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3.内省,认识自我的魔镜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在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充分看透自己。认识了自己,你就是一座金矿,你就能够在人生中展现出应有的丰采。认识了自我,你就成功了一半。

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我们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面:善与恶,好与坏,创造性和破坏欲。你将成长为怎样的人,外因当然起作用,但你对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灵魂世界里进行自我扬弃,内省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的蜕变,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对自己认识得越准确越深刻,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任何只停留在外表的修饰美化,如改变口才、风度、衣着等,都无法使人真正得到成长。要彻底改变旧我,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来支撑着你去经历高层次的蜕变。

一位年轻人去看医生,抱怨生活无趣和永无休止的工作压力,心灵好像已经麻木了。诊断后,医生证明他身体毫无问题,却觉察到他内心深处有问题。医生问年轻人:“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不知道!”“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事?”医生接着问。“我最喜欢海边。”年轻人回答。医生于是说:“拿这三个处方,到海边去,你必须在早上 9 点、中午 12 点和下午 3 点分别打开这三个处方。你必须同意遵照处方,除非时间到了,不得打开。”

这位年轻人身心俱疲地拿着处方来到了海边。

他抵达时刚好接近 9 点,独自一人,没有收音机、电话。他赶紧打开处方,上面写道:“专心倾听。”他开始用耳朵去倾听,不久就听到以往从未听见的声音。他听到波浪声,听到不同的海鸟叫声,听到沙蟹的爬动,甚至听到海风低诉。一个崭新、令人迷恋的世界向他展开双手,让他整个安静下来,他开始沉思、放松。

中午时分他已陶醉其中,他很不情愿地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道:“回想。”于是他回想起儿时在海滨嬉戏,与家人一起拾贝壳的情景……怀旧之情汨汨而来。近 3 点时,他正沉醉在尘封的往事中,温暖与喜悦的感受,使他不愿去打开最后一张处方。但他还是拆开了。

“回顾你的动机。”这是最困难的部分,亦是整个“治疗”的重心。他开始反省,浏览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每一状况、每一个人。他很痛苦地发现他很自私,他从未超越自我,从未认同更高尚的目标、更纯正的动机。他发现了造成疲倦、无聊、空虚、压力的原因。

勇士称号不仅属于手执长矛、面对困难所向无敌的人,而且属于敢于用锋利的解剖刀解剖自己、改造自己,使自己得到升华和超越的人。从心理上看,自省所寻求的是健康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个性。它要求消除自卑、自满、自私和自弃,消除愤怒等消极情绪,增强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省者审视自我,使个性心理健康完善,摆脱低级情趣,克服病态畸形,净化心灵。自省有助于强者伦理人格的完善,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也成为强者的特征之一。

强者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自省是促使强者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在动力。

自我省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定地评价自己,常常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要更困难的得多。能够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残酷的事情。心平气静地对他人、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这不难做到。但这把手术刀伸向自己的时候,就未必让人心平气静、不偏不倚了。

然而,自我省察是自我超越的根本前提。要超越现实水平上的自我,必须首先坦白诚实地面对自己,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个正确的认识。在人生道路上,成功者无不经历过几番蜕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历史总是这么有趣。2000 年前,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2000 年后,他的后人曾国藩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中具有自省精神的典范。如果用一个词为曾国藩的一生盖棺定论,显然非“自省”莫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已年近而立的他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宏愿,并为此付诸一生。乃至百年之后,“三十岁之前是庸人”的他,脱胎换骨,竟成了“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的资质在史学界一直论为愚钝,左宗棠评价其才质平平。也并非修养过人,老祖父曾说他“尔若不傲,更好全了”。但既使不是这样,绝对谈不上突出。这就表明,既非天纵英才,也无祖上荫庇的曾国藩,能够从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权倾一时的“中兴第一名臣”、“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他的自省有着深刻的联系。

曾国藩入翰林后,一直注重学问、修身、处世方面的提高,先后有两个理学家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是唐鉴,一个是倭仁。倭仁对理学修炼最为虔诚,每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一言一行,坐卧饮食,都按照“礼”去办事,如果稍有违反,都一一登记在册。曾国藩在求教中,接受了把有违“礼”的事登记在册这样一种方法,并把它发扬光大。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之默,皆笔之于书,以便触目克治。”“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日课就是现在说的日记。曾国藩将日记作为自己自励、自责、自省的一件武器。

曾国藩每天将自己的意念和行事,以楷书写在日记上,以便随时检点和克制。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上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苗头时,就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从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利害关系,然后采用“克己”的方法,将那些不合“礼”的私心杂念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以便自己的思想能始终沿着圣贤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而且,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在学习、生活、治事等方面都养成了“恒”的功夫。

十七八岁时,曾国藩就获得了“烟棍”的雅号,成天烟筒不离口。21 岁时,悔改戒烟,并把名字改成“涤生”,但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口头革命;29岁时,林则徐禁烟,曾国藩响应,决定戒烟,他自我检讨说:为了戒烟,名字都改十年了,还是吃烟如故,可叹可恨。这次戒烟取得一定成效,但时断时续,不能坚持。

31 岁时,也就是曾国藩向倭仁求教的那一年,他真正的下了决心戒烟,并逐日记载吸烟的害处。这种日记法终于把吸了多年的烟戒掉了。通过这件事,曾国藩也深刻地理解到:要成就一件大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恒心是绝对不行的。正是这种理解,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人表率,曾国藩最终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日记通过自励、自责,达到了自省提高的境界,养成了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并通过日记反哺了下一代,对其中子弟门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儿子们在他的督责下,每日都要摹写小楷,隔几日便要做诗文一篇,并寄给他过目,即使在与太平军激战的时期也从未中断。曾氏后人代有人才出,与这种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且,曾国藩所提倡的这种有恒,不仅是指求学办事的恒心、毅力,还指读书、做事乃至养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和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遵循规律才可收到良好的效益。这就是曾国藩说的“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的真意。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旦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用他的后半生,证明了这个道理。

“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但是,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有些缺点那么令人讨厌:他们或爱挑剔、喜争执,或小心眼、好忌妒,或懦弱猥琐、浮躁粗暴……这些缺点不但影响着他的事业,而且还使他不受人欢迎,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年过去了,这些人的缺点仍丝毫未改。细究一下,他们人心地并不坏,他们的缺点未必都与道德品质有关,只是他们缺乏自省意识对自身的缺点太麻木了。

本来,别人的疏远,事业的失利,都可作为对自身缺点的一种提醒。但都被他们粗心地忽略了,因而也就妨碍了自身的成长。

用诚实坦白的目光审视自己,通常是很痛苦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人有时会在脑子里闪现一些不光彩的想法,但这并不要紧,人不可能各方面都很完美、毫无缺点,最要紧的是能自我省察。

凡属对自身的审视都需要有大勇气,因为在触及到自己某些弱点、某些卑微意识时,往往会令人非常难堪、痛苦。不论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偏爱物、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对自己的历史,都是这样。

但是,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你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

当然,自我省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缺点勇于正视,它还包括对自己的优点和潜能的重新发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省发挥自己的优点,通过不懈努力去争取成功。

认识自我,是每个人自信的基础与依据。即使你处境不利,遇事不顺,但只要你的潜能和独特个性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坚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境遇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发展,如何抉择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

换句话说,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反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你就是一座金矿,你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展现出应有的风采。

智慧箴言

人就像蝉蜕,每成长一步,就要脱去旧衣,改换新装。如果一直不自觉、不自省,而是把失败的罪责推给别人或推给外界,那么身上的沉疴就会越积越重,身上的壳就会越套越厚,到一定程度你就再也脱不下来,就会付出巨大代价,别人是不会替你承受的,终究要由你自己承担。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