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国城,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的松花江南岸。五国城遗址尚在,城址呈长方形,周长为2210米,城垣为夯筑土墙,现存残垣高约3米。据传城内曾有枯井一口,就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坐井观天处。据史学家分析,所谓坐井观天的井,大约是土牢之类,冬暖夏凉,否则二宗不会在寒冷的东北活那么久的。五国城又称五国头城、五国部盟城。公元10世纪,分布在依兰以下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了五大部族。作为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是肃慎人的后裔,在五代时开始改称女真,共有72部,各自为政,不相统制。生女真是72部之一。当时被辽统治者迁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籍的,叫做熟女真;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被称为生女真。五国部其实就是生女真,包括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和越里吉。越里吉是五国部的盟首,因此越里吉的所在地依兰,被称为五国城。五国部初由辽统治,后来加入完颜阿骨打的女真联盟,推翻了辽国的统治,五国城遂成为金朝的重要城池。
古城西安的由来
坐落在八百里秦川中央的西安城,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上有名的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在这里主持过朝政。
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西安古城附近一片平畴沃野,但从周围自然环境来说,却具有山环水抱、平原开阔的特点,是八百里秦川自然条件的精华所在。地理上的优越,使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11世纪,从陕西岐山周原强盛起来的周族,迁到西安西南的丰河畔。周人以在周原时的宫城名字“京”和丰河的“丰”合起来,命名了首都为“丰京”。从此,开始了我国将首都称作京的历史。后来,周人在丰河东岸扩建京都,称作“丰镐”。公元前4世纪,秦国迁到西安西北的“山之阳水之阳”的渭河畔,建都咸阳。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寄寓自己“欲其子孙长安于此”的愿望,取“长安”为国都名。581年,杨坚建立隋王朝后,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名为大兴城。618年,李渊父子建立唐王朝,仍以大兴城为都,但恢复了长安的旧称,成为名扬世界的京城。唐亡后,此地成为历代的西北重镇。1369年,明王朝收复关中,将元朝奉元路改为西安府,是希望大明江山西部边陲平安的意思。从此,西安的名称沿用至今。
西安历史之久、建朝之多、胜迹之丰,在世界名城中也是罕见的。
骊山风景的由来
陕西临潼县境内的骊山,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素有“绣岭”之称。最高峰海拔1,256米。周、秦、汉、隋、唐等王朝都在骊山建离宫。据说上古时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骊戎曾长期在此居住,所以叫“骊山”。公元前八世纪周幽王建骊山宫,与宠妃褒姒住在这里,周围筑有烽火台。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在骊山发生的:当时西周常与西北少数民族戎狄交战(商周称其为“犬戎”),为防止戎狄入侵,周在骊山的最高峰设烽火台,如有敌情,骊山烽火一举,四方诸侯就要奔来救援。褒姒受幽王宠爱,但不爱笑。幽王为了引她发笑,就在骊山举起烽火,各路诸侯以为有敌情,急急忙忙赶来,一看平安无事,又匆匆退走,褒姒见诸侯受此戏弄,开怀大笑。后来幽王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来攻周,骊山烽火再举,诸侯怕上当,都不来了。犬戎将幽王杀死在骊山下,西周因此灭亡。
华阴华山的由来
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是秦岭山脉的北支,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境。在我国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有“奇拔峻秀冠天下”的美誉。
华山山势陡峭,奇峰突兀,海拔2100米。《山海经》说,华山“山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状”,古字“华”与“花”相通,意思是华山望去像一朵花,故名华山。大诗人李白曾有“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形容。华山又称太阴山、太华山、华阴山。华山是由花岗岩体构成的断块山,在很久以前,由于秦岭北坡产生大断层,渭河谷地下降,华山秦岭上升,巍巍峨峨,势如屏壁。“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概括了华山的险峻形势。华山的山路不长,但惊险非凡。如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等,都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凌空险道。传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奋力壮胆登上华山绝顶,但当他下山经过三面悬绝的北峰苍龙岭时,面对2尺多宽、坡陡达45度的悬崖险道,再也挪不动脚步,竟然放声恸哭起来,于是写了遗书一封,投到岩下。后来,还是华阴县的县令设法把他救下山来。现在苍龙岭的尽头还有“韩退之投书处”的石刻。华山的奇险,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
华山历史上是我国道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古建筑有玉泉院、仙姑观和西岳庙。西岳庙是历代帝王来陕驻跸的地方,建筑规模十分宏伟,并有一些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碑刻。
西安半坡村的由来
驰名中外的新石器原始村落遗址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沪河东岸,被誉为我国仰韶文化的奇葩。以大量出土的陶器著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在半坡博物馆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先民居住的村落遗址,其中有46座房屋遗迹。许多房屋门前有支撑起来的雨蓬,屋顶有出檐,房子纵深部分被一隔为二。这种具有前堂后室的建筑,在商周时被称作“宫”,而象形文字“宫”就是根据这种半穴式的穹庐房屋创造的。
半坡博物馆里,陈列有许多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这些由半坡人发明制作的陶器,不仅有供饮煮用的灶、罐、鼎器和供汲水用的尖底瓶、葫芦形瓶和小口壶,还有供饮食用的钵、碗、盘、盆、皿、杯以及储藏用的大罐和瓮等,集中表现了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尖底汲水瓶更是科学地利用力学原理的代表作。这种汲水器两头尖,中间大,瓶腹稍下两侧各有提耳。罐空时,重心在提耳偏上,可以插在土中不易倒下;汲水时,提着绳把罐徐徐放下,罐底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罐身就会倾斜,水就流入罐内;水满时,重心下移,罐又扶正,由人提用;用剩半罐水,则重心在罐底,罐身依然直立;但水满罐口,重心上移,必须扶持才不能倾倒。由于它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被后人视为一种巧器,演变成为具有劝戒作用的礼器而供于庙堂—“满招损,谦受益”。
临潼秦始皇陵的由来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东5千米处。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为秦王时,就在骊山建造自己的坟墓。公元前221年吞并六国后,又征发各地“刑徒”(罪人)七十万到骊山继续修筑,历时36年才完工。土墓,坟高五十多丈,周围五里多宽。掘地极深,灌入铜液。墓中设有百官的牌位,建筑豪华的宫殿,珠玉珍宝无法计算。还用水银造江河大海,机械转动,水银流注。天上的大雁和水中的野鸭用黄金制成。又用人鱼膏(据说是生于东海中的一种四脚鱼)做烛,在墓中燃烧。还令工匠特制弓弩,有人穿坟盗墓,弓弩就会自动放箭。公元前209年,始皇入葬时,二世胡亥将后宫没有生儿子的嫔妃全部殉葬。为防止工匠泄密,又把工匠全部封闭在中门和外门之间,活埋在里面。秦始皇下葬后,项羽入关,曾火烧陵园。始皇陵尚未挖掘,不知地下建筑究竟如何。现在陵园中心地面上还保存着一个高76米,底为485×515米的夯土陵丘,墓封土堆高40米,3千米以外就看得见。
近年来从始皇陵周围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铜门楣、石雕的室内排水装置、直径达半米的巨型瓦当、铜车马等,尤其是兵马俑陪葬坑的发掘,更可见出陵墓的豪华及规模的宏伟。
西安碑林的由来
中国不少地方都有碑林,西安碑林、孔庙碑林、桂海碑林等都是规模较大的,西安碑林收藏数量居全国之首。
西安碑林在西安市原文庙所在地,大成殿后,现为陕西省博物馆。北宋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设,以后陆续增加,经金元明各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初始称“碑林”。解放以后历年收集增建,收藏自汉至清历代碑碣共2300余件,有七座大型陈列室,七座游廊和一个碑亭。展出碑石1000多件。
碑林内所藏重要碑刻主要有:
开成石经:清代又加刻《孟子》,用十六块石,共成十二经。经文标题用隶书,正文用楷书,是一座大型石质书库。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此碑,碑侧刻有叙利亚文题名。碑文记载着该教教旨、仪式、当时在中国流行和僧徒活动的情况,是研究中亚文化交流和宗教历史的宝贵资料。
石台孝经:建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九月,是由四块高5米、宽1.6米的厚石板结合而成的一块方碑,放在三级石台上,四周刻有李隆基亲手写的孝经文和他所作的孝经序及孝经注,字体是隶书。
其他各种书体的名碑有:
篆书有秦李斯《峄山碑》,传为李斯所书小篆。
隶书有东汉蔡邕的《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草书有智永、怀素、张旭的《千字文》,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张旭的《肚痛帖》也是草书。
楷书有唐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另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天宝十一载(752)立,记述建造多宝塔的经过,书法雄伟沉厚,是颜氏书法代表作,现西安碑林所存的是原刻。此外,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也是西安碑林所藏著名唐碑,全称为《大达法师玄秘塔铭》,会昌元年(841)立,风格遒劲,骨力健硬,是柳书的代表作。
除书法名碑外,碑林还珍藏着一批珍贵的石雕和石刻画,昭陵六骏即陈列在这里(仅四骏,另外二骏在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乾县乾陵的由来
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的梁山上。因为陵地在当时京都长安的西北方向,按八卦的说法,西北方向即是“乾”位,而八卦又有“乾为天,坤为地”之说,皇帝有“天子之贵”,故而有乾陵之称。
乾陵的特点是突破了古代帝王陵前不树碑的惯例。封建时代认为,皇帝的功德太大,无法用文字表达,所以陵前和墓内一般不设置碑铭。乾陵前却恰恰树了两通高大的石碑。西边的叫做《述圣记碑》,碑文洋洋洒洒8000多字,由武则天亲自撰写,歌颂了唐高宗的文治武功。而东面的《无字碑》更引人注目,这块又称没字碑的巨大碑石,体积和西边的碑一样,上端有8条螭龙盘错相交,碑的两侧是线雕大龙云纹。无字碑本无一字的原因,各说不一。有人说是武则天临终遗嘱,功过要由后人来评;有人说武则天自以为功高莫名,无须写字;还有人认为唐中宗李显难定武则天称谓,不知是称皇帝,还是称母后等等。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654年,唐高宗召她入宫,倍加宠爱,次年便立为皇后。同年,她参政,黜逐老臣褚遂良,随后逼迫老臣长孙无忌自杀。从此,高宗委托她全面执政。高宗死后,她先后废掉中宗、睿宗,于684年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理朝45年,内政、外交、军事都有斐然政绩。705年,病逝。如何评价武则天,历朝颇有争议。
兴平汉茂陵的由来
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位于西安以西40千米,如一座高大的金字塔被削去上半部。西汉初年,这里被称为槐里县茂乡,墓冢因此称作茂陵。
史载,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陵墓就修了53年,他曾把全部贡赋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收集随葬品的费用。武帝在位期间,对外用兵,反击匈奴入侵,勾通西域;对内发展生产,发展文化,多有创建;在汉景帝统一全国的基础上,造成西汉的极盛时期。一方面,武帝雄才大略,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一方面,他又十分奢侈,是个残酷的暴君。茂陵可以说是他劳民伤财的见证。整个茂陵区有陪葬墓20多座,但最著名的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墓。
霍去病18岁就随大将卫青出征,曾率轻骑800名一举歼灭匈奴入侵部队2000多名。在抵御匈奴的侵略中,他屡建奇功,基本结束了匈奴对西汉政权的威胁,因而受到汉武帝的器重。武帝要赐给他高贵的住宅,他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惜他英年早逝,24岁就病故了。汉武帝十分痛惜,把他葬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为他修建了祁连山形的墓冢,纪念他在那里六战六胜的业绩,并喻示永世长存。
在霍去病墓前的各种大型动物石雕,都是用整块大石刻成的。古代雕刻家以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巧妙利用石块本身的量感和质感,把16块石头雕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其艺术价值之高,在世界早期的雕刻艺术中都是罕见的。
周至楼观台的由来
陕西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在周至县境的终南山北麓,有处著名的古迹楼观台,据传这里是老子说经处。楼观台依山带水,风景秀丽,素有洞天福地之称,是道教圣地。
楼观台的历史非常悠久。远在2500年前,周朝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用来观测天体,叫做“草楼观”。由于尹喜“精思至道”,被朝廷拜为大夫。而他的草楼观,成为道家居地称做“观”的开始。据说有一天尹喜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要从这里经过。不久,果然老子西游入关,尹喜便将老子迎入草楼,敬为上宾,开始了讲经说道。尹喜认为老子的思想充满了光辉,就请老子写下来,编成书。这样,老子的《道德经》便问世了。
老子实有其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又叫老聃。河南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为与佛教抗衡,抬出老子为祖师爷,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便由人变成了神,并受到历史上各朝代的广泛崇拜。唐朝时的皇室更是与老子攀亲续谱,封其为玄元皇帝,道教几乎成为国教而盛极一时。唐朝还在老子的家乡河南鹿邑县修了规模巨大的太清宫,以祀老君。道书中说,老子在遥远的不可想像的年代里,托胎于玄妙玉女体内,孕育81年之久而生,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所以号称老子。
扶风法门寺的由来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此庙古称阿育王寺,相传创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寺内有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塔下地宫珍藏佛指舍利,而在近年来蜚声中外。
所谓舍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身骨”、“遗骨”。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传说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曾用武力统一了印度半岛,在战争中杀了10万人。战后,阿育王听信僧人的劝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广造佛舍利塔,供养佛祖。扶风法门寺塔,传说是阿育王建的84000个宝塔之一。而法门寺所藏的释迦牟尼佛的指骨,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件指骨舍利。因为当年建寺以后,把佛指视为尊贵的佛教圣物,法门寺塔也被尊为大圣真身宝塔,受到历代的崇拜。仅唐朝时就有7个皇帝举行了7次规模盛大的迎奉佛骨活动。据说法门寺塔佛指骨30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皇上便派人迎佛骨到长安宫中,供奉三日。佛骨到京城时,有禁卫军仪仗和鼓乐相伴,颂佛之声不绝于耳,成千上万人顶礼膜拜。但唐武宗时,极力打击佛教,曾下令毁掉佛指舍利,但被寺僧用仿制品蒙混过去,真身指骨被秘藏起来。1987年发掘真身宝塔地宫时,发现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其中一真三假,假骨被称作影骨。同时还在地宫中发现了金银器、秘色瓶、琉璃器等大量唐代皇室的供奉品。
宝鸡神农祠的由来
中华民族传说中重要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据说就诞生在陕西关中平原西端的宝鸡。宝鸡市南5千米处的秦岭山麓,坐落着炎帝神农的祠庙,祠内正殿塑有神农氏像。
炎帝号神农氏,又号烈山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是龙首人身或牛首人身。他以农业和医药的创造发明者而享誉人间。传说炎帝出世之先,人们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炎帝发明了一种叫耒耜的农具,并把用法教给人民,让他们开垦土地,种植五谷。他教人民播种的时候,从天上纷纷落下许多谷种。据说那时还有一只红鸟,衔着九穗的禾苗飞过天空,坠落下许多谷粒。炎帝就拾起这些种子种在地里,后来长成又高又大的嘉谷,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还可以长生不死。
炎帝还曾经用过一种神鞭,叫赭鞭,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就知道这些草木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另有一种传说是,炎帝亲自尝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内中过70次毒。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于肠子烂断而牺牲。炎帝因此而被称作神农氏。
炎帝时期,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由原始渔猎时期进入到农耕时期。从宝鸡发现的新石器遗存看,当时的先民主要从事农业,兼做渔猎和采集。神农是我们勤劳勇敢而又聪明智慧的祖先群体的集中代表,是我们先民意志与力量的化身。
天水李广墓的由来
李广墓在天水市南山麓,冢堆高大而雄伟,前有“汉将军李广之墓”石碑。据传这里是李广的衣冠。里面葬着他的衣物和宝剑。以前墓地有石马两匹,故又称此为石马坪。
李广为西汉名将,转战朔漠40多年,历经70余战。因抗御外侮名震四方,成为功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今天的天水市西关还有飞将巷,相传为李广故里。汉孝文帝十四年,李广年仅18岁,正值匈奴出动14万骑兵入侵,李广从军。不久,他就因为精于骑射,而屡立战功。以后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7郡太守。李广以勇猛善战声震边陲,匈奴闻风丧胆,称为“汉飞将军”。李广为人纳口少言,廉洁奉公。据《史记》载:李广作战时身先士卒,平时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因此,士卒都愿意为他效力。在后来一次征讨匈奴的军事行动中,由于大将军卫青刁难,军队没有向导而迷路。但李广承担了全部责任,因不愿受辱,在汉武帝四年(前119年)时,忧愤自刎而死。李广一生战功卓著,却潦倒而不得志。后人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代诗人王昌龄吟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则感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宋代诗人王十朋则说:“辍餐长叹无良将,翻惜将军不遇时。”
麦积山石窟的由来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的秦岭山脉西头。因悬崖峭壁的形状犹如农村的麦堆,所以名麦积山。据记载,后秦时已在这里开窟造像。而现存的最早题记则是北魏景明三年(502)所刻。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增建,现有窟龛和摩崖雕刻194处,大小佛像七千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因石质不佳不宜雕刻,造像多为泥塑。
麦积山原是一座完整的山体,后因地震,分裂为东西两处,现有栈道相通。东崖最高洞窟叫做牛儿堂,距地面60多米。西崖最高洞窟为天堂洞,距地面七八十米。最大的洞窟叫散花楼,又名七佛阁,宽31米,深11米,高16米。洞窟前廊仿宫殿式样,洞内七窟雕成帐幔状,居高临下,扬手撒花,花会随着气流的上旋越飘越高,各洞龛之间有凌空栈道相连。
洞内泥塑有高浮雕、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圆塑大小与真人相仿佛,数以千计,极富生活情趣。佛两边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笑,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眉开眼笑。有的俊俏活泼,向人们招手致意,还有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儿童形象。最高的阿弥陀佛达16米,最小的影塑仅十几厘米。牛儿堂龛外还朔有一个天王,脚下踩着一只金角银蹄的牛犊儿。这些雕塑无不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接近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人,令人感到亲切而不神秘。泥塑上彩,但色泽不浓。工艺之精湛,堪称我国古代大型雕塑艺术之宝库。
兰州白塔山的由来
兰州古称金城,旧说因筑城得金而名。隋朝开皇元年(581年)设置兰州总管府,因其地有皋兰山而称兰州。兰州依山作障,控河为险,自古就是我国西北重镇。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1700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时此地为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城,山上峰峦迭翠,“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三层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即迎面耸立。第一台建筑群有壁柱雕刻精美的大厅、飞檐斗拱交错相迭的重檐四角亭、檐角高翘如翼的八角亭。二台广场的南侧,有高大雄伟的牌厦,建筑辉煌,气魄宏伟。三台大厅巍峨壮观,门窗沿角有雕刻精美的砖雕。三台建筑总面积8000平方米左右,殿宇石阶对称整齐,亭台回廊排列有序。一路往上还可看到罗汉殿、三星殿等庙宇。
山顶的白塔寺是山上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代。白塔山即以寺内白塔而得名。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大元帝国疆域时,曾经致书西藏喇嘛教萨迦派法王。法王派了一个著名的喇嘛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不幸在兰州病逝。元朝遂下令修塔,以示纪念。后来,白塔塌毁。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镇守甘肃的官员重建,清康熙年间又有扩建,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塔外层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塔下筑圆基,上着绿顶。
炳灵寺石窟的由来
藏语“炳灵”即“千佛”或“十万佛”的意思。石窟在甘肃永靖县西约50千米,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窟龛造像凿在南北峭壁上,峭壁脚下就是黄河。石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隋唐宋元各代均有营造。现存窟龛183个,内有大小石雕像679尊,泥塑82尊,壁画900多平方米。塑像最高的27米,小的仅20多厘米。唐代作品占三分之二,艺术成就也最高。河峡崖旁的第169窟古称唐述窟,高15米,深8米,宽20米,内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栩栩如生。窟下有唐代雕塑的释迦牟尼坐像,高27米,丰满魁梧,形神俱佳。壁画中神人衣袂飘逸,色泽绚丽,构图古雅,显示出神奇美丽的天国风光,画上有西秦建弘元年的造像题记。这是目前全国石窟中年代最早的题记。炳灵寺石窟的洞窟形式与云冈、龙门近似,但佛龛多作覆钵式的塔形,在别处很少见。造像多为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造型精湛,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坝,寺与水库相连,风光优美。
武威古凉州的由来
武威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由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重镇。汉初武威为匈奴所筑,名叫盖臧城。汉武帝为开避中西交通,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在此设置武威郡。西汉末年,窦融占据河西时称凉州牧。据说是因为早寒而得名。
古凉州从唐代开始,一直是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商业兴隆,经济发达,成为河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朝著名大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为世人传颂的光辉诗篇,人们熟知的唐代凉州词、西凉乐伎,成为武威的骄傲。武威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名胜古迹很多。武威文庙里的西夏碑,原名“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刻于西夏1094年,碑的正背两面分别刻有西夏文和释成的汉文,是全国少有的石刻“珍册善本”。
武威最为有名的文物,要数城北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了。铜奔马,即“马超龙雀”,俗称“马踏飞燕”。马身高34.5厘米,长45厘米。马首高昂,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龙雀,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尾部,势若飞腾。造型奇特,别具匠心,既富浪漫主义色彩,又合乎力学平衡原理。虽然奔马三足腾空,全身的着力点仅集中在展翅飞行的龙雀背上,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天马行空”运动速度和整体重量平衡的造型,成为当今世界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并成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张掖大佛寺的由来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中国之臂掖,以通西域,断绝匈奴右臂”之意,在此设张掖郡,张掖之名遂沿称至今。
张掖大佛寺以拥有全国最大的卧佛而著称。大佛寺创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相传,有个名叫崔咩的和尚云游到此,有一天忽然隐隐地听到有丝竹之声飘然而来,循声而找,不见演奏的人,疑为“天乐”。于是,就在“天乐”升起的地方向下挖掘,得碧玉卧佛一尊,遂在此地修建了大佛寺。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又称宝觉寺、弘仁寺,俗称大佛寺或睡佛寺。寺内大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仅一只耳朵就有2米多长,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造像姿态自然,线条柔和丰满,比例匀称适度。面目表情恬静、闲适,两眼半睁半闭,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嘴唇边永远带着一丝笑意,给人以“视之若醒,呼之则寐”之感。这尊大卧佛接受过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沙哈鲁王使者的参拜,听到过西夏太后在此诵经念佛的声音,他为大元帝国的开国之君忽必烈在这里呱呱坠地而笑逐颜开,也为南宋亡国之君赵显在这里削发为僧而悲叹不已。后人传说,赵显在大佛寺为僧期间,曾娶一回族女子为妻,生一男孩,被元明宗收为儿子,后来继位成为元顺帝。这是1333年的事情。
敦煌月牙泉的由来
月牙泉位于敦煌鸣沙山怀抱之中。千百年来,“沙岭晴鸣”和“月牙晓澈”两处名胜相映成趣,引誉海内外。鸣沙山古时又名神沙山、沙角山、在敦煌县城南5千米。金山积沙而成,东西长达40多千米,南北宽20千米。前山主峰海拔1240米,后山西南峰海拔1700多米。沙有红黄绿白黑五色,沙峰起伏,沙脊如刀。当人们从山顶往下滑,沙砾随着人体倾泻,一种如同音乐的声音就从沙底发出来,以至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鸣声不绝于耳,兴味盎然。据史书载,天气晴朗时,它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冬夏殷殷有声如雷”、“沙鸣闻于城内”,故“沙岭晴鸣”为著名的敦煌八景之一。传说古代有位将军率兵出征,在这里安营歇宿,一夜狂风,黄沙铺天盖地扑来,把数万将士尽埋沙底。后来的沙鸣就是两军征战杀伐之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沙粒大而硬,多石英和云母变质岩,一受磨擦,发出的声音如雷鸣。
奇妙的是,在鸣沙山环抱之中有一弯翡翠般的清泉,形如半月,故名月牙泉。泉水平均深5米左右,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4米。泉四周虽流沙拥积,却从未干涸。由此还编出了种种传说。实际是这里地下水补给丰富,水处于循环交替状态,故而不腐;又因这里特殊的地形构造,使吹进这里的风沙会向上旋,落到山脊上,故不能被掩埋。此泉又名沙井。
固原六盘山的由来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气势恢弘、豪迈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是毛泽东当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即将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写下的激扬文字。而六盘山,作为中国革命一段光辉历程的见证,也因而名传天下。
六盘山位于宁夏固原县的西南。因山岭盘曲有致,要经过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端,因而得名。六盘山南北绵延数千里,山岭巍峨,主峰海拔达2900多米,自古以来就是险峻雄壮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有“峰高太华三千丈,险据秦关二百重”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六盘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唐宋以来,这里留下了许多名将把守关口的历史故事。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在此筑宫避暑,后来客死在六盘山。明朝时,中山王徐达曾在这里大破元兵,完成了西北边地的平复。
六盘山因山路曲折,古时称作络盘道。当地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老和尚住在山下的庙里,总因为找不到上山顶的路而发愁。有一天,老和尚遇见一只到溪边喝水的梅花鹿,直冲他点头。他便跟在鹿的后边往山上爬,居然顺利地爬到了顶峰。从此,“鹿攀山”之名便传开了。当地人却“鹿”、“六”不分,加上山岭逶迤,后来传成“六盘山”了。
固原须弥山的由来
固原县位于河西走廊到中原的重要通道上,县城西北60千米处,有一座被黄土包围的松涛滚滚的小山,山上石窟林立,这就是须弥山。
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前后,形成于隋唐。山上布列的大小数十座佛像石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佛教世界。悬崖上的第2窟里,有比云冈和龙门的佛像还要高大威仪的释迦牟尼像,坐佛造像高达25米,佛像的耳朵就有两个成人高,甚至连眼窝里都可以站立一个人。大佛像具有典型的初唐风格,气势雄伟,雕刻精美。最有趣的是,古代工匠采用了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使石窟中众多的佛像成为南北朝和隋唐时代人物的真实写照。诸如世故深沉的老迦叶像,天真无邪的小阿难像,魁武雄伟的四大天王像,勇猛刚健的力士金刚像和形如唐代宫女的端庄美丽的菩萨胁侍像等,均堪称艺术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须弥山的名称,是从佛教典籍中借用过来的。须弥是梵文音译的简称,有“妙高”的意思。须弥山在古印度神话中,被看作是大千世界的中心,佛祖释迦牟尼就在此传道教化。而世上的众生只有通过佛教的修炼,才有可能从大千世界渐次进入须弥山三界中的不同重天。佛经说,佛住在须弥山顶,菩萨住处要低一层,而四大天王和近侍、随从等则住在山腰一带,须弥山是一座高大无比、佛陀聚居而日月环绕的神山。不知固原须弥山是否可称作人间的神山?
塔尔寺的由来
藏传佛教格鲁派有六大著名寺院,这就是青海的塔尔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
塔尔寺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这里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宗喀巴出生时,他的母亲将胞衣埋在现大金瓦寺正中的地方,后来这里长出一株菩提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现出狮子吼佛像一尊,其母心疑,便在此建一座小塔。后人在小塔基础上建起高11米的大银塔。塔建成后,才扩为寺院,命名为塔尔寺。
塔尔寺是一组由众多的殿堂、经堂、僧舍所组成的大建筑群。主殿大金瓦寺,面积近450平方米。是汉式宫殿建筑,正中有一米高的大银塔座。清康熙五十年,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了黄金一千三百两,白银一万两,将屋顶改为镏金铜瓦。塔尔寺内的大经堂,是寺内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讲堂为土木结构,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81平方米。几经扩建,现有168根大柱,其中60根在四壁墙内。108根柱子上部,都雕有美丽的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有各种刺绣飘带,以及各种绸缎剪堆和堆绣的佛像、佛教故事图和宗教生活图。
塔尔寺有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的来历也与文成公主有关。据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时,当地人民为表示尊敬,在公主带来的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后来在西藏成为习俗,并传到塔尔寺。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把纯净的白酥油揉进各种矿物质染料,塑造各种人物、佛像、花卉、树木、飞禽走兽、宗教及各种神话故事,工艺精巧,色泽鲜艳,经久不褪。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灯节会上展出酥油花,一年一度,成为寺内盛会。藏族壁画吸收中原和印度、尼泊尔的艺术风格,在各地寺院中处处可见。它们大多采用大场面俯视全局和散点透视造型两种处理手法,色彩鲜丽,对比度好,线条均匀,富于图案和装饰风味,并大量运用描金、贴金、磨金手法,使壁画满壁生辉,光彩夺目。塔尔寺的壁画有的直接绘在墙上,有的绘在栋梁上,最多的则是绘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壁上,多用矿物质颜料,历久不变色。每年六月观经会上,将十几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叫做晒佛,围观瞻仰的往往达几万人。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入羊毛、棉花之类的东西充填,在布幔上绣成具有明显立体感的佛像、佛教生活故事、山水、花卉、鸟兽等,形象生动活泼。三绝之外,塔尔寺的雕塑也享有盛名。如九间殿的北三间中央为如来佛,造型敦厚谨严,神态肃穆庄重。其余如财源仙女,妙音仙女等也都形态优美,独具匠心。妙音仙女常被列为塔尔寺雕塑的代表作。
乐都瞿昙寺的由来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0千米处。原先,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喇嘛寺院。明太祖朱元璋御赐该寺为“瞿昙”名称后,这座寺院声誉日盛,规模也不断扩大起来。
明朝洪武年间,江山已定,但边陲时有骚乱。朱元璋派凉国公蓝玉前去追击西北地区的逃寇。但蓝玉追到茫茫戈壁滩时,却无从追捕四散逃遁的散兵游勇。当时,乐都这座寺院的主持三罗藏出面作书规劝他们尽快归顺明朝。因为三罗藏在这一带很有威信,他的话很有感召力,使这个地区的游窜各部不得不审时度势,归顺了明朝。这样,皇帝最头疼的西北边境安定的大事解决了。朱元璋自然不会亏待这位佛门功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封三罗藏为西宁僧纲司都纲,下管13族,并御赐三罗藏主持的寺院为“瞿昙”的金匾。瞿昙即藏语“角康”,意为乔达摩,乔达摩是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从此,这座庙宇便以瞿昙寺相称了。明永乐年间,朱棣授予三罗藏之侄班丹藏卜“灌顶净觉宏济大师”头衔,命他主持寺院,并赐与牧场、田地、园林、牲畜作为“香粮”,还增修寺宇,布施佛器。其后,历任明朝皇帝都对该寺高看一眼,不断扩建寺庙,使之成为规模宏大的一座寺院。
这座由中原君主扶持起来的寺庙,基本上采用汉式庙宇型制,俨然一组由碑亭、钟鼓楼和宝殿构成的明代建筑群。
乌鲁木齐故城的由来
乌鲁木齐市坐落在巍峨苍莽的天山山脉北麓,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因昼夜温差较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关于乌鲁木齐一词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源于汉语,是“轮台”的音变;一说是源于回鹘语,意为“团结战斗”;一说是源于准葛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乌鲁木齐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多民族的集居地。古代时,这里生息繁衍着姑师人、匈奴人、高车人、突厥人、回鹘人、汉人、蒙古人等;从近代到现代,这里养育繁荣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蒙古、乌孜别克、锡伯、达斡尔、东乡等各兄弟民族。在两汉时期,经常出入此地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不过百帐;到唐设轮台县之后,始有定居的城镇;宋元明三代又拓展为游牧地;直到清代以后,人口才剧增。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一度驻守过轮台县,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集优美雄奇于一身。清代时曾留下名胜八景:阅微草堂、鉴湖泛月、塔印斜阳、长桥饮马、香妃出浴等等,既浑然天成,又有美妙的传说。
克孜尔石窟的由来
新疆的石窟(又名千佛洞)计有12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克孜尔石窟。
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木札特河谷北岸悬崖上,有236个石窟,这是古龟兹国的一处石窟寺群,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开凿于公元3世纪,唐代废弃。时间比敦煌石窟要早,因西域佛教的流传较中原为先。窟形体制主要是毗诃罗式(即僧房群式)和支提式(即中心塔柱式)。现只有75个洞窟窟形完整。彩塑大部分在伊斯兰教进入南疆取代佛教的岁月中遭破坏,后又被外国人盗窃,现已看不到完整的塑像。壁画尚保存下来1万平方米左右。题材繁多,情节离奇,主要是佛本生故事画,仅第17窟就有38种之多,被誉为故事画之冠。第38窟所画伎乐图,有20个乐师,各奏一件胡地乐器,如琵琶、箜篌、横笛、筚篥等。龟兹的舞蹈少女体态轻盈,姿态优美。第175窟还有耕地图、制陶图。石窟后壁有不少古龟兹文题记,对研究新疆的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克孜尔石窟壁画以西域的凹凸画法驰名中外,线条刚劲有力,严谨生动,又能与立体烘染的技巧相协调。衣纹有“薄衣贴体”、“衣服紧窄”、“衣纹稠叠”、“曹衣出水”等式样,头面手足等肌体部分,则着意染出凹凸分明的立体感。对人物的结构、动态与神情的把握都很娴熟。这些壁画还善于将写实手法与装饰手法相结合。窟顶上画满菱形斜方格,每格内都有人物和动物,衬以奇花异木,飞禽走兽,构成一幅幅完整的图案,艺术成就很高。
喀什疏勒古城的由来
疏勒古城,在今天新疆的喀什市。古疏勒国居民从事农业,开采铜铁,精于工艺,有自己的城郭和文字。汉宣帝时,属西域都护府。唐时,与龟兹、于阗、碎叶同称安西四镇,为安西都护府及安西节度使统辖,是西域重镇。
东汉初期,有一位通西域的英雄,名叫班超。班超字仲升,陕西咸阳市人,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兄弟。超自幼刻苦耐劳,勤奋好学。青年时代常给官府抄写文件,也替私人抄写书籍,得点报酬,以养老母及补助家用。当时北方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境,班超很是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同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几十年,更是心怀忧虑。有一天,他一面抄写文件,一面觉得十分烦闷,忍不住站起身来,把笔猛地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怎能长时间消磨在笔砚之间!”永乐十六年(73年)班超毅然从军,随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旋奉命以假司马率吏士36人赴西域。班超机智勇武,仗义行事,攻杀匈奴派驻鄯善官员,废除亲匈奴国王,降于阗,收疏勒,出任疏勒镇守使长达17年之久。继而联合诸国军事力量,陆续平定各处贵族叛乱,统一了西域。永元三年(91年),升任西域都护。不久,封定远侯。这就是投笔从戎典故的由来。
胶东成山角的由来
成山角是我国海岸的最东端,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头。成山角的最前端是伸入黄海的一个狭长半岛,俗称龙须岛,史称天尽头。
成山角原名成山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兴修了专供帝王出巡的驰道,以咸阳为中心,西至陇西,北达九原、秦皇岛,南到衡山、绍兴,东面的终点是成山头。在这条驰道上,秦始皇曾经先后3次到达他所称为“东极”的成山头。前219年,秦始皇为了“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他在泰山祭祀天地后,来到这里眺望大海,惊叹地称此为“天境”,也就是东方天的尽头的意思。前218年,秦始皇亲自来此送徐福寻仙的船队出海。前210年10月,他率领丞相李斯和公子胡亥军来此,为徐福射杀挡路的海上大鲛鱼。在返程中,病死河北沙丘平台。现在成山头峰巅有残碣一块,为秦始皇东巡遗物。相传始皇东游成山,欲造桥渡海,以观日出处,乃命神人召太行山石东来。神人执鞭驱石,数十石山簇拥东行至此。因成山诸峰多斜纹豁裂,人们又附合说是鞭痕血迹。传说始皇宣称要在成山头修建一座直通仙山瀛洲的大桥,海神也前来相助。海神与始皇相约见面时不许画他面形,而始皇却暗藏画师,恼怒海神,扬长而去。至今成山东南峭壁下的急流中,有4块巨石,忽断忽续排向东南,宛若桥梁,人称秦桥遗迹。岛西侧有始皇殿遗址。
连云港孔望山的由来
位于东海之滨的连云港市附近的孔望山,是一座算不上挺峻的土色泛红的石山。然而,在古代,确切说在300年以前,它还是座三面环海的半岛,是历代文人墨客登高观海的胜地。相传孔夫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由此得名孔望山。
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石窟造像,但其中最早的斧凿之声在哪里呢?不在敦煌,也不在龙门,却在远离佛教发源地的孔望山。在孔望山东西长17米,高8米左右的赭黄色崖壁上,依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105尊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造像大小不一,坐卧跳立,各具神态。造像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和本行故事为主,同时也有表现道教题材的雕像。这些雕像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造像前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圆雕石像和石蟾蜍,石象前有碣形石碑座,相传是秦始皇时期秦帝国东门的象征。东汉后期,在这里修东海庙,供奉东海神君,使这里成为早期道教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场所。孔望山还有胜迹归云洞,也称龙洞。传说有黄龙在这里潜心修炼,功成后飞升而去。龙洞呈前低后高椭圆形,南北长250厘米,高80厘米至150厘米不等,宽140厘米。洞内石壁光滑,小巧玲珑。龙洞曾被古代僧侣用作石窟寺,后来以巨石封门相当长的时间。从北宋洞门被凿开后,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篆隶行草各类题刻30多处,许多题刻堪称金石佳作。
连云港锦屏山的由来
锦屏山位于连云港市区西南。夏商时期,这里居住着东夷族,即汉族的先民。先民们在伸向海天之中的山崖上设立了祭坛,留下大批岩画。因此地埋葬了一位三国时的将军糜子仲,被人们沿称为将军崖。
考古学家称将军崖岩画是东方最早的天书。将军崖现存有两块长约2米的石块,石身上布满了大小洞眼。石块是先人用来代表祭祀对象的,称作石主。先民们用石主代表社稷之神,也就是土地和农业之神。每年丰收后要在此奉献谷物,而且要杀三牲上供。打仗胜利了,也要血祭,在这里献俘,这是最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时,部落的人们围着石主举行狂欢,用斧凿在岩石上画出各种图画。这些图画有的是记录某些活动的符号,有的是崇拜物。但是,这些图画对于今人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有人甚至认为是太空人留下的图形。
所有岩画凿刻在长20多米、宽15米的混合岩上。石面平整光亮,刻纹清晰,构图淳朴而线条粗犷,风格古朴拙重。岩画共分三组:第一组以女娲像为中心,是一组人面群像,象征着母系氏族社会神力无比的女娲。第二组是长达623厘米带状的星象图,依山势上下分布,大概是记录太空星云位置用以推算日月周期的,3个光芒四射的太阳显示了先民对太阳的崇拜。第三组是刻在高处的鸟形画,是古代少昊民族奉为祖先图腾的玄鸟。
连云港云台山的由来
《西游记》里那座孙悟空和众猴居住的花果仙山到底在哪里呢?就在连云港市的云台山。古代时这里是海上群岛,具有俯视极东溟、巨浪应空排的磅礴气势。约18世纪末,这里沧海变桑田,大海东移,才逐渐变成今天的样子。即使是现在,云台山也仍不失其峭石秀水和云台云海的美妙。吴承恩是个屡试不第的明朝文人,为了寄托他不畏邪恶、喜笑悲歌的理想和气节,他在晚年潜心写作了《西游记》。明代时唐僧取经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吴承恩便想借此言志,写猴子的故事。正在为难没有山水烘托之际,受好友引荐,吴承恩来到云台山,以青峰顶为基地进行了游览。他先后看了水帘洞、南天门、老君堂、玉皇宫、沙河口、中王庙、七十二洞等地,被这座海上仙山的奇峰异石、灵泉洞天和名胜典故所启发,顿时灵感奔涌,悟出青峰顶便是他《西游记》中的花果山,由此附会出女娲遗石、卵迸石猴、孙猴子花果山称圣、大闹蟠桃会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由此写出了一部闻名中外的文学名著。今天的花果山虽然已没有了海涛拍岸的海山奇观,但山上经过长期风化的变质岩却构成了怪石嶙峋的独特风貌:石有八戒石、沙僧石、猴石、娲遗石等称奇;洞有水帘洞、七十二洞等叫绝。大自然神工鬼斧,为人们造化了长达约400米的花果山风景区。
济南大明湖的由来
济南大明湖早在1500年前就载入郦道元的《水经注》,是闻名古今的名胜。但古代的大明湖可不是今天的样子。现在的大明湖,隋唐以前叫历水陂。古大明湖从宋代开始已逐渐干涸。大明湖中多莲藕,明时又称莲子湖。
古代先民逐水而居,大明湖一带形成了济南最早的市井城区。史载湖水占府城约三分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和绣”,尉为壮观。大明湖由于历年缺少疏导,积土淤塞,芦苇丛生,到清代时形成许多港湾。大明湖古迹轶闻颇多。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历下亭,原在五龙潭附近,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此赴宴题诗:“海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北宋后,历下亭移到大明湖南岸。清康熙时,重建历下亭。湖畔还有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而建的南丰祠。曾巩为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他在济南任太守执政期间,政绩卓然,受到百姓拥戴。甚至在他离位时,老百姓在桥口、城门挽留,曾巩只好夜间悄然而别。湖边还有纪念明代兵部尚书铁铉的铁公祠,邻近还有小沧浪园面湖而立。小沧浪园建于清乾隆年间,三面荷花,景色清幽。园门上有清人刘凤诰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较好的描画了大明湖的风光特色。大明湖南岸有辛弃疾纪念祠,又名稼轩祠。辛弃疾是济南人,既是伟大的词人,又是南宋抗金英雄。其词风深沉雄浑,慷慨豪放。
泰山灵岩寺的由来
灵岩寺在泰山之阴,方山之阳。相传,苻秦时朗公和尚来此说法,使猛兽归伏乱石点头。众人见山石摇晃,很是惊恐,朗公说“山灵也,无足怪”。方山因此得名灵岩。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和尚来此开山。传说他走进灵岩时,高山突然变成了四面壁立的连城,没有任何通路。法定和尚矢志不渝,面南而立达27天,终于感动了菩萨,便令太阳射穿岩石,使山腰出现一个透山圆孔,孔大如车轮,法定才得入灵岩。当时,红光照耀数里之外,法定循红光而行,来到山林茂密处见到一个樵夫。樵夫对法定和尚说:“师傅虽然想在此建寺,难道你不怕此地没有水吗?”于是手指向南方,说:“在双鹤鸣啼处,可得到泉水。”说完,樵夫隐身而去。法定向樵夫指的方向去找,果然看到了两只鹤飞起,鹤飞处有二泉。法定大喜,用手中锡杖戳地,又水涌成泉,便命名为双鹤泉、白鹤泉、卓锡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步三泉的故事。法定被尊为灵岩寺的开山之祖。灵岩寺的鼎盛时期在唐宋两朝。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高僧惠崇所建,法定和尚创建的古灵岩寺在甘露泉附近。唐时,灵岩寺与南京的栖霞寺、天台的国清寺、湖北江陵的玉泉寺,并称为“域中四绝”,是当时的四大名寺之一。宋代在寺内的遗迹有辟支塔和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曾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亚圣庙和孟母林的由来
“亚圣”就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孟子,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继承了孔子的中庸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孔子以后最大的一个儒家大师。所以历来孔、孟并提,以孔子为圣人,以孟子为亚圣。
北宋1037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州时,在山东邹县东北的四基山西麓发现孟子的墓,并在这里建庙祭祀。以后不断增修扩建孟庙和孟子墓。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地震后重建,有大殿七间,院落五进,占地60多亩,庙内有碑碣石刻350多块,著名的有元代仿刻的李斯峄山碑、唐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等。庙内古树苍郁,桧树最多,古槐、古柏等杂生其间。
孟子降生之地在曲阜城南的凫村,因此村内有孟子故里、孟母井等古迹。孟母教子的故事,千古传为美谈。如“孟母三迁”,说孟子一家原先住在墓地附近,因孟子常学送葬的人挖坑掘土,孟母便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学着商贩叫卖取乐,孟母再次搬家,在学宫附近居住。这里聚集着许多知书达礼的士人,孟子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也整天在家读书习礼。孟母选择了适宜教子的良好环境,对孟子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断机劝学”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学习不用功,有一天从学堂回来,孟母问他的功课,孟子说:还是不好也不坏。孟母便生气地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对孟子说: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不时时用功,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从此孟子便刻苦攻读。这些故事记载在《列女传》、《韩诗外传》等古书中,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为纪念孟母,孟庙中建有“孟母断机处”碑,凫村孟母葬地马鞍山麓有孟母林,林地达万余亩,林中有享殿和孟母冢。孟子墓中也有不少碑刻,赞扬孟母的教子之功。
济南千佛山的由来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古称历山,又名靡笄山。位于济南市南部,成为除大明湖、趵突泉外的济南第三大名胜。千佛山有隋朝开皇年间所刻佛像,随石作形,因而建寺名叫千佛寺,山名亦称千佛山了。
千佛寺内南崖上的千佛崖,镌刻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佛像浮雕,与洛阳龙门石刻、敦煌壁画和杭州灵隐寺巨佛齐名。其中,以极乐洞中的观世音、阿弥陀佛、大势至三尊造像最为精湛。千佛山东面的文笔峰上有开元寺遗址,遗址南面有唐宋两代共造的大佛胸像,仅头部就高7米,宽4米。黄石崖上还有北魏时的石雕群像。北极洞东有黔娄洞,相传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高士黔娄的隐居处。当年鲁国与齐国都来聘请,黔娄坚持不肯出山。后来,齐威王便常常下马脱靴,徒步进洞来请教,常使自己的军队转败为胜。东晋诗人陶渊明有诗赞叹:“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弊服仍不周。”最后一句指的是黔娄死后家贫如洗,尸体上的被子盖头露脚,盖脚露头。有人建议把被子斜过来,可以全身都盖上。黔娄妻子却坚决不同意,说:“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在登千佛山的路上,还可以看见“齐烟九点”的牌坊,源出于唐代诗人李贺的《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泰山岱庙的由来
岱庙为泰山五庙,在泰山南麓泰安县城内,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历史上有“汉亦起宫”的记载。经历代拓建增修,形成了宏大壮丽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96400多平方米,其规模设计完全效仿帝王宫殿和宫城,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岱庙前是岱庙坊,坊前遥参亭为入庙初阶。古时帝王朝山,先在亭内举行简单的仪式,然后进庙大祭,故原名草参亭。进庙后,可见配天门东汉柏院的5株汉柏,相传为汉武帝来泰山封禅时所种。汉柏院内,更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古碑刻。岱庙历代碑刻由秦至清共160多块,多藏于汉柏院。著名的有汉《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唐《神宝寺碣》,均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和碑刻的珍贵文物。汉柏院内还有反映先秦哲学思想的《太极图碑》及宋时大书画家米芾《第一山》碑。岱庙中最早的碑刻,是秦朝的《李斯碑》。李斯小篆刻石在东御座院内,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封泰山时的诏书,为丞相李斯亲笔,原文79字,现仅存真迹残字10个,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岱庙主建筑天贶殿高大雄伟,气宇轩昂,是古代帝王祭祀东岳泰山的地方。此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宋真宗为巩固政权,伪造天书,答谢天恩的产物。殿内有长达62米高3.3米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名为描写东岳大帝出巡,实为记述宋帝游山情景。
泰安泰山的由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登临泰山之颠后即兴之作《望岳》中的名句。泰山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向来被誉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古人有“山至泰山,天下无山”的赞语。其实泰山玉皇顶仅高1545米,位于五岳第三,跟全国的高山巨峰比,也是微不足道。泰山为什么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呢?这与历代帝王在此封禅告祭,推泰山为与上天接通的圣地有关。封禅制为泰山涂上了神圣的色彩,也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在历史上,最先和泰山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就是孔子,孟子有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山路的一天门北,立有“孔子登临处”石坊。越进山门户红门宫,经斗母室转小径向东北,便可见闻名海内的经石峪,又称晒经台,在一亩大小的石坪上,刻有隶书千字金刚经文,字大50公分,系北齐人所书。书法遒劲刚柔,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爬上十八盘,进南天门,就到了岱顶最壮观的建筑碧霞祠。碧霞祠结构严谨,富丽堂皇,是宋真宗时为供奉泰山老母碧霞元君而创建的。碧霞祠东北为大观峰,峭壁上有著名的唐摩崖《纪泰山铭》,为唐玄宗李隆基封泰山时亲笔所撰。泰山最高峰为玉皇顶,又称天柱峰。玉皇庙东有日观亭,西有望河亭,在这里可以尽赏泰山四大奇观。
南京瞻园的由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穿过唐代诗人刘禹锡歌咏过的乌衣巷,就可看到白鹭洲畔的江南名园瞻园了。这里说的白鹭洲,并不是李白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里的地方。但这个白鹭洲却与古时的白鹭洲有密切关系。古时的白鹭洲在城西1.5千米隔江中心,因湖上多聚白鹭而得名,李白游此后留下诗句。但因为后来江流外涉,与陆地相连,便不再成其洲。现在的白鹭洲指的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后人曾借李白诗意,来此经营白鹭洲的茶庐,沿称至今。瞻园在现今白鹭洲西面,是当年徐府西花园的一部分。相传有一天徐达与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饮酒,酒醉后误睡了皇帝的龙床。徐达醒后大惊失色,连忙跑下台阶俯伏于地大呼死罪。但太祖并没怪罪他,反而被他的忠诚所感动,于是赐建魏国公府给徐达。徐达却因祸得福了。徐达曾在园内庭柱自题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槛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南陵汉寝”并悬千金征下联,久未能得。后来有一书生续出:“小院春回,帘卷起一庭风月,看溪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尧日舜天”。瞻园以石取胜,翠竹丛前奇石破空直上,玲珑剔透,人称仙人石,相传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园内除仙人石外,奇峰怪石巍峨耸峙,具有典型的古代传统园林秀石风格。因清乾隆皇帝亲题此园“瞻望玉堂”,故而称作瞻园。
南京莫愁湖的由来
莫愁湖是金陵第一名胜。莫愁湖成为著名园林只有500年左右的历史,只因为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才名传天下。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阳头……”这首梁武帝写的《河中之水歌》,说的就是莫愁的故事。传说南齐年间,洛阳有个叫莫愁的姑娘,长得十分美丽,生长在一个贫苦之家。为了给父亲安葬,莫愁只得卖身。正好遇上从南京来的豪富卢员外,相中了她,就买她为儿媳。她到南京后,十分思念家乡和母亲,以及青梅竹马的意中人,常常忧伤烦闷。因为她经常用钱财周济乡邻,而受到卢员外无端的诬陷,最后不堪凌辱投湖而死。为了怀念这个善良、正直和渴望婚姻自由的女子,人们把卢家花园和石城湖改称莫愁湖。园中的郁金堂,传说是她住过的地方。到了明代,莫愁湖成了开国元勋徐达的私人园林。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常在此下棋。徐达棋艺虽高,但怕犯欺君之罪,每次都输给朱元璋。有一次,两人杀得难解难分,朱元璋连吃徐达二子,以为稳操胜券。不料,徐达却说:“请皇上细看全局。”皇上仔细一看,才发现徐达用棋子摆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知道徐达棋艺高强,就把这座胜棋楼与莫愁湖一并赐给徐达。从此,莫愁湖更是声名大震。
南京明故宫的由来
明故宫在南京市东,地名叫做皇城的地方。原是我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所造的皇宫,成为后来北京的明清故宫的蓝本。
明朝初年,朱元璋听信刘伯温等人的建议,认为燕雀湖的湖身位于钟山龙头之前,是风水宝地,便征集几十万民工填湖兴建皇宫。现在留在城外的前湖,只是当初燕雀湖的残余部分。后来宫殿造成后,地基下沉,出现了皇宫南高北低的地势。当年明故宫为正方形,布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宫室为主体的思想,以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全城骨干,南端以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大街宽阔笔直,东边为礼、户、吏、兵、工部,西边为前后左右军都督府。午门外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宫城内的中轴线上便是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尉为壮观。遗憾的是,清初时明故宫毁于战火。今天只能在午朝门、内外五龙桥等处看到一些遗迹。相传当年皇城建成后,朱元璋兴致勃勃地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全联气派傲然,充分表现了朱元璋在夺取了天下之后,那不可一世、沾沾自喜的心情。
南京明孝陵的由来
钟山南麓有朱元璋的陵墓,称为明孝陵。明代帝王只有朱元璋葬在南京。整个孝陵的建设,共用了30年。面积很大,周长达22.5千米,四周建围墙,内植松树10万株,养鹿千头。外面还专设孝陵卫,有5000到1万名军士守卫陵区。
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下葬时曾用十多名宫人殉葬。现地面建筑尚存碑亭、石象翁仲路、享殿石台基、方城等。其中石象翁仲路长达1.5千米,即孝陵神道。排列石兽的神道为东西向,依次立有狮、橐驼、獬豸、象、麒麟、马等12对石兽,尽头是一对汉白玉华表,神道由此转为南北向。两侧排列8个翁仲,翁仲即石刻人像,刻成文武官员模样。石兽和翁仲都用整块石料雕成,线条粗放,轮廓简洁。方城前两侧的八字墙上有浮雕砖刻的各种图案,如石榴,万年青,缠枝花卉等,也极为精致。
南京栖霞山的由来
清朝乾隆皇帝6次南巡,就有5次驻跸于南京栖霞山,称赞此山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栖霞,原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由于他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决心割断俗事而洁身自好,便在此山中刊木结茅,隐居长达20多年。这期间先后有6个皇帝请他出仕为官,都被他拒绝了。明僧绍这种自甘淡泊的隐士精神,深受当时人们的称颂,尊称他为“征君”。489年,明僧绍捐住宅为寺,寺称栖霞精舍,后改为栖霞寺,这就是栖霞寺的由来。寺内的《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为唐高宗李治所作,记载了明僧绍归隐林泉、崇信佛门的经历。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所书,为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行书碑之一,风格圆劲丰泽,自成一家,使栖霞山名闻遐迩的,不仅仅是它的由来与传统,还有历史悠久的千佛岩。484年,明僧绍的儿子明仲璋继承父志,与智度禅师一起凿龛刻佛。无量殿内的无量寿佛身高9米,连座高12米,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分侍两侧,合称西方三圣。无量石窟开凿以后,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齐梁贵族纷纷效法,来此凿窟,以求佛祖保佑,竟形成了294龛,515尊佛像的规模。加上后来各代的开凿,共有佛像700多尊,号称千佛岩。每值深秋,栖霞山漫山枫叶红遍,可谓层林尽染,成为又一大景观。
南京灵谷寺的由来
灵谷寺位于钟山南麓,中山陵以东的小茅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现大部分是清同治年间重建。
史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选中玩珠峰建孝陵,就把原在玩珠峰的蒋山寺迁建在此。寺建成后,朱元璋赐名灵谷寺,并题书“第一禅林”刻石悬于寺门,意思是让灵谷寺成为天下禅林之首,并广赐田产。后经明成祖增建殿宇,形成一个占地500亩的大寺院。然而,由于屡遭战争破坏,寺内建筑大都被毁。当年的灵谷寺,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古人曾有“佛刹起扉皆垒障,僧寮汲水尽飞泉”的诗句,来赞叹灵谷寺。传说高僧昙隐云游钟山到此,忽听金石丝竹之音,依声而寻,发现了一处幽静的泉水,便认为是上天对人间的施舍,为泉起名功德泉。因为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所以又叫八功德水。当年僧人曾用泉水为人治病。经当代检验,此泉为矿泉水,确有治病功效。1928年,国民党在灵谷寺原址改建“国民革命烈士之祠”,祭祠是原灵谷寺仅存的无梁殿改成的。无梁殿之西有志公殿、志公墓,墓前有三绝碑。碑上刻有梁朝高僧宝志公像及像赞,像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像赞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因此被称为三绝。但碑已非唐代原物,而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复制品。
南京鸡鸣寺的由来
鸡鸣寺在南京玄武湖畔、鸡鸣山东麓。寺名从山名而来,山名因其形状而得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曾经修建了大量的寺庙。鸡鸣寺就是梁大通元年创建的,初名为同泰寺,后又称法宝寺,明朝时重建后叫鸡鸣寺。梁武帝曾经4次到同泰寺里“舍身”当和尚,弄得大臣们只好拿出巨款为他“赎身”。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俘后忧恨成疾而死。陈后主当了皇帝以后,骄奢淫逸。589年,杨坚统一北方,发兵伐陈。陈后主自恃长江天堑可守,依然沉缅于酒色,歌舞达旦,把国事置之度外。后来,台城被杨坚军队攻破以后,陈后主才大梦初醒,惊慌逃窜,竟然携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避隋兵于景阳殿侧的枯井之中。隋兵发现以后,把他们三人从井中拉上来时,都吓得痛哭流涕,二位妃子的胭脂沾满井石栏,用白布擦都擦不掉,留下了胭脂痕迹至今。这其实是一个后人附会的传说。据史载胭脂井原名景阳井,在台城内,后被淹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的教训,就在鸡鸣寺东侧重新立了胭脂井。宋朝进士曾巩写了辱井铭,用篆文刻在石井栏上:“辱井在斯,可不戒乎。”王安石也在此留诗一首:“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至于井栏上的胭脂色,实际是取有紫红色脉的石头做成。
镇江北固山的由来
北固山是镇江名山,与金山、焦山并称京口三山。北固山原叫北顾山,相传梁武帝曾登此山北顾,说:“此岭下足须固守。”由此又得名北固山。甘露寺就在临江的主峰之上。
南守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优秀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中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是因为这里有三国史迹。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曹操三足鼎立。周瑜定计假称把孙权的妹妹许婚刘备,京口招亲,然后扣人逼还荆州。刘备则按诸葛亮之计,设法让孙权之母吴国太甘露寺相亲,故意弄假成真,带着夫人一道返回荆州,这就是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但史书记载,孙权并没什么阴谋,却是真心联盟的。山上还有狠石、试剑处和溜马涧等地。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却没能随他去四川。后来刘备在白帝城逝世后,她来到主峰最高处的亭子上望江遥祭,然后投江而死。人们称此亭为祭江亭,后来又在遗址上建了北固山亭,现称凌云亭。甘露寺旁有被宋代画家米芾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多景楼,是甘露寺风景最佳处。清代进士季彦章有题多景楼对联一副:“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更上;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望皆通。”展示了北固山雄胜的气概和登高远眺的豪放之情。
镇江金山的由来
唐代丞相裴休的儿子裴头佗,法号法海。他云游到了金山,发现东晋所建的庙宇已经毁坏,就以火燃指立誓,一定要修复庙宇。后来他在山上挖到黄金,上报皇帝后,钦命法海用这些金子修复庙宇,并敕名金山寺。这就是金山寺的由来。
在民间传说中,法海却成了多管闲事的卫道士,拆散了白娘子和许仙这一对有情人,这是不符合史实的。神话毕竟是神话,在历史上金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广为流传:梁红玉擂鼓战金山。1130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率兵驾船,在镇江堵住了金兀术的北撤之路。韩世忠以8000士卒,围困金兵10万于金山西黄天荡,总共48天。韩夫人梁红玉在妙高台上擂响激荡云霄的战鼓,以振奋士气。金兀术势穷气竭,曾以行贿方式求韩世忠放一条退路,遭到严辞拒绝。后来,山穷水尽的金兀术以重金从汉奸那里买来一计,在老鹳河故道连夜凿开一条通江大渠,乘小船渡江逃走。金山之战有力地打击了金兵的骄横气焰,梁红玉助夫有功,先后受封安国夫人、杨国夫人。金山寺内,还藏有东坡玉带、诸葛铜鼓、文徵明的《金山图》真迹和2700多年前的周鼎,合称镇山四宝。东坡玉带是珍贵的苏东坡遗物,记载了他与金山寺住持佛印和尚的友谊。如今,妙高台东还有纪念苏东坡抄写佛经的楞枷台和纪念他赠佛印玉带的玉带桥。
扬州大明寺的由来
大明寺座落在扬州蜀冈中峰。该寺初建于六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清乾隆年间,因忌用“大明”二字,改称法净寺。今人为恢复历史旧观,重新更名大明寺。
大明寺历史珍闻盛传。寺前高耸的牌楼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大字。栖灵二字的来源是隋文帝曾在此建造九级栖灵塔。李白曾登临此塔,写下“登攀览四荒”的诗句;刘禹锡曾和白居易携手同登,留下了“忽闻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的名句。此塔后来毁于大火。使大明寺名扬海外的重要人物,还是唐高僧鉴真。鉴真是扬州人,少年出家,游学四方。曾在大明寺讲经授律。唐天宝元年(742年),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邀请,从大明寺出发东渡日本。几经挫折,到天宝十二年(753年)第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九州南部的秋妻屋浦。翌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登坛受戒之始。759年,鉴真在奈良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除传授佛教外,他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鉴真纪念堂有一副对联:“山川导域,风月同天。”较好地概括了大师的功绩。纪念堂碑亭里,正面有郭沫若的题字,背面有赵朴初撰书的碑文。
扬州平山堂的由来
扬州大明寺,保存着北宋文坛领袖、重要政治人物欧阳修的许多遗迹。寺内的平山堂,相传为欧阳修建于庆历八年(1048年)。因登堂南眺,“江南诸山拱揖栏前”,恰似“远山来与堂平”,故名平山堂。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提倡效法韩愈、柳宗元,主张文章要有内容,对转变宋初绮靡浮华的文风起了很大作用。他一生担任过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职,参加过范仲淹改革派对保守派的斗争。欧阳修直言敢谏,遭到排挤和打击,先后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任太守。在谪守扬州时,他常游大明寺,以寄情山水、建堂筑亭,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据载,欧阳修每到夏天的时候,“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盆分插百许,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夜载月而归。”欧阳修曾写下《朝中措》词一首,以记此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至今,平山堂上还挂着“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联,记载着欧公逸事。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自言:“吾家藏书一万卷,集承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其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平山堂后有清代建的欧阳祠,堂上高悬“六一宗风”匾额,以纪念欧阳修。
扬州史公祠的由来
扬州史公祠,位于城北梅花岭上。梅花岭是明代万历年间,中州太守吴秀开河积土而成的土山,因满山栽种梅树而称梅花岭。史公祠是后人为纪念我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史可法而修建的。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县(今开封)人。青年时代因文才出众,富于正义感,曾受到东林党著名人物左光斗的赏识,考中了崇祯元年的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当时,清军占据北京,南明小朝廷风雨飘摆。史可法作为主战派的代表被排挤到扬州督师。因为奸臣当道,史可法只能在困难中支撑前线防务。明弘光元年(1645年)4月15日,清豫王多铎统率10万人马,兵临扬州城下。当时扬州守军只有万余人。史可法决意死守扬州,并亲守西门重地。清摄政王多尔衮派明降将李雯写信劝降,一方面以军事力量相威胁,一方面以高官厚禄来引诱,史可法不为所动,严词拒绝。此后,多铎又连发五书劝降,史可法均不拆阅而投之于火。最后多铎下令攻城。史可法以炮还击,杀满兵数千,终因寡不敌众,10日之后陷入清军之手。多铎当面劝降,史可法怒道:“吾为天朝重臣,岂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屈,愿速死。”最后慷慨就义。史可法殉国时年42岁。副将史德威遍寻史公尸体不可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清乾隆时,加封史可法“忠正”谥号,始有史公祠。
扬州天宁寺的由来
扬州城北有一座江南名刹天宁寺,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清代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寺址在东晋时是太傅谢安的别墅。谢安家族是东晋最大的士族。他在东晋后期执朝政,使朝内出现了稳定的局面,并于383年,指挥打败了苻坚南侵的军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苻坚带步兵60万,骑兵27万,军队首尾长500千米,而东晋军队只有8万。晋军趁秦军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渡过秦军所守的淝水,打破秦兵的前锋,勇猛追杀,秦兵溃退无法阻止,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来了,逃到洛阳,百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当时就镇守在广陵(今扬州),淝水战胜的捷报到时,他正在与人下棋,看过战报,面上丝毫不露喜色,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他才答道:“小儿辈大破贼。”下棋完毕,进入内室,跨过门槛时,不觉木屐断了。这说明他心里非常兴奋,只是故作镇定罢了。淝水大捷以后,谢安乘前秦崩溃,又派谢玄带领军队北伐,公元384年,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将刘牢之还进入了河北名都邺城。谢安镇守广陵时,就住在别墅里。后来他移驻新城,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以后唐宋时屡有兴建。南宋高宗南渡时曾在此寺驻跸。清康熙帝六次南巡,都在此驻跸。乾隆二十二年(1757),颁赐天宁寺为“江淮诸寺之冠”。还在寺里兴修行宫、御花园,寺前兴建了御码头。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时,受钦命在寺内设立书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清初的著名大画家石涛和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鱼单、金农等也都在天宁寺僧房里寄居过。现寺内建筑在同治到宣统年间屡经重建,基本完整。
淮安古城的由来
淮安古城位于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历史上就是一座经济和军事重镇。向有“襟吴带楚多游客,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淮安古城风光秀丽,人才辈出。
在古城中心的镇淮楼北面,有汉韩侯祠,是为纪念与张良、萧何并称为兴汉三杰的名将韩信而建的。韩信,淮阴人。后来汉高祖刘邦又封他为淮阴侯,死后,家乡人便立了祀庙。唐朝诗人许泻曾写有“刘伶台下桃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的诗句。韩信在少年时代,常去下乡南昌亭长家寄食,受到亭长妻的冷遇;在城下钓鱼为生,又得到漂母赠饭之恩;在街头,还受过屠中少年胯下之辱。韩信封王后,有恩报恩,胸怀磊落。甚至当年以胯下相辱的少年,韩信也用其所长,让他当了巡城捕盗。在镇淮楼东面的街上,有鸦片战争中著名爱国将领关天培的祠堂。林则徐为关天培撰写的挽联保存在这里。写出了在腐败欲坠的清王朝中,一个民族英雄的悲剧。
在淮安城北,有明代大作家吴承恩的故居,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吴承恩年少时就以文出名,是淮安著名才子之一。但他一生困顿,67岁时得了个县丞的小职务,却又被诬陷入狱。开释后仅补了个“荆府纪善”,相当于一个家庭教师,在80岁时,吴承恩凄然谢世。然而,他笔下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等人物,却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内外了。
常州文笔塔的由来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常州高材篇》中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意思是要讲名人层出不穷的地方,在东南地区没有能和常州相比的。
常州坐落在长江三角州西部,是江南地区最早建邑的古城。在城内红梅公园里,有一座文笔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县志记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开甲弟之先兆云。”传说归传说,常州历史上可谓人才济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一科300名进士中,常州府独占53名,在科举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清代时,又涌现了在全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近代时,又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并称常州三杰。
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万年”诗句而出名的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就是一位虎虎有生气的常州人才。1761年,已经入值清廷军机处的赵翼殿试第一名,本应是个状元,但皇帝为避“历科鼎甲皆为军机所占”的流言,却使赵冀成了第三名探花郎。这个先当官后科考的赵翼,被常州学子当作天上下凡的魁星。古城还涌现了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顺之,清代人口论学者洪亮吉,以及《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文字改革的先驱张鹤龄等名人,都是常州人的骄傲。
无锡东林书院的由来
明代闻名天下的东林书院旧址,在今无锡东林小学。东林书院是北宋学者杨时创建的,因为他十分喜爱庐山的东林景色,故以此命名书院。明代的东林党即得名于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名联,就是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明万历年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争“国本”和荐“阁员”触怒神宗皇帝和内阁首辅王锡爵,被革职后归籍无锡。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等资助下,他修复了废弃的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钱一本、史孟麟等人讲学其中。他们发表政见,揭露腐败,甚至干预朝政,影响极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0月,他们制定《东林会约》,发起东林大会,被反对派称为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集团,是地主阶级内部的一支异军,主张刷新政治,挽救明王朝的统治。他们反对矿监税使对商民的掠夺,反对贵族大地主垄断朝政,主张开放言路,要求参与时政,遭到贵族大地主的嫉恨。明天启初年,阉党魏忠贤得势,在朝在野的东林党人,都受到残酷的迫害,骨干人物屈死殆尽。明天启七年,思宗即位后,逮治魏忠贤阉党,起用被禁锢的东林党人。但此时国事日非,东林党人有救世良策,也无力回天了。现在的东林书院房舍,是1947年时,吴敬恒、唐文治等30人发起重修的。那副名联,是顾家后人顾希炯从顾端文公祠复制称此。
苏州沧浪亭的由来
沧浪亭是宋代园林的代表作。北宋庆历年间苏舜钦买来,临水筑亭,并写了一篇《沧浪亭记》。
从这篇记可看出,苏舜钦所买的这片园子,原是吴越国王钱氏的近戚的旧园。苏舜钦是北宋仁宗时宰相杜衍的女婿,因杜衍与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政治,遭到小人忌恨,苏舜钦也受连累,为一点小小的事由,被罢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的官职。于是他携带妻儿来到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在此啸傲风月,以“安于冲旷”来发散胸中的郁闷,记文描写当时的沧浪亭是以水竹相映、一片澄翠为特色的,水前有土阜,林木繁盛。以后沧浪亭虽屡易园主,但大体上仍保持了当初的山水格局。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在这里居住,又称韩园。元明时一度为佛寺。现在的沧浪亭为同治十二年重修。
沧浪亭的特点是以山景为主,园外有一带开阔的水面,称为“葑溪”,造园人没有将这片水与山景组织在一起,也没有用高墙将它挡在园门之外,而是在临水的一面用曲折的复廊回绕,复廊中用花墙分隔,墙上开有各色漏窗,漏窗均为自然花样,园外水景,从漏窗透入,园内园外似隔非隔,空间相互渗透。复廊两面可游,外侧临水的一面又可窥见园内的山景。园内的山阜几乎横贯全园,山上浓荫蔽日,岩石叠出,曲径幽深。西部环山处布置了一个岸壁陡峭的渊潭型水面。沧浪亭原临水边,后被康熙时文人宋荦移到土山上。门楣上有文征明所题“沧浪亭”三字。这座古园历史悠久,古木葱郁,竹林茂盛,环境十分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