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海上与南洋及印度洋西岸诸国来往通商,两汉时代已然矣。是后历吴、晋、宋、齐、梁、陈、隋、各朝,交通未尝断绝。然设关收税,则唐代始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卷百三十云:“唐始置市舶使。以岭南帅臣监领之。设市区,令蛮夷来贡者为市。稍收利入官。……贞观十七年(西643年)诏三路市舶司,番商贩到龙脑、沉香、丁香、白豆蒄四色,并抽解一分。”市舶司,即今之海关也。宋袭唐制,对海外通商,更为注意。太宗雍熙四年,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南宋初年,版图缩小,经费困乏,一切倚办海舶。高宗尝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宽民力尔。”又谕:“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宋代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明州、秀州、密州、板桥(今胶州)。较之唐代略增。北方辽国边界,镇、易、雄、霸沧等州,各置榷货务,以掌两国交易。元亦有市舶司之设。细货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商埠为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东、杭州、庆元凡七处。明初,市舶司仅设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三地。明末,增设澳门为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洋各国通商之地。唐宋元明时代,政府虽在各埠立有抽税定章,管理人多不照章而行,另加种种苛捐,使外商不能忍受,致暴动者有之矣。
清初,郑成功扰乱沿海,故海禁甚严,不许商船出海。康熙二十三年(西1684年),海外平定,台澎设兵,乃开各省海禁。以荷兰助讨郑氏有功,首许互市。设粤海关于广州之澳门,闽海关于福建之漳州,浙海关于浙江之宁波,江海关于江南之云台山(在镇江西门外)。署使蒞之,各征其税。二十八年,议定江、浙、闽、广四省海关征税之例。每关各差一员,管理税务。此海关之名,所由来也。顾虽有征税章程,而吏治腐败,诛求无厌贪婪横暴,无所不至。正税以外,有所谓规费,支销或归公充饷名目。而司事巡役人等,又有规礼、火足、开仓、验仓、放仓、押船、贴写、小包之名目,以资中饱。商民极为困难。乾隆五十八年(西1793年),英国特遣使臣马戛尔尼(Macartney)至北京与中国政府磋商订一规定税则。不得要领。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又遣阿美斯德(Amberst)来北京。复失败。时英国商业最盛,损失最多。两次遣使,皆无结果。因之与中国感情乖离,趋于极点。至道光二十年(西1840年)乃激成鸦片之战。
二十二年,《江宁条约》开广东、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赔款二千一百万两,以海关税充担保。因此英国得派贸易监督官及领事馆员于各口岸,以监视我国对于其国商人所征之出入货税,及其他诸税钞之适当与否。自唐以来,我国自由设关征税之制至是破坏尽矣。因此我国政府对于各关税率,乃负一种公平课税之义务。且从外人之希望有另设新关之必要。于是改原有之海关为常关。由新条约所发生者,称曰新关。由新条约所发生者,称曰新关。同时法美等国亦步英国之后尘,均于道光二十四年,与我国结同等之条约。各派领事驻各口岸,以保护本国商人。而内外商品之输出输入,皆由各国领事征收税饷,再由领事缴交于我国收税官吏。此为外国领事代理征收关税时代。然各国领事各担其自国商人,任意减收货税,势所不免。以致税收,不能发达。咸丰元年(西1851年),政府遂与各国交涉,得改领事代理征税制度为国家直接征税制度。然我国官吏,又苦无新关办事之经验,且多贪枉者流。营私舞弊,不顾大局,遂惹起外商之愁诉。各国驻京公使屡有烦言。遂建议欲救此弊,须立一征收机关,保存中国主权,但同时须用西国方法与训练。欲达此目的,非雇用西人不可。政府亦恐本国官吏不谙外货价值,或难胜任。遂容其请。
一千八百五十四年(咸丰四年)六月二十九日,英美法三国领事与上海道吴健彰会议。订立新关制度八条。始于各通商口岸,委用各国前所派之税务监督官,为税务司,专司海关税务。英美法三国领事,各举一税务司(Inspector),权利同等。以上海海关税务监督局从新改组。三税务司,一为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次为美国人喀尔(Lewis Carr),三为法国人斯密司(Arthur Smith)。三人同时各在其领事前宣誓云:“愿以忠诚尽税务司之职。恪遵吴道太及三国领事会议,所定诸条款。求上帝助余。”各领事助中国政府寻觅相当人材,而主权与责任,则掌之中国人手中也。一千八百五十五年三人皆辞职。继威妥玛者为李泰国(Horatio N. Lay),继斯密司者为爱丹(Edan),继喀尔者为费胥(Fish)。上海税务如是管理者,直至一千八百五十八年(咸丰八年)。是年《天津条约》规定各口海关,皆须雇用外国人为税务司。翌年,中国政府任命李泰国为总税务司(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一千八百六十一年(咸丰十一年),立总税务处于北京。一千八百六十三年(同治二年)十一月,李泰国因与中国政府意见相左,罢职。继其位者为赫德(Sir Robert Hart)。赫德充中国总税务司之职四十五年。至一千九百零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因病回英国,代之者为白莱敦(R. E. Bredon)。一千九百十年白莱敦辞,代之者为安格联(F. A. Aglen)。一千九百十一年(宣统三年)九月,赫德死而安乃实任。赫德之名为中国海关一大纪念。各种组织皆由彼成之。使中国海关,有近代欧洲式者彼之功也。但中国海关税多半不能自主,直至前数年,始修改条约,自由征税也。
(参观拙作《中西交通史料汇编》;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序鹓《海关通志》;《筹办夷务始末》;Couling, Encyclopaedia Sinica; H. B. Morse,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银行《周礼》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价买之。以待不时而买者,买者各从其故价。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之财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泉府所司,与今之银行职务已相同矣。后代斯业,无若何发展。至于合资公司性质之银行,则无有也。政府地亦无一定章程,管理各银行。西法本输入之先,全国银行皆为山西之钱庄、票号,专以存放汇划为业。略与今之商业银行相近,其信用亦甚昭著。辛亥革命,全国金融大恐慌。山西票庄,遭大打击。加以其人不能顺应潮流,改旧法而从泰西银行新法,于是一蹶不振,至今日而几于无人挂齿矣咸同以后,户部以军需孔急,度支告匮,于京城内外,招商设立官银钱号。由库发给成本银两,并户工两局交库卯钱,为推行银钱票之关键。光绪末年,直、奉、吉、黑、鲁、豫晋、苏、赣、闽、浙、鄂、湘、秦、陇、川、粤、桂、热河等处,先后设立官银钱局。或为兑换铜元之机关,或为发行钞票之枢纽。收存公款,稍含国家分银行之性质。时变日急西法日入。官私银行,日渐增多。度支部,始有银行则例之颁行。
入民国,与时通变。银行学人才日多,银行法规,由粗简达精密。以掌理金库,发行钞票为主。而并及其他之营业。于是有国家银行之制,以辅助政府事业为务。光绪三十年春,户部奏请由部试办银行,以为推行币制之枢纽。诏可之。是年三月,奏定《试办银行章程》三十二条。是为创设银行之始。三十四年正月,度支部奏定《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略谓国家银行,由国家饬令设立,与以特权。凡通用国币,发行纸币,管理官款出入,担任紧要公债,皆有应尽之义务。户部银行,即为中央银行。现在户部已改称度支部拟改银行之名曰大清银行。自是大清银行遂认为国家银行矣。股本一千万两。分为十万股总行设北京,其余沿江沿海贸易繁盛之处,以及各省府厅州县,皆设分行分号。关于发行纸币经理国库,流通新币等项,规定尤详。与各国国家银行之章制略同。各地多设分行。但不久弊窦丛生。行员滥放款项,冀得年终红利为分肥之需。放出者,多无着落,以致牵动各地金融,累及银行信用。辛亥变起,大清银行倒闭。
民国初元,金融全权,操诸外人之手。财政部乃筹设中央银行为发行纸币,统一国库之枢纽。拟订《中国银行则例》三十条。二年四月,经参议院议决公布,采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但恐招股,迁延成立时期,乃由政府认垫股本。并拟出三分之一以上,即行开办,一面招集商股逐渐扩充。初定股本总额为六千万元。分为六十万股,每股银元一百元。政府先行认垫三十万股,余数由人民认购。认购总额超过三十万股时,得由政府察酌情形,将认垫股份,分期宣布,售与人民。中国银行开办以后,营业甚为发达。全国之中,合计总管理处、分行、分号、汇兑所、支所、兑换所共一百八十七处。每年净利甚多,尤以民国初年为巨。国家银行以外,尚有特种银行,如交通银行、殖边银行、农商银行、边业银行、劝业银行、蒙藏银行、财政部平市官钱局等。民国以来,经政府特许发行兑换券亦皆营业甚旺。通商大埠多有分行。此类银行有半官性质,亦得管理金库。第三类,为普通商业银行,完全商股,不理金库。其中有在清季即经政府核准发行钞票者。如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银行、北洋保商银行是也。有在民国得发行钞票权者,如中国实业银行、中南银行、大中银行、山东银行是也。第四类,为地方银行。为各省政府所立,办理多不妥善。滥发纸币,信用甚薄。此类银行起自清咸丰二年。国家以财用匮乏,饷需孔亟,于北京城内外招商设立官银钱号,以为推行银钱票之关键。迨光绪季年,各省之有官银钱局者,已有直、鲁、吉、黑、豫、晋、苏、赣、闽、浙、鄂、湘、秦、陇、川、粤桂、热河等十余省区。自是一省之中,有设一机关者,有设数机关者。大都为各省省库之金融机关。发行银元、银两、铜元,或制钱钞票。未经中央法令明定。本位单位,纷杂不一,视各省之需要而异。准备之有无,以及成数之若干,亦复各自为制。票之兑现,亦不一致信用之良否,市价之高下,亦复互异。后有改为新式银行者,其发行钞票之权,依然存在。各省长官以财政艰窘,无由取给,悉以发行纸币为筹款之一法,以致滥发无艺。
民国以来,中央财政部曾数次设法整理,限制发票。但法令多未能实行。此类银行,成立最早,而在欧化式之银行中亦最落伍。近年以来,吾国各种银行事业,日渐发达,办理日益完善。加以外国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行、道胜银行、华威银行、中华懋业银行等之歇业,外商信用亦不足恃。于是本国银行日益兴旺。华商银行钞票之势力,已超外商银行之上矣。
(参观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张家骧《中华币制史》;Conling, Encyclopaedia Sinica, on Banks.)
上古草昧之世,立市廛,日中为市,以通有无。以物易物,无所谓货币也。稍进,则珠、玉、龟、贝、五金、布、帛皆作为钱币。周太公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钱法之端绪始开。春秋战国之世流通最广者为铲、钟(又曰布)、刀三种。此时可称刀布时代。秦并六国,统一天下。禁用珠玉龟贝银锡之属。分币为二等。黄金以镒计,为上币。以铜铸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自此专以金类为货币。汉承秦后,先铸莢钱。物价腾踊,米石万钱。武帝建元五年,铸五铢钱。轻重适中,民皆便之。自汉迄隋,中间钱币兴革虽多,要以五铢钱行之最久。可称此时期为五铢钱时代。隋朝禁用古钱及私铸,仅许用五铢钱。隋之五铢钱,与汉之五铢钱,其文微异。钱币始归统一,民以为便。唐高祖即位,乃废旧钱,铸开元通宝。每钱一千,重六斤四两,得轻重大小之中。是为有通宝钱之始。自唐初以迄五代之末,所铸钱文,均以通宝为名,故可称此时期为第一通宝钱时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朝铸钱,皆按年号而通宝二字不换。此可称为第二通宝钱时代。自秦代半两钱以及后代五铢通宝各钱,皆用铜或铁,而中有方孔。从未用银或黄金铸钱也。此为完全旧时代之中国币制也。
光绪二十六年(西一九〇〇年),两广总督李鸿章见英仙士铜钱,质轻而值大。谋仿铸之。奏请设局先行试铸。是为中国铸造铜元之始;亦即中国无孔钱之始。其所铸之钱,每枚当制钱十文。以紫铜九十五分,白铅四分,点锡一分配合。每枚重量二钱。一面镌“光绪元宝”四字,内加清文“广宝”二字,周围镌广东省造,并分镌每百枚换一圆字样他面中镌蟠龙纹,周围英文,译曰“广东一仙”。二十七年以制钱缺少,不敷周转,而铜元行于广东已具成效,乃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造。于是各省大铸铜元。铜元代制钱之用,初出无多。社会欢迎。惜当时清廷不深知货币原理,对于铜元铸数之限制,及银铜间比价之确定,金融兑换机关之设置,如何筹划,毫未顾及。以后各省督抚大吏,莫不藉铜元余利,以为兴办地方新政之用。竞相铸造,各立门户。初未尝有整理币制之意。卒至铜元充斥市面,价值日落,物价昂贵。此省铜元,他省不用。币制因之大起紊乱。民国以来,各省更各自为政。四川省铸黄铜当五十,当百大铜元。尤为剥削人民,淆乱币制。初以新币便民者,至此反以害民。以前有孔制钱,通行全国者,日渐减少。沿江沿海各省,几于不可见矣。币制中多此欧化式之铜元,其利甚微。而二三十年间,将人民生活费用,抬高十倍有余。小民生计维艰。多此反不若无此之为愈也。此亦不审慎输入欧化之一例也。
铜元之外,近年以来,又增铸银元。银元亦仿欧洲钱币铸成。我国古代无银元也。银为白金,自古以来即用之。其形式不一,或铸成饼形,因名曰鉼,又称为铤,或钣,或笏或版。自宋以后,通称为锭。俗名曰元宝。形如马蹄。锭之铸造,皆随民便。非若铜钱,专属之国家事业也。其成分、重量、大小各地互异。近年银元虽盛行以代银两之用,但在通商大埠,买卖交易,仍有以银为标准者。外商银行亦以银两为本位。直至今年(民国二十二年)中央财政部始废两改元,银元本位得以确立。考外国银元流通中国,约当清代乾隆嘉庆两朝。初称曰番饼,继称曰洋钱。乾隆九年,范廷楷奏称:“内地奸商,私带制钱出海与诸番交易。以数十文易番银一元,获利最重。返舶之时,或带番饼或带洋货。”嘉庆十九年蒋攸鈶奏称:“洋钱进口,民间以其使用简便,颇觉流通。每年夷船带来之洋钱或二三百万元,或四五百万元,亦有数十万元者不等。”银钱称元,始见于此。我国商人以其衡色齐等,便于交易,多乐用之。故不数十年,遍行江浙闽粤各口,更深及内地。将元宝挤灭矣。粤、桂、湘、赣使用烂板。江浙则用光面。外国银元输入者有数种。最早者为西班牙洋,又号本洋。明末时已流入中国。安徽芜湖一带,至今尚行用之。次有鹰洋,为墨西哥独立后所铸造之银币,因币面花纹有鹰鸟而得名。俗又称曰英洋,盖误鹰为英也。外国银币输入我国者,以此种为最多数。其通行最广之区域,为吾国南部及中部地方。如上海一地几以此为主币。民国八年以前,上海外国银行发行之纸币,皆以此为兑换准备。近年以来,输出之数,超过输入及国内之销毁等。该项银币之流通数量,遂日形减少。
民国八年,英龙洋(本国币因币面花纹有龙故得名)行市统一,商民特种爱好,早已失去矣。再次则为人洋,又呼站人,又曰香洋,又曰杖洋。因此币面花纹有人持杖站立,故得种种之名也。此币为香港造币局所造。行于粤及平津。近年以来,市面不多见矣。日本龙洋,因币面花纹有龙故得名。通行于闽省,近亦稀见。安南洋乃法属安南所造,行于滇桂两省边地。美国银元亦曾流入,但为数至微。道光初年,各国银钱输入渐多,蔓延各地,欲禁无由。两广总督林则徐奏请自行鼓铸银元,藉资抵制。旋经部议驳。道光中,浙省曾自铸一两重银钱,欲与洋元并行,以民间阻滞而止。光绪十三年二月,粤督张之洞奏称广东通省,皆用外洋银钱,波及广西至于闽、浙、皖、鄂。所有通商口岸,以及湖南、四川、前后藏,无不通行,以致漏扈无底。粤省拟试造外洋银元,银元上面铸“光绪元宝”四字。周围铸“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十字。并用汉文洋文以便与外洋交易。支放各种饷需官项,与征收厘捐、盐课、杂税,及粤省洋关税项。向收洋银者,均与洋银一同行用等语。于是我国流通之银元中,始有吾国自铸之银元。二十二年湖北继之。二十三年十月,江南又继之。二十四年山东继之。其他各省亦次第推行。三十一年,立总厂于天津。留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作为分厂,由总厂发给模样,成色重量花纹,均须一律。宣统二年,全国各厂皆铸“大清银币”一种银元,以求统一币制。旋以国体变更,以需饷之故,将所有铸成银币,陆续随市价流行于市面。仅成为通用银元之一种。民国三年,颁布《国币条例》,一元银币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由总厂开铸。次年二月江南造币厂继之。发行以来,全国各地颇能通行无阻。民国四年,沪上中交两行,与钱业公会协商将以前所开龙洋行市,一律取消,只开新币行市。江南、湖北、广东及大清银币四种银元,均按照新币行市通用。自是我国自铸之银元市价,遂成统一矣。二十二年,政府废两改元。两种单位,并成一种单位。弃数千年来固有之单位,采用欧美新单位矣。
最早发明钞币者为我国。唐宪宗时,以钱少,令商贾至京师,委钱诸路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而取之,谓之飞钱。宋太祖因之有便钱务焉。此二者,即今之汇票,尚非真钞币也。宋真宗时,蜀人患铁钱太重,交易不便,乃以楮作券,谓之交子。一交一缗。其后由官设交子务,掌其出入,禁民私造。高宗时创会子,又名曰关会。性质与交子无异。后以无限止发行,无钱兑现,价值低落。金以铜产缺乏,仿中国楮币制造交钞。有大钞小钞两种。大钞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等。小钞分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令百姓永久通流。文字磨灭不现者,可向所属库司换易新钞元有交钞、宝钞。宋金钞钱并用。而元则废铜钱而专用楮币。卒以滥发,使全国恐慌,而元亦亡矣。明太祖初拟专用铜钱,不久苦于铜之供给不足,乃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制凡六等,曰一贯、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每钞一贯准钱千文,或银一两。不久钞出甚多,价值低落。英宗天顺以后,钞即废绝不用。清初行钱而不行钞。咸丰后,以军兴需款,筹措无术。议准暂行银票,嗣后又发钱票。民间行使甚为壅滞。光绪中叶,各外国银行先后设立于通商大埠,发行钞票。我国市场,始见有银行券之踪迹。一般商民感其信用健全,携取轻便,群相乐用。市场流行,极为畅达。当时朝野上下,鉴于发行纸币之利益,及慨乎利权之外溢,乃亟思挽回之法。光绪二十三年,中国通商银行照外国银行办法,发行钞票。是为吾国近代银行发行兑换券之嚆矢。三十一年,清政府仿西法发行银行钞票。设立户部银行,发行户部银行钞票。各省所设之官银钱局,亦各自发行银两银钱等票,通行市面。自是我国有发行钞票之银钱行号,逐渐增加。现今市面流通之银行兑换券大概可分为六类:一为中央银行发行之兑换券;二为特种银行经政府特许发行之兑换券;三为普通商业银行,经财政部核准有案,准许发行之兑换券;四为地方银行,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兑换券;五为中外合办银行,经政府特许发行之兑换券,此类钞票近数年来大减;六为在华外国银行发行之兑换券。各种券面上,一面为华文他面为英文。以前各代之“通行宝钞”字样全去矣。甚至各种钞票之纸料,亦多来自美国为美国印钞公司所印成。其欧化程度之深可知矣。
(参观张家骧《中华币制史》;贾士毅《民国财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