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名胜典故1

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表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总高33.7米,底座是汉白玉的须弥座(这是我国古建筑台基的一种形式,又名金刚座,原来是供佛像和神龛用的,后来也用于宫殿的墙基、柱脚、雕塑的基座等。形状为多层迭合式,上层和下层最宽,中间略有收束,座上刻有凹凸线脚及花纹)。座上是十多米高的红色砖台,用每块24千克重的大城砖砌成,砖台上建两层重楼大殿,顶上覆盖金灿灿的琉璃瓦。

天安门在明清两代的用处很多。每个新皇帝即位或册立皇后时,要在城楼上向人民宣读诏书。每当皇帝出征时,要在这里祭路,如果送大将军出征,便在这里送行并祭旗。皇帝出去举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从天安门出入。皇帝的父母进宫,皇帝迎娶皇后,也从天安门进入。但任何人的丧礼,包括皇帝的丧礼也不许从天安门出入,连空棺材也不准从这里抬进去。每年五月,刑部衙门把各省判处了死刑的囚犯名册汇集起来,送皇帝过目。到八月中旬,皇帝诏令有关官员在天安门进行最后判决,这叫“秋审”。霜降前,对北京刑部监狱里判死刑的犯人进行审处,叫做“朝审”。“秋审”和“朝审”都在天安门举行。此外,明清两代皇帝亲自主持举人的考试,叫做殿试。殿试后两天,皇帝在天安门召见考中前三名的举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依次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金殿传胪”。

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桥是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因横跨于金水河上而得名。

紫禁城的由来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古代用紫微垣(星座名)来比喻帝王宫殿。帝居在秦汉时又称为“禁中”,意思是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所以旧称宫城为紫禁城。

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到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建成。它以南京宫殿为蓝本,沿用元朝大内的旧址,只是由北向南推移了近四百米。共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宫墙长约3400米,宫墙外环绕着宽52米的护城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房屋9000多间。

紫禁城的布局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即太和、中和、保和殿,两翼有武英殿和文华殿。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两侧有东西六宫等建筑。内廷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和祀神的地方。内廷与外朝之间有广场分开。此外,在内廷东六宫的东面还有一组宫殿,以宁寿宫为主,俗称“外东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宫。西六宫的西面前方有慈宁宫、寿安宫等建筑,是皇太后、皇太妃的住处。内廷中另有花园三座:坤宁宫后是御花园;宁寿宫养性殿西有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慈宁宫前也有花园一座。宫城全体建筑从规模到屋顶样式,一律保持严格的等级差别。

故宫太和殿的由来

穿过故宫中最大的门座太和门,便可望见太和殿了。明朝叫奉天殿、皇极殿,清朝顺治二年改称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前后排列在一个庞大的“工”字形白石台基上。三层台基每层都有雕石栏杆围绕。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所在。

太和殿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殿顶为古建筑中最尊贵的庑殿式。殿内正中大约2米高的方形平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座上设金龙髹金大椅,就是皇帝的御座。殿内有六根蟠龙金漆柱,屋顶正中盘龙金凤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宝镜。轩辕镜相传是中国远古时代轩辕氏(黄帝)所造,皇帝高挂此镜,以示自己是正统皇帝。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皇帝都要到太和殿坐朝,接受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的祝贺。太和殿露台上东设日晷,象征授时;西设嘉量,为全国的标准量器。古时举行大典时,太和殿门前从露台开始,陈设仪仗旗帜,连续不断地排出午门,直到天安门。大殿廊下摆着乐器,一边是金钟,一边是玉磬,还有笙、箫、琴、笛,总称为中和韶乐。这些仪式,反映了皇权的威严。

故宫角楼的由来

紫禁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楼。角楼最初的功用是与护城河及城墙构成防卫系统,紫禁城的角楼则以观赏为主。

从城墙墙脚地面到角楼宝顶高27.5米。屋顶有三层檐,共用六个歇山顶组合而成,三层檐的勾连方法各不相同,檐角层次丰富,三个屋脊共有28个翼角,16个窝角,72条脊,屋脊上的吻兽共230只,比太和殿的吻兽还多一倍以上。这种多角多檐、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楼的轮廓具有玲珑绚丽、参差错落之美,同时又显得端庄雄伟,气势不凡。传说永乐年间营造角楼时,朱棣要求总管大臣建成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结构。建筑师们想不出办法来。有一天,一个工匠从一个卖蝈蝈的老人那里,见到他用黍秸杆编造的蝈蝈笼样子十分精巧,便买了一只来。这个笼子的构造正符合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要求,于是在它的启发下,工匠们把角楼建成了现在所见到的式样。角楼坐落在城墙转角处,又以城墙下的护城河水为对景,与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辉映,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故宫珍妃井的由来

在故宫贞顺门内有一口井,外呈鼓形石圈,井口狭小,深不见底。这就是珍妃井。1900年7月,八国联军将要攻陷北京时,光绪皇帝钟爱的珍妃,就被淹死在这里。

珍妃是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13岁时与其姐姐一同选入宫中。光绪15年册封为珍嫔,光绪20年晋封为珍妃。珍妃美丽贤慧,工于琴棋书画,与光绪志趣相投、情深意长。她居东宫的景仁宫,因为受光绪帝的恩宠,常居养心殿。有太监亲眼见过珍妃穿着皇帝衣着,扮着光绪在宫中行走,有时还穿上太监服装,陪着光绪在养心殿办事。这就引起了隆裕皇后等人的嫉妒。隆裕皇后常在慈禧面前说她的坏话,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她追随并且暗中支持光绪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引起慈禧的愤怒。光绪24年8月(1898年9月21日)慈禧捕杀维新派六君子,命光绪佯病,幽禁在中南海瀛台,珍妃则被打入冷宫。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持光绪逃往西安,临行前,命太监总管将珍妃从冷宫中引出,以洋兵来犯难免受辱为借口,逼珍妃跳井。珍妃抗辩不从,慈禧命太监二总管崔玉桂把珍妃推下井去,当时珍妃年仅25岁。一年后,光绪回京后才把珍妃尸体打捞上来,追封为皇贵妃。

瀛台的由来

中南海里有一座小岛,叫做瀛台。古代方士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瀛台就是按照这一传说建成,体现了把瀛洲仙境搬到人间的构思。明朝这里称为南台。清顺治、康熙时大规模修建,成为帝王后妃的避暑地。康熙常在这里钓鱼,而且要大臣一起陪着。雍正常在这里划船。乾隆则常陪皇太后来此看焰火。光绪二十四年,实行变法,六月十一日宣布变法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在这里签发的。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一直关押了十年之久。当时瀛台通往勤政殿的桥面铺着活动的桥板,随用随拆,桥的北端两侧各有五间房,慈禧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监日夜在此监守,使光绪无法出走。珍妃也被打入冷宫不准见面,光绪只好靠自己的心腹太监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里拉船偷渡过去会面。据说1900年珍妃被害的前两年间,光绪就用这种办法与珍妃私会过几次。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慈禧临死前说,绝不能让光绪死在她后面,便派太监将光绪毒死在瀛台的涵元殿。

北海团城的由来

北海南门西边的团城,是一处别致的建筑。这里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面积约4,500平方米左右。四面临水。金时是离宫—大宁宫的一部分。元时开拓成一座圆台,称圆坻,也称瀛洲。上建仪天殿,是一座圆顶重檐的殿宇,叫“瀛洲圆殿”。明永乐年间,因营建宫殿,改动了团城周围的地势,团城被圈在墙外,把中海和南海分开,仪天殿改名为承光殿。岛上原有一座木桥与岸相连,明时填成平地。又在岛屿四周用砖砌成圆形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就成了现在的形状。

团城的主要建筑承光殿,原是圆形的。康熙八年倒塌后重建,乾隆八年(1743)大规模改建,修成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方形大殿。清帝出外郊游,便到这里来换衣、用茶点。殿旁的一棵括子松(油松)传为金元时所植,有八百年历史,乾隆封它为遮荫侯。另有白皮松和探海松,也是几百年的古树,白皮松被封为白袍将军,探海松被封为探海侯(现补种)。团城的珍贵文物有两件最著名。一件是承光殿内的玉佛,高约1.5米,由一整块白玉雕成,身上镶嵌宝石。相传是一个叫明宽的和尚从缅甸带回来的。回来时他为避免官府盘查勒索,便在车上插了“奉旨请佛”的黄旗,一路安抵北京。回京后被步军统领衙门治“冒旨罪”,要敲他一笔钱。明宽求李莲英向西太后奏明原委,情愿奉献玉佛,慈禧赏银500,把大玉佛迎进了团城。另一件是玉瓮亭内的大玉瓮,又名渎山大玉海,黑玉酒瓮。元代至元二年(1265)的制品,是供忽必烈饮宴贮酒用的。玉质青白中带黑,高70厘米,周长493厘米,重约3,500千克。可贮酒30多石。瓮口椭圆形,按玉上青白色纹理刻成海兽在波涛中出没的形状,线条多变,造型生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传世玉器。原来置于大宁宫广寒殿中,后流落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里,传说曾被道士用作菜瓮。清乾隆十年(1745)发现,乾隆用千金买来,放在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又在殿前专建玉瓮亭,陈设玉瓮,乾隆写了三首七言诗,命人连注释刻在玉瓮内膛。石亭柱上还刻有翰林等40人所赋玉瓮诗。团城的主要建筑除承光殿、玉瓮亭以外,还有敬跻堂、古籁堂、余清斋、沁香亭、朵云亭、镜澜亭等。亭堂曲廊之间,缀以湖石、假山,古松古柏挺拔苍翠,使这里形成一处自成格局的景观。

碧云寺的由来

碧云寺在香山西北角,始建于元代(1331年),当时叫碧云庵。明正德年间,太监于经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扩建为寺,并在寺后修建了坟墓,想做为葬身之所,但嘉靖初年于经获罪身死,葬此遂成泡影。后天君三年,太监魏忠贤又大加扩建,亦想葬身于此,却在崇祯元年死于非命,未能偿愿。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扩建成现在的规模。

碧云寺,顾名思义,用古人的诗句“万峰围殿阁,碧色净如云”咏赞它的特色,是恰到好处的。全寺依山建成,上下相差200多米,共300多个台阶。碧云寺雕塑精美动人。罗汉堂内有508尊罗汉,个个栩栩如生。传说乾隆想当罗汉,在增修罗汉堂时,硬是叫人撤下一个,另塑了一个自己的像,满身盔甲,穿靴戴帽,还自封法号“破邪见尊者”,这就是第444尊罗汉。在菩萨殿后是孙中山纪念堂,位于全寺的中心。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曾停放在寺后金刚宝座塔中,1929年移葬南京紫金山。水泉院是全寺风景最佳处,有卓锡泉、假山、鱼池、古柏等点缀呼应,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卧佛寺的由来

香山以北2.5千米左右便是卧佛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时称“兜率寺”,后又称“大昭孝寺”、“洪庆寺”、“十方普觉寺”等,因寺中有一元代铜佛最为著名,俗称卧佛寺。卧佛寺的铜卧佛长五米多,神态安祥,表现其“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内心世界,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这个卧式像是释迦牟尼临终前的纪念像,身后的12尊圆觉是他的大弟子,整组群像叙述了如来佛于娑罗树下向12弟子嘱托后事的故事。据记载,元代至元年(1321年)时“用工七千,冶铜二十五万千克”铸就此佛。进山门二进院为“三世佛殿”,殿两侧各有银杏树一棵,距今已千年有余,树围可数人合抱,高盈数丈。秋天银杏树叶渐渐变黄,飘洒铺地,故此又有“黄叶寺”别称。从佛殿出来往西走,在老虎洞和寿安山之间,有一条山沟,因过去盛产樱桃得名樱桃沟。不远处有个巨大的岩洞,可容纳20多人,称作“白鹿岩”。相传早在辽代的时候,有个骑着白鹿的仙人到这里游玩,因为风景秀丽不愿离开,就住在这里,因而称这里为白鹿岩。樱桃沟花园的门额上写着“鹿岩精舍”,就是由这个传说演变而来。

曹雪芹故居的由来

卧佛寺附近东南方向,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故居。曹雪芹祖先是汉族,后在清军入关前入旗籍,成为满洲正白旗的包衣。后来家里世代为官,从他高祖曹玺起,经祖父曹寅、父辈曹(fu),连任了65年的江宁织造,负责掌管宫廷所用纺织品的织造、采购和供应,深受康熙宠信。但雍正即位后,杀害了不少自己的同胞兄弟和康熙的宠幸大臣,曹家被革职抄家,家产没收,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才十二三岁。由于曹家与受雍正优待的怡亲王关系密切,还没有弄到一败涂地。乾隆上台后,又一次严厉镇压企图反对他的亲王,曹家再次受到株连,遭到更大的灾祸。从此曹雪芹便结束了他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时他已是青年。他家从城里搬到西郊香山脚下正白旗满族聚居的一个名叫北上坡的小村庄里,穷愁潦倒,靠卖书画和朋友接济度日。不久,这里的房子倒塌,他就搬到山后旗民杂居的白家疃(tuan),在山根下水溪小石桥边,盖了四间土房,一直住到去世。这期间他生活更加窘迫,过着绳床瓦灶、全家喝粥的苦日子。但他在困境里写出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前八十回。全书还未写完,因晚年生活困苦,加上爱子患白喉夭折,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年未五旬,便泪尽而逝,死的时候正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除夕。身后极为萧条,葬在香山地藏沟的一块旗人义地里。现故居已正式向游人开放。

新华门的由来

中南海的正门,现名新华门,前身是宝月楼,创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上下各七间。造此楼的目的是为讨得香妃的欢心。香妃即容妃,回族和卓氏女。她的哥哥图尔都反对割据,与容妃五叔额色伊配合清军,平定过霍吉赞兄弟的叛乱,都受到封爵,并被容许带家眷留住在京师。容妃27岁时以和贵人的身份受赏荔枝,入宫后受到乾隆宠爱,后来封为容妃,常陪乾隆跑马射箭。她深居宫禁,思念故乡,乾隆就将新疆回民迁来一部,在长安街西建房居住。房子形制依照回民的传统,并建礼拜寺与宝月楼南北相对,这一带居民区俗称回子营。每当香妃思念故土,乾隆就和她登宝月楼南望,见回子营就像见了家乡一样。关于香妃的传说很多,尤其是清末民初的一些无聊小说胡编乱造,都不可信。事实上,香妃在宫中度过了28岁,到乾隆五十三年(1778)才病故。

北京景山的由来

景山,本是元朝的皇家御苑范围,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把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复其上,于是垒成了这座假山。明代又叫万岁山,清时改名景山。景山海拔89米,是北京城区中心地域的最高点;山顶的万春亭是近瞰故宫、远眺全城景色的最佳处。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两个月后,势不可当的李自成的义军就包围了北京城。3月17日崇祯皇帝召问群臣,群臣皆无言以对,一片唏嘘。18日,李自成派受降的太监回城规劝崇祯认清局势宣布退位,崇祯大怒不从。当晚,一个姓曹的太监为义军打开彰义城(广安门)门,义军攻进了外城。崇祯登上景山一望,只见烽火连天,徘徊许久才返回乾清宫。19日晨,皇城已经守不住了,他又紧急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到来。绝望的崇祯无奈再次登上景山,自尽身亡。关于崇祯自缢的确切地点,说法不一:有说是山坡上的一棵海棠树,有说是一棵老槐树,有说是在管园人的小屋等等,但以老槐树的说法流传最广。

北海公园的由来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心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由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逐渐修建而成。

北海的修建与一个神话故事相关。神话传说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神仙。秦始皇曾相信方士徐福的话,派徐福去寻找仙人仙药。汉武帝也听信方士李少君之言,相信东海蓬莱有仙人仙药,结果派人去寻找一无所获。但汉武帝不罢休,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北面挖了一个太液池,在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叫“蓬莱”、“瀛洲”、“方丈”,以此比作三座仙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宫苑。北海公园就是这类建筑形式。北海(以及中海、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是“瀛洲”,南面的犀山台是“方丈”。我们今天不但可以在琼岛上见到仙境船的亭台楼阁,而且还能看到吕公祠、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北海的名胜除了太湖石、白塔、画舫斋、仿膳等,还有堪称叫绝的藏有《三希堂法帖》全部刻石的“阅古楼”、惟妙惟肖的小园林“团城”和我国古代琉璃建筑艺术珍品“双面九龙壁”。

北京天坛的由来

天坛是我国最大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地方。总面积270多万平方米,分内、外坛。天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北为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中为皇穹宇,三部分建在一条直线上,由一条长360米的台基(又称神道或丹陛桥)连接起来。

天坛最负盛名的是祈年殿,是皇帝祈求年成丰收的地方。它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用圆形,象征天圆;瓦用蓝色,象征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照天象建立的。中间的4根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24个节令。三层相加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柱顶8根童柱,象征36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着皇帝的“一统天下”。有趣的是殿内地面中心的大理石,表面的墨色纹理颇像飞舞的龙凤图形。传说这块石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飞龙常下来戏凤。不料有一次正赶上一个皇帝祭天,在石上跪着行礼,把金龙玉凤都压到圆石里。

从此,变成了一龙一凤的“龙凤石”。

颐和园的由来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也颇负盛名。全园占地约290公顷,周长8千米,有不同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多间。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为燕山支脉,原名瓮山,传说早年有一位老人,曾在山上挖到一只石瓮,因此得名。瓮山的前方,原有一片由泉水汇聚成的湖泊,称瓮山泊。元代著名水利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了西山一带的水源,引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明代又在湖边建立了许多寺院和亭台。1750年,清乾隆为祝贺他母亲的60岁寿辰,把山名改为“万寿山”,在明代圆静寺的基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

同时,疏导玉泉诸流,把山下的湖泊作了彻底的改造,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故事,将湖改称“昆明湖”。

山与湖合起来统称“清漪园”,即颐和园前身。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此园被劫掠一空。光绪年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进行重建,并改名颐和园。“颐”,古代用以表示休息、调养,而“和”,则是和谐、平安。二者合起来就是“颐养太和,保养元气”的意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再次遭劫,至今还留有抢劫、焚烧的遗迹。

圆明园遗址的由来

圆明园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的奇珍,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现在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即万春园)在内,通称圆明三园。遗址在北京大学校园正北,清华校园西北。三园外围周长约20千米,面积总计5200多亩。这里原是明代故园,康熙赐给皇四子,雍正即位后,从1725年起大事兴建,乾隆即位后继续扩建,到1745年又造景40处,命宫廷画家按景绘图,并亲自题诗,从这些图和诗可以想见圆明园当时的盛况。以后嘉庆时收并了西面几个赐园,道光皇帝又陆续兴建,从创建以来经过1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惊人的巨大规模。三园共构筑各类桥梁100多座,风景点140多处,楼台亭榭、轩廊馆阁等建筑面积计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而且还包括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园内建筑陈设豪华,并收集了全国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所以当时欧洲的有关文献盛赞它是“万园之园”、“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三园建筑形式千变万化,园林布局生动灵活。三园中圆明园面积最大,正门有六部朝房(中央各衙),二宫门有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从雍正到道光历代清帝,不但长期在园中居住,而且在这里举行朝政宴会,使圆明园变成了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从这里绕过一区山冈,前面就是九个岛屿环抱着一片宽阔的水面,构成了一带宫殿居住区,主要建筑是“九州清宴”,此外有“缕月开云”、“上下天光”,有可以登高远眺的高楼“天然图画”、以及“碧桐书院”、“杏花春馆”、“茹古涵今”……等建筑群。圆明园中最大的人工湖泊叫福海,四周仿照杭州西湖景色,建起了“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景区。福海中还根据古代仙家传说,建了三个小岛,名为“蓬岛瑶台”,海湾里有汉白玉石座伸入,上面建有宫殿,称作“方壶胜境”。

万春园是1772年将长春园以南的几家私园合并建成的,嘉庆十四年(1809)又收入西路几个赐园,合成三十景,是皇太后的住处,宫殿布置壮丽,园林环境潇洒舒适。

圆明三园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但令人痛心的是它遭到两次灾难性的浩劫,现在已变成一片废墟。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10月5日占领海淀,6日占领圆明园,大肆抢劫以后,又在10月18、19两天,派马队在全园各处放火,大火烧到附近各园以及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致使从海淀到香山10多千米范围内的宫苑惨遭破坏。珍贵文物更是被洗劫一空。现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里还保存有当年从圆明园抢去的重要文物。圆明园内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文源阁也全烧光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圆明园又遇到第二次洗动。使它变成了一座荒园,只剩下西洋楼中远瀛观南端的观水法残迹,以及极少数古建筑(如万春园的正堂寺)的破壁残墙。现西洋楼废墟仅存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经过整理可供凭吊。

香山公园的由来

香山是西山山岭之一,因主峰顶有两块巨石,形如香炉而得名,与万寿山、玉泉山合称三山。乾隆亲题二十八景,定名静宜园。后两次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古迹保留下来的不多。原来在香山各寺中规模最大的香山寺,有五层大殿,遗有辽金元历代古迹,现仅存石阶、石坊柱和残旧的石桥、方池,以及乾隆御制《娑罗树歌》碑一块。山上较有特色的园林是见心斋和双清别墅。见心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来多次修葺,按江南园林布局,院中心有半圆形水池,泉水从石凿的龙头嘴里注入池内。东南北三面依墙筑半圆形回廊,西面有三间小巧的水榭,背靠假山,假山上还有一座居高临下的正凝堂。“见心斋”,匾额为嘉庆帝亲题。双清别墅是1917年建的一所小庭院。地名来历是因这里有两眼清泉,传说是金章宗常来这里,梦见有泉涌出,早晨掘地果然得泉,于是名为梦感泉,后乾隆在泉旁石崖上刻“双清”二字。

香山遍植黄栌树,叶片圆形,秋来漫山红遍,十分壮观,因此香山红叶成为北京著名的胜景,半山腰有一处专门观赏红叶的梯云山馆。从山馆往上,有乾隆御制的“西山晴雪”碑,这是一段开阔地带,冬天大雪初晴,如琼雕玉积。远近景色并收眼底,是燕京八景之一。从西山晴雪再往上,即可攀登香山主峰玉乳峰,这里本名香炉山,因乾隆认为山上有玉乳泉,水质甘美,改名玉乳峰。又因山势陡峭,不易登攀,俗称鬼见愁。登上鬼见愁,可饱览香山全景。

西山八大处的由来

“八大处”指西山支脉东麓的卢师山、翠微山、平坡山,这三座山里的八座古刹。这一带原有很多寺庙,现仅存八座寺,大都是明清时建筑。八座寺名为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和证果寺。其中长安寺在翠微山麓,又名善应寺,规模宏丽,以奇花名树著称。有玉兰、紫薇、金丝木瓜等名贵花木。寺内有两棵巨大的白皮松,传为元代所植。据说其树皮烧灰调香油可治秃头,煮水喝可治伤寒,寺内僧人过去专售树皮获利。

灵光寺也在翠微山东麓,初名龙泉寺,这座寺里有一颗年代久远的佛牙,原来埋在辽代所建的招仙塔塔基里。塔被烧毁后,寺内僧人在塔基发现一个石函,里边有一个沉香木匣,藏着一颗佛牙,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和“天会七年(963)四月二十三日”的字样,以及梵文经咒。

三山庵是一处幽雅的庵堂,仅一层院落,创建年代不详,因坐落在三山之间而得名。三山庵西北的大悲寺,寺内大雄宝殿两厢的十八罗汉塑像极其生动,传为元末明初著名雕塑家刘元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殿后有两株八百多年的杏银树。

香界寺在平坡山上,是八大寺的主寺。寺院规模宏伟,有五进殿宇,依山层层升高。寺院东部有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花园,是清帝来此游幸的寝宫。殿内有一块传为康熙时出土的石碑,刻着大悲菩萨自传真像,菩萨脸上有胡须,雕刻精美。

平坡山顶上的宝珠洞,正殿供奉观音大士。殿后有一个洞,面阔、进深各两丈。相传清初香界寺的一个巡山和尚名叫海岫(xiu),又叫桂芳。为了遮蔽风雨,用手将山上的砾石一粒粒抠出,年长日久抠成这个大洞。洞石为小石子粘合云集,约在一万年前由洪水冲压而成,黑白闪烁,粒粒如珠,所以名为宝珠洞。

证果寺在卢师山上。唐以前,证果寺址名尸陀林秘魔崖。唐天宝年间江南一僧人名卢,造了一条小船,不设橹篙,任其漂流,说,船停我就住下来。到了卢沟桥桑乾河分两岔的地方,一岔通尸陀林,船停在林边,见秘魔崖上有一个石室,就住在这里。这个洞便名为卢师洞,“师”是对僧人的敬称。现寺有前后院落两进,寺西小院的西边就是秘魔崖,是一块嵌在半山的巨石,中空如室。崖下有石床石门窗,就是卢师洞。

北京国子监的由来

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孔庙西侧,就是我国古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我国很早就有国家办学的传统,最初叫做成均,后来叫太学,汉代时还用此名称。晋武帝时(276年),开始以国子名学,称国子学。唐贞观五年(631年),设国子监。北京的国子监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正式营建的,距今已600多年的历史。国子监与当时兴建的孔庙相毗邻,是按“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明、清两代均有改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增辟了“辟雍泮水”,使国子监规模齐备,富丽堂皇。所谓辟雍,是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是当年皇帝讲学的场所。辟雍为正方形,四面各显三间,是一座深广均为18米的方形殿宇。外面围廊环绕,被一池圜水围绕起来。水池四面架起石桥,有汉白玉石雕栏杆围护,池岸四面还有四个喷水的龙头。这就是“辟雍泮水”。国子监的组织,和后来的学校相似。在监读书叫“坐监”,学生称为监生。职教诸官中最高领导人是祭酒。

国子监内还保存着189块十三经刻石,因为它刻于乾隆年间,所以又称“乾隆石经”。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全部石经共63万字左右,是蒋衡一人书写,书法苍劲有力,一丝不苟,历时12年才完成。

琉璃厂文化街的由来

宣武区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专门经销古旧书籍、文物古董、碑帖字画、文房四宝以及与此有关的裱糊字画、雕刻印章、刻板镌碑等文化事业。

这一带在辽代是个小村,名叫海王村。在元代是为皇家烧制琉璃瓦件的窑厂所在地。明代又在这里设琉璃厂。当时人烟稀少,空旷荒凉。成为文化街,是康熙年以后的事。琉璃厂地处内城南门正阳门外,清初以来,内城闲杂人口都往外城迁移,这一带人口就逐渐增多,戏园、商店也兴建起来。而琉璃厂周围则新建了一片会馆,全国各地进京的商人、官吏、学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七日,京城举办的灯会也移到琉璃厂附近的厂甸,于是书铺和流动书摊随之慢慢地集中到琉璃厂。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召集大批文人学者编纂《四库全书》。这些人有的就住在琉璃厂附近,遇到需用的图书,就开列书目到琉璃厂书铺去寻找,书商为了适应他们的需求,又派人到外地各省去搜罗图书。促使琉璃厂书业兴旺,又带动了其他文化行业的发展。经营碑帖字画、文房四宝、文物古玩的店铺也兴盛起来,其中不少店家是世代相传、子继父业,所以出现了一批有渊博知识的行家。清末民初有不少名人和书法家为这些文化店铺题匾,如何绍基、翁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民国年间琉璃厂辟成东西两街,东街主要经营文物古玩,西街主要经营旧书业。解放初这里还有170多家大小文化店铺。十年内乱时期,这条文化街遭到严重破坏。现正在逐渐恢复传统特色。文物古玩方面,专营古今书画的宝古斋、荣宝斋、经营近代书画的墨缘斋、经营历代碑刻的庆云堂、专营仿古陶器的汲古阁、经营金石陶瓷的萃珍斋、经营徽墨的胡开文、及专营湖笔的戴月轩都颇有名气。古籍方面,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书店等都在这里开设了分店。街道房屋的整修也力求保持古雅的原貌,使人走到这里便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卢沟晓月的由来

卢沟桥在广安门外永定河上,因永定河古称卢沟河,所以名为卢沟桥。

清初卢沟河又改名为永定河,桥名则沿用至今。桥共11孔,全长266.5米,宽7.5米。桥墩为船形,分水尖上装有三角铁柱,可以击破河水化冻时撞击桥墩的冰块,人称“斩龙剑”。桥上两侧石雕护栏的望柱共281根,柱头刻大小石狮,千姿百态。北京有句流行的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容狮子之多。经文物工作者实地考察,共有大小狮子485个。桥东头坐的两只大石狮,身长1.73米,重3吨,身上爬着许多小狮子,只有20厘米大小。桥西头是两只石象,用头顶着最后的石栏杆,造型十分有趣。马可·波罗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古时卢沟桥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两岸有很多旅舍驿馆,行人清晨起来,天色初曙,尚见疏星晓月,所以“卢沟晓月”成为一大名胜,并被乾隆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现有乾隆所制碑立在宛平镇卢沟桥头。

北京白云观的由来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筑,也是我国著名的道观之一。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金时称太极宫,元太祖赐给长春真人邱处机居住,改称长春宫。后建白云观,邱真人死后葬在这里。现在的建筑是清代重修的形制。邱处机生于1148年的宋、金时期,山东登州栖霞人。曾拜全真教主王重阳为师,并成为其得意弟子之一,号称“七真人”。全真派道教,起初并没有完整的教义和教规,入道者,讲道德经,节制饮食色欲,淡泊自适,不参预政事。1220年,元太祖在随军西征途中,派亲信使臣以重礼诏聘。邱处机率领十八弟子应诏前往西域。成吉思汗对他“两朝屡召而弗行,单使一邀而肯起”的政治态度很赞赏,当时在军帐中接见了他。太祖向他问道,他答“以节欲保躬,天道好生恶杀。治尚无为清净之理”,太祖“赐之虎符”,赐给他大宗师的爵位,称他为“神仙”,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护送他东归。从此,邱处机在长春宫大开戒坛,宣扬全真教义,长春宫也就成为道教全真派的丛林圣地了。

明十三陵的由来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陵昌平。历经230余年,先后建立了十三座皇帝陵墓。陵园建筑规模宏伟,一陵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勾通各陵,形成一个整体。

明代永乐到崇祯,共十四个皇帝,其中景泰帝朱祁钰葬在京西金山,其余十三个皇帝都在永乐的周围安葬。所以统称为明十三陵。这一大片陵区也因封山而名为天寿山。共占地40平方千米,陵区周围建有陵墙,设十个关口,有一条南北向的总神路通向各陵。沿神路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神道柱、石象生、棂星门等。各陵布局大致相同,前有石碑、陵墙、棂星门、石五供、明楼等。明楼上立石碑,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周口店遗址的由来

龙骨山在北京西南郊房山县境内周口店附近,距北京约50千米。这里是史前人类化石和文化遗迹的所在地。1929年12月2日,主持考古工作的裴文中先生第一次发掘出“北京人”完整的头盖骨,成为我国和世界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周口店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为什么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呢?因为这具头盖骨,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既具有人的性质,又保留了古猿的特征;他能直立行走,四肢躯干和头骨构造都像人,脑量也超过古猿和现代大猿;他头部呈馒头型,眉脊粗壮,突出于眼眶上方,前额扁平,头骨壁厚于现代人,又与古猿相近。后来,这里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化石之丰富和它所代表部位的全面,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其后,又在这里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化石和遗物证明,他们是比“北京人”要晚得多的人类。然而,这个珍贵的文化遗址在解放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原先存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批包括“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一批化石,被美国人装箱运出,并很快神秘地失踪。是装上船运走了,还是中途失事沉落海底了,或者被日本人劫去了,始终是个悬案。

万里长城的由来

长城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因其工程浩大而艰巨,被誉为人类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的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为了相互防御,都修筑了烽火台、列城,以后逐步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长城的开端。公元前7世纪后,齐、楚、燕、韩、赵、魏、秦就已经修筑了若干段的长城。后来,燕、赵、秦三国修筑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匈奴入侵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在这个基础上大规模地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同时,秦始皇还在沿线设立了十二郡来开发和管理长城内外的地区。秦以后各朝代,也都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增建。尤其是明代,在270多年的时间里,大规模修筑长城竟达18次之多,把原来的土筑城墙部分都改为砖石结构,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全长6350千米左右,通称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据报道,宇航员从月球上回望地球时,所见到地球上的人工建筑物,万里长城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居庸关的由来

居庸关,距北京约60千米,是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也是北京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这里地势险峻,重峦叠嶂。又因景色秀丽,碧树葱茏,从金代起被称作“居庸叠翠”而列为“燕京八景”之冠。居庸之名,由来已久。史载,秦始皇曾经“徙居庸徒”于此。所谓庸徒,就是佣工、徒隶。居庸关也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居庸关城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关城内有一座汉白玉砌筑的高台,名叫“云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原是一个过街塔建筑,明初塔毁,后在塔上建庙,清康熙年间毁于大火。现在的云台就是元、明两代的街塔和寺院的基座。云台门内的石壁上雕有四大天王像,石壁上还刻有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刻成的佛经《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参考实物。也是研究元代宗教及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云台附近有一巨石独卧沟谷之中,人称“仙人枕”,亦称“穆桂英点将台”,因为石面有大小28个圆眼,传说是穆桂英搭帐篷时帐篷杆眼。

定陵博物馆的由来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他从万历十一年起亲自选定陵址,确定规制,动用工匠三万人,耗用白银八百万两,花六年时间修成定陵。明楼、宝城及加筑罗城等,都仿照永陵。

现其他地面建筑已不存。1956年5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开始有计划地发掘定陵,到1959年建成定陵博物馆。地宫共有五个殿堂,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中殿有甬道通向左右配殿。全部用石质拱券结构,没有梁柱。中殿陈设祭器,三个汉白玉雕的“宝座”前,有一个大龙缸,盛满香油,是点长明灯用的,另有黄琉璃制的“五供”。左右配殿中间有汉白玉垒的棺床,可能原是为了放两皇后的棺椁用的,但万历下葬明,两皇后的棺椁却与万历帝的棺椁都放在后殿的棺床上。地宫刚打开时,棺板上还有一些仪仗旗帜,覆盖着“大行皇帝梓宫”的丝织铭旌。帝后尸体均已腐烂。现在的棺椁都是根据原物复制的。

从地宫中还出土了许多殉葬物品,有皇帝的谥宝、谥册、金冠玉带等各种金银玉器和丝织品。万历帝的金冠,通体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编成,冠上镶嵌两条戏珠的金龙,工艺水平极高。皇后的四顶凤冠,每顶上都镶着几千颗珍珠和上百块宝石。孝端后的一顶凤冠上有三条金龙,两只凤凰,金龙口衔珠宝,凤凰口衔珠滴,身披翠玉,点缀宝石,极为华丽。孝靖后用的“百子衣”,周身用金线绣成松、梅、竹、石、桃、李、芭蕉、灵芝等八宝,还有百子嬉戏,或捕鸟,或捉猫,或摘桃,或戏鱼,活泼生动,各具神态。这些珍贵文物目前都在定陵博物馆的陈列室内展出。

八达岭的由来

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西去宣化、张家口、大同,东至永宁、四海。交通四通八达,“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它是古代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

八达岭关城,建于1505年。这里居高临下,形势险峻。如果说居庸关是古代北京门户,八达岭就像是一把坚固的铁锁,八达岭一旦失守,居庸关就大门洞开了。关城南北两侧,长城沿山脊随势而筑,在两侧高峰上,可以眺望长城内外景色。城墙高大坚固,可五马并驰,十人并行,沿城墙修筑有多处烽火台,堞墙上有垛口,下有射洞,便于远望与射击。烽火台为古代军事通信设施,台上备有柴草、硫磺、硝石等物,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叫做燧;夜间举火,叫做烽,有的同时放炮。古时在燃烧物中,掺和狼粪,烟高且直,远处容易看到,因此烽火台又称狼烟台。后来,人们常用“狼烟遍地”、“烽火连天”来比喻战争。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城堡。当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就攻破了有重兵把守的八达岭和居庸关,打入了北京城。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评论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狼非不足,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承德避暑山庄的由来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康熙四十六(1707)年,兴建初具规模,称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在山庄的内午门上题额“避暑山庄”。园内原有宫殿庭园、寺庙等各种建筑物约120处,风景点72处,其中康熙题名36处,乾隆题名36处。山庄内的建筑不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而是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基调,取自然山水的本色,兼有江南塞北的园林之美。这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随山势起伏,长达10千米,有大小10个门出入。山庄共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部分。

避暑山庄正门名丽正门,这是袭用元大都皇城正门的名字。门前题额和乾隆题诗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正宫大殿名澹泊敬诚殿,乾隆时全用楠木改建,所以又叫楠木殿。每当夏季,殿内楠木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宫殿区北部有一组建筑,主殿为“万壑松风”,是清帝读书、批阅奏章和接见官员的地方。这里地势较高,北临湖区。

布局灵活,主殿周围还有一些平房,用回廊连接。乾隆幼时,常在这里读书,陪侍康熙帝。继位后为纪念祖父的慈爱,将主殿改名为“纪恩堂”。

宫殿区东部的一组建筑,称为东宫,这里有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别殿。东宫之北有水心榭,是架在下湖与银湖之间石桥上的三座亭榭,为目前山庄内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景区。

避暑山庄的湖水总称为塞湖,由热河泉水、山谷瀑布和雨水汇成。芝径云堤横穿湖中心,是仿西湖苏堤而建。长堤连接着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如意洲是山庄的主要风景点之一,原有很多建筑,是清帝接见蒙古王公贵族、举行宴会的地方。现尚存无暑清凉殿和延熏山馆等。

平原区的主要风景点有万树园,这里北依山麓,南临湖区,占地约80公顷,种植各种名木佳树,西边地面空旷,绿草如茵,是清帝巡幸山庄时放牧的地方。平原区西部的文津阁,是皇家七大藏书楼之一,为度藏《四库全书》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

山峦区中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这里种有万树梨花,品种较多,每到春季,花香袭人,花色如雪。山庄东边五里有一座磬锤峰,又名棒锤山,峰顶有一巨大的石棒锤斜立,下面有石台。棒锤高38.29米,顶部直径15.04米,根部直径10.7米,生成300万年以来,一直挺立不倒,为承德一大奇观。避暑山庄芳园居的山岭上,专门建造了一座敞亭来观赏这一奇景,亭名“锤峰落照”。每当夕阳西下时,东面诸峰都已笼罩在暮色之中,唯有磬锤峰映着夕晖,显得格外孤高挺拔。

秦皇岛北戴河的由来

秦皇岛是山脉伸入水中演变而成的半岛。相传秦始皇曾经在求仙出游时,驻扎在这里,所以得名。因为拥有避暑胜地北戴河、历史名城山海关和天然不冻良港而驰名天下。

史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时,到达了秦皇岛附近的碣石山,还曾派人去寻找过山里的仙人。“俗传秦皇至此山见荆,愕然曰:‘此里师授吾句读时所用扑也。’下马拜,荆皆垂首向地,如顿伏状。至今犹然。”扑,为古时责罚学生和徒弟用的教鞭。故事说山上的荆条在秦始皇面前也不敢直起腰来,表示受用不起如此大礼。秦始皇登上碣石山后,在山上刻写了著名的“碣石门辞”,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由于年代久远,这一处刻石已找不到了。但碣石山却从此声名大震,历代皇帝、名人都慕名而至。后来,汉武帝刘彻也带文武大臣登临碣石,因而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又称“汉武台”。三国时曹操也曾登此山,并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碣石篇》。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所说的“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曹操登山题诗一事。秦皇岛西南海滨称作北戴河,古时为海运积储之地,后清光绪年间勘测铁路路线时,被外国工程师发现,被誉为理想的海水。

天下第一关的由来

长城的第一关是山海关,在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于渤海湾尽头。明洪武十四年(1381)魏国公徐达在此创建关城,设立卫所,因关城处于山海之间,始名山海关。这里是华北和东北之间的咽喉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官兵激战于石河西岸,迫使李自成撤退,于是清军从洞开的关门驰入中原,明王朝就此灭亡。

山海关城是四方形,有四座关门。东城门就是“天下第一关”。关口是一座高12米的长方形城台,东西向,东边即关外,西边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城台中间有一座巨大的砖砌拱门,有关门可以开闭。城台上筑楼,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上层额枋前悬有“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楼下是山海关的东城门。“天下第一关”每个字高1.6米,笔力雄浑,过去讹传为严嵩所书,其实是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本地人萧显所书,原匾藏在楼下,楼上收藏光绪八年摹刻的匾,楼外悬挂的是1929年摹刻的。

姜女庙的由来

山海关东门外6.5千米,八里堡之南有姜女庙(贞女祠),据《临榆县志》载,这座祠庙创始于宋以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民间流传的孟姜女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时苏州书生木巳梁为逃避徭役,奔走他乡,娶孟姜女为妻,正当两人成亲时,木巳梁被抓去修长城,一去不归。孟姜女为送寒衣,千里寻夫,来到长城边上,找不到丈夫,痛哭了三天三夜,长城城墙被她哭倒,露出木巳梁尸体,她也投海自尽。孟姜女的传说是从春秋时木巳梁妻的故事衍化而来的。后人据此建庙纪念,将这里的山石都与孟姜女联系起来。庙后的两块巨石,命名为“望夫石”,据说是姜女望夫的地方。石后有“振衣亭”和小石台,传为孟姜女梳妆打扮和更衣的地方。望夫石之间的小坑,俗传是孟姜女望夫所踏出的足迹。庙东南4000米渤海中有两块礁石突出海面,传说高的是姜女碑,矮的是姜女坟。姜女祠在望夫石前,现尚有山门、前殿、后殿等建筑。前殿塑孟姜女像,面带愁容,身穿素服,左右有童男童女侍立。龛上有“万古流芳”的大字匾额。两楹对联为:“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意思是说秦始皇今天又在哪里呢?万里长城是由无数人民的怨恨筑成,姜女虽死而犹存,千秋之下有望夫石铭刻她的忠贞。相传对联是南宋著名爱国文人文天祥所作。庙建在山岗上,有108级石阶可达山下。庙门前有一副奇特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幅对联应当念如:海水潮,朝(zhao)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之所以这样写,是利用古汉语中朝和潮有时可通写作“朝”,长和涨有时可通写作“长”的道理,虽是文字游戏,倒也有些意思。

蓟县独乐寺的由来

天津蓟县城西门内有一座独乐寺,据说是安禄山在此起兵反唐的地方。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寺内主体建筑为山门和观音阁。山门的屋顶为五脊四坡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观音阁外观为两层,中间有一暗层,实为三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平檐歇山顶。阁内供一尊高16米多的观音像,正中为空井。这座大阁建成以来,已有1000年历史,经历过近30次地震,其中有3次地震达到8级,震中就在蓟县县城附近,寺内房屋坍塌严重,唯有观音阁不受损伤,只在二层灰泥墙上有几条小裂缝。阁内所供观音头上还顶着10个小佛头,称为11面观音,这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之一。两侧胁侍菩萨和山门内天王像等也是辽塑,塑工颇精。观音阁下层四壁布满了明代画师所绘的罗汉像、山林泉石和世俗生活等壁画。

正定隆兴寺的由来

河北正定县的隆兴寺是一座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的著名古寺。它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初定名为隆兴寺。寺内有一尊驰名全国的铜铸大佛像,又称大佛寺。全寺占地约5万平方米,为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又较完整的佛寺建筑群。这里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有全国最高的铜佛像,还有号称“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此外,寺内的宋明雕塑、历代铜佛碑石、壁画等文物也极其丰富。

摩尼殿是隆兴寺遗存建筑的精华所在。大殿建于宋仁宗皇二年(1052)。摩尼是梵语,意谓珠、宝、离垢、如意,是珠的总称。这座殿的建筑形制极为特殊,平面方形,正殿宽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四面厚墙围绕,每边正中各出抱厦一间,形成十字形平面。抱厦的屋顶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打破了方形大殿单调沉重的格局,使整体建筑造型形成雄壮沉稳的基本风格,同时又不失华丽轻巧之美。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

热河行宫的由来

河北东北部的承德地区,原名热河。因这里有一条武烈河,汇集了附近的温泉,寒冬不结冰,所以称“热河”,地名也由此得来。这一带处于长城古北口外,其地理位置在清代很受统治者重视,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全部竣工。康熙和乾隆经常来此巡幸,接待漠北漠南青海新疆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苗族,以及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邻国的使节也来避暑山庄觐见皇帝。为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暑山庄周围建起了外八庙。清政府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缓和民族矛盾,调节外交关系。因此承德不仅是清帝与后妃们避暑的胜地,也成为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对于巩固国内统一和防御外来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外八庙的由来

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的东面和北面,星罗棋布的分布着宏伟壮丽的巨大喇嘛庙建筑群,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外八庙。

外八庙原有寺庙11座,其中溥善寺、普佑寺、广安寺、罗汉堂已毁,现仅存七座。它们是溥仁寺、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须弥福寿之庙。这些寺庙均为康熙和乾隆时修建的。因当年有10座寺庙分属8个办事机构管理,位置又在避暑山庄之外,所以习惯上称为“外八庙”。这是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北部边疆及西北少数民族和西藏的管理,利用蒙藏两族对喇嘛教的崇拜和服从观念,把喇嘛教作为一种联系和统辖的纽带而建立的。寺庙的位置及规模都由皇帝钦定,题额、匾联及碑文也都是皇帝撰写。寺庙主体都是殿式建筑,屋顶除了藏式建筑的平顶外,主殿都使用琉璃瓦以至铜制镏金鱼鳞瓦,显示了清王朝对喇嘛教的尊崇和国家的富强。乾隆时期修建的9座寺庙,都面向皇帝居住的避暑山庄,以山庄为轴心,在东面和北面整齐排列,形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态势。这是康乾盛世发展时期的产物,也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当年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来此观瞻和居住时,曾留下许多佳话。

清东陵的由来

清代的东陵,位于北京以东125千米遵化县马兰峪的昌瑞山。是规模宏大,体系较完整的古代帝后妃陵墓建筑群。传说当年顺治生前曾来到这里游猎,看到山峦王气葱郁,就取下射御钧弦用的板指,投向上空时对侍臣说:“板指落处,必定是佳穴,可以作为朕的寿宫。”此山从此被划为风水宝地,共埋葬有5个皇帝、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其中以乾隆和慈禧的裕陵、定东陵最引人注目。裕陵地宫工程浩大,既是一座雕刻艺术宝库,又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定东陵的建筑豪华更是超过了所有清代帝后的陵寝,先是随葬的宝物当时就价值5千万两银子。正因为如此,清东陵珍宝引起许多匪盗的涉足。最令人发指的是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的盗宝案。孙殿英借剿匪之名进入陵区,炸开金刚墙,盗走定东陵慈禧墓室里的所有珠宝。他的一名旅长韩大保炸开了裕陵入口,将墓室里的珍宝洗劫一空。此案败露后,轰动中外,国人一致要求严惩首犯孙殿英。结果孙殿英耍了一套江湖骗术,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释了盗陵的一位师长,一直逍遥法外。1947年孙殿英在河南汤阴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后来死在监狱中。

清昭西陵的由来

在清东陵的大红门外,有座单独的皇后陵昭西陵。陵中人叫博尔济吉特氏,她原是皇太极的偏妃。后来被立为孝庄皇后。她的儿子顺治当上皇帝后,她被尊为太后;她的孙子康熙继承帝位后,又尊称她为太皇太后。是清初政治舞台上很有影响的一个人物。

清初流传很广的“太后下嫁”的传说,就是指这位博尔济吉特氏与多尔衮嫂叔同居。皇太极死后,她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的生子在6岁时登了基。当时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及长子豪格,都想谋取皇帝的宝座,威胁很大。她于是趁多尔衮的妻子刚死之际,暗中嫁给小叔子多尔衮,用夫妻之情打动多尔衮,使他忠心拥戴自己的儿子,不与其争位。野心勃勃的多尔衮被小自己两岁的嫂子美色所迷,也就顺水推舟了。长子豪格看到叔叔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也就没敢轻举妄动。这位太皇太后按照清朝历来的规矩,死后应与皇太极葬在一起。可她在临终前却对康熙说,“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康熙坚决执行了祖母的遗嘱,把灵柩暂时停放在东陵,到1724年才正式葬入昭西陵。因为此陵从方向看,在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以西,所以叫昭西陵。为清朝皇后独葬陵墓开了先例。

清西陵的由来

清西陵距北京120千米,离东陵200多千米。一朝建两个陵墓群,常常令人费解。按道理,清东陵先后已葬着顺治、康熙两代帝后,雍正皇帝遵从祖制也应在东陵建陵。但他却没有,认为原在东陵选的陵址“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找了个借口。实际是他为争夺皇位,残杀兄弟,诛戮近臣,感到坏事做得太多了,不愿死后守在父皇跟前受责。于是,大臣们又重新替他选陵址,终于在易县秦宁山天平峪找到了“风水宝地”,认为此地是“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雍正当然十分满意,但又怕离东陵太远,与古制典礼不合而遭指责,便让大学士九卿会议讨论。善于体察圣意的大臣们自然知趣,引经据典地说明历史上各代营建帝王陵地有过许多分建的先例,而且说此地“与京师密迩”“其地实未为遥远”,可谓用心良苦。雍正于是遂了心愿。从此,雍正、嘉庆、道光、光绪都陆续在此建陵。整个陵区占地800平方千米,陵界周长100千米,规模宏大。现存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

悬阳洞的由来

山海关城东北5千米,还有三道关,因长城在山里盘绕,有关三重,故名。第一道关在山涧口上,第二道关在山脚,第三道关在山岭之腰。这里山势险峻,从关下仰望,长城好像悬砌在绝壁上。三道关上面的山石中有一处清泉,泉畔黄牛山腰有一座洞,名叫悬阳洞。洞周围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洞深37米,高14米。原来内建三层阁楼一座,龛内原供神像。今洞侧两壁尚有明清碑刻题记。洞内左侧上方又有一洞,洞口很窄,内有几十级石磴,只容一人通行,过了一段路,忽然光线由暗变明,洞顶上方有一垂直岩穴,从洞内可窥见天光照入,因此被称为“悬洞窥天”。县志记载:“洞顶有穴,日光悬照,然从山上迹之,终莫得其穿漏之处。”说从洞内虽可看见阳光照入,但在山上却找不到洞穴所在。悬阳洞由此得名。

邯郸吕仙祠的由来

吕仙祠又名黄粱梦,位于邯郸市北10千米处,是一组明、清建筑群。该祠是为了纪念传说中卢生在此巧遇吕翁,得枕而成黄粱梦而修建的。

富贵声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这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来源于唐代沈既济所著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故事大意是:在唐朝开元年间,一个叫卢生的青年在邯郸客店遇见了有神仙术的道士,两人共席而坐,畅怀倾谈。道士吕翁听了卢生要“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志向以后,便递给他一个青瓷枕,告诉卢生只要倚枕而卧,就可以如愿以偿。这时,店主人刚刚蒸上黄粱饭。卢生在枕上一睡入梦,在梦中娶娇妻、做高官。他开河广运,歼敌拓疆,屡建奇功。于是,升为吏部侍郎,又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后来两次遭诬陷,被贬官,几乎丧生。数年之后,皇帝知其受冤,重新起用他为中书令,封燕国公。五个儿子也都高官厚禄,皇帝也先后赐给他良田甲第和佳人名马。50多年,他青云直上至宰相,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在他年逾八十,生病临死时,一惊而醒,发现自己仍在客店,吕翁端坐身旁,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呢。黄粱美梦的成语比喻不切实际的虚幻梦想终究是一场空。吕仙祠内卢生殿里有卢生侧卧雕像,依旧睡意朦胧。

邯郸回车巷的由来

河北省邯郸市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历经159年,是当时著名的都城。这里不仅留存下来许多名胜古迹,而且还流传下来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胡服骑射、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我国京剧里有一出传统折子戏《将相和》,演唱的就是发生在邯郸古城里的一段历史史实。故事的发生地点在邯郸市老城街南端的蔺相如回车巷,巷内有两米多宽,巷口有碑亭。在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个忠勇爱国、才能出众的贤臣,一个是国相蔺相如,一个是大将廉颇,一文一武威震四方。

蔺相如原是赵王一个内侍的家臣,因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两件事,为小小的赵国赢得了尊严和声誉。赵王拜他为相,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廉颇心里不服,对人说:“我这个将军是出生入死拚杀得来的,不像人家光凭一张嘴!我见到相如,非给他难看不可!”相如听到这话后,就经常留心,有意回避他。有一天,两人的车马不期而遇。廉颇的车马根本没刹车礼让的意思,飞奔而来。相如一看,叫随从赶快把自己的车退到旁边的小巷子里,让廉颇先过。事后,别人都以为相如怕廉颇,可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怕他呢?两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我让路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廉颇听说后,深受感动,不久便登门负荆请罪,去赔礼道歉。于是,二人成为至交,传为千古佳话。

赵州桥的由来

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城南2.5千米处,横跨洨(xiao)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此桥名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当地俗称大石桥,是隋代石匠李春所造。桥为单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单孔弧券桥。全桥长50.82米,宽9.6米,由28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大石拱两头各建两个小拱,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水流阻力,又能减轻大拱券和地脚的载重,构思精巧,在世界桥梁史上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成就。特别是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为首创。就是现代建筑工程师也要为之叹服的。民间歌舞剧《小放牛》还将此桥编入歌词大加赞叹,足见人们对造桥工匠的钦佩。

晋祠的由来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这里因有晋水,后来改国号为晋,后人就用“晋”来名祠。唐叔虞祠就是晋祠。关于叔虞封唐,还有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据《史记·晋世家》说:周成王与叔虞一起游戏,成王摘下一片桐叶削成玉的样子。给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史佚就请选择吉日正式封叔虞。成王说:“我是和他说着玩的。”史佚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叔虞便被封在唐。

晋祠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天圣年间曾大规模修建。祠内为叔虞之母邑姜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这座大殿是晋祠的主建筑,至今仍保留宋代的形制和结构,大殿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大殿内空间较宽,斗拱用材大,出檐深远,侧脚升起显著,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木构建筑。

晋祠有三绝。一是周柏隋槐,自北周、隋代至今,依然茂盛葱郁。二是圣母殿内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其余是宦官、女官、侍女等。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宋塑中的珍品。三是晋水源流难老泉。晋水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1.8立方米。源头上建水母楼,内塑水母塑像和侍女。水母的形象是根据一个民间传说塑造的。相传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柳氏女子,嫁到古唐村来作媳妇,受婆婆虐待,每天挑水。有一天碰到一个白衣大士向她讨水饮马。饮完后白衣大士送她马鞭一根,说将这根马鞭插在水缸里,要水时提起鞭子,水就上升。柳氏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见到这支鞭子,把它抽出水缸,水就从缸中溢出,柳氏回家后忙用坐垫坐在缺口,但水还是不断地从瓮底下流出来。所以当地有句话叫“柳氏坐瓮,饮马抽鞭”。晋水源头名悬翁山,这故事或与山名有关。

中流砥柱的由来

三门峡是黄河流入大平原前的一座峡谷,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这里石壁陡峭,黄河滔滔从中流过,被迎面的神门和鬼门两座河心石岛劈成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流分别称人门、神门和鬼门。传说是古代大禹治水时用巨斧劈开的,实际三门都是黄河水流经过亿万年冲击的杰作。

为了根治黄河水患,人民政府在50年代末期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拦水大坝顺水下行约300米处有三个小石岛,中间的一座稍高些,岛高出水面7米左右,在激流中突兀而立。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中流砥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查探水路来到三门峡,曾写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丞相魏征刻在砥柱之上。书法家柳公权有“孤峰浮水面,一柱定波心,顶压三门险,根连九曲深”的诗句。这块砥柱石传说是仙人点设的航标石,上有“朝我来”赞砥柱石三字。船过三门天险,必须向砥柱石直驶,才能在峡谷口的大漩涡里转一圈,顺势绕过砥柱石进入缓流,否则会船破人亡。天门之险,向有“船到鬼门关,两眼泪不干”的说法。千百年来,中流砥柱始终屹立在惊涛骇浪之中,任凭风吹浪打,独自岿然不动,被视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此地尚有名人骚客题刻70多处,古朴苍劲。

永济普救寺的由来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南眺中条山,西临黄河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普救寺有名不在于历史悠久,而在于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传世之作《西厢记》诞生之后。西厢就在普救寺。

普救寺初建时,名叫三清院,后又称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派郭威起兵讨伐。因防守坚固,郭威围困蒲州即今永济长达一年之久,攻克不下,便召来西永清院中的僧人询问对策。僧人说:“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城克之日,不戮一人。”第二天,果真攻下蒲州城。从此,西永法院便改名普救寺。早年间,整个寺院十分壮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佛殿,还有精巧玲珑的东西两排厢房,共有300多间房子。紧靠西厢的墙外,还建有一个花园,相传是唐朝的崔相国建筑的佛居别墅,曾经为崔老夫人和莺莺所住。当年张生便住在西厢书斋,与别墅仅一墙之隔。张生相思病重时,莺莺写有“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与张生约会,后来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由于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动人,加上王实甫注重人物内心刻划及文采的华丽,使得《西厢记》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普救寺也就越发闻名。甚至连寺内的舍利塔也改称“莺莺塔”了,塔高约30米,塔身13层,为楼阁式砖结构,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汾阳杏花村的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我国晚唐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这个杏花村在哪里呢?

山西汾阳县有个杏花村,相传是诗人所写的杏花村。杏花村原来叫茂村庄、杏花坞,村民以酿酒为生,遍植杏树。史载一千多年前,这里的酿酒业就已经闻名天下了。杏花村北有子夏山,南有汾水河,酿出的汾酒向来被视为酒中上品。唐代的杏花村“长街恰付登瀛数,处处街头揭翠帘”,全村烧锅酒坊达到七、八十家。历朝历代诗人公卿来此把盏畅饮,赋诗弄墨,留下许多名篇、佳话。村内“古井亭”井水清冽,甘甜可人,传说曾有仙人点化此井。就连村里的八槐街,也是因传说中的八仙来此参加杏花酒会而栽了八棵槐树得名的。不过,关于晚唐诗人杜牧诗中所写杏花村到底在哪里,还有一种说法:在安徽贵池杏花村。说是诗人曾在池州即贵池任刺史两年,诗中表现的正是他身处异地而怀乡念祖的“断魂”之感,而且贵池至今仍有与此诗相关的古迹。但坚持在山西汾阳杏花村说法的人认为:杜牧虽不在山西为官,但在诗人的作品中有《并州道中》一诗。古代的并州就在晋阳,汾阳属其管辖。这首写他暮春行旅并州的诗,说明他曾走在汾阳去太原的大道上,自然到过杏花村。村内还曾发掘出一块石匾,刻有“牧童指处”四字。

五台山塔院寺的由来

塔院寺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一个塔院,高大的舍利白塔居于其中,明朝重修舍利塔这里才独立成寺。现在,雄浑巍峨的大舍利塔已经成为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之所以闻名遐尔,与寺内两件佛教藏物神奇的传说有关。据传汉代时古印度高僧摄摩腾来到中国后,看到五台山很像释迦牟尼在印度讲经说法的灵鹫山,山下还有一座古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于是便奏请汉明帝,在舍利塔上盖起了高塔,周围建寺庙。这神秘的舍利塔,原先埋藏在地下,明代重修大塔时把它置于大塔中。塔为砖砌,外涂白垩,塔高50多米,下为须弥座,刹顶华盖、仰月、宝珠等皆为铜制镏金,颇为壮观。在大白塔东面,有一座两丈来高的砖塔,叫文殊发塔。传说有一年塔院举办无遮大会斋,有位蓬头垢面的妇女领着两个小孩和一条小狗,手拿一绺头发对放斋的执事僧说:“法师啊,我身无分文,用这绺头发做施舍行不行?”执事顺手把头发扔到一边,让人盛了三碗粥给她。贫妇又说:“狗有生命,也该给一份。”执事又勉强给了一份,贫妇却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执事面露怒色:“你真贪得无厌!”贫妇脱口而出:“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说罢,跃身腾空,变成文殊菩萨,孩子变成仙童,狗也变成座下雄狮。众僧斋客望空便拜,执事僧悔之不迭。后来把这绺头发建塔藏之。

昭君墓的由来

昭君墓在内蒙呼和浩特市南9千米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zi)归(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前33),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到匈奴,后立为宁胡阏(yan)氏(zhi)。据史书记载,昭君之所以请求出塞,是因为入宫几年,不得皇帝爱幸,悲愤积郁所致。在辞别汉帝的宴会上,昭君着意修饰了一番,光艳照人,惊动左右。元帝大惊,想要挽留,但不能失信于匈奴,只好任她远嫁而去。公元前33年,昭君随呼韩邪自长安出塞。不久为呼韩邪生了个儿子。呼韩邪死后,又按照匈奴习俗,嫁给呼韩邪原来的妻子大阏氏所生的长子,生了两个女儿。晋朝因避讳皇帝司马昭的“昭”字,称昭君为明妃。

昭君的遭遇极富传奇色彩,因此引起后代许多文人的兴趣和猜测。尤其是昭君如此美貌,竟没有被元帝发现,其原因该如何解释呢?南朝文人吴均《西京杂记》说是因为元帝后宫宫女太多,不能一一面见,所以让画工把她们画下来,按图召幸。宫廷画工便趁机向美女勒索钱财。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画工便故意将她画丑,因此元帝没有见到她。直到辞别之时,才发现她的美貌惊人,一怒之下,将京师画工都杀光了。昭君墓远看青色蒙胧,据说塞外草白,独有昭君墓草青,所以历代相传,称为青冢。

今存昭君墓高33米,是夯土堆成,墓上草色青青,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墓前墓顶各建有亭。墓前有董必武《谒昭君墓》诗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意思是昭君自愿和亲,使胡汉两族和平相处,见识很高,自应千秋留名。而历来词客舞文弄墨,不过是各自借她抒写自己胸中的愤懑,不能掩没昭君为民族团结所作出的历史功绩。这无疑是对昭君所作出的最公正的评价。

成吉思汗陵的由来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草原的甘德尔敖包上。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只是一个衣冠冢。而真正的墓穴,一直是700多年以来的秘密。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是我国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汗国,对蒙古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1205年,成吉思汗取得了统一蒙古的伟大胜利。次年,蒙古各部召开联盟会议时,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蒙语中是像大海一样的国王之意。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在征服西夏的军旅中。按其遗嘱,为了顺利征服西夏,“秘不发丧”。西夏归降以后,诸将“奉柩归蒙古,遇人皆杀之。”到大本营之后,举行了隆重的只有少数王公参加的葬礼。为什么现在人们找不到成吉思汗的葬地呢?古时蒙古有习俗:贵族死后,埋入地下“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成吉思汗埋葬后,葬地还种了许多树木,以后“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能辨墓在何树之下。”若干年后,人们为了蔡祀方便,便把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八顶白色毡宫帐奉为灵寝,后来在伊金霍洛建了陵地。蒙古族古谚“英明在世,不留其骨”大概自此流传。

长白山的由来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朝边境一带,因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和四时积雪而得名。俗称老白山或白山,满语称果勒敏·珊延·阿林,意为长长的白色山。长白山以奇峰竞秀、天池斑澜、瀑布飞流和垂直景观闻名于世。长白山著名的山峰就有16座。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清人刘建封在他的《长白山江冈志略》中说:“二百里外即见此峰,白云遮绕,乃其常也。”他还在诗中咏叹道:“看罢归来回首顾,白山依旧白云封。”传说早年间的白山下住着王家母子,有一年母亲生病,儿子王生按村里白发老人的指点,到山坡去采药。历尽难辛困苦后,王生爬到这个宝剑似的最高峰,拣到又白又亮的石片,母亲吃后大病痊愈。

于是,许多人都爬上山顶采药,却只看到层层白云。白云峰的名字就传开了。天池位于长白山顶,为高山湖泊,是群山环抱的火山口,面积9.2平方千米,呈盆状,深处达310多米,池水终年外流不息。于是,在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形成落差为68米的大瀑布,如银河倒挂,蔚为壮观。堪称叫绝的是随着山势的增高,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看到从温带到北极的不同景色。这种自然景色自下而上的垂直变化,在地理学上叫垂直景观带。长白山分四个景观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山地苔原带。1980年,长白山被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镜泊湖的由来

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镜泊湖原叫湄沱湖,唐代渤海时期称忽汗海、忽汉湖,明清时称为必尔腾湖,就是“平如镜面”的意思。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由于火山爆发,熔岩堵塞了一段牡丹江河道,使上游水位上升,水面扩宽而成湖。湖体在群山环抱中呈南北狭长状,全长140多千米,号称百里长湖。

平地出高湖。在镜泊山庄北面的吊水楼瀑布堪称一绝:茫茫的镜泊湖水在这里沿着熔岩断裂面跌入百米深潭之中,宽约50米落差达20米,其声如惊雷撼岳,其势若万马奔腾。湖中岛屿以天然无饰和富于变化而著称:白石砬子岩石裸露雪白,远望如笋立;大孤山、小孤山、道士山等山石嵯峨,青松古雅;珍珠门由并列湖中的两个小岛组成,恰似镶嵌在湖面上的两颗明珠。而岸边高耸入云的城墙砬子,不仅山势险要,更因为是当年渤海国上京路湖州城遗址,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由镜泊山庄向西45千米可以到达“地下森林”。地下森林是生长在火山口内壁上的森林,也叫火山口森林。火山口大小不一,内壁陡直,壁上附有风化岩石和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经过漫长的岁月,火山口内外长满了茂密的原始森林。站在稍高些的火山口上向下望去,参天大树竟如蒿草一般,令人咋舌,叹为观止。

阿房宫遗址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便征发刑徒70万人,在渭水之南的今西安西阿房村兴建宫室,随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即阿房宫。

阿房宫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留名千古。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据史载,仅修成的前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且“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规模之大,似乎不大可信。但只要凭吊阿房宫遗址,即可疑虑顿释。在西安三桥镇附近的阿房村,可以看到一条7米高、1000多米长、200多米宽,占地26万平方米的土岭,这就是当年声势巨大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在遗址中有一座周长31米、高20米,用夯土筑起的土台基。当地人相传为“始皇上天台”。秦始皇派徐福去海上寻长生不老之药,徐福请始皇筑高台为他祈祷,于是就在新宫里修建了这座大土台。但台未完工,始皇便在出巡中病死,留下这片残迹。由于阿房宫并没有修成,实际上没有名称,据说要等完工后,才“更择令名名之”。阿房一词,有人解释是近旁的意思,因为距离咸阳很近。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后,烧秦宫“火三月不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骊山华清池的由来

华清池位于骊山北麓。从西周开始,各代都对这里的温泉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唐朝时是华清池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此建汤泉宫,后改为温泉宫。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根据北周王褒《温汤铭》中“华清驻老,飞流莹心”之意,将温泉宫改名华清宫。

在华清池大大小小的温泉池中,最著名的就是贵妃池,相传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洗浴的地方。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说的就是唐玄宗赏赐杨贵妃在此洗浴的故事。唐玄宗年轻时也曾有过一番作为,到了老年逐渐疏理朝务,沉湎于声色犬马中。他下密诏给太监高力士,为他物色美人。于是,找到了倾国倾城的杨玉环。因玉环本是玄宗之子李瑁的妃子,不好直接召入宫中,就先让杨玉环做女道士,道号太真。6年后,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从此,每年10月,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到华清池游乐,年终才返长安,这里实际上已成为他的皇宫。唐玄宗先后在40多年里来华清池36次,杨贵妃在这里居住也长达11年之久。所以,唐代诗人有这样的描写:“七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

处于太平盛世的唐玄宗,忘记了居安思危的古训,终于在安史之乱中,酿成了他和杨玉环的悲剧。从此,唐朝也由鼎盛走向衰落。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由来

1974年春,在陕西临潼县城东7.5千米秦陵附近的西杨村,几位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几个比现代一般人还要高大的陶俑。考古工作队经过发掘,大出所料地发现了三个秦俑坑,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这7000多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多匹挽马及数十万件兵器的出世,立刻震惊了世界,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气势磅礴的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这种以军队屯聚的形式从葬,是秦始皇生前为炫耀自己统一六国的赫赫战功和强盛的军威而精心安排的。1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坑内最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列68个,组成坑内军容的前锋。而南、北、西三端,各有一列分别面朝三个方向的横队,组成侧翼和后卫。坑的中间是38列纵队,全部面向东,每纵队中部有驷马战车,车后有3名身穿铠甲的武士俑,或持弓或持矛或为御。这种阵容,既可保证主力部队向前攻击,又能预防敌人从两侧及后面突然袭击。2号坑外形像一把曲尺,由89乘战车、200多个骑兵俑和600多个步卒俑组成混合编制的曲阵形。3号坑形似凹字,由68个卫士俑和一乘驷马战车组成了军帅指挥部。三个兵马俑坑,以屯聚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不动如山”的严整场面。

秦兵马俑坑,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它对研究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西安大雁塔的由来

大雁塔在西安市东南的慈恩寺里,塔高7层64米。大雁塔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唐僧从西域取经回来后,曾在此翻译经卷,兼任主持。

唐僧,法名玄奘,俗姓陈,河南偃师人,13岁在洛阳出家为僧。年轻时来到长安,后云游四方,深感佛学上“圣典隐晦,宗师异说”,为了探本求源,便决定到印度去求“真文”。经过长达17年的千辛万苦,他终于带着657卷梵文经典在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归来时,朝廷派官员众僧出城迎接,唐太宗亲自召见,还赋予他纲纪天下僧徒的权力。但是,玄奘不为尊荣所动,只求到嵩山少林寺去专心译经。太宗执意不肯,就把为穆太后修建的弘福寺拨给他作译场。3年后,太子李治为追荐亡母文德皇后,建立了慈恩寺,并亲迎玄奘来此主持。皇室对玄奘的译经工作给予了最大支持,太宗父子特命在慈恩寺东院别造译经院。唐僧在慈恩寺除了翻译经卷,还在此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永徽三年(652年),他为了贮藏经卷,依照印度建筑形制建造了大雁塔。据说印度古代达亲国有迦南佛殿,“穿山石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雁形是指塔基呈横矩形,通体而观,塔身如雁颈向上伸,塔基如两翼舒展。历来关于雁塔的命名说法不一,还有认为起源于佛教故事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