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八章
努力做个才智双全的人

如果我们能够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即使面对沧海桑田,也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淡定。做平常人,保持睿智平静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那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自由和惬意的阳光。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的太累。

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职场永保淡定

很多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在步入职场后,往往很自负,自认为凭目前的才能就可以吃一辈子了,再学习就成了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如果你这样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不用五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当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这一个人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十个人中已有九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可见,要想淡定地立于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不坚持学习,不更新自己,不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不充实自己的结果,就是说不上哪一天被列入公司裁员的名单之中。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写道:“希腊作家索伦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一直以这句话勉励自己,以便自己下一步跟上前一个脚步。但令我惊讶的是,很多年轻人在考完高中或大学毕业考之后,就不再学习了。正如他们所说的:‘我已学完了足以让我生存下去的所有知识。’这话或许没错,但生存却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希望成为能干而快乐的人,就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

查斯特菲尔德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而令我们惊喜的是,在那个时代,他就意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是的,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那些大学毕业生说得不错:学的足够用了;但是,今天不够,未来更不够。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发表一份报告,报告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四大支柱”。“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括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地球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往复的循环(多向)教育模式。因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的“钥匙”之一,是“社会的脉搏”,是一切重大的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

瑞典是一个终身教育相当普及、也相当有成就的国家。瑞典的终身教育不但体现在广泛和多样的成人教育面上,也反映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终身教育首先要保证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就热爱学习和学会学习。中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们学会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所谓“基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需要。瑞典的教师们相信:如果儿童和青少年不喜欢老师或者对学校没有兴趣,这个老师和学校就是失败的!

瑞典成功的教育,使这个自然条件和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小国家成为了发达的国家,瑞典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拥有大量杰出的科学家,还培养了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如此,社会如此,公司如此,个人当然也如此。

职场奋斗者的学习有别于在校学生的学习,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也缺少专职的传授人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

首先,要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工作是任何职场人士的第一课堂,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胜出,就必须学习从工作中吸取经验、培养能力、提升水准。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是美国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他虽然大学都没有毕业,但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学习,他把事业作为自己的教育课堂。他当了三年主播后,毅然决定辞去人人羡慕的主播职位,转行做记者,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

成为记者之后,詹宁斯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地区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磨炼之后,詹宁斯重又回到了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知识广博的记者、主播双料的大腕级人物。

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我们可以避免因无知而滋生出的自满,这会损及我们的职业生涯。所以,不论是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停歇,要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最好机会,把公司视为学习的殿堂。这样才不会使自己落在同事和时代的后面。

其次,我们应该努力争取培训的机会。多数公司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计划,而且企业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紧密相关,所以争取成为企业的培训对象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要了解企业的培训计划,争取适合自己的培训机会。要主动向老板表达渴望学习、积极进取的愿望,老板对于我们这样的员工是非常欢迎的,会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机会。

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进补。在公司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时,也不要闲下来,可以自己花钱接受“再教育”。学习的课程首先应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其他还可以考虑一些未来需要的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在以后的职场中会增加我们成功的家底和机会。

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陕,社会时刻会把目光投向那些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人。未来职场的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所以,无论学历高低、年龄大小,都一定要放弃“终于可以不用再读书了”的想法,而是应该把学习贯穿到我们的一生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淡定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心灵语录:要想淡定地立于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不坚持学习,不更新自己,不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不充实自己的结果,就是说不上哪一天被列入公司裁员的名单之中。

不一样的路,不一样的人生

一对师徒走在路上,一个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

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

师父:“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

经过艰难地尝试,徒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最后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你太执著了,你要知道有时坚持不如放弃。”

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着坚忍不拔的品质,就会淡定应对前进过程中的一切险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所提倡的坚韧是一种对可预见其发展的目标的执著,是一种对可战胜的困境的抗争,并不是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仍“一条道儿走到黑,不撞南墙心不死”,不顾及客观情况的盲目坚持。倘若如此,坚韧就变成了固执,到时你进不得退不得,痛苦的只能是自己,甚至有可能因过度的失意而导致不幸的发生。

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天天信心百倍地爬格子,而编辑部偏偏不“慧眼识材”,退稿也源源不断地回到做“作家梦”的年轻人手中。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稿子变不成铅字,“作家梦”成了一场噩梦。功不成,名不就,困扰犹如一条绳索,日益勒紧了做梦者的脖子。

每年的高考,引得无数学生勤奋苦读,指望一朝中榜,不负十年寒窗之苦,上个大学,求个出路,找个理想的工作。但能上大学的幸运儿,终究并非全部,总有一些落榜者如秋风落叶一样纷纷纭纭。为此总有想不开者,了却年轻的生命,走上轻生的道路。巨大的希望,变成巨大的失望,又变成了巨大的悲哀!

其实,人生本来应是无——无功、无名。有所追求,有所成功,这只表明人在生活。这样,能有所成,不过顺其自然,倘不能有所成就,对人来说,人还是人,依然故我,何必一条死胡同走到底!死结解开,退一步想,目标放弃,换一路,从困境中自我解脱出来,那不也是一种逍遥自在吗?

许多人因为执著于自己设定的目标,却又无法实现,而频遭失败的折磨。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继续发扬你所认为的坚韧品质,而是该实事求是地先仔细分析一下你的目标到底是不是可行了。如果我们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该放弃原来的选择,然后,尝试另一种方式。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事情,我们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我们迟早会发现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别的项目,寻找成功的机会。

从一些名人轶事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成大名,就伟业者,并非从小就立此夙愿,并且一帆风顺。多少次选择、多少条路、多少失败……他们才有自己的今天。因此,人生旅途中,当你发现自己也误入一条死的胡同,那就毫不犹豫地回头转身,也许前面有更好的路等着你去走。

一个非常干练的推销员,他的年薪有六位数字。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是历史系毕业的,在干推销员之前还教过书。这位成功的推销员这样回忆他前半生的工作,说道“事实上我是个很没趣味的老师。由于我的课很沉闷,学生个个都坐不住,所以,我讲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我之所以是没趣的老师,是因为我已厌烦了教书生涯,对此毫无兴趣可言,但这种厌烦感却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最后,校方终于解聘了我,理由是我与学生无法沟通,其实,我是被校方免职的。当时,我非常气愤,所以痛下决心,走出校园去闯一番事业。就这样,我才找到推销员这份自己胜任并且感觉愉快的工作。”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会振作起来!基本上,我是很懒散的人,整天都病恹恹的。校方的解聘正好惊醒我的懒散之梦,因此,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庆幸自己当时被人家解雇了。要是没有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奋发图强起来,而闯出今天这个局面。”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时不沉沦,对未来仍旧抱有希望,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坚韧的品质。这种坚韧是宏观上的,绝不是在某一件事上的顽固不化。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承受痛苦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在每一次痛苦后都能悟出如何找寻快乐,这就需要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价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使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

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着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但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一同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黄金的同伴回家。

有的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本事,而是定错了目标。成功者为避免失败,会时刻检查目标是否合乎实际。那些百折不挠、牢牢掌握住目标的人,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要素。他们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的抉择,正确的选择一旦和人们的毅力相结合,我们期望的结果便更易于获得。

记住: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

心灵语录: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目标,不要犹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变通,否则结局只能让我们痛苦。如果我们确实感到行不通的话,就该放弃原来的选择,承受住失败的痛苦.然后,尝试另一种方式。

学会理智、现实地看待生活

没有谁能够左右你一生的胜负,除了你自己。消极的心态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一个人的头顶,给他的人生投下沉重的阴影,让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由于抱着消极的心态,一个人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都不主动出击,不努力争取,随波逯流,随遇而安,因而变得碌碌无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的思想驱散消极的思想吧!

心理学家指出:你自己的情绪可能极具欺骗性。它们可能并能够设下计谋,使你相信生活比其实际情况糟得多。当你心情好的时候,生活看起来很棒。你具有洞察力、常识和智慧。情绪高时,不会感到情况如此艰难,问题看上去不那么可怕且易于解决。当你愉快时,人际关系似乎很顺畅,沟通也容易;如果你受到批评,你会轻松跨过它。相反,当你心情不佳时,生活看上去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严酷和艰难。你几乎没有洞察力。你对待问题过激并常常误解你周围的人,因为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出于恶意的动机。

问题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情绪一直在起作用。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在过去的一天,或甚至是在前一小时突然变糟。所以,某人早晨心情好时也许会热爱他的妻子、他的工作和他的汽车;他可能会对未来抱乐观态度而对他的过去心怀感激。但到了下午,如果他的心情变坏的话,他就会声称他憎恨他的工作,讨厌他的妻子,认为他的车是个废品,并认为他的事业没有出路。如果你在他情绪低落时间谈起他的童年,他可能会告诉你那时相当艰苦。他可能会为当前的困境而责怪他的父母。

这样迅速和强烈的反差可能看起来很荒唐,甚至可笑——但我们往往都是那样的。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我们会失去洞察力,并且一切似乎都处于危机中。我们完全忘了当我们心情好时,一切都似乎如此美好。我们体验过相同的情形——我们的结婚对象,我们的工作所在,我们驾驶的汽车,我们的潜能,我们的童年——完全不同了,这都取决于我们的心情!当我们情绪不高时,我们不去责怪我们的情绪,而是感到我们的整个生活是错误的。就像是我们真的相信,我们的生活在过去的一两个小时分裂成两半。

实际上,生活永远不会像我们情绪低落时感觉的那么糟。不要陷于坏脾气和坏心情中。要学会更理智、更现实地看待生活。提醒你自己:“我当然会感到抵触(或生气、受挫、有压力、沮丧)了,我心情不好。当我情绪不佳时总会感到消极。”

当你处于不利的情绪中时,学会这样简单地排解掉它: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人类心态,如果你不理会它的话,它会随时间而消失的。

情绪低落时,不适合去分析你的生活。这样做是情感上的自戕。关键是在我们情绪好时要感恩,情绪糟时要得体——不要把它们看得太严重。下次你情绪低落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要提醒你自己:“这也将会过去的。”它会的!

心灵语录:不同的信念、不同的心境,会影响人的言行举止以及客观的环境。既然思想观念深切影响着主观行动与客观环境,那么,不论遭遇任何困难,都应该以光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才能激发迎向成功的动力。

要有一抬腿就过去的勇气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妆品行业的“皇后”玛丽·凯把她一辈子积蓄下来的5000美元作为全部资本,创办了玛丽·凯化妆品公司。

为了支持母亲实现“狂热”的理想,两个儿子也“跳往助之”,辞去了较好的工作.加入到母亲创办的公司中来,宁愿只拿250美元的月薪。玛丽·凯知道,这是背水一战,是在进行一次人生中的大冒险,弄不好,不仅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积蓄将血本无归,而且还可能葬送两个儿子的美好前程。

在创建公司后的第一次展销会上,她隆重推出了一系列功效奇特的护肤品。按照原来的计划,这次活动会引起轰动,一举成功。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整个展销会下来,她的公司只卖出去l5美元的护肤品。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玛丽·凯不禁失声痛哭,而在哭过之后,她反复地问自己:“玛丽·凯,你究竟错在哪里?”

经过认真的分析,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最后终于悟出了一点:在展销会上,她的公司从来没有主动请别人来订货,也没有向外发订单,而是希望女人们自己上门来买东西……难怪在展销会上落到如此的后果。于是她从第一次失败中站了起来。在抓生产管理的同时,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

后来,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发展到现在的5000人,并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拥有一支20万人的推销队伍,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

已经步入晚年的玛丽·凯能创造如此的奇迹,并不是上天的怜悯,而是因为她面对挫折时,坦然地面对一切,悟出一个好的想法并着手开始自己的行动,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要善于检验你人格的伟大力量,你应该常常扪心自问,在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丧失了以后,在你的生命中还剩余什么?即在遭受失败以后,你还有多大勇气?假使你在失败之后,从此一蹶不振,放手不干而自甘永久屈服,则别人可以断定,你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物;但假如你能雄心不减、大步向前,不失望、不放弃,则人家可以知道,你的人格之高、勇气之大,是可以超过你的损失、灾祸与失败的。

无论你做了多少准备,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当你进行新的尝试时,你可能犯错误,不管你是作家,你是运动员,还是企业家,只要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都难免失败。但失败并非罪过,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教训。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挫折无处不在,若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在你耳旁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粒尘埃,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身上的汗,拭一拭眼中的泪,继续前进吧!

生活中的坎坷总免不了,很多人在这许多的困难与挫折面前失去了斗志,丧失了信心。其实并不是困难真的难以逾越,只是我们在心里把它夸大了而已,而此时,人最需要的,就是一抬腿的勇气。

心灵语录:生活中的坎坷总是免不了的,很多人在许多的困难和挫折面前失去了斗志,丧失了信心。其实并不是真的困难难以逾越,只是我们在心里把它夸大了而已,而此时,人最需要的,就是一抬腿的勇气。

有德才有得

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很早以前,人们就非常重视“德”与“得”。然而,“德”是以“得”的面目体现出来的。所以,“德”与“得”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在人的一生中,“德”的修炼,就是“得”的修炼。在生活中,小德小得,大德大得。有“大德”的人,才能“大得”;“大得”的人,必有“大德”。因此,有德才有得,德是得的条件,得是德的结果。尽其能、成其德,就会有所得。

事实也证明,有才才有财,有为才有位,有诚才有成,有德才有得。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就取决于细微而不起眼的德与得之间。正如著名的“思想之王”伏尔泰所说的: “造就政治家的,绝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品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是相对而言的,好的品德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因此,良好的德性,不仅能使事业有所得,而且,还能得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和完美的未来。

在人生中,德与得,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德”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理性追求,作为参与者众,涉及面宽,没有止期的培修过程。内涵丰富,但并不玄秘,有时还十分简单明了,简单得像把尺子,明白得像面镜子,随时可以用来对照自己,检测所有人。这尺子和镜子就是个“得”字。用“得”能测出人品,照透心灵,判明其人“德”与否,鉴定“君子”真与伪。自己得而重德,则名垂青史。“德”予人民越多,“得”对己便越无奢求。所以“得”并非金钱名利,而是人心所向!相反,如果一个人弃德而贪得,那么,必将堕落为一个失败的人。

比如乐得其所,非分莫取,为理想为他人,应得既得都能“舍”就是“德”,反之,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却偏又要装作谦谦君子,何“德”之有?

当然,德与得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古往今来,“德”与“得”都是如影随形的。在“贪”得之后,紧随的便是缺“德”。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德”而名垂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同样是史不绝书。比如,得到非分的公款吃喝玩乐,便缺少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他人的贿赂,便缺少了当权者的德政……但是贪图这样不义之财的人,最终毁灭的只能是自己。此类现象绝不少见。这些人每“得”一次,就向葬送自己的坟墓进一步,轻则进铁窗,重则丢脑袋,无不是自绝于人民。多行不义必自毙,只为“得”而不顾“德”的教训值得人们永远警省和反思。

有德才有得。做人以德为本,善始善终,总会有善的回报。如果再用这份得去筑造德,将暂短的有形之得,融于身内长久之德,德将伴随着人的本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将展现出不同层次的“得”来,用于家庭生活,用于工作和事业,用于造福人类。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得到了回报,何乐而不为呢?拥有这种德行,不用寻“得”,得自然会来。正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何以得人心,恐怕就非“德”莫属了。在古代,立德就是做圣人,创制垂法,博施济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就是常怀爱心,积善积德,争做一个从内在涵养到外在风范的高尚典范。随着更多“德”的成长与成熟,人类逐渐就会走向文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是追求与德同行。总之,只有立德于未来,只有善始善终的人,才会得到“善”的奖赏。正如古人所云:“积德之家,必有余得;如不积德,必有余殃”。德者,得也。古往今来均是如此。

品德决定着一个人能站在多高的颁奖台;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亮的心灵电流;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成败的心灵力量。良好的品德是我们每个人人生大厦最坚实的基石。作为21世纪的开拓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因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

心灵语录:在生活中,小德小得,大德大得。有“大德”的人,才能“大得”;“大得”的人,必有“大德”。因此,有德才有得,德是得的条件,得是德的结果。尽其能、成其德,就会有所得。

糊涂中显大智慧

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古今中外,立身处世,是离不开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却是要通过“糊涂”来体现的。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人的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人们常说一个人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也。的确,人玩小聪明很容易,但想把这大智慧隐藏于糊涂之中就难了,所以说,糊涂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精明的人,都不愿被人称为老糊涂。一般在我们的印象里,如果说一个人糊涂,多是指他的脑子不清楚,不明事理,尽说糊涂话,做糊涂事,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一种精明的大智慧,一种超越智慧的大境界。

人生就像是个万花筒,人们在为人处事时要有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不测,但也要有以静观动,守拙若愚的糊涂心态。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而在官场上的人更要能大能小,做到该清醒的时候清醒,该糊涂的时候糊涂。如果没有这种“糊涂”的聪明,不仅会没有立足之地,寸步难行,而且稍不留神,还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俗话说:水清无鱼,人清无友。说的就是要把目标放在大事上,对那些小事不能太过于“认真”,要能做到糊涂做事,精明做人,这样才能不成为碌碌无为的平庸者,也不会成为狡猾奸诈的小人,才能在做人做事时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古时候,孔子东游时,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大家肚子都饿了,前面有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吧。”颜回进到饭馆,对店家说明,没想到店家答应了,但有一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店家说:“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笑着答:“主人家,虽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店家就拿笔写一个“真”字让颜回看。颜回哈哈大笑:“店家,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不就是一个认真的‘真’字吗,你们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

可没想到店主却让手下人把颜回赶了出去,还大骂他是无知之徒,敢冒充孔老夫子门生。

颜回委屈地回去向老师说了经过,孔夫子微微一笑,又带着颜回来到店前,不等说明来意,就见店主把刚才写的字拿出来,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但店主却乐呵呵地把他师徒请进店里,请他们吃饱喝足。颜回很是不懂,就问:“老师,这字你不是教念‘真’吗,你刚才怎么说是‘直八’?”孔老夫子笑着说:“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是呀,凡事不能太认真,无关紧要的小事能闭一只眼就闭一只眼,纵看那些事事认真,不懂得拐弯抹角,不懂得假装糊涂的人做事,经常会把一些事越办越糟。其实,糊涂就是指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教人舍小利而图大善。一个人每天都要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事情,生活中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为一些小事而过分计较,在乎太多的细节问题,不仅会自寻烦恼,还会让他人厌烦。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小事糊涂,大事精明”,那么这位领导就会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为人慷慨大方,遇到人际纷争时,能使大矛盾化为小矛盾,使小矛盾化为无矛盾,就可以时时处处有好人缘,还会给人一种可敬可亲可爱的感觉,能赢得下属的好感和信任,从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要保持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对于其他的该糊涂就糊涂,人生难得糊涂,能够做到糊涂,也是一种大聪明。

心灵语录:谁都想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即刻获得回报,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唯有放宽心境,任其自然,收获自然会有的。

遇事要冷静,处世要淡定

冷静实际上是淡定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生的境界。

两名病人因患肺结核而住进了医院。甲病人沉着冷静正确应对病情,安心接受医院的治疗。乙病人整天顾虑重重,时不时想到如此呆下去会耽误工作,内心压力很大,常处于烦躁之中。甲病人见状,便主动开导他:“老兄,不要着急,先治好病,以后的工作自然就可以顺利完成。”过了不久,甲病人治愈出院了,临走时勉励乙病人要安心治疗,不要那么着急。当乙病人出院的那天,看着迎面微笑着走来手捧着鲜花的以前的甲病人,他的心里顿时有说不出来的感激。

所以,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冷静地去面对,也就如同甲病人一样,乐观地、冷静地、淡定地去面对它。那么,我们才可以战胜疾病的折磨,正确地做出一项决策,选择并开辟一条人生之路,赢得一次次机会,取得人生中的一次次成功。生命中有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应对,因此一定要学会冷静地去思考,去准备,去行动,去正确地面对一切。

在人的生命当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以一颗冷静的心去面对,在小的时候面对老师一次次的提问,面对着一道道计算题;毕业时面对的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择业,应对面试官的令人费解的盘问。总之人生当中所面对的每一次重大的决策,都需要我们冷静地去应对。学会沉着地去应对,认真思考,你才能真正找到一份满意的答案。

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正是具备了临危不惧的淡定的优点,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丰功伟绩。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妻子黄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她发黄面黑,长得很难看,附近的青年男子都不愿娶她。不过.黄氏长得虽丑,却颇有内才,品德极佳。一日,黄氏的父亲黄承彦见到诸葛亮,听说他想找个媳妇,便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没想到,诸葛亮竞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求亲。于是,黄承彦便将女儿嫁给了诸葛亮。

这事一下子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人都拿这件事做笑料。但自从得到黄氏这位贤内助后,诸葛亮受益匪浅,后来挂印封侯,成就伟业,莫不得力于黄氏内助。在戏剧和图画中,诸葛亮总是身披八卦衣,手持鹅毛扇,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传说鹅毛扇便是黄氏送给他的一件礼物。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行前,黄氏用其父赠给她的一只大鹏鸟翅做了一把扇子,扇柄上画着八阵图,要诸葛亮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

黄氏对诸葛亮说:“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时,我发现当你说到胸中的大志,就气宇轩昂;谈到刘备先生想请你出山,就眉飞色舞;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提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一定要淡定,我送你这把扇子就是给你用来遮面,挡你的脸的。”

诸葛亮拿起鹅毛扇一摇,头脑很快就冷静下来。因此,诸葛亮离开草庐后,一直身不离八卦衣,手不离鹅毛扇。原来,“遮面”的意思是说先要沉得住气,然后才能处之泰然、保持冷静。

在如今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做事情就更需要学会淡定。淡定地应对一次考试、一次面试、一次演讲、一次交谈、一次约会……遇事不淡定,凭借自己的一时冲动,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损人害己。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都是因为在突发情况下的不淡定,随着时间而使事情发生恶变,从而使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一位大学生应聘于一家公司搞产品营销,公司首先便提出要试用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且颇有业绩。当三个月已满时,他恼怒公司还没有正式聘用而愤然提出辞职。公司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过激的抱怨话。对方终于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公司不但已经决定正式聘用他,而且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副主任。就这样一闹,无论如何公司也不会再用他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做到淡定地面对世间的社会百态、实际问题,才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提高到较高的品位。冷静处事,是为人的素质体现,也是情感的睿智反映。在《大学》中曾强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得”,才是对高品位生活的一种美好的享受。

心灵语录:如果你以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不仅有利于苦乐中的锻炼,还可以享尽人生中的惬意;如果你以淡定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个人,有利于善恶的辨别,可亲君子而远小人;如果你以淡定面对名利,有利于道德上的筛选,可提高人品和素质;如果你以淡定面对眼前的坎坷,有利于安危中的权衡,可除恶果保康宁。淡定可以使你变得大度、理智、无私和聪颖。

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从电视荧屏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出家人的鞋子是与众不同的,出家人的每一只鞋子都是左右各三个洞,其意就是告诫出家人要低头看得破。然而,世人在面对诸多欲望时却总是很难将其看破,总是紧紧盯住自己渴求的东西,从没有想过要低头看看下面的东西。所以,他们往往无法看透人生,无法明白人生有些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和道理,结果自己在上面较真儿。因境而变,随情而行,是一种看透万物的豁达,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聪明的人不会执迷于一点,而会根据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明智的人不会盯住一种情形,而会“随行就市”。看破了事情的—玄机,就会有应对的举措,也就不会陷入被动的僵局。

俗语有言:穷则思变,变则通。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致富的思维,这种思维扩大后也同样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因境而变,随情而行的佛家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都是告诉人们不要拘泥于现况,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这样做的人往往会被众人所误解,认为他们是害怕,或者是在躲避某些事情,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他们明白用其他的方法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必须根据眼前的形势重新制定应对的举措,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

曾有一位高僧,他掌管着一座寺庙。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方丈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是该找个接班人的时候了。

这天,老方丈将他的两个得意门生慧因和了尘叫到跟前。老方丈对他们说:“我老了,不久也将会去佛祖那里了,我希望在我走之后能够有人替我好好管理寺院。所以,我把你们两个找来,就是希望从你们两个当中找到能够接我的班的人。”

两人听了老方丈的话,都仔细地听老方丈下面的话。

老方丈说:“你们两个谁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边的悬崖下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慧因和了尘一同来到悬崖下,看到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非常地险峻陡峭。身体强壮的慧因看过悬崖后,便信心百倍地攀爬起来。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从悬崖上滑了下来。慧因从地上爬起来重新攀爬,这一次他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结果他还是从坡上滚落下来。慧因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攀爬,尽管他已经摔得鼻青脸肿,但他还是不愿意放弃。不过,遗憾的是,慧因爬了那么多次也没有爬上去,在他最后一次用尽全身力气爬到半山腰时,因为此时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并且又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最后摔倒在一块石头上,当场摔晕。老方丈只好让其他的徒弟用绳索将他救了上去。

接着该了尘了。了尘一开始也是同慧因一样,拼尽全力向上攀爬,结果也同慧因一样滚落到了崖底。了尘紧紧地握住绳索站在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无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便突然松开了绳索。然后,他重新整了整衣服,拍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山下走去。

众僧不解,难道了尘就这样放弃了?围观的众僧议论纷纷。只有老方丈默默地看着了尘的去向,并不发表任何看法。

了尘到了山下,沿着一条溪流逆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轻松地到达了崖顶。

当了尘重新站在老方丈面前时,大家都以为老方丈会斥责了尘贪生怕死,甚至会将他驱逐出寺。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老方丈微笑着宣布了尘是新一任住持。

众僧不由得面面相觑。

了尘向众僧解释道:“寺后的悬崖是人力不能攀登的。但是只要在山腰低头看一下,就会找到上山的路。师父经常告诫我们‘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啊。”

老方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迷,心中则只有眼前的悬崖。天不设牢,人心自建牢。在名和利的牢笼中,苦苦挣扎,轻者苦恼,重者波及性命。”然后老方丈将衣钵锡杖传与了了尘,并意味深长地教导大家:“攀爬悬崖,只是在检验你们的心境。倘若不为名利所困,心中无碍,顺天而行的人便是我的意中人。”

不久,老方丈圆寂,了尘成了寺庙的住持,此后寺庙香火鼎盛,僧徒众多。

世间的人,执著于勇气和顽强的人有很多,但他们的结局常同慧因一样,并没有到达自己向往的地方,除了摔得浑身是伤之外一无所获。在生活中的诸多欲望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低头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是说要放弃,而是为了找到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心灵语录:身随心动,身随心变,心中的方法随着环境和实际的改变而改变,人的行为自然应该随之改变。以变应变,方为明者之选,也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和成功的人。所以,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人生因为有目标才不会迷失

古往今来,凡是办得好的事,办得成功的事,无一不是在周密的策划之后完成的。没有预先策划而莽撞办事的人,即使偶尔得利,最终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美国百万富翁罗杰和桃乐丝夫妇的发迹就起始于一次周密的策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罗杰是一名推销经理,妻子是一名时装模特儿。二次大战时,罗杰应征入伍,在服役中受伤,入海军医院疗养了一阵子。

在疗养期间,他从事皮革加工以打发时间。罗杰和桃乐丝,无论是哪一个,做梦都没想到这件事竟然决定了他们往后的一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罗杰返乡,恢复平民生活的某一天晚上,桃乐丝的一位朋友到他们家做客(此时他们住在纽约)。

茶余饭后,大家闲谈了一阵子之后,这位女士得意地向他们展示新买的手提包说道:“这玩意花了我80美金。”

罗杰昕完之后,便把那只皮包拿过来,翻来覆去地看了一遍之后说:“太贵了!这种货色我用l5美金可以帮助你做出来。”

第二天,为证明自己不是吹牛,罗杰马上出门去买了一套工具和上等牛皮。一回到家,罗杰便立刻跪在地上开始剪裁、缝制,没多久,手提包就完成了。其手工之精致,令桃乐丝看到之后爱不释手!罗杰看太太高兴,自己也很高兴,在高兴之余,他脑中突然电光一闪,既然自己具备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有推销经验,桃乐丝在时装界又有许多熟人,自己何不朝皮革制造业发展呢!

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与桃乐丝商量,桃乐丝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因此二人联手,决心展开行动。就这样一个创业策划形成了。

刚开始时,他们在自己只有三个房间的公寓中制造样品(为拿去给买主看的),由桃乐丝设计,罗杰负责制作,二人工作得不亦乐乎!

但他们都知道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该如何获得订单,若无订单,创意再好也是枉然。

罗杰将样品夹在腋下,不辞劳苦地走遍纽约大商店,但由于他们年轻,名气又不大,所以不断遭到拒绝。

但罗杰并不气馁,他总是替自己打气,鼓励自己继续试别的机会。

终于,他遇见纽约著名商店“苏克斯”的供应商。这位供应商一看到罗杰带来的样品便十分欣赏,他表示罗杰能做多少,他都愿意购买。

于是,罗杰他们小小的公寓房里每晚都大放光明。他们夫妻俩为了应付订单,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皮革与工具散得满地都是,两个孩子穿梭其间玩耍,此时,家庭已变成了工厂。那段日子他们的确过得十分艰辛,夫妇俩不但要维持生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异常劳累。直至今日,在他们当时居住的寓所的地板上,仍然留着他们辛勤工作的痕迹。

两三个月转眼就过去了,他们所收到的订单不断增多。

罗杰租下车库上的阁楼,然后和太太二人继续在那儿努力工作。后来,桃乐丝又设计出一种小孩用的沙袋型手提袋,她的创意被送到“Iook”这个全国性杂志的编辑部。

某位编辑对她的创意非常感兴趣,并且还以此为主题写了一篇专题报道,也附带介绍了一下罗杰与桃乐丝的奋斗史。

这篇刊登在全国杂志上的文章,使他们一夜之间声名大噪,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卖出l00万个。

此后,他们便踏上了平坦大道,纽约和洛杉矶都设有他们的工厂,所雇员工达140名,所制产品向全国主要商店交货。

由于产品畅销,罗杰与桃乐丝赚取人生中第一个100万美金的那一年,才30岁出头。

就这样,在海军医院疗养期间所获得的某种创意终于发展成一桩大事业,而他们二人的积极、智慧及高度耐力还会继续使事业蓬勃发展下去。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策划对于一件事情的成功具有多大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忽视预先的策划。

心灵语录:古往今来,凡是办得好的事,办得成功的事,无一不是在周密的策划之后完成的。没有预先策划而莽撞办事的人,即使偶尔得利,最终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