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名渊明。一名潜,字元亮。 《晋传》云:“陶潜,字元亮”。《南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惟《昭明传》则云:“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吾侪向来识想所习,皆以渊明为先生字,惟据集中《祭程氏妹文》云:“渊明以少牢之奠,俛而酹之”。祭文不应自称字也。又《孟府君传》云:“渊明从父太常夔……。”又云:“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孟府君即孟嘉,实先生之外王父。先生此文,诵述其从父及其母,《张辨》谓:“义必以名自见,岂得称字。”谅矣。由此言之,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也。然则潜之名从何来?《李笺》引《年谱》云:“在晋名渊明,在宋名潜;元亮之字则未尝易。”(此非吴、王两谱文)然古者“君子已孤不更名”。谓先生晚年改名,殆不近理。考先生五子俨、俟、份、佚、佟;而《责子诗》则举其小名曰舒、宣、雍、端、通是先生诸子,皆有两名也。先生盖亦尔尔,渊明其名,而潜其小名欤? 浔阳柴桑人也。 《晋书·陶侃传》:“本鄱阳人也。吴平,从家庐江之浔阳。”先生为浔阳人,自此始。
陶氏得姓,盖出唐尧。汉有功臣侯者陶舍,丞相陶青,皆先生远祖。 《命子篇》云:“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函人在丘。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余愍侯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夙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愍侯者,陶舍,以左司马从汉高祖破代,封开封侯也。丞相者,陶青,以汉孝景二年为丞相也。
曾祖侃。晋使持节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晋书》有传。 《宋传》云:“曾祖侃,晋大司马。”《晋传》云:“大司马侃之曾孙也。”《颜诔》云:“韬此洪族,蔑彼名级。”即谓先生以侃胤孙为当时望族也。《命子篇》云:“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心,而近可得。”此先生述祖德以命其子而诵侃之美也。集中有《赠长沙公》一首,《序》云:“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按《晋书》:“侃卒,长子夏以罪废,次子瞻之子宏袭爵。宏卒,子绰之嗣。绰之卒子延寿嗣。宋受禅,降为吴昌侯。”此长沙公盖即延寿,于先生为从子。故诗云:“伊余云遘,在长忘同”也。阎若璩不认先生系出陶侃;其子咏祖述之,谓此文“祖同出大司马”,大字为右字之讹;右司马即陶舍。钱大昕作《读渊明诗跋》,痛辟其说,《陶考》将全文采入。今不具引。
祖茂。武昌太守。 《命子篇》云:“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晋传》云:“祖茂。武昌太守”,此文“惠和千里”,即指为太守事。其云“直方二台”,则亦尝曾任京秩也。侃子十七人。茂《晋书》无传。(《李笺》,引陶茂麟家谱言“先生祖名岱”,恐不足信。《陶考》有详辨。)
父某。 《命子篇》云:“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寘兹愠喜。”先生父名无考。此云“寄迹风云”,知必尝仕宦。《李笺》云:“父姿城太守,生五子。史失载。”不知何所本。据集中诗文,不见先生有兄弟也。姿城亦不见地志。
母孟氏。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第四女。 集中有《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称嘉“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是先生之外王母,亦即其祖姑。其父母中表为婚也。《孟府君传》叙嘉之为人云:“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
按侃之德业,世所熟知。先生述德,独诵美其“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可见其高尚冲穆之趣,得诸遗传者深远矣。其父则“淡焉虚止,寘兹愠喜”;其外王父则如传中所云云。故知先生之人格有所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