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名胜典故3

长江三峡的由来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总称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跨五县市,全长193千米。瞿塘峡在西,长约8千米,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仞,宛若刀削,山高峡窄,江流湍急,仰望天空,只见一线。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壁高几百丈,江面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为夔门,因奉节县古称夔州而得名。夔门之北就是白帝城。古诗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到50米,波涛奔涌,令人惊心动魄。瞿塘峡中的滟堆,历来是行舟的天险。这座江心石堆周围约20丈,冬水浅,可露出百余尺,夏水涨,仅露出一小块,极易触礁。现已被炸掉。巫峡在中间,长约40千米,峡谷幽深曲折,两岸山峰奇秀多姿。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分列南北两岸,十二峰的名字是:圣泉、集仙、松峦、望霞、朝云、登龙、聚鹤、翠屏、飞凤、净坛、起云、上升等,都因山峰的特征得名。其中望霞峰最引人注目,它立于长江北岸,姿态纤丽奇俏。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晚霞,峰顶上又立着一个人形石柱,像少女亭亭玉立,所以又名神女峰。关于神女峰的故事很多。相传赤帝的女儿瑶姬,曾帮助大禹治水,葬在巫山之南,变为神女。神女峰对岸的飞凤峰下有授书台,传说是神女授书给大禹的地方。巫山县城西高都山上的楚阳台,相传是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地方。

西陵峡在东边,已入湖北秭归、宜昌境内,长约75千米,以滩多水急闻名。

北朝文人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江水》中这样描写三峡风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岸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章说,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峰相连,没有一点缺口。重峦叠嶂,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半,不见日光和月色。到了夏季,江水涨上丘陵,上下交通便断绝了(因水涨时易触礁,船不敢行)。如果有皇帝命令紧急宣召,有时早晨从白帝出发,晚上就到江陵,其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就是骑着奔马驾着大风,也没这么快。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映着清光。两岸绝壁多生怪柏,山泉瀑布在其间飞泻。清幽茂盛,颇多趣味。每到初晴或霜晨。林涧中一片寒意萧条,常有猿猴发出长啸声,接连不断,异常凄厉。空谷中的回响,哀转良久才渐渐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绝句则以简洁的诗歌语言概括了郦道元这段文章中的意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写三峡舟行的迅疾,以及峡内江水的湍急,因是诗人自己的切身感觉,所以更觉骏快传神。历来都认为“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诗人的夸张,其实参看郦道元的记载,还是可信的。

武当山的由来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均县境内,是我国道教第一名山。方圆400千米,有72峰、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9台等风景名胜。据传从周汉以来,就有著名道家和道士在此居住和修炼,如周代的尹喜,汉代的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五代的陈抟等等。唐太宗贞观年间,均州刺史姚简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此后历代都在这里兴建道教寺观。元代全真道兴盛,武当山的神仙宫观也随之增多。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还在天柱峰顶建造了武当最早的金殿。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再加扩建,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宫的宏伟规模。现在武当山基本上还保持着明代初年形成的建筑体系。

武当山供奉的神仙主要是真武帝君。道教经籍上说,他本是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在武当山上修炼成仙,是威镇北方的大神。山上的许多建筑和神像都是为附会他成仙的经历而造的。例如磨针井,在进入武当山神道的第一重大门“玄岳门”内约10千米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道院。传说净乐国太子入山学道时,心志不坚,想下山还俗,走到这里,看见一个老母在井边磨铁杵,便问磨杵作什么用?老妇回答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太子感悟,又入山苦修,历42年最后得成正果。南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岩南有一座孤峰,像飞鸟的翅膀,上有梳妆台、飞升台等遗迹,据说就是真武飞升成仙的山峰。

武当山上最著名的古迹是天柱峰上的金殿。元代所造的金殿,在永乐时被移到天柱峰侧的小莲峰上。永乐十四年,在天柱峰顶另造了一座更加精美壮丽的金殿,一直保存至今。这座金殿坐西朝东,高5.54米、宽5.8米,进深4.2米。共3间,全为铜铸鎏金,屋瓦、斗拱、檐柱、门窗等均以铜铸构件卯榫拼焊而成,连接精密,看不出分件铸凿的痕迹。外面鎏赤金,玲珑剔透。屋顶为重檐庑殿式,垂脊上各立一组六件铜铸鎏金仙人神兽。金殿西南角柱上方外侧还嵌有一块黄澄澄的金块,传说是当年修造此殿时剩下的一块黄金,已被游人摸得晶亮。

黄冈赤壁的由来

黄冈赤壁亦称东坡赤壁,位于湖北黄冈县(古黄州城)城西门外的长江之滨。这是一座红褐色的石崖,临江下垂,形如悬鼻,故称赤鼻矶或赤鼻山,又因它赤色崖石屹立如壁,又称为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在此挥笔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使这个普通的赤鼻矶竟成为中外闻名的文化古迹。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官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性好游的苏轼很快喜欢上了风景秀丽的赤壁,并经常在赤壁矶下泛舟。元丰五年(1082年),年过半百的苏轼在赤鼻山上远眺长江,浮想联翩,既向往着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又对自己想有所作为而又无可奈何的境况感到悲哀,于是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在同年,两次泛舟于赤鼻矶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称赞“词是明星耀日月,赋是双珠可夜明”,一词二赋的独特艺术魅力,使黄州赤壁发出光彩,遂使“东坡赤壁”誉满天下。实际这里的赤壁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不少人来此吟咏,但名气不大,苏轼写过后才名闻四方。

南岳衡山的由来

衡山在湖南中部,大小山峰72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著名。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其他重要山峰也在海拔1000米以上。相传舜南巡和大禹治水都到过这里,历代帝王在这里举行祭祀大典,文物古迹很多。南岳大庙是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

南岳有四绝,一是祝融峰之高:传说上古祝融氏葬在这里,祝融是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峰平时云雾缭绕,很难看见峰顶。从南岳镇望去,最高处是南天门。

二是藏经殿之秀:藏经殿在衡山赤帝峰下,相传为南朝陈代僧人慧思所建。明太祖朱元璋曾送此殿一部大藏经,所以名藏经殿。现经卷已散失。殿堂附近古木参天,奇花遍地,风景秀丽,所以被称为南岳四绝之一。

三是方广寺之深:方广寺在衡山莲花峰下。此寺所处环境幽深,附近有涧潭、泉水和林石。俗语说:“不游方广,不知南岳之深。”所以也称一绝。

四是水帘洞之奇:水帘洞在紫盖峰下,水源来自峰顶,流经山涧,汇入石池,水满溢出,垂直下倾,高二十多丈,每年春夏之交,水势最盛。水帘洞周围古代题刻很多,有李商隐所写的“南岳第一泉”等。

衡岳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宋元明历代扩建,明末毁于战火。清朝重建后又毁,现庙为光绪八年所建。内有正殿、奎星阁、忠靖王殿、关圣殿、观音阁等建筑。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高22米,正面七间,规模宏敞。柱头施如意斗拱,檐下雕镂人物故事,均为木雕,极其精美。其中嘉应门、御碑亭和寝宫等建筑,尚保存有宋明时代的构件。殿内外用石柱72根,象征南岳72峰。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与《衡岳》诗所说粉墙丹柱已不一样。但周围松柏参天,仍很幽雅。

长沙岳麓山的由来

岳麓山在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古人将其列入南岳72峰之一。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因其为南岳之足,故称之岳麓。岳麓山总面积8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也只有290多米,但却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层峦耸翠,山涧幽深,更兼与湘江山水相依,历来为人们所珍重。自西汉以来,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许多遗迹。至今仍有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和宋刻禹王碑等古迹。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也称爱枫亭。亭在岳麓山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小山上,四周皆枫林,春时青翠,深秋时枫叶红艳,别有佳趣。爱晚亭是清乾隆(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修建的,并亲自撰联一副:“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因取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而命名为爱晚亭。1952年亭又经修葺,朱栏藻井,焕然一新,毛泽东题有“爱晚亭”额。在岳麓山半腰有麓山寺,始建于晋泰始四年(268年),殿宇宏伟,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惟存一栋藏经阁。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冽甘甜。相传曾有一双白鹤飞来,止息于泉水之上,倩影倒映,使水味甘冽,故而称之白鹤泉。泉边有碑刻题跋与诗句,记载着泉的历史和趣闻。

桃花源的由来

千百年来,“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称。那么,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所描写的令人向往的境界,能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参照呢?

相传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就在湖南省桃源县城西南15千米水溪附近的桃花源。在这片东西宽3千米、南北长不到5千米的山峦上,苍松蔽日,翠竹簇拥,桃林成行,溪水潺潺。在绿色掩映的岫壑之间,有耸峙题额“桃花源”石制牌坊,两旁楹联为:“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在1500多年以前,晚年的陶渊明看透了东晋社会的黑暗,怀着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他用自己那生花妙笔杜撰了桃花源的空想社会。他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透了,这里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们过着安宁、和睦、自给自足的淳朴生活。陶渊明的诗文问世后,立刻获得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于是,人们开始寻觅作家笔下的所在,终于发现桃源县的桃花源颇为相似。

自唐代以来,人们开始在这里按照诗人描绘的“图样”苦心经营,仿照《桃花源记》的意境,留下了大量古迹,倒是“真作假时假亦真”了。象缆船洲、桃花溪、秦人古洞等等,堪称与诗文描绘一般无二。尤其是诗人描绘的“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致依然在目,令人忘返。此间还有历代名家留下的题咏碑刻,以及古建筑群等遗迹。

洞庭湖的由来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面积2,820平方千米,号称八百里洞庭,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唐代诗人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形容洞庭湖在秋水大涨时,波平水满、涵容天宇的壮观景象,历来传为咏洞庭的名句。自古以来,洞庭湖一带就流传着关于舜和二妃的故事。传说虞舜继承尧的帝位后,巡行南方,死在苍梧,葬于九嶷山。他的妃子娥皇、女英为此痛哭,泪水把湘水边的竹子都染成斑斑点点,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又传说娥皇、女英死后化为湘水之神。屈原所作《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篇,《湘夫人》开头说:“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四句诗可视为咏洞庭秋色的绝唱。现湖南省宁远县东南舜源峰下有舜陵,以及明代所建舜庙遗址,庙前二峰即名娥皇、女英。洞庭湖中的君山上,有二妃墓。传说娥皇女英是尧帝之女,嫁给舜后,因舜久出不归,便来君山寻找,听说舜死在苍梧,也因悲痛过度死在君山,葬在此地。墓前镌有“虞帝二妃之墓”碑。君山是洞庭湖中的山岛,四面环水,有大小72个山峰。李白《游洞庭》五首说:“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都是借二妃葬于君山的典故描绘这里湖光山色的秀美和明净。

岳阳楼的由来

岳阳市西门的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是江南最著名的楼阁之一,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古楼。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这里在东汉建安年间,原是屯兵储粮的驿站。刘备和孙权在赤壁大战后夺得荆州,鲁肃便率万人驻守巴丘,扩建城池,在西门城墙上建阅兵台,名阅军楼。盛唐宰相张说驻守岳州,将楼台大加修葺,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孟浩然那首著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说的。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在临死前二年(大历三年),来到此地,作了一首《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宋庆历四年(1044),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又重新修葺岳阳楼,并请当时主张政治革新的大臣范仲淹写了一篇《岳阳楼记》。

这篇散文首先以宏伟的气势概括了洞庭湖衔山吞江的浩瀚景象,然后由巴陵岳阳向来是谪居之地这一点生发感想,描绘古往今来的被贬文人在登楼观望洞庭湖阴晴不同的景色时所产生的悲喜之情。并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因为离开故乡、忧惧谗害而悲,或是因心旷神怡、荣辱皆忘而喜,都是因外物而感,为自己而发,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合乎古仁人之心。这一光辉思想的提出,是这篇《岳阳楼记》能传诵千古的主要原因。岳阳楼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岳阳楼共二层,重檐飞式屋顶,上盖绿色琉璃瓦,各层飞角有龙凤琉璃饰件。主楼平面宽17.24米,深14.54米。楼高19.72米。四面环绕明廊,腰檐设有“平座”,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湖水。从楼底到楼顶,仅用四根楠木柱支撑全部重量。飞檐和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下托类似北方建筑中用的如意斗拱。据明代万历年间王圻所著《三才图绘》说,古代的岳阳楼是十字平面,四面突轩。明以后便改成二层三檐。现在的岳阳楼为清光绪三年(1880)重建,构架重新换过,主楼建在原来的楼基之后。北边建“三醉亭”,传说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因而得名。南边为“仙梅亭”,据说明崇祯年间修楼时曾挖出一块石板,上面花纹酷似枯梅,当时人以为是仙迹。现有仿雕石板嵌在亭中。岳阳楼内还有清著名书法家张照所写的《岳阳楼记》石雕屏。

珠海零丁洋的由来

南宋著名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一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诗,因诗中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一直传诵不衰。诗中所写的零丁洋,又称伶仃洋,就在广东省中山县南。

文天祥20岁时中状元,公元1275年任赣州知府。当时元兵大举进攻南宋,文天祥在江西募义军北上抗击,声名大振。1276年,他以右丞相枢密使的身份出使元营,慷慨陈词,坚强不屈。可气的是腐败的南宋朝廷却又暗中派人前去求和,文天祥被元军扣留。元军押送他经过镇江时,他乘夜逃脱到福建,重新招募将士,辅助宋端宗再次起兵抗战。1278年,他在广东海丰遭到元兵袭击,兵败被俘。次年,降元宋将张弘范逼迫文天祥给保卫崖山的宋将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严正拒绝,把自己写下的《过零丁洋》一诗展示给张弘范,表明自己宁愿殉国,决不投降的意志和决心。《过零丁洋》诗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后,宋军在崖山战败,南宋灭亡。元朝统治者对他百般折磨、软硬兼施,但始终未能得逞。文天祥被元军囚禁在燕京(今北京)的狱中后,始终大义凛然,威武不屈。1283年,文天祥从容就义。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直感染教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海南三亚的由来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是我国自然风景优美的城市之一。三亚多曲折港湾、沙滩、海岛和热带原始森林,气候冬暖夏凉。银沙碧海与绿水青山相辉映,椰子树、油棕树点缀城镇,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南国椰岛风光图。

优美的三亚,有许多风景名胜。但最著名的还是天涯海角和鹿回头两处。

天涯海角在三亚市西24千米。面向大海,背靠群山,山脚向海里伸展,巨大的岩石斜峙海边,周围乱石棋布,为古代往返崖州必经之路。过去因这里山道崎岖险狭,要下马徒步才能过岭,故称为下马岭。古时候,因为这里海滨巨石峥嵘,雪流滔滔,海天一色,一望无际,人们便以为这里是海岛陆地的尽头,常常用天涯、海角的字眼比喻此地,并在这里的巨石上,留下了“海角”、“天涯”、“南天一柱”等题刻。

鹿回头在三亚市南5千米。是珊瑚礁上的一座山岭,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然后折向西北,貌似一只金鹿站立海边回头观望。传说很久以前,五指山上有位勤劳勇敢的黎族青年猎手,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鹿,就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了9天9夜,翻过了99座山,一直追到三亚湾边的珊瑚崖上,花鹿走投无路。猎手搭箭弯弓,准备射鹿。突然,花鹿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饱含深情的泪花。回眸凝望。猎人放下弓箭,把姑娘带回家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因为岭是花鹿的化身,人们就根据传说,给这里起名鹿回头。

桂林山水的由来

广西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一个誉满中外的山水城市。唐朝时杜甫说“宜人独桂林”;宋代时范成大称“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随后李曾伯直书“桂林山川甲天下”,至前清时,金武祥定论“桂林山水甲天下”。从此,沿称下来。

桂林之美,美在碧莲玉笋般的万点尖山,美在如情如梦的一江清水,美在幽深神奇的洞穴。桂林之山与三山五岳不同,既不险峻高耸几千米,也不蜿蜒螃礴几百里。这里的山,平地崛起,奇中见秀。桂林市区200多座石峰,平均相对高度不过70多米,甚至被誉为“南天一柱”的独秀峰也仅高60米。而这些石峰皆耸立于平原之中,却陡峭如塔,万象森罗了。所以人们常用“天外奇峰排玉笋”、“万笏千笋平空铺”的诗句来形容桂林的山峰。这正是岩溶峰林的本质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万年以前。海陆变迁之后,使这里沉积下厚厚的石灰岩,其后被地壳构造运动中挤成裂隙,以致破碎。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使地表植被非常茂盛。大量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进入石灰岩中,石灰岩被溶解侵蚀和冲刷下切,形成了今天的奇峰异洞。而漓江源头植被茂盛,江水泥沙含量极少,进入桂林纯石灰岩地区后,水更加清澈。因此,碧水萦回,游鱼可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是岩石、气温、雨量、水源、植被共同协力创造的。

桂林象鼻山的由来

桂林的山,多平地拔起,或孤峰兀立,或峰丛连座,或峰林簇拥,姿态各异,变化万端。更有惟妙惟肖的老人山、象鼻山、骆驼山、骑马山、芙蓉山、斗鸡山、净瓶山、书画山、月亮山等等,都极为逼真,可谓“千仪万态看不足,但凭摹似每每同”。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区滨江路南端阳江和漓江的汇流处。它像一只大象,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吸饮江水。水上有象眼岩,岩口扁长,左右对穿;山下有著名的水月洞,它是象鼻子和象身之间的一个溜圆大洞,洞中江水贯流,丰水期可通小船。每当明月之夜,看水月洞倒影,酷似皎月浮江,景色奇绝。宋代蓟北处有诗赞道:“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象鼻山,原称漓山,因“在漓水之阳”而得名。唐朝时的官员以其音与陕西临潼的骊山相同,曾改称仪山、沉水山。但当地老百姓还是喜欢它的形似大象,而称为象山、象鼻山。明代孔镛咏此山:“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大旅行家徐霞客是这样描写的:“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又以此。”

象鼻山不仅是风景名胜之处,也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将领朱亮祖攻取桂林时,曾在此屯兵。太平军也曾在山上驾炮轰城。

成都杜甫草堂的由来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在759年冬天来到成都,于浣花溪畔苦心经营了一所草堂,前后在这里住了将近4年的时间。千百年来,草堂虽几经摧残,却被后人一次又一次修复起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初到成都时,寄住在浣花溪上的僧寺里,次年春天在溪边找到一块荒地,靠着一棵大楠树,盖起了简陋的茅屋。这就是他诗中一再提到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的成都草堂。后世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投奔成都,是由于当时任东西两川节度使的严武在成都。杜甫和严武是世交,不仅是文学上的诗友,政治主张也很接近。杜甫流亡成都后,严武多方关顾,并多次造访草堂。杜甫曾有诗:“元戎小队出郊垌,问柳寻花到野亭。”对严武轻骑简从到草堂来表示感激。严武病死后,杜甫惟一的依靠也没有了,只好痛别成都,乘舟东下,草堂开始日渐荒芜。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留存下来的有247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他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比较安定,过着“为农”的生活,与四邻的“田父野老”都相处无间,结成纯真的友谊。尽管如此,他没有忘却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先后在此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桔》等反映“世上疮痍”的千古名篇。

白帝城的由来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城东4千米长江北岸。这里古称鱼腹,西汉末公孙述割据四川,借托“殿前井中有白龙出”的传说,在公元25年自称白帝,改鱼腹为白帝城。公元219年,东吴吕蒙攻入江陵,关羽退保麦城,被吴将潘璋的部将追获斩首。221年,刘备将伐孙吴,张飞带兵从阆州下江州,临行时,被帐下将张达、范强杀死。张范二人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孙权。222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吴,从巫峡建平到夷陵界,结八百里连营。吴国镇守荆州的大将陆逊采用火攻,蜀军大败,刘备逃入白帝城。蜀军的舟船、器械、水军、步兵及军资损失殆尽,尸体塞满江中。223年,刘备病重,命诸葛亮辅太子,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给太子下诏说:“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即白帝城)去世,年六十三。这就是白帝托孤的史事。白帝山上现有白帝庙,唐以前是公孙述祠,清代改为白帝寺,今存寺为康熙后重修,明良殿内塑有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像。白帝城在唐人诗中屡见。如李白著名的绝句《早发白帝城》头一句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形容白帝城地势高峻,从山下仰望,如在云中。据苏轼的《东坡志林》说:诸葛亮还在白帝附近的平沙上造八阵图。这是一种作战的阵法,大约有百余丈,垒石八行。从山上俯视,为六十四个位次。近看则都是卵石,不可辨识。据记载,诸葛亮八阵图遗迹有三处,一处即白帝平沙上(今奉节县南江边);一处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一处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弥牟镇。弥牟镇的八阵图遗址至今尚有五磴半石垒。杜甫看了白帝这处的八阵图,还作了一首有名的《八阵图》诗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人感慨诸葛亮功盖三国,八阵图使他成就大名。江水千年流逝,而此八阵图石堆则几百年不动,似乎上天也为当初刘备失策吞吴而留下了这一遗恨的故迹。

武侯祠的由来

武侯祠在成都市。诸葛亮封武乡侯,故名。始建于公元6世纪。是西晋末年16国中的成国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兴建的。武侯祠殿宇两侧有一座用砖墙围绕的古冢,这是刘备和甘夫人、吴夫人的合葬墓,叫做惠陵。陵墓外有寝殿和照壁。昭烈庙在诸葛亮殿前。正殿中塑有刘备像,面容丰满,两耳垂肩。东西偏殿内塑关羽张飞像。殿前左右廊庑与二门联接,形成一组严整的四合院落。两廊塑有28名蜀汉文臣武将坐像。每座像前有小碑,刻其传略。诸葛亮殿称静远堂,取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这也是一组风格典雅的四合院式建筑。殿内三龛奉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贴金彩塑坐像。诸葛亮端坐正中,手执羽扇,面容安详。

正龛右侧有三面铜鼓,是南朝遗物。铸造精美,纹饰古朴,后世称为诸葛鼓。传说诸葛亮南征时,军中白天用这种铜鼓做饭,晚上用来报警。实际上这种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遗物,叫做夷鼓。

武侯祠二门前右侧亭内有“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刻石,因三者俱佳,故称三绝碑。也有的说三绝指诸葛亮功绩、裴文和柳书。祠内遍植古柏,浓荫蔽日。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蜀相》诗记咏这座祠堂: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开头写祠堂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的气氛,又通过阶下自管自逢春发绿的碧草和树上黄鹂欢叫的景物描写,表现年年春来,不见斯人复归的意思,流露出深切的怀念之情。第三联概括了诸葛亮从结识刘备到扶佐刘禅的一生功业,写出了他运筹帷幄、力图统一的才略,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精神。最后两句叹息诸葛亮一生为兴复汉室耗尽心血,而壮志未酬、身先去世,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还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怎能不使古往今来一切有志于振兴国家民族的英雄人物为之泪流满襟呢?杜甫的诗不仅说出了志士仁人前来祭拜武侯祠的共同心情,就是平庸的人来到这里,想到这首诗,也会肃然起敬的。

都江堰的由来

登上离成都只有60千米的灌县城外的玉垒山,都江堰全景便尽收眼底。都江堰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驰名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不仅历史悠久,千年不废,银水长流,而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都江堰古名都安堰,也称犍尾堰、前堰、百丈堰,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秦国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建的。传说李冰上任伊始,就和儿子李二郎沿岷江沿岸查看山势水情。他们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决定开凿玉垒山,让一部分岷江水沿着缺口流到山东边去,既可灌田,又可分洪,这个缺口就叫宝瓶口。但宝瓶口过水量毕竟有限,灾害仍未免除。李冰父子决定在岷江江心筑堤,把岷江分成两股,一股通过宝瓶口,一股作为岷江本流。但岷江水急浪高,卵石和岩石在江心都经不住洪水冲击。李冰恰好发现山里的妇女洗衣时把装有衣物的竹笼放在溪水里却并未冲走,便联想到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来筑堰。鱼嘴和金刚堤就这样堆成了。为了加强减灾作用,保证灌溉用水,李冰父子又设计修筑了飞沙堰溢洪道。这样,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创造性的水利工程胜利完成了。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人们可安居乐业了。所以,李冰把大堰取名都安堰,后改称都江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造福于天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怀着敬仰之情,人们在玉垒山下为李冰父了修了二王庙。

峨眉山的由来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峨眉山的赞誉。峨眉山位于成都南面160千米的峨眉县境内,总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是大峨、二峨、三峨三山的总称。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望如峨眉,故而得名。

峨嵋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说,东汉明帝时,有一天,有位名叫蒲公的隐士正在山上采药,忽然见一头放金光者,坐骑白象,从空中飞驰而过,遂跟踪到顶峰,却又渺无人迹。后来,蒲公被告知这是普贤菩萨显现全身。蒲公便舍宅为庙,供奉普贤,以后峨眉山就成了普贤道场。普贤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释迦佛的右胁侍。佛教说他专管“理德”,表“大行”,他的职责是将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峨嵋山至今尚存庙宇80多座,供的第一尊菩萨就是普贤,最早的寺庙是普贤寺。

在峨眉山众寺庙中,万年寺名气最大。寺内供奉着通高7.3米,重达62000千克的普贤骑象铜像。始建时称白水寺,后改为圣寿万年寺。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信佛。她年轻时,为博得穆宗的宠幸,曾向峨嵋山普贤许愿,若生下太子,定为菩萨建殿穿金。不久,果然生下太子朱翊钧,她便向峨眉山寺庙赐金赠经。朱翊钧登上帝王宝座后,也不忘这段渊源。万历二十七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庆祝母亲寿辰,便敕书白水寺,建高大无梁砖殿,将普贤瑞像保护起来。于是,僧人按天圆地方的古老学说,设计了这个上圆下方、顶状穹窿、砖拱结构的无梁殿。万历皇帝又赐额为“圣寿万年寺”,以祝母亲圣寿万年。万年寺从此沿称下来。

峨嵋山顶峰叫金顶,海拔3077米。这里是观日出、云海和佛光、圣灯的宝地。佛光是指每当雨雪初霁,风静云平,夕阳的余晖斜射在金顶舍身岩的云层上,就会衍射而成一个七色光环。游人看光环时,可见镜中暗影与观者影形一样。人动影随,交映成趣。但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的身影,不能看见他人身影。所谓圣灯,也是一种自然现象。黑夜里,金顶舍身岩下可忽见一光如豆,继而数点如萤,渐次成百上千,时聚时散,如灯光万家,这实际上是一种磷的亚稳定发光物质,白天受到太阳光的激发,促使原子运动,在夜晚发出绿色的光来。

乐山大佛的由来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东凌云山麓,依山临水。大佛通高71米,肩宽28米,耳长7米,鼻长5.6米,仅脚背上就可围坐100多人。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乐山是四川比较早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乐山凌云九峰,峰峰皆有寺庙。乐山大佛是凌云山上凌云寺的海通和尚发起建造的。凌云山坐落在青衣江和岷江交汇处,江水湍急,常常覆舟殁入。海通和尚目睹惨状,决定凿佛镇妖,消除水患。他栉风沐雨,历尽艰辛,化缘20年,才筹得一笔可观的经费。佛像未建,却有郡吏来敲榨海通积聚的银钱,海通怒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威胁说:“尝试将来”海通当即“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不久,没等大佛凿成,海通和尚就故去了。后来,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资助。这样,开凿了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的乐山大佛,历经90年,至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才告完工。大佛凿成后,曾建有13层楼阁覆盖,并彩绘全楼,后毁于战火。

乐山弥勒大佛雍容肃穆,和一般寺庙里的袒腹大笑的弥勒佛不一样。佛经说,释迦牟尼生前预言,他死57亿多年后,有弥勒佛下降人世,继承他的佛位。而到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有个叫契此的大肚和尚,自称弥勒转世,佛徒竟信以为真。所以五代后的弥勒佛都是笑模笑样的,都是以契此和尚的形象为蓝本的。而乐山大佛早在唐朝时就完工了,所以神情和其它佛一样,端庄慈祥,比较庄严。

黄果树瀑布的由来

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岭两个布依族自治县交界处的白水河上。黄果树瀑布宽80多米,落差67米,瀑脚犀牛潭深17米。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因河水急流汹涌,穿行于丛山峻岭中如素练铺陈,故称白水河。后来,人们在白水河上发现了更多的瀑布群,为了区别,就因黄果树瀑布右岸有一被当地人称为黄桷树的参天古榕,就称此为黄桷树瀑布。而当地土语中“桷”与“果”谐音,久而久之,人们就逐渐称为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直泻犀牛潭,击起团团云雾,水丝,随风弥漫。晴日当空,道道彩虹,璀灿炫耀。毗邻瀑布的黄果树街上,常常是丽日细雨,构成了“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而背街临崖古树丛中的古建筑龙王庙,更是经常处于云气雾雨中,蔚为壮观。

昆明鸣凤山的由来

鸣凤山在昆明市北郊。山上有一座铜瓦寺,整个建筑从梁柱瓦顶、斗拱门窗到殿内的神坛、香炉、经幢、雕像,完全用云南所出的铜冶炼铸造而成,重量约200多吨。当地人通称金殿。

在过去,很多人传说金殿是当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称帝登基准备用的。但史籍上说,金殿的铸造共有两次。一次是明朝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造的,仿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金殿形式,冶铜为殿,供奉真武大帝,取名太和宫。后被移往大理鸡足山,今已不存。另一次是清初吴三桂所建,即现存的这个金殿。当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而被清廷封为平西王。1659年,吴三桂在与“联明抗清”的李定国激战中,进据昆明。第二年,他将明永历帝绞死在五华山金蝉寺。吴三桂驻滇后,占据了五华山永历宫,大兴土木,营缮不已。同时,他在云贵两省征收繁重的赋税,役使大批民工开采金、银、铜矿,行销楚粤,牟取暴利。他铸造铜钱,大量套购各地物资。他秘密地屯集硫磺、硝石等作战物资,打造精锐武器,从西藏大量输入军马。他还深宫藏娇,把陈圆圆、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美女作为爱妾。镇守边疆的藩王吴三桂,实际已经成为统治西南的土皇帝。为了实现自己当皇帝的野心,他便求神于神道,为自己祈福,便耗巨资建造了这座金殿。3年后,他在湖南称帝,仅8个月就在衡阳一命呜乎了。

昆明筇竹寺的由来

筇竹寺在昆明市西北约10千米的玉案山腹。是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以500彩塑罗汉及《圣旨碑》著称于世。

传说,远在唐朝时期,统治滇池地区的南诏善阐侯高光、高智兄弟狩猎于西山,突然发现一头奇异的犀牛,兄弟俩奋起直追,到了玉案山,犀牛竟跑得渺无踪影。抬头远望时,他们见云朵中站着一个僧人,仔细再看时,僧人也不见了,只见到僧人所持筇竹插在地上。后来筇竹长成了一片筇竹之林,他们便以为这是一块佛门宝地,就在这里修建了寺庙,取名筇竹寺,这就是它的来历。但从史籍记载看,该寺是元朝时昆明著名的佛教禅宗高僧雄辩法师创建的。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人人皆有佛性,凡圣一体,去妄归真就能成佛的佛教禅宗师观点由雄辩法师传到昆明后,立即被云南民众所接受,一直绵延数百年而不衰。

500罗汉像,分布在大雄宝殿两壁及梵音阁和天来阁中。清光绪年间,寺内住持梦佛和尚请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师徒6人,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的。这些罗汉塑像,突破了传统的宗教偶象固有的刻板模式,以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使之“人的气味多,神的气味少”而成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圣旨碑》立于大殿内,1316年元仁宗向寺内发的圣旨,有一块以白话文书写的古碑,这在金国是罕见的。

昆明大观楼的由来

大观楼在昆明市大观公园内,南临滇池,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清初为观音寺,后在寺址建楼,名大观楼。金马、碧鸡二山在楼前对峙,山林葱郁,古木参天,水光山色汇于一楼,是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

大观楼更以悬挂在楼前的气势磅礴的长联而称颂古今。这副长达180字的对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稻香,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对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可谓不朽杰作。上联写滇池风光,充满诗情画意;下联写有关云南的历史,评说兴衰远见卓识。上下联对仗工整,意境高超。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少年聪颖有志。应童子试时,见考官对考生遍体搜检后才放入考场,愤而说道:’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而去,终生未参加科考。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

石林的由来

在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区内,有一片面积为40余万亩的石林,形成于古生代,是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这里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石钟乳、溶蚀洼地、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石峰石柱的相对高度从几米到三、四十米不等,处处是奇峰异石,怪山名泉,在明代已成名胜,并见于记载。石林中有三处重要的风景点。一是大石林。这里有一个剑峰池,水源来自地下暗河,池水蜿蜒曲折,从岩石中间流过。上面有桥相连。池中立着一座石峰,像一把利剑直刺青天,高达几丈,峰顶锐利,这就是剑峰。另有一座莲花峰,酷似一朵硕大无比、仰天开放的石莲,亭亭玉立在群峰众石之间。还有许多石峰,都是根据形状得名,如凤凰灵仪、孔雀梳翅、象踞石台、双鸟度石等。这里的岩溶石洞中有石室、石床、石凳,在此仰卧休息,只能见到头上的一线蓝天。第二处是小石林,与大石林相连。中间有几十亩草坪,春秋时节山花遍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当地撒尼族(路南、泸西、弥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称)在此欢度火把节。白天摔跤、比武、爬竿、骑射,夜晚燃篝火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小石林中最著名的石峰是一潭碧水旁边的阿诗玛石峰。它颀长高挑,背后又有一峰相连,侧视宛如一位背篓少女的身影。

第三处是外石林。这里的特点是星罗棋布,峰外有峰,林外有林。西南边的狮子山如雄狮蹲踞,山上有亭,可俯瞰大小石林。东边的五老峰,好像五位老人在吟哦闲坐,峰上也有亭。石峰中还有著名的一些景致,如母偕子游、书生赶考等。另有一峰名万年灵芝,高达10米,上有一个大圆盖,下面是圆柱形,活像一枝巨大的灵芝仙草。又像一个大蘑菇,也颇有趣。除以上几处外,还有紫云洞地下石林、石林湖、狮子池,大叠水瀑布等胜景。目前已辟为游览胜地。

阿诗玛石峰的由来

石林,是传说中撒尼族姑娘阿诗玛的故乡。在小石林中,最著名的石峰是在一潭碧波侧畔的阿诗玛石峰。这座亭亭而立的石峰风姿绰约,宛如一位撒尼族少女背篓归来,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阿诗玛石峰,当地撒尼族人民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在阿着底的地方,生活着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阿诗玛。当地的富豪热布巴拉见阿诗玛长得如花似玉,就把她抢回家中,给他的儿子阿支作媳妇。但阿诗玛不羡钱财不事权贵,拒绝不从,被关进了黑牢。阿诗玛的哥哥阿黑闻讯后,立即骑马赶来追寻妹妹。阿支关起铁门,提出要与阿黑比赛山歌,唱赢了才能进。阿黑唱赢了,进了大门。阿支又提出赛砍树、接树、撒种、拾种等,但都没难倒阿黑。热布巴拉父子竟放出老虎伤害阿黑,结果老虎也被阿黑射死了。他们见状立即紧闭大门,阿黑张弓搭箭,一箭射在大门上,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第三箭射在供桌上,热布巴拉着了慌,可是全家人没有一个能拔下箭来,阿诗玛走上前来像摘花一样把箭拔了出来。热布巴拉只好放了阿诗玛。他却没有善罢甘休,勾结十二崖子的崖神来捣鬼。当阿黑兄妹过河时,崖子脚的小河突然变成洪水滔滔的大河。可爱的阿诗玛被卷进漩涡里,后来她就变成了这尊巨大的阿诗玛石峰。

西藏拉萨的由来

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而高原古城拉萨,海拔也高达到3650米,相当于安徽黄山主峰的两倍,可以说是世界最高的城市了。

拉萨座落在冈底斯山中段、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的北岸。拉萨平均每天日照达8小时,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阴雨天,天天都可以看见太阳。一来高原大气清新,空气透明度好,通过大气层的阳光能量损耗少;二来长年的高山积雪,太阳辐射经雪地反射后更加强烈。所以,无论春夏秋冬,拉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都是火热的,因而拉萨又有太阳城的美誉。

拉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拉萨,藏文意为“圣地”或“佛地”。拉萨古称逻娑,意为山羊地。相传1300多年以前,文成公主进藏时,这个吐蕃王都还是一片荒草河滩,藏王和大臣们还栖身于柳林帷幔之中。据说文成公主精通天象地气,她观察拉萨的地形,好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即母夜叉,认为选定拉萨为国都对立国极为不利。建议在拉萨外围建4个寺庙,以镇女魔四肢。她又算出拉萨中心的卧马湖是母夜叉的心脏,湖水是女魔的血液,都应该镇住。于是,公主根据五行之说,主张用白山羊背土填湖。赞王松赞干布听从公主的意见,就在卧马湖动工,填湖造寺,最后建成大昭寺。拉萨的原称山羊地便由此得名。大昭寺建成,藏王先后把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佛像和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在庙内,从此逐渐吸引着各地善男信女前来朝拜,久而久之,这块神圣的山羊地,便定名为圣地了。

大昭寺的由来

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创建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为了安置他的两个妻子文成公主和尼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去的两尊佛像,决定兴建佛寺神殿。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用白山羊驮土填平卧马错湖,就地兴建佛寺。公元647年,建成“惹萨珠囊”,意为“白山羊驮土幻显寺”,即大昭寺。“惹萨”一词也渐渐在九世纪前期演变成“拉萨”,意为“佛地”、“佛土”。现有建筑面积约为21,500平方米,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遗物,殿内中心部分仍保持原来式样。主殿觉拉康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身量紫金像。这尊像原先供奉在拉萨小昭寺内(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亲自督建,就在大昭寺附近,现寺已毁。),松赞干布死后,谣传唐要出兵取回佛像,藏民将它藏在大昭寺的一间密室里。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唐蕃和好,又把这尊佛像搬出来供在大昭寺正殿内。1409年,宗喀巴给佛像献上一顶镶嵌各种宝石的金制佛冠,至今仍完好无损地戴在佛像头上。二层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尺尊公主、文成公主的塑像。殿堂及四周回廊间绘满壁画,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都有史料价值。

大昭寺前的围墙内,保存着唐蕃舅甥会盟碑。会盟之后,唐朝又派大理寺卿刘元鼎为传使,随论纳罗入蕃,在逻些(拉萨)设盟坛。碑文追述唐蕃历史,强调了文成、金城嫁给吐蕃赞普的舅甥姻缘关系,记述了会盟经过,碑身虽略有风化,但所刻汉文藏文尚能辨认。

大昭寺内还珍藏着两幅明代刺绣的唐卡,即卷轴画。由于拉萨气候干燥,虽经五百多年而仍色泽鲜艳,保存完整。大昭寺门前还有一块乾隆年立的痘碑,叫做《劝人种痘碑》。当时西藏天花流行,藏人十分害怕,一发现此病,就把病人赶到山野岩洞不管不问,任其死亡。驻藏大臣和琳特地命人在藏北草原上修建几间平房,拨给口粮,派士兵守卫护理,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愈生还。驻藏大臣还严谕前后藏,痘疹不是不治之症。并劝令班禅和达赖以后照此办理,捐给口粮,作为定例。事后刻石树碑,称为痘碑。

拉萨布达拉宫的由来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这组十三层的宫堡式建筑群,座落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高178米,东西长跨400米,南北横宽300米,总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它中间主楼部分呈赭红色,两翼则是乳白色的层层大厦。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政教合一宫殿。布达拉,或译普陀罗,梵语意为“佛教圣地”。虔诚的佛教徒将此地比喻为第二殊境普陀山,因而命名为布达拉宫。相传最初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特意建造的。641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为了表示对盛唐的谢意,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不久,一座宫殿耸立在红山上。当时佛教还未在西藏兴起,红山上的这一建筑物只是被当作藏王的一座宏丽的宫殿,因而称宫而不称寺。后世屡有修筑。

到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措主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50年才完成。后来,因为五世达赖从达赖母寺哲蚌寺迁到具有政权象征的布达拉宫,又使这里成为西藏佛教最大的活佛所在地,这里也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了。

布达拉宫的红宫,是历世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经堂;白宫是达赖生活起居的宫殿,其中的措木钦厦是达赖举行坐床和亲政大典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的由来

举世闻名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马峰,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国境线上。它海拔8848.13米,倚天而立,没入霄内。

珠穆,藏语为女神的意思;朗马,藏语为第三的意思。珠穆朗玛就是第三女神的意思。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海边上长满了野草和鲜花,山坡上的树林里结满了甜甜的果子,有许多鸟兽自由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来了一群妖怪,霸占了这个地方。花草枯萎了,鸟兽也整日的悲啼。这时,天空上飘来了五彩祥云,一位容貌美丽、身披白色衣裙的仙女来到这里。她就是雪山五个女神中的第三女神。女神用她无边的法力,把妖怪们压在一座雪山下。她还带来一头头雪白的神牛和一对对金色的鸳鸯,把它们饲养在山上,开凿了蓝色的冰湖。珠穆朗玛还从雪山上输送雪水,灌溉山南山北的万顷土地,使这里牛羊肥壮,庄稼茂盛。所以,山下的藏胞们都很敬仰她。据科学考察,大约4000万年以前,珠穆朗玛峰一带确实有波涛茫茫的大海,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在这里与欧亚板块碰到一起,海水退出,变成陆地。而印度板块继续北移,造成这一带地层的褶皱、断裂和地壳加厚,喜马拉雅山脉就逐渐隆起。到了距今几百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山才大幅度地加快上升,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而珠峰正位于这条山脉的顶点。

五台山显通寺的由来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古的寺院,始建于东汉永乐年间。相传寺院所在山峰与古印度释迦牟尼说法的灵鹫山相似,遂取庙名为大孚灵鹫寺,北魏时称大孚图寺,唐时改称大华严寺,明清两代重修后称大显通寺。

显通寺的铜殿、铜钟和字塔最为有名。铜殿铸于1609年,高约5米,飞檐挑角,斗拱重叠,殿内四壁上铸满佛像,约有万尊之多。相传这座罕见的纯青铜建筑物是明代著名高僧妙峰祖师用50000千克青铜铸成的。显通寺外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传说重4999.5千克半,差0.52千克足5000千克,是为了避“万岁”的“万”字之讳。此钟深沉浑厚,钟声可传遍全山。所谓字塔,是一座5米多高的8层宝塔,砖瓦飞檐、脊岭兽头、人物花卉由八十一卷的《华严经》60万字组成,堪称奇观。说起显通寺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明朝初年,大华严经寺住持僧见寺院破落不堪,便四处化缘准备重修。重修寺院的资金筹足之后,便决定趁此机缘,请进五百罗汉。和尚继续化缘,集够一尊罗汉的钱就请当地工匠铸造,终于在各地铸造了五百罗汉。怎么运回去呢?和尚归来时,每见一铁罗汉便虔诚祷告,请其于某时某刻驾临五台山。果然,日期一到,罗汉们应灵而至,按序入座,一时轰动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后,立即派大臣代表自己上山朝拜,并向大华严寺赐额“大显通寺”。

五台山金阁寺的由来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寺内现存一米高的两个莲花柱础和一座经幢,均为唐代遗物。寺内千手观音菩萨,高达17.7米,比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希腊宙斯巨像还高两米多,为五台山第一尊大佛像。

相传在唐玄宗时期,杭州著名僧人道义禅师到五台山礼佛,走到南台西北岭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道义禅师闭目合十,一心念经。稍顷,有一小童引他走入一座宏伟的寺院,殿堂僧舍均为金色,中有金阁三层辉煌无比,寺中方丈为道义说法,赐茶已毕,走出寺门。转瞬之间寺庙皆无,风平天晴。道义立刻将自己所见,绘图呈见皇上。在此事过了30年以后,即公元766年,唐代著名高僧不空奉诏在当年道义悟见“金阁浮空”处兴建金阁寺。寺院按照道义所述并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院那烂陀寺的形制而建。五年后,寺成。不空和尚奉敕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从此金阁寺成为佛教密宗的中心。高僧不空生于古狮子国(今斯里兰卡),14岁时随师来华,长期从事译经工作及其它佛教活动,历经唐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备受尊崇。不空译著甚丰,有显教、杂密、金刚界、大乐和杂撰五大类,共110部,143卷,是我国佛经四大译师之一,又是我国佛教密宗的祖师,有“冠绝古今,首出僧伦”之誉。

介休绵山的由来

绵山在山西省介休县境内,峰峦叠嶂,景色秀美。因为历史上火焚绵山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向有名山之称。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外避难时,介子推忠心耿耿跟随重耳19年。有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但是,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回国继承王位当上晋文公后,在赏赐当年跟随他的群臣时,竟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劝他找晋文公说说自己的功劳,子推坚决不肯,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隐居在介休县的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立即亲往绵山访求。子推拒不出来。文公决定举火焚林,认为介子推定会背母而出。子推很有骨气,在一棵树下与老母相抱而死。文公抚木哀叹,命人用焦木制成木屐,每怀割股之功时就说:“悲乎足下!”从此,足下的称呼沿用开来。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同时足下一词还含有亲近、崇敬和怀念的意思。晋文公火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佳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一日,寒食节从此流传下来。绵山至今可寻文公修建的介庙遗迹。

北岳悬空寺的由来

北岳恒山,又名元岳、常山。传说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此山,见山势雄伟,便封为北岳。恒山西当雁门关,东跨河北省,连绵几百里。主峰在山西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这里有十八胜景,现在还有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楼台殿宇。悬崖峭壁上多留有古人题咏。自然景色有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等。悬空寺是恒山奇观之一。寺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悬挂在恒山之麓金龙口西崖的峭壁上。崖壁呈九十度垂直。陡崖上凿洞眼,插入悬梁,挑出崖外,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殿阁楼台。挑出崖壁较远的建筑下有立柱支撑。四十余间建筑物从山崖南面一字排开,贴伏在崖壁上,地势险窄。又有两座三层檐歇山顶殿阁,南北高下相对,中隔断崖,架栈道相通,上面又起重檐楼阁两层,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寺内主要殿堂有三官殿、三圣殿、三教殿等。三官殿供道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三圣殿供释迦及弟子像。三教殿供孔子、老子、释迦,以示三教合一之意,而释迦居中。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意思是寺院的建造像公输般一样天工巧成。这座寺主要以建筑构思奇特著名。当地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可见它的奇险,寺内保存的一块清同治三年的石碑,记载着当时维修悬空寺时的情况,木匠们都用一根大绳系着大圈围在腰间,再挽一个圈蹬在脚下,把绳头结在上层山崖上,人悬荡在半山腰间,随着更换的梁木支柱上下游走,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完全寺。可以想见当初建寺时也是采用这样的办法来施工的。寺内还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的人物像80余尊,以及各种碑刻题字,也都有文物价值。

大同云冈石窟的由来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5千米的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最高处称作云冈,故名。它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分石窟完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之前。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达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故雕造像多达51000多尊。北魏时期为什么开凿了如此之多的石窟呢?北魏政权是我国古代北方的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建立的。到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时,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南朝相对抗。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北魏政权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时,就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把佛教作为国家公认的宗教。甚至专门请赵郡沙门法果高僧担任沙门统,统管全国僧徒。而法果更是主张拜天子等于拜佛,说“现在的皇帝就是现在的如来”。崇信道教的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焚经灭佛之后,第四代皇帝文成帝随即掀起狂热的兴佛运动。当时的沙门统昙曜高僧,不仅促成皇帝大兴寺院,而且为了确保发展佛教事业的财政基础,还设立了僧祗户和佛图户制度。从公元460年开始,他用五年的时间,主持开凿了著名的“昙曜五窟”,把皇帝即如来的思想造型化了。他为北魏开国后的五位皇帝各凿一窟,塑一佛像,以示君权神授。从此,中国大规模营造佛窟的历史序幕拉开了,开了中原地区缘山凿洞的先导。云冈石窟完成了石窟艺术自西域东渐以来优美的石刻造型,被誉为东亚佛教美术的母胎。

锦州天后宫的由来

锦州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初年,正殿之中塑有穿戴凤冠霞帔的彩绘天后娘娘塑像。锦州靠近渤海辽东湾,所以也和我国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建有供渔民出海捕鱼时祈祷保佑平安的天后娘娘庙。

天后娘娘庙,也有的叫妈祖庙。但锦州的天后娘娘的传说,与其它地方不同。民间传说有个美丽的陈姑娘,爱上了青年渔民海柱子。每当黄昏时分,陈姑娘就在海边的小山上点起火堆,为海柱子引航,风雨不误。他们的爱情感动了龙王爷的女儿白龙公主,公主就把一颗七彩珍珠送给了陈姑娘。打这以后,不论海上有多大的风雨云雾,只要陈姑娘站在岸边,海柱子就会安全归来。后来,皇帝选妃时,选上了陈姑娘。陈姑娘对妈妈拜了三拜,又对大海拜了三拜,然后把七彩珍珠吞到肚里,被人抬到皇宫去了。海柱子由于没有陈姑娘在岸边引航,结果被海水卷走,船破人亡。陈姑娘在皇宫内不吃不喝,最后端坐而死。白龙公主知道后,就禀告玉皇大帝,请玉皇降旨封陈姑娘为天后娘娘,让她专门来庇护出海打鱼人。从此,渔民们就把天后娘娘当成保佑平安的神灵,立庙烧香来供奉她。

沈阳故宫的由来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宫阙,是清初皇宫。满清入关后,称奉天行宫。宫殿始建于努尔哈赤天命十年(1625),到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顺治帝于1644年在这里即帝位。乾隆嘉庆时又有增建。共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房屋三百多间,组成十几个院落,可分东路、西路、中路三大部分。中路为大内宫殿,东路以大政殿为中心,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四周围绕高大的宫墙,南面正门名为大清门。在建筑规模上,比北京故宫虽小得多,但因当初建造时,就有模仿明制的意思,所以中路布局也接近北京故宫。

从大清门进入宫内,左右各有飞龙阁和翔凤阁对峙在广场两侧。大清门正对着处在中路前院正中的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但只有五开间,这是皇太极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1636年,后金国号改为清,也在此举行大典。清移都北京后,皇帝东巡,则在此临朝听政。崇政殿后,东有师善斋,西有协中斋,构成中院。中院以北为内宫,全部筑在高3.8米的高台上。内宫的门楼称为凤凰楼,高三层,歇山式屋顶,盖黄色琉璃瓦。这是当时盛京最高的建筑,“凤楼晓日”被喻为沈阳八景。皇帝在此计划军政大事,举行宴会。清入关后,这里贮藏《实录》、玉牒、及国初行用玉宝等。

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专藏《四库全书》。建筑形式模仿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乾隆十九年,皇家为度藏《四库全书》,专门派人来宁波测绘天一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和书架尺寸,作为皇家七座藏书阁的模式。现在其他六阁所藏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散失很多,只有沈阳故宫文溯阁所贮存的书籍最完整。

东路的布局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差别最显著的地方,也是清初宫阙的特色所在。它以居于北端的大政殿为中心,南面东西两侧各列五座方亭,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十座方亭排列次序是:东边自北向南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自北向南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通称为“十王亭”。这种建筑布局是与八旗制度相应的。

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风格,是满汉两族文化交融的实证。

索伦杆的由来

清宁宫是当年老汗王努尔哈赤帝后的寝宫,呈现着浓厚的满族生活习俗和居住特色。沈阳故宫里这座独特的院落东南角树起的大木杆子,就更常常引起游人们驻足翘望。这根木杆就是满族习俗中用来祭天的索伦杆。索伦杆的底部镶在一座方形汉白玉石雕中,木杆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呈圆形,顶端为尖头,离顶端2尺左右的地方设有锡斗。每到祭祀大典时,把碎肉和米谷放入锡斗内以饲乌鸦,巫师们还要在这里跳大神,仪式可谓隆重。这是为什么呢?满族起源的神话中说,满族的始祖是长白山天池小仙女佛库伦吃了红果而生的,名叫布库里雍顺。在一次部落的暴动中,布库里雍顺家族几乎全部被杀光,只逃出一个6岁小孩叫范察。在追兵将至走投无路时,范察抱住悬崖上的一棵大树,这时大群的乌鸦飞来落在树上遮住了他,使他得以脱身。后来,他发展了爱新觉罗氏家族,才有了后金汗国。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族的战斗中,也曾得到乌鸦的帮助,打败了叶赫哈达率领的女真九部的两万多人马,从此军威大振。为了不忘乌鸦救祖、拯救氏族之恩,满族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就树起索伦杆,来供奉乌鸦。并把乌鸦视为神鸟,作为图腾崇拜物。

沈阳东陵的由来

沈阳东陵是清朝第一代帝王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拉氏的陵寝,面临浑河,背倚天柱山。沿一百零八级石阶拾级而上,万松苍翠,大殿凌云,十分壮观。

东陵本名福陵,因在沈阳以东,故而又称东陵。努尔哈赤是个叱咤风云的八旗首领,他戎马一生,统一了女真各部。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辽西宁远城(今兴城),明朝守将袁崇焕早有准备,防范严密。努尔哈赤先礼后兵,劝降没成便开始攻城,结果在指挥攻城时中弹落马。袁崇焕得知这个情况后,故意派人带着礼物和书信去见努尔哈赤。信中说:老汗王从来横行天下,今日败于小子之手,难道这不是天意吗?身负重伤的努尔哈赤看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伤势恶化,百医无效,皇太极才在争夺汗位的斗争中站稳脚跟,决定为清太祖建陵。整个陵园占地近20万平方米,前后共修建了22年才基本完工。后来,康熙和乾隆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福陵既有汉族建筑的传统形式,又有满族建筑的风格特点。陵内现存有康熙亲自撰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是较为珍贵的文物资料。

辽阳白塔的由来

辽阳白塔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塔高71米,塔身八面有坐佛、飞云等砖雕像,各层悬有风铃和铜镜,塔顶有刹杆、宝珠和相轮,是我国北方古塔凝重、古朴造型风格的代表。

白塔原名垂庆寺塔,俗称白塔。它是金朝第五代皇帝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而建造的葬身之地。金世宗完颜雍是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第三子宗辅的儿子,他母亲贞懿皇后是渤海贵族,世居辽阳。阿骨打建立金国后,这个封建王朝内部的明战暗斗一直没有停止过,到金熙宗时期,争权夺利在王公皇戚中更加激烈。后来,宗辅在与宋朝的战争中死去。根据女真族的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贞懿皇后出生于贵族之家,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难以忍受这种母亲嫁给儿子的所谓旧俗,便在辽阳出家,法号洪愿。皇后出家,当时是金朝贵族中的大事,金熙宗不仅为她修了寺院,还赐给她“通慧圆明大师”的尊号。皇后死后,完颜雍遵照母亲的遗愿,没有让母亲与父亲合葬,而是修建了大塔,作为母亲的葬身之地。金熙宗死后,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完颜雍因不堪忍受完颜亮的猜忌与压迫,发动了宫廷政变,当上了金世宗,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辽宁千山的由来

千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5千米。千山原名千华山,又称千顶山、积翠山、千朵莲花山。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因山峰数目接近一千,故称千山。

千山历史悠久,早在1300年前,这里就有了寺庙建筑,到明清两代庙宇建筑越来越多,有五大禅林、八观、九宫、十二茅庵等掩映在千峰万壑之中,民间传说古时候千山这里是一片湖水,有一年五条恶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美丽的仙子积翠仙姑为了治服恶龙,求助女娲娘娘。娘娘告诉她,用太阳为金线,用月亮为银线,用九天彩霞为布,织成千朵莲花抛入湖中,就能镇住恶龙。结果,积翠仙姑刚绣完999朵莲花,恶龙就杀上门来。虽然还差一朵莲花,但积翠仙姑不忍百姓遭殃,就抛出去莲花,这莲花被风一吹,立刻化成了999座山峰,压向恶龙。因为莲花还差一朵,湖里还有一个地方往外冒水,恶龙们想借机逃跑。积翠仙姑一急,跳进水里,变成一座山峰,把湖填平了。从此,五条恶龙被永远压在山底,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百姓为了纪念积翠仙姑的功德,又把千朵莲花山称作积翠山。清朝有一位进士游览千山后写诗赞美这里的景致说:“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欲问青天花朵数,九百九十九芙蓉。”

盖县望儿山的由来

在辽宁盖县熊岳镇的海边,有一座小山,高不过海拔60米,谈不上险峻;奇不过岩石孤峰,说不上雄伟。但它却是闻名遐迩,只因它有一个引人探寻的名字:望儿山。

望儿山本名熊岳山,因登此山顶可以远眺茫茫大海,又叫望海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因为有了一个悲凉的民间传说,这座山又改称望儿山了。相传很久以前,望海山下住着母子二人,家庭贫困,靠母亲给人编织渔网维持清苦的生活。年复一年,长成少年的儿子喜欢读书,学习很用功。母子俩省吃俭用,以供上学堂的费用。苦读10年寒窗之后,儿子决定过海去山东赶考。可是,去了很久也不见回来,母亲盼儿心切,就天天爬上山顶去望。其实,儿子已经在海上遇到风浪翻船丧命了,可是母亲却不知道真相。她盼望着,呼唤着,春去秋来,母亲死在了山顶上。这个传说是有来源的,因为古代时的盖县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归山东管辖,应举考试也归山东管理,读书人也只能渡海去山东赶考。这样,就经常发生遭遇风浪翻船丧命的事情,十分悲惨。这种弊端一直持续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才由朝廷批准,盖县生员一并归入奉天府府丞应试。悲剧固然是减少了,但望儿山的故事却流传不衰,它反映了可怜天下慈母心的思想。

黄龙府、农安塔的由来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曾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尔!”黄龙府,就是位于长春市北部的农安县城。黄龙府是辽代军事重镇。根据《辽史》记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夫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辽太祖,即耶律阿保机。辽代在此设黄龙府都部署司,最高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领重兵,设寨堡,统治各族人民。在金代,这里是通往上京即今天黑龙江阿城县的枢纽。1115年,为了彻底取代辽国的统治,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娄室率兵攻打黄龙府,一举攻克。后来,蒙古族铁木真也把军事攻击的重点放在黄龙府,黄龙府失守后,金也迅速灭亡了。在黄龙府所在地,有一座高40米的辽代古塔,古塔为砖砌实心,共八角十三层。民间传说农安古塔的来历是这样的: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不久,有人奏报说在黄龙府东北30千米的万金塔村,发现龙脉,夜半有龙腾云驾雾,将有真龙天子出世争夺天下的兆头。辽帝惊恐之余,决定派人修建万金塔以镇之。在挖土深约三丈左右时,察看风水的人又说龙脉已经转移,逃到西门外去了。于是,人们停筑万金塔,去改建农安塔。农安古塔是辽代盛行佛教的产物。遗憾的是,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害死,没能实现痛饮黄龙的夙愿。

吉林北山的由来

北山是吉林市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位于市区西北部。占地128公顷,最高峰西峰海拔为270米。东南两峰之间有拱形石桥鸾辔桥相通。从清初开始,北山陆续修建了关帝庙、玉皇阁、药王庙等建筑群。过去北山庙会远近闻名,曾有民谚说: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

玉皇阁是北山最大的庙宇,主体建筑朵云殿金碧辉煌,高耸入云,东南各有禅庙五间,两侧为钟鼓楼,中为牌楼门,上悬“天下第一江山”匾额。清末文人成多禄在西庑写有一幅楹联:“绝妙朋游,有明月一盅,好山四座;是何意志,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较好地概括了这里的意境。旧时统治阶级一直把北山当成风水宝地。北山原名九龙山,九座山峰如群龙翘首,但现在的山头都变成了平地。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1682年到吉林望祭长白山山神的康熙皇帝,在吉林停留期间,游览了九龙山。随同的巫师对他说,九龙山是吉林帝脉,王气旺盛,久后当有帝王出现。康熙十分惊恐,立刻派宁古塔将军带兵破坏九龙山帝脉,消除王气。于是,把九座山峰凿去数座,就算削平九龙山了,并把九龙山改称北山,把山外的九龙口作为处决死囚的刑场,以永固大清江山。北山林木葱郁,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是游人探春、消夏、观菊、赏雪的胜地。

吉林龙潭山的由来

龙潭山雄峙于吉林市区东北部松花江右岸,山势陡峻,临江突兀。山上的高句丽山城遗址,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建筑的宏伟工程,曾经是一座军事城堡。主峰南天门海拔388米,原为古城平台,登临远眺,吉林风光尽收眼底。

山上的一组寺庙建筑总称龙凤寺,包括龙王庙、观音庙和关帝庙,为清初所建。乾隆皇帝1754年到吉林遥祭长白山后,特意游览了龙潭山,亲笔为观音殿书写了“福佑大东”的匾额。龙潭山得名,是因为山城西北角的山洼里,有一方潭水,称为龙潭。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殿前的盘柱青龙,因触犯天规,被玉帝罚下此山潭中。这孽龙却恶性不改,经常发大水来祸害老百姓。玉帝知道后大怒,派天兵天将来镇住它,用铁链把它锁在潭底,将铁链的另一头扣在潭边的大树上。早年间,这水牢旁曾有铁链系于潭边树干,好事者拽链则黑云翻滚,狂风大作,潭水涌浪。其实这传说锁龙的水牢,是山城一座人工建造的大贮水池,池壁的东西北三面都是方形花岗石垒砌,南面为自然石壁。距水牢不远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旱牢,牢壁为花岗石垒砌,呈圆形,深3米左右,从不积水。经考证,一说为古代拘押罪犯的牢狱,一说为储存粮食的地方。当年有坚固的城墙,加上水牢和旱牢这样的配套工程,守卫山城的高句丽将士或许可以高枕无忧了。

长白山圆池的由来

在长白山主峰东侧,有一座海拔1320多米高的赤峰,古称布库里山。山峰西北有个水火山口,积水成湖,称布尔瑚里湖。因池深而圆,形如荷盖,山里人叫它圆池。

圆池地处长白山密林深处,风光旖旎。民间流传着三仙女在此降浴的美丽神话,所以圆池又有天女浴躬池之称。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长白山上空忽然出现三朵白云,原来是三位美丽的仙女在腾云驾雾,大姐叫恩库伦,二姐叫正库伦,小妹叫佛库伦。三位仙女被布尔瑚里湖迷人的景色所吸引,便翩翩而降,在清碧如镜的湖水里嬉戏沐浴。这时,有一只神鹊口衔一颗朱果,放在了佛库伦的衣裙上。朱果红润芳香,佛库伦就把朱果放入口中,没等品尝,就无意中吞了下去。于是,怀孕而生一男孩。男孩体貌奇异,生下就会说话。小孩长大后,佛库伦告诉他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说完凌空而去。后来,按照母亲的吩咐,布库里雍顺乘小船沿江而下,到达三姓地方,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折柳枝野蒿做屋而居。时值此地鄂、谟、辉三姓部落争战,相持不下。众人问他从何而来?他说“我是天女所生之子,奉命来平息你们的争端。”于是,众人便推他为王,这便是爱新觉罗的祖先。清朝历代皇帝都曾派人到这里朝拜,并在吉林松花江畔进行望祭长白山的活动。

集安将军坟的由来

距吉林省集安市5千米的龙山脚下,有一呈截尘方锥体的宏伟石砌建筑,外形很像埃及的金字塔,这就是古代高句丽时期的王陵将军坟。它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高句丽是我国汉唐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一。将军坟是高句丽石坟中典型的方坛仿梯石室墓。总共高12.4米,共7级,边长为31.58米,用了1100多块修凿工整的长方形花岗岩大石条垒砌,中间以卵石和砂砾填充。第一阶梯由四层石条垒砌,以上六级每级由三层石条垒砌。下部石条上面凿有凸棱,层层内收相叠。为防止自身重量压迫使石条外移,四面各放置三块巨大的倚护石。墓道口设在第五级阶梯正中央,墓室呈正方形,四壁用石条砌成,接近顶部有一周石条作横梁,使藻井成为一层叠涩,上面以巨大石板覆盖。墓室内有两座石倌床。墓顶积土中出土过大量的板瓦和莲花纹瓦当、铁链等,可知当年有享殿一类的建筑。据有关专家考证,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将军坟的称呼是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叫法。将军坟建筑用石材是从20千米以外的古代采石场运来的,在1500年以前,石工们只能依靠滚木或利用冰雪辗转运来,再用填土法逐层修建。建筑如此高大的陵墓,反映出高句丽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和高句丽人民的聪明才智。

好太王碑的由来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的墓碑,矗立在集安市东太王乡大碑街。这块闻名于亚洲的石碑,是高句丽时期镌刻保留下来的长篇文字资料之一。碑文内容丰富,是研究高句丽政治、军事、文化和各种制度的重要文献。

高句丽十九代王,名安,也有记载称他为谈德,号永乐太王。他在位22年里,高句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他曾亲率水陆大军,先后征伐百济、夫余、碑丽,多次击败侵入新罗、百济的倭寇。因为战功赫赫,他死后被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的功业,铭记守墓烟户,在公元414年于陵墓东侧建起这座巨大的好太王碑。此碑形体硕大,没有碑额,碑座埋土中。碑体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修整而成,略呈方柱形。通高6.39米,四面宽幅不等,分别在1.3米到2米左右。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近1800字。碑文为汉字隶书,大多清晰可读。碑文首先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称第一代国王为“天帝之子”,然后称颂好太王的功绩,最后是记载守墓烟户的数量来源及有关守墓制度。因为碑中记载了许多史书不见的内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和南朝鲜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众多研究成果纷纷出版。但碑文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由来

全世界目前大约有1800只丹顶鹤,我国有1300只左右,而我国扎龙自然保护区就有丹顶鹤450多只。因此,人们把扎龙称为丹顶鹤的故乡。扎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扎龙位于齐齐哈尔市东郊,是个泡沼棋布、芦苇茂密的优美的风景区。整个湖区栖息着150多种鸟类。其中,鹤类就有8种,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等都是世界上稀有的珍禽。每年春和景明之时,鹤群偕侣携幼,从南洋岛国或长江中下流地区,飞到扎龙,产卵繁育。当金风送爽、芦花飘香的时候,它们便成群结队南迁了。不过,由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专家的科学驯养,一部分丹顶鹤已不再南飞,在这里定居下来。所以,即使在冰封千里的隆冬季节,丹顶鹤也能傲雪凌霜,悠然信步了。丹顶鹤外貌特征是白羽黑翎冠顶丹红,向来被视为鹤类中的骄子。丹顶鹤雄鹤和雌鹤结为伴侣之后,从不轻易分离,总是夫唱妇随。如果有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好长时间悲鸣不已,凄凉之声能传到几里之外。一般每只鹤能活五、六十年左右,堪称鸟中寿星。所以,我国人民常把鹤作为长寿、吉祥的象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我国古代诗人对鹤的赞美。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鹤的优美神话,把鹤称为神鹤、仙鹤。

五大连池的由来

大约在距今270多年以前的一段时期,黑龙江省德都县北部突然火山爆发。由于火山岩浆流动,堵塞了河道,形成了五个互相连通的熔岩堰塞湖即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五大连池由此得名。

五大连池风景区是我国著名的火山胜地之一,总面积700平方千米。这里有由14座拔地而起的火山锥组成的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四周的12座火山是万年以前形成的旧期火山,山体表面有大量覆被物,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而位于中心地带的老黑山、火烧山则属于新期火山,其最后喷发时间距今仅二百多年,地面覆被物较少,当年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景观跃然如初,成为当今地质工作者和游人主要探索和游览的对象。老黑山是火山群中最高的一座,山顶有直径350米,深达140米的漏斗状火山口。在老黑山东北的一片翻花石海,堪称一绝。它是由冷凝的岩流前锋或表皮,被后续岩流推挤破碎而继续向前运动所形成的,远望如滚滚波涛,近看则怪石嶙峋。此外,火山熔岩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熔岩瀑布”、“象鼻流”、“熔岩漩涡”等形态各异的熔岩,都随处可见。在这里,老火山发育的后果,新火山喷发的形象同时存在,景观丰富而集中,是研究火山地质地貌的天然文献,蜚声中外。

呼玛县漠河镇的由来

漠河镇是我们祖国最北的村镇。因镇内有漠河流过而得名,属于黑龙江省呼玛县。漠河位于北纬53度以北的黑龙江之滨,冬季十分寒冷,最低气温曾有过—52.3℃的记录。

大约在1883年,鄂伦春人在漠河镇西南的观音山上发现了金矿,随后全国各地的淘金者纷至沓来,甚至连沙俄境内的淘金者也越境来此。1886年,清政府派黑龙江将军恭镗管理淘金事宜,并修筑了长约450千米的黄金之路,沿途设立运送黄金的驿站。据陶宗仪的《缀耕录》记载,清朝时曾专门饲养三千多条狗,专供驿道上拉爬犁用,一来狗拉爬犁快速灵活,二可防止野兽威胁人员安全。正是由于有了含金量丰富的矿区,漠河镇才兴旺起来。所以,人们常把漠河说成“黄金城”。漠河镇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可以看见大自然的奇异现象极光。同时,这里也是我国著名的白夜地区。每到夏季,这里昼长夜短,常常是晚上八点多钟太阳才落山,半夜十二点景物也依然清晰可见。可是,凌晨一点刚过,却又旭日东升了。而瑰丽的北极光,是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上空的一种辉煌的彩色光象。现代物理学认为,极光是太阳发射出来的强大带电微粒流进入地球外层,与高空稀薄气体的分子猛烈地冲击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依兰五国城的由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写在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一词中的话,抒发了作者怒发冲冠的愤恨之情。而靖康耻,指的是北宋亡国的耻辱,即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把徽宗、钦宗一齐掳去,最后死在五国城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