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文学发展到成熟时期时涌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他传奇的一生,留下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大大超越了同代作家。王安石曾向人赞誉苏轼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之前三百年有李白、杜甫,之后百余年始有关汉卿,确实是几百年才一见的人物。
苏轼深得艺术要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绘画亦有杰出成就,尤精于枯木竹石。兴趣如此广泛,而且在这众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占据了北宋文坛的颠峰,达到了同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赐谥文忠,又称苏文忠公。苏轼生长在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他不仅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母亲程夫人,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苏辙为苏轼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说:“公(苏轼)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叹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苏轼成为一代文豪,一生不阿顺取容,不避罪道,同家庭影响,母亲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22岁,同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轼致书主考官,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修以书示梅尧臣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与弟辙试制科,均中选,仁宗赵祯喜甚,回宫对曹后说:“与子孙得两宰相。”从此,苏轼父子名动京师,苏氏文章擅天下。
苏轼同那些只知纸上谈兵的文人不同,他政事精敏,行政工作能力极强。然而,苏轼从27岁任凤翔府节度判官起,直至66岁病逝,共40年,除掉回家居父丧三年,还余37年。其中被当作罪人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共14年,将近占了40%,在京任官仅八年多,其余都在地方任官。贬黄州之前还在狱中关了近半年,差点送命。
苏轼坎坷的经历,一方面使苏轼感愤不平,郁勃幽怨积于心;另一方面也使他足迹得以遍及大半年中国,有机会饱览祖国河山,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机会看到人世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大大丰富了他的生活经历,这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就把谪居黄州,视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转折,他说,在苏轼谪居黄州以前,自己的文章还能同他相仿佛,“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膛然不能及也”。仕途的不幸,身世的悲凉,却是文章的大幸。不独苏轼如此,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以至现代的鲁迅,莫不如此。
苏轼得罪遭贬,固然是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但苏轼并不是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人。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即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写的《思治论》,就提出当时社会的“三大患”是常患无财、常患无兵、常患无吏,指出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严重问题,希望加以改革。《上神宗皇帝书》对王安石新法提出了系统的反对意见,思想是偏于保守的,但其中对新法弊病的分析,却精辟透彻,许多地方是一针见血,后来并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旧党得势,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一切复旧,苏轼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对新法分别对待,当司马光要废新法之免役法而复差役时,苏轼就曾两次上书朝廷,加以反对,并当面同司马光力争,因而引起旧党对他的不满。正因为如此,苏轼在新旧两党当政时,都受到排挤打击。
苏轼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他的诗、文、词都有鲜明的个性,词则更突出地体现了他的创造精神。
苏轼对词的创作的巨大贡献,是他开创了豪放一派。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量描绘自己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的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开创的一代词风,在南宋就蔚为大观。以后直至清代、近代以至当代,都可以看到它的巨大影响。他的词和他的诗文,同屈原的《离骚》,李、杜的诗篇一样,将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采,与日月同辉。
《东坡乐府》共存词三百四十余首。本书选赏了88首。苏词的优秀作品,自然不止这些,但重要的代表作,大体上已包括在内。其精神实质、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供与读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