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一世的生活,真算得最单调的了。老实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业。他这种生活,虽是从少年已定下志趣,但中间也还经过一两回波折因为他实在穷得可怜,所以也曾转念头想做官混饭吃。但这种勾当,和他那“不屑不洁”的脾气,到底不能相容。他精神上很经过一番交战,结果觉得做官混饭吃的苦痛,比捱饿的苦痛还厉害,他才决然弃彼取此。有名的《归去来兮辞序》,便是这段事实和这番心理的自白。其全文如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润,故便求之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这篇小文,虽极简单极平淡,却是渊明全人格最忠实的表现。苏东坡批评他道:“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这话对极了。古今名士,多半眼巴巴盯着富贵利禄,却扭扭捏捏说不愿意干。《论语》说的“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种丑态最为可厌。再者,丢了官不做,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被那些名士自己标榜起来,说如何如何的清高,实在适形其鄙。二千年来文学的价值,被这类人的鬼话糟塌尽了。
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后人硬要说他什么“忠爱”,什么“见几”,什么“有托而逃”,却把妙文变成“司空城旦书”了。
乙巳年之弃官归田,确是渊明全生涯中之一个大转折。从前他的生活,还在漂摇不定中,到这会才算定了。但这个“定”字,实属不易,他是经过一番精神生活的大奋斗才换得来。他说:“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辞》本文中又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见他当做官的时候,实感觉无限痛苦。他当头一回出佐军幕时作的诗,说道:“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到晚年追述旧事的诗,也说道:“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卷不得节,冻馁固缠已。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就常人眼光看来,做官也不是什么对不住人的事,有什么可惭可愧可耻可悲呀?呵呵!大文学家真文学家和我们不同的就在这一点。他的神经极锐敏,别人不感觉的苦痛他会感觉;他的情绪极热烈,别人受苦痛搁得住,他却搁不住。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所以他说:“觉今是而昨非。”
何以见得他的生活是从奋斗得来呢?因为他物质上的境遇,真是难堪到十二分,他却能始终抵抗,没有一毫退屈。他集中屡屡实写饥寒状况。如《杂诗》云: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政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
《有会而作》篇的序文云: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颇为老农,而值年灾。
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朝夕所资,烟火裁通。
旬日已来,始念饥乏。
岁云夕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诗云: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怨诗楚调》篇云:
……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
(按此二语,言夜则愿速及旦,旦则愿速及夜,皆极写日子之难过。)
寻常诗人,叹老嗟卑,无病呻吟,许多自己发牢骚的话,大半言过其实,我们是不敢轻信的。但对于陶渊明不能不信,因为他是一位最真的人,我们从他全部作品中可以保证。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那《乞食》篇说的: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知余意,投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卮。
情欣新知欢,兴言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乞得一顿饭,感激到他“冥报相贻”的话,你想这种情况,可怜到什么程度!但他的饭肯胡乱吃吗?哼哼!他决不肯。《本传》记他一段故事道:“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他并不是好出圭角的人,待人也很和易,但他对于不愿意见的人不愿意做的事,宁可饿死,也不肯丝毫迁就。孔子说的“志士不忘在沟壑”,他一生做人的立脚,全在这一点。《饮酒》篇中一章云: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些话和屈原的《卜居》、《渔父》一样心事。不过屈原的骨鲠显在外面,他却藏在里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