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约翰刚潜入海水中不久,一条四五米长的鲨鱼就从后面跟上来,它可能想找机会捕食约翰,一直若即若离地跟在他后面。约翰为了摆脱鲨鱼,直向深水处游去,再往下是一个黑洞洞的深渊。这时鲨鱼在他头顶5米左右的地方来回游动,好像在等待有利的时机。
约翰突然感到海水开始变冷,水温在持续下降。这时他看见从黑乎乎的深渊里钻出一个又黑又大的团状怪物。
“啊!”说时迟,那时快,没等约翰喊出第二声,那个大黑团已经摇晃着它那肥大的身躯从约翰身边浮了上去。那是一个大得出奇,行动缓慢,呈褐色的东西,它扁平的躯体像个杂乱的麻团,仔细一看,没想到它居然还长着手、足、眼睛和嘴等器官,如果它不动还真不敢相信是活物。
鲨鱼杀手
大怪物一边晃动着身体,一边向约翰头顶上更高的地方游去。这时海水变得更加冰冷了。不知道鲨鱼是因为怕冷还是害怕大黑团的缘故,悬浮在原来的地方一动也不动,不一会儿,那褐色的怪物就靠近了鲨鱼,接触到鲨鱼的表皮,鲨鱼痉挛起来,没有看见它作任何抵抗,就被那怪物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了。然后,那个怪物若无其事地晃着它那肥大的身躯,慢慢地又沉入到漆黑的深渊里去了。
这种大怪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它同潜水员失踪是否有关?至今还是个解不开的谜。
二、植物之谜
1、植物也有思维吗
如果说人具有思维,这是谁都不会感到奇怪的事,如果说动物具有思维,这也是人们能够接受的,但如果说,植物也有思维能力,你一定会非常惊讶!
有趣的实验
美国的维维利·威利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她从公园里摘回两片虎耳草的叶子,祝愿其中一片叶子继续活着,对另一片叶子则根本不予理睬。一个月后,她不闻不问的那片叶子已经萎缩变黄,开始枯干;可她每天注意的那片叶子不但仍然活着,而且就像从公园里刚摘下来的一样。似乎有某种力量使它能够违反自然法则,使叶子保持健康状态。
美国化学师马塞尔·沃格尔按照威利的做法,从树上摘下三片榆树叶,放到床边一个玻璃碟里。每天早饭前,他都要花一分钟的时间,劝勉两边的叶子继续活下去,而对中间那片叶子不予理睬。一周后,中间的一片叶子已变黄枯萎,另两片仍然青绿、健康。使沃格尔感兴趣的是,活着的两片叶子的小茎上的伤痕似乎已经愈合。
这件事给沃格尔以很大的鼓舞,他想,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一片叶子超过它的生命时间保持绿色,那么这种力量会不会影响到别的植物呢?他在制作幻灯片时,用心灵寻找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结果他发现植物可以获知人的意图。他还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人意识的反应也不同。就拿海芋属的植物来说吧,有的反应较快,有的反应较慢,有的很清楚,有的则模糊不清。不仅整株植物是这样,就其叶子来说,也各自具有特性和个性,电阻大的叶子特别难于合作,水分大的新鲜叶子最好。植物似乎有它的活动期和停滞期,只能在某些天的某个时候才分别进行反应,其它时间则没有反应。
1971年春天,沃格尔开始了新的实验,看能否获得海芋属植物进入与人沟通联系的准确时刻。他把电流计连在一株海芋植物上,然后他站在植物面前,完全松驰下来,深呼吸,手指伸开几乎触到植物。同时,他开始向植物倾注一种像对待友人一样的亲密感情。他每次做这种实验时,图表上的笔录都发生一系列的向上波动。沃格尔认为,他和海芋植物之间的互相反应,似乎于他和爱人或挚友间的感情反应有同样的规律,即相互反应的热烈情绪引起一阵阵能量的释放,直到最后耗尽,必须得到重新补充。
在另一次试验中,沃格尔将两株植物用电线连在同一部记录仪上。他从第一株上剪下一片叶子,第二株植物对它的同伴的伤痛做出了反应。不过这种反应只有当沃格尔注意它时才会有。如果他剪下这片叶子不去看第二株植物时,它就没有反应。这就好像沃格尔同植物是一对情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根本不留意过路行人。只要有一个人注意到别人时,另一个人的注意力也会分散。
沃格尔说:“人可以而且也做到了与植物的生命沟通感情。植物是活生生的物体,有意识,占据空间。用人的标准来衡量,它们是瞎子、聋子、哑巴,但我毫不怀疑它们在衡量人的情绪时,却是极为敏感的工具。它们放射出有益于人类的能动力量,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力量。它们把这种力量送给某个人的特定的能量场,人又反过来把能量送给植物。”
情感的交流
在同植物进行感情交流时,千万不能伤害植物的感情。沃格尔请一位心理学家在15英尺外对一株海芋属植物表示强烈的感情。试验时,植物作出了连续不断的强烈反应,然后突然停止了。沃格尔问他心中是否出现了什么想法,他说他拿自己家里的海芋属植物和沃格尔的做比较,认为沃格尔的远比不上他自己的。显然这种想法刺伤了沃格尔的海芋属植物的“感情”。在这一天里,它再也没有反应,事实上两周内都没有反应。这说明,它对那位心理学家是有反感的。
沃格尔发现植物对于谈论不同的话题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植物对在摇曳着烛光的暗室里讲鬼怪的故事也有反应。在故事的某些情节中,例如“森林中鬼屋的门缓缓打开”,或者“一个手中拿刀子的怪人突然在角落出现”,或者“查尔斯弯下腰打开棺材盖子”等等,植物似乎特别注意。沃格尔还用事实证明,植物也可以对在座人员虚构想像力的大小作出反应。
沃格尔的研究为植物界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动植物也有思维,它们似乎能够揭示出任何恶意或善意的信息,这种信息比用语言表达的更为真实。这种研究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但怎样进一步开发它,让它为人类服务,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马尾藻海”形成之谜
世界上有好几个使航海者望而生畏的“魔海”。例如加尔各答港的沙丘地带,会把船身吸入凹形的海底;塞布尔岛像一块巨大无比的天然磁石,庞大的轮船常被它吸引,失去控制而触礁沉没;日本南方海域天气变化无常,许多船只在这个海域有时会突然下落不明。自古以来,大西洋中的马尾藻海被人们称为“大海的坟墓”或“魔海”,令航海者望而生畏。
身陷“魔海”
1926年7月,英国航海爱好者、大学生亨利·巴可索物和5个伙伴,决定利用暑假驾帆船“布罗·斯嘎依”号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他们启航那天,风平浪静,一路还算顺利。可到了第5天,天气骤变,海浪滔天,帆船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接连3天,帆船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桅杆被拦腰折断,舵也不见了,甲板上所有的东西也被海浪冲得一无所有。帆船只能随海浪漂流了。
前面就是马尾藻海区了。夜晚,亨利独自站在甲板上,忽然,他发现有两三条白蛇般的东西弯曲着身子悄无声息地爬上了甲板。亨利拿起身边的棍子,用力朝“白蛇”的头部打去,天亮以后,人们仔细一看昨晚的“白蛇”竟是一种带有吸盘的海草,看了使人感到很恶心。
这种海草就叫马尾藻。在大西洋,这种海草聚集生长在一个巨大的海域里,面积相当于日本国土的两倍。人们就把这一海域称为马尾藻海。有些帆船不小心驶入马尾藻海,都没有从那里逃脱。船上的人也因帆船被困,淡水和食品断绝而死在那里。不久,船只也会被大量海草缠住,而渐渐地消失在海草丛中。
死里逃生
亨利说“这样下去我们非得成为马尾藻海的牺牲品不可,赶快丢下帆船乘小艇离开!”亨利意识到面临的危险处境。于是6人跳上了小艇,挥动利刀,在草丛中开路前进。到了第3天,海草渐渐稀少了。大伙还是不敢停下来休息,拼命地往前划,黄昏时分,他们终于闯出“魔海”区。
绵延千里,令人恐怖的马尾藻海里怎样形成的呢?海洋生物学家们一直被这一海洋之谜所困。
3、植物神经之谜
自然界有些植物很敏感,在遇到外界触碰刺激时,会像动物一样做出十分快速的反应。众所周知,动物的种种动作都是由神经支配的,那么植物呢?难道植物也有神经吗?
植物的“神经”反应
早在19世纪,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就在研究食肉植物时发现,捕蝇草的捉虫动作并不是遇到昆虫就会发生,实际上,在它的叶片上,只有6根毛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昆虫只有触及到这6根“触发毛”中的一根或几根时,叶片才会突然关闭。信号以这样快的速度从叶毛传到捕蝇草叶子内部的运动细胞,达尔文因此推测植物也许具备与动物相似的神经系统,因为只有动物神经中的脉冲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
20世纪60年代后,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坚持植物有神经的是伦敦大学著名生理学教授桑德逊和加拿大卡林登大学学者雅克布森。他们在对捕蝇草的观察研究中,分别测到了这种植物叶片上的电脉冲和不规则电信号,因此便推断植物是有神经的。沙特阿拉伯生物学教授塞匀通过研究也认为植物有“化学神经系统”,因为在它们受伤害时会做出防御反应。
植物“神经之谜”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德国植物学家冯·萨克斯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植物体内电信号的传递速度太缓慢,一般为每秒20毫米,与高等动物的神经电信号传递速度每秒数千毫米根本无法相比,而且从解剖学角度看,植物体内根本不存在任何神经组织。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门研究小组在研究捕蝇草时发现,反复刺激片上的“触发毛”捕蝇草不仅能发出电信号,同时也能从表面的消化腺中分泌少量的消化液。但仅仅据此,仍然无法确定植物体内一定具有神经组织。
所有植物都有应用电信号的能力,这已经被科学家们反复验证。但是,因为植物的电信号都是通过表皮或其他普通细胞以极其原始的方式传导的它并无专门的传导组织,因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植物的电信号与动物的电信号虽然十分相似,但仍不能认为植物已经具备了神秘系统。植物到底有没有神经,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4、植物记忆力之谜
法国克兰蒙大学有一位科学家叫玛丽·狄西比,几年前用金盏花做了一系列实验,居然证明植物也有记忆力!
植物的记忆力
金盏花是一种一年生花卉,高约30~60厘米,整个植物都长有细毛,叶子是椭圆形的,大小相等,开黄色花朵,与菊花相似。这位科学家是这样进行实验的:她先找来两盆金盏花,在它们刚刚发芽的阶段用针在一盆金盏花左侧的叶子上刺出4个小孔。5分钟后,她把这盆金盏花的顶芽和叶子剪掉。过了一段时间,这棵金盏花长出了新的顶芽,但新长出来的叶子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左侧的一片叶子很小,右侧的一片叶子却很大;而没有经过针刺的那盆花,长出的叶子仍然是对称的。她认为金盏花是有记忆力的,它记住了那次针刺。后来,玛丽·狄西比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她选用一棵金盏花,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刺。第一次是在同一侧的叶子上刺了4个小孔,然后剪去顶芽;在经过不同长短的时间间隔以后,她又分别在左右两侧的叶子上都刺出一个小孔,再剪去顶芽。由于第一次针刺与第二次针刺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样,结果就出了差别。如果两次针刺的时间间隔很短,那么,这棵金盏花就只能“记住”后面的针刺,就是说,它长出的叶子还是对称的;但如果这两次针刺的时间间隔很长,那么,它就会“记住”第一次的针刺,而把第二次针刺“忘记”,就是说,它长出了左右不对称的叶子。于是这位科学家认为植物的记忆力分为两种: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在某些条件下,植物的长期记忆要比短期记忆牢固。
植物记忆之疑问
玛丽·狄西比进行了如此新奇的实验,也得出了结论,但科学并没有停止在她的实验面前,人们认为还应当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植物是怎么保持了这种记忆的?它们有没有神经系统?这就是一些还没有揭开的谜。
5、植物食人之谜
食虫植物吃人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
食人的狸藻
黄高森林位于越南西贡以北,与中国广西龙州相邻,处于左江下游。这里森林茂密,白天气候炎热,夜间又寒冷潮湿。
1969年8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卡洛塔上尉带着12个人来到黄高森林执行一项军事任务。在这个热带雨林中,他们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植物。
一天,上士凯文迪和几位同伴在一条溪边饮水。凯文迪刚伸手下去,就被一株水草卷住手腕,他使劲挣扎,竟不能扯脱,便大呼同伴帮忙。一个士兵在从军前是生物系的学生,认出这种草叫“狸藻”,知道此草能捕捉水中小虫,却不知为何竟能卷住人的手腕。那士兵当即拔出刺刀,将凯文迪的手斩断。凯文迪惨叫一声,其他几人惊奇地发现,那只断掉的手,竟被一蓬狸藻卷住,几秒钟的时间,就只剩下一些淡红的血水。大家感到毛骨悚然,若不是那位学过生物的士兵当机立断,只怕凯文迪整个人都会被卷进去吃掉。
那位士兵名叫汉斯,他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只是觉得这个地方太神秘了,我想也没有多想就斩掉凯文迪的手。从形状上看,吃掉凯文迪手的水草与狸藻一模一样。这种植物是杂生深水草本植物,属狸藻科。茎细长,叶互生,叶基部生有小囊,即捕虫囊,水中小虫进入,会被囊内分泌的酶所消化。秋季花出水面,花冠唇形,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地,很常见。但能吞食人的肢体,我却是第一次见到。”
噬人的猪笼草
卡洛塔上尉的遭遇更可怕。他在凯文迪出事的两天后,前往附近丛林执行任务,结果遇难,连尸体也没有留下,而杀人者竟是猪笼草。这种草叶子的中脉延伸成卷须,到顶端膨大成囊状体,囊上有盖,囊面有绳子一样的窄翅,盖下有蜜腺,囊内有弱酸性的消化液,小虫吸蜜时落入,立即被消化掉。卡塔上尉在行进中,突然觉得整个身体失去了重心,被一片奇大的猪笼草吸住。他挣扎不开,向身后的同伴大喊“救命”。
一个士兵后来回忆说:“我们看见一大片草吸住了上尉,就像磁铁吸住钉子一样。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可是等我们飞跑过去时,他已有半个身体不存在了,人也死了。死得十分突然而又莫名其妙。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那丛该死的草堆里。”
恐怖的毛毡苔
卡洛塔所带的这支队伍虽然死了两个人,但与帕克·诺依曼的队伍相比,要幸运得多。
帕克·诺依曼是美国陆军74团少校军官。该团遭到越南游击队的进攻,有一名上校、两名中校被俘。帕克·诺依曼少校带着27名富有战斗经验的官兵去追击。他们追了一天多,来到保安县境内的腾娄森林中,在那里,他们发现一块很大的平坦地带,上面没有丛林中常见的灌木丛、榕树及藤本植物,而是一片十分美丽的紫色草苔,如同铺着豪华的地毯。诺依曼少校下令就地休息,派出麦克·西弗等三名士兵去寻找干柴、水源。麦克·西弗等三人走出很远才发现一条溪涧,这时麦克·西弗突然对另外两个同伴说了一声“不好”,就连忙往回奔。当他们走近那片紫色草毯时,都惊呆了。帕克·诺依曼少校等24名官兵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紫色的草毯上只剩下一些枪械刀刃。原来,他们都被这片美丽的毛毡苔吞食了。
毛毡苔是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一种常见植物,属茅膏菜科,多年生草本,叶均基出,呈莲座状,叶柄细长,叶片近圆形,生满红紫色腺毛,分泌粘液,能捕食小虫,是著名的食虫植物。但是毛毡苔居然能一次吞掉24名美军官兵,实属一桩奇闻。
6、植物扩张领土之谜
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本能地会与同类或不同类动物争夺地盘,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不能运动、无爪牙之利的植物也会争夺地盘,却是近代生物学者的一个新发现。
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俄罗斯的基洛夫州生长着两种云杉,一种是挺拔高大、喜欢温暖的欧洲云杉,另一种是个头稍矮、耐寒力较强的西伯利亚云杉。它们都属于松树云杉属,应该称得上是亲密的“兄弟俩”,但是在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地盘争夺战。人们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发现,几千年前这里大面积生长着的是西伯利亚云杉。经过数千年的激烈竞争,欧洲云杉已从当年的微弱少数变成了数量庞大的统治者,而西伯利亚云杉却被逼得向寒冷的乌拉尔山方向节节后退。学者们认为,是自然环境因素帮助欧洲云杉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逐渐变暖的北半球气候更加适于欧洲云杉的生长。
生死之谜
可是仅仅用自然环境因素来解释植物对地盘的争夺,对另外一些植物来说似乎并不合适。因为许多植物的盛衰似乎只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弱,而与自然环境无关。比如在同一地区,蓖麻和小荠菜都长得很好,可是若将它们种在一起,蓖麻就像生了病一样,下面的叶子全部枯萎。而葡萄和卷心菜也是绝不肯和睦相处的一对。尽管葡萄爬得高,也无法摆脱卷心菜对它的伤害。把这种蛮横霸道发展到极点的是山艾树。这是生长在美国西南部干燥平原上的一种树,在它们生长的地盘内,竟不允许有任何外来植物落脚,即便是一棵杂草也不行。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为了证实这一点,不止一次地在它们中间种植一些其他植物,结果这些植物没有一株能逃脱死亡的结局。经分析研究发现,山艾树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很可能就是它保护自己领地,置其他植物于死地的“秘密武器”。
反客为主
最令科学家们不解和吃惊的,是土生土长植物与外来植物之间的地盘争夺战。为了美化环境,美国曾从国外大量引进外来植物,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些外来植物竟反客为主。比如原产于南美洲的鳄草,从19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至今在佛罗里达已统治了全州所有的运河、湖泊和水塘;过去长满径草的西棕搁海滩,现在已经成了澳大利亚白千层树的一统天下,土生土长的径草反而变得凤毛麟角了。
7、植物叶片运动之谜
很少有人知道植物也能像动物一样运动,只不过它们是在原地运动,表现得不像动物那样明显罢了。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能运动的植物有近千种。如梅豆、莱豆的爬竿运动,葡萄、丝瓜的攀援运动,向日葵的趋光运动,苜蓿、酢浆草的睡眠运动,猪笼草、毛毡苔的捕虫运动,等等。植物中最为奇妙的“运动员”,要算是含羞草和跳舞草了。
含羞草
文雅秀气的含羞草,似乎有着特殊的“运动细胞”,只要触动一下它的叶子,它就会立即把“头”低下来,先是小叶闭合,接着叶柄萎软下垂,就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含羞草”。含羞草叶柄上长着四个羽毛状的叶子,羽毛状的叶子又由许多对生的小红叶组成。小叶柄和大叶柄的基部稍有膨大,膨大部分叫叶枕,叶枕下半部的细胞壁较厚,上半部的较薄。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中充满了细胞液,使叶子处在正常状态。当它一受到触动,小叶叶枕上半部的细胞中水液就迅速进入细胞间隙,引起小叶闭合。大叶柄基部的叶枕正好与小叶叶枕相反,它的下半部细胞壁薄,细胞间隙较大。所以,较重的刺激又会引起大叶柄的下半部细胞失水、萎软,使整个复叶部下垂含羞。
跳舞草
跳舞草与大豆是近亲,属豆科植物,由三片叶子组成复叶,只是中间的叶片特别大,长圆形。两侧的小叶特别小,像两只兔子耳朵,能经常自发地进行转动。一般约1分钟转动一次。中间的大叶上下成一定角度摆动。奇妙的是,这种摇摆运动完全是在没有任何触动和刺激下自动产生的。跳舞草在荒芜寂寥的野外自寻其乐,不断地舞动着自己的叶片。到了晚上,跳舞就自动停止了。跳舞草的运动,有人认为是由植物内部的生理变化引起的。
生物电
早在18世纪,科学家第一次在电鳗身上发现了生物电。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动植物体内都有一种生物电流,只是很微弱罢了。基于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捕虫草受到昆虫的触动,首先产生生物电流,来传递信号,以引起捕虫动作。在不同的植物中,生物电传导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在葡萄中,传导速度大约是每秒种1厘米,而在含羞草中,每秒钟可达30厘米左右。因此,一触动含羞草的叶子,它的叶枕很快就能感觉到了。
8、植物欣赏音乐之谜
在植物世界里,真是无奇不有。比如,有吃动物的猪笼草,有剧毒的箭毒木,有羞羞答答的含羞草,有不停摆动的跳舞草……最近,植物学家们又发现了会欣赏音乐的植物。
音乐蔬菜
法国农业科学院声乐实验室的第一位科学家,让一个正在生长的蕃茄每天“欣赏”3个小时的音乐,结果这只蕃茄由于“心情舒畅”,竟然长到了2千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蕃茄。英国科学家用音乐刺激法培育出了5.5千克的甜瓜和25千克的卷心菜。日本山形县先锋音响器材公司下属的蔬菜种植场种植的“音乐蔬菜”,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味道也有改善。
植物欣赏音乐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植物不仅能“欣赏”优美的乐曲,而且也讨厌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噪音。
我国清代诗人侯嵩高写了一本书,名叫《秋坪新语》,其中记述了一则“弹琴菊花动”的故事。书中说,他十分喜欢弹琴种花,有一天夜里,他点蜡烛弹琴,当他弹得十分起劲的时候,书房里的菊花也随着悠扬的琴声“簌簌摇摆起舞”。
1981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一棵会“欣赏”音乐的小树,当地群众管它叫“风流树”。人们发现,在风流树旁播放音乐,树身便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摆动,翩翩起舞。令人惊奇的是,如果播放的是轻音乐或抒情歌曲,小树的舞蹈动作就显得婀娜多姿;如果播放的是进行曲或嘈杂的音乐,小树就不舞动了。
音乐对植物究竟有什么影响?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9、发热植物之谜
在“植物王国”里,有一种能“发热”的植物,它所发出的热量足以使周围的冰雪融化。什么样的一种植物能有这般的奇异功能呢?它为什么要“发热”呢?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
斑财阿若母
这是一种叫做“斑时阿若母”的百合科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在环境气温为4℃时,花的体温可达40℃左右。这种“发热”植物的“花温”为什么如此之高?科学家发现,这种植物在开花之前,已在花的组织里贮存了大量的脂肪。开花时,脂肪进入组织细胞内,发生强烈的氧化作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所以造成了“花温”较高的结果。
臭菘
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有一种叫“臭菘”的植物,它的成熟期是在冬末春初,这时它的温度一般比环境温度高出20~25℃,从而能够融化覆盖在植物上面厚厚的雪层,于是,花便可以轻而易举地钻出雪层,避免了被冻伤的危险。这是植物“发热”的第一功能。
佛焰
另一种“发热”植物叫“佛焰”,它的雌蕊和雄蕊都隐藏在苞的深处。为了能在花开之后请到媒人,它把“花温”急剧升高,散发臭味,如同发热的腐烂的动物尸体或发酵的粪堆发出的气味,于是一种对热敏感、喜欢吃腐烂物的蝇就急急忙忙赶来,为它们做媒,完成了传授花粉的“伟业”。这是植物“发热”的第二功能。
此外,佛焰“发热”,可以使四周的风转变成围绕着佛焰花序旋转的涡流,而且这种涡流不受外界风向的影响,并能把四周各个方向吹来的风转向佛焰苞的开口处。这样,不仅能使热量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佛焰苞内,使整个花朵能融化厚雪的覆盖,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佛焰花序周围的涡流能把花序顶端成熟的花粉吹到花序下部未经授粉的花朵内,从而达到没有蝇为媒,利用热气流为媒也能“成亲”的目的。植物的安排真可谓绝妙!
10、植物的防御武器之谜
全世界已经知道的植物有40万种。尽管它们随时面临着微生物、动物和人类的欺凌,却仍然生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植物虽然是一些花草树木,但也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方法和防御武器。
利刺
我们到野外旅游的时候,总有一种感受,就是在进入灌木丛或草地时,要注意别让植物的刺扎了。北方山区酸枣树长的刺就挺厉害。酸枣树长刺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动物的侵害。别的植物长刺也是这个目的。就拿仙人掌或仙人球来说吧,它们的老家本来在沙漠里,由于那里干旱少雨,它的叶子退化了,身体里贮存了很多水分,外面长了许多硬刺。如果没有这些刺,沙漠里的动物为了解渴,就会毫无顾忌地把仙人掌或仙人球吃了。有了这些硬刺,动物们就不敢碰它们啦。田野里的庄稼也是这样,稻谷成熟的时候,它的芒刺就会变得更加坚硬、锋利,使麻雀闻到稻香也不敢轻易地啄它一口,连满身披甲的甲虫也望而生畏。植物的刺长得最繁密的地方往往是身体最幼嫩的部分,它长在昆虫大量繁殖之前,以抵御它们的伤害。抗虫小麦和红叶棉身上的刚毛让害虫寸步难行,无法进入花蕾掠夺。在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地带,生长着一种带刺的南瓜,当它受到动物侵犯的时候,它的刺就会插进来犯者的身上,因此许多飞禽走兽见到它,就自动躲开了。植物身上长的刺就像古代军队使用的刀剑一样,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武器。
比起它们来,蝎子草的武器就先进多了。这是一种荨麻科植物,生长在比较潮湿和荫凉的地方。蝎子草也长刺,但它的刺非常特殊,刺是空心的,里面有一种毒液,如果人或动物碰上,刺就会自动断裂,把毒液注入人或动物的皮肤里,会引起皮肤发炎或瘙痒。这样一来,野生动物就不敢侵犯它们了。
毒液
植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是植物世界最厉害的防御武器。龙舌兰属植物含有一种类固醇,动物吃了以后,会使它的红血球破裂,死于非命。夹竹桃含有一种肌肉松弛剂,别说昆虫和鸟吃了它,就是人畜吃了也性命难保。毒芹是一种伞形科植物,它的种子里含有生物碱,动物吃了,在几小时以内就会暴死。另外,乌头的嫩叶、藜芦的嫩叶也有很大的毒性,如果牛羊吃了,也会中毒而死,有趣的是,牛羊见了它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巴豆的全身都有毒,种子含有的巴豆素毒性更大,吃了以后会引起呕吐、拉肚子,甚至休克。有一种叫“红杉”的土豆,含有毒素,叶蝉咬上一口,就会丧命。有的植物虽然也含有生物碱,但只是味道不好,尝过苦头的食草动物就不敢再吃它了。它们使用的是一种威力轻微的化学武器,是纯防御性质的。
装甲
为了抵御病菌、昆虫和鸟类的袭击,一些植物长出了各种奇妙的器官,就像我们人类的装甲一样。比如蕃茄和苹果,它们就用增厚角质层的办法,来抵抗细菌的侵害。小麦的叶片表面长出一层蜡质,锈菌就危害不了它了。抗虫玉米的装甲更先进,它的苞叶能紧紧裹住果穗,把害虫关在里面,叫它们互相残杀,弱肉强食,或者把害虫赶到花丝,让它们服毒自尽。
生化武器
有的植物还拥有更先进的生物化学武器。它们体内含有各种特殊的生化物质,像蜕皮激素、抗蜕皮激素、抗保幼激素、性外激素什么的。昆虫吃了以后,会引起发育异常,不该蜕皮的,蜕了皮,该蜕皮的,却蜕不了皮。有的则干脆失去了繁殖能力。20多年来,科学家曾对1300多种植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200多种植物含有蜕皮激素。由此可见,植物世界早就知道使用生物武器了。
护城河
古代人打仗的时候,为了防止敌人进攻,就在城外挖一条护城河。有一种叫“续断”的植物,也知道使用这种防御办法。它的叶子是对生的,但叶基部分扩大相连,从外表上看,它的茎好像是从两片相接的叶子中穿出来的一样,在它两片叶子相接的地方形成一条沟,等下雨的时候,里面可以存一些水。这样一来,就成了一条护城河,如果害虫沿着茎爬上来偷袭,就会被淹死,从而保护了续断上部的花和果。
无尽的战争
有趣的是,在这场植物与动物的战争中,在植物拥有各种防御武器的同时,动物也相应地发展了自己的解毒能力,用来对付植物。像有些昆虫,就能毫无顾忌地大吃一些有毒植物。当昆虫的抗毒能力增强了的时候,又会促使植物发展更大威力更强烈的化学武器。
这些植物是怎样知道制造、使用和发展自己的防御武器的?它们又是怎样合成这些防御武器的呢?目前科学家还没有一个定论。
11、含羞草“害羞”之谜
含羞草是一种豆科草本植物。它白天张开那羽毛一样的叶子,等到晚上就会自动合上。有趣的是,你在白天轻轻碰它一下,它的叶子就像害了羞一样,悄悄合拢起来。你碰得轻,它动得慢,一部分叶子合起来;你碰得重,它动得快,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所有的叶子都会合拢起来,而且叶柄也跟着下垂,就像一个羞羞答答的少女,所以人们管它叫“含羞草”。
膨压作用
含羞草为什么会动呢?
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这全靠它叶子的“膨压作用”。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一个“水鼓鼓”的薄壁细胞组织,名叫叶枕,里面充满了水分。当你用手触动含羞草,它的叶子一震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两侧流去。这样一来,叶枕下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上部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样鼓了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在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把刺激信息很快扩散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也就跟着合拢起来。过了一会儿,当这次刺激消失以后,叶枕下部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会重新张开,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光繁素
但也有的科学家认为,含羞草所以会运动,是跟光敏素的作用有关。含羞草的老家在巴西,那里经常有暴风雨。含羞草的枝干长得非常柔弱,为了适应这种不良环境,它在自然选择中培养了保护自己的本领。每当在风雨到来之前,就把叶子收拢起来,叶柄低垂,这样一来,就不怕暴风雨的摧残了。有趣的是,含羞草还是相当灵敏的“晴雨计”。人们利用它的这种怪脾气和本能,预测未来的晴雨。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如果含羞草的叶片自然下垂、合拢,或半开半闭,舒展无力,出现“害羞”现象,就预兆着将有阴雨天气。在正常天气里,含羞草一般不会自己“害羞”,即使有人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会很快地合拢,恢复原状。这是晴天的征兆。当天气发生变化,含羞草本身对湿度反应很灵敏,加上小昆虫因为空气湿度大,只能贴近地面低飞,容易碰到含羞草的叶子上,含羞草也会作出反应。这时候,用手指去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会回拢,但恢复原状相当慢,反应迟钝,这预兆着在一两天以内,天气将转阴有雨。
含羞草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在它的身上还有不少奥秘没有被揭开。
12、秋树红叶之谜
人们平时总是说“绿叶红花”,仿佛叶子总是绿色的。确实,在大自然中,树叶和其他植物的叶子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几乎都是绿色的。可也有些树种,在秋天时它的树叶颜色会起变化。有名的北京一景——香山红叶,那漫山遍野的红叶真使游人们陶醉而留连忘返。江南一带的枫树到了秋天,也是一派“红枫如火”的景象。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对秋天红叶的赞美。
叶片变黄
那么,叶子的红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呢?原来叶子的颜色是由它所含的色素来决定的。一般的叶子含有大量的绿色色素,我们叫它叶绿素。另外还有黄色或橙色的胡萝卜色素,也还有红色的花青素等等。
叶子的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们在阳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吐出氧气,产生淀粉,所以叶绿素是十分活跃的家伙,但它也很容易被破坏。夏天的叶子能保持绿色,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叶绿素来代替那些褪色的老叶绿素。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大多数叶绿素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叶绿素遭破坏的速度超过了它生成的速度,于是树叶的绿色逐渐褪掉,变成了黄色。那黄色就是因为胡萝卜素还留在叶子里。
红叶
有些树种的树叶会产生大量的红色花青素,叶子就开始变红了。叶子产生花青素的能力和它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如冷空气一来,气温突然下降,植物中的花青素就容易形成。因此秋天有些树上的树叶就会变红。
秋天的红叶使景色增添了色彩,变得更加美丽、迷人。可是至今为止,人们对于花青素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仍是没有确切的定论。
13、植物的脉搏
最近,一些植物学家在研究树木增粗速度时惊异地发现,活的植物树干有类似人类脉搏一胀一缩跳动的现象,而且这种植物“脉搏”还有明显的规律性。
植物的脉搏
这是什么原因呢?植物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是植物的正常生理现象,只不过以前一直没有被人注意到罢了。
经过进一步观察后发现,每逢晴天丽日,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植物的树干就开始收缩,一直延续到夕阳西斜。到了夜间,树干停止了收缩,反过来开始膨胀,直到第二天早晨。植物这种日细夜粗的搏动,每天周而复始,但每一次搏动,膨胀总略大于收缩,于是,树干就这样增粗长大。
脉搏的成因
遇到下雨天,树干“脉搏”的收缩几乎完全停止,这时它总是不分昼夜地持续增粗。直到雨后转晴,树干才重又开始收缩,这也许是植物“脉搏”中的一个例外。
植物学家在解释这种奇特的脉搏现象时说,植物“脉搏”是由植物体内水分运动引起的。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与叶面蒸腾的水分一样多时,树干几乎不发生粗细变化;如果吸收的水分超过蒸腾的水分,树干就要增粗;相反在缺水时,树干又会收缩。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解释:在夜晚,植物气孔总是关闭着,这就使水分蒸腾大大减少,所以树干就要增粗,而白天,植物叶片上的大多数气孔都开放,水分蒸腾增加,树干就趋于收缩。
以上的解释看上去十分合情合理,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后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典型的“脉搏”现象,这就使植物学家感到某种困惑,为什么有许多植物不产生“脉搏”现象?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影响植物的“脉搏”?
植物的记忆
如果有人说,植物也像动物那样有记忆能力,很多人听了都会摇头不信。但在不久前,科学家们在一种名叫三叶鬼针草的植物身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结果证明,有些植物不仅具有接收信息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这项实验是法国克累蒙大学的科学家设计的。他们选择了几株刚刚发芽的三叶鬼针草,整个幼小的植株,总共只有两片形状很相似的子叶。一开始,科学家们用4根细细的长针,对右边一片子叶进行穿刺,使植物的对称性受到破坏。过了5分钟后,他们用锋利的手术刀,把两片子叶全部切除,然后再把失去子叶的植株放到良好的环境条件中,让它们继续生长。
大约5天之后,意想不到的有趣情况发生了,那些曾经受到针刺的植株,左边萌发的芽生长很旺盛,而右边的芽生长明显缓慢。这个结果表明,植物依然“记得”以前那次破坏对称性的针刺,没“忘记”针刺给它带来的痛苦。
以后,科学家经过一次又一次实验,发现了更多的证据,他们甚至已经知道,植物的记忆力大约能保持13天。
植物怎么会有记忆呢?科学家们解释说,植物没有大脑,也没有中枢神经,它的记忆当然与动物有所不同,也许是依靠离子渗透补充而实现的,但这仅仅是推测,应当说,关于植物记忆的问题,在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彻底解开的谜。
植物的神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科学家开始围绕一个有趣的问题——植物是否有神经系统而展开了一场论战。
引起这场论战的生物学家就是19世纪大名鼎鼎的达尔文。他不仅在100多年前提出了举世震惊的进化论观点,还是一位研究食肉植物的专家。
有一次,达尔文发现捕蝇草的叶片上,有几根特殊的“触发毛”,而且只有当其中一根或二根被弯曲过来时,叶片才猛然关闭。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由于某种信号极快地从“触发毛”传到捕蝇草叶内部的运动细胞,快得简直像动物神经中的电脉冲。
由此开始,植物学家对捕蝇草的电特性,进行了更仔细地观察和研究。他们不仅记录到电脉冲,而且还测出一些很不规则的电信号。不久前,有一位名叫塞尔的沙特阿拉伯科学家经过6个月的研究,发现植物有一个“化学神经系统”,当有人想伤害它时,它会表现出防御反应。因此塞尔认为,植物有类似动物的感觉,两者惟一的区别是:动物能表达这种感受,植物的感觉则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这种化学反应,从某种意义讲,与人的神经系统很相似。
关于植物神经的问题,在科学界中也有不少的反对者。他们说,植物体中的电信号速度实在太慢了,通常只有每秒20毫米,而高等动物的神经电信号速度要达到每秒好几千毫米。所以,植物体中的电信号显得不那么重要,也可以说,植物中根本不存在任何神经组织。
到现在为止,关于植物有没有神经系统的问题,在科学界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14、神秘的国外奇树(一)
神奇奥秘的大自然创造了无数奇景,而其中一些奇妙的植物更是让人惊叹,它们的奇妙功能对于人类来说目前还是一个谜团。
发光树非洲有一种树皮内含大量磷的树,白天与普通树一样,一到晚上从树干到树枝都发出明亮的光,人们夜间可以在树下看报读书甚至可做针线。至于磷为何积蓄并透过树皮发光,至今仍是一个谜。
前苏联奥莱拉西部地区发现了一片闪光的森林,森林长1公里,宽3公里,其中没有任何动物。林中树木仿佛被刷了一层荧光涂料,晚上发射出一种使人毛骨悚然的绿光,即使在浓雾之夜,1公里外还能看到这片闪光森林,现在这片森林的发光原因还未查明。
油脂树生长在巴拿马有一种树,树上结着一条条像蜡烛样的果实,奇妙的是它们含有60%的油脂,当地居民将其摘下也正是为了当蜡烛用,点燃后光亮柔和,而且无烟。
米树马来西亚有一种西谷椰子,树干挺直,高达16、17米,树干中心柔软,用刀把树中心部分刮出并浸入水中后,水液就会变成乳白色米汤,含有很多淀粉。经过加工,可做成大米似的颗粒,吃起来味道也与大米差不多。
酒树在津巴布韦恰希河西岸生长着一种叫“休洛”的酒树。它常年分泌出有芬芳香气并含有强烈酒精气味的液体,当地人都把它当作天然美酒饮用。
南非有一种玛努拉树,它有肥大的掌状叶片。这种树上所结出的果实具有酿酒的本领,它所酿出的酒颇有“米酒”的风味,醇香馥郁。在非洲这个地方,由于大象的胃内温度很适合于酿酒酵母菌的生长,大象在暴食了这种酒果之后,又喝进了一些水,于是往往酒疯大发,有的狂奔不已,上窜下跳,拔起大树,毁坏汽车,更多的则是东倒西歪,呼呼大睡。如果人贪杯过量,也会酩酊大醉。
面包树南太平洋岛屿的居民吃的传统“面包”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这种树叫释迹果树,又称“面包树”。面包树是四季开花、结果不断的大乔木,一般高10多米,最高的有40~60米,树干粗壮,树叶茂盛,叶大而美,一叶三色,当地居民用它编织轻巧漂亮的帽子。面包树雌雄同株,雌花丛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状,它的枝条、树干和树根部均能结果。每个果实是由一个花序形成的聚花果,大小不一,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可达20公斤。面包树的结果期很长,从头年10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7月,一年可以收获三次。它的果肉充实,味道香甜,其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还有维生素A和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人们摘下成熟的面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黄色时,就可以食用。这种烤制的面包果松软可口,和面包的风味差不多,也可用来制作果酱和酿酒,是当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木本粮食。
奶树在北非摩洛哥西部,生长有一种奶树。这种树的花球凋零时,在蒂托处会结出一个“奶苞”,苞头尖端生长了“奶管”。“奶苞”成熟后,“奶管”里便滴出黄褐色的“奶汁”来。而奶树根上恰巧又丛生着许多幼树,这些幼树像小孩一样依偎在母亲身旁,大奶树分泌出来的“奶汁”,由奶管滴出,下面的“子女”们便用狭长的叶面吮吸“奶汁”。有趣的是,当幼树长成后,大奶树便自然地从根部发生裂变,和小树脱离并“断奶’”,大奶树被分离部分的树冠也随即开始凋萎,以利于幼树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阳光雨露,开始独立生长。
无独有偶,而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有一种“牛奶树”。如果在它的树皮上砍一道口,就会流出与牛奶差不多的汁液。这种汁液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饮料,可与最好的牛奶相媲美。
糖槭树糖槭树是多年生的落叶乔木,高达30~40米,原产北美洲,以加拿大为多,因此加拿大被称为“槭树”之国。槭树被称为世界三大糖料木本植物之一。含糖量很丰富,一般有15年树龄的糖槭树就可用来割树汁。每逢春天,人们在树干上打孔,插上管子,让白色的树汁顺管子流入采集桶内。每棵竟可采集100多公斤树液。这种树液的含糖量为0.5~7%,高的可达10kg,一株15年的糖槭树每年可采制两三公斤糖,每株树可连续采糖50年,有的可达百年以上。用树汁熬出的糖浆,香甜如蜜,俗称“枫糖”。它的主要成份是蔗糖,其余还有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
另外,柬埔寨也有一种糖棕树,它的花朵特大且含丰富的糖汁。当地人把锯成一节节的毛竹挂在树上,用刀划破花朵,即有汁液滴入竹筒里。这种花的汁液可作饮料,也可以熬糖或酿酒。一株糖棕树可年产糖50公斤以上。
灭水树“盖房要用梓柯树,不怕火灾安心住。”这是流传在非洲安哥拉西部的谚语。梓柯树是多年生的常绿树,高大雄伟,枝繁叶茂,叶片细长,向下垂挂,把全树围得密不透光。在浓密的叶丛中,有许多皮球般大小的“天然自动灭火器”——节苞。它并不是果实,而是“自卫”的武器,在它的外表,有无数网状小孔,里面装满透明的液体。节苞怕见阳光,一旦被太阳光或火光照到,里面的液体便会从细孔中喷射出来,科学家曾在节苞的启示下成功地设计微型的自动灭火器。有人曾想试验一下梓柯树对火警的灵敏程度,在树下打火点烟,火光一闪,一条条白色的浆液便向他射来,烟未点燃,已是满头白浆了。有人想在树根下生一堆篝火,但因为梓柯树有把火警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特异功能”,终不能如愿。
15、神秘的国外奇树(二)
药材树亚马逊河流域广大地区的小灌木“瓜拉那”的果实含有性质特别的籽儿,它能止泻、止神经痛,也有助于排除组织中的积水。由于它含的咖啡因超过咖啡3倍,所以只要把它弄成粉状,空腹吃一汤匙,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在西非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小树,树体内含有大量能杀菌的生物盐,所以,人们称它为“药材”,该树无需加工,就能治疗疟疾、贫血和痢疾。它的树皮、树根晒干后就是天然的“奎宁”,牙痛者嚼一块“药树”的新鲜树皮,疼痛即消。
墨西哥奇亚巴州生长着一种名叫“特别斯”的树,树皮燃烧后研成粉,能治烧伤,可以帮助创面很快长出新皮肤。墨西哥红十字医院用它治愈了2700名大面积烧伤者。经卫生专家测试,它含有极强的镇痛剂、两种抗生素和强大的皮肤再生刺激素。
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名叫三尖杉的树有治癌的疗效。方法是用它的根、茎分离可得到20多种生物碱,其中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可治疗某些癌症。据研究,250千克三尖杉木材可提取1克三尖杉酯碱,它对治疗白血病、淋巴肉瘤都有较好的疗效。另外在爪哇岛,科学家们发现有种树的树皮可用来治疗艾滋病。
电树印度有一种奇异的树,它的树叶带有很强的电荷,人若碰上,就会遭到电击。这种“电树”能影响指南针的磁针,人们把指南针放在距离“电树”25米以外的地方,就能看到磁针剧烈地摆动。另外印度扁桃被称为“活指南”,该树在南亚诸国分布很广。其树枝不是向上,而是水平向外伸展,与树干成直角。更为奇特的是,部分树枝始终指向南方和北方。迷途的人只要看到此树,会立即辨清方向。
蝴蝶树正如本书在昆虫部分所谈到的,美国太平洋沿岸的蒙特利松林里的松树上,一到秋天就会停满千千万万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这种松树与众不同,树皮深绿而近似墨黑;树叶很长,呈绿色;树皮粗糙,表面布满带须芒的青苔。当数不清的彩蝶从北方飞过来时,就会不约而同地纷纷降落下来,爬满松树的枝枝杈杈并且双翅紧合纹丝不动。一霎时,这儿成了“蝴蝶世界”,一棵棵黑不溜秋的松树变成了五光十色的蝶树。等到过了寒冬到来年春暖花开时,成群的蝴蝶才悄悄飞走,这种奇异的生物现象至今仍是世界瞩目的“自然之谜”。
炸弹树非洲北部地区有一种名符其实的“炸弹树”,果实大如柚子,果皮坚硬呈金黄色。到成熟时它会突然爆开,犹如小型手榴弹,杀伤力很大,外壳碎片能飞出20多米远。爆炸后往往在附近能拣到被炸死的鸟类。
石油树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树木,分泌的液汁竟然可以直接用做汽车燃料油。这种树树干周长可达五米。当地印第安人每年一次在树上钻些小孔,就可以从每棵树上收15~20公升液汁,经分析表明这种液汁是烃类混合物。圭亚那出产一种绿心木,木质呈黄绿色或橄榄色。该木不仅木色别致,而且质地非常坚实,据说用钢锯锯木材时,锯口会冒出火花,把它放到河里,便如石落水,一沉到底。木材的防腐、耐火、耐蛀性能特强,用途也很多。
音乐树在巴西,生长着一种名叫“莫尔内尔蒂”的灌木。这种树属木本类植物,然而白天时,它会不停地发出一种委婉动听的乐曲声,到了晚上,它又会连续不断地发出一种哀怨低沉的泣声,等到天亮时,它又变为悦耳动听的乐曲声。
衬衣树在美洲南部的巴西,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因为它的树皮可做成衣服,故而被当地居民称为“衬衣树”。这种树高大粗状,呈圆柱状。它的树皮竟可以十分完整地剥下来,仍保持原来的原柱形状。如果把这种树皮放到水里浸泡,然后取出用木棍轻轻捶打,漂洗干净、晾干,就可像布匹一样柔软结实。当地的印第安人十分喜欢用“衬衣树”皮来做衣服。
在非洲,有一种树被人称为“裙子树”,其叶排列在一条条紫褐色的叶茎上,像接起来的布条光洁柔软不易折断,当地人将它作裙子穿,既清凉又可防毒虫咬。
三位一体树德国的新勃兰登堡区不久前发现一株树干分别由三种不同颜色和纹理构成的奇树。经查证,它是由橡树、松树和山毛榉三种异种树木壁合而成的天然树。树龄约60年至80年。据说在欧洲这种“三位一体”的天然树还是首次发现。
洗衣树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冬季湿润,夏季干热。在这里有一种十分奇特的树,主干挺直,树皮红色,枝粗叶阔,进入树林,就仿佛来到了一座绿顶红柱的天然宫殿之中。当地居民称它为“普当”,意思是“能除污秽的树”。用它洗涤衣物,洁净清爽,因此称它为“洗衣树”。当地居民只要把脏衣服捆在树身上,几小时后,在清水中漂洗一下,就很干净了。原来,在普当树的树皮上有很多小孔,能分泌黄色的碱性汁液,这是它自觉排除体内的多余碱性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
16、千奇百怪的国内奇树
我国幅员辽阔,存在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这里介绍一下我国的一些奇树种类,以飨读者朋友。
风流树在我国西双版纳勋腊县尚勇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有一棵会跳舞的小树。在这棵小树旁边播放音乐,小树便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动;音乐越优美动听,小树的动作越是婀娜多姿。如果播放雄壮的进行曲或者嘈杂的音乐,小树反而不跳舞了。因此,当地人叫它“风流树。”植物为什么会跳舞呢?植物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着其中的奥秘。
痒痒树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树干非常笔直的树,高约3米到6米,直径最大的也不过碗口粗,树皮褐色光滑,花呈淡红紫色或白色,花瓣边缘皱缩,果实为隐果。这种树有一个奇异的特征,当人们用手轻轻抚摸它的“皮肤”时,树的顶端枝梢马上会左右摆动,甚至摇动起来,像发痒难忍似的,所以人们称它为“痒痒树”。在我国中南地区也有一种“痒痒树”,学名紫薇,具有同样情趣。痒痒树为什么怕“痒”?搔抓后为什么枝梢会摇动?这种感应是如何传导的?这些有趣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植物学家的兴趣,人们正在积极探索它的秘密。
红树我国的浙江、福建、台湾、两广、直到海南省沿海,有一道绿色长城防护着我国东南海岸,它就是被人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因为它的树皮能制造棕红色的染料,所以取名“红树”。茂密的红树林不但能抗拒狂风巨浪对海岸的袭击,还能起来扩展海岸的作用。它能把海水中的沉淀物固定起来,加上落叶、鸟粪等腐殖质的聚集,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新的小岛或陆地。红树林还为海边的鸟类、鱼、虾、蟹提供了生息繁衍的场所,成为维持海岸生态平衡的基地。
红树还是种“胎生植物”,它开花后生出倒梨形的果实。果实成熟后,种子就在果内发芽,长成圆柱状的棒,长可达20~40厘米,宛如许多绿色的长豆角,挂满枝头。等到胚芽发育成熟,它就从母株上脱落,靠重力下坠,直插在海边的烂泥上。几小时后它就长出了根,开始成为一株幼树。这种繁殖后代的方式在植物中甚是奇特。一些不能插入烂泥中的幼苗也会随海水漂流到别的海滩定居。因为红树苗含有丰富的单宁,可以防止腐烂和被海里的动物吃掉。
最让人们惊奇的是红树的抵抗盐分的能力,它从海水中吸取养分,但体内却没有盐分。红树的叶子很硬,有很厚的蜡质表层和反光结构,可以保持体内水分散发。红树叶片上的排盐腺能把多余盐分排出,所以被称为“海水淡化器”,但是它通过什么机理排出盐分的呢?这在科学上仍是个谜。
气象树青冈树在我国亚热带广有遍布,它的叶子会随天气变化而变色,又被称为“气象树”,它是一种能预报天气的树,它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晴天时,青冈树树叶是深绿色的,下雨前一两天,树叶会呈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会恢复为绿色,人们会根据它树叶的颜色而预知雨晴。据研究人员探究,发现青冈树这种预报天气的能力可能与树中所含的叶绿素和花青素有关。
味精树云南贡山的青拉筒山寨中,有一棵高约27米的大树,人们称之为“味精树”。烹调时,只要摘一片树叶或刮一点树皮入锅,菜肴味道便格外鲜美。
盐树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交界处有一种木盐树,每到夏季,树干上凝结一层雪花似的上等精盐,可供人们食用。
苏打新疆还有一种叫异叶杨的树,树皮树丫和树洞里会长出一些纯白色的苏打。
下雨树浙江省文武县西山乡朱川水村口有两株“下雨树”。人站在树下,头发湿润,眼睛模糊。这两株树约植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分析,这两株树因根系发达,吸水力强,但树冠大,树叶密,透气少,叶面蒸发量小,水分运输不畅,多余的水便从树叶毛孔中渗出。另外,浙江省云和县云半村小学门口有棵百年黄檀树在烈日下也会降“雨”。该树高15米,天晴时昼夜降雨,太阳越猛烈雨下得越大。
女儿树在神农架林区丰乡某村,有一棵5米高的含羞树。奇怪的是,当老人、儿童、妇女无论怎样看它时,它都叶茂花艳;但是,当青年男子看它时,哪怕只看一眼,它便立即叶缩花萎,树枝下垂,当地人就把它取名为“女儿树”,但它为什么在青年男子看它时会“害羞”呢?这真是个奇事。
雪花树湖南省洞口县水口山有一株树,树高10米,叶似樟树,又似杨树,枝叶茂盛,树冠直径1余米,花呈白色。这株树每在冬天下雪时就会开花,而且一年中下几次雪就开几次花,这种奇观年年重现,因此当地人把它叫做“雪花树”。林业专家们说目前这种树还找不到它的学名,下雪时开花的原因也有待于研究。
五星树甘肃省武威市的一座军营内,生长着一种奇特的白杨,它不仅有着竹子一样的骨节,而且顺着骨节折断,你还会发现在树枝枝芯都有一种很规则的五星图案。曾有几位植物学家前来取样,想解开“五星”之谜,但还未得出结论。
17、接受太空信号的植物
1971年10月的一天,美国一位电子工程师乔治·劳伦斯和他的一位助手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南方特梅库拉村附近的橡树林公园,这是一个类似沙漠一样荒凉的地方,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记录野生橡树、仙人掌和丝兰发出的信号。
他们选好了位置,放好了仪器,便坐在离仪器约9米远的地方休息,吃点东西。当劳伦斯咬了一口肉肠后,发现仪器上那种稳定的哨音声被一系列清晰的脉冲干扰了。起初他以为,这信号可能是由于他杀死了香肠中的某些细胞而引起的,可马上又想到,肉肠中的细胞早已死了。劳伦斯对此感到非常惊奇,这种声音信号继续发出清晰的、连续不断地脉冲,长达一个半小时以上,一直到机器原来的哨音恢复,表明再没有收到什么才停下来。信号肯定来自什么地方,因为他的仪器始终向着天空。他怀疑这可能是某种东西或某人从外层空间发出的信号。
接受太空信号
劳伦斯为想到这一问题而激动不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改进了他的仪器,名之曰“用于接收星际间信号生物动力站”。1972年4月,他把他那台精良的仪器,又对准了那次嚼香肠时对准的方向——大熊星座,做进一步的试验。打开发声信号几分钟以后,仪器开始收到一种虽短促但可找到规律的信号。劳伦斯说,在他监测天空的一个单一的地方时,大约每隔3~10分钟就可收到一次一系列迅速的脉冲,一直延续好几个小时。他不明白这种信号是从什么地方发来的,又是谁发出的。但是他认为极有可能是星际间的飘流物,为它们原来的星体执行什么任务。他说:“这些信号可能是在天体赤道上绕行,这个赤道上有稠密的星球。我们可以从这一星域获得某些东西,而不是从大熊星座。”
劳伦斯在莫洽维沙漠证实了他的第一次观测之后,又继续在他的实验室里做试验,将他的仪器指向同一坐标,让它日夜不停地监测。劳伦斯一等就是几个星期,有时几个月。终于收到了一种地球上发不出来的信号。
不能解释的信号
劳伦斯相信,总有一天人们能用电脑分析出录下的信号,可为它的性质提供更多的线索。因为信号发出极快,人手无法摘引其数据。但即使是使用电脑分析,也未必能获得什么乐观的结果,因为“这些信息具有某种属于个人的性质,当代电脑技术不能破译它们。”就连利用热能、环境压力、静电场以及重力变化的机械装置也不能承担截取来自外层空间信号的任务。劳伦斯设想,根据植物的特有属性,也许能承担这项任务。因此,劳伦斯正在努力研制一种生物型的监测器,与外层空间进行联络。
劳伦斯认为,从长远的观点看,与外层星系的生命进行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那么,植物王国里的许多谜团都会被解开。
星系联系的通道
劳伦斯的研究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73年6月5日,圣贝纳迪诺一家学院的研究部宣称,在劳伦斯的指导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体星际沟通联络的观察所。劳伦斯制定了他称之为“天体学”的新的信号接收联络系统。这个学院的院长爱德华·约翰逊说,由于无线电天文学不能察知来自空间的信号,学院支持劳伦斯的主张。无线电联络已经过时,以生物信号联系联络的方法应予以试验。
劳伦斯认为,也许植物是真正的与外星生物联络的媒介,因为是它们将早期的矿物世界转变为适于人类生存的栖息地。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消除任何神秘主义,要使植物作出反应,包括沟通联系,不应死抱着保守的物理学不放。我们的仪器制造应反应出这方面的行动。
如果劳伦斯的路子是对的,那么人们热情向往的制造出金属运载工具邀游广袤太空的设想,也将像哥伦布的“圣玛丽亚”号一样成为历史陈迹。劳伦斯指出,有智能的生物能够在顷刻间超过数百万光年的距离进行联络,我们可以不用太空船,而是用专门的“电话号码”去接触它们。尽管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它的生物动力野外站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植物将作为美好、愉快和有效的合作者,去接通通向宇宙的电源开关。
18、改变性别的植物
在生物世界中,有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的,变化现象并不稀奇。动物有变性的,黄鳝的一生中,先是雌的,后来又变成了雄的。红鲷鱼只能由雌性变成雄性,而雄性却不能变换成为雌性。
印度天南星
植物会不会变性呢?有的,但为数不多。印度天南星就是一个例子。
印度天南星是多年生草本,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潮湿的林下或小溪旁。植株有雄株、雌株和无性别的中性株三种类型。有趣的是,这些不同性别的植株可以互相转变,而动物只能变性一次。科学家长期研究和观察后发现,印度天南星的变性同植株体型大小密切相关,植株高度值以398毫米为界,超过这高度的植株,多数为雌株;小于这个高度值的植株,多数为雄株。还发现,植株的高度值在100~700毫米间,都可能发生变性,而380毫米却是雌株变为雄株的最佳高度。
改变性别的原因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植物在开花结实时,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只有高大的植株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大型植株都为雌性。同样原因,小型植株多为雄株了。前一年为雌株的,由于结实消耗了大量营养,第二年便变成了雄株。雄株变雌株的道理相同。中性植株的存在也是由营养条件决定的,当它不能变成雌株时,就暂时以中性株存在。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大学植物学家发现,北美洲的一种最普通的树木——红枫树,有异乎寻常的性变情况。根据传统的情况,红枫树有时呈雌性,有时呈雄性,有时却雌雄同株。他们在7年中共考察了麻省的79株红枫树,记录了每年每株树的性别与开花的数量。考察结果表明,大多数红枫树一直为雄性。有4株雄性红枫树会开出一些雌性的花序。另外18株雌性红枫树中的6株却会开出少量雄性的花序。还有几株红枫却是雌雄难辨,它们每年在雌性与雄性之间发生扑朔迷离的变化。
红枫这种性转变意味着什么呢?波士顿大学植物学家认为,红枫性变的机制如果同前面说的三叶天南星那样,这种雌雄同株植物的个体应该大于性别正常的植物,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产生性变。可是,事情却不是这样,雌雄同株红枫树的个体并非很大,一般情况下反而小于其他植物。他们推测,这种性别上自相矛盾的树木,可能经历了一个不正常的性发展过程。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19、植物性器官之谜
《论植物的性别》一书中提出植物有性别的观点,它的阴性器官的阴部、阴道、子宫及卵巢的功能如同妇女的生殖器。植物的阳性器官的阴茎、阴茎头、睾丸如同男性的生殖器官,也能射出数十亿的精虫撒向空中。但是这些具体名称很快被18世纪的权力机构用一套几乎不可逾越的拉丁用语掩饰下来。他们把唇形的阴门的名称改换成“柱头”,把阴道称之为“花柱”,阴茎和阴茎头改名为“花丝”、“花药”。
植物的交配
植物性器官经过漫长年代的进化,由于常常面临瞬息万变的气候,创造了最灵活、最精巧的交配方式。如:夏天每颗玉米在玉米棒上都是一个小卵胚珠,围着玉米棒丛生的每根玉米丝就是一个独立的阴道,准备吸收由风带来的花粉精子,伸长的阴道可以蠕动,使棒上的每颗玉米受孕。植物上的每颗种子都是独立受孕的结果。烟草的每一个小囊平均有2500颗种子,它要受孕2500次,而所有这些均得在24小时内,在直径不到1.5毫米的空间里发生。
许多植物的花粉释放出一种香气,极像动物和人类射出的精液。花粉,像动物和人类的精液一样,几乎是以同样的形式精确地承担此一功用。它进入植物的阴部,沿着整个阴道来回游动,直到进入子房与胚珠结合为止。花粉管用一种极巧妙的方法自行拉长。像动物与人一样,某些植物的性感是由气味引起。某些苔藓的精子是用晨露携带寻求阴性,它由一种苹果酸引导,导向一个精巧的杯状底部,在杯底有许多待受精的苔藓蛋。另一方面,蕨类植物的精子喜欢糖分,是在有甜味的水中寻找阴性。
植物性器官的特异
一般草类的谷物的交配是由风作媒,其他大多数植物则由鸟、昆虫来帮助交配。花朵在准备好进行交配时,则散发出一股有力而诱人的香味,能招引大群蜜蜂、飞鸟和蝴蝶,以传播花粉。那些未得到交配的花朵,可以散发香味达8天之久,或者一直散发到它们枯萎凋零。然而一旦受孕,则立即停止散发香味,通常是不到几小时即停止。有些植物在性方面的失意会逐渐将香味转化为恶臭。
一株植物准备受孕时,其阴性器官内还会发出热来。法国著名植物学家布隆尼亚尔在测验一种栽培在暖房中的有美丽叶子的热带植物时,首先指出了这种现象,这种植物在开花时温度增高。他发现,这种现象持续6天重复出现,每天是下午6时。布隆尼亚尔还发现,在受孕的时间内拴在阴性器官内的小小温度计测出:它与植物的任何其他部分的温度相比,增高11摄氏度。
“妇女树”
意大利自然科学家罗利斯在尼日利亚丛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居留地,发现了一棵奇异的树。它高约4米,茎长42厘米,茎的顶端竟长有一个“性器官”。罗利斯对它进行了连续18个月的观察。
这棵奇树没有花蕾,它的35朵花都是从“性器官”分娩出来的,就像动物生育后代一样。分娩后15天,鲜花开始枯萎,树的“性器官”也开始收缩。到12月,尼日利亚夏天来临时,又才重新分娩。这棵树的果实也在“性器官”内成熟,就像母体内的胎儿,生长期长达9个月,它的外胎呈灰色,草质,内有果肉和几颗核。成熟后就离开母体。但种子没有生命力,不会发芽生长。罗利斯把这颗树命名为“妇女树”。他认为“妇女树”大概是印第安人从密林中其他同类树上切树芽移植到居留地,经过精心培育而成活的。为了证实这一设想,罗利斯在森林中徒步跋涉500多公里,终于发现了两棵同类的“妇女树”,并证实了这种树非常稀有,濒于绝种。这种奇树已引起了植物界重视,但它特异的生理机能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
20、“人参精”与“何首乌精”为什么呈“人形”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认为任何东西都会接受“日精月华”,时间长了就会成“精”,呈现人形,通达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参精”的说法,并且认为人食用之后会长生不老、成仙等等。
“人参精”
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古时候,有位老者,为人忠厚老实,长年吃斋,从不杀生。一天,一位仪容古雅、童颜鹤发、长须至胸的道人从老者家门前经过。老者从来乐善好施,见到道人,连忙上前施礼,把他请到家中。老者见到道人谈吐不俗,不由肃然起敬。从此,道人每从老者家门经过,老者便请他入室,敬如上宾。
一天,那道人邀请老者到他家去玩,老者欣然答应,便随道人到山中茅舍。那道人说,还有3位客人,不久便来。说话间,宾客到齐,是3个疯疯颠颠的道人。宾主入席坐定后,道人用大盘托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娃,众人拍手叫好,老者却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些人吃这娃娃绝非善良之辈,于是默坐不语。
席后,道人问老者为什么在筵上不吃菜。老者说:“如此不洁之物,我怎么能咽得下?”道人听了呵呵大笑道:“那孩儿实为千年人参,服后便可成仙。不是贫道不敬,只怪您的缘分还没到。”
老者听了连连顿足叹息,悔恨不已。“何首乌精”
不过,有少数的人参却真有人的样子。新鲜人参皮色黄、湿润、细嫩,与人的皮肤有点像。如果主根两侧对称地长有两个侧根,而主根又在不远处分叉,那么有“胳膊”有“腿”,就更像人形了。看来民间的传说,以及把有些生长时间久的人参称为“人参精”的说法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
不过,在中草药家庭,何首乌最像人形,因此人们称它为“何首乌精”。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县采掘了两株酷似孩童的何首乌块根,而且它们的外形极像一对男子。这对何首乌块根身高均为20厘米,体重各400克。
1993年8月,福建省寿宁县也发现了一对何首乌块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别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都长着不少小绒毛似的细根,人们见了都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不少何首乌长得很像人,而且多为“一男一女”?这难道是巧合吗?有的人认为不是,真正的让人信服的理由,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去探究。
21、植物情报以什么方式传递
许多动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同伴传递一些信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等,而“植物王国”里也有信息传送吗?如果有,它们又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
植物间的信号传递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用柳树、赤杨和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就能把整株树叶吃光的结网毛虫进行实验。他们把结网毛虫放在一棵树上,几天内发现树叶的化学成分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单宁含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昆虫吃了这种树叶不易消化,于是,失去了胃口,便另去别处寻找可口的佳肴,从而保护了树木自身。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当做实验的树木遭到虫害后,在65米距离以内,其它树木的叶子在2~3天内也发现有相类似的变化,单宁含量增加,味道变苦,以此来防御昆虫对它们的侵害。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植物之间是有信息联系的。
1986年克鲁格国家公园里出现一件怪事。每年冬季,这里的捻角羚羊有不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但与它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长颈鹿却安然无恙。
原来,长颈鹿可以在公园范围内随意走来走去,长颈鹿可以到处挑选园内不同树木的叶子。而捻角羚羊则被圈养在围栏内,不得不限于吃生长在围栏内的树叶子。科学家还发现,长颈鹿仔细挑选它准备吃叶子的那棵树,通常从10棵枞树中选1棵。此外,它们还避开它们已经吃过的枞树后迎风方向的枞树。专家研究了死羚羊胃里的东西,发现死因是它们吃进去的树叶里单宁含量非常高,这种毒物损害动物的肚脏。
专家认为:枞树用分泌更多单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以免遭到动物吞食。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当枞树不止一次受到食草动物的侵袭时,枞树能向自己的同伴发出危险“警报”,让它们增加叶里的单宁含量。收到这一信息的树木在几分钟内就采取防御措施,使枞树叶子里的单宁含量迅速猛增。
途径未明
植物之间有传递“情报”行为,已被人们所公认,但它是如何传递的呢,它的“同伴”又是怎样接收到它的“情报”的呢?还需要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22、植物吃人吗
世界上有食虫植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有不少地方在传说世界上还有吃人的植物,这是真的吗?
会吃人的植物
19世纪后半叶,德国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探险家,到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探险回来后,对人说,他亲眼看到一种能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逼迫着爬上神树,一会儿就被带有硬刺的叶片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
为了证实是否真有吃人植物,1971年由南美洲科学家组成的一支探险队,也来到马达加斯加岛进行考察。结果他们根本没有见到吃人植物的踪影,只看到食虫植物笼著草,还有一些带刺的荨麻科植物。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有时可以从报刊中看到有关吃人植物之类的报道。前些年,曾有人传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生长着一种叫“奠柏”的吃人树。这种树长着许多柔软的树条,树条密布在地上,当有人碰着这种树时,它的枝条就会像蛇一样很快地把人缠住,并慢慢地分泌出一种物质将人消化掉。
吃人植物之谜
究竟有没有吃人植物呢?
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有花植物的根、茎、叶在特殊的环境中,有可能发生变态,比如舞草的叶子能够“跳舞”等,然而无论如何也不会变异得会抓人、会吃人;况且连有关吃人植物的根或茎或叶的实物都没有,甚至连一张可信的植物照片也没有。因此,他们认为吃人植物并不存在。
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科学家的足迹,毕竟还没有踏遍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某个神秘的原始森林里还真存在吃人植物呢?
但愿科学家们能尽快让吃人植物之谜大白于天下。
23、冬虫夏草是怎么长成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有冬虫夏草这种植物,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奇形怪状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也叫“早草”,属于囊菌纲,麦角菌科植物,多产于我国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在中医药中是味珍贵的药材。冬虫夏草,正像它的古怪名字一样,形状很奇特:说它是动物,它的根又深扎在泥土里,头上还长着一根草;说它像植物,它的根部又是一条虫子,长有头和嘴,还有8对整齐的足。冬虫夏草这种怪模怪样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呢?为什么会生成这般怪模样呢?
冬早夏草的缘来
原来,有一种叫做“蝙蝠蛾”的昆虫,在春天来临之际,它便将虫卵产在土壤里,然后静静地死去。这虫卵在土壤里经过1个月的孵化,一条白胖白胖的幼虫便破土而出。有一种真菌即草虫已在此静候多时,一遇到这白胖鲜美的幼虫,便一股脑儿往幼虫体内钻,然后在里边吮吸着虫体内的营养,过着无忧无虑的寄生生活。冬天幼虫躲在泥土中,由于体内的寄生菌大量繁殖,这虫子等不到爬出地面便死去了。等到气候温暖了,这种真菌便破土而出,在幼虫壳体的头部长出一根长约10厘米,顶端呈椭球体的棒。因此,它才长出既像虫,又像草的这种怪模样。人们根据这副怪样子给它起了个“冬虫夏草”的怪名字。
长成之谜
冬虫夏草,长得虽然古怪,但它在医药界中用途很大。对补肺益肾,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气喘、腰痛等病,非常有效。
真菌是如何钻入幼虫的体内,又是怎么在幼虫体内寄生那么长时间后,最终从虫嘴长出一棵草的呢?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24、史前遗物的怪异之处
围绕这些大石块,一直流传着许多迷信和神话传说。其中某些传说大约起源于石圈建造的时代。
“斯托温亨吉”
大石圈是在欧洲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的石块建筑,在英国,这种史前遗物发现有150多处,大多是石块围成的圆圈。这些古迹中最著名的一处叫“斯托温亨吉”,位于索尔兹贝里市附近,是一个围在土堤中的石头圈。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古迹是古代人举行宗教仪式和天象观测的场所。在有些石圈附近发现了墓葬。据推测,以圆圈状放置的石块标志着天文上的一些重要地平点。某些天文学家认为,“斯托温亨吉”可用来预报日食与月食。如今,人们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经成功地确定了许多石圈的石块位置与太阳、月亮和各种星座在一年中的一定日期升起或落下的地平点之间的关系。
大石圈研讨论
1977年,在伦敦举行的关于大石圈的学术会议会场外,一些代表议论起这一类传说,并当即促成一批热心者结合起来,决心查清在石圈附近并非有所谓“地能”,而是客观的物理异常的现象。一位生物学家,曾在一个大石圈附近在夜间用超声检波器研究蝙蝠的行为:一天,在太阳快升起之前,生物学家惊奇地发现,不仅是蝙蝠,而且石圈的石块也发出超声波来。
异常的超声波
参加当时组成非正式研究小组的有物理学家、无线电工程师、化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们合资购置了一批仪器设备,并选择离牛津市不远的罗尔莱特大石圈为他们的研究目标。在这个石圈的一个石块旁,他们确实在日出前记录到了超声波,日出后它又很快消失。超声波幅射强度最大与持续时间最长的日期是二分点,强度最弱与持续时间最短的日子是二至点。据推测,石块是在受到太阳最初光线影响下发出超声波来的。本世纪初,在费恩附近有一个称为“会唱歌”的石雕像,这是古埃及人建造的一个花岗岩雕像。每天早晨,当被晒热的空气从石像的缝隙中钻出时,便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来。后来,它被地震破坏了。罗马教皇下令修复这一雕像,此后它再也不唱歌了,这是因为雕像上的缝隙都被堵塞了。因此,罗尔莱特大石圈的超声波很可能是石块表面的缝隙或者受到不同程度晒热的岩石晶体发出的。超声波强度与持续时间在一年中随着昼夜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便可证实昼夜间的温差在这方面起作用。
变细的磁场
在罗尔莱特大石圈还进行了磁场强度的测量。初步的测量结果,石圈竟好像屏蔽了地磁场,石圈内的地磁强度明显较弱。而且更为有趣的是石圈内有在场加强的螺旋线。这一螺旋线共有7圈,并超出了石圈的范围。这可能是大石圈的建造者在石圈底下埋入某种磁性矿石,并使它们以螺旋状排列。看来,螺旋线对他们具有宗教的含义。在不止一处的大石圈的石块上,发现刻有螺旋线图形。
不稳定辐射
在罗尔莱特大石圈和威尔士的莫埃尔·提乌哈弗大石圈进行的放射性测量取得了令人感兴趣的结果。大石圈所占场地的某些地块与周围地区相比呈现放射性异常,或者较高,或者较低。在罗尔莱特进行昼夜不停的放射波动测量显示出在该处的放射波达到几分钟的短时间“激发”,即放射性强度升高3倍左右,然后重新恢复正常。
不明之谜
如果这些异常不是测量误差,那么如何解释呢?石块本身是从其它地区运到放置地点的,而且有些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当地岩石的放射性与外来岩石的放射性不同,放射性的波动也可以用饱含的放射性元素的地下水的运动来解释。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对英国大石圈所进行的各种测量次数太少,因此,作结论和提出假说为时尚早。自发的研究者们希望购置更完善的仪器设备,继续并扩大自己的研究工作。看来这项研究工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