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现在,铁路重组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新世纪马上到来了,摩根集团再次发现其在美国的合作伙伴中,只剩下一个威严的身影了。法布里去世了;J.胡德-赖特走了;查尔斯-H.科斯特死了;自从老摩根去世后,一直掌管大事的伦敦天才沃尔特-伯恩斯,也死了。所有这些人都致力于这项规模庞大、高度紧张的事业,遵从于摩根的做事方法,并日夜为美国铁路资本而操心。两代德雷塞尔也都去了。只有“朱庇特”摩根保持着健康的状态和旺盛的精力,独自一人从足以粉碎灵魂的商业大潮中脱身。

1848年,安德鲁-卡内基(AndrewCarnegie)和他的父母兄弟身无分文,来到美国谋生,当时他年仅13岁。他们来到阿勒格尼(Allegheny),他的父亲在一个棉纺织厂找到了工作,年轻的安德鲁成为一个绕线筒男工,一周能挣1美元20美分。他的母亲为一户叫菲普斯(Phipps)的鞋匠(他在家附近还有一家小店铺)清洗鞋子和缝鞋。鞋匠有一个10岁的儿子,叫亨利。这两个小男孩,亨利-菲普斯(HenryPhipps)和安德鲁-卡内基从此开始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安德鲁做绕线筒男工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接着成为一名烧炉工人,最终,15岁时他得到了一份电报投递员(telegraphmessenger)的工作,每周能挣3美元。很快,他就知道了如何发送和接收电报,在话务员早上来之前,他经常和其他男孩进行练习。还没有成为一名电报投递员时,他就已经表现出了在其生涯中鲜明的性格特征,即很有胆识。投递员禁止接触发送电报的设备,但有一天,话务员外出,不在办公室时,一条重要的信息传递过来。安德鲁冲到设备前,接收了这条电报。他这次虽然破坏了规矩,但不仅得到了原谅,而且获得了提拔机会,他成为了一名话务员,一周能挣6美元。几年后,他的勤奋努力和高效工作引起了托马斯-斯科特(ThomasA.Scott)上校的注意。斯科特是匹兹堡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总负责人,年轻的卡内基很快成为了铁路电报员,工资又涨了。现在,他19岁了,已经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工作主动性。一天,斯科特上校不在时,铁路出现了意外,导致交通停滞。卡内基立即写了12份电报,以“托马斯-斯科特”的名义下达命令,指挥所有火车继续运行。这挽救了铁路系统一天的运营,斯科特意识到这个男孩的优秀的才能,委任他为自己的私人秘书。

与斯科特上校的友谊,确定了卡内基美好的未来。在新环境中,他开阔了对生活,尤其是对商业的视野,因为斯科特在匹兹堡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染指了几乎所有商业和投机生意。在一次石油投机中,卡内基没有投资一分钱,便挣得了第一笔钱。他用他的票据换得了一个宾夕法尼亚小石油公司的一些股份,然后在短短的一年内,便用股份的红利换回票据。这让他获得了一些资本,在斯科特指导下,他开始用少量资金和借来的资本在许多公司购买股票。对于大多数公司的事务,斯科特都是“知情人”,因此,卡内基能够根据“足够确定”的信息进行安全的投机买卖。不久,他就拥有一些不错的公司股票,比如,哥伦比亚石油公司(ColumbiaOilCompany)、伍德鲁夫卧车公司(WoodruffSleepingCarCompany)、匹兹堡电梯公司(PittsburghElevatorCompany)、市民铁路乘客公司(Citizens'PassengerRailroadCompany)、匹兹堡第三国家银行(theThirdNationalBankofPittsburgh)。

10年来,卡内基继续担任着斯科特的秘书,不断增加他的投资和资本。1864年,28岁时,他成功接任斯科特上校成为这条铁路的主管。但年轻的卡内基从来没有打算只当一个普通的铁路系统或其他公司的雇员,只要资金充分时,他就打算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目光敏锐地寻找着机会,通过他担任斯科特秘书时所能获得的内部信息来获利。开始,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他强烈地想要进入石油行业,但一直没有显著的机会出现,他决定等待时机。

内战即将爆发时,匹兹堡周围的地区不但因为石油贸易的繁荣而变得躁动,还因为另一种像石油贸易一样,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留下了烙印的工业而蠢蠢欲动。这就是贝西默炼钢法(Bessemerprocess)新发明的韧性钢的制造方法。在此之前,美国的铁路轨道上从没铺过一丁点钢铁。美国铁路一直是铁轨,但作为轨道材料而言,铁的性能太差,人们一直不断地在寻找一些更坚硬、更有韧性的东西来替代它。多年前,钢铁已经发明出来了,但产量很少,如果想广泛应用的话,成本太高。而且,其对于铁的需求不多,远远达不到吸引足够多的资本的要求。也只有一些小熔炉生产出的少量的铁,没有人梦想要依靠这样一个不稳定、数量匮乏和前景不确定的行业来发财。当时,最好的熔炉一年也生产不出1000吨铁,而且因为需求的不稳定,大多数铁制造商没有资本,还常常负债累累。1837年和1857年的金融危机使几十个铁工厂创始人破产,使得有钱人不愿意把钱投入到这样一个不稳定的行业中。

但当铁路建设不断扩张时,对更有韧性的铁的需求开始稳步增加。钢铁是建造铁路的理想材料,但制造成本实在太高。如果某个天才能够发明一种低价炼钢的方法,他将是这个世纪的恩人。当对一种事物的需要非常紧急和迫切时,通常会出现这种事情,即需要的天才就会出现。1847年,一个36岁的年轻人威廉-凯利(WilliamKelly)买下了肯塔基州艾奥瓦的埃迪维尔(Eddyville)附近的苏万尼炼铁厂(SuwaneeIronWorks)。凯利是个很有创造发明天赋的人,却也是一个糟糕的生意人。他想专门生产用来制造糖壶的高品质锻铁。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制造大壶的新方法,这就是不久之后著名的“凯利的壶”。但这个方法是一个古老且慢吞吞的方法,需要使用大量木炭,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凯利发现不需要木炭,空气也能成为燃料。古时,每一个炼铁工人都相信冷空气会使热铁变冷。但凯利是一个治金学学生,他知道碳和氧彼此相吸。因此,一天,当他看到融化的金属黄块没有炭也变得白热时,他立刻灵光一闪,想出了主意。当然,这像呼吸一样简单。当空气被吹入融化的金属时,氧气与铁的杂质结合在一起,把纯铁留了下来。这一发现,把冲昏了凯利的头脑,他立即向公众宣布了自己的发现。但他没有得到表扬和奖赏,而是遭到了嘲笑。他发现无法使任何人相信他神智健全,因为他的买家声称如果不是以“正常方式生产出来的”,将拒绝购买他的产品,最终,他破产了。但凯利仍然坚持自己的工作,在几年后,他确实大规模地生产出了韧性钢。

但钢铁得以大规模地投入应用,并不仅仅是依靠凯利的发现。在美国钢铁使用者开始接受美国人自己制造的钢铁之前,他想出的这种方法不得不先在国外投入应用。到目前为止,实际上几乎美国使用的所有钢铁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传统认为钢铁本质上是英国人的产品,并不是国产的。因此,大多数人把美国人制造的钢铁看做是假冒货,把进口的当做唯一的真货。当凯利作实验时,一个叫亨利-贝西默的英国人也想到了同样的主意。不久,“贝西默”钢铁开始在美国少量出现。自从1847年,凯利其实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购买商立刻接受了进口的“贝西默钢铁”,却仍然对凯利的“傻子钢铁”持有偏见。

这件事情之后,凯利的事业经历了各种波折。很多年后,他才被看做是真正的美国炼钢法的发明者。最终,他获得了专利,但却因失败的生意管理而失去了它,直到内战结束很长时间后,他才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一些经济回报。不过,最终,他对工业的贡献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赞誉。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在亨利-贝西默之前,他就已经发明并完善了“贝西默炼钢法”,尽管是英国人更早更迅速地将他的劳动成果付诸现实。

美国内战末期,随着庞大的太平洋铁路建设规划的成型,铁路钢铁需求的激增加重了国内所有工厂的负担。由于生产成本下降,钢铁使用在商业上成为了可能,大量的资本正在这个新工业中寻求投资的机会。铁工业似乎终于能够发展成为高回报的产业。因此,1864年5月,安德鲁-卡内基想到了这一点,从托巴斯-N.米勒那里花8920美元购买了钢铁制造公司1/6的股票。当时,其他股东都是卡内基的儿时朋友--亨利-菲普斯和安德鲁-克洛曼。大约就在同时,卡内基成立了基斯东桥梁公司(KeystoneBridgeCompany),埃德加-汤姆森、斯科特上校和其他铁路官员都加入该公司的融资计划中。精明的卡内基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设法获得了支持,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金矿,因为这家公司此时正在修建大量的钢铁桥梁,当然,基斯东桥梁公司获得了它能掌控的所有生意。

内战后,当价格下跌时,卡内基的钢铁生意出现倒退,但艰难的时刻很快就过去了。生意复苏时,卡内基买下了克洛曼和米勒的所有股份,完全控制了公司,从此,公司再也没有面临过真正的困境。安德鲁-卡内基迅速赚了大笔的钱,在1873年金融危机之前,他已经成为了百万富翁,是美国的钢铁大亨之一。

人们经常说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第一个用“贝西默炼钢法”制造钢铁的钢铁大亨。其实并非如此。在这一行业,卡内基并不是创始人,就像约翰-洛克菲勒在石油业一样。和洛克菲勒一样,开始时,他对这个新想法并不感兴趣,直到它的实用性和未来的成功可能已经被其他人证明。当1864年卡内基进入钢铁业时,他仍然固守一个想法,即老工艺制造的韧性铁是未来标准的铁轨金属材料。但到1866年,许多制造商开始使用贝西默法,取得了成功。此时,他的一个合伙人威廉-科尔曼建议也使用贝西默方法来制造钢铁。其他合作人表示同意,但卡内基坚决反对。事实上,卡内基是一个金融家、资本家、商业推手,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钢铁专家。随着生意不断发展,他在企业管理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把注意力主要转向在全国市场中推广普及卡内基产品。他马上迁居到纽约,开始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希望为自己和企业获得声望。他四处旅行,多次前往欧洲。在英格兰,他很快听说了贝西默钢铁法,意识到这种新方法或许是合理的,应该得到采纳。经过全面的调查,他改变了主意,迅速返回匹兹堡。令他同伴吃惊的是,他谈论的内容,除了钢铁还是钢铁。没多久,卡内基-麦坎德利斯公司(Carnegie,McCandlessandCompany)宣布成立,资本大约为70万美元。卡内基还拿出所需要的钱,开始建立一个大工厂,这是他计划的第一步。

新工厂离匹兹堡只有几英里,根据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总裁的名字,起名为“埃德加-汤姆森钢铁厂”。这是卡内基又一个精明的投资项目,他希望从铁路修建的巨大消耗中获得所有订单和好处。而且,那时很少有或者说几乎没有铁路规章,铁路减免税款(railroadrebating)在石油和钢铁交易中都是合乎常规的。事实上,任何大的托运人通常都能从铁路系统获得部分折扣,而小托运人则没有这种好处。通过这种方式,卡内基觉得与宾夕法尼亚铁路系统的官员们保持密切联系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大约在那时,卡内基攒够了买断钢铁制造公司全部股票的钱。1864年,一个名叫亨利-柯雷-弗里克(HenryClayFrick)的14岁男孩在距匹兹堡大约40英里的普莱森特山(mountplaesant)的一个山村商店中跑差。他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的孩子,其祖先100多年前从瑞士移民过来。他安静、善于思考,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从不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想法。那时,一个新行业正在普莱森特山兴起,那就是焦炭制作业。煤开采出来以后,放在砖炉中烘焙,变成脆脆的灰块,而这就是铁制造商在熔化铁矿石时所需要的,因此,对于铁制造商来说这种灰块非常有价值。当然,年轻的弗里克不可能完全意识到在国家的钢铁业发展前,什么产业会得到发展,或者他也不可能预见到在钢铁年代中,焦炭制造业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但这个男孩看到焦炭制作是一个赚钱机会,开始省吃俭用,希望能够及时攒够资本购买一小块煤田,开始自己的生意。四五年后,他攒够了购买一块小煤田的钱,接着他劝祖父和叔叔购买一些低价的炉子。但不久之后,1873年金融危机爆发了,这个小事业停滞下来。弗里克不得不继续干一些低薪的工作,成为从事酿酒业的祖父的记账员。

年轻的弗里克拥有过人胆识,拥有美国成功人士,尤其是能够开创大事业的人的典型性格特征。在事业生涯刚开始时,卡内基就展现出这种个性,他在未得到命令时就果断地发布命令,使铁路系统免于瘫痪;洛克菲勒在只有700美元的积蓄时,便义无反顾地进入石油产业时,也展现出这种个性;皮尔庞特-摩根早期也表现出这种品质,这是贯穿在他漫长、活跃的职业生涯中的主要性格特点。1873年金融风暴的硝烟之后,恐慌已经消失,商业开始复苏,匹兹堡一个名叫梅隆(Mellon)的银行家收到一封邮件,希望能够获得2万美元的贷款,他并不认识这个叫亨利-柯雷-弗里克的人。他没有什么抵押品,但承诺如果钱马上到位的话,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个银行家喜欢这封信的口吻,派他的合伙人到梅普莱森特山去调查。他当然希望见到这个拥有大量钱和资产的人,但令他吃惊的是,这个弗里克只是一个每周只能挣几美元的年轻人,住在煤矿主的房子里。但这个银行家也出身贫寒,喜欢这个年轻人诚实、阳光的样子,对他的诚实和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小心谨慎的调查,结果验证了他的第一印象,于是,他给这个年轻人提供了2万美元的贷款。

很短的时间内,弗里克成为了附近最著名的焦炭制造商。由于钢铁制造商对焦炭的大量需求,焦炭的价格不断上涨,一年后,弗里克及其同伴已经获得了100%的利润。他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购买更多的煤田,建造更多的炉子。不久,弗里克成为了康奈尔斯维尔的焦炭大王,他的收益迅速增加到上百万美元。不过,他不仅仅是一个焦炭制造商,还是个最优秀的组织者。他使焦炭业走出混乱,走上正规。他劝说主要的竞争对手与他联合,从而降低了恶性竞争;他通过引进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解决了棘手的劳动力问题;由于按法律和规矩行事,他的劳工通常都不存在薪水上的问题。总体而言,他增加了工资,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村庄和矿井状况。但他决心成为这一行业的掌控者。

1882年,当企业合并的趋势开始出现时,焦炭制造业和钢铁制造业自然也应该结合在一起。弗里克和卡内基清醒地看到了这种想法的合理性。结果在这一年,卡内基及其同事购得弗里克煤炭和焦炭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所有权的变化把弗里克带入了钢铁业。他在卡内基公司中获得了可观的利益,其影响力也一年年增加。他的智力和大将风范确实是卡内基集团所需要的。公司事务的新篇章开始了。通过购买焦炭公司获得原材料的控制权,公司的生意进一步向前发展,获得了矿层。作为远离匹兹堡、在苏必利湖地区的唯一一个有价值的矿床,它对于公司进入运输业也是有必要的,不仅要建立大湖区的轮船航线,还要修筑从水路到匹兹堡工厂的铁路。

卡内基集团获得了美萨巴矿床,这一矿床首先由路易斯-梅里特(LouisMerritt)开发,几年前,他把它卖给了约翰-洛克菲勒。当时,洛克菲勒对油田以外的生意知之甚少,后来他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投资。但在匹兹堡,人们并不这么看,大家完全认识到了苏必利尔油田开采创造财富的可能性。一个叫哈利-奥利弗(HarryOliver)的人曾经从事钢铁业,是卡内基早期的朋友,意识到了美萨巴地区的赚钱机会,只花了一点儿钱便在那里购买了一大块地。不久之后,弗里克在街上遇到了奥利弗,建议卡内基公司和他一起进入美萨巴石油业。弗里克提出的条件是奥利弗放弃5/6的股份,作为回报,卡内基公司将为矿区的发展投入50万美元。双方达成了协议,因此,卡内基公司获得了一处资产,几年后,其价值已经达到了几千万美元。但这只是控制石油供应采取的一步。几年之后,弗里克和奥利弗促成了与约翰-洛克菲勒在苏必利尔湖石油业的合作。这种强有力的联合引起铁矿价格大幅下跌,迫使许多小生产商破产。于是,他们的资产便被弗里克和洛克菲勒联盟购买。

因此,钢铁业就是从这些小的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同时,铁路系统已经延伸到整个大陆,石油业成为被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垄断行业。当华尔街的大银行家忙于投资铁路系统,参与石油、钢铁和大量其他工业企业和设施建设时,这些行业已经在规模和价值上得到了很大成长,面对着庞大的金融业,它们再也不可能保持独立。

1859年,就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10年后,在宾夕法尼亚州有了另外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在韦南戈县(VenangoCounty),一个有胆识的勘探者钻井时,流出了一些石油,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石油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这就像发现了液体黄金,这东西一桶能值20美元,一天能流25桶。几个月后,疯狂的人群蜂拥而来,挤满了宾夕法尼亚西北处发现了石油的这个狭窄山谷,他们在地上开了一个又一个口子。这种竞争代表了所有新采矿区的典型特征。因为大家知道,石油可能会很快挖干,每个人都匆忙地涌向这里,希望在流完前也弄点石油。

大约在这时,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一个叫约翰-D.洛克菲勒的年轻代销商(commissionmerchant)省吃俭用,一美元一美元地攒了大约700美元。1860年,他和另外三个人在开采石油的冒险中找到了一个机会,并将700美元投入进去。在两年内,他们的投资已经达到了大约4000美元。他们制造出品质好的燃烧油,并像当时所有炼油商一样,获得了惊人的利润。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们每年都能赚几万美元。但他们并没有把利润分成,洛克菲勒从一开始就控制着这个联合体,他坚持每一分收入都要进行再投资。“拿出必需的生活开支,把剩余的钱留下,”他不断地敦促着同伴,“不要买新的衣服和快马,让你的妻子戴去年的旧帽子。你不会寻找到任何其他一个地方,能像在这里一样挣这么多钱。”

事实确实如此。但这个新生行业也有特殊风险。首先,没有有经验的人去指导他们。事实上,没有人知道石油什么时候会出来;许多人担心它在几年后将会枯竭,手中只留下无用的机械。其次,它面临着所有期待获得巨额利润的公司不顾一切的竞争。洛克菲勒充分地预见到了这一点,意识到这些危险,精明地为此作着准备。因此,他早早提出了一个理论,如果石油业能够一直得到大笔的现金储备(cashreserves),它就能够安全地继续发展。他看到,如果能够发掘更多石油,这一行业会继续大规模发展,只有那些拥有即付现金资源的公司才有希望最终主导这一领域。这些把所得利润用于消费的生产商和炼油商,将不得不最终屈服于这一领域中经济势力更强的公司。

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1860-1870年间的10年,约翰-洛克菲勒及其伙伴的现金流一年年稳定增加,直到1867年,他们不用像这个国家的铁路系统和其他大产业一样,还要依赖于银行家或金融家。从开始时,他们就是自己的银行家,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他们就可以对华尔街和伦巴第街(LombardStreet,英国伦敦的金融中心)不屑一顾了。当1870年投资100万美元的现金资本建立起俄亥俄标准公司时,毫无疑问,它是美国一家没有债务、没有直接的银行联盟的大商业公司。

当然,除了洛克菲勒集团宣称的政策外,实施这种完全不需要银行和投资公司的政策有一个原因。从一开始,像摩根、德雷塞尔和与美国有联系的外国机构,和这项新生意一直保持着距离,就像一直到了20世纪,华尔街的保守资本还和诸如铜矿开采、电业公司等这些不那么稳定的行业保持距离。当石油行业还没有办法证明其长久性或稳定性时,它只能被定性为“投机”而不是真正的投资。

洛克菲勒充分地预见到了这种态度,于是制订了这种政策,并从中获得了好处。如果这一行业能够证明其具有长久的力量和赚钱能力,他和其同伴将收获所有的好处,不必为了获得资本而和银行机构或资本家分享利润,也不会像铁路公司那样,熬过获利少或没有利润的阶段。在1870年后不久,这一英明的政策得到了证明。艰难的时刻到来了,这个国家所有地方的炼油商都进入华尔街寻求资金。银行家因为这一行业是新的行业,而且不稳定,不向他们提供任何帮助。接着,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廉价收购小炼油厂,在全国建立起连锁工厂。这使得它能够大规模组织生产,降低了炼油和配给油的成本。公司接着购买了连接这个国家所有原油井的管道,又铺设了许多自己的油管道。这样做迫使曾经作为石油托运人的铁路系统向他们妥协,使其不得不按照标准石油公司的要求,以牺牲独立炼油厂利益为代价,提出了提供秘密折扣的政策。最终,通过这些方法,石油贸易行业中几乎所有的竞争都终止了,到1879年,标准石油公司是全国石油(只有10%除外)真正唯一的买家、唯一的采油公司以及唯一的炼油厂。这一行业中所有没有足够现金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落入到能够提供现金的大公司之手。

在这10年里,标准石油公司快速扩张,他们从来没有放弃积累和持有大量现金的政策。1870年时,该公司的现金资源大约100万美元;到1875年时,已经超过1300万美元;6年后,达到了4500万美元。在10年间,公司及其子公司不仅用现款收购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而且支付了超过1100万美元的红利。

到这一阶段,大多数人还没有预见到石油产业的发展潜力,几乎没有人想到它能带来资本的集中。走在前列的大银行家,比如杰伊-库克公司、德雷塞尔-摩根公司,还有在美国的德国与荷兰的犹太人资本家,正把注意力集中在蒸汽铁路(steamrailroads)的发展上。库克公司和摩根公司及其同僚取得的成就是政府及铁路系统提供金融支持。在标准石油托拉斯(thestandardoiltrust)取代它们,成为美国大陆最有影响力的“资本大鳄”前,这一直是事实。因此,当以公司为代表的美国银行界地位不断发展时,也成长起一种新的金融力量,尽管长期以来它们一直遭到忽视。坚持洛克菲勒的政策意味着标准石油公司的资本必须以这种形式组织起来,发挥银行的作用。因此,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由此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银行。当石油业不断扩展,子公司遍布各州时,有必要由一个中心部门控制巨大的金融运作。于是纽约办事处组建起来,成为了公司的财务中枢。无数的子公司都对纽约办事处负责,所有的现金和多余资金都集中到这里。

1882年,新时期开始了,标准石油公司资本家在华尔街更加直接地发挥影响作用。那一年,著名的标准石油托拉斯3成立了,“百老汇26号”(26Broadway)成为这个国家石油行业的官方金融和商业中心。不久,标准石油托拉斯真正成为最大的一个行业内银行,它为这个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对抗所有竞争,继续向需要钱的借款人以高额担保提供大量金钱,和其他大银行一样。

标准石油公司积累了大量现金资产,控制这一资产的少数人成为了大富豪。在1870年到1882年间,该公司的分红达到了1100万美元,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但奥利弗-佩恩、亨利-弗莱格勒、威廉-洛克菲勒和其他几个人得到了剩余的大量财富。自然,除了石油业外,这些新的百万富翁为他们的巨额收入寻求投资机会。不久,他们开始转向其他领域,不仅运用自己的资金获利,而且为标准石油公司本身稳定增长的财产和现金寻找投资机会。

退回到内战之前的一段时期,当时G.G.豪兰与S.豪兰的西印度公司商业机构还在华尔街做生意。纽约商人最后、或许是最大的守旧派--摩西-泰勒(MosesTaylor)--在那里当学徒。他接受了老式商人最严格的传统教育,因为他的父亲为老皮毛商人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充当秘密代理人。1832年,泰勒26岁时,开始在西印度公司工作,成了大宗原糖贸易中的主要人物。1855年,他成为了老花旗银行(CityBank)4的总裁--这是原材料商人的银行。

富有的古巴种植园主把钱存在他那里,让他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银行也有一个强大的委托人,控制着一些机构的贸易,比如大的金属进口公司--菲尔普斯道奇公司(PhelpsDodgeandCompany)。它甚至可以媲美于最有实力的银行,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财团所联合的集团。5

对于经营银行,摩西-泰勒有自己的想法。首先,它必须强大;现金储备是他的骄傲。花旗银行总是有大笔的现金余额,无论何时出现恐慌,每个人都会把钱放到他所知道的最安全的地方。摩西-泰勒的银行安全且强大,而且每一次恐慌后,它都变得更加强大。从泰勒掌管花旗银行时,它就一直记录着信誉和声望稳定增长的故事,而掌管着巨额财富的摩西-泰勒就是他最强有力的后盾。1882年去世时,他的个人财富据估计高达5000万美元。在那段时期,华尔街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了金融商业中心,其范围涉及了这个国家的其他任何城市。在花旗银行附近,与它做生意的仍然是原糖商人、棉花经纪人、金属商人,随着不断发展,还增加了重要的无烟煤公司、主要的纽约煤气公司以及南部和西部的一些铁路公司。

当摩西-泰勒死时,花旗银行即使可能不是这一行业最大的金融机构,但也已经算是最强大的银行了,但其前途却开始变得不太明朗。珀西-R.派恩(PercyR.Pyne)是一位亲切和蔼的绅士,掌管着泰勒的商业公司,之后的9年经营着银行,但在他掌权时期,公司没有出现翻天覆地的大发展。银行仍然是银行,这便是所有的一切。但1891年派恩去世后,一个真正的“资本大鳄”成为了这个著名银行的头头。他就是詹姆士-斯蒂尔曼(JamesStillman)。1850年,詹姆士-斯蒂尔曼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他的父母是新英格兰人。他是一个腼腆且很少说话的孩子,接受了守旧派商人阶级的品质和传统教育。他一直保存着的最早的一个玩具是个玩具银行,在前面他印上了“花旗银行”的字样。他的父亲与摩西-泰勒和花旗银行集团有联系。在他十几岁时,他的父亲瘫痪,年轻的斯蒂尔曼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才智生活。21岁时,他成为了斯密斯、伍德沃、斯蒂尔曼公司的一员。但斯蒂尔曼不关心平常的商业贸易。当他的伙伴积极地从事商业贸易,取得巨大成功时,他越来越趋于加强与拥有金融知识和能力的人的联系。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他当选为芝加哥-密尔沃基-圣保罗铁路公司董事会董事,这个公司正在寻求更为强大的金融联系。同时,威廉-洛克菲勒及其兄弟约翰的现金资产不断膨胀,正在寻找投资途径,他们和汉诺威国家银行(HanoverNationalBank)的经理詹姆斯-T.伍德沃德和中西部的大包装公司老板菲利普-D.阿穆尔(PhilipD.Armour)也被选为同一董事会董事。

在圣保罗公司董事会的交往使斯蒂尔曼和洛克菲勒联系在了一起。1885年,威廉-洛克菲勒成为汉诺威银行董事时,斯蒂尔曼也是这一银行的董事,此时,两个人关系更加密切了。他们不但成为了私人朋友,而且成为了商业的合作伙伴。1891年,斯蒂尔曼成为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洛克菲勒的生意自然而然地开始向这个机构倾斜。但那时,没有人意识到斯蒂尔曼是一个伟大的银行天才,也没有人意识到他正在将两个拥有相同政策的大公司联合起来--花旗银行和大标准石油公司都积累着大量的现金源。

花旗银行的业务立刻焕发了新活力。1891年,它的存款只有1200万美元,但在1893年金融危机结束前,已经增加到3100万美元。1891年,有几个纽约银行,其存款是花旗银行的两倍。但两年后,它成为纽约最大的银行,逐步成为美国最大的现金储备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慢慢地它和洛克菲勒公司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威廉-洛克菲勒多年来一直掌管着标准石油公司的金融业务,越来越多地把剩余资金借助于花旗银行进行投资。在1893年艰难的日子里,当标准石油公司步入华尔街,把暂时空闲的数百万借给他人缓解金钱压力时,花旗银行就控制着这项业务。因此,不久,这个机构开始以“标准石油银行”(standardoilbank)而闻名。

但在华尔街借钱给别人事实上只是标准石油银行的一小块业务,它的现金资产(cashassets)在1882-1895年间,从5500万美元增长到超过1.5亿美元。同时,它的股东得到了不少于1.18亿美元的分红。石油行业并不需要这么巨大的现金积累,因此必须把钱投入到一些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洛克菲勒集团并不是那种满足于5%或6%利润的投资者,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希望能够像在自己的生意链中那样,通过投资多余的现金,获得最大的利润。但为了快速赚钱,需要根据石油生意所采纳的那样,寻求同样精明、优良的投资方法。对于有见识的人来说,很明显,被标准石油公司注入资金的其他公司最终必定会被标准石油公司控制或主导。多年前,威廉-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密尔沃基-圣保罗铁路公司的金融管理中发挥作用时,他就预料到了这种发展趋势。但直到1893年金融危机后,他和合作伙伴才开始野心勃勃地扩展业务,控制了许多公司的命运。

1897年,爱德华-H.哈里曼(EdwardH.Harriman)和库恩-洛布公司达成协议,重组联合太平洋公司(unionpacific),这一事件我们在下一章中会详细讲述。他们决定向花旗银行寻求资金支持。他们选择这个银行,是因为联合太平洋公司重组涉及要向美国政府支付4500万美元的现金,这是此类交易中最大的现金交易。花旗银行拥有显赫的声名和资源,是完成此次交易的最合适机构。通过这种方法,标准石油银行、联合太平洋公司及哈里曼和库恩-洛布集团联系在一起。重组的联合太平洋公司的首批董事是雅各布-H.席夫(JacobH.Schiff)、爱德华-H.哈里曼、亨利-C.弗里克,詹姆士-斯蒂尔曼,和威廉-洛克菲勒。花旗银行人开始并没有给联合太平洋公司投入太多金钱,但他们是这个承销财团中的最重要因素,承销业从中获得了几百万股票作为酬金。之后,又有数百万美元被财团成员以每股20~30美元的价格购买,最后,大约全部股份的1/3都控制在了威廉-洛克菲勒、詹姆士-斯蒂尔曼、爱德华-哈里曼和库恩-洛布公司手中。

就是从这开始,联合太平洋公司按照传统的标准石油银行的模式获得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银行。它持有和控制着巨大的现金资源,由那些有着杰出技巧的金融家们来进行管理。在接下来的10年间,通过哈里曼大胆的行动,在标准石油银行的支持下,联合太平洋公司筹措了几乎15亿美元的资金,占到自己系统资本的一半,还获得了对其他20亿美元的资本的绝对控制权。

同时,标准石油公司的利润,连同洛克菲勒集团整体的利润,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起来。联合太平洋公司本身不足以保证这台巨大的金钱机器的运转,必须寻找其他出口。威廉-洛克菲勒增加了在圣保罗的资本。之前,约翰-D.洛克菲勒唯一重要的投资行为就是苏必利尔湖油田,现在也加入到对杰伊-古尔德资产的管理中,在纽约、纽黑文和哈德福等及其他东部铁路系统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一集团中也有人从事其他商业活动。花旗银行从传统上来说是金属商人的银行,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联系。在标准石油集团中,也有人从事原材料业,尤其是铜矿业。亨利-H.罗杰斯现在是标准石油公司的副总裁,实际上的掌权者,在近几年内,广泛进入铜矿开采业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股份公司,也就是“联合铜业公司”(theAmalgamatedCopperCompany),该公司控制了蒙大纳州巴特镇的安纳康德铜业公司(theAnacondaCopperCompany)。这个财团通过花旗银行在华尔街筹款,募得1.5亿美元资本。同时,联合铜业公司还获得洛克菲勒的金钱支持,利用标准石油公司的巨大声望,该公司股票立刻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投资股。

花旗银行的存款现在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它的资本从名义上的300万美元增加到2500万美元,有1500万美元的余额。这让美国其他金融机构相形见绌。所谓的摩根银行,比如第一国家银行,和它相比,毫不起眼。在美国公众眼中,这个银行现在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金融大鳄”的领导机构。“金融大鳄”通常指洛克菲勒及其联盟,它们正持续不断地向着新方向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最近,他们进入了公用事业领域,与威廉-C.惠特尼(WilliamC.Whitney)合作,控制了纽约的联合煤气公司(ConsolidatedGasCompany)。惠特尼通过与奥利弗-H.派恩结盟,成为了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个大股东。标准石油公司反过来又获得了几个有竞争力的煤气公司的控制权,到目前为止,它们与老花旗银行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后来,在1899年,标准石油公司与纽约的爱迪生照明公司合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通过这种方法,纽约所有的照明公司都被一个公司所控制。摩根之星在更多耀眼发光体的衬托下,越来越黯然无光了。

在这些巨额财富和非凡兴盛的故事中,我们几乎忘记了1893年那场灾难性的恐慌,当时美国大多数大工业企业都处于悲惨的境地。在接踵而来的长期经济大萧条时期,各地的制造商纷纷破产。资本匮乏,需求减少,几千个工厂在几年间都处于完全或部分空置的状态。钢铁业尤其如此。除卡内基的工厂外,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停业或经营不善。分红终止,抵押赎回权丧失,投资者失去资本。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