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含有哪些成分
据说海水中的盐类,有的是和水蒸气一起从地球中喷出来的,有的则是地表面的盐随河水流到海中。
海水“咸”的原因是有食盐的缘故。食盐是由氯和钠这两种元素构成的。
此外,海中含有钙和硅。海洋里各种生物的骨骼都是由钙和硅组成的。
海水中还含有铜。据统计每千克海水就含0.1毫克的铜。像龙虾这样的海生物身上也含有铜,平均每100克的龙虾就有5毫克铜。
海水中也含有金银成分,但含量极少,平均每立方米海水只含金0.01~0.09毫克。
在海洋里,金以1/1000~1/100万毫克大小的胶体粒子以原子状态存在于海水之中。
海水为什么会时涨时落呢
据说第一个研究这个问题的,是古希腊的航海家彼费。后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为揭穿潮汐的秘密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知道,引起潮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月球的“引潮力”引起的。这个引潮力是月球对地面的引力,加上地球、月球转动时的惯性离心力所形成的合力。
地球每天自转1周。一天之内,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总有1次向着月球,1次背着月球,所以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海水,每天总有2次涨潮和2次落潮,这种潮称为半日潮。而有一些地方,由于一些局部地区性的原因,在一天之内只出现1次高潮和1次低潮,这种潮称为全日潮。
不但月球能对地球产生引潮力,而且太阳也能产生引潮力,虽然比月球的要小一些,只有月球引潮力的5/11,但当它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推波助澜,使潮水涨得更高。每月的朔(农历初一)和望(一般是农历十五,有时候是十六,甚至是十七)的日子里,月球、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那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加在一起,力量就特别大,出现大潮;在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下弦月(农历廿二、廿三)的时候,月球、地球和太阳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成了一个90度的角,太阳的引潮力抵消了一部分月球的引潮力,所以出现小潮。
海水的涨落与盐业、渔业、航行都有紧密的联系。现在人们已经摸到了海水涨落的规律,任何地方、任何日子的潮水情况,都能精确地预报出来。海水的涨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现在,人们还建立了潮汐发电站,让潮水来发电哩!
海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
冬天,如果你来到海边,就会发现,河水早已冻上了厚厚的冰,海水却依然波涛滚滚。海水为什么不容易结冰呢!
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在严冬,把一碗清水和一碗浓盐水同时放在院子里。过一段时间,清水冻成了冰块,浓盐水却没有结冰。原来,盐水的结冰点低,在0℃的时候不会结冰,越浓的盐水冰点越低,有的海水在—20℃还不会结冰呢!
海水、腌菜的卤水里都含有大量的盐,所以不容易结冰。只有在气温很低的时候,海边上才偶尔会见到海水结的冰。
你也许会说,南极附近的海面上有冰山,北冰洋和北极更是冰天雪地,一定是因为那里特别冷,海水才结冰了。
其实,在地球两极地区及附近海上漂浮的冰山,并不是海水冻成的。在格陵兰和南极洲上有大片的冰原,大块的冰断裂以后漂移到海洋里,就成了冰山。这些冰山往往高出海面60—90米,长可达几百米,有的甚至有好几千米长。这些冰都是淡水结成的。如果你把冻成的小冰块放到盐水里,那就成了冰山的小模型啦。
海底的山比陆地的山高吗
以海平面为标准,陆地的山峰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8,848米)。
在海洋里,仅是太平洋里就有“海山”2,000座以上。这些“海山”大多分布在海面以下4~5千米深的海底,一般高度在1千米以上。这些“海山”多为海底火山或未经海蚀的沉降火山岛,其中还包括一些分布于海面以下1~2千米深处的海底平顶山。
从海底平顶山上还发掘出了大约8,500万年前的浅海文蛤化石。另外,山顶四周还有很多珊瑚礁状物。由此可见,海底平顶山是由于海水的浸蚀削减后才沉降了1~2千米。
海底还有比海洋底部更深的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所以,从海沟底部算起,有些“海山”的高度可达10千米。至于海底到底有多少座山,高度各为多少,目前,我们还不十分清楚。通过今后的海底探险,也许还会发现世界最高的“海山”呢。
海底有淡水吗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是咸的。可你知道海洋中也有淡水吗!
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国闽南的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面,有一个盛产紫菜的小岛叫菜屿,距该岛约500米处的海面上有一处奇异的淡水区,叫做“玉带泉”,这一带渔民和来往船只在此补充淡水。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东北部之间的海区,周围海水含盐量很高,但中间有一片直径为30米的海域,水却是淡的,这里水的颜色、温度、波浪同周围的海水不同,人们称它为“淡水井”。
为什么海洋中会出现“淡水井”!经过科学考察后发现,这些“淡水井”的海底都有一口喷泉,能够源源不断地喷出一股强大的淡水流,当喷出的淡水顶开海水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同周围海水完全不同的淡水区。
海底为什么会有淡水呢?这是因为在几十万年前有些海底还是一片陆地,陆地上众多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为形成地下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后来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但其中的水分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世上有海底村吗
离红海苏丹港不远的海底下13.7米处,有一座举世无双的海底村庄。这个村庄拥有20余户人家,50余名居民。
原来,这座海底村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建于1912年6月20日。当年,西欧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试图通过试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像鱼类一样长期在海底下生活,倡议建立海底村庄。一位名叫科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参加实验。他带领了一群爱冒险的同伴,志愿“乔迁”至海底生活,并出任该村村长。由于海底下的海水压力非常大,海底建筑物的结构十分独特。屋顶都呈圆锥形,以便分散水的压力,所有横梁和支柱全是特种钢管。房间的布局均呈放射形,客厅居中,卧室围绕着四周,空气、淡水等均通过特种钢管从海面送来。70多年来,室内设备越来越现代化,不仅有电灯、电话,还有闭路电视和空调。
海洋里有黄金吗
世界海洋学家预言,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含有大量黄金,是人类未来竞争的市场。
海洋里黄金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海洋地层蕴藏着大量天然金砂外,世界各河流冲进海洋里的含金矿砂也不少。以我国黑龙江为例,每年流进鞑靼海峡的黄金就达8吨以上。其次,每年掉进海里的宇宙陨石约有3500多吨,普通陨石每吨含金10克。历经几百万年,海中陨石黄金少说有几万吨。此外,溶解于海水中的黄金每吨水达0.01至0.4毫克,全世界海水中含的黄金就达5500万吨。因此,人类向大海索取黄金的事业,前景诱人。
水下有哪些趣闻
水下酒店:美国在水深9.1米的海底,开办了一家酒店。该店设备齐全,顾客在这里饮酒,可以观赏海底60余种海洋鱼类和壳类生物。
水下演奏会:美国华盛顿有一位小提琴手,他曾穿着潜水服,在水下演奏了德国作曲家享德尔的《水上音乐》。水下旅馆:美国别出心裁地在水底兴建了一座旅馆。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旅客可看到千姿百态的水下奇景。
水下轿车:美国彼里海洋公司研制一种潜艇型水中运行器。乘坐它可以寻找水下资源,欣赏奇特瑰丽的珊瑚礁和千奇百怪的鱼类生活,人们称这种运行器为“水下轿车”。
据说西沙群岛是珊瑚堆起来的,真是这样吗珊瑚的颜色丰富多彩,有的洁白如玉,有的翠绿欲滴,有的黄里透红……珊瑚枝枝杈杈,招人喜爱。其中,较大的被陈列在故宫、大会堂里,较小的常用精巧的盘子盛着,聚集起来供人欣赏。
珊瑚这么珍贵,西沙群岛能是珊瑚堆起来的吗?是的,西沙群岛的大部分岛屿的确是珊瑚堆积起来的。可是,岛上的珊瑚长期遭到风风雨雨的破坏,已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只剩下些残片、渣粒了。人们要想得到珊瑚,就得到岛屿的周围和附近的海底去采集。西沙群岛附近的海底,简直是珊瑚的世界!
珊瑚是一种小动物,它的个体很小,成群地“定居”在岛屿周围及浅海的岩石上。它们用自己分泌的石灰质,为自己营造小房子。珊瑚虫死了,它们的骨骼也是石灰质的,这些尸体粘结在一起,使珊瑚礁变得更加结实。下一代幼小的珊瑚虫在上面继续营造小房子,一代又一代,珊瑚礁越长越大。但是,无论珊瑚礁长多么大,也不能长出海面,因为它们是海生动物,离开海水就活不成。那怎么会形成岛屿呢?那是因为地壳发生变化,珊瑚礁被抬出海面,于是形成了岛屿。它们成群地分布在大海、大洋中。
海洋里有很多珊瑚礁形成的岛屿。可见小小的珊瑚虫,能耐可不小!但这种小动物也有三怕:怕冷、怕暗、怕水混。因此,珊瑚虫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水温要在25℃—30℃之间,深度不能超过60米,海水又要比较明净。而我国的南海正好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在那里形成了美丽的西沙群岛。
为什么说海洋会无风三尺浪
“无风三尺浪”是人们对海洋的描绘。这与“无风不起浪”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大海依然会波动。
我们知道,地理上的水域是相通的,因此一旦有风有浪,便会连锁反应般波及别的地区,所以即使风停了,大海的波浪并不会马上消失;别处海域的风浪也会传播开来,波及到无风的海面。因此,“风停浪不停,风无浪也行”。这种波浪叫涌浪,又叫长浪。
比起风浪来,涌浪一起一落的时间长,波峰间的距离大,波形又圆又长,较有规则,波速很大,能日行千里,远渡重洋。
飓风和台风会掀起涌浪。狂风造成海水“拥挤”,同时有风暴的低气压区海域,海面受压力的影响,海水上升。当台风风速同潮水波浪的推进速度接近时,产生共振,把涌浪越堆越高。
海上风暴所引起的巨浪,传到风力平静或风向多变的海域时,因受空气阻力影响,波高减低,波长变长,这种波浪的传播速度极快。涌浪总在风暴之前出现,人们看到涌浪,就知道风暴快来了。所以有“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静海浪头起,渔船速回避”等说法。
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引起的涌浪,传播速度更快。
海洋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仅大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动能和海洋温度差能、盐度差能等的存储量就高达天文数字。这些海洋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这些能量是蕴藏于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范畴。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能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海洋能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它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而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这就是说,要想得到大能量,就得从大量的海水中获得。
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海洋能有较稳定与不稳定能源之分。较稳定的为温度差能、盐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稳定能源分为变化有规律与变化无规律两种。属于不稳定但变化有规律的有潮汐能与潮流能。人们根据潮汐潮流变化规律,编制出各地逐日逐时的潮汐与潮流预报,预测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潮汐电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既不稳定又无规律的是波浪能。
第四,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开发后,其本身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小。
死海真的是没有生命的大海吗
死海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约旦、以色列之间,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裂谷地带中段。
名声颇大的“死海”虽以“海”称之,实际上只是内陆咸水湖。它南北长75千米,东西宽5~16千米,湖面面积为1045平方千米,湖面高度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度为146米,最深深度达395米,是世界上陆地最低处。
死海西岸为犹地亚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约旦河自北向南注入死海。死海东岸有埃尔·利察半岛(意为舌头)突入湖中,把湖分为两部分,北边的大而深,湖面面积78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5米;南边的小而浅,湖面面积为26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6米。
死海地区气候酷热(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水蒸发量极大(夏天每小时平均蒸发1口寸深的水),造成死海水面上总是弥漫和飘散着一层柔柔的水雾;而死海的海水碧绿,水面平静如镜,沉寂无声,没有一丝波纹,两边的山岩清清楚楚倒映在水中,给海水投上一抹嫩红。
死海的水含盐量高达25%~30%,除个别的微生物外,没有任何动植物可以生存。当滚滚洪水流来之期,约旦河及其他溪流中的鱼虾被冲入死海,由于含盐量太高,水中又严重缺氧,这些鱼虾必死无疑。然而,人掉进死海却不会淹死。
相传70年,罗马军东征统帅狄杜处决几个被俘的奴隶,命令将他们投入死海中淹死,但这些被投到湖中的人却不下沉,如此反复数次,狄杜以为有神灵保佑,就赦免了他们。
死海水中矿物质成分占33%之多,尤其是溴、镁、钾、碘等含量极高。自古以来,它便有医疗保健功效。据说前51年至前30年,埃及女王克娄巴派特拉就曾用死海水疗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在他的著作中述及过死海水的功用。
死海海面上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比一般海面上的含氧量高出10%,加上溴和紫外线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医疗功效,所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碧波荡漾;而阴雨之时,则雾雨一片,朦朦胧胧,远山依稀,水天一色,死海总是让人感到迷离与神奇。
究竟有没有“海底人”
在美国,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海洋深处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着一些智力高度发达的生命—“海底人”。真伪如何,一时还难于下结论。不过有一些奇特的事,引起了人们对海底人的关注。
1973年4月,一个名叫丹·德尔莫尼奥的船长,在百慕大三角区附近的斯特里姆湾的明澈的海水里,看到了一个两头圆粗形如大雪茄烟似的怪物。它长约40—60米,行速每小时120千米。它两次都是在下午4点左右出现在比米尼岛北部和迈阿密之间,并且都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刻。这位船长非常害怕船与它相撞,竭力想躲开,可是往往是它先主动地消失在船的龙骨下。
1959年2月,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港发生了一件怪事。在这里执行任务的一些人,忽然发现海边有一个人。他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步履在沙滩上挪动。人们立即把他送进格丁尼亚工业大学的医院内。他穿着一件“制服”般的东西,脸部和头发好像被火燎过。医生把他单独安排在一个病房内,进行检查。人们立即发现很难解开这个人的衣服,因为它不是用一般呢子、棉布之类东西缝制的,而是用金属制成的,衣服上没有开口处,非得用特殊的工具,使出很大的气力才能切开。体检的结果使医生大吃一惊。此人的手指和脚趾数都与众不同;此外,他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器官也极不平常。正当人们要作进一步检查研究时,他忽然神秘地失踪了。在此以前,他一直活在那个医院内。
这些是不是海底人呢!
历史上的北海道曾经是两个岛吗
你知道日本最北端的北海道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吗?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很久很久以前的地层和化石就不难发现,在中生代的末期(约八千万年前),在现在的日高山脉位置上曾出现过一条狭长的海,后来又隆起一座山脉。
到了第三纪中叶(约二千万年前),北海道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动,北海道变成了许多岛屿。到了第四纪初叶(约一百万年前),才出现了今天的北海道轮廓。
第四纪初叶,北海道曾以石狩平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岛。
第四纪是冰川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海平面下降,北海道形成一个岛,并且同大陆连在一起。此时猛犸象来到北海道。
到了温暖的间冰期,海水复至,北海道重又分为东、西两岛。据说直到大约一万年前,才逐渐形成了今天北海道地形的雏形。
看来一个岛屿也会经过如此这般三番五次的“外科整形手术”。
钱塘潮为什么特别壮观
钱塘江是指从浦阳江口的闻家堰起至入海口的一段水道,上接富春江,地处杭州城南。钱塘江回流曲折,故又名浙江。在杭州西湖的玉皇山顶上眺望,钱塘江好像一个反写的巨大的“之”字,所以钱塘江又称之江,这“之”字上的一点就是杭州西湖了。
钱塘江上有一种奇特的潮汐现象,这种潮来势汹涌,潮头陡立,犹如一道直立的水墙,奔腾而来,异常壮观。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钱塘潮”。
钱塘潮又名海宁潮。每当潮来时,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不一会儿,隐隐起伏成一缕银线,传来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转瞬间,白线翻滚而来,像亿万条银白色的带鱼群在跳跃追逐,又像千万只海鸥排成长队振翅飞来。顿时,潮声越来越大,仿佛金鼓齐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代诗人苏东坡看了钱塘江潮后,写下了这赞美的诗句。
钱塘潮为什么特别壮观呢!这得从潮汐说起。每年春分和秋分日,地球经过黄道和赤道的交叉点,这时候,地球同太阳、月亮的位置,差不多成为一条直线,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潮力就特别强,形成两分日大潮。秋分潮比春分潮更加汹涌澎湃。原因是:春分时,这里还盛吹着西北季风,阻挡和削弱了春潮前进的势力;而在秋分时,这里仍盛吹着东南季风,对秋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潮峰就更高了。
另外,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像个喇叭,外宽内狭。玉盘洋宽达100千米,到盐官海塘附近只有3千米宽了。因此,海潮一到这里,大量海水涌进窄道,水位猛升,成为涌潮。这时候,钱塘江水排泄不出,更助长了水位的抬升。加上海宁附近江底隆起一条像“门槛”那样的沙坎,潮头跑不快,于是,后浪赶前浪,一浪高一浪,不断迭加,最大的潮位差可达9米。海浪甚至扑上海堤,激起巨大的浪花,浪花四溅,轰声如雷,举世闻名的钱塘大潮就形成了。
北冰洋与别的大洋有何显著的区别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千米,还不到太平洋的1/10。它的深度平均1117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把它划为独立大洋,叫大北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的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的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它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
波森维湖为何会是个圆锥湖
位于非洲西部加纳境内的波森维湖,湖面呈圆形,如圆规划出来一般的规则。更有趣的是,波森维湖的湖盆是个标准的圆锥体。
为什么波森维湖会是一个圆锥湖?人们一直在对其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但至今还未能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曾这样推测:在地球处于没有大气圈保护的原始阶段,可能是其他一个小星球撞击才形成了波森维湖的圆锥形状。根据波森维湖的大小,人们还推测到这颗小星球的直径不小于3千米,碰撞速度高达每秒20千米以上。
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一种假设,尚不能完全服众。这个圆锥形湖泊的成因到底是如何呢!人们还在继续探索。
神秘大西洲
世界文明史上最大的谜,是关于大西洲的。
大西洲(亚特兰提斯,Atlantis),被称为“消失了的大陆”,其位置在大西洋中。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有过两次谈话,记录在《蒂迈欧篇》和《克里蒂亚斯》中,对话中转述梭伦听到的关于大西洲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大西洲是“海格立斯石柱海峡(直布罗陀之古名)的正前方的一个岛屿,这个岛比利比亚和亚洲加起来还要大”。大西洲上有一个“伟大而富饶的帝国”,这里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他们“建造庙宇、宫殿、港口、船坞”,在海上架桥,连结起岛上的各个都市。
这个“中央帝国”,有“强大的舰队和用以进行对外扩张征服的军队”,“以磅礴的气势、野蛮的行为侵略了整个欧洲和亚洲”,以至统治了美洲大陆的一部分和埃及。
但是,“后来发生了火山大地震和大洪水,以及一天一夜的大暴雨”,亚特兰提斯岛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没入了海底”。柏拉图指出大西洲沉没的时间,距他那个时代9000年,也就是距今11500年。
历史上真的有这个大西洲吗?
据说大西洲的亚特兰提斯王国由12个附属国组成,它们分别是:太阳之国、月亮之国、黄金之国、象牙之国、大海之国、高原之国、草原之国、星宿之国、谷物之国、牛羊之国、鲜花之国、骏马之国。从名字不难看出,那里的确是人类的伊甸园(乐园),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它虽然“沉没”了,但仍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威尔士和古代英国人明确地说,那里是他们的伊甸园。
埃及人说,他们灵魂栖息之地是在“远离大洋中部的西端”。
法国西部地区的高卢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一次毁灭性的大灾难而由西边大洋的中部迁移而来的。
南北美洲大多数印第安人,说他们是从“东边”来的,并且从东边大陆上的“超人”那里学会了文明艺术。
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地名,都表示出与大西洲有关系的意思。尤其是英语,所称的亚特兰提克(大西洋)与亚特兰提斯(大西洲)是多么相近的“巧合”呀!
研究发现,一些动物对已经消失了的大西洲还保存着本能的记忆:
挪威有一种啮齿动物,当它们繁殖过多而食物缺乏时,就成群结队一直跑到海边,进入水中,向海洋西部游去,直到全部淹死。对此,有人猜想:它们是想游向一块曾居住过的地方,那里有足够的食物。
有一种候鸟,一年一度越过大西洋从欧洲到南美。它们来去的路上,飞近亚速尔群岛时,都要进行环状飞行,然后继续向前飞去。它们绕飞一圈,是觅食呢,还是寻找它们“祖先”曾经栖息过的地方呢?
萨格索海,被看成是大西洲遗址(或者是大西洲的深部海)。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发现欧洲鳗鱼每两年一次离开池塘、小溪、河流,进入大海,到大海的某个地方繁殖。近年,人们发现它们是花4个月时间穿过大西洋到萨格索海。产卵之后,雌鱼死去,幼鳗再游回欧洲;两年后再重复上述过程。于是有人怀疑:鳗鱼如此费时费力地长途跋涉,是不是要重返家园呢?
研究亚特兰提斯的预言家埃德加·卡耶斯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超感官知觉的探索者。他在1940年预言:1968年或1969年,大西洲的一部分将在贝米尼附近重新浮出海面。
也许是一种“巧合”吧,1968年8月,美国一个考察组根据两位飞行员的报告,在安德鲁斯岛附近海面下,发现了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非常古老的寺庙遗址;9月2日,在贝米尼岛西北端水下5米处,找到一座很大的石头平台,肯定是人工建筑的,可能是一片广场或地基。随后又发现了海地沿岸浮现出来的一座完整的城市和另一座沉没的城市。
对于这些建筑物,学者们在进行研究,它们是属于玛雅人的,还是大西洲人的?如果是玛雅人建造的,也无损于大西洲人的光辉,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玛雅人可能是大西洲人的后裔,或者,当初大西洲人“援助不发达国家”,把自己的科学文化传播给了玛雅人。
当然,实际考察和理论设想,都还没有定论。
“大西洲”理论的拥护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地质学上的证据。
1989年铺设的横穿大西洋的电缆,后来发生了断裂。人们在搜索电缆时,发现亚速尔群岛海域的海床与众不同,有粗糙的山峰、深深的谷地,显然这是陆地的地貌特征。而构成海床的岩石是玄武玻璃岩。这种玻璃状的玄武岩是属于火山岩的。
根据矿物结晶理论,如果火山岩是在水中凝固的,应该是晶体而不应是玻璃体(非晶体)的。于是,人们推测,这些岩石是在陆上冷凝不久沉入海中的。火山岩的生存期有限,大约15000年后会自行分解而消失。现在人们看到的火山岩并没有分解。
玄武岩形成于陆地,并且没有超过生存期,这就与“大灾难时代”在时间上相吻合了。它给予亚特兰提斯这迷人的传说以有力的支持,使大西洲存在的真实性加强了。然而,它并不能证明一切。
人们对同一种动物在不相连的大陆出现这一情况,十分感兴趣。
人类第一次发现亚速尔群岛时,在上面发现了四处奔跑的野兔。它们是从哪里来到这孤岛上的呢?
在亚速尔群岛外围,还发现了单个的海豹,而海豹是不会游到海洋中心的。它们应该是原来生活在近海中的吧?没有大西洲,这里怎么会曾经是“近海”呢?
14世纪,人们第一次发现加那利群岛时,发现岛上还没有船只,却有人、牛、山羊和狗,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美洲印第安人常以大象和猛犸当作艺术或建筑的主题,而现在美洲没有这些动物,只发现过它们的遗骸。他们的祖先应该见过这类长鼻子、大牙齿的家伙。
这些现象(学者们还可以轻易地举出很多),只有一个道理可以解释:曾经有过连接欧洲、美洲以及非洲的“陆桥”,动物群在陆桥上进行过迁移。
这陆桥应该在大西洋中,是不是传说中的大西洲呢?
对于亚特兰提斯的看法,并不是一边倒。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常常各持己见,以至辩论时“动口又动手”,闹到扔催泪弹的地步。
“反大西洲派”的人,认为亚特兰提斯不是历史的真实,是柏拉图等人诗一般的幻想。他们认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地壳不曾发生过这样全球性的剧烈变动。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便是大陆漂移说。
按照这种理论,所有的大陆从前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了几大块陆地,然后,这些陆地块就像巨大的岛屿一样,在地壳的硅镁层上漂移着,渐渐分裂开来,形成现在的地貌。如果用一把剪刀将各个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大陆都能巧妙地吻接在一起。拼完之后,就没有大西洲的立身之地了。
这种大陆漂移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后来普遍地被地质、地理学界接受了。然而,这并不能动摇“大西洲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大陆拼结是天衣“有”缝的,而在大西洋部分拼接不严,露出很大的缝隙,它的面积没有大西洲大,那是大西洲向下陷落造成的。
两派意见争论不休,有些问题真是难以说清,大西洲的存在与否,总显得扑朔迷离。就好比水中的冰山,我们看到和了解的只是水面以上的1/10,水面以下的9/10,仍然是个谜。
海底锰结核
在世界各大洋2000—6000米水深的海底表层,广泛分布着一种沉积矿物锰结核。这是一种多金属矿物,含有锰、铜、镍、钴等几十种元素,其中锰的含量较高,也叫锰矿球、锰团块。
据调查,世界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约3万亿吨,仅太平洋就有1.7万亿吨。这样丰富的储量还在不断增长,仅大西洋每年就增长1000万吨。当陆地上有关矿产消耗殆尽以后,锰结核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奇珍异宝了。这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财富。
锰结核是怎样形成的?这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肯定这与奇妙的海洋环境有关,到底是经过怎样一种作用,能加速海水中的元素成矿,也确实是个很吸引人的海洋之谜。
海洋珠宝
近年来,有些国家靠打捞沉船,发了大财。人们对海洋这个大珠宝库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美军海军上校查里·李斯堡在进行大量调查考证之后认为,自1500年以来,平均每100年至少有21万条船沉于海洋之中。日积月累,被埋藏的海底金银珠宝价值在6万亿美元之上,占陆地上财富的1/8。
人们发现,这些珠宝有许多是运载财宝的船失事沉没,或者战争中将这类船击沉而留在海中的。沉船地点尽管有记录,但没有更为准确的地点,打捞起来,无异于大海捞针。还有一些人认为沉船的原因,则很值得考证:有的海盗为逃避官方的追捕,把大量金银宝石“藏”到海底;有的国家为躲避战争、保存“财力”,把大量珠宝藏匿于海底。比如1942年日本袭击菲律宾马尼拉之南的科勒吉多尔岛时,美国海军奉命将当地价值7.5亿美元的白银,沉藏在海中的秘密地点。
“找到”并“打开”海底秘密宝库,这是用小代价换取大效益的一项经济活动,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去揭开这些谜。
“海豚女”
美国有个年仅3岁的小姑娘米斯季,她和家人一起乘坐的渔船在阿拉斯加湾遇到风暴。爷爷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妈妈坚持到来人把她救起。而米斯季却踏着水下的石头,不呼吸地一直走了13分钟,到了岸边,昏迷过去,后来被人救活。这个事实被认为是奇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在水下不呼吸只能呆两分钟。
人们知道,海豚、鲸鱼、海豹下水之前,尽量摄入空气,然后可以在水下呆很长时间。现在岛上的人称米斯季是“海豚女”。有人说她具有特异功能;而医生马尔聂米罗则说:“米斯季进入了我们称为海洋动物综合症的那种病态。”如果说是病态,那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死海
一提起死海,人们就会很惊奇地发现,它有4个很独特的“400”。第一,它低于海平面400米,是世界上的最低点;第二,它的水量深处是400米;第三,据估算,死海水中含有的各种矿物质达400万吨;第四,据说海底有大约400米厚的盐沉积。
死海里的海水,咸得比苦树根还苦,简直像肥皂水那样浑厚,含着特种的盐质,普通的生物是不能在这个海里生活的。在死海上空,看不见以鱼为食的海鸟,在死海周围,看不到任何一种以虫为食的动物。
凡是到死海的人都出于好奇去游泳,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它都会使你翻转身来,浮在水面上。倒是那些不会游泳的人,可以放心地仰卧在水面上,放开四肢,随波飘浮,甚至在水上仰面读书。
死海这种怪异现象,据科学家考察后说,这是海水里的大量矿物质所致,其中含盐的成份是普通海水的9倍。传说,死海像一个漏筛子,大量的矿物质是从底部喷射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为什么矿物质可以从下边进入“筛子”,而水却不会从“筛子”向下漏干呢?
青海湖底之谜
青海湖位于青海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水清澈湛蓝,四周山峦怀抱。可是,青海湖的湖心,却是个神秘的地方,越往湖心,涩咸的死水浮力越小,几乎无人敢去。于是,就有了湖心神灵之说和黑洞及水桥的传闻。
这些神秘的传说吸引着人们去探险。有一个年轻的藏民孤身一人踏冰进入湖心,他在湖心水面上寻觅了多时,虽然未能找到清晰的黑洞口,但却在一处水下发现了庞大的漩涡,把水掀得飞旋乱转。后来,据专家估计,可能湖心存在着一种强磁场,使水流急转形成漩涡,漩涡底部可能有通往不知去向的“水桥”洞口。
后来,在青海湖里,渔船还发现了“水怪”,巨大的黑黄色怪物,大约有13—14米长,像一只反扣的舢板船,待人们追踪它时,它潜入水底逃走了。
青海湖里到底有什么?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总有一天会揭开这一谜底的。
美人鱼
小读者们大概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那是一个关于美人鱼的故事。
古代人,无论中国和外国,都相信美人鱼的存在,许多书里都有记载。
那么,美人鱼到底是什么呢?是人,还是鱼?
目前,普遍的说法认为,美人鱼是一种水生动物儒艮(gen),它们不是鱼,属于哺乳纲海牛目。身长1米到4米不等,遍体灰白长满硬毛,头上有个大嘴巴和一个厚厚的上唇。性情温和,吃水生植物。雌儒艮胸鳍下长着两个肥大的乳房,酷似人形。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美人鱼不是儒艮(或鳗螈)。儒艮头上无毛,嘴脸难看,发声不美,而美人鱼披有长发,体态优美,有甜美的歌喉。二者联系在一起,总是不谐调。于是,根据人类曾有海中进化的历史,认为美人鱼很可能是海底人类中美丽善良的女性,具有半人半鱼的特征。
“儒艮说”以人类所见的鱼种去对号,“人类说”的根据目前还是假说。美人鱼到底是什么呢?
海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海水对于各种光线的吸收是有选择的,不同深度的海水,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光线里的红橙色长光波,海水吸收得多,但反射得少,对短波部分的蓝青色光波,海水吸收得少,却反射得多。这样,映入人们眼帘的海水就成了蔚蓝色。
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之间,有一个狭长的海域,海水呈现殷红色,这就是有名的红海。
据科学家研究,这是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和盐度都比一般海水高,非常适合一种叫蓝绿藻的海藻生长繁殖。这种藻类的名字虽然叫蓝绿藻,然而它却是一种红色的海藻,它在这特有的暖水环境里繁殖生长,年复一年,它细胞里的藻红素就把海面染成了红色。
在欧洲东南部和小亚细亚之间有一个内海,那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海水的颜色是黑色的。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黑海。
原来,黑海的地形和其他海区不同,它几乎成了一个孤立的海盆。上层水温较高,且堆积着大量的淡水。而200米以下的海水层里,却是温度低,盐度大,上下层之间形成了一个屏障,叫做密度跃层,它使得上下层海水不能发生交换,处于跟外界隔绝的下层海水,氧气奇缺,加上硫细菌的作用,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把海底淤泥染成了黑色。这就是在海边或海上看黑海是黑色的,而海水却是无色透明的原因。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海上的冰
却是淡的我们知道,海水不仅咸而且苦,其原因在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如钠盐、钾盐、镁盐等。
而当结冰的海水溶化时产生的水却是淡的,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就是靠它作为饮用水的。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海水在结冰时,海水中的纯水从海水分离出来,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排斥在外,于是,冰块就变淡了,冰块溶化时的水是淡水。
海水结冰能排除其他成分的现象启示人们:用冷凝法进行海水淡化。
什么是海水的淡化处理
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淡水在地球上本来就十分有限,它只占地球总水量的不到3%,而且,其中约2/3囤积在高山和极地的厚厚冰雪中,近1/3深埋在地层里,而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左右。就是这占有极小份额的淡水资源,今天还正面临着来自人类的严重污染。除了节约和保护现有的淡水资源以外,人们自然想到怎样开辟新的更充足的水源,而占地球总水量达97%的海水当然成为首选的目标。海水又咸又苦,既不能喝,也不能用。
如果用海水灌溉农作物,会使它们迅速死亡;如果用海水烧锅炉,就会使锅炉壁结成锅垢而影响传热,甚至引起爆炸……因此,若想利用海水,就必须将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当前人们已掌握了几种海水淡化方法。
一种是蒸溜法。即把海水加热,变成蒸汽,然后使蒸汽冷却变成淡水。一次蒸馏不行,还可以蒸馏多次。蒸馏法的缺点是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如果利用工业余热,特别是核电厂的高温余热来加热海水,就可以节省燃料,降低淡化的成本。
再一种是电渗析法。它依靠两种薄膜—阳离子膜和阴离子膜,经过通电把海水里的盐类分解成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并且分别通过薄膜迁移到另一边,剩下的便是不含盐的淡水。虽然电渗析法耗能相对较少,但是不能除去海水中不带电荷的杂质。
第三种是反渗透法。利用一种薄薄的具有多孔结构的“反渗透膜”作为核心部件,在加压条件下,薄膜只让水通过,而把盐类物质拒绝于薄膜外,这样淡水和盐类就分开了。反渗透法不仅分离效率高,能量消耗少,而且设备简单,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广泛使用的海水淡化技术。据统计,1994年,世界上用此法日产淡水120万吨。我国也在舟山地区建造了用此法日产500吨淡水的示范工程。
除了以上3种海水淡化的方法外,人们还在探索其他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海水淡化技术。
大海中的盐分从哪里来
我国海岸线很长,有不少盐田。沿海的盐场,每年都能生产很多盐。1千克海水中大约含有35克盐。这种盐叫做海盐。其中,调味用的食盐,只有27克。海水的盐分中,除含有氯化钠(叫做食盐)外,还含有氯化镁等物质。
大海的面积为陆地的2.4倍,据粗略计算,全部海水含盐竟达五百兆吨。据说,盐分好象还在不断地增加。
那么,大海中的盐分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海中的盐分来自覆盖地球的岩石。雨点落到岩石上,雨水把岩石含有的某些物质溶解,慢慢地这些水(加上泉水)泊、河流。河流是用蓝色的线条画的,大部分细细的线条,渐渐并成一条粗线条,通向海洋。也有些蓝线条,并不通向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里,或注入到一些内陆湖中。这种不通向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也叫内陆河)。我国西部地区就有很多内流河,所以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流入大海的。
为什么我国西部的河流,不流进大海里去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二是因为山脉阻挡了河流流入大海的通路。
我国西部地区离海很远,海洋的湿润空气不容易来到这里。空气里的水蒸气含量小。很难凝结成云,因此很少下雨和下雪,雨雪稀少,地面上的水就少,河流的水来源自然就少。为河流提供水源的,还有地下的泉水。可是泉水也是地面上的水渗到地下形成的,天上降水少,泉水也少。
幸好那里高山降雪量较多,夏季的冰雪融化,成为内陆河的主要水源。但水量毕竟小,山麓一带的灌溉还要用水,汇进河里的水就不多了。再加上西部地区有许多巨大的盆地,盆地周围高山环抱,而河流水量小,力量很弱,没有力量穿过高山,流进海洋。
涨落潮的时间是怎么知道的
凡去过海滨的小朋友,想必都目睹过涨落潮的情景。那么你们知道大海为什么每天都要涨潮落潮吗!
这种海水涨潮落潮的现象,是由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巨大引力造成的。这种引力使地球的海水每天涨落两次,一般称这种现象为潮汐。
引起潮汐的引力是由地球位于月亮、太阳的方位和距离决定的。由于月亮和太阳这两个天体都进行着复杂的运动,所以潮汐的预报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
可是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半日和一日相近,所以,把与月球公转紧密相关的从新月至满月的半月,与太阳的年周运动(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一年,周期更长的8.6年,18.6年编为60~80个组,进行预报。因为要进行复杂的计算,所以预报时要使用电子计算机。
海沟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板块学说,在日本附近,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分别从东和南两个方向运动,于是,海沟就成了这些板块的沉降场所。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太平洋一侧的海沟就应该堆积着从遥远的太平洋携来的粘土。可事实上,那里只有与夏威夷的火山喷火熔岩相同的岩石。而且,被板块带来的粘土状的堆积物应该是紧贴在陆地的堆积物的下面。但是,调查的结果却是那里的堆积物和陆地上的堆积物没有什么两样。
据说1982年,在日本海沟与伊豆、小笠原海沟的交界处海底以下4千米处,有座露出山尖的名叫第一鹿岛的海山。在海山以西还发现了一块以板块形式沉降的海山块(海底以下5千米)。但是,有研究说这是块不同一般的岩石,因此,不能成为板块沉降的确凿证据。依据板块学说的海沟说明其研究并不十分充分,有关海沟的形成方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是哪一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与距它最近的海洋还有1700千米,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乌鲁木齐,蒙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该市南郊30余千米处。乌鲁木齐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面积1600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148万人,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43个民族,几十个民族中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人口最多,其中有7个民族信仰伊期兰教。乌鲁木齐拥有以冶金、机械、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纺织、食品、皮革等现代化企业为主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铁路、航空四通八达,是一个新兴的内陆城市。
市郊群山起伏,城内碧水蜿蜒,风光秀丽,素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端庄清洁的现代市容著称。乌鲁木齐不仅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农牧产品丰富、现代工业初具规模、科学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西部名城。乌鲁木齐市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煤田上的城市”,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湖盐、芒硝、石膏、油页岩、铜、锰、铁等矿产也有很大储量。它还有“油海上的煤船”之称,周围有四大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有耕地5.4万公顷,草场60万公顷,可用于养殖的水面3600公顷。乌鲁木齐自然风光优美奇特,人文景观富有民族特色。市郊的南山牧场、白杨沟风景区、一号冰川、照壁山、菊花台都是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南郊还有乌拉泊战国古棺墓群和元代故城红山古塔以及一批伊斯兰建筑,历史都较久远。
巴拿马运河为什么有“世界桥梁”
之称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地峡最狭窄的地带,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水道。运河全长81.3千米,最窄处为152米,最宽处为304米,1914年8月15日首次通航。运河现有两套船闸系统可供使用,目前运河可通行4.5万吨的巨轮。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货船只能绕道南美洲的合恩角,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它可以使北美洲东西海岸之间的距离缩短1.48万千米,从欧洲到亚洲或大洋洲也可以缩短3200千米的航程,因此,巴拿马运河有“世界桥梁”之称。
巴拿马运河在世界航运界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巴拿马运河的最大用户是美国,它每年约有20%的出口货物和10%的进口货物要通过巴拿马运河。另外,日本、韩国、德国和一些拉美国家也是运河的重要客户,日本向美国和拉美地区出口的汽车50%以上要经过这条运河。中国大陆每年有300多艘船只需通过这条国际水道。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3万艘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通行费收入可达4.62亿美元。
这条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3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就曾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察,并计划在其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运河,但因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就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1881年,曾成功开通苏伊士运河的法国运河公司首先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但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此项工程于1889年被迫中断。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定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1914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泪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