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是一部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坛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它和《1984》同为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
本书篇幅不长,故事结构并不复杂。在曼诺农场里,不堪人类驱使和沉重劳役的动物们,受到一头叫“老少校”的公猪的启发,产生了推翻人类的统治、解放自己的美好愿景。“老少校”不久就死了,而动物们驱逐了人类,建立起了由动物自己管理自己的动物农场,至此他们似乎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理想。这之后,处于领导地位的两头猪展开了夺权斗争。他们纷争不休,政治理念和个人魅力也都各异。最终,一方借助暴力手段将另一方从政权中肃清,掌握了绝对的统治权。随后,其统治权力不断膨胀,这头猪本身和所有其他的猪都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后来为了巩固其统治的稳定,更是发动了一场排除异己的大清洗。动物农场早已与最初的政治理想渐行渐远,但在官方各种论调——这里已然建设成了动物们的乐土——里,动物们对真相的辨别力被不断弱化,它们困惑而懵懂于美丽的谎言,迷失在现实与官方宣传中的那个世界的混沌鸿沟中。然而实际上,他们日复一日要面对的,是比人类那时更加冷酷和森严的体制,也不要再提起什么解放劳动力了——猪们,尤其是他们敬爱的领袖同志,是更甚于人类的残酷剥削者。并且猪早就违背了革命伊始全体表决通过的七条戒律,之后更与象征压迫和剥削的人类建立了友好同盟的关系。至于以后,谁知道……
本书以隐喻的笔法、冷峻的视角,借动物农场的动物们兴起的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畸变,表现了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革命的残酷,借营造一个假想的动物世界的极权社会,描述了让人窒息的极端恐怖的氛围,从而发人深思:动物们追求的自由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动物主义革命从哪个环节开始畸形变异?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遏制动物农场的统治者那极端膨胀的权力欲,或者早在动物革命开始的时候就辨别出这些家伙的真面目?动物农场为什么没能捍卫住最初的政治理想?为什么动物们越是想要解放、想要民主,反倒越是陷入了被极权压迫的怪圈甚至最后在更深的桎梏中懵懂无知地死去?理想乡存不存在,对乌托邦的追求是会更加接近它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它的反面?
作者乔治·奥威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一生十分短暂,饱受飘零和疾病之苦,历经战争,见证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对贫穷者和被压迫者持以同情,不愿与上层阶级为伍。他憎恶用政治蒙骗、摆弄群众,借文字揭露统治阶级惯于粉饰现实的伎俩以及蛊惑民心的花巧手段,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都有深刻的思考。其作品政治内涵颇丰,而文学性兼得。
英文原书章节无标题,为更方便中国读者把握各章内容,译者翻译时根据个人对内容的理解,给各章增加了标题和一句话概述,望能对初次阅读本书的读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