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互联网思维”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其中有雷军七字诀、免费、少即是多、微创新和快速迭代、大数据、粉丝经济、参与感,等等。现在用本文中提到的互联网思维逻辑,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审视,就当是做一个小小的思维训练。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这是几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观点中,相对比较完整的说法。
雷军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解释过“七字诀”的内涵,整合一下雷军的各种说法,主要的意思如下:
专注:专注核心就是讲少就是多。当你少做一点事情的时候,当你专注把事情做好的时候就是多。
极致:极致就是做到你能做得最好,就是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就是要做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做得非常好。
口碑:不仅是好的产品有口碑,最重要是超出用户预期,就是比用户想象得还要好,才能真正有口碑。
快:速度慢的话,在今天互联网领域基本没有机会。快就是一种力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风险是最小的,当你速度一慢下来,所有的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
这个说法,明确包括了口碑思维。专注、极致和快,也涉及产品思维。不过,他所谈到的产品思维主要是有明确的产品时如何去做,但如何确定做某一种产品,什么条件可以判断开发这种产品是对路的,这是前提。而这,恰恰是最难和最关键的,因为如果起始就错了的话,后面就容易跑偏。
免费是奇虎 360 周鸿祎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词。
对于边际成本为零的行业,这种做法很容易操作。但是对于传统企业,这种操作就成为了问题,因为传统企业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多增加一个产品就多增加成本。面对传统企业的这种状况,周鸿祎将免费的概念修正为以成本价销售。
免费,可以看作口碑思维的一种,因为它出乎消费者的意料,所以能够带来尖叫。它将竞争的门槛推向极致,关键是要构建合适的商业模式,能够找到愿意付费的第三方,实现转移支付。
传统企业不需要为自己做不到免费而担惊受怕。目前以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企业的案例中,产品都不是免费的。苹果的产品、特斯拉汽车、小米手机、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roseonly、江小白酒,等等,都不免费,但都做成功了。
其实,从逻辑上思考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免费不可能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概念。试想,如果免费是一般性的互联网思维,那么,这个思维必定适用于所有的行业。这个行业免费,那个行业也免费,那么,就存在一个终极的问题:究竟谁来最终支付呢?没有最终付款人,免费又如何进行得下去?除非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大家都以劳动为乐,产品按需分配,免费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不过到那时候,企业也跟现在不一样了。
少即是多是乔布斯关于产品的看法。他提出的时候,并不是以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说的。少即是多关乎产品思维也关乎口碑思维。
从产品方面看,意思是要做少而精的产品,也就是雷军说的专注。从体验来看,是说要求用户的操作少,但是在操作少的背后,企业做了大量的事情。周鸿祎很赞同这一点,他领导的 360 杀毒软件,即强调要傻瓜也能够操作。
少即是多,从用户体验上来看,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精品角度说,并不是必然,如果有能力多开发精品,那自然是多开发为好。
微创新和快速迭代,基本上是在一起的概念。出现微创新的时候,接着一定就是要快速迭代。
比起免费来,这一对概念更像是为软件企业量身定制的。很难想象,做冰箱或者电视这样的传统企业,在将冰箱和电视销售出去之后,如何将自己的一些微创新快速迭代给用户。
即使是软件行业,快速迭代也不必定是受欢迎的事情。最典型的案例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现在都已经是Win10 了吧,但是,使用最多的可能还是前几代的Windows XP等。因为使用有习惯,迭代改变了习惯用法的话,给用户带来的是不便和不爽。
用金山傅盛的话说,微创新是大企业给小企业的陷阱。小企业所发现的微创新,大企业几分钟就可以做出来,小企业将毫无还手之力。快速迭代本身并不应该是目的,迭代不来自于时间的要求,而来自于用户的推动。看起来似乎是产品思维,但并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根本。
大数据是 2013 年最热门的概念之一。
可以说它基本不属于互联网思维。因为它既不在产品思维中,也不在口碑思维中。它原来更多地是被当作一个理念,大数据时代是最经常性的说法,现在则更多地被IT企业当作一个炫耀的技术。
大数据挖掘可以成为一种更加了解用户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打造产品有帮助。
但只是抓住大数据分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数据如此之大,只要有一个观点,就很容易找到大量的数据来支撑。乔布斯的苹果之所以从来不做消费者调查,是因为不相信消费者给出的大数据,他喜欢引用老亨利·福特的话:如果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会告诉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马。这样得出的大数据有什么意义呢,能带来汽车的诞生吗?
粉丝经济的概念曾经风靡一时,尤其是微博出现之后,很多人对于粉丝的数量时刻在心。好像只要关注他的人,就都是他的粉丝,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像明星那样调动粉丝,让他们欲罢不能。
现在提粉丝经济的比较少了,因为大家都明白,每个人都是成年人,都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会因为关注过你就成为你的粉丝然后购买你的产品,也不会因为买过你一次产品就变成你的粉丝,然后像木偶一样任由你摆布。
它本身属于用户思维,不过是站在企业角度来看待用户,把用户当作玩偶。在一个网络社会,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也是不可能的。
粉丝经济的概念不能忽悠人之后,参与感接过了大旗。参与感属于口碑思维的一种。但是关键的不是参与感本身,而是搞清楚用户为什么会看重这种参与感。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更积极地参与。
或许还有其他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观点,当不明白的时候,可以用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去验证一下,就容易判断这些观点是有逻辑支撑还是只是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