初,太平洋各岛国仍有人采用环钻术做手术。有鉴于此,人类学家向现代“石器时代”的钻脑医师提出几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这样做手术的过程中,医师是如何对付病人流血和减除其痛苦的呢?

原来,这些岛民和史前的钻脑医师一样,对人脑的功能一无所知,因此做起手术来毫无顾忌。他们看见有人因脑部受伤而昏迷,便想清理伤口和取出嵌入里面的颅骨碎片。他们认为痉挛、头痛、昏睡和抑郁症都是因为颅内存在有害的东西而引起的,必须把它们清理出来才能痊愈。当时做开颅手术非常普遍和经常,从6岁至60岁的男女都有,有一个颅骨上面竟被开有7个圆形切口。

但从术后颅骨切口愈合的例子看,石器时代的环钻术成功率非常高。据统计,波兰和捷克出土的一批颅骨,80%以上有愈合迹象。在美洲发现的颅骨上的214处环钻痕迹,近56%显示完全愈合,16%显示部分愈合。而在近现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环钻手术的成功率充其量还超不过25%。

精密切割术

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么进行这么精细切割的呢?经研究证明,实施这种手术时,最常见的办法似乎并不是锯开,而是沿着所要切开的直线或弧线,多次用压力刮削。手术时间一定很长,因为薄薄的石刀片如果受力太大,刀刃就会崩裂,并会在伤口内留下碎屑。现代外科手术靠麻醉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靠抗菌素来预防感染。而从石器时代这些病人的生存率来看,史前人类较现代人在忍痛和抗菌方面的能力要强得多,感染的迹象极为罕见。另外,人类学家还发现了原始人类用植物制成的止痛剂和各种草药,这些也有镇痛的效能。

在俄罗斯西瓦湖附近,人们掘出了一个距今4000年前的女尸。她的头部有个约0.6厘米长的伤口。科学家们发现,伤口处塞入了一小块动物骨头,并已经和女尸的颅骨重新愈合在一块了。这表明,人类在4000年以前,就已成功地施行过外科手术。

在另外发现的一个头颅上,科学家们发现它那更大的裂口,是古人施行开颅手术后留下来的。

到底4000年前医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施行手术的?这正是现在人们要寻找的答案。

奇特的弹孔

1921年,科学家们在赞比亚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颅。据考古学家们分析,它属于尼安德特人头颅,生活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欧洲、北非及西非的一个族类,距今至少已有数万年了。奇怪的是这个头颅的左边有一个圆孔,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分析及考证后认定:这个圆孔是由高速冲击物所造成的。如果以现代人的科技而言,只有子弹才能造成这样的创伤。

头颅发掘的地点加深了这个谜的疑问,它是从离地面60英尺深的地下发掘出来的。这就是说,如果死者属于数个世纪以前的人,当时的枪械又是首次传入中非的话,它是不可能埋在这么深的地底下的。

在前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已经绝种的古代欧洲野牛的骨头。它的头部也有个类似弹孔的圆洞。这说明人类在几千万年前,已经能够使用比石斧更为锐利的武器了。然而那到底是什么武器呢?这却是个令科学家们伤脑筋的问题。

从这头野牛骨头的愈合面来看,还带来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它是在受伤多年后才死去的。这无形中间接说明了人类当时已经施行“外科手术”了。

1975年,埃里希·邓尼肯拍摄了一部名为《关于未来的回忆》的纪录片,说在莫斯科古生物学博物馆里,一具数千年前的野牛头的眉间,有一个圆圆的小洞,其大小恰好能穿过一颗九毫米直径的子弹。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在旧石器时代,难道有谁在用卡宾枪猎杀野牛不成?

2、震惊世界的心脏起搏器

古代埃及的木乃伊有不少保留到了今天,例如新王国时期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就在埃及保存着。

水晶起搏器

最近,一名埃及祭司在卢索伊城郊外出土的一具木乃伊身上,听到它的体内有声响,大感诧异,他怀疑有什么有害的东西收藏在木乃伊体内,便将这具木乃伊原封不动地运到开罗医院,医生对这具干枯的尸体进行解剖,在尸体内的心脏附近发现一具起搏器。人们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这具起搏器促使心脏跳动的声响,每分钟跳80次。虽然那个心脏已经存在了2500年,早已干枯,但它仍然跟随起搏器的韵律跳动,始终没有改变。用科学仪器测试,知道这个心脏起搏器是用黑色水晶制造的。由于黑水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故而能够不断地跳跃。经化验之后,医生将这个起搏器再纳入干尸内,任由别的科学家前来参观、研究。

难以置信的智慧

这件事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家以及电子科学家,有些人立刻赶到埃及开罗医院,参观那具藏有心脏起搏器的木乃伊。大家不知道这块黑色水晶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因为现在找到的水晶全是白色的,只有少数水晶含有浅红色或紫色。黑色的水晶从未发现过。另外,大家还觉得惊奇的是,即使古埃及有些人懂得黑水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可以使心脏保持跳动,但他们又是怎样放进胸腔里面去的呢?

外星科学家

最近,在埃及更有惊人的发现,考古学家称金字塔内藏有外星人或生物。保罗·加柏博士与其他考古专家对埃及金字塔的内部设计技术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塔内密室中藏有一具冰封的物件,探测仪器显示该物件内有心跳频率及血压显示,相信它已存在5000年。专家们还认为,冰封底下是一具仍有生命力的生物。科学家们又据该塔内发现的一卷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文献获知,约距今5000年前,有一辆被称为“飞天马车”的东西撞向开罗附近,并有一名生还者。该卷文献称此“生还者”为设计师,考古学家相信这个外太空人便是金字塔的设计及建造者,而金字塔是作为通知外太空的同类前往救援的记号。但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那外太空人如何制造了一个如此稳固、不会溶解的冰格,并把自己藏身于内?读者也许对唤醒这个冰藏外星人更感到兴趣。

3、哪里是哥窑瓷器的产地

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它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它是在哪里烧制的?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史科记载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还在烧制,并且有新旧之分,新哥窑是元末烧的,而旧哥窑烧制的地点和时间还不清楚,但以后大量的史料证明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县。

接近答案

然而事实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都发现了一种身带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征与史料中的哥窑特征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哥窑瓷器完全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根据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胎青瓷、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和考究,结果表明,史料里所说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

未尽的寻觅

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究竟在哪里,又成了一个考古学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也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吉州窑的产地江西吉安,因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直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碎器窑。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窑在这里,有人以此来推断窑址在杭州。目前关于哥窑窑址究竟在何处,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家们还在探究,希望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4、耸人听闻的发现

1891年6月9日,伊利诺伊州的莫里森市,S·W·科尔普夫人正在填装煤斗。她发现有一个煤块太大,于是她想把煤块打碎成几个小块。之后,煤块落地,分成了两半,而且恰好是从中间分开。就在这个时候,科尔普夫人发现在煤块中心楔着一个做工精致的金链子,大约有10英寸那么长。“它看起来很古老、很典雅。”科尔普夫人后来说。

奇特的发现

看到这个金链,科尔普夫人当时第一个反应是,它或许是某个矿工不小心掉在煤块中的。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当她把金链子从煤块中拉出来的时候,她发现,尽管金链子的中间已经变得松动,但靠在一起的两端却仍紧紧地楔在煤块中。此外,她还发现金链子松动的地方在煤块中留下了一个很明显的圆型凹陷形状。由此可见,金链子存在的时间必然与煤块本身一样古老。于是她把金链子拿给了一位专家检验。专家最后断定,这是一个8克拉的金链子,重约12克。科尔普夫人后来于1899年逝世,把金链子转交给了她的一个亲戚,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关于发现的猜想

由于这个金链子被发现的环境比较奇特,因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给予它过多的注意,科学家们后来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无法了解清楚它的制作工艺,也就无法搞明白它的来龙去脉。

但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个金链子的发现都是与众不同的:当地煤层的历史大约在2.6亿年到3.2亿年之间。这预示着早在那个时期,就存在着某种文明,它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金链子所体现的精湛程度。

有三种理论可以解释这个发现:第一,我们现有的有关人类进化的理论是错误的,文明社会的人类早在恐龙时代早期就已存在;第二,我们现有的有关煤的形成期只有数千年,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几百万年;最后一种,同时也许是传统理论学界最愿意接受的一种解释,就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误会,甚至是一个骗局,从一开始就是报纸发行人为了扩大销售量而故意用耸人听闻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的结果。

打造环境

只有有了文化,才能产生工艺技术。而工艺技术发展的最大体现就是无数工具武器、器皿、宗教形象和骨器的出现。

原始人群出于生存的目的,每天不得不与大自然进行抗争,也正是这种斗争促进了他们不断地发展、进步,进而产生了艺术。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他们逐渐确定了自己所崇拜的宗教形象。这些宗教形象既有男人,也有女人。据考证,原始人群制造这些宗教形象一般来说是举行宗教仪式的需要,但有时也用于装饰珠宝。把形态各异的宗教形象雕刻于黄金或白银首饰上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文化的进步。

原科及工艺

在原始人群中,打制黄金链子是一件专业的、艰巨复杂的事情,而绝不可能是随便某一个人简单地把一些黄金穿在一起,之后便在捕猎猛犸或霸占他人妻子的时候偶尔戴在他或她的手腕上的。此外,一个做工细致的金链子也不可能由石制工具打制而成。由此可见,这个黄金链子代表了一个已历经数千年发展的文化,而这个文化显然不同于古埃及文化,也不同于两河流域或古代中国的文化。

我们这么说的原因在于,根据目前的历史学理论,最早的黄金链子出现在古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时间大约是在5500年前。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时通常使用的材料是纯黄金,而科尔普夫人发现的8克拉黄金链子运用的是合金技术,现有的资料表明,5500年前,不管是古埃及人还是古代两河流域人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

众所周知,8克拉的黄金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而只能算是一种合金,因为按比例,黄金在其中只占1/3,2/3是其他金属,多数情况下都是铜。这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情: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合金技术才开始流行,但他们当时通常制作的是15克拉,也就是黄金占60%以上,并且上面印有明显的纯度标记,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过出产于那个时代的8克拉黄金制品。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肯定这个发现证明了类似于此的一个高度发展的文化早在恐龙时代之前就已存在。当然,这个想法在那些积极维护正统理论的人看来是完全不可容忍的。

然而,不幸的是,正当这些人沉溺于正统理论的时候,在极为古老的岩层中,人们已经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即使那些维护正统理论的人也开始举棋不定了。

5、古电池是真的吗

1936年9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近郊的格加特·拉布阿村,出土一具石棺,石棺内除了金银器及珍珠之外,还有一些陶制粗口瓶。这些粗口瓶瓶颈外表覆盖着一层沥青,有根小铁棒插在铜制圆筒里。

“巴格达古电池”

这些奇特的陶制粗口瓶、小铁棒等为什么与金银珠宝一起放在石棺里呢?

德国考古学家瓦利哈拉姆·卡维尼古格经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只要向陶瓶内倒入一些酸或碱性水,便可以发出电来。他认为粗口陶瓶是古代化学电池。由于这些古电池是在巴格达近郊发现的,因此人们称它为“巴格达古电池”。

如果卡维尼格的论断正确的话,说明2000多年前人类不但能利用电照明,而且能利用电冶炼金属和制造器具。这意味着人类发明和用电的历史要提前好多年。

两千年的电器

在此以后,许多科学家从不同侧面提出论证,支持卡维尼格的观点。

在巴格达近郊,发现古电池之后,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电镀物品。还有些科学家仿照巴格达古电池的材料与方法制成电池,并进行通电试验,结果证实它确实能通电。也有人利用仿制的古电池进行电解镀金试验,也获得成功。

在埃及大金字塔里的洞穴里,有一幅刻工精细的石壁画。据考证,壁画是在金字塔洞穴内雕刻而成的。洞穴里十分黑暗,根本无法雕刻,可在洞穴里又没有发现火把或油灯的踪迹。在一个洞穴中有一幅壁画,画面很像巴格达古电池和一盏电灯。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已经使用过类似巴格达古电池灯的照明工具了,洞穴里的壁画正是借助电灯光而完成的。

然而,不少科学家却否定卡维尼格的论断,他们认为在2000多年前不可能有电池存在。至于巴格达古电池,他们认为那只是伪科学的产物。

谁是谁非,只能等待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去证实。

6、为何不能达到绝对零度

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方便引进了开氏温度,把“—273.16℃”称作绝对零度,作为开氏温度的起点。现在人们虽然可以轻易获得几百万度的高温,但不能把最低温度降到绝对零度。为此在热化学里,有这样一条定律:“绝对零度是不能到达的。”

“零”粘滞性

科学家们在为争取达到绝对零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奇妙的现象。如氦本是气体,在—268.9℃时变成了液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原本装在瓶子里的液体,却轻而易举地从只有0.01毫米的缝隙中,很容易地溢到瓶外去,继而出现了喷泉现象,液体的粘滞性也消失了。

温度的极限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得到“—273.16℃”的温度呢?

因为低温的获得与气体的液化分不开。气体的液化就是使分子热运动减缓,气体液化的方法是先将另一种气体液化(如我们使用的液化石油气),让它在低温下蒸发而使其温度降低,再用这种低温物质使需要液化的低温气体冷却。这样,一种接一种地连续下去,就可不断地得到更低的温度。这样看来,低温似乎是可以无限地降低。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温度的产生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分子运动小,温度就低,如到达“—273.16℃”,分子就不运动了。而物质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所以说“—273.16℃”是不可能达到。那么为什么物质在永恒运动着呢?科学家们没有足够理论依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7、金字塔内是否存在宇宙波

“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是一种很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人类还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一“自然之谜”。

金字塔的奇异现象

有人曾将数枚生锈的硬币放入金字塔内,过了一段时间后,锈迹斑斑的金属币竟然变得光灿灿的了。将一束经过脱水处理的花束放入塔内,它能长期保持原样,不枯萎,也不褪色。将香蕉放入塔内,10天后取出,仍保持原有的金黄色泽,蕉肉仍然厚实、清香,味道新鲜。将两杯鲜牛奶分别放在塔内外,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塔内的一杯仍然保持着新鲜牛奶的色、香、味,而塔外的那杯却已经发酸变质了。患有皮肤病的人在塔内进行治疗要比在塔外治疗效果好几倍。牙痛、头痛患者,在塔内坐一会儿就有非常轻松的感觉。一位患神经衰弱症而长期失眠的女青年,在塔内睡眠,很快进入梦乡。一位妇女用放置在塔内的水洗脸,几天后,朋友们都说她年轻了。科学家们又将饮料带入塔内进行试验,发现茶水、咖啡、果汁一类的饮料味道更浓了。同一品种的两株西红柿幼苗,当栽种在塔内的那株开花结果时,塔外的那株还在缓缓地生长着。

“宇宙波”或“金字塔能”

这一系列的奇异现象如何解释呢?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金字塔内存在的一种“宇宙波”,或者是“金字塔能”所致。

有的科学家解释说:每座金字塔都是正南正北方向的,这绝非巧合。正南正北是地球磁力线的走向,金字塔便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磁波汇集到这里面,并使其对进入塔内的各种物质产生作用。

“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最早是在30年代下半叶由一个名叫鲍维斯的法国人提出的。他到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参观游览时,发现在塔高1/3处的厅堂内有一只垃圾桶,桶内堆放着猎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尽管当时温度很高,但这些尸体竟然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成了木乃伊。据此,鲍维斯发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

8、巨石阵与天文现象有关吗

在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有一个被称为“巨石阵”的石块群。巨石阵的主体是直立在平原上的一根根排列成圆形的巨大石柱。每根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两根最大的拱门石柱重50吨。考察者在巨大石阵内发现了由56个石柱围成一个圆形的坑穴群,坑内装满了人的头骨、骨灰,以及骨针、燧石等日用品,这些坑穴被称为“奥布里洞”。

巨石阵与天文

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向,其中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位。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指出石阵的中心与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5月6日和8月8日日落的位置,而中心与另一块石头的连线指向2月5日和11月8日日出的位置。因为这4天大致就是立夏、立秋、立春和立冬4个节气的时间,所以他认为建造巨石阵的人们已经有1年分8个节气的历法了。60年代初天文学家纽汉又找到了指向春分和秋分日出方位的标志,并且他还指出标号为91、92、93和94的4块石头构成一个矩形,它的长边指向月亮最南升起点和最北落下点的方位。天文学家霍金斯又找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日月出没方位的指示线,因此他认为巨石阵中的56个奥布里洞能预报月食。天文学家堆伊尔则认为巨石阵更能预报日食。

建筑目的何在

但有不少人对巨石阵是古代天文观测台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这些巨石需要到遥远的威尔斯山区去搬运,要动用150万个劳动力极强的人来建造,这在当时是极为困难的工程。再说对那圆形坑穴中的人骨等现象也解释不清。那么,这些巨石阵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谁建造的,是如何建成的?

看来,这远古巨石阵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沙漠玻璃是从哪里来的

1932年12月9日,在埃及与比利亚边境高低起伏的沙丘上,埃及沙漠考察队发现了一些散落在沙漠上的淡黄和青色玻璃状物体,它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这就是人们后来共知的“利比亚沙漠玻璃”。但是沙漠玻璃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

熔融石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沙漠玻璃是一种熔融石。熔融石很像黑曜石,是一种自然黑、深绿色或深黄色的玻璃石,它可能来自地球之外或流星。熔融石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组成。从外形上看,利比亚沙漠玻璃的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于有些二氧化硅玻璃受撒哈拉强风的风蚀所引起的。

陨石碎片

但是,另外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利比亚沙漠玻璃含硅量比熔融石高,并且没有发现任何空气动力作用的痕迹。它的碎片呈片状,不像熔融石那样呈哑铃、长条、球体、圆盘、泪珠等特殊形状,颜色也不像典型的熔融石那么深,有些基本上是无色的。

他们推测,这种玻璃可能是由彗星扫过地球的热浪,或者彗星爆炸强烈作用于地壳的岩石所形成的产物。被熔化的硅玻璃可能流入地势较低的地区,然后冷却和凝结形成利比亚沙漠玻璃,以后可能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碎片。然而,那些反对利比亚沙漠玻璃来源于彗星或陨石的人认为,沙石熔化根本不可能形成如此均匀的玻璃。而支持者则强调利比亚沙漠玻璃的化学成分与附近利比亚沙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它们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比亚沙漠玻璃究竟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有关专家,我们期望能尽快揭开沙漠玻璃其中的奥秘。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