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说他“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如《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门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如《和郭主簿》二首的第一首:
霭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如《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须当纪,力耕不吾欺。
如《饮酒》的第十三首: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咄咄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集中像这类的诗很多,虽写穷愁,也含有翛然自得的气象。他临终时给他儿子们的遗嘱《与子俨等疏》内中有一段写自己的心境,说道: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读这些作品,便可以见出此老胸中,没有一时不是活泼泼地,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他无论肉体上有多大苦痛,这位伴侣都能给他安慰。因为他抓定了这位伴侣,所以在他周围的人事,也都变成微笑了。他说“即事多所欣”,据我们想来,他终日所接触的,果然全是可欣的资料。因为这样,所以什么饥咧寒咧,在他全部生活上,便成了很小的问题。
《拟古》九首的第五首云: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到岁寒。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两句话,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画“行乐图”。我们可以想像出一位冷若冰霜、艳如桃李的绝代佳人,你说他像当时那一派“放浪形骸之外”的名士吗?那却是大大不然。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篇云: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执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肄微勤,日夕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不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近人提倡“劳作神圣”,像陶渊明才配说懂得劳作神圣的真意义哩!“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两句话,真可为最合理的生活之准鹄。曾文正说:“勤劳而后休息,一乐也。”渊明一生快乐,都是从勤劳后的休息得来。
渊明是“农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写农村生活,真是入妙。如: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田园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虐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同上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同上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怀古田舍》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迥。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下潠田舍获稻》
后来诗家描写田舍生活的也不少,但多半像乡下人说城市事,总说不到真际。生活总要实践的才算,处尊处优的士大夫,说什么田家风味,配吗?渊明只把他的实历实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渊明有他理想的社会组织,在《桃花源记》和诗里头表现出来。记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诗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篇记可以说是唐以前第一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极有价值的创作。这一点让我论小说沿革时再详细说他。至于这篇文的内容,我想起它一个名叫作东方的“Utopia”(乌托邦)。所描写的是一个极自由、极平等之爱的社会。荀子所谓“美善相乐”,惟此足以当之。桃源,后世竟变成县名,小说力量之大,也无出其右了。后人或拿来附会神仙,或讨论他的地方年代,真是痴人前说不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