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无论是外在的还是我们自身所具有的,都不可能达到完美。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是造物主的安排,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苛求外物,以一颗淡泊的心,泰然处之,一切自然的皆是美的。
心开路就开
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感叹:“认识的人中或腰缠万贯,日进斗金。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或平步青云,身居高位。或春风得意,家庭美满。可是自己呢?从政,敌不过官场的钩心斗角;经商,敌不过商场的尔虞我诈。如今,我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天下之大,竞没有我容身之处。有时候甚至想,也许死去比活着更好。”心有千千结,就是因为杂念太多,徒生烦恼。
在动乱的年代,有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同志被人关进了监狱。他的牢房非常地狭小,人在里面甚至不能自由地活动。老同志内心充满愤怒与不平,倍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小的房间,简直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样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飞进一只苍蝇,到处乱飞乱撞,还嗡嗡地叫个不停。他心想: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个讨厌的家伙,实在无法忍受。我一定要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当他快要捕捉到的时候,它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扑向东边;苍蝇飞到西边,他就扑向西边,捉了很久,就是不能捉到它。他这才明白,原来这房间也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也捉不到。老同志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啊!
身外的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牢房里,也可以把小牢房变成大千世界。如果是一个心胸狭窄、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也会感到事不如意。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计较环境的好与坏,不要计较利益的得与失,不要计较感情的假与真,只要你曾经真正地努力过,真诚地付出过,让自己的内心更宽容,心里放得下天地,盛得下是非,就会心底无事天地宽啊!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叫张英,当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他的家人还住在老家安徽桐城县。张家是当朝显责,但他们的邻居吴氏也非一般平头百姓,在桐城县也是出了名的富贵人家。由于当时两家宅院紧邻,出入不方便,张家就把自己的院墙向里挪了一点,在两家中间留出一条缝隙做通道。后来有一天吴家要建房子,就想占用这条通道,张家自然不同意,于是两家就争执起来。
张家觉得自己有理,吴家觉得张家仗势欺人,两家互不相让,吴家一气之下就把张家告到了县衙里面。县令一看,一家是朝廷显贵,一家是当地望族,谁也不敢得罪,真是左右为难,所以就迟迟没有判决。
张家的人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一方,应该打赢官司。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派人快速送往京城,向张英告状。张英当时是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之职。就算他的家人没理,他给那个县官写一封信,让他袒护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小事一桩,更何况张家原本就是有理的。
但张英没有那样做,他觉得不值得为一堵墙争执。于是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千里迢迢写一封信来,就是为了争一堵墙的地方。你们看看,那万里长城到现在都在那里,但是谁还能看到秦始皇呢。”意思是劝家人不要为这点小事争执。
家里人收到张英的书信,感到很惭愧,马上把自己家的墙向里移了三尺。吴家看到张家人这样宽宏大量,既感动又惭愧,于是也效仿张家把墙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在张吴两家中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一时间传为美谈,后人就把这条巷子称为“六尺巷”。这条巷子至今还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了。
豁达大度,多一份理解和谦让,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麻烦。做人其实就是这样,心宽了,路才会宽。
心灵语录:心中有事世界小,心中无事天地宽。面对人生的烦恼挫折,请懂得自寻安慰,那么任何困难都会成为手下败将,快乐将永远伴随身旁。
嫉妒是心境淡定的“天敌”
一个人的情绪对他能否淡定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嫉妒是最应该摈除的不良情绪。嫉妒是毁灭从容淡定的毒药,是把人驱入焦躁疲惫深渊的猛兽。当然,面对不健康的嫉妒心理,不仅普通人难以摆脱,就是杰出者也常常陷入嫉妒的痛苦深渊。在难免产生嫉妒的地方,聪明豁达之人会用理性去抑制嫉妒,而不去阻挠对方的努力。因为他们知道,嫉妒只会使自己迷乱,甚至两败俱伤。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量窄嫉才正是毁了周瑜大好前程的凶手。周瑜年纪轻轻就统帅三军,在赤壁大战中更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他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即是嫉妒。
《三国演义》中,周瑜五次要杀掉诸葛亮都未遂。周瑜为什么要杀掉诸葛亮呢?一是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恐将来是东吴之祸。二是他足智多谋,处处高出自己一筹。为了能早日拔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周瑜可谓是煞费苦心,结果反而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周瑜直到临死时也没能悔悟自己的弱点,只是含恨而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含怨而死。这个因自己心胸狭窄而欲害人反却害己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辈出,如果自我缺少容人之量就很难走出嫉妒之樊笼,事业上也就很难取得成功。嫉妒是自我心中的一团毒火,不仅会损伤了自己的健康,更可能毁掉自己的前程。面对嫉妒的不良心理,自我要能端正心态,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胸,使自己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王平是大三学生,刚上大学时,他与班上同学关系很融洽。同学们都喜欢他,因为他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不过慢慢的他的心里就开始产生了不平衡,只要看到比他强的同学,他就眼红。
在老师表扬别的同学时,他就觉得心中很不平静;看到别的同学因家境好无需勤工俭学也能很竟裕的生活,他心中就开始怨愤上天的不公;看到别的同学拿奖学金或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就因嫉妒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和他一起考上这所名牌大学的高中同学,开始和他学习成绩差不多,可后来成绩越来越好,还被评选为班干部,这使他更加心急如焚,暗藏敌意。他常暗自观察高中同学的一举一动,以企图发现他生活上的把柄,然后造谣中伤他,然后让他当不了班干部。
尽管煞费苦心,但终无所获。期中考试时,他为了取得高分以超过自己的高中同学就打起了作弊的念头。前两门考试中,他计谋得逞,自鸣得意,感觉胜利在望了。天网恢恢,在第三门考试中他被老师抓了个正着。
他后悔了,痛哭流涕地求老师手下留情。老师说:“我早就注意你了,以为你会收敛,没想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弊,我无法再容忍你了。”后来,因为这件事,学校教务处做出了开除其学籍的处分决定。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会是以被开除宣告终结。他无言面对父母,他一个人背起行囊来到另一个陌生城市,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一个埋头专心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闲情雅致嫉妒别人的。常常嫉妒别人的人很难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与自己生活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心念妄动,必然有失淡定,还如何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呢?明白了嫉妒的危害性以后,就应当放宽心胸,克服嫉妒之心,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只有如此,才可能立大志,成大器,成为有用之才。
当然,并非所有的嫉妒都是坏事,如果把问题处理好了,则是一种催人积极奋进的原动力。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在具有竞争的客观环境中正确地对待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要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要学会把别人的成功当做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欣赏,这样才能达到心静气定,不为外物所动的淡定境界。
心灵语录:嫉妒是自我心中的一团毒火,不仅会损伤了自己的健康,更可能毁掉自己的前程。面对嫉妒的不良心理,自我要能端正心态,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胸,使自己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少一些攀比,多一些快乐
白云没有天空的高远,却能自由徜徉,无限逸然;天空没有鲜花的绚烂,却独有一番别样的澄澈;鲜花没有阳光的耀眼,却散发出浓郁的芬芳。自然万物中,百花争奇斗艳,自然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最终却不得不随风零落,碾为尘埃。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有人攀比外表,有人攀比金钱,但无法从内心感到真实的幸福和快乐。富丽堂皇的装饰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哀。
“一个人的美在于他的内在和才华而不是外表。”我们攀比得来的浮华往往不能让自己真正的美丽和富有。一个缺乏智慧的人即使拥有万贯的家财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无知,而衣着朴素的人却可以让人感受到他非凡的气质与高超的领导能力。犹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吝啬鬼夏洛克,他的金钱再多,也只会让读者更加厌恶,令世人更唾弃而已。相反,周恩来总理朴素仪表下的政治家、外交家的不凡气度却得到了人们的颂扬,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景仰。
攀比的人永远在给自己的杯子里加水,却总觉得不满。人们常说,不要盲目攀比,而应该学会知足。其实这是一句很唯心的话。因为理解这句话的人很多,会说这句话的人也很多,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几乎没有几个。相反,种种不满足却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中,人们对孩子的学习不满意、对家务谁担得多少不满意,甚至对父母给予兄弟姐妹的关爱不等也不满意……工作中,人们对职位不满意,对分工不满意,对领导、同事间的相处不满意……总之,人们有太多的不满意。其实,人生有穷尽,而欲望总无边。不断地攀比,自己的欲望一刻也不会满足,索取一刻也不会停息。这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我们可以与他人比,但绝不是攀比。比较刚毅坚强的性格,更能面对人生坎坷;比较心地的善良,可以养成纯美的心灵;比较爱的付出,可以让爱的玫瑰始终芬芳;比较知识,比较思考,比较创造,比较成功,可以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可以激起奋斗的激情,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多彩,让人的一生更加美丽多姿。
拒绝攀比,让快乐像花儿一样开放,把自由和幸福从内心放飞,走出我们的美丽人生。拒绝攀比,让天空更加澄澈,心情变得更加愉悦,幸福的体验更加真实。
学会满足,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为什么明明自己拥有很多,明明自己应该很快乐,却因为没有拥有一些其实并不难拥有,也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而不开心?人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的,不是盲目地永无止境地强求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人生不会十全十美,但即便是缺陷也是一种生活的馈赠.也会有一份独特的美。
心灵语录:人应该为快乐而活着,应该为快乐的活着而努力。因此,要学会珍惜拥有,享受当下。对别人,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对自己,少一些渴望,少一些攀比,更少一些要求。快乐就在眼前,你有,我有,大家都会拥有。
不以福喜,不以贫悲
金钱乃是身外之物,以超脱的态度来对待贫富,不以富喜,不以贫悲,快乐才是生活之本。
龟者寿也,虽不存万世,却可残活百年。述其长寿之道者,无异乎无妄,无妄者无欲也,无欲亦无为,无欲无为者心无杂念,静心养性,虽处世中,然心已脱俗世之外者。此诚道者大成也。
“何谓无妄无欲?无妄物欲者,实为心无所想,不以富喜,不以贫悲,无大乐大喜之事,亦无大悲大伤之时。无名利之想,无富贵之求,万物浮沉,泰然处之。深谙黄帝内经所云:悲极伤脾,喜极伤心,愤者伤肝。此者诚为养身之大道也。”
这段精辟的文字可不是什么远古文人隐士所书,确是一位网友谦虚的“随性涂鸦”,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儒雅,“不以富喜,不以贫悲”,心平气和,泰然处世,因为洒脱而快乐,因为宽容而幸福。
财富,常常被人们拿来衡量成功与幸福。好像只有拥有财富才算是成功,才是幸福的。贫与富是相对的。晋时石崇、王恺斗富,五六尺高的稀世珊瑚树用铁如意敲碎不屑一顾;北魏元雍、元琛比富,竞发展到用银槽喂马。然而,最终他们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们曾经“富有”,然而这“富有”最终带给他们的又是彻底的贫穷,从物质到精神的贫穷。他们是成功的吗?历史给予他们的评价是“千古罪人”。
相伴着“富者”,历史上又出现了那么多的“贫者”,匡衡于贫穷之中凿壁偷光,最终成为大学者;百里奚给人当奴隶,为秦王所发现,以五张羊皮易之,最终成为一代贤臣。钱财乃身外之物,要以超脱的态度来对待贫富,不以富喜,不以贫悲。
富之奢侈,富之吝啬,史有李白的恃才狂放视金钱如粪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千金裘”看作平常之物,还不如一席畅酒珍贵,这大概就是“超脱于贫富之外”的境界了。至于杜子美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则更显清净淡泊,与世无争,贫穷中蕴含着生活的温馨,生命的乐趣,这就是古人所称道的“安贫乐道”。
中国人历来注重“气”,外贫内富为“仁”,为“圣”,为“贤”;外富内贫为“不仁”,为“罪”,为“臭名昭著”。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能“不以富喜,不以贫悲”,安贫乐道,恐怕是多乎哉,不多矣!
不错,金钱真的很重要,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叫人产生自信心。如果我们只谈人生哲理,忘掉人活着还需要油盐柴米、衣食住行,我们就会冻死饿死、倒毙街头。每个经历过失业、流浪、受辱的人,都会有这种切肤的体会。
其实,在需要物质和精神一起支撑的生活天地里,物质只能满足我们生理上的需要,给我们有限的享受。人们一直寻找着幸福,然而,幸福却是精神性的。金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唯独幸福无法买到。拥有庞大的财富和肥胖并没有什么两样,都不过是获得了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无论物质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人却并不幸福,甚至有更多的烦恼与不满,面对的危机也比以前更多。物质无法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求。然而,一旦物质丰富了,人就有精神的追求,需要更高层次的情感享受,就会面临更多的诱惑。有人说,穷日子难过的是肚子,富日子难过的是心情。穷日子固然难过,但容易满足;富日子也同样难过,因为需要安抚浮躁的精神,填补空虚的灵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言:“快乐即自足。”人的快乐与否主要不在外物,而在人的自身。本能的满足,只需一箪食,一瓢饮,一个贤惠的女人和一张卧榻。在热切追求物质的潮流中,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丢掉平凡和朴素。其实平凡与朴素,如同阳光、雨露、空气和粮食,恰是生命之本。这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生活中最根本的那部分。根本的生活蕴含着根本的精神,真正的快乐都源于这种最朴实的生活。
被誉为自然和真理之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一对彼此相配的夫妇是经得起一切可能发生的灾难的袭击的,当他们一块儿过着穷困的日子的时候,他们比一对占有全世界的财产的离心离德的夫妻还幸福得多。”
平凡的人一味地追求生活的不平凡,而不平凡的人却能安然享受平凡的生活。“物质是财富之母,精神是财富之父。”这世上的穷人可以很富,这世上的富人也可以很穷。真正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这个世界不只是富人的世界,也是穷人的世界,而且后者的数量远比前者为多。作为人类,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比物质上的贫穷更为可悲。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上的得到才是真正的得到。最贫穷的人其实是那些只把金钱视为财富的人。很多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比日进斗金还要快乐。
心灵语录:生活的激情往往由生存的艰难迸发出来,生活的奢侈慵惰却极易产生百无聊赖的情绪。财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是人格尊严的基本保证,但绝不是人类价值的唯一体现。
上苍总会给我们留下一扇窗
这一天,49岁的伯尼·马库斯像往常一样,拎着心爱的公文包去公司上班。在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坐到今天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上,其中充满了艰辛困苦。他只要再这样工作11年,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拿到退休金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将是他在公司工作的最后一天。
“你被解雇了!”
“为什么?我犯了什么错?”他惊讶、疑惑地问。
“不,你没有过错,公司发展不景气,董事会决定裁员,仅此而已。”
是的,仅此而已。他在一夜之间,从一名受人尊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一名在街上流浪的失业者。
和所有的失业者一样,繁重的家庭开支迫使伯尼·马库斯必须赶紧找到生活来源。那段日子,他常常去洛杉矶一家街头咖啡店,一坐就是几小时,以此来化解内心的痛苦、迷茫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有一天,他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和他一样、同是经理人现在也同样遭到解雇的亚瑟·布兰克。两个人互相安慰,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创办一家公司呢?”
这个念头像火苗一样,在伯尼·马库斯脑中一闪,点燃了他压抑在心中许久的激情和梦想。于是,两个人就在这间咖啡店里,策划建立新的家居仓储公司,两位失业的经理人为企业制订了一份发展规划和一个“拥有最低价格、最优选择、最好服务”的制胜理念,并制订出使这一优秀理念在企业发展中得以成功实践的一套管理制度,然后,就开始着手创办企业。
这,就是美国家居仓储公司。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公司就发展成拥有775家店、l6万名员工、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全球零售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这奇迹仅仅始于20年前的一句话:你被解雇了!
是的,“你被解雇了!”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最不愿听到的一句话,但正是这句话,改变了伯尼·马库斯和亚瑟·布兰克两个人的一生。如果不是被解雇,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要创办美国家居仓储公司;如果不是被解雇,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跻身世界500强;如果不是被解雇,他们俩现在只是靠每月领退休金度日的垂暮老人。
哲人庄子讲过一个支离疏的故事。南方楚国有一个叫支离疏的人,他的形体可以说是造物主的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顶,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好一个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美人”坯子!
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却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一个在形体上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人,尚可乐天知命,以自然的心性,安享天年。那么把这支支离离、疏疏散散之人的遗形忘智、大智若愚的精髓运用到立身处世的方法中去,难道还不可逢凶化吉、趋利避害吗?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世之常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盛衰、得失自有天道。
心灵语录: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当一扇窗关上了,你千万不要把自己也关在里面。因为世界上不止一扇窗,一定还有另一扇窗,你要做的就是去放飞自己的心灵,去寻找并打开这扇窗!
努力用好的情绪去战胜痛苦
玛蒂尔德女士被戴尔·卡耐基称为他所知道“最聪明、最快乐的女子”。然而,她本是最容易灰心绝望、颓废沮丧的。但只要她一感觉就要有这样的袭击到来时,她就强迫自己唱一首意气风发的歌,或弹一首轻快流畅的曲子。这样,她就逐渐变得愉快起来了。只要新思想比老思想更为有力,相反的情绪所产生的威力,是绝对足以排除一切的。
对付痛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好的情绪去健全自己的心灵。当你为痛苦的情绪所困时,可参考如下建议:
(1)要懂得,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现在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这才是聪明的。
(2)自己的心痛只能目己疗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呢?偶尔地抱怨发泄一下,是可以的。但是,无休止地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抱怨没有好处,也没有意义,努力战胜痛苦才是明智的。
当自己在工作中极不顺心,处处感觉都是围墙时,是否有必要换个环境?当自己在婚姻中极不开心,时时感觉都是冰窖,是否有勇气冲破围城?当自己已习惯逆来顺受,是否会挺起胸膛说“不”?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
(3)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关键是没有及时驱赶心中的恶魔。因为心存邪恶的念头,就不会理智地克制自己,经常会做出悔恨的蠢事。因为没有及时清扫心灵的灰尘,意志薄弱者,就会不时掉进深潭,因为时常鬼迷心窍,就会让愚蠢蒙蔽双眼,进入错误的岔道,还不知道。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为了战胜痛苦,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
(4)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
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再去悔恨以前的行为,一点益处都没有。唯一明智的办法是,如何妥善处理后面的事情,别让事情弄得更糟糕。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已刻成舟的木头是无法恢复原状的。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痛苦和悔恨无任何益处,别把事情弄得更糟。
人生实在是太短暂,自己何必总是活得不开心?有痛苦和有烦恼是正常的,没有痛苦才是不正常的。要是自己心情不好受时,不妨去看一次电影,不妨去听一段音乐,不妨去唱一支歌曲,不妨去打一个电话,不妨去享受一下阳光……
心灵语录:聪明的人懂得,没有什么痛苦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自己调整好心态,采取正确的行动。
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你的现状
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风向,但你可以改变帆向;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一个人,倘若总是处在痛苦、压抑、烦躁的心态之中,那么,即使不得癌症,无疑也会疾病缠身;然而,如果一个人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疾病,哪怕是绝症,那么,他心灵的无穷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坦然接受现实,并努力地改变它,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信公司的招聘启事。
留学生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3.5万元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板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信”的业务主管了。
不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次退潮,忧愁会成为生命中一时难以承受之重。要去除这沉重,达观安然的哲学态度便是一剂良方。另一剂良方就是行动,行动可以有效地转移你的注意力。用行动去积极地改变你的现状,行动会使你找回自信和力量,行动也会直接产生实际成果,从而更加鼓舞你前进。
美国广告界的工作狂人亚·克罗尔就是一个不畏惧困难的人,他的信条就是:“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努力,最终就能战胜它。”这种不畏困难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终于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亚·克罗尔1938年出生在美国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庭经济不富裕,他边打工边学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文笔很强,他被选为校刊主编,把刊物办得很有生气,得到校长、老师、同学们的好评。18岁那年进了耶鲁大学,两年后,他离开耶鲁大学,进了陆军宪兵队。
克罗尔热爱学习,肯于钻研,他不甘心就此放下学习,便辞别宪兵队,又到拉特格斯大学学习。由于在校级橄榄球比赛中表现突出,他被选为橄榄球队队长,后来又被选入全美橄榄球队。他的一篇学术论文,引起了《新闻周刊》报社的注意,他们采访了克罗尔,并从中了解到克罗尔今后的打算——当律师或投身于广告事业,当时他的主意未定。
这个消息被杨鲁比肯广告公司的一位高级副经理知道了,马上打电话邀请克罗尔到公司来,并诚恳地说,到广告公司,律师也有用武之地。
克罗尔就这样选择了广告这个行业。
1971年,克罗尔被董事长奈伊破格提升为主管国内广告业务的总经理。l980年,43岁的克罗尔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执掌着拥有24亿资产的杨鲁比肯广告公司的大权。
人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坚持,不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从事的事业,不改变自己的劣根性。人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马克·吐温说,阻力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应该让阻力来加速我们的发展。歌德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磨难是人生的财富,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不如意事常八九。”忧愁烦恼,作为自然的心理反应,在所难免,但切不可沉溺其中。我们需要尽快调整心态和情绪,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已遭破坏的生活。当你从困境中走出来,再回头看时,会发现当初似乎要压垮你的困难,不过是一片乌云而已。
心灵语录:逃避生活的人是无法让他的人生有价值的。只有当心灵不再有任何形式的逃避时,我们才能与寂寞孤独直接沟通。这样,就有热情,就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