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所生之特质
日本与大陆距离适宜,而联岛成国。国之首部,气候中和处,远离于大陆。其最近大陆处,有小屿曰“壹岐”、曰“对马”,与韩之半岛角相对望。然其联络不甚密,非如英国联岛之与欧洲大陆,仅拥海岔,当晴天之时得望见其对岸者。盖英国与大陆距甚近,故数为大陆种族所征服,且互争遂致盛大。日本则不然,其距大陆稍远,不可互望见。当大陆文化未著之时,以迟顿琐材之舟,乘潮汐航行其间,则非易事。故建国之初,无大陆之兵祸。若国之尾部,纬度稍低处,在东北近接大陆,以抱海峡。然此边荒寒多冰,故亦无贪兹土者。至今遂有余地,以资拓殖。
潮流与候风
日本联岛之地位接近暖潮。所谓暖潮者,沿亚洲东岸向东北而流走,称曰黑潮,又曰黑濑川。中国南角距日本稍近处,恒有候风(候风又曰“期节风”),夏则吹自南,斜向太平洋;冬则反其向。西邦未有汽船之时(迄德川幕府之末),欧洲船舶利此候风而往来贸易,不异于中国商船。自汽器发明后,造船术日益进步,不复如往时之利候风矣。
日本锁国之政策,亦有关于风者。自春至秋,称汛季,其间船舶恒乘风而至,遂有防御。冬则寂然,谓之休期。如长崎戍营(卡路)使肥、筑二藩隔年相代,以任警卫,谓之半年交代。盖汛季不过半年也。
挽近五十年,航海之术不关风便,故船舶之来不独讯季。若五十年前,则潮流与候风,其关系于日本民族之生存者,极大矣。
日本种族
日本远距大陆,遂免他邦征服。潮流候风,各种勇悍之民族亦有凑至者。有史之前,各种民族甶中国南部、马来群岛及印度等诸地,乘风潮、利岛屿,联缀冒险而进,遂扩布其间,是即日本原始人种之一分也。
在东北,则有北韩鞑靼(古肃慎,今满洲)、蒙古及中国北部等诸地之族移住之。来自南者,有冒险之气,结部落,事拓殖,功绩颇著,可谓优秀人种。但其中含有马来种族。自北者,虽为大民族,其中杂有尚武之人种,或缺拓殖之智能,故北地多荒废,遗后人以膨胀之余地。各国民族,未有混集多种之血如日本者。其混化之故,关于地理者为最多。
地理之精炼
日本人往时不知其人种之异同,或谓历史不备,遂无所考,然其实未必然也。盖其同化之力恒混之为一,久遂不可辨耳。
古世,虾夷之民专赖渔猎而生活,未知农耕。九州岛有隼人,其文化较优于虾夷,其抵抗外敌之力亦颇强。此二种族之同化年代颇远,而未尝有倾轧之迹。
距今一千五百有余年之前,又有君长称秦皇、汉武之胤者,率数县之人,由韩地来住,营蚕织,为文学政治进化之助,称曰秦(哈达)人、汉(亚芽)人,渐繁息于各地。各地土著,亦无因人种异同而摈斥之者。
天智之朝(第七世纪后半),百济、高丽亡灭,举其王族及臣子而收容之于日本之地,给以郡县,又赐姓,悉仍百济王、高丽王之旧,令二邦人民杂居一处。其后经百五十有余年,而有《姓氏录》之撰修,以此等姓录于“蕃别”之中。日本民族富于融化之力,概如此。
近二三百年,中国、朝鲜之民移住日本,恒仍其姓,绝未见有以人种之异同而生扞格者。如最近五十年欧美人之移住亦同。予称此现象为神国地理之精炼。
所谓精炼者,犹言变化之效——洗涤之,烙毁之,灌以酸碱,去其杂质,曝干之,去其恶臭汚色,得其良质也。民族亦经精炼而发其光辉。盖谓由日本水土受天然洗礼,以化其美也。
日本风土
日本不与大陆接壤,不受争竞于外,为安泰之土,遂锁国自固,但守其天然之疆界,祝江海之无波而已。以气候论之,极南之地虽热,而无酷署,地势斜长,其所居之纬度,四时气候略同,而衣服居住简易快畅,能适其用。如此布置,虽或使出于人之选择,亦不易得焉。此大陆之民族移住斯国,由其地理所以受其镕陶而化之者也。
物料丰富
生存竞争,起于欲望。
日本地理生活资料颇丰足。海有寒、暖二潮流,鳞族群集极多,有渔网之利。山岭居国土十分之七,不仅富于森林,又多含矿脉,多产土石。又有羽族飞集,兽类繁息。其兽类概为多益少害之族,虽北地有熊,而未尝产狞恶之兽如狮子、虎、豹之类。古时民族专赖海渔山猎而生活。日本无牧畜屠食之习俗,虽或谓因神道佛法之禁戒,然亦因海鱼野兽之多供肉食,滋养而有余耳。
土地肥沃,利耕种。农村生活,每家如植物园。各领有田一二町(犹言顷),按家族之数,而下以诸植物种子,五谷、桑柘、百果之属咸备。根、干、花、实、叶、皮,收获悉应所需。土产犹言土宜,盖宜于其土者也。鸡豚之畜,亦助其富。燃料则多采于山林。
农家之乐,各遂其天。其需肉食者,得之亦颇易。渔村行商以其所网为市,不问晓夜,遍历各村。其价之廉,仅足以酬其劳役。更买得菜果而归,虽数十里之外,莫不到焉。深山不能得鱼,亦自产猪鹿。今世,民口繁殖,此风尚存。
自外国贸易兴,产业增进,农民忙于作业,而田家之乐遂减,其间且有忧惧其生活程度之益高者。若前世,则民口较今特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已,其生活之安乐,非后世所能比。故其融化他族之力,亦较大也。
泰平天地
人类争竞,遂生猜忌,弱肉强食,其性以狞。惟移住日本者,安其家族之生活,而泯其争,乃得六根清净。同居处,善乡里,姻娅往来,以结其欢,虽殊族亦自撤其疆界。日本民族遂得集多血而融化之,经世既久,性禀质益纯。
尚武之心
日本人之勇气,由于蒙古族之遗传。有成吉思汗之风,而能化其残忍阴险之气,独义勇奉公之精神留存不渝。如最近之大战,其精神实基于是。又得马来族冒险之气质,而变其狞恶。
学艺之融化
近时,日本少年常有喜冒险者,渐进而健步于重洋之间,亦自然之势也。学问、艺术亦然。各种民族已经同化,亦有其所遗之语言,如韩语、鞑靼语与靉奴语,皆杂于日本语之中,而助其文学之发达。
日本语与中国语,语格全异。然汉字既传来,日本语之文章遂用之,而文化以进。既而有音字之发明,称曰假字(假名)。自是,象形字与音字互助其用。文字既普,民族之统一益著其效。
嗣后,日本之地,自极南至极北,略无语言不通之处。若方言之讹,难通于耳者,苟用文字,皆可示之于目。日本与中国大陆以同文之邦而相亲,亦为文字之效。凡言文之便,溥厚如日本,世界罕见其例。其余学问、艺术之输自诸邦者,皆莫不融化焉。
岛国之特征
要之,日本为岛国,远于大陆,具潮流候风之便,岛屿之布置适宜,因是得聚众多之人种,而化成之为日本民族。大陆则不可望其如此。英吉利亦岛国,曾被诺曼、撒逊、佃等诸族之侵略,合诸人种而同化之。其所成之民族,称“英克罗撒逊”,现在雄飞于世界。日本民族集合人种多于英国,且已精炼其美质,故一触竞争之机,遂勃然兴也。
精神之特长
日本人性真率,无猜忌嫉妬之心。征之历史,明矣。神国初有根本之精神,及与中国大陆通,遂受其文明如儒学、道教、佛法等,皆吸收之。如此驳杂,虽似无贞固之心,然各种文化皆融会于清净之心而略无冲突,不致害毒,谓之美化可也。
凡宗教之风化精神,使人多迷,观中国历史亦可以知矣。如儒教与道教之冲突,始自秦、汉之时代。秦始皇以不世出之英雄,而求长生不死,索之于儒教而不得,遂倾心于道教。自是,道教渐流行。汉武帝为英迈之主,虽主持儒教,又崇道教,求神仙,遂启佛教输入之渐。自是,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冲突渐惨烈,搅乱其民族之精神,以致其国之衰弊。惟日本使神道、儒学、阴阳道、佛教等并行无冲突,著之律令,各阐其旨,是足以征民族清净之心也。
至于制度、文物,初由韩土取中国之文明,其后与中国直接交通,所得益多,遂选择采用之。天智天皇(西历六百六十八年)始著之于成文法,嗣后益加改修,而为国法之基址。可见日本人之特长,在采人之长,能消化之。
锁国之因由
天文年间(第十六世纪后半),有基督教之传输。织田信长允其布教于京都及安土城二地,兴南蛮寺。未几,而受洗礼者至数百万之多。此时,西邦之武器与其兵学、医术、天文、工艺等,多所传习。如各地有大城郭,其构筑大率据西班牙、葡萄牙等西邦人所传之筑城学云。日本人采人之长,敏捷而不偏执,概如此。
西、葡二国人之被日本排斥者,亦自有故。盖宣教师乘其教徒狂热之情,而烧弃神社、佛阁,以招非教徒之愤激。或见日本人易信教,以为奇货可居,遂企阴谋,而其事露显耳。自是,幕府下禁教锁国之令。嗣有天草之乱。教徒死者,合刑死、战殁之数,以数十万计。由是观之,可知日本往时之锁国,非日本之好排外,实外人之包藏祸心,日本政府谋自卫不能不出此也。
予警告世界
今更有一事欲为世界吿者。他邦人视日本为狭小之岛国,不问其内容充实与否,侮其民人躯体矮小,不问其勇怯;或见其虚心从善,慢视为轻浮者,反忘其大陆之弱点,以是启衅,自取覆败,是不可以不警也。
日本人性质而愿,可与为善,亦颇富于爱国心。有加害之者,则竭死力而抗争,不敢畏强敌也。元寇之全灭,可以证矣。自是之后,海贼船出没于朝鲜、中国之海岸,凡三百年。文禄年间(西历一千五百九十二年)有征韩之役,亦为其余波。遂至有欲侵略马来群岛者。
友爱之情
外人苟持善意者,日本人必遇以友爱之情。当锁国之世,排外之论横溢全国,然既谅美国提督柏理之善意,其愤怒遂渐消散。明治之改革,以开国为旨,于是国人多航行西邦,自进而求与西人握手,好闻西人之说,如孩童之信受教诲,心焉慕之,卒以此而收其效。是即日本民族之特质,由清净之天地而洗涤淘汰,遂受绚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