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课
打江山不易
——马化腾谈创业

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之外,现实生活中其他事情很少能使我产生兴趣。我对任何事情都很专注,尤其是对QQ的专注,这种专注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无论人们对QQ做何种评价,对我做何种评价,我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

——马化腾

QQ之父——马化腾

1971 年 10 月 29 日,马化腾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家美社区家一村。

马化腾在海南出生,深圳长大。相比同时代大部分互联网的创业者,马化腾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是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经济师,曾担任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务局会计、统计员、计划科科长、副局长,深圳市航运总公司计财部经理、总经理深圳市盐田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 年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现已退休。

马陈术是潮汕人,是李嘉诚的乡党,所服务的盐田港又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业务形态之一,加上第一次给腾讯做风险投资者中出现过香港盈科的身影,因此很多人都在猜测马化腾的父亲与李嘉诚之间是不是有很多交往,而这种交往给马化腾以很多帮助。

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马陈术对儿子最直接的帮助主要是在腾讯公司早期开着奔驰前来给儿子做账,而间接的帮助可能是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传承。马陈术说,“腾讯”这个名字也是他起的,寓意“万马奔腾的信息时代”,当时公司的注册也是由马陈术帮忙,以马化腾母亲的名义注册,一直到 1999 年风险投资进入时,才将股份完全转让给马化腾。

童年时,当时马化腾的父母在东方县(原属广东省,海南建省后划归海南省)工作,1984 年 13 岁正在读初二时马化腾随家人从海南迁至深圳。后就读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

据说,马化腾小时候很乖,是个闷葫芦,迷恋过天文,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最大的兴趣还是和天上的星星交流。他原来也准备是朝着天文方面发展的,后来老师告诉他,学天文的最终就业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那时候他也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成了第一代“网虫”,他坦言自己现在还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网上。

“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马化腾痴迷网络不是为了逃避和消遣,而是当做事业来做,他的痴迷更是一种专注。现在马化腾出差很少,他觉得“出差效率太低,都耗在路上了”。除非特别重要的活动和会议,马化腾一般都不参加。

在互联网行业中脱颖而出

马化腾祖籍广东潮州,但鲜有人知他是在海南儋州长大的,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及少年时光。

距儋州市区 15 公里,有一个著名的水库——松涛水库。松涛水库是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有网友这样评价它:山之绵亘,水之浩瀚,幅员辽阔,资源之丰厚不仅海南,在全国都属罕有。松涛水库坐落在海南第一大河——南渡江上游,位于海南中、西主干公路交会处。

这是马化腾特别喜欢的去处,水滋养了他的童年、他的性情,在这里,他度过了他的小学生涯。

1984 年 7 月,马化腾 13 岁,随父母从海南儋州移民至广东深圳,正式开始了他的“深圳故事”。马化腾大学就读的是深圳大学,直至他大学毕业进入润讯公司,后自主创业成立腾讯公司,成就今日的腾讯辉煌,无一不打上“深圳标志”。

他的经历背景:生于海南,长于海南,读书、创业、成就于深圳。这些地方都跟水密切相关。

是水滋养了他的心智。

1993 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做软件工程师。通过早期的互联网,马化腾结识了很多“网虫”朋友,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叱咤互联网江湖的风云人物,例如网易的丁磊、金山的求伯君。

1998 年 11 月 11 日,马化腾和几个同学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当时公司很小,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据马化腾回忆,当时跟他很熟的丁磊正在做邮箱系统,之后也卖了很多版本。“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信是其中一个项目。当时为了谋生,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

不过最早做企业的时候,马化腾从未想过会成就一个现在这样规模的腾讯帝国,用马化腾的话讲:“从没想过一定要开公司当老板,我们几个同学只是想有个机会去发挥所长最好有点儿小回报,仅此而已。”

在回忆如何做起QQ的时候,马化腾唏嘘感慨:“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块有预算,市场上有好几家做即时通信产品的企业盯着这块市场。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定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结果当然是投标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是幸运,这些拿到项目的公司在收到钱后自然没有动力继续维护、发展产品只有我们的QQ被砸在手上,才会持续做下去。”随后QQ用户的增长却让人始料未及。用马化腾的话来形容:“到了 2000 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在回忆创业历程时,马化腾称:“初期运气占得比较重,至少 70%,但是 2001 年之后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幸运的事,不幸的东西也挺多的,就是自己要去扛、自己想办法。”

这办法便是务实、专注、创业热忱。

“10 年间,腾讯获得并奉行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秘诀——绝不追求单向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以用户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协调统一发展为方向。”依托于网民的马化腾这样说。

马化腾的创业途径很符合年轻人对所谓“知识英雄”的想象:写代码出身,几个同学合伙创业,一起加班吃盒饭,熬夜改产品,凭借创意和勤奋取得成功,慢慢地公司上市,简陋的办公室换成了宏伟的大楼,创始人进入富豪榜。

大佬的打工生涯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努力,没有努力哪来成功?马化腾的第一桶金就是从工程师开始的,那时担任“股霸卡”的开发,也是在不经意间发了一笔小财。

1993 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凭借着出色的计算机技术,他进入润迅做了一个软件工程师,从事互联网传呼系统研究开发工作。外表看起来文弱的马化腾踏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这时的他对计算机的痴迷有增无减。

参加工作后的马化腾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非常热爱,每天都在思考工作上的问题。当时,他这个工程师的月薪大概在 1000~2000 元,即便加上年底的分红也没有多少积累,但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对工作的热情。

马化腾在计算机方面出色的表现很快为他争取了一个机会,担任开发“股霸卡”的开发部主管。结果这个软件很受人们的欢迎,马化腾也在不经意间发了一笔小财。

“股霸卡”是马化腾做工程师期间的第一桶金,这个收获对他来说有很大的影响。这次成功,让马化腾感受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同样也让他看到了计算机行业的前景,对他以后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年轻的马化腾在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出色的业务水平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提拔,并升为部门主管。在工作期间,马化腾深刻地认识到了软件工程的实用性。

马化腾的这一理念与当今另一IT巨子马云的想法不谋而合。马云曾说:“如果从用户满意度来讲,现在所有的搜索都不合格,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搜索。这些搜索引擎在网页和新闻上的人为分类,更多是出自工程师的脑袋,而不是从用户出发。”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在“股霸卡”上得到验证。当时很多人都为炒股如痴如狂,马化腾当即与人合作,开发出针对股民的“股霸卡”,结果这个软件一炮而红,在市场上几度脱销。

这一事件之后,马化腾的名字在圈子里被人们传开,在众圈友的眼里,他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电脑专家。因为工作的原因,马化腾所认识的圈友大多都是小有实力的“boss”,他们需要马化腾为自己编写一些实用的小程序,而马化腾也通过这些源源不断的外块有了一笔积蓄,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由于开发“股霸卡”,马化腾自己也一头扎进了股市,有着敏锐而坚韧个性的马化腾很快创下了将 10 万元炒到 70 万元的辉煌战绩,奇迹般拥有了百万身家。

马化腾真正接触网络是在他进入润迅后的第三年。1995 年,马化腾在惠多网挂了半年多之后,就投资了 5 万元,在家里弄了 4 条电话线和 8 台电脑,承担起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回忆那段时间的生活,马化腾极为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在那个时候,装一部电话就要 4000 多元初装费,可幸好马化腾的姐姐和几个亲戚在电话公司工作,申请了半价安装。那时马化腾一出差就要母亲帮他管理网站,每次临出门前都要写一张字条给母亲,告诉母亲一旦有网友打电话来说网络不通,就按照字条上的步骤排除故障,确保网络通畅。正是因为马化腾对计算机的热爱,对事业上的执著和付出,使他获得了出席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BBS站长大会的机会。

马化腾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著。他不是要与谁攀比,不是要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只是希望自己研发出来的东西能够给人们带去方便,让人们接受。他追求的不是名声和地位,相反,他更愿意扮演一个小角色,默默地付出。

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1998 年 10 月,已经做到开发部主管位置的马化腾递交了辞呈,结束在润讯公司为期 5年的打工生涯。

马化腾这个人比较崇尚共享、自由,这一点与其他创业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不会单纯强调“我”的价值,他非常清楚团队的意义,所以他找来了伙伴一起创业。辞职不久,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园 2 栋 4 楼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带着把寻呼业务搬到互联网上的想法,马化腾与伙伴一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马化腾开始创办公司这一年,也是世界互联网的繁荣时期:此前专注软件开发的王志东,促成了四通在线与美国华渊资讯的合并,在北京创建了以提供新闻为主的新浪网;张朝阳经营的爱特信公司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将公司名字改为搜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研究博士班就读的佩奇与布林决定建立一个网站,为人们提供搜索服务,谷歌从此进入人们的视线。

腾讯公司的核心业务——即时通信软件,也在这一年开始孵化。当时,对于是否上马ICQ项目,腾讯的股东的确存在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对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使大家求同存异,我们开始对ICQ技术倾注偏爱。”马化腾说。

创业初期的道路都是艰难的,那段日子也是最关键的。只要坚定创业的信心,把准创业的方向,就一定会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成立腾讯公司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名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简洁响亮、易于传播的名字,对公司品牌的建立大有帮助。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好名字张朝阳的搜狐、李彦宏的百度、李国庆的当当,这些名字都非常有特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小故事。再如马云的阿里巴巴,当别人问马云为什么起“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时,马云说,当时自己想做一家有八十年历史的能够影响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就想到了这个词。马云认为,全世界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做互联网公司的名字是再合适不过的。

马化腾为公司起名叫“腾讯”,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里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腾”包含着腾飞、发达的意思。后缀为“讯”,是参考美国著名的通讯公司朗讯而起的。至于英文名Tencent,也是参考了朗讯科技(Lucent)。腾讯在香港上市后,经常被香港人称为“十分钱”(tencent),正好那时的腾讯属于一个SP(短信内容提供商)公司,用户发短信一毛钱一条,正好十分钱,与腾讯这个名字很是贴切。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即时通讯,可以说,人们只要一接通互联网,首先便是打开即时通讯工具。当前的即时通讯软件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它集成了数据交换、语音聊天、网络会议、电子邮件的功能,使网上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和直接。除此之外,它还逐步整合其他的通信方式,如e-mail和短信功能,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人网上通信交流平台。可马化腾最初接触的却是由以色列人开发的ICQ,它是国外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它的出现开创了即时通讯的先河。

辉煌一时的ICQ在中国已经时过境迁,其原因有多个。首先在于其实际拥有者的保守经营方式,经营者没有意识到ICQ的出现实际上引发了一场现代通讯业的革命,在其出现之初,没有将视野投向广阔的世界市场,所以只是象征性地在全球推出了英文版。直到ICQ被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之后,经营者依然没有意识到其宽阔的发展前景,以至于错失机会。

其次,语言单一也是ICQ的一个致命伤,当具有本土特色的即时通讯软件异军突起时,用户几乎毫无留恋地选择了更具人性化的本土产品。

当马化腾认识到这些问题时,决心开发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即时通讯软件,于是腾讯QQ就这样诞生了。

马化腾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当时,马化腾手中已经有了百万的积蓄,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可以把精力和爱好更有目的地转移到自己更热爱的行业上。于是,在 1998 年 11 月,马化腾与自己的好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在公司成立之初,马化腾身上并没有那种“争霸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把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个仅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其业务范围可谓四处开花,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但庆幸的是,这些看似繁杂的业务没有难倒他们,因为他们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

直到 1999 年 2 月,马化腾与张志东终于腾出时间来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OICQ,这是腾讯公司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当时的互联网行业在国内起步不久,只有一些追求新潮的大学生热衷上网冲浪,而OICQ的主要用户群恰恰也是这些可爱的小伙子、大姑娘。奇迹就这样诞生了,只要有人上网,电脑桌面的右下角就一定会有个象征腾讯的胖乎乎的小企鹅不断地闪现。

1999 年 11 月,OICQ用户注册数突破 100 万。

2000 年 4 月,OICQ用户注册数达 500 万。

2000 年 5 月 28 日,《人民日报》刊登:“5 月 27 日晚 20 点 43 分,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 10 万大关。”

2001 年 5 月 9 日,美国在线(AOL)旗下著名的即时通信软件ICQ注册用户数量突破 1亿大关,但令他们意外的是:同一年年底,腾讯QQ的注册用户超过 9000 万,并且以每天39 万的数量继续稳定增长,而腾讯QQ仅仅用了三年,比ICQ少用了一半时间。

2001 年 3 月 25 日,腾讯推出了OICQ2000 的最新测试版,企鹅公主的形象就这样突然来了一个大变,拗口难听的名字改了,原来连名带姓一起叫,OIC(姓)Q(名),现在OIC省了,就叫名儿,还来个叠音——QQ。这样的名字叫起来更亲切了,而且还很顺口,小企鹅的外在形象也改变了,以前的小家碧玉改头换面成大家闺秀了。

当时根本没有人会相信腾讯能够做起来,以至于连个投资者都没有。因为三大门户已经在市场上稳定很长时间了,人们都不相信还有谁能超越它们,所以,腾讯就这样被人们低估了。

尽管如此,马化腾始终都没有放弃,他将目标放在了娱乐上。2006 年第一季度,腾讯终于跻身三大门户。权威统计机构Alexa和艾瑞当时的流量监测显示:截至 2006 年 4 月底,腾讯网已经连续三个月流量稳居门户三甲。马化腾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腾讯,接受腾讯QQ,这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初的腾讯不被人们看好,甚至连投资者都找不到,但这并没有打消马化腾的意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腾讯终于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努力地使自己生存下来

大部分企业在开办之初都碰到过一个刻骨铭心的难题,这就是——生存。腾讯在组建起来后,生存成了最困扰马化腾的大问题。腾讯的创业历程与很多如今知名的,且也是白手起家的公司有着相同的故事。

马化腾曾说,腾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周末。当时腾讯租了一间房子,水电费需要自理,因此最大限度地节约是节省成本的一个方面。一般到周末时,腾讯的创始人也一样要加班加点,所以机房就必须开着,到了夏天,空调也是要持续工作的,所以成本便急速地攀升着。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现在身价极高的腾讯公司掌门人当初会为了节省水电费而头疼。但事实就是如此,那时的马化腾手中的资金匮乏,而且公司的盈利模式还处于不清晰的状态中。

由于公司的规模小,所以在经营上就不能随意选择。除了主营业务——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马化腾等人为了让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基本上什么业务都会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甚至有一段时间,得知好友丁磊做邮箱后,他也萌生了这一想法。他说:“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信是其中一个项目。”主营业务加上副业,其实尚不能让当时的腾讯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另外,他们最初对市场并不了解,做出的产品在向运营商推销时又因不清楚市场运作而经常被拒之门外。

有时候,那些运营商甚至连见都不肯见。因此而来的挫败感对马化腾等人的打击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他们还是坚信只要锲而不舍,经过不断的尝试就会获得顾客的认可与接纳。这样四处讨生活的日子直到 1997 年才有了告一段落的苗头,因为这时的马化腾接触到了ICQ。他一下便被这个新鲜的玩意儿吸引了,在注册并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ICQ只有英文界面,同时在使用操作技术上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在普通用户中间是很难推广的。又因为只支持英文,所以在中国全面铺开就更是比登天还难。

腾讯在成立时,几个创始人的初衷是将寻呼和网络联系起来发展业务,而且众人在这方面已经有些心得了。但ICQ的出现让马化腾觉得似乎应该“改弦易辙”了,他不能独断专行,所以与其余几位创业伙伴就此展开了一番商讨。“最后,”他说,“对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使大家求同存异,我们开始对ICQ技术倾注偏爱。”虽然这种新鲜的即时通信软件可以成为一个企业新的发展方向,但这绝对不是当时的腾讯独享的资源。1992 年2 月,在马化腾开始开发中文版的ICQ——OICQ时,中国市场上已经有了其他版本的汉化ICQ了,所以腾讯当时并没有先发优势。但是,马化腾坚持做ICQ。他对此阐述说:“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块有预算,市场上有好几家做即时通信产品的企业都在盯着这块市场。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还没成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结果当然是投标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是幸运,这些拿到项目的公司收到钱后自然没有动力继续维护发展产品,只有我们的通信产品OICQ砸在手上,才会持续做下去。”

当时,已经把即时通信作为新的主营业务的马化腾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了,难道要把砸在手里的OICQ放弃而再退回原本的业务上,或是重新寻找突破口吗?或许,当初进行另外两种选择也能让腾讯存活到今天,可马化腾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个人创业上,如何选对一条有发展前途的路往往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马化腾选择即时通信,一方面是出于追逐浪潮,另一方面就如他说的那样——“抄袭”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当然,这也是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好的办法。

生存对于成功的企业来说早已经不是问题,可在一个企业最初的成长阶段,它却像是命运之神一样,掌控着企业的生死。很多创业者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只要我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小有盈利就可以了。试想这样的企业还能够称之为企业吗?这样的创业者又怎会成就惊天伟业呢?

当然,人各有志。无大志向的创业者完全可以只为得一夕之温饱而去创业,但可以看到的是,这样没有前进动力和高远目标的企业,很快就会淡出商界。因为它毫无竞争力可言。因此,一个想真正立足于商界的企业,纵然没有志向去接受更大的挑战,不想成为屹立于世界名企之林的一个行业王者,也断不能仅仅把生存当作企业的最大价值体现。马化腾渴望成功,渴望让自己实用的理想在商界开花、结果,因此就必须设定高远的目标,而后从点滴做起,从生存做起。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每一个企业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谈发展是毫无意义的。生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谋求生存之余,要为企业谋得更大的发展契机,要让企业有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这样,才算是真正把生存的意义参悟了。创业者从事的是一份十分辛苦的“职业”,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务实可以看作是创业的基础。如果一个创业者雄心万丈,而终日只是高谈阔论,不在所从事的行业上钻研、探索,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马化腾以生存为基础、发展为目标,才成功缔造了腾讯的辉煌。而好高骛远的创业思维是极其错误的,是企业最致命的绊脚石。

成功靠奋斗

成功,就是战胜那些企图阻碍我们幸福而又快乐地活着的种种艰难险阻和倒行逆施。从来就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人生和一蹴而就的事业。生活的目的,在于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的是使我们能在困难重重的人生中,得以畅快地呼吸舒心地微笑,欢乐地歌咏,尽情地享受。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 34 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五年来,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马化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他上网只有一个目的,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掘新的商机。QQ秀就是他在网上觅到的一块肥肉。偶然一次,马化腾发现韩国推出了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马化腾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把韩国的那套东西给学过来,搬到了QQ上推广尝试。他同时找一些著名的手机和服装公司,例如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己最新款的产品通过QQ秀用户来下载。QQ秀有这些公司提供服饰设计、手机等多种产品,很快风靡了Q族的世界,而腾讯没有为QQ秀的服装、饰品花费任何的“银子”。

马化腾说,这一块业务的增长目前很快,已有超过 40%的用户尝试了购买。马化腾盘算,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 1~2 元的话,仅QQ秀收入就不敢想象。马化腾那独到眼光又一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 年前三季度,腾讯盈利达到 3.28 亿元。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事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坚持两三天,大多数人都可以坚持两三个月,许多人可以坚持两三年……但最后的成功者,却无一例外都是那些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坚持到底的人们——他们差不多都或迟或早地登上了他们自己理想中的胜利的彼岸。

坚持到底,当然要付出沉重的、罕见的代价。因为这是一个质量守恒的世界:幸福,注定要用痛苦去交换;鲜花,注定要用泪水来浇灌……付出的艰辛总是同收获的甘美成正比。

成功靠奋斗,奋斗靠坚持。只有以忍耐、克制和付出心血与汗水为代价,才能为自己换来美好的幸福和欢乐。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拥有舒适美好的生活,就要狠下心去吃尽一切苦头,坚持不懈地为心中的蓝图而努力奋斗,终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过上你想过的生活!

要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他们往往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刚愎自用,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马化腾赢过别人的,大概就是他天生比常人有些智慧,智慧到底是先天得到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个东西没法分出来比例,只是从他字里面看,他比人早慧,但又没有把这早慧的种子早早透支,多少留了点儿。

智慧就跟一根藤一样,紧紧缠绕着马化腾,分不开,摔不去,这是他的福根儿。

历史上的周瑜何等聪明,但结局却是悲剧。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最聪明的头脑,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子,点子就来……但是,有了这些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事实却真的如此。

有人这么界定“聪明”的含义——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是差生。

有个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中最多只有不超过 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 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络,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拨人。

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们也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时至今日,这些聪明人又在哪里?有的失败了有的很失意。

聪明人机会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够,最后一个个栽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他们很容易自负、浮躁、急于求成,在变来变去中,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聪明本不是坏东西,但它可能坏事,它只是初步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因为智慧而促进实践,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才能够事半功倍。转变的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

做事要稳健

如果腾讯在一个行事急躁冒进的人手中,或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独霸一方的地步。腾讯从最初创建直到今天,沉稳、审慎和低调的马化腾个人气质始终决定着它的命运。“做最有把握的事情”,这是马化腾一贯坚持的理念。有业内人士曾说:“腾讯的步伐过于谨慎,如果腾讯能冲劲更足一些,它的规模会比今天更大。”这是一个假设,而任何假设在事实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马化腾自认为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而这种稳健的作风使腾讯每进入一个领域都获得了成功。马化腾几无败绩。腾讯在涉足任何一个新的领域之前,马化腾都会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这便是著名的“三问哲学”。他说:“拓展新的业务范畴是每个企业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每个企业总是会有一套思考方式,用以衡量进入新领域的得失。我们归纳得比较简约,只有三个问题:第一,新的领域是不是我们所擅长的?第二,如果我们不做,用户会蒙受什么样的损失?第三,如果做了,我们在这个新的领域中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涵盖了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只要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进军新的领域就会获得成功的。“慎重”是马化腾一贯保持的风格,他说,看到机会后,可以先尝试着跨出一个虚步,看看脚步是不是比较稳重,如果是,再大步走出去。

在腾讯回归国内A股的决策上,马化腾一贯稳健的作风再次彰显无遗。他表示,腾讯一直以来就有回归到内地上市的想法,因为腾讯的高管们都希望公司的用户也会成为股东在中国内地,除了一些大的投资者,普通股民是无缘腾讯的股票的。虽然回归内地已是“众望所归”,可凡事求稳不求快的马化腾考虑到尚有很多不明朗的因素,还是决定等一些大型的国企回归后再按照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他称腾讯并不急于成为首批回归的企业毋庸置疑,马化腾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2010 年,马化腾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表示,腾讯目前采取的是“占据网游制高点,无限增值业务和电子商务并进”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但不会对后者急于求回报,要以稳健的节奏保证整个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个人做对自己来说有把握的事情,成功的机会更大。这可以说是一条定律。做有把握的事情,就意味着在做事过程中即便遇到挫折和阻碍,也有把握一一克服,一切不测都可掌控,而最终收获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期的。对于创业者来说,做有把握的事情才不会在接踵而来的问题面前不知所措。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说:“制定战略的过程就像找路。当前面是草地、泥潭和道路混成一片无法区分的时候,我们要反反复复仔细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轻手轻脚地去踩、去试。当踩过三步、五步、十步、二十步,证实了脚下踩的确实是坚实的黄土地的时候,则毫不犹豫,撒腿就跑。这个去观察、去踩、去试的过程是谨慎地制定战略的过程;而撒腿就跑则比喻的是坚决执行的过程。”柳传志就是一个脚步不会轻易迈出,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的人。在这样稳健型领导的带领下,相信每一个企业也都会稳健地发展。在开展每一个新业务之时,马化腾都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相关人员自我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能否做成?如果没把握,宁可不做。马化腾希望腾讯做的事情都是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不要背道而驰。而达成这一点的关键,则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权衡各方面的因素,讨论其是否真的契合腾讯的发展。

企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应该有所借鉴。企业的创始人虽然组建了企业,但当企业获得大发展之后,企业就属于所有的员工和社会的了,因此任何一项决策的实施都应该以事实和实际情况为依托,这样才是对企业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大众负责任的表现。而这样的企业,也必将在稳步发展中达到辉煌。

善于抓住机遇

当互联网的春风刮向中国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以此为突破口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网络上。马化腾恰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无疑是很幸运的。但很多时候,机遇可能就在眼前,问题是你能否识别出它就是机遇,并随之紧紧地抓住。毕竟,趁着这股大潮搏出一片天地的人少之又少。马化腾无疑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1995 年时,马化腾便开始接触互联网,这成为他在互联网创业的“先发的优势”。从慧多网的深圳站,到开始萌生创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想法,马化腾把当时周围的市场环境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了起来,由此便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网络神曲”。

2009 年,马化腾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首先是互联网的机遇,因为我们做的时候网民才 300 万,不到现在的零头,现在超过了 2.5 亿;第二,那时候的投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幸好第一届高交会有一个机会,很多投资者都在关注深圳,给了我们融资的机会;第三,人才是很重要的。我们起步时以技术研发为主,得益于原来深圳的高科技定位,像华为和中兴都在深圳,使得深圳做计算机研发的人才很丰富。”应该说,当时整个市场环境为马化腾开启了一扇大门,但能不能顺利地走进这扇大门,就要看他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了。当 1996 年由三个以色列年轻人开发出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ICQ,在短短的半年内便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而到了 1998 年其用户数超过 1000 万,并被美国在线(AOL)以 2.87 亿美元收购后,马化腾一眼便瞄准了这个机会。他发现ICQ并没有中文版,于是灵机一动便开发出了中文版的ICQ,即腾讯的OICQ(后改称QQ)。抓住小小的QQ,马化腾等于抓住了一棵摇钱树。此后,他一心扑在QQ上,从标识到配套的产品,马化腾一马当先,与腾讯的技术人员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坚战。最终,凭借着这款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黏性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腾讯成长为一方霸主。

很多时候,抓住了一个机遇就等于走上了成功之路。不过,抓住机遇是一种能力,抓住后有充分利用它也十分关键。马化腾在“2008 互联网大会”上说:“在抓住机会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我感觉到很多人是没有想清楚的,觉得差不多就去了,是一种赌博的心态。多问几句(为什么要创业),他答不出为什么,我觉得这样很危险。如果你想得很透,前因后果(都想清楚),遇到障碍往哪里拐,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想透了以后,投资者会很放心交给你做;如果想不清楚,只是凭感觉就不好了。”他所阐述的抓住机遇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机遇并不单单是市场上出现的一个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空白,一个没有人发掘的新领域,而是这样的空白你要以何种方式填补,以何种方式将它最有效地利用。有这样一句谚语:“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幸运也会从后窗进来。”可见,机遇通常很“狡黠”,它何时走来,以什么方式呈现,都无定数。只有当你利用它而获得成功后,你才会觉得它就是一种机遇——或许之前你从未想到过。成功人士无不都是在各个领域的创业者,他们能够事业有成,都与在某个关键时刻抓住了机遇分不开。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它从不会落在守株待兔者的头上。能够抓住它的人,需要具备敏锐的眼光,需要有果断决策的能力,需要有百折不挠的超强毅力。腾讯的诞生和蓬勃发展,恰是马化腾一次次紧抓机遇的结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