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上说:“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统一。舍得,有舍才有得。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在得与失之间。那么,在得与失之间,我们就无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态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从容淡定,宁静致远
人生的绝大部分烦恼,均源自于非分的欲望。只有具有从容淡定的心态,才能处于平和的状态。只有拥有宁静的心境,才能行走高远,长存人间。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人尚能达到如此豁达的境界,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淡然入世,超然出世。
曾有一位久经战场的将军,他看透了战场上的生生死死,便想逃避喧嚣的战乱纷争,决定以出家来安静地度过后半生。于是,他找到禅师并说明自己想要出家的缘由,恳请禅师为他剃度。禅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将军,你先不要着急,我认为你还不到出家的时机,请三思而后行。”将军回答道:“禅师,您就满足我出家的愿望吧!我现在无牵无挂,可以抛弃世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的爱妻与儿女。”禅师心平气和地说道:“不要着急,你的心意还不够真诚,有些浮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军只好回到家中。
次日,这位将军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之意,便一大早来到寺院请求禅师为他剃度。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禅师却莫名其妙地向他问道:“你来得如此之早,难道就不怕你的爱妻在家红杏出墙吗?”将军听后,恼羞成怒,张口大骂道:“你妈才在家里红杏出墙呢!”禅师微笑着说道:“我昨天认为你有些浮躁,还不适合出家,现在总应该相信了吧?”刹那间,将军无言应对。
在现实生活中,将军这样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自以为从容淡定,但实际上却达不到豁达的境界。的确如此,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若要做到从容淡定,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从容既是一种不卑微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非凡俗的生活习惯;淡定既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又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既能宠辱不惊,又能不卑不亢;既能不为一切所累,又能不为蜚语所左右时,他便拥有了从容淡定的全部蕴含。只有拥有从容的心态,才能在粗茶淡饭的情形下尽享天伦之乐;只有具有淡定的心态,才能在喧嚣浮躁的世间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境界。
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美国的两位发明家。1903年,他们驾着自己发明的飞机首次试飞成功,从此以后,莱特兄弗名扬天下。虽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但他们从不把“名声”二字放在心上,而是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既不写成功自传,又不参加毫无意义的宴会,更不接待试图进行采访的新闻记者。
有一次,一位新闻记者要求维尔伯·莱特发表谈话,维尔伯却若无其事地说道:“亲爱的先生,你可曾知道,虽然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飞得并不高。”
还有一次,当弟弟奥维尔与家人共同用餐的时候,他顺手从口袋中掏出一条红丝带用来擦嘴,姐姐便好奇地问道:“这条手帕是哪里来的?好漂亮噢……”奥维尔却毫不在意地说道:“哦,这是法国政府为我颁发的荣誉奖章。嘴巴上沾了油没有手帕用,只好用它顶替了!”
莱特兄弟宁静的心境令人无限钦佩。宁静既是一种勇敢,又是一种骨气;既可放飞人的心灵,又可还原人的本性;既可在顺境中不怡然自得,又可在身处逆境时不妄自菲薄。真正的宁静者都懂得:若不能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若不能平静安和,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心灵语录:淡定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豁达;宁静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一种恬然。正所谓:“物来则应,物去皆空。”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从容淡定,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只有做到宁静,才能“日日是好日,处处有风景”。
淡对祸福,才能从容自若地生活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路有升沉进退,人有悲欢离合。世上之事总是福祸参半,而福祸之事也总是相互转化,如果能及早认清这一点,那么烦忧之事就可能不再侵扰身心,这样,我们就更可能从容自若地去面对生活了。
古时候,有一老翁上街去赶集,不小心丢失了一匹马,邻居们都替他惋惜。老翁却说:“这也许是件好事。”众人听了笑之。过了几天,丢失的马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了一匹骡子。众人看了无不羡慕。老翁不高兴地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伙听了都以为老翁让好事给乐疯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几天后,老翁的儿子骑骡子在场院里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众人都劝老翁不要伤心难过。老翁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邻居们听了难以置信。事隔不久,爆发了战争,凡是身体好的青年人都被拉去当了兵,战后很少有人回来,而老翁的儿子因腿拐却留在家里。
人常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福与祸的转换就像这风云之变化无常,所以,无论是福至,还是祸降,只要你保持心境的平和,凡事淡然处之,那么福也好祸也罢,又怎能阻碍我们前进呢?
《阿毗达摩俱舍论》中有个福祸双至的故事。故事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轻人,愿上天能赐予他最大的幸福。他日复一日,虔诚地向神佛祈祷。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帝释天。一天夜里,他听到有敲门声,当他把门打开时,赫然发现门外站着一位美丽异常的姑娘。这时,这位美丽的姑娘开口了,她的声音非常美妙,犹如黄莺出谷一般:“我是负责管理幸福的女神,是吉祥天。”
年轻人不禁喜出望外,立刻邀请她进屋里坐,吉祥天含笑地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个妹妹,她跟我是形影不离的!”随即将站在其身后暗处的妹妹介绍给年轻人。
当年轻人看清她的面孔后,不禁大惊失色,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丑陋的人?
他疑惑地问吉祥天:“这位姑娘真的是你的妹妹吗?”
吉祥天严肃地回答:“她就是我妹妹,叫黑暗天,是掌管不幸的女神。”
年轻人听了连忙恳求:“只要你进来就行了,叫黑暗天留在门外好吗?”
她回答道:“你的要求恕我无法接受,因为我和我的妹妹从小到大都是形影不离的。”年轻人听了深感苦恼,而迟迟不能决定。
这时,吉祥天说话了:“如果你还是难以决定,那我俩就告辞了。”当年轻人还在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时,她们很快就消失了。
福与祸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福也好,祸也罢,有时发生在瞬间,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就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会失去。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漫长一生都在发明创造。从l869~1910年,他得到了1328种专利,平均每11天就有一种发明贡献于世。每当他完成一件发明,并确定这项发明能给他带来大量金钱时,他会兴奋地跳起来。他一边跳舞,一边口中咒骂自己的新发明。跳舞之后,并告诉大家这项新发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开头。爱迪生用跳舞加咒骂来庆贺发明成功,其中就有“得福避祸”的睿智成分。
小说《白鹿原》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世事就是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从容生活的道理其实就在这福祸二字中,正确地看待福与祸,冷静地面对福与祸,那么世上还有什么事能扰乱你的身心,让你惶惑不安呢?记住:福与祸是一体两面,认清了,生活就会如山间溪水一般,无论经过怎样的蜿蜒曲折,都会从容自在地奔流。
心灵语录:福与祸的转换就像这风云之变化无常,无论是福至,还是祸降,只要你保持心境的平和,凡事淡然处之,那么福也好祸也罢,又怎能阻碍我们前进呢?
放下那山的风光,看到这山的美好
想得开的人,脸上总是充满阳光般暖暖的笑意,他们对生活没有抱怨,没有哀叹,他们举重若轻,不多奢求一分,也不委屈自己。
想得开的人在取舍之际,不会跟随个人的理想,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人云亦云,这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自己的临界点。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平衡点,事物之间也有平衡点,或称临界点。临界点之左之右都不是恰到好处,你能找到那个最佳的临界点吗?取舍之间就有这样的临界点。有时候取舍只在一念之间,悲喜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部分的人总是容易陷入一个怪圈: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你认为最好的东西是否一定适合你呢?你找到那个最适合你最能平衡你生活的临界点了吗?想得开的人,从现在开始,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身边的爱人是你今生最最完美的理想伴侣,目前已经选择的工作是你最最喜欢的工作吧。只有放下那山的风景,内心才能平衡,心灵才能宁静,心情才能舒畅,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山的关爱,感受到坦然与洒脱。
取舍间的智慧,全在一个“悟”字。佛家常常说一个人有“悟性”,说的便是一个人懂得取舍的智慧,知道何为可取之物,知道何为必舍之事,取舍之间,如蜻蜓点水,却恰到好处。一念之间,却把世事想透,不多取一分,也不胡乱舍弃。聪慧如此,必然幸福满怀,于是就常听人们说某某人好福气,却忘了自己其实也可以有“福气”,只是曾几何时,没有掌握好取舍间的尺度与智慧,于是最终只能艳羡他人。
如今尘世中的人们,大多“终朝只恨聚无多”,做什么都想赢,做什么都不肯舍弃一分一毫。纵观社会,横看人生,既有饿死、穷死的,也有撑死、富死的,甚至有窝囊死的;有人因祸得福,有人因福得祸……不胜枚举。何时该取,何时该舍?这个平衡点真是很难掌握,而天下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去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只要分析出利大于弊,即可作出取舍;而妄求只有利益,没有弊处,就永远选不对,心里永远不平衡。
一天,有一个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酷暑难熬。就在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屋里居然还有一台抽水机。
他兴奋地急忙上前取水,可不管怎么做也抽不出半滴水来。这时,他看见抽水机旁,有个装满了水的瓶子,瓶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这可怎么办啊?能抽出水来固然好,要是水浪费掉了而抽不出水来怎么办?自己不是有可能会死在这里吗?假如将瓶中的水喝了,还能暂时远离饥渴,为此,这个人犹豫不决。
思来想去,他还是将水倒进了抽水机,不一会儿,就抽出了清冽的泉水,他不仅喝了个够,还带足了水,最终走出了沙漠。
在临走之前,他把瓶子装满水,然后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先舍弃瓶中的水,才能得到更多的水!
取舍间的看得开就在于此,发现平衡点,果断地抉择,然后在这个平衡点之上,把握平衡点,去轻松地感受取舍之后的快乐与美好。
当然,也总有一些人,他们永不满足,将快乐建立在与人不断的搏斗争取之中,将目标不断地往远处推移。这种人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其实,是苦是乐全在个人,每个人的渴求不同,每个人的快乐源泉也不同,了解自己,取舍亦符合自己的内心满足,这便能快乐,也便拥有了取舍间的看得开。正如不爱珠宝的人,即使置身虚荣浮华之境,也无伤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对股票或钻石并没多大兴趣;满足于田园生活的清雅之人,从不羡慕任何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爱好即方向,兴趣即资本,性情即命运。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想得开。
睁开眼睛,仔细地去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聪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开,慧质兰心,只轻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爱喝的那口茶。
作为人,什么样的人生最成功?没有定论,全看个人。非要一味概之,就落入愚蠢的窠臼。完全照搬那些看似风光的人的经验与路径,最终只会“舍”错人“舍”错事,最后取得的人生,貌似自己曾经所羡慕和企求的,却无论怎样也快乐不起来,只有满怀的懊恼,甚至可笑。如果一定要给成功人的人生下一个定义,给一个框架,那便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内心充盈,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幸福,而无论外界的眼光。
心灵语录:睁开眼睛,仔细地去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聪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开,慧质兰心,只轻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爱喝的那口茶。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人总是容易患得患失,结果让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其实,得到的时候,不惦记着失去;失去的时候,不耿耿于怀。得失面前,做到心平气和,才能保持心灵上的宁静,才不会活得那么累。
过去有个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修鞋的,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的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鞋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让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修鞋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而来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修鞋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我们用金条置些好土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别人会怀疑是我们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笑声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鞋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就像这对穷夫妻一样,很多人现在拥有了渴望的东西,但却失去了快乐的感觉。
患得患失是大多数人心情不好的原因,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会拼命地想要得到;结果得到了,却又害怕失去。
在纽约市的中心公园,每天的同一时间,总会有一辆豪华轿车从其中穿过,这车里坐着一位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同样在这里,每天上午都有位衣着破烂的流浪汉坐在公园的椅子上死死地盯着对面百万富翁住的旅馆。百万富翁看到以后,觉得非常奇怪,就对这位流浪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一天,他要求司机停下车,自己下来并走到流浪汉跟前:“请原谅,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旅馆看?”
流浪汉回答:“我是一个没钱,没家,没住宅的流浪汉,只得睡在这长凳上。不过,每当我望望那个旅馆之后,晚上都会做梦住进了那所旅馆里。”
百万富翁听了,深表同情:“今晚你一定会如愿以偿,我会为你在旅馆租一间最好的房间,让你免费住一个月。”
几天后,百万富翁想知道,流浪汉对那房间是不是满意,便去他房间看看。但出人意料的是:流浪汉已搬出旅馆,重新回到了公园的凳子上。百万富翁找到了流浪汉,问他原因,他答道:“我睡在这条凳子上时,我每次都能梦见我睡在那所豪华的旅馆里,感觉好极了;可当我睡在旅馆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让我觉得太可怕了,后来我甚至不能睡觉!”
原来,当我们被身外物羁绊住时,当我们对很多东西患得患失时,我们就会迷失自己,从而失去了快乐。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诗人找遍俄罗斯,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瞌睡的普通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倦态以及打呼噜的声音中,流露出由衷的开心和自在。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因为他生活的标准很低,不患得患失。
不患得患失,就是让你的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经常为自己的心灵整整枝,打打权,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意与顾盼,以便集中精力于眼前的事情上。
心灵语录:如果得到,就尽情地享受得到的喜悦,如果失去,就淡然处之,顺其自然。月尚且有阴晴圆缺,何况人乎?
得必失,而失必得
世间事,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凡有一失必有一得。当你终于成功了,失去的是青春;你终于事业有成了,失去的是健康;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有许多女伴的时候,失去的也许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儿孙满堂时,失去的却是一生。
我们出来做事,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也舍不得的话,很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你捡起一块石头之后总也放不下的话,双手就不能用来干别的事了。
而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想得到,分心太散,则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事也做不成。有的人总幻想做遍世上的一切工作,那太不现实了。人还是一辈子只做几件事好,但是要把那几件做得像个样子。
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和地上的小虫聊天,同蝴蝶吟唱……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不能从容地欣赏鲜花,也没有机会聊天,因而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履,看海日,闻天鸣,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深山。”在误落尘网三十年后,陶渊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个人的恩怨,为了一己之私,秦桧谗言献媚,一句“莫须有”,断送了祖国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满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清: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不要为失去的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地得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天台国清寺的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须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须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是圆。
得与舍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能得到有限的几样东西,甚至几点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换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是个悲剧。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可是那一切好像与你无关,它对于你只是作为一种诱惑出现,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将它拿走。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得到,就会活得很累。可是你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这世界上本来就无你,从这点看,你已经获得了几样东西,最起码获得了生命,和来世界走一遭的体验。上帝对你还是不错的,起码在这个美好纷繁的世界上旅游了这些许年,所以你看,你是不是又得到了许多?
参透了得与失,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观失望,有一颗平常心,一颗从容心,就可以做事了。
心灵语录:曾经的失败也许会成为我们以后的经验;曾经的贫穷也许是我们奔向富裕的动力。如果我们的一生都背着失去的包袱前行,那将会失去更多生活的美好。只有放下,我们才会得到更多。
舍得的智慧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从古至今,有无数著名人物取得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苟活,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反思、十年的历练,他又重新夺回了天下;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在牢中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写成了《史记》,完成了一部多数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史家绝唱;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山间,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才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钱学森舍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挡,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得到了国人的赞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捷克和波兰时,面对犹太死难者的纪念碑,他放弃总理的身份,双膝跪下,虔诚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有这样一个人,他喜欢云游四方,跋山涉水,以此为乐。
一次,他在经过一个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竟然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慌乱中,这个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他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生命危在旦夕,又不知该如何处理。
在他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只要能救我的性命,我肯定听您的话。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佛陀不慌不忙地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松开一只!
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双手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其实,他把一只手松开,正好可以用来抓住佛陀伸出来的手。双手抓树枝抓得太紧,不愿舍去,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
赠与是舍得的前提,有舍才有得。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以美、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几经磋商后,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协调处理世界事务,在纽约成立联合国。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突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在纽约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对于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来说,一块地皮就让它显得囊中羞涩。如果选择让世界各国筹资,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况且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浩劫,各国都财库空虚,甚至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金寸土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刚成立的联合国来说,这是一个困难,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却发现了机会。
一听到这个消息,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就商议,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送给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在洛克菲勒家族赠地的同时,他们也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了。
很多人吃惊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举动,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委靡的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相赠,并且什么附加条件也没有。
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要十年,著名的洛克非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洛克菲勒家族。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目瞪口呆。
这“舍”与“得”之间关系严密:即“舍”是因,“得”是果。舍不得“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献,得舍得“舍”。不付出、不奉献、不愿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机取巧,是不劳而获。而任何方式的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最终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惩罚的。
心灵语录: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
转个弯,生活依然美好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如遇到不快而生气,或遇到天灾人祸而痛不欲生等。每当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去处理的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就不同,结论就不同,这会导致你心情不同,甚至影响你以后的人生之路和前途。当你自认为受到了委屈或不公平待遇时,当你内心感到郁闷时,当你出现工作失误想怨天尤人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让自己看的那么片面,给你的生活增加更多亮点。换个角度看问题,看出一件事的不同面,让自己从最坏的事中找到它另外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开始,寻找另一种不一样的风景。
年轻的女老师走进了教室,她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个点,然后问班上的学生:“大家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白点。”老师又问:“难道只有一个白点吗?这么大的黑板大家怎么没有看见?”
如果换作是你,你看到的是什么呢?每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坏,你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只看到了白点,还是也看到了那一大块黑板呢?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工作不顺利,抱怨今天天气太糟糕了,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国色天香,抱怨自己总不能事事顺心……刚一听,还真认为上天对他太不公了,但仔细一想,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呢?有时候,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严厉的法官,他无时无刻不在批判自己、批判别人,对生活也是毫不留情地批判。这种批判多了,我们的内心就会时常陷入悲观,而让自己不开心、不快乐,时间长了,这种不快乐就会成为惯性。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你的眼中只看到海时,就会认为没有陆地的存在,那样,你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探险家。”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我们。换个角度,换种心态,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所谓的愁苦不过是我们的眼光只盯在自以为是的一点上了,在心里不断加大生气、烦闷的结,甚至不可自拔,做出傻事。
生活中总有许多限制,不论限制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假思索地跟随只会让人不知其所以然。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呢?一旦工作成了一种习惯,那刻板的逻辑也就随之而来了,有时连泡杯咖啡这样的小事都不懂去换个角度思考,这样的思想是很可怕的!所以,换一种思维看问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你面对缺憾心中愁苦时,就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思考方法,也许事情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你为人父母,当儿女拒绝洗碗时,请不要生气,换个想法去想,至少他(她)待在家里,没有上街去胡闹。
如果一天工作下来,你变得疲惫不堪,请不要生气,换个想法去想,付出努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你是妻子,当丈夫总是拿着遥控器坐在沙发上只顾着看电视时,请不要生气,换个想法去想,至少他和你在一起,而没有出去泡酒吧。
如果开割草机太累,擦洗窗子太麻烦,修理排水槽太脏,请不要生气,换个想法去想,这都是因为你自己有栋房子。
心灵语录: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是勇气的象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来看风景,风景便会有不一样的风采。而换个角度看人生,那更会有不同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