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从地球到月球6

14 浇铸大炮

掘井的同时,铸炮的前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如果一个外地人到了乱石岗,必会被那热火朝天的干劲吓呆的。

在离井中央600码的四周,环绕着1200座熔炼炉。每个炉子的直径为6英尺,炉与炉之间相距1英尺。这1200座熔炼炉围起来的圆周长达2英里。所有的炉子都一模一样,因为是用一个模子造的;而且在每个炉子顶部都有一个四方形的高大的烟囱。这一建筑布局简直美极了。大家一定还记得,在大炮构造会议上,一致决定用铸铁来铸造哥伦比亚炮。其实,委员们如此厚爱铸铁,是有很大原因的。此种金属更坚韧,更具可塑性,更具延展性,经过炭处理后,更是铸造大炮、气缸、液压机等耐压力的机械的最好材料。

但是,如果只将铸铁熔化一次,很难纯净,必须熔化两次,才能成为纯铸铁。于是,人们将铁矿石运到高尔兹普林工厂,经过高温熔化,并使其在高温下同碳和硅反应,变成铸铁,然后将铸铁运送到坦姆帕的乱石岗。

可是,这100003600磅的铸铁,假如用火车来运的话,运费将是铸铁本身价值的二倍。用船运就比较合算了,但这至少需要68条1000吨的船,这可是一支名副其实的船队。11月3日,船队从纽约港启程,进入大西洋,沿着美国的海岸线南下,越过巴哈马海峡,绕过佛罗里达海角。经过七天的行驶之后,驶入了埃斯皮里图湾,然后停泊在坦姆帕港口,卸下了未遭受任何损失的货物。之后,货物被装上开往乱石岗的火车,运往目的地。直到第二年1月份中旬,这批庞大的物资才被运完。

其实,要同时熔炼6万吨的铸铁,用1200座熔炼炉并不感到大惊小怪。每座熔炼炉大约可以容纳114000磅金属。这些炉子都是按照铸造罗德曼炮的熔铁炉的样式造的,梯形正面,椭圆形拱顶。炉膛和烟囱在熔炼炉的两边,因此炉内的温度可以达到恒温。炉子是用耐火砖砌的,只有一个放铁锭的架子,架子倾斜成25度角,以便金属熔化后能够直接流入容纳槽内。

在挖掘工作完成后的第二天,工人们在巴比康的指挥下开始建造砂模。现在,他想在那口深井中央建起一个直径为9英尺、高900英尺的圆柱体,砂模和井壁中间的空隙将会填满金属溶液,铸成6英尺厚的炮筒。并且用铁皮将砂模包起来,防止砂模坍塌。每隔一段距离还要用铁梁支撑住。铸完炮后,横梁并不会给它带来任何影响。

7月8日,砂模也制造完了。于是,第二天开始浇铸大炮。

“应该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大典。”梅斯顿对主席说。

“当然可以,”主席说,“但不能对外开放。”

“什么?你禁止来宾参观吗?”

“难道你不知道铸炮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吗?其中的危险就更不必提了。粗心的先生,为此,我宁愿别人误解我,也不想造成任何损失或事故。但在浇铸结束后,我们可以狂欢三天。”

显而易见,主席的话极有道理,铸炮时也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危险。如果开放的话,参观的人一定不在少数,那么出现危险时,在拥挤的有限的空间里脱险是很难的。基于此点,除了接待大炮俱乐部的参观团,其他的一律不许进入围栅。

参观团的成员有精神矍烁的比尔斯贝、汤姆·亨特、布鲁姆斯伯里上校、摩根将军等俱乐部成员,还有合众国的政府官员。J.T.梅斯顿成了一行人的解说员,带领他们参观了每一个工场,唯恐有什么地方看不到。当参观到第1200座熔炉时,他们实在有点支持不住了,但每个人都很兴奋。

正午时分,准时开始铸炮。在头一天,工人已在每座熔炉里装了114000磅铁锭,铁锭交叉叠放,从而使热空气自由散发。从清早起,1200个烟囱便开始吐出长长的火舌,连初升的太阳都为之逊色。

很快,熔炉的中间部分热起来了,轰轰的响声好似隆隆的炮声;强劲的鼓风机不停地把空气吹进熔炉。要想铸造出无瑕的大炮,动作必须迅速,时间一到必须让每座熔炉的铁汁完全流进去。准备工作已结束,所有的人都焦急而又略显激动地等待着铸炮的信号。此时,乱石岗上所有的人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

巴比康和他的同事们则站在一个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协调、指挥这项工作。他们面前,摆放着一门臼炮。12点的钟声一响,莫奇生将会开炮发信号。12点以前的几分钟,铁汁已开始向外流了,容纳槽已被注满了。工人们让铁汁在容纳槽停留片刻,使杂质完全被隔开。

12点的钟声终于敲响了!只见随着一道直冲云霄的火光,接着一阵轰鸣声传来。1200个炉口同时打开,1200条发出可怕声音的火蛇直窜向900英尺深的井底,景观令人惊叹。大地在震动着,铁浪将翻滚不停的烟雾投向空中;同时,在铁浪的作用下,砂模的湿气也被蒸发出来了,这人造云雾从石头护壁的气洞中钻了出来,直冲云霄。此情此景,不知实情的人都以为佛罗里达的坦姆帕镇正在爆发一座新火山呢。然而,这既不是自然界的斗争,也不是大自然的可怕现象。不,大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气魄!这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的万丈火焰。这地震般的颤动,这狂风暴雨般的轰鸣,一切的一切都是地球的主宰——人类用双手创造的。

15 成功庆典

也许公众在推测,哥伦比亚炮浇铸成功了吗?这没什么可质疑的,当然是成功了。因为熔炉的铁汁完全顺利地流入了砂模与护壁之间。但要证实,却还需要等待很久。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主席及同事的耐性接受着新的挑战。不过,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过分心急的梅斯顿差一点就被烤熟了。显然,他能够逃脱噩运不能不说是上帝的垂青。浇铸已完成半个月了,但乱石岗的上空仍立着巨大的烟柱,并且井旁200码以外的地面仍热得烫脚。再想靠近一步,也是自寻死路。会员们只有耐心地等待。

“今天已经是8月1日,”黎明时分,梅斯顿喊道,“离12月1日还仅有四个月的时间啦。”

虽然巴比康对此保持沉默,但人们仍可以看出他那沉默背后的焦躁。

人们焦急的心情难以忍受,多亏每天地面观察报告不断地改变,不然不一定会出现什么事呢。8月15日,蒸汽的浓度已明显降低;几天以后,地面上只冒出微微的烟雾,这是埋在乱石岗中的怪物的最后残喘了,大地也逐渐平静了。8月22日,巴比康和他的同事们以及工程师莫奇生已可以站在乱石岗的最高点了。

“盼到今天可真不易!”巴比康主席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感慨地说。

于是,工人们又开始工作了。清理砂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受热的缘故,黏土和沙石变得坚硬无比。人们时刻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鹤嘴锄、丁字镐和螺旋钻。清理出来的混合物被装进车厢,然后被机车拖走了。在巴比康的美元公关下,人们的干劲更是高涨。在十几天的忙碌后,炮筒被掏得干干净净。

接下来便着手炮膛的工作。在机器的援助下,几个星期后,这个大管子的内壁已经完全是标准的圆柱筒了,而且被打磨得溜光发亮。

9月22日,在这个有着重要标志的一天,也就是在“巴比康计划”提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个口径为9英尺的哥伦比亚炮完全深埋在乱石岗的地底了。现在人们只等待狄安娜的拜访了,相信她决不会失约的。

无比欢喜的梅斯顿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乌黑的深管子,险些栽进去。如果没有布鲁姆斯伯里上校那唯一的右手,无畏而又可敬的秘书先生,可能就会成为哥伦比亚炮的炮筒底下的游魂了。

成功了!无须置疑的事实。尼切尔船长火冒三丈,继而不得不通过银行寄给巴比康2000美元。不难想象,船长愤怒的程度。不过,他仍有1000,3000,4000,5000美元这四笔赌注,赢了任何一笔他就等于赢了全部。但给他造成致命打击的是,他的对手竟然真的铸造成了如此庞大的大炮,究竟什么样的钢板才能抵抗得住呢?

9月23日,参观的公众们可以自由地进出乱石岗的栅栏门了。读者们完全可以理解如此拥挤的原因。

事实上,自大炮俱乐部开始选址的那一天起,坦姆帕镇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到目前为止,人口已激增到15万。可想而知,此项工程给佛罗里达带来了多大的益处。

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公众们的好奇心只得到了少许满足。很多人都想亲眼目睹铸炮的壮景,但却只看到滚滚的烟雾。对这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来说,这太少了。因为铸炮时,巴比康禁止公众参观。于是,谴责声、不满声扑天盖地地涌向主席。大家说主席太专制,说他没有“美国味儿”。栅栏差一点就被疯狂的美国公众推倒。对此,巴比康仍“一意孤行”。

现在,哥伦比亚炮已铸成功了。如果围栅门仍不知趣地关着,就太不知好歹了。于是,巴比康敞开栅栏门,欢迎所有的人前来参观。大家知道,美国人十分善于挣钱,巴比康当然也不例外,而且这种钱是很容易挣的。

能够亲眼目睹巨大的哥伦比亚炮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再能够进入炮筒去观赏一番,这对好奇心极强的美国人来说,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了。于是,所有好奇的人们都涌到乱石岗,亲自体验一下这难得的福分。几个悬挂在蒸汽起重机上的吊篮使好奇的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老人、小孩、女人,全都把这项时髦的猎奇当成最大的梦想。虽说票价高达10美金,可是参观者仍如潮水般涌来。据保守估计,在进行实验前的两个月内,大炮俱乐部将获得200万美金的收入!

不用说,首批乘坐吊篮的人一定是大炮俱乐部的会员,这也是这个闻名海内外的团体应得的优待。9月25日上午9点,一只荣幸的吊篮将巴比康、梅斯顿、艾尔费斯顿少校、摩根将军、莫奇生工程师以及俱乐部中其他的杰出会员一行10人慢慢地送到筒底。当时,这根巨大的铸铁筒还在发热,致使他们有点透不过气来。可是他们仍然那么高兴,那么幸福!更令人快乐的是,在哥伦比亚炮的基石上,有一张放着10副刀叉的桌子,桌子上的蜡烛发出明亮的光,像白天一样。众多的佳肴接连不断地被摆到桌子上,仿佛是从天而降;而且在这个位于地平线下900英尺的餐桌上,还有法国最好的葡萄酒,真是独具匠心呀!

筵席上的气氛很活跃,甚至可以说是大喊大叫,无所顾忌。他们推杯换盏,好不热闹,不停地为地球、为地球的卫星、为美利坚、为大炮俱乐部、为哥伦比亚炮干杯。清脆的碰杯声沿着巨大的传声筒传给了乱石岗上的人们,令他们齐声欢呼。

J.T.梅斯顿的心情无比激动,在那里,他吼叫了多少次,喝了多少酒,吃了多少东西,谁都很难说清楚。他坐在座位上,吼道:

“现在,即使谁给我一个帝国,我也不把此座位让给他。哪怕是大炮装上火药,马上就开火,也休想让我移动一分。”

16 举世瞩目的电报

“巴比康计划”的准备工程,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不过,现在距离12月1日还有几个月呢!对于急不可待的人们来说,这段时间就像半个世纪一样漫长!到目前为止,工程上每天的细小枝节都刊登在各大报纸上。公众们每天都以极热情的目光注视着这些报道。不过大家也开始担心,失去这份激情的日子将如何度过。

就在公众的热情刚要降温时,一个最出乎意料、最离奇、最令人惊诧的消息从天而降,人们的心情又狂热了,并令全世界都兴奋起来了。

确切的时间是9月30日下午3点47分,巴比康主席收到一份越洋电报,是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寄来的。

巴比康主席打开电报后,他的嘴唇发白,双眼布满恐惧。

这封举世瞩目的电报现在仍保留在大炮俱乐部的珍藏室里,电报的原文如下:

合众国佛罗里达州,坦姆帕,巴比康先生:

请用锥形圆柱炮弹代替球形炮弹。我将乘此炮弹访月。现乘“亚特兰大号”轮船赴美。

米奇尔·阿当

9月30日凌晨3时于法国巴黎

17 法国英雄

假如这条惊雷般的消息不是通过导线传来的,而是从邮局寄来的火漆密封的信,巴比康不会如此慎重考虑,而是将它抛到垃圾桶里。这封电报没准是个恶作剧,尤其是对一个浪漫多情的法国人来说。一个人不论他有多么大的胆量,也不会进行如此疯狂的旅行。即使有这样的人,也该在精神病院疗养,而不是坐轮船来美国。

可是,这条消息已经公开了,变成公众皆知的秘密。因为电码破解员并不是个保守秘密的人。因此米奇尔·阿当的建议传遍了合众国的各州。现在,巴比康再也不能一言不发了。于是,他在坦姆帕召开会议,没有说出他的想法,也没讨论电报的可信度,只是原封不动地将电报念了一遍。对此,大家要么是疑问,要么耸耸肩,要么哈哈大笑,表示不相信,但唯独梅斯顿喊道:

“这个主意太妙啦!”

在提出“巴比康计划”时,谁都没有感到惊疑、荒唐,认为这是个完全可以实现的计划,纯粹是弹道学的问题。可是,一个有理智的人竟然要乘坐炮弹去拜访月球,太不切合实际了,这是一个幻想家的恶作剧,用最简单的话说是“胡扯”。

但是,真有这么个人吗?这才是关键问题!事实上,米奇尔·阿当的冒险经历,合众国的公民早就听说过。此外,再从那封电报推断,他的建议具有几分真实性。众所周知,美国人的好奇心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可以与之相媲美。为了证实消息的可信度,他们成帮结队地拥到巴比康的住处。自从接到电报以来,巴比康一直没发表任何观点,想静观事情的发展。然而,他对坦姆帕的公众如此没耐心,表示很不满,因此迟迟不与那些迫切的人们相见。但不久,他就被人们的吵嚷声和抱怨声给逼了出来。他这位大名人一露面,人们可不管他的烦恼,开门见山,立刻问道:

“米奇尔·阿当是不是已经在来美国的途中了?”

“热情的女士们,先生们,”巴比康回答说,“我知道的也仅限于电报上所说的。”

“你一定隐瞒了很多事情。”几个极易冲动的人喊道。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巴比康从容冷静地说。

“时间也没权力让美国人的心悬在半空,”一个学者说,“你按照电报的要求修改炮弹图了吗?”

“还没有必要,先生们!不过你们说得对,应该弄清事情的真相再说。电报局会给我们圆满的答复的。”

“对,去电报局。”公众们喊道。

于是,巴比康在人们的簇拥下,去了电报局。到那儿以后,巴比康向利物浦轮船有限公司的经理发了一封电报,向他询问下列几个问题:

“亚特兰大号”是艘什么船?何时离开欧洲的?一个名叫米奇尔·阿当的法国人是否在船上?

两个小时后,巴比康收到了对方的答复,并且毋庸置疑它的准确性。

“‘亚特兰大号’是一艘客轮,已于10月2日离开港口,将驶向坦姆帕,除了船员,仅有一个名叫米奇尔·阿当的法国人。”

确定消息的当天,巴比康立刻给布里杜威尔公司发了一封电报,请他们先停止造炮弹,直到接到新炮弹订单。

10月24日上午9点,巴哈马海峡上的信号机向天边发出了一道浓烟信号。两个小时后,一艘大型客轮与信号机交换了信号。“亚特兰大号”传遍了坦姆帕的大街小巷。下午4点钟,这艘英国籍客轮驶入了圣斯皮里图海湾,急速地穿过希里斯波罗海湾;下午6点,该船停泊在坦姆帕港口。甲板与岸上的梯子还没搭好,就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向这儿涌来,巴比康首先冲上甲板,用按捺不住的激动的声音喊道:

“米奇尔·阿当!”

“到!”船尾甲板上的一个人答道。

巴比康紧闭着双唇,用研究的眼光打量着这唯一的乘客。

此人40岁左右,高大的个子,但却稍有点驼背;雄狮般的大脑袋,有节奏地摇晃着,火红的头发如狮鬃一般;宽宽的脸颊,上唇留着两撇上翘的胡须,两颊布满浓密的黄绒毛;蓝蓝的眼睛有点迷离,但又充满野性;线条豪放的鼻子;富有人情味儿的嘴;宽宽的额头,布满皱纹,好像一块刚犁过的田地;他那修长而发达的腿,两条健壮的胳膊,魁梧的身材仿佛是浇铸的一般。

他总是在甲板上走来走去,一会儿也不停下来。他还时而神经质地咬着手指头,但对谁都很随和。这是造物主心血来潮时创造的,但却不小心把模子打碎了,所以再也没有这类奇人了。

他精力旺盛,是个天生的艺术家,才华横溢的单身汉。他有点类似莎士比亚,一面称是“最无知的人”,一面又把鄙视科学家当成义务。他虽然不是妙语连珠,却能像个狙击手一样,一枪毙命。除此之外,他敢于把生命投入危险之中,而最终总能逢凶化吉。他乐于助人,有骑士风度。他的座右铭是“我有我的看法”和“什么险都不冒就什么都得不到”。

米奇尔·阿当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那火热的身体结构作用下,他总是很兴奋。假如世界上有两个人形成鲜明对比的话,那么,就非法国人米奇尔·阿当和美国人巴比康莫属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