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说话的策略

不要随便乱说话

在社交场合中,大家见面不管生面孔也好,熟面孔也好,都会点头致意,彬彬有礼。说话之间像老朋友一样相互问好,热情开放,这是礼节礼貌。

为什么说不要随便乱说话呢?因为话多了难免有失言之处,也许你作为公司一员,在社交场合话说多了,会在不轻意间把自己公司的一些策划或者工作内容透漏给别人,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工作关系、学习关系、生活关系而生活在一起的人很多,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了解你的情况。如果你是个老板或是商人,那么你的某些商业秘密不可能由自己一个人全部掌握,总要交给自己信赖的人去掌握,运用这些秘密为自己服务。如果你是固定在某一办公室内从事某项特别工作的人员,那么你不可能不跟同事进行语言交流,也不可能不说出自己的某些事情,有时还会在闲谈时说出一些与自己至关重要的事情。再者,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有一些喜欢议论他人长短的人,想方设法打听他人的隐私或某些情况,加以散布、宣扬。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其中有些情况一旦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得知而加以利用,则很可能使你或他人陷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知道你情况的人,对你素有成见,在适当的时候,他也会利用他所掌握的情况对你施加报复,破坏你的计划,干扰你的正常生活。

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要随便乱说话。

让声音有表情

把握时机说话,还要注意让你的声音富有表情。你不妨注意听听广播剧、看看电视剧或舞台剧中的演员们,他们那种充满激昂顿挫的声调和表情丰富的语感,甚至那些口才奇佳的政治家们,一个个无不是能把声调、音量等各方面控制自如的人。由于他们高度的说话技巧,使我们很容易就分辨出事情的是非曲直;反之,如果始终用相同的声调、速度,那么这种演说是多么平凡而乏味啊!

不知你是否听过经验丰富的公司主管或政治家的演说?若听过,你是否分析过他们何以能讲得那么生动有趣?他们究竟使用了什么特殊的技巧?

其实良好的声音表情就是说话人的发音、强调方法、语气顿挫和语调的变化。能事先仔细了解话题的意思和涵义,然后才能以恰当的声调将其表达出来,两相配合、相辅相成。有些时候我们的说话要慢,例如诉说慎重的提案、令人痛心的事件、难读的诗和宗教问题等等;相反,容易使人明白的朗读、有速度感的说明、中途顺便插入的例子以及警句等,为了使其节拍能配合内容,必须有较快的速度。人的声音天生就被赋予了各种变化,语气、速度和音量的不同,立即就能反应出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所以,当我们听到一段动情的演说时,我们就可以认定那位演说者掌握了良好的说话时机和技巧。也就是说,他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缓缓说话,什么地方作有效的中断;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加快速度,把听众带入高潮。具有这些条件的人,就是一位高明的演说家。那些口才优异的推销员,也一样要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大大地提高销售量,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器重。

文尔顿和汤姆逊两人合著的《演说根本》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告诉人们怎样把握说话时机的很好例子。

“演说最漂亮的进行速度,完全在于发音是否清晰明了。有时为了采取歌唱似的语调,则会降低速度;但能够加快速度,同时又能使听众明白的人,可能只限于发音特别清楚的少数人。

不过,凡是能保持高速度的人,其主要原则还是在于多求变化。变化多,自然能够吸引听众。该强调的时候就强调,决不装模作样。因为演说的主要目的,就是自始至终把你的意思传达给听众。如果想要说的事既简单又明了,那当然可以很快地交代过去;但如果须仔细说明的事,却快马加鞭、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说完,那么只能留给听众一般性的印象而已。此时如果侃侃而谈,听众听来自会觉得你所说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重要的。而如果是内容欢快、充满幸福或者令人毛骨悚然的冒险故事,讲到高潮之处或者情感将要流露而出之时,就必须加快说话的速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当然,主题严肃、感情压抑或者充满悬念气氛的部分,还是应该慢慢地叙述。”

眼神与口才同样重要:直接而愉快的交流要表现出兴趣,并用目光表现出来,要直接看到人们的眼睛里去。不仅仅是看看,而且要看进去。在所有的商业会谈或社交谈话中,应有90%的时间看着对方的眼睛,让自己的眼睛和声音一起同对方交流,并且真正认识到目光交流的意义并不比语言交流次要。如果谈话的另一方不只是一个人,你的目光应该轮流落到每个人身上,并停留五至六秒钟的时间。在你的目光中应该包含着关注或赞许,而不是茫然或敌意。

要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遇到不如意,请千万别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话不可以说”,你应该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般是用来批评某人圆滑、投机和不诚恳的,可以说是一句骂人的坏话,青年人大多对此不以为然。但是见人说人话,就可以和人沟通;见鬼说鬼话,就可以和鬼沟通;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么就不通了。所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留下好印象和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哪里是油滑、不诚恳呢?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句话也就是说:和对方交谈,应尽量用对方能够认同的语言,并谈论对方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在话题方面,比如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以说说孩子的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贸易公司职员说话,可以说说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了口,他们便会主动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们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善于引导,他们恐怕连心事都会掏出来。

全国人口普查时,一个年轻的普查员向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询问“你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是配偶”。普查员又解释“就是你丈夫”,老太太这才明白。这位普查员说话不看对象,难怪会闹出笑话。所以要想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就应当看清对象的身份后再说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不看清对方身份就说话,对方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势必要影响交际效果。

身份,是指人的社会地位,即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处在多维、多层次的关系网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显示出不同的身份。

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你说的话应当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辞组句,从语气到表达方式都要不失身份,而要恰当得体。在社会上还有老幼尊卑之分,那么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自然就更要有分寸了。用和同学说话的口气与长辈沟通,长辈自然是听不进去;用和女友讲话的口气跟女同事说话,女同事听了自然不是滋味,所以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自然不会出错!

也许有时你只是说得高兴,没注意到和你谈话的人的情况,并且不是故意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伤了人;也有可能真的是“少根筋”,木头脑袋就是转不过弯儿来,所以说话前要先看看周围都有些什么人,这些人目前又是什么状况。当然,如果真的不知道,人家也不会怪你,不知者无罪嘛!

所以初入社会必须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否则会落到非常尴尬的下场。

话不在多而在于巧

巧妙地回答一些问题不仅可以避免一些尴尬,还能很好地解决一些问题。

有人问苏格拉底:“是结婚好呢,还是不结婚好呢?”

苏格拉底告诉他说:“反正都会后悔。”

“那我一定要结婚怎么办?”那人又问。

“你一定要结婚,好的婚姻是至上的幸福。若不好,你由此可能成为一流的哲学家。”

“和你一样?”那人又问。

“是的。”苏格拉底如实答道,因为他的妻子以凶悍闻名于世。

“那你为什么要娶那样的人为妻呢?”

“善于驯马的人,”苏格拉底回答说,“通常选择难以驯服的悍马做自己的马。若能驾驭悍马,就什么马都能驾驭了。我希望自己能善于同别人交往,所以才娶她为妻。我能忍受她,就能忍受一切,就会同一切顺利地交往。”由此,苏格拉底名声大振,求教者络绎不绝。

有一个人慕名而来,向苏格拉底求教演讲的技巧。为了表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这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做了哪些准备,说自己具有雄厚的天资,而且是个不可多得的演讲家。

苏格拉底听了他的叙述后,表示可以收他为学生,但又对这个人说:“你必须缴纳双倍的学费,不然无法学成。”

此人大惑不解,怯生生地问:“为什么要收我双倍的学费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我除了要教你演讲术之外,还得给你开一门听众课,教你如何保持沉默。你得先学会当听众。”

赵国与秦国结盟,约定两国互助。

秦兵攻打魏国,赵王派兵援助魏国。

秦国谴责赵国违背了盟约:“秦国与赵国是盟国,为什么你们在秦与魏作战时援助魏国呢?”

赵王接到信以后,不知如何答对,便请教公孙龙。

公孙龙回答说:“赵王应派人到秦国提出抗议。秦国与赵国结了盟,而魏国又是赵国的朋友,你可以问秦王为什么发兵攻打盟国赵国的朋友魏国。”

如此这般,秦王只好下令撤军。

秦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妃子,楚国人。昭王继王位后,因年幼,由太后主持国事。太后和她的情人魏子魏丑夫关系十分密切。未几,太后病重,看到自己不行了,便下令说:

“我若死去,没有别的要求,只要魏子跟着我,做殉葬吧!”

魏子为了这件事十分忧愁,私下对庸芮说:

“太后这样对我,我可怎么办呢?”

庸芮听后对魏子说:

“此事易如反掌,待我去觐见太后。”

庸芮见了太后,说:

“太后,您认为人死后还会有知觉和感应吗?”

“当然没有。”太后说:“爱卿有什么高见吗?”

“臣不知道啊!”庸芮说,“臣就是为了这件事来请教太后的!太后如此神明理智,明知人死后是没有知觉和感应的,那您为何要在升天时,让生时所爱的人和您同去呢?如果人死后有感觉,让他去也可以。不过,神明的太后,您要是见到先王,又该如何向先王解释您的魏子呢?”

太后听罢,立刻下令不搞殉葬的事,魏子也避免了跟着去死。

秦武王时,甘茂当左丞相。武王死,昭襄王立。

昭襄王赏识公孙衍,就私下对公孙衍说:“待有机会,寡人将调升你当丞相。”

甘茂的下属听到这句话后,向甘茂报告了。甘茂十分忧虑,因为公孙衍再要高升,就会危及他的利益了。

甘茂请教他的谋士:左成。左成告之一个计谋。甘茂听后,第二天觐见秦王,说:

“大王今得贤上为相,请接受微臣的祝贺!”

秦王佯装不懂地问甘茂:“寡人已将重要的职位托付给先生了,先生何出此言?寡人又何处再得贤相呢?”

“臣听说人工要立犀首为相呀!”

秦王不觉一惊,忙问:“先生这是从哪里听来的呢?”

甘茂装模作样地说:“是公孙先生亲口告诉微臣的呀!”

秦王气愤至极,立刻命人将公孙衍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话不在多,而在于巧。

说话时适当运用你的幽默

《圣经》上有这么一句成语:“人们有着一个快乐的心,胜于怀藏着一只药囊,可以治疗心理上的百病。”幽默如果运用得适当,是可以带给人们欢悦,遇事化险为夷的。

人的生活,不能过分严肃,精神紧张而无弛,生活便减了情趣;而精神的表现,自流于呆板;同时由于呆板,减少人与人的亲和力,人家不愿与你接近。所以你要与人有说有笑,说些诙谐话,幽默滑稽,这是调节精神的好方法之一。

伟大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有一句名言:“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是额高七寸——聪敏绝顶,也算不上真正有智慧。”

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幽默的原义是滑稽剂,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说话带幽默感,不仅仅是使话语生动有趣,而且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社会作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同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愿同动辄与人争吵或孤僻不合群的人往来。这正如转动的机器,要经常在活动部分加入润滑油,以防止摩擦生热而损坏。在某种意义上,幽默正是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这可以使人们的交际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年幼的孩子对成人特别具有吸引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天真浪漫,常常由于无知说出一些成人意料不到的话,具有很大的幽默、诙谐效果。

说话幽默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给哪里带来笑声,带来愉快和欢乐,这就是为什么喜剧大师、相声演员、马戏团小丑总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

当人们发生了矛盾,或者酝酿着一场冲突的时候,如果能恰到好处说几句幽默风趣的话,则有助于使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

许多东方人不了解“幽默”的含义,甚至认为幽默是一种不体面的事。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人在会议席上妙语如珠;但是,东方人却认为在会议席上耍幽默是有失尊严。

让我们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1984年美国总统竞选中,有人问73岁的里根,年龄是否会在竞选中成为一个问题,里根机智地说:“不,我不打算为政治目的而利用我的对手年轻和没有经验这一点。”这一回答委婉而幽默地强调了自己的年龄有利于从政。

幽默可使尴尬的场面开朗起来,也许有些幽默反而使场面黯淡,但这无可厚非,我们无权要求所有的幽默都令人发笑。

此外,由于生活中种种复杂原因,也会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如某人打算向朋友错钱,但不知对方能否接受,一旦被拒绝,不但难堪,而且会危及多年的友谊,而幽默是解决这种令人困窘的最好办法,你可以以开玩笑的方式提出,对方如果不愿意,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婉转地予以拒绝。这样双方都保住了面子,任何一方都不会感到为难或自尊心受到损害。

幽默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它是智慧的一部分。所以,智力不高的人不可能有幽默感。只有那些生活阅历丰富的人,有较高文化修养,心胸开阔,为人善良的人才具有幽默感。

至于有高度幽默感的人,除有上述条件外,在某种程度上说,幽默是一种天赋。所以,没有幽默天赋的人切忌表现幽默。有些平庸的演员,上台表演一些平庸的相声,不管他们怎么挤眉弄眼,想逗观众发笑,但是,总是一点笑声都没有,自己感到十分尴尬。事实上,许多事件本身不一定有什么幽默感,倒是说话的人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地把它说“活”了。如果你有幽默的天赋,那么你就应努力发展这种才能;但如果天赋不在这里,就不必“东施效颦”了。

幽默的手法有很多,如夸张、讽刺、反语、双关等手法,都可以达到一定的幽默效果。但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应注意其内容的意会性,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笑话那样,比较直截了当地展示其喜剧性矛盾,而是千方百计地包含它,掩盖它,使对方不经一番思索和体味,就不易悟出其潜在的喜剧性内容。要达到意会性,首先在说话时不要过于直露,可以肯定另一方面的事物,来影射这一事物的存在。

例如:一位顾客到酒楼吃饭,饭中的砂子很多,顾客把它吐出来,一一放在桌子上。服务员见此情景很是不安,抱歉地说:“净是砂子吧?”顾客摇头微笑地说:“不,也有米饭。”这种曲折迂回的回答方法,并没有正面肯定服务员的说法,而服务员却能体味出来。

此外,还可以把某事物本来不好的效果,故意用其他方面来衡量,把它说成是好的效果,使人出乎意外。

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肖伯纳,老年时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虽然没有发生事故,但这一惊吓也非同小可。那人扶起肖伯纳,声声道歉,然而,肖伯纳对他说:“不,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劲儿,那就可以作为撞死肖伯纳的好汉永远名垂史册了。”仔细体味,实质还是一样。

可是说说笑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要说笑,总不会自己说,自己听,自己逗自己发笑,一定要有几个人在一起,寄景生情,临时找出取乐的资料。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普通说笑,往往把聚在一起的某人做对象,利用他的缺点造成一个笑话,或利用他的言行造成一个笑话。如果对方与你交情很深,彼此无所不谈的,你取笑他,也许不会发生误会;如果彼此之交,原属泛泛,你向他取笑,他往往认为你是恶意,心理上难免发生不快之感;即使彼此交情很深,可是对方气量狭窄,只会讨别人的便宜,不许别人讨他的便宜,你向他取笑,他也会感到大不高兴呢!而且取笑也要有个分寸,在分寸以内,大家欢乐,超过了分寸,便要引起不欢。

古人说“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谑而不虐,才是善谑,谑而至虐,就是不善谑,虐是分寸的分水岭。什么叫做虐?就是你的说笑,刺激力过分强烈,对方不能忍受,而发生不愉快的反应。

笑话的内容,更要针对听笑话人的程度。对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说粗俗的笑话,便显出你的鄙陋;对普通的人,说高雅的笑话,他们不会领会,也不会觉得好笑。

说笑也要注意,有时也会使人不高兴的,关键在于说得是不是恰得其时其地。譬如大家聚精会神在研究一个问题,你忽然在这里插进一句全无关系的笑话进去,则不但人不发笑,也许还会遭到呵责。

如果你的幽默含着批评意味,带着恶意的攻击,挖苦别人丑陋的事情,这些话还是不说为妙。所以这里我们让你选择场合,选择时机适当地运用你的幽默,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别人希望你是快乐的,你是富于幽默感的。快乐是一件极宝贵的东西,快乐的人希望自己快乐,也希望他的朋友给他带来快乐。快乐的人,到处受欢迎,是因为到处需要快乐,快乐的好处是很多的,不过,只要你想到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你就应该知道快乐的价值。许多可贵的经验都在提醒你,在见到人时,要能露出快乐的笑容,而且要求你这笑容是自然的,不是装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你就必须是真正地快乐,真的是一个快乐的人,在这种快乐的现象及心情下,你所说的话是最容易发生灵效的。

说话不要太琐碎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语言的灵魂。”很多时候一句简洁的话盛过于你的长篇大论。

有些人喜欢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来最精彩、最生动。许多人都喜欢听别人讲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所以当许多人讲述自已经历的时候,自己一味地起劲,对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觉得很有味道,样样都觉得非讲不可。其结果,反而使听众茫无头绪,索然无味。

这究竟是犯了什么毛病呢?

在这种场合,最容易犯的毛病有以下几点:

一是用的对话太多。

例如,你说你见了什么人,就用“他说……”,“后来我又说……”,“他又说……”,“哪么我就说……”,“他的太太这时候就说……”,“所以我说……”。像这样“我说”、“他说”、“他们说”,听的人一下子就被你搞糊涂了。

二是你讲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

例如,你说:“我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在XX街和XX街的转角处,门牌是四三五号,XX街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理发店是五年前开的……”讲了一大套,别人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其实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多余的。你要说的是你走进一家理发店去理发,有一个理发师是你大学的同学,他为什么做起理发这一行呢?这才是你想说的问题。

讲故事比起写故事来更难一些,抓住要点,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引起对方的浓厚兴趣是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少用对话,节奏要快一点,在重要的地方,讲得要详细一点,其他地方则可以用一两句交代一下就行了。

讲故事的能力,对口才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即使你不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也能使你的谈吐更生动有趣。

三是说话过程中语病太多,重复的口语过多。

有些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过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语,例如在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词句;也有些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讲”、“老实说”等等词句;有些人老喜欢问别人“你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有些人喜欢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些人习惯性地在每句话的句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平时一点也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多提醒你几次,你就能改正了。

四是说话要限定主题。

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既能体现谈话者亲切待人,又能显示出说话做事的简单、明了。

有一位领导干部在就职欢迎会上,考虑到自己对新单位的情况还不够了解,就职即席讲话就没有涉及“施政纲领”,而是简单地说了说自己的心里话,实在话。想不到,五分钟的就职演说,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件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发表即席讲话,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讲,多讲老百姓关心的事、想听的话,表明领导机关的态度,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不要按照以往的讲话方式,罗列组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不必推敲斟酌新颖的观点,而是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往往并不是说的越多效果越好,关键是讲话要讲出事情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如果太过琐碎,不但让人难以听懂,而且产生烦感。

顾左右而言他

想终止说话时,不需要做很多的辩解,因为有时越解释就越乱如麻。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教师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逢人只说三分话

坦率不是告诉你自己不留秘密,而是说话太多往往会祸太多,切记:祸从口出。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淡,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铮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灾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决不是不诚实,决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是,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才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说话不能直肠子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为了避免直言相告,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此人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

多一言不如少一语

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

人际沟通专家指出,如果一个人老是喜欢追问别人的不幸或者隐私,往往就会变成不受欢迎的人。所以除非是涉及到工作上的问题并且你打算承担全部的责任,否则最好不要挖别人的隐私。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也应该尽量尊重他的隐私。有时,旁人过度的关心反而会帮了倒忙。尤其是当一个人正在承受痛苦时,通常他可能需要的是疗伤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静静地呆一会儿。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在他们耳边唠唠叨叨更叫人心烦了。

西方有一句很精彩的谚语“curiosity can kill the cat”,也就是说好奇心是致命的,会死人的。在东方,人们也常说“打听天机的人,易遭人怨;泄露天机的人,易遭天谴”。现在好像是由于流行商务通、掌上电脑,有时候经常是初次见面,就详细地询问别人的生日喜好或者家庭情况。有的人认为这是办事情的好方法,结交陌生人的好手段。因为他们相信,一旦一个人把比较私人性质的事情告诉你的话,就会对你产生特别的依赖和信任,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要跟一个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分享他的秘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常常会使用各种手段,他们可以为你算命,为你做心理测验的游戏,也可以用他们的秘密来交换你的秘密,甚至用“假秘密”交换你的“真秘密”。但是每个人在他对你说出他的秘密之后,都可能不安心,因为他不知道你会不会把他的秘密说出去。所以,最简单的方法,他也会要求你说出你的秘密。这就好比黑社会,对于新加入的成员,为了考验他的忠诚,要他去执行一个任务,或者在械斗杀人时,把枪交给新手,让他补上那要命的一枪。照做了,就是共犯,从此脱不了身。所以,如果别人对你说出了他的秘密,同时也交换了你的秘密,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你说出他的,他也一定会说出你的。

如果事情真是那么单纯倒好了,问题是如果你在参加黑社会的时候没有冲上去开那一枪,或者你不愿意说出你的秘密,再或者你真是没有什么东西好说的话,恐怕你也要倒霉,那一枪很可能就要打在你的头上,就算对方没有枪,不能立刻对付你,在他的心底,也一定会暗含杀机。因为你知道他的东西太多,他却没有牵制你的把柄。

别人的隐私我们没必要知道,我们自己的隐私也没必要去告诉别人,适当的距离是人际交往最需要把握的尺寸。

人都是占有欲很强的动物,你想占有别人,别人也想占有你,最好的生活方式和秩序就是彼此之间达成共识,互相不侵扰对方。

我们大声发表出来的评论,常常是自己的信仰、信念、思考甚至表达方式的个性化流露,这样往往就会激起别人内心的烦躁,引起别人的反感。他们会想:“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啊?让人静静地呆会儿都不行。”

一个评论大师,随时随地、肆无忌惮地评价这件事情或者那个人的好坏也容易使我们看起来完全是浅薄浮躁。有时,我们还会询问受害者“对不对”,这样更是让人觉得你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的身上。这样只能更加让人不舒服,因为,他们心里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讨厌,说出一些不知所以的话,还总是要别人来附和他,真是烦死了!”

避免别人误解自己的话

有些话自己认为是一句妙语,可说出来也许令听者很扫兴,其结果当然使自己难以下台阶,为什么会产生其中原因呢?就是说话有岐义。

年轻小伙子阿伟打算为新交的女友小兰买一件生日礼物。他们交往时间不长,小伙子经过仔细考虑,认为送一副手套最恰当不过,浪漫又不显得过分亲昵。

下午,阿伟去百货商店给女友买了一副白色的手套,让女友的妹妹小丽带给她姐姐。正好,小丽给自己买了一条内裤。回家的路上,小丽把两件物品弄颠倒了,结果送给姐姐的礼物变成了内裤。

当晚,阿伟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小兰的电话:

“你为什么买这样的礼物送我?”

阿伟的情绪很高,完全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怒气,他说起话来空前流利,根本容不得小兰插嘴:

“小兰,我之所以选了这件礼物,是因为据我留心观察,你晚上和我出门时总是不用它,我没有给你买长的,因为我注意到,小丽用的是短的,很容易脱下来。它的色调非常浅,不过,卖它的女士让我看她用的同样的东西,她说已经3个星期没洗了,但一点都不脏。我还让她当场试了试你的,它看上去好看极了……”

“神经病!”

等待对方夸奖的阿伟猛然听到这三个字,当时就懵了,愣在那里根本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恋爱的双方会造成误会?粗心的小丽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当事人双方交谈不明确恐怕是主要原因。在电话中,双方都以为自己话中的“礼物”非常明确,所以,都没有说出来,结果闹出了笑话。

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聚集成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在这众人聚集的工作场所里,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摸不着头绪的纠纷。当遭人误解时,进行工作就会显得困难重重,夫妻生活也会失去和谐,不但是自己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团体的利益。

所以,必须具备一套化解误会的说话术。这里我们就谈谈造成误解的几种原因:

1、言词不足。有的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常在言词上有所缺失,结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一点也搞不清真相,这种人就是缺乏“让对方明白”的意识,以致容易招来对方的误解。比如,英军有一个团买了一头驴子作为吉祥物。不幸的是,没有几天驴子就死了。由于团长出差在外,于是副团长便打了个电报给团长:“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还是等你回来?”结果闹出了大笑话。但如果改成“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驴,还是等你回来再买?”就不会闹笑话了。

2、过分小心。有的人不管什么事,都顾虑过多,从不发表意见。因此,个人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变成容易受人误会的对象。

这样的人总希望对方不必听太多说明就能明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意见的魄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这一点要深刻反省。

3、自以为是。这一种人是头脑聪明,任何事都能办得妥当,但是却经常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即使着手一件新工作,也从不和别人照会一声,只管自作主张地干活。这么一来,即使自己把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及周围的人也不会表示欢迎。

4、外观的印象不好。人对视觉上的感受印象最深刻。虽然大家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实际上双眼所见的形象,往往会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这个印象可能是造成误解的原因。如果让周围的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且造成误解,若不早点解决,恐怕不好收拾。

5、欠缺体贴。纵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若造成对方的不快,恐怕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一句安慰、犒劳的话,如果对方接受的方式不同,也可能变成误解。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对方的状况以及接受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尽量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1)不要随意省略主语。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

“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

“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

“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

“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哧”一声笑了。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2)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3)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有这样一件事:有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4)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书面语要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

“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说话要细细推敲

说话比做文章难,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修正,读文章,可以细细品味,慢慢研究。说话就不能这样了,因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啊!所以与人说话,应该特别留神。你要说的话,最好事先打好腹稿,列出纲要,免得临时遗漏;说话开头,先要定一定神,态度从容,双眼注视对方,表现出诚恳的神情,并随时注意他是否赞成你的意见,还是不以为然,据此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露出不愿意多听的神情,你就该设法结束话题。如果他有疑问,你就该多做解释,如果他乐于接受你的见解,你就该单刀直入,不要再绕圈子,如果发觉他要插口的样子,你就该请他发表意见,他的答话,你要特别注意,特别留神。

同样一个“喔”字,有不同的表示。“喔。”是表示知道了;“喔!”则是表示惊奇;“喔?”是表示疑问。如果他说“好的,就这样吧!”这是完全接受;“好的,以后再谈吧!”这表示不肯接受;“好的,等我研究研究。”这是原则上可以同意,办法还须讨论;如果他说:“好的,你听我的回音。”这是肯帮忙的表示;“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想办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你能够细细体会,便知道此次说话是否成功了,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作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误解他的意思。

你对人回答,也要有个分寸,认为对的,就回答他一声“很好”。你认为不对的,就回答他:“这个问题很难说。”自认为可以办到的就回答他:“我去试试,但成功与否不敢肯定。”自认为办不到的回答他:“这件事太困难了,恐怕没多大的希望。”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愉快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的余地,万一临时不能决定,你可以回答:“待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或者说:“待我与某某商量后,由某某答复吧!”前者是接受与不接受各占一半,后者多数是婉言拒绝。如果对方唠叨不停,你不愿意再听下去,也有几个方法可以应付,你可以讲些其他无关紧要的话,转移目标,也可以说:“好的,今天就谈到这里为止。”然后立起身来,说声“对不起,再见!再见。”他自然会中止谈话,离开你那里。

对方若是一个喜欢刺探你的意思的人,往往会迂回曲折,中间插入一句主要的话,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那句主要的话,设法避过,或者故意当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辞,或者说“不便奉告”,来阻挡他不断的进攻。此外宿醉未醒,不要见客;盛怒之后,不要见客。醉后容易说错话,泄漏秘密;怒后容易迁怒来客,无端得罪人。人与人之间好感难得,恶感易成,所以与人对话,必须谨慎。当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东西南北,与之所至,无所不谈,不必有所拘束,但是谑浪之谈,也以不虐为度,否则一言失误,感情便会产生裂痕,就不可不防,不可不小心谨慎了。

不要以言语伤人

人都有不平之气,对方的说话,你觉得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何必过分认真,一定要报以尖刻,与你无关的固不该予以反击。

虽然说:“沉默是金。”但是人与人相处,不能始终默不作声,就是最沉默的人,在必要时,也不能不说几句话。说话是沟通彼此感情的最好工具,你好与熟人讲话,不算本领;能与生人讲话,说得倾心如故,相见恨晚,才是你的本领。既然说话的目的在于沟通情谊,当然应力求避免说话失人和。说话实在是做人之道。古人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识。”而一般初入世的后生,说话宜少不宜多,宜小心不宜大意,要说话以前,先得想一想,替听你话的人考虑一下,他愿意听的话,才出口谈之,他不愿听的话,还是不说为妙。所谓不愿听的话,也有种种:老生常谈,他是不愿意听的;一说再说,耳熟能详,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心境相反,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主张相反,他是不愿听的;与他无关,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利害冲突,他是不愿听的;与他程度不同,他是不愿听的;有关他的创痕,他也是不愿听的;有关他的隐私,他更是不愿听的;然而人们最不愿听的,该算是尖酸刻薄的话了。

说话所引起的反应,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甜蜜之味,第二种是辛辣之味,第三种是爽脆之味。第四种是新奇之味,第五种是苦涩之味,第六种是寒酸之味,而最坏的反应,则是创痛之味。淡言微语,令人回味,对方自会产生好感;热情洋溢,句句打入心坎,对方自然会产生甜蜜的反应;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对方自会发生辛辣的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方自会以产生爽脆的反应;“以反人为实”,“好为无端涯之言”,对方自会产生新奇反应;陈义晦涩,言辞拙讷,对方自会产生苦涩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会产生寒酸反应;好放冷箭,伤人为快,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会产生创痛的反应;能得甜蜜反应者为上,能得爽脆反应者为次,能得辛辣反应者更次,得到新奇的反应,苦涩的反应,寒酸的反应的话都是不等,而得到创痛反应的话,就更是大反人情了。

但是说尖刻话的人,未尝不知其伤人,而以伤人为快,这是什么道理?这完全是心理的病态,而心理之所以有此病态,也自有根源,是后天性的,不是先天性。换句话说,这是环境逼他走入歧途。

第一,他有些小聪明,且颇以聪明自负,而一般人却不承认他是聪明,因此他有生不逢时之感;第二,他更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一般人尊重他,偏偏没有这回事,因此他对于任何人都产生仇视的心理;第三,仇视的心理,累积很久,始终找不到消解的机会,他自己又不知从事自身的修养,于是这种仇视心理只有找到发泄之途,谁是他仇恨的对象?因为刺激的方面太多,早已成为极复杂的观念,复杂简单化,每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成为发泄的对象。他认为人们都是可恶的,不问有无旧恨,有无新仇,都要伺机而动滥放冷箭。你如果已犯了这个病,你先得明白这种病的危险,不去医治,结果必是众叛亲离,不要说在社会上,只有失败不会成功,即使在家庭,亲如父兄妻子,也无法水乳交融。不过父兄妻子,关系太密切,在无可原谅之中,仍与之原谅。社会上的人,就绝不会对你这么宽厚,必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大众的箭靶子,所以说话尖刻,足以伤人情,伤人情最后的结果,却是伤了自己!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