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论语》选读
(十章)

◎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治长)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治长)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二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三

子击磬于卫。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宪问)

◎四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五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

◎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七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八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九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