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武宗正德时,葡萄牙人东通中国后,欧洲商贾教士至中国者甚多,前二节已言之矣。而中国人往西洋者,究有若干人欤?留学生为输入欧化最要之媒介,不可不有专节论之也。中国最早往欧洲留学者,似为郑玛诺。玛诺字推信,广东香山墺人。自幼往西国罗马京都,习格物、穷理、超性之学,并西国语言文字。深于音学,辨析微茫。康熙十年,辛亥,来北京。十三年甲寅卒。墓在阜城门外滕公栅栏。康熙时有马公玛窦者,意大利人也。泛海三年始至中国。后敷教北京,以丹青天文驰名。康熙帝以宾礼待之。每与帝游,极其礼爱。后设帐于京。及圣祖崩,马公请归。上问其所欲,对曰:“愿得英才而教育之。”上忻然允诺。及归至那波利港(Naples)乃以立书院之事请命于王。王许之。爱建高馆于城内,名圣家书院,亦名中国学馆,专教华人。嗣后华人往者颇不乏人。大率湖北人,往其处学习宗教也。道光三十年,有苏人陆霞山与同志二三人,航海西经缅甸、印度阿非利加、法兰西、西班牙,抵意大利那波利府。肄业于圣家修院八年。至咸丰七年,返棹回国,充楚北司铎。
宗教家皆主静修,独善其身,不愿多与外界交游,不注意政治学术。故鸦片战前,由中国往欧洲留学宗教者,虽代不乏人,而求其有影响于中国文化则甚微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时,外国使来中国者甚多。教化王(即今之教皇)之使亦曾数至。然清朝在此一百三十余年长期间,竟未一次遣使浮海至西欧,采风问俗,诚可异也。嘉庆间,有嘉应州人谢清高,从贾人走海南。遇风,覆其舟,拯于番舶,遂随贩焉。遍历南洋、印度洋、欧洲、美洲、太平洋诸地而回。其乡人杨炳南为之记,颜名曰《海录》。谢氏为近代最先中国游历家至欧美者。《海录》所记,不过风土人情与商况。至若政治、宗教、学术非其所及也。书中无特别记载,可以引起人注意者。故书出版于世,无多大影响也。
最先留学生回国后,在政治上有影响者,当推粤人容闳,氏字纯甫。一千八百二十八年(道光八年)十一月,生于距澳门西南可四英里之彼得岛南屏镇。一千八百四十一年(道光二十一年)进玛礼孙学校。一千八百四十七年(道光二十七年)一月四日,随校长美国人勃朗(S.R.Brown)经印度洋、好望角、圣希利那岛,渡大西洋而至美国纽约。其行九十八日,至是年四月十二日达目的地。同行者尚有黄胜、黄宽二人。三人共入美国麻沙朱色资州(Massachusetts)之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一千八百四十九年(道光二十九年),黄胜因病返国。容等期满,因资助者欲二人去英国苏格兰爱丁堡习专门。黄、宽乃去英,学医七年,以第三名毕业。一千八百五十七年(咸丰七年)归国悬壶。一千八百七十九年(光绪五年)逝世。容不愿去英,以乔治亚省萨伐那妇女会之助,及自己工作所入,得留美。一千八百五十年(道光三十年)入耶路大学(Yale University)。一千八百五十四年(咸丰四年)毕业该校。斯年十一月,由美起行,复经好望角返国。初营商。一千八百六十年(咸丰十年)至南京谒洪秀全之侄干王。说以七事,冀太平军之能用其言而改造中国,但结果不能如其所期。仍为茶商,往来皖赣各省,特别注意社会现象。一千八百六十三年(同治二年)正营业九江,曾国藩幕友张世贵、李善兰(壬叔)等相召。是年八月至安庆见曾。十月,奉曾命去美购机器。一千八百六十五年(同治四年)春,携机器返国。置厂上海,即今江南制造局也。
已而复说曾于厂旁立广方言馆。招学生肄业其中。授以机器工程上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将来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工程师。此校以后造就人材甚多。又上说帖于江苏巡抚丁日昌,条陈四则:一、中国宜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公司须为纯粹华股。不许外人为股东即公司经理职员,亦概用中国人。二、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储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一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秕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留学生监督以管理之。三、政府宜设法开采矿产以尽地利。矿产既经开采,则必兼谋运输之便利。凡由内地各处以达通商口岸,不可不筑铁路以利交通。四、宜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以防外力之浸入。四条皆为当时切实要务。惜至一千八百七十年(同治九年)始得机会,蒙曾文正将其第二条入奏。得准。于是组留学事务所,设监督二人,汉文教习二人,翻译一人。监督为陈兰彬及容闳。学生暂定为一百二十人,分四批,每批三十人,按年分送出洋。学生年龄定为十二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在上海先立一预备学校。北方风气未开。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夏,第一次招考竟未足额,乃往香港英政府所设学校中遴选聪颖少年,故一百二十名官费生中粤人竟十居八九。一千八百七十二年(同治十一年)夏季之末,第一批学生三十人,渡太平洋赴美国。立留学事务所于哈特福德(Hartford)。
一千八百七十六年(光绪二年),陈兰彬升任驻美公使,荐吴子登(名惠善)自代。吴性情怪僻,为人好示威,一如往日之学司。接任之后,即招学生至使署中教训。各生谒见时,均不行跪拜礼。监督僚友金某大怒,谓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固无论其学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具奏请将留学生裁撤。容闳力争无效,卒于光绪七年,一律撤回。此为中国政府第一次派赴美国留学生之经过也。后人对于此次留学生之成绩,毁誉不一。大抵毁之者多,誉之者少。要其成绩无多之故,则学生年龄太轻,本国情形不熟,国学全无,在外国亦仅在高等学校修业,并未得进大学,学有专长也。其中有数人以后成专家者,盖于调回后,第二次自费往美,毕其所业也。又约有十人,终身留美不归,人人皆有一西妇。无怪监督吴子登谓其即学成,亦不能为中国用也。然政界上以后多一批翻译官,办洋务人员,未尝不无功绩可述也。
以后光绪二年(西1876年),李鸿章派天津武弁七人,随德人李劢协去德学习陆军,以三年为期,是为赴欧留学之始。光绪三年二月,李鸿章奏准,派遣福建船厂学生及艺徒三十名,赴英法两国学习海军与制造。以法人日意格为洋监督,道员李凤苞为华监督,马建忠为随员,陈季同为文案,罗丰禄为翻译。此次学生成绩,颇有可观。有数人以后在军界或在学界,皆为名人。如萨镇冰为海军界之名宿,严复为输入西洋哲学之先导也。光绪七年,并由李等奏请续派船厂学生十名去英法学习,以后即停止。光绪十六年四月,由总理衙门奏准出使英、俄、法、德、美五国大臣,每届酌带学生二名,共计十名,均以三年为期。光绪二十一年,再奏派学生分赴俄、英、法、德各四名,共计十六名。惟所派学生均以襄赞使署公牍为务,无暇求学。实不能谓为留学生也。
甲午(西1894年)战后,中国自知国力远逊日本。日本以前,步趋中国。明治继新以后,模仿西洋,一举而为强国,自有其长,可作中国之镜鉴也。日本距中国近,费用较西洋为轻。文字障碍,亦较西洋为少。故往日留学者甚众。官费之外,自费尤多。最盛之时达万余人。日本固非西洋之国,但中国留学生所学者,皆日本人自西洋贩来之西学。此间接输入之欧化,较之直接自欧美输入者为尤要。一则留日人数众多;二则文字相近,驾轻就熟故也。清末革命之演成,几全为留东学生之功绩。今国中所用之新名辞,全自日本输入。每年出版书籍,多自日文翻译。三十年来,中国文体变迁,当导源于日本。大小工厂中技师,亦多留日毕业学生。法庭中判官,多为归自日本法政学生。中国每年所受精神上之刺激与兴奋,悉来自日本。殷忧所以启圣。彼所给吾人之刺激,或为起死回生之针炙也。
考中国派遣学生去日留学,始于光绪二十二年(明治二十九年)。当时公使祐庚氏经日本政府以学生十三人依嘱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氏。嘉纳使同校教授本田增次郎氏当其事。更又聘教师数人,开始日语日文,及普通学科之教授。此等留学生中或罹疾患,或因事故,致不得已而半途回国者,往往有之。有六名皆以良绩卒三年之业。公使李盛铎续送数名。鄂督张之洞,亦相继咨送。于是嘉纳氏以三矢重松氏,充教育主任。此等学生亦以良成绩卒其课程,进修专门之学。光绪二十七年(明治三十四年),北京警务学堂亦简派警察学生数十人,以托其教育。光绪二十四年,始由政府令各省选派学生,留学日本。倡此议者,为日本驻京公使矢野文雄。首先赞成此议者,为御史杨深秀。中国学生到东后,不通语言文字。日人高楠顺次郎于明治三十一年六月(光绪二十四年),首创日华学堂,专为中国学生补习语言文字,及各种学科,肄业期限约一年,再进帝国大学,或专门学校自此以后,各省均派遣学生赴日。私费前往者更多。拳匪乱后,变法之要求益切。一切新政,均须人办理。各省竞派。自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五六年间,留日学生达万余人,为任何时期与任何留学国所未有。各科学生中,尤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影响于中国近二十余年之历史为钜。辛亥革命,推翻清室,造成共和,士官学校毕业生率领新军响应之功,当推为首。而二十年来,分崩割据,日事阋墙,置国事于不顾,使生民涂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者,亦士官学校毕业武人之赐也。
光绪三十四年(西1908年)五月二十五日(阳历),美国国会通过以一部分之拳匪乱事赔款,退还中国之议案。咨请大总统酌定以何时与何种情形交还中国。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美大总统令,除扣去实应赔偿之款外,均行退还。遂由美国财政部详核决定,中国实应赔偿之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九十二金元,另保留二百万金元,为或有未经查出应偿之款之用,此外悉数退还。其保留之二百万金元,续经查明,应扣付八十三万八千一百四十金元,其余均仍交还中国。美国既退还后,中国外务部即与驻京美使,商定派遣游美学生办法。初四年,每年遣派学生约一百名赴美游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在北京西郊清华园地方设立清华游美预备学校,约容学生三百名。延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清华学校成立于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而美国退还庚款,则始于一千九百零九年。故在清华未成立及未有毕业生以前,于一千九百零九年八月,一千九百一十年,一千九百十一年七月,举行招考试验。所考之科目,皆准当时中学毕业入大学所需之程度。此三年考取之人数,计第一年四十七人,第二年七十人,第三年六十二人。以后继续派送该校学生。至一千九百二十四年,已达六百八十九人。清华成立以后,赴美官费生日多,因为人多之故,回国后在社会上势力颇大。私费生往美者,亦大增。今日中国学生留学外国者,以日本最多,美国次之。在欧洲者,以法国最多,德国次之,英国又次之。但较日美二国,皆远逊也。各国皆有其特长,而亦各有其弊。日本密迩中国,文字风俗相近。留日学生可以时常回国故熟悉本国情形,不忘本国文字。日本人能耐苦,饮食起居,皆极俭朴,甚有较中国中等社会尤俭者。中国学生久留日本归者,物质之欲望不奢。回国作事,无扦格隔膜之弊。中日两国比邻,冲突时有。在日留学者,无日不受人之轻视刺激。故学生时代,爱国心较欧美留学者为切。因之言论举动,亦较为激烈。清末革命,不惜以生命为牺牲,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此留学日本之利,非他国所能及也。
然中日两国既相为邻,而日人对于中国之事,纤悉皆知。处心积虑,破坏中国国家组织,以便从中渔利。清季煽动中国学生,排斥满人,推翻清室。甚至有投入中国革命军,协助革命者。彼其人果真欲吾人革命成功耶?抑将别以求其所大欲耶?日人评论中国文明人物,皆别具心肠,使中国无自信之力。而中国人不察,反以为真确无误,亦自攻其祖。入民国后,忽而唆使袁世凯为皇帝,忽而协助蔡锷以抗袁,忽而挑拨南北感情,忽而助奉军入关,忽而出兵拦阻北伐,实皆彼多年阴谋计划,至此实现。中国上下皆堕其术中,而不知悟。此则其弊也。美国物质文明发达为世界最,各种机械学,可称无匹。其国富厚,亦称为首。美国大学课程表,学校多已为学生编配妥当。不似欧洲之选择自由,反使中国学生之初入学者,茫无头绪。欧洲学校有所谓“读书自由”,而美国大学则主严格训练。美国学校毕业以后,出世应用之学,皆已完备。今国中各机关内,我半为美国学校出身者他国所不及也。但美国富厚,既冠于世界,而奢侈之风,亦为他国所不及。衣食行住,穷极奢华。中国学生久居美国者,习于美国人之生活。骤然回国,见本国各事简陋,辄生鄙弃。小事不屑为,大事不能得。欲望不遂,而生愤恨。爱国之心,职任观念,随之削减。甚至诋本国为半开化者有之矣。美为民主政治国家,民主政治(德模克拉西)诚为理想之良好政治。但中国人天生为中国人,非可一朝一夕化为美国人也。自美国或英国输入民主政治于中国,完全不适中国民情,酿成今日之大乱,是则其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