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集》盖编自梁昭明太子萧统。然北齐时已有异本,篇次颠乱。其后传钞益多,讹谬不少。最著者如《五孝传》及《圣贤群辅录》全属赝托,占全集三分之一。其他字句间各本异同极多,乃至有全句讹写者。如《读山海经》之“刑天舞干戚”,讹作“形夭无千岁”,甚可笑也。故欲读《陶集》,须荟萃诸善本,精勘一过,其中仍须有以意逆志之处。余今病未能,姑述诸家叙录及所知各本,摘其异同之点,略加评隲,俾学者自择云。
梁萧统《陶渊明集序》:
余素爱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隋书·经籍志》集部:
《宋征士陶潜集》九卷。(梁五卷录一卷)
《唐书·艺文志》集部:
《陶潜集》二十卷,又集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集部:
《陶渊明集》五卷。
北齐阳休之《序录》:
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合序目诔传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案:《四八目》即《圣贤群辅录》。)然编录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亡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
宋宋庠《私记》:
右集,按《隋书·经籍志》《宋征士陶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志》《陶渊明集》五卷。今官私所行本凡数种,与二志不同。有八卷者,即梁昭明太子所撰。合序传诔等在集前为一卷。正集次之。亡其录。有十卷者,即阳仆射所撰。(按:休之字子烈,事北齐为尚书左仆射,以好学文藻知名,与魏收同时)按吴氏《西斋录》有宋澎泽令《陶潜集》十卷,疑即此也。其序并昭明旧序诔传等合为一卷。或题曰第一,或题曰第十,或不署于集端。别分《四八目》自甄表状杜乔以下为第十卷。然亦无录。余前后所得本仅数十家,卒不知何者为是。晚获此本,云出于江左旧书,其次第最若伦贯。又《五孝传》已下至《四八目》,子注详密,广于他集。惟篇后《八濡》、《三墨》二条,此似后人妄加,非陶公本意。且《四八目》之末,陶自为说曰:书籍所载及故老所传善恶闻于世者盖尽于此。即知其后无余事矣。故今不著,辄别存之以俟博闻者。
宋晁公武《昭德读书志》:
《靖节先生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按隋《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独吴氏西斋目有《潜集》十卷,疑即休之本也。休之本出宋庠家,云江左旧书其次第最有伦贯。独《四八目》后《八儒》、《三墨》二条疑后人妄加。(《文献通考》、《经籍考》全录本文)
僧思悦《书陶渊明集后》:
昭明太子旧所纂录,且传写寖讹,复多脱落。后人虽加综缉,曾未见其完正。愚尝采合众本以事雠校,诗赋传记赞述杂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二篇,重条理编次为一十卷。……时皇宋治平三年五月望日思悦书。
据以上诸家叙录,则宋以前《陶集》诸本可推见者如下:
《隋志》所谓“梁五卷录一卷”也。阳休之所见之“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者,当即此本。其目录原在集外单行,故《梁志》仅云五卷。阳休之所见本,则已入录于集,故为六卷也。
此本之“录一卷”,关系颇大。《宋书》本传称:“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南史》同)李善注《文选》亦引此语。然今本集中诗题标列甲子者仅九首,其八首在义熙前,并未书晋氏年号。宋以后学者,皆据此以斥沈约、李善之不经,千年来几为定论矣。独清陶澍据《隋志》重翻此案:其略云“……《五柳传》云:‘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约去先生仅十余年,必亲见先生自定之本可知。窃意自定之本,其目皆以编年为序。而所谓或书年号或仅书甲子乃皆见于目录中,故约作《宋书》,特为发其微趣。(中引《隋志》及宋庠《私记》云云)约云:‘文章皆题岁月’者,当是据录之体例为言。至唐初其录尚在,故李善等依以作注。后乃亡之,遂凌乱失序,无从校勘耳。假令先生原集义熙以前亦止书甲子,永初以后或并纪年号,休之无端造为此说,则当时之人皆可取《陶集》核对以斥其非。岂有历齐、梁、陈、隋俱习焉不察,李延寿反采入《南史》,李善又取为选注哉!休之谓‘昭明编录有体,次第可寻’,窃意昭明自加搜校,必依先生自定之目,一以编年为序。若如今本,孰能寻其次第?……”右所云云,深有理致。若所推定者不谬,则‘录一卷’之亡,真《陶集》大不幸矣!
《旧唐志》所著录之五卷本,或即梁本而亡其录也。
阳休之所谓八卷无序者也。此本殆于五卷外加入《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上下二卷,共为八卷。故休之据此而言五卷本之“阙少”也。
阳休之云:“合序目诔传,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宋庠云:“有八卷者,即梁昭明太子所撰,合序传诔等在集前,为一卷。正集次之,亡其录”。似昭明将旧五卷厘为六卷,益以序诔传为一卷,附原录为一卷,故八卷也。休之谓“编录有体次第可寻”,当为最善本,惜今不得见矣。其录之亡,尤可痛惜也。
晁公武云:“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盖八卷本亡录一卷,故为七卷也。
休之,北齐人,官至尚书左仆射,与魏收齐名。此本盖因昭明本,补入《五孝传》及《四八目》以为十卷。具如序录所述。宋庠言晚得江左旧书其次第最入伦贯。晁公武谓庠所晚得者即休之本,未知信否。要之宋以来所传本,大率皆因休之之旧而稍加颠倒也。休之言“并序目等”,而宋庠《私记》记诸本,有“然亦无录”语,则《隋志》所谓“录一卷”者,殆亡于宋时矣。
《新唐志》云尔,诸家从未道及。“二”字殆衍文耶?
×××
《陶集》中有后人窜乱发生问题者为左列各事:
一、《五孝传》及《四八目》。(即《圣贤群辅录》)
此两部分为昭明本所无,其有之者皆沿阳休之本,而休之所沿者,殆当时俗间通行之八卷本也。此两部分决非渊明作。《四库提要》辨之甚明。(见下)
二、《四八目》篇末之“八儒、三墨”二条。
此为伪中出伪,辨详宋庠《私记》。
三、《归园田居》第六首。(种苗在东皋……)
此首见《文选》,乃江淹作,题为“拟陶征君”,盖后人误编入耳。李公焕注引韩子苍云:“陈述古本止有五首”。当以陈本为正。
四、《问来使》一首。(尔从山中来……)
洪迈《容斋随笔》云:“《问来使》诗诸家本皆不载,惟晁文元家本有之。天目疑非陶居处。”汤汉注云:“此盖晚唐人因太白《感秋诗》而伪为之。”
五、《四时》诗一首。(春水满四泽……)
汤注云:“此顾凯之《神情诗》,类文有全篇。”许彦周《诗语》云:“此乃顾长康诗,误入《彭泽集》。”
×××
前所述昭明本、阳休之本及宋庠、思悦、晁公武……诸人所藏本,今皆不可得见。今存之本,以吾所知者如下:
集赣川人,与朱子同时。其本刊于宋绍熙壬子。(三年)集自跋云:“《渊明集》行于世尚矣。校雠卷第,其详见于宋宣徽《私记》,北齐阳休之论载。南康盖渊明旧游处也。……求其集顾无,……集窃不自揆,摹写诗文,刊为一编,去其卷第与夫《五孝传》以下《四八目》杂著。所为犯是不韪,非敢有所去取,直欲嚅哜真淳,吟咏情性。……虽以是获罪于世之君子,亦所不辞也”。毅然芟削《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以集为首。不宁惟是,并《读史述》九章及《扇上画赞》亦芟去。此两篇诸家向无异辞,惟其文辞确有不类渊明之处,且诸家本皆不以入四言诗,而附诸《孟府君传》之后,亦明有增益嫌疑。集削之盖有巨眼也。
此本曾见昭文瞿氏《书目跋尾》。其他藏家似皆未之见。前清光宣间,上海广智书局曾影印,今传本绝希。以吾所见精善之本无出其右,不独年代最古而已。
汉,字伯纪,谥文清,鄱阳人。《宋史》有传。其注成于淳祐无年,分四卷,有诗无文。文仅录《桃花源记》及《归去来辞》,附于第四卷之末。其《归园田居》第六首及《问来使》指为赝品,附于最末。
此本何孟春云已佚。清乾隆末吴骞所刻,《拜经楼丛书》中有之。
卷中标题“庐陵后学李公焕集录”,惟无年月,不审何时人。何孟春谓是元人,不知何据。此本以梁昭明序及传冠卷首。次采集诸家评陶为总论。中分十卷:前四卷,诗;五卷记辞传述;六卷,赋;七卷,《五孝传》及画赞;八卷,疏祭文;九十两卷,《圣贤群辅录》。末附录《颜延之诔》、阳休之序录、宋庠《私记》、僧思悦《书后》及无名氏《记》。此本分卷盖踵阳休之。然将《五孝传》插入疏祭文前,恐非休之之旧。近年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所收者即此本。
孟春字燕泉。书成于明正德戊寅。《自记》云:“……世传李公焕本当是宋丞相所记江左旧书所谓最伦贯者。春今考诸家;移卷六赋二篇并入卷五。移卷五《五柳先生传》、《孟府君传》同卷七传赞为卷六。《史述》九章移《桃花源记》前,加卷八《与子俨等疏》上为卷七。《四八目》……中分自邓禹以下为卷八、卷九。减旧一卷。而诔传序录记跋……录次末简,用足十卷之数。是虽少有更置,而伦贯依类尤觉得宜。……”按何氏移置卷次,自谓伦贯。然《五孝传》实赝品,以与《五柳传》、《孟府君传》同卷,殊不伦也。
以昭明序冠卷首,诗四卷,惟无《问来使》一首,余与诸本同。五卷赋辞,六卷记传画赞述,七卷《五孝传》,八卷疏祭文,九卷、十卷《四八目》。
诗四卷;惟《归田园居》无江淹拟作一首,余与诸本同。五卷赋辞,六卷记传画赞述,七卷《五孝传》,八卷疏祭文,附录《颜诔》及《昭明传序》,无《四八目》。自叙云:
“……友人以宋刻见遗,无圣贤之目,篇正与渊明旧本合。……”陶澍云:“……昭明所编《陶集》,正集止七卷。并序目诔传为八卷,后又以录别为一卷,故《隋志》云:九卷。亡其录故仍为八卷,……今焦本若去其卷七《五孝传》,庶有合于昭明卷数耳。”此本吾未见。
右据陶澍集注本所引。
以诗一百五十八章为一卷,文十七篇为一卷,《四八目》为一卷,诗之《归园田居》江淹拟作,《问来使》、《四时联句》,《四八目》之《八儒》、三墨》皆不载正集,另见杂附中。
此本吾未见。右据陶澍集注本所引。
正集与汲古阁本全同,惟无附录二卷。其字为苏体,然有绍兴十年跋,知非北宋本也。广州有重雕本。
书成于清康熙乙酉,删去《归园田居》江淹拟作,及《问来使》、四时》三首,而以《桃花源诗》列于卷末,并附《读史述》九章。
《提要》云:“宋庠时所行,一为萧统八卷本,以文列诗前;一为阳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数十本。……今世所行,即庠称江左本也。然昭明太子去潜世近,已不见《五孝传》及《四八目》,不以入集,阳休之何由绩得?且《五孝传》及《四八目》所引《尚书》自相矛盾,决不出于一手,当必依托之文,休之误信而增之。以后诸本虽卷轶多少次第先后各有不同,其窜入伪作则同出一辙,实自休之所编始。……今并删除,惟编潜诗文,仍从昭明太子为八卷。……”
按:四库本吾未见,不知各卷分合次第何如。惟《提要》所引宋庠语谓萧统本以文列诗前,似失考。庠谓昭明所作序传及《颜延之诔》在集前耳。
书成于道光己亥,博证诸家,考证最精。编诸家序录及诔传为卷首。其正集十卷:一至四,诗;五,赋辞;六,记传述赞;七,疏祭文;八,《五孝传》;九、十,《圣贤群辅录》;卷末《靖节先生年谱考异》。
×××
启超案:欲编定完粹之《陶集》,应商榷之点如下:
一、《五孝传》及《圣贤群辅录》,决为赝品,当删。
二、《归田园居》第六首,《问来使》、四时》,皆误编,当删。
三、《读史述》九章及《扇上画赞》疑伪,当入附录。
四、今本分卷及各卷中之篇次,大率皆阳休之因昭明太子本而有所增益也。至于梁五卷本,之所指为“编次颠乱”者,其内容如何,殆非吾曹今日所能悬断。试臆测之,或是诗文不分本耶?昭明区分文体,本无通识,观《文选》可见。今本别文于诗,诗又别四言于五言,本皆无甚意义。《五柳先生传》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未尝别诗于文也。今本诗四卷中,第三、四两卷,颇有编年痕迹可寻,次第当最近真。其第一卷则徒以四言故别著之。第二卷首列《形》、《影》、《神》,殆以其为谈理之作,故以冠首,以下则年代最混杂之作品也。文则以题目末字分体,其所分略同《文选》,最为无理。意此皆昭明颠倒旧本取便耳。吾既重撰《陶公年谱》,专就本集籀绎作品年月,略推定者过半,辄为极大胆之举,拟一《陶集私定本》,非敢云复五卷本之旧,聊资同嗜者一咍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