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当幕末维新之初,女子教育早已萌芽,其制尚未亘全国,即有被其恩泽者亦仅限于社会之某阶级,且其教育上之理想,未尝统一也。然明治五年教育新学制颁布全国以来,女子教育制度,渐进于完成之域,今也其教育思想将归于统一矣。盖其思想其学制,有藉于泰西之文明者固亦不少,然亦有我邦固有之发达径路也。故先就其各部教育制究其各至于今日之经由,而后述现今之实况焉。
第一、贵族社会之教育
教育者,平等无阶级也,女子教育亦然。然社会既有人为之阶级者,则从其阶级而教育亦以稍有差异为宜。今世界文明诸国中除俄国之贵族女学校外,凡上流女子之教育大抵施于家庭,无设立学校。然今也我邦贵族子女皆入学习院女子部,即旧华族女学校是也。盖我邦维新以前女子教育之状况如上所述,无几即有明治维新之举,上流女子之教育,亦不能悉仍旧辙,故欲使从来潜守深闺体质纤弱智见偏小精神消耗之淑女,由学校教育以注入崭新之思想,此华族女学校之所以起。
敕谕
而今上陛下于明治四年九月十四日下华族外游奖励之诏敕中,对于女子教育尤烦圣虑也。诏曰:“我国女学之制未立,妇女多不解事理。然幼童之成立,关系于母教者綦重。今赴海外者或挈妻女姉妹同行,固无不可,而能于外国所在知女子之有素及育儿之法足矣。”
华族女学校
由是,唱导女子教育之声渐沸。至明治十年,始设女子部于学习院内,施中学、小学程度之教育。然尔来欧米文明,杂混输入,如决奔河,社会之风潮为之浮动,一般教育基础尚未确立,其校旨及当局者虽重德育、体育,然其趋势大抵倾于智育。至十八年基于皇后陛下令旨,新设华族女学校,修业年限小学科、中学科各定六个年,华族女子之外,有相当资格之女子亦许其入学。尔来日益发展,虽以彝伦为本旨,亦兼尚体育,今更于小学、中学程度之外,置研究科,以习高尚之学艺。是亦本邦上流社会妇人教育发达之新纪元也。
第二、一般女子之小学中学教育
寺子屋
上流社会之子女有受家庭教育之资力,而至于中流以下之家庭,则不能设备及此,故不可无特种简便之施设。于是寺子屋、心学舍等渐兴,不论社会族籍之高下,而施教育于一般子女焉。盖我邦佛教普及,女子于社会上位置虽有过卑之弊,而女流复有力于慈善事业。且也上代诸国所建之国分寺,为庶民教育之中心,而近至武家之世,学僧独握文柄,担任教育,其对于教育界功绩甚伟,颇有称扬之价值,如寺子屋之制亦其一也。寺子屋者以寺院为学校,以僧侣为教师,其制始萌于镰仓时代,至德川时代最为发达,于八代将军吉宗及天保之际,受水野忠邦奖励,负辅导政教矫正风俗之责任,庶民教育多为寺子屋所担任焉,而担任此教育者亦未必限于僧侣也。
又有神官、浪人、医师、里庄或妇人之开校者,收容农、工、商、庶民由七八岁至十四五岁之男女儿童,男女异席教授。然一名之教师,教授程度不等之生徒,种种不同之学科,纯然成为卑级教授法。其教育虽不免疏放,然各学科教授能得联络。设备虽不完全,而效果已有足观者矣。其教女子与男子等,以习字为第一必习学科。女子则习假名,次及浅近之读书、算术、裁缝,其他生花、茶法等为随意科。而其习字一科,不但求笔迹秀巧而已。
且由其习字本之种类,应用于种种学科,或修身、作文、历史、地理及日用稼穑之心得兼及诸种学科。女子教科书则用《女今川》、《女大学》、《女谨身往来》、《女庭训往来》及《女孝经》、《女诫》等书。凡中流社会所缺之算数智识,亦教以浅近易晓者。苟为商贾之子女及主妇者,实用之效果亦复不少。且也其师弟或师匠及子女父兄之间,情谊尤为精密,于女子教育极其便利,实足为维持风教之一机关也。其他比寺子屋程度稍高教授经史之私塾,亦多男女共学者。
今考由德川时代至维新之初,全国散布之私塾寺子屋等类之机关,今日所知者其数略有一万七千余校。此等校舍大抵教育女子,女子之数固不及男子,然亦有女子就学之割合,较多于男子者。于是下流之女子,未必尽为目不识丁者也。其他又有一派号称心学者以感化诱掖实业社会及商家之子弟为趣旨,以感悟人人固有之自性为目的。
当西历十八世纪之初,由石田梅岩(一千六百八十五年至一千七百四十四年)始创此派。其后日渐勃兴。梅岩之高弟手岛堵庵于天明二处(一千七百八十二年)开五乐舍于京都,堵庵之高弟中泽道二于宽政三年(一千七百九十一年)复建参前舍于江户以来,此派势力扩张于关西及关东各地。其修心之法虽有种种,而最注意于女子教育,尚行男女共学之制。即男女别席而坐,下自幼童及目不识丁者,上至于稍有相当智识者,悉集一场,教以修身,以感化子女。其中如梅岩之高弟慈恩尼,主张妇女负教育儿童之任,故妇女不可不受教育。堵庵则由女子之礼仪作法,论夫妇之道。道二则以平易适切之喻言,以讲女德,使妇女得以了解其义,于女子教育之上颇有裨益也。其所言虽不脱于三从七去之道,然一般无学之妇女,却觉其所论多通俗适切者。
是时全国校舍亘二百余所,实近世中流社会以下女子之小学、中学程度之教育机关。其他不过于家庭之中,学缝衽、烹调及三味线、踊等诸游艺而已。故由今日观之,其设备之不完全不言而喻矣。然至嘉永安政开国前后,女子渐知励精向学,颇羡久在寺子屋就学。
初等教育
至泰西文明输入,各藩知事洞察时势者争先投资以经营女学校。至今上陛下,于新学制颁布之时,论及女学不可不兴,此实后来教育发展之基也。明治五年颁布学制以来小学教育屡经变迁以至今日,男女六岁必入小学,修业年限寻常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二年至四年,高等小学二年,卒业者得入高等女学校。而由地方状况,分男女特别教授及混杂教授二种。从前义务年限四年今延长为六年。其小学女学生之数累年增加,明治三十八年女子就学之割合,学龄女儿百人中九十三人、三四,虽较少于男生之九十七人、七二,而逐年累加之比例,较男子为多,成绩颇有可观。
中等教育
其中等教育者,于明治五年政府创立东京女学校,教国书、英学、手艺、杂工等。又设预科,许八岁至十五岁女子通学(明治十年废止)。同时,创立英女学校(今之京都第一高等女学校)于京都。明治十五年,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内,以高等女学校名目设一附属校,以彝伦道德为本,授高等普通教育,以养成良淑之妇女为目的。其后,各县女学校亦相继设立。至明治十八年末,全国仅九校而已。
然翌年(十九年)所发布之中学校令中,以高等女学校为寻常中学之种类,定女子必须施普通教育,后复于明治三十二年发布《高等女学校令》,令全国各府县必设高等女学校一个以上。其他私立之学校,于明治八年迹见花蹊女史始经营迹见女学校于东京,至二十年前后其数渐加,三十八年度全国官公私立女学校,总计一百校,生徒三万一千五百七十四人,亦可以见其繁盛之一斑矣。然全国男子中学校之数二百七十一校,生徒之数十万四千五百五十一人,而女子尚未达其三分之一也。然以本邦现在人口男女之割合观之,男女殆各相半,则中等教育尚须设备不待言也。
第三、职业教育
往古之职业
女子既于小学、中学养成其人格,薰陶其妇德,以为他日良妻贤母之备,处于社会之准备教育既足,又特设专门教育,以养成其技能,使他日立身于社会上从事职业之准备亦不可少也。然我邦此种教育,其发达仅属于近代之事,往古未之有也。上古之时以汉学为主之大学、国学,不许女子入学。
然经学以外之技艺学术,宫内省内有特别之教育所,其中限于某种科目,亦许女子修学者有之,例如太政官中治部省之下有雅乐寮,其倭乐部中有歌师四人,教男子歌生三十人及歌女百人,其歌女永为宫女奉侍后宫。又有以织鏠为事任奉侍后宫之尚缝、典缝、掌缝等。又奉侍皇族及贵绅之乳母,如后世之保姆者,于养育子女之教育最有密接关系者也。
又医道之分科中,产科属于中务省内药司,为女医之专业,其生徒许其采用官户婢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三十人,授以安胎、难产、创肿、伤折、针灸之法,卒业者以其所学之专门技能,仕于朝廷。又有为后宫宫人任尚药者一人、典药者一人、女嬬者四人。其他如按摩术亦为女子之职业者,然此种之业尚未大盛遂至废绝。
其后至于近代,无别为女子开专门教育者,但亲造于艺术专门家之门而学习之耳。其偶有从事于社会上职业者,亦多养成适合于当时社会妇女之品格而已,非可称为职业教育也。然至近时教育发达,遂开设与女子天职相近诸种之专门教育焉,其先发达者即女教师之养成是也。
明治七年,设立女子师范学校于东京,是时皇后特旨下赐金五千圆,以奖励女子教育。于是各府县渐立女子师范学校,至十九年公布《师范学校令》,分女子师范学校为高等寻常二部,寻常师范养成小学校教员,高等师范养成高等女学校及女子寻常师范等之教员,而女子高等师范以从来之东京女子师范充之,今分为文科、理科、技艺科三部,修业年限定为四个年。其明年奈良复新设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子寻常师范学校制度虽时有变迁,今也寻常师范学校之女子部设置于各府县,现在关于女子之中等教育者,三十八年调查凡九百八十人,担当小学校教育者总数计二万二千二百六十八人。
其他当全国三百十三个幼稚园之保姆,凡八百三十五人。有英语中等教员资格之学校者为津田女学塾、青山女学院。关于医学教育者明治十七年内务省开女子受医术开业试验得为女医之例,于是荻野银子、高桥瑞子等日唱医学教育。是年长谷川泰氏经营济生学舍许女子入学,未几复废。更由鹫山女史创立东京女医学校,始微有端绪,今日养成女学生计数百名。其他又有日本医学校女子部,东京医学校女子部等,合现时日本全国而计之女医有一百三十余名。他如产婆养成所及看护妇养成所(赤十字社及东京慈惠病院)等东京及各地方病院设立颇多,看护妇产婆之数配付全国不胜枚举。
盖我邦妇人,外虽柔顺,而内实有坚固精神,有一种凛然不畏之气,故当日清日露两战役,看护妇之勇敢不怯克尽厥职者,亦可以证其教育之结果也。又女子之受商业教育者,以近顷法学博士和田垣谦三氏所经营之女子商业学校为始,其卒业生者各实业会社采用者颇多。
古来之艺术
其他如音乐美术技艺等,从来虽无别设教育机关,而妇女之间亦视为他日良妻贤母所必要之学问,故各就其师读者颇多,如圣德太子妃橘姬所绣有名之“天寿国曼陀罗”,平安朝女流之绘画音乐,土佐光信之女千代女之绘画,小野阿通之乐曲,皆其例也,其所由来者远矣。他如裁缝、花结、生花、茶汤、香技诸礼式,自古已定为女子所必修之科学,虽非妇女生活上之职业,亦不过养成妇女之一资格而已。然则如今日之音乐、绘画,裁缝、刺绣、编物、造花、写真等各专门教育等,亦皆承历史的发达之系统,欲其为他日良妻贤母之准备,若夫立身社会上之职业,不过其目的之次者也。
今之官立音乐学校,始授明治十二年文部省内所置音乐取调挂之滥觞,至二十年改为音乐学校,现时分本科为声乐部、器乐部、乐歌部三部,教授男女生徒,别有师范部以养成女学校及小学教师为目的。其他如以上所述绘画以下诸技艺之学校,其有名者如东京之共立女子职业学校、女子美术学校、东京女子奎文美术学校、东京技艺女学校、女子工艺学校、写真学校女子部等是也。
第四、女子之高等教育
德川以来之才媛
如上所述,诸种专门学校创立。是时,女子之高等教育亦日渐兴起。盖本邦古来浴高等教育之恩泽者,仅限于社会上一部上流之女子,德川时代文教虽兴,而女子之修高尚学德者多出于儒者之家庭。如元禄时代,贝原益轩之夫人东轩女史(一千六百五十二年至一千七百十三年)通经史,能文墨,常助其夫著述,同时称为南学者之有名儒者野中兼山之女惋女史(一千六百六十年至一千七百二十五年),以坚贞之德操该博之学术,继其家学,著《胧夜之月》一书,以论女子之德操。又如赞岐高松藩家臣井上氏之女通女(一千六百六十年至一千七百三十年),通经学,娴诗歌。
其他女子数学家者,则有平章子,俳人菊后亭秋色,史家则有荒木田丽女,县居门下三才女土岐筑波子、鹈殿余野子、弓屋倭文子等。长于绘画诗文者则有梁川红兰女史,女流政治家及诗人者则有中岛湘烟女史等,其数虽不少,然皆限于特种之阶级。若夫一般女子则少有杰出之才者,盖亦当时世态使之然也。然由其少数特异之实例而征之,亦可以证其高尚之学术无不适于女子,且不伤及女德也。然则从来女子之高等教育,或限于智育,或限于德育,终未得完备者,惟体育一门,为战国时代习武艺之用,故女子中亦有习弓术、薙刀者,然亦非列于一般教育者也。
女子大学
维新以后,社会发达,女子亦为国家社会之一员。故欲完其天职者,必不可不受智、德、体三育。于是创立日本女子大学校焉。盖女子高等师范以下各专门教育,尚属于女流高等教育之部。于是日本女子大学校,鉴我国家社会之实状,察我邦妇人之特性,编设学制,采欧米女子教育之法,于明治三十四年开校,是年九月蒙皇后陛下赐金之荣。
其组织分本校及附属二种,本校分家政部、文学部、教育部、理科部、体育部、音乐部、美术部,修业年限三个年,附属校分幼稚园、小学校及高等女学校之普通部,工艺、商业等之专门部。由是上自大学下至幼稚园,有首尾一贯之制度焉。今也本校七部中分科,其已设者为家政、文学、教育三部,学课程度以适切于女子为本旨,后来与社会进步相伴发达可期而待也。本校创立以来仅阅六星霜,寄附金凡五十万圆,在学生徒一千三百人教师计八十余名。
第五、女子教育之理想
开国以来,欧米文明输入,女子教育之设备,亦渐日发达,尔来四十年,其间虽有变迁消长,然试观今日之扩张完备,较诸古来教育史上所载者,则诚不可不谓一大发展也。盖教育之机关,开国后虽日有设备,而其教育之理想尚未统一故也。据首章所述,近世女子教育之理想虽歧,要之社会上下,最流行者为儒教主义,而以女大学一书为其代表。
福泽谕吉之女子论
迨至社会日益进步,于是《女大学》一书世亦有摈斥之者。明治三十二年,福泽谕吉氏将《女大学》加以评点,别著《新女大学》一篇公诸世,凡二十三条。其男女交际之扩张、亲子别居论,对于舅姑敬远法、夫妇对等、再嫁是认诸说,虽与从来之议论相背驰,而福泽氏则谓:“夫妇乃由契约上而生权利,故以诸事对等之主义立论,以定近代女子教育之方针焉。”试观社会之现状,全国家庭虽多实行亲子别居论,然其可议之点亦复不少也。究之福泽氏之训戒,一面足以代表女子教育界之思潮,而同时则有以促男子之反省,高女子之位置,然此亦不过就亲子夫妻之间,排斥旧思想鼓吹新思想而已。
基督教之妇人观
其他又有女子之教育问题者尚多,即如基督教的养成妇人之宣教师派女学校思想是也。基督教的妇人思想者,以敬神为始,虽有种种长所,然当事者不察我国之现状,欲使我国妇人直成为欧米妇人,其教育主义不免与社会不相容。然挽近基督教女学校,虽稍有参改,以与我国情相融和,然自国之教育,决不能与他国历史风习洽,必不可不以其自国之情态为基础,故基督教之教育主义,终不免有主客颠倒之观也。然世人多唱女子不必受高等教育者,辄谓女子脑质不堪受高等教育,却有耗其身心害其女德之弊,是盖由于维新以来泰西思想,侵入日迫,不顾女子之实力,而卒强以高尚之学术,故其反动一起,厥生斯象,其有以唤起社会一般之舆论者亦有以也。
高等教育之必要
然征诸我国古来女子高等教育之历史,欧米诸国今日之成绩,则女子之足受高等教育,无足疑者。然无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皆足以开展我邦女子之心身,使其有高尚之品格独立之识见,发达德、智、体三育,使能尽其天职,他日成为良妻贤母,且旁及种种艺能,使之有独立之资格,进而为我国家社会之一员,诚能发挥本邦女子之特性,助国家之发达人类之进步也。此时女子若无坚忍之精神、勇烈之气概,安能堪斯任哉。
吾人之责任
然上下三千载,能咀嚼外国输入之文明,发挥其特性之女性者,今又与泰西文明同化,以发扬我日本妇人之精华,且不但内地已也,其余波且远及海外,或由暹罗王室,或由西藏王族,或由中国皇族,招聘我国女子以兴其国之女子教育,其来就学我邦者其数亦日增。我邦之妇女,将来成为东洋女性之中心,登诸世界之舞台,可期而待也。
然其能臻此盛状者,虽有资于欧米先进国者不少,而亦我邦女子具有伟大发展之素质使之然也。故我辈与国民不可不感谢我邦妇女之精勤向学。而从事于女子教育者其责任不可不益重。然则吾人对于妇女教育之道如何,即确守明治二十三年之教育敕语,使我国妇女,为社会国家,为世界人道,有所贡献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