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回首童年或许会感慨地发现,那些让您刻骨铭心、受益终身的教育大都是你最喜欢最爱戴的人给予的,而那些美好的记忆与您所厌恶的人可能毫不相关。
我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们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大家面对现实也许会感到,当您与孩子的关系发生了问题,您的教育也会随之陷入困境。所以,如果用一句话说出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家长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唯一宗旨。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做孩子的战友。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如果不去抓挠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就能解决问题。
鲁迅先生49岁那年有了海婴,他对儿子非常疼爱。
有一天晚饭后,鲁迅先生靠在躺椅上,小海婴跑过来骑马式地坐在爸爸的身上,一边吃着糖果,一边聊起天来。他给爸爸提出了许多幼稚的问题,爸爸都一一耐心解答。
“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从哪儿养出来的呢?”小海婴步步深入地追问。
鲁迅先生毫不心烦,他望着儿子企盼的眼神,耐心地说:“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更不是你这个五六岁的孩子理解得了的,等你长大点上学后,老师会给你讲清的。只要好好学习,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鲁迅先生的回答满足了儿子的好奇心,使小海婴懂得了家庭成员间的血缘关系,而对孩子暂时理解不了的问题鲁迅先生避而不答,在儿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求知探索的种子。
又有一个夏天的夜里,家里熄了灯,小海婴躺在父母怀中转来转去,轮流亲着爸爸妈妈。他高兴极了,又发出了一连串问题:
“爸爸,人人都会死掉的吗?”
“老了,或是得病治不好就得死掉呀!”
“是不是你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么你死了以后,这些书怎么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
“那么多哪能看完?有些不要的怎么办?”
“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
“留给你长大穿好吗?”
“好的。”得到满足的小海婴,带着微笑进入了梦乡。
鲁迅反对打孩子。海婴顽皮不听话时,鲁迅先生只是临时用报纸卷个筒举起来,看上去好严肃。海婴立即喊:“爸爸,我下回不敢了!”鲁迅先生也就笑了。这时,海婴就小大人似的说:“等我做爸爸时绝不打儿子的。”“如果儿子坏得很,你怎么办呢?”鲁迅问。“好好地教育他,买点好东西给他吃。”鲁迅笑了,对海婴说:“主要还是要讲清道理的。”小海婴点了点头。
有一次,鲁迅正写东西,小海婴闯进来伸出小手按了一下笔尖,纸上立即印上一大块墨迹。这是鲁迅用心血写出来的文章啊,怎能不心疼呢?但是他并没发怒,放下笔说:“唔,你太可恶了。看,爸爸的心血让你糟蹋了。”小海婴知道错了,红着脸尴尬地飞跑了。
鲁迅先生本来不爱看电影,但为了增加儿子的精神食粮,凡有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他都特意陪着小海婴去看,不适合的坚决不让去看。
有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家里买了晚上观看狮子老虎的马戏票,他高兴极了。谁料父亲不让他去,他急得哭了起来。鲁迅耐心地告诉他说:“那马戏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又在黑夜临睡之前,孩子看了要惊恐得不能入睡的,对身心健康有影响。”海婴听父亲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哭了。
鲁迅先生教育孩子真是费了苦心。
一个人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必将对其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人生第一站的家庭,它对孩子的学识、人格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塞德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