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弯腰,做事要更能弯腰。没有人能一帆风顺的达到做事的目的,也没有人能顺顺利利地摘取成功的桂冠。弯下腰来做,是做事中的变通之术,让你在碰钉子时可以撑两下的“止痛药”,弯下腰来做,是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让你头撞南墙时可以另辟蹊径。
1.冷庙更须弯下腰来多烧香
这里的弯腰不是要你趋附权贵,而是做事的一种手段。俗话说:“虎落平阳遭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所以,你一定不要成为那种戴有色眼镜的势利眼,有时,不妨弯下腰来多给冷庙里的菩萨烧烧香。
现代社会虽然处于竞争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趋于互利性,但是做事若想有人帮助,就不要为眼前的东西所迷惑而冷落一些本不该冷落的人。
常言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菩萨也不会来帮助你的。”因为你平时目中没有菩萨,有事才去找,菩萨哪肯做你的利用工具!所以你请求菩萨,应该在平时多弯腰,多烧香,表明你别无希求,不但目中有菩萨,心中也有菩萨,你的烧香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对你有情,自然肯帮忙。所以,能做事、善做事的杰出人士,都精于“冷庙烧热香”的办法。
一般人都对显赫的大人物趋之若,精于做事的人也不例外。但是他们较一般人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也非常注意给冷庙的菩萨恭敬地弯腰上香。
因为,香火盛的热庙,烧香人太多,菩萨注意力分散,你去烧香,也不过是香客之一,显不出你的诚意,引不起菩萨的特别注意,也就是菩萨对你不会产生特别的好感,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也以众人之礼相待,不会特别帮忙。
而在平时门庭冷落、无人礼敬的冷庙,在这些比较“寂寞”、“郁闷”的菩萨前弯腰烧几柱香,那菩萨自然会对你另眼看待,将你引以为知已。你虽同样地弯腰烧香,菩萨却认为是天大人情,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自然特别帮忙,即使将来风水转变,冷庙变成热庙,菩萨对你还是另眼看待,认为你不是势利之辈。菩萨如此,人情亦然。
你的朋友之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就是冷庙,这个朋友是个有灵的菩萨,原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他,你应时常去弯弯腰,烧烧香,逢到佳节送些礼物。他是穷菩萨,你送的礼物就要务求实惠。但同时你一定不能奢求他礼尚往来,不是他不知道还礼,而是无力还礼。虽然他不会还礼,但是他日后否极泰来,第一个要还的人情当然是你。他有还情的能力时,你虽然不说,他也会自动还你。
做事时,“冷庙烧热香”是一种很高深的策略。固然,这个冷庙里的菩萨可能是你不喜欢的,讨厌的,你在表面上弯腰趋附于他,在其处于低谷时帮助他都只是一种手段,属于一种策略,但这种策略,这种不是出自你本心的弯腰趋附却往往能让你在做事时获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自然,这得是在他的反身之日。
2.同舟共济少,弯下腰来早为自己打算
做事时,与他人合作,要互相救接,同心协力,完成大事。但正所谓人心隔肚皮,你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一旦这个舟有覆灭的危险,要有自己的应对方略。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视吕惠卿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一再向神宗皇帝推荐,并予以重用,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与吕惠卿商量之后才实施,所有变法的具体内容,都是根据王安石的想法,由吕惠卿事先写成文及实施细则,交付朝廷颁发推行的。
当时,变法所遇到的阻力极大,尽管有神宗的支持,但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认为,变法的成败关系到两人的身家性命,并一厢情愿地把吕惠卿当成了自己推行变法的主要助手,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内部“同志”。然而,吕惠卿千方百计讨好王安石,并且积极地弯腰投身于变法,却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不过是想通过变法来为自己捞取个人的好处罢了。对于这一点,当时一些有眼光、有远见的大臣早已洞若观火。司马光曾当面对宋神宗说:“吕惠卿可算不了什么人才,将来使王安石遭到天下人反对的,一定都是吕惠卿干的!”又说:“王安石的确是一名贤相,但他不应该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一个地道的奸邪之辈,他弯腰给王安石出谋划策躲在后面,王安石出面去执行,这样一来,天下之人将王安石和他都看成奸邪了。”后来,司马光被吕惠卿排挤出朝廷,临离京前,一连数次给王安石写信,提醒说:“吕惠卿之类的谄谀小人,现在都弯腰依附于你,想借变法为名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在你当政之时,他们对你自然百依百顺。一旦你失势,他们必然又会以出卖你而作为新的晋身之阶。”
吕惠卿的骗术果然大见其效,王安石对这些话半点也听不进去,他已完全把吕惠卿当成了同舟共济、志同道合的变法同伴,甚至在吕惠卿暗中捣鬼被迫辞去宰相职务时,王安石仍然觉得吕惠卿对自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般地忠顺,真正能够坚持变法不动摇的,莫过于吕惠卿,便大力推荐吕惠卿担任副宰相职务。
王安石一失势,吕惠卿一改以前弯腰时的奴颜婢膝,立刻将其“黑心”本色公示于众,不仅立刻背叛了王安石,而且为了取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而代之,担心王安石还会重新还朝执政,便立即对王安石进行打击陷害,先是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贬至偏远的外郡,然后便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王安石。
“凶字上面定要蒙一层仁义道德”,吕惠卿的心肠可谓黑得出奇,其手腕可谓阴得出奇,在王安石得势之时,他就口蜜腹剑,把腰弯得比谁都低,表面上对王安石无话不说,无计不从,但暗地里却随时在抓王安石的把柄。一次在讨论一件政事时,因没拿定主意,王便写信让吕先不要告诉神宗,但吕却将这封信交给了神宗。最后,神宗因对王安石还顾念旧情,没有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但毕竟已被吕整了一个伤痕累累。
吕惠卿的这种“阴险”,固然为我们所不齿,却可以让我们得出一点启示。生活中,像吕这样的小人不占少数,我们若想保护自己,好好做事,就应在与人同舟时一定要留几手,不要太推心置腹。
3.迂回侧击,一招制胜
对抗一个比你强大的力量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迂回。迂回的意思是不做正面冲突,选择对手的薄弱环节,从侧翼进行攻击,以增加行动的突然性、有效性,如此成事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图德拉原是委内瑞拉的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他想做石油生意,可是他既无石油界的老关系,又无雄厚的资金。于是,他采用了“迂回”的连环计。
他先从一位朋友处打听到阿根廷需要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并且又知道阿根廷的牛肉过剩。
接着,他飞到西班牙,那里的造船厂正为没有人订货而发愁,他告诉西班牙人:“如果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们的造船厂定购一艘造价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西班牙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样,他就把阿根廷的牛肉转手卖给了西班牙。
此后,图德拉又找到了一家石油公司,以购买对方2000万美元的丁烷为交换条件,让石油公司租用他在西班牙建造的超级油轮。
就这样,图德拉凭着迂回的艺术,精心设计了一个大胆的“连环计”,单枪匹马杀入了石油海运行列,开始了前途远大的经营。
而美国的哈默石油公司运用了同样的战术达到了目的。1961年,美国哈默石油公司又爆了一个大冷门,在小小的奥克西竟然钻出了加利福尼亚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田,这个天然气田价值2亿美元。几个月后,在附近的布伦特伍德又钻出了一个蕴藏量非常丰富的天然气田。
眼看着巨额的美元就要流到自己的腰包里了,哈默自然是高兴万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急急忙忙赶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心里拿定主意,准备与这个最大的用户签订为期20年的天然气供应合同。
哈默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竟然碰了一鼻子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三言两语就把他给打发走了。他们毫无表情地说对不起,不需要哈默的天然气,因为最近已经决定耗费巨资从加拿大的艾伯塔到旧金山海湾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大量的天然气将很快从加拿大通过管道输送到这里。
这无疑给哈默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一时竟然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过,哈默毕竟是多年从事经营的老资格企业家。他稍微平静了一下心神儿,理了一下思路,很快便想出了一条釜底抽薪的高招。
第二天,哈默即动身前往洛杉矶市,因为洛杉矶是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最大的买主,是天然气的最终承受单位。他找到该市的市议会,绘声绘色地向议员们说,他计划从拉思罗普修筑一条天然气管道直达洛杉矶市,他将以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投标人更为便宜的价格供应天然气,以满足洛杉矶市的需要。而且,由于他将加快修建管道的工程进度,将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投标人提供天然气的时间更为提前,洛杉矶的市民将可以在近期内用到他的价格更加便宜的天然气。议员们一听哈默的条件如此优厚,岂有不动心之理,他们准备说服市政府接受哈默石油公司的计划,而放弃与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合作。
哈默的这一釜底抽薪招术确实厉害,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放下他们的傲慢与绅士风度,赶紧找到哈默,表示愿意接受哈默石油公司的天然气。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的哈默可不像当初在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那样低声下气地求对方了,他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而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不敢有任何异义,只能乖乖地在哈默精心拟好的合同书上签了字。
我们在做事时,难以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竞争和挑战,而对手有时也许很强大,正面反击可能劳而无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善于迂回侧击。
4.先抑后扬,身价倍增
做事时,要想争得成功机会,抬高自己的身价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为众人所认同,也才能少去很多不必要的危险。
做事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候为了做事的需要,我们必须抬高自己的身价。那么如何抬高自己的身价呢?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就是提高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这时,你要善于人为地制造一些矛盾或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是别人所不能解决却又非常关心不得不解决的,这时你就可装作清高,让他们来逼你就范,这样不仅能做成事,而且也能做好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南宋的大奸臣贾似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宋理宗过世后,度宗即位。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25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大奸臣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贾似道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人上书弹劾贾似道。贾似道看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如果进行正面反抗的话肯定不行,因此必须使用迂回策略。
所以,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来袭,看样子势不可挡,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慨赴任,领兵出征了。当然,这种情况与当时宋朝的执政策略有关,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路线,所以朝中缺少能干的武将。
然而,前线警报传来,数十万蒙古铁骑急攻,要都城筑垒防御,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他不得不想起朝廷中惟一的一位能抗击蒙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以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为太师,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懒洋洋地出来“为国视事”。
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慨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铖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无地。天子的节铖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都来看热闹。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铖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握手庆幸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不是实报呢?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作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为什么理宗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亻妄,但困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从此,度宗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
5.舍非常之舍,方能得非常之得
舍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做事时过于贪心,什么都想得,不愿放弃一样东西,那么最终你反而会什么也得不到。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为了能亲近齐桓公,他自己阉割了自己去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就极力设法进内廷做近侍。可是,宫廷之路,甚为深远,难以急成。于是,他便由外廷做起,时时小心,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手脚利落,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他就把桓公的各种习性和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足其欲,迎其欢,使恒公非常满意。桓公常在众人面前夸赞他,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坚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之交。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以博得桓公的赏识。思来想去,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感到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公子,自愿到齐桓公手下为臣,甚至15年都没回家看望父母。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额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在齐桓公晚年时,这三人成了齐桓公最宠爱的心腹。
对于易牙等人的行为,管仲虽然很反感,并且多次对齐桓公说:“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子?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谁不想念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像杀子、自阉、背弃父母这样的事情,他们都能狠心干得出来,还有其它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这种人是靠不住的。”但在三人非同寻常的“舍”之下,齐桓公对管仲的话不以为然,他对管仲说:“为了讨我的喜欢,人家连儿子都肯杀给我吃,还有什么不好的呢?”,“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无独有偶,北齐天统四年,太上皇高湛驾崩,时年32岁。在他弥留之际,“谓士开有伊、霍之才,犹殷勤属以后事”,临崩握着和士开之手说:“勿舍我也!”言后握着和士开的手而死去。
武成帝退位及死去,和士开的权势不但未受到丝毫削弱,反而更为加强。一次,士开患病,一个名叫邹和泰的人前往探疾问候,正值医生为和士开诊病。医生对和士开说:“大王伤害极重,应服黄龙汤。”所谓“黄龙汤”,按陶弘景之说,乃“内粪包中,久年得汁,甚黑而苦,名为黄龙汤,治湿病,垂死者皆差”。对于用惯了美味佳肴的和士开,喝这种闻而作呕的粪汁,自然“有难色”。那个探病的人见此情形则说道:“此物最易服,大人不需疑,请为王尝之。”居然“一举而尽”。和士开感其意,为之强服,遂得愈。这个邹和泰自然从和士开那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我们在做事时,固然不能这么极端,但是也一定要能把握住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有舍方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生活中,放弃一些东西时,不要觉得痛惜,因为这是做事成功的必然结果。
6.欲显先隐更具威力
有些时候,做事有意谦让、弯腰示弱,往往更能取得成效,原因就在于人们看待事情的普遍心理。将真实的意见隐瞒,显露人们所期望的做事方式,是做事的有效方式之一。
西汉末年的王莽立女为后,就是经过了一番欲显先隐的精心策划。
在西汉末年平帝当政时,王莽已掌握大权,并有篡位之图。当时汉平帝的老婆有十几位,还没有立皇后。王莽便想把自己的女儿配给平帝当上皇后,以稳固自己的权势。
一天,他向太后建议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现在是操办这件大事的时候了。”太后哪有不允之理。一时间,许多达官显贵争着把自己的女儿报到朝廷,王莽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王莽想到,报上来的女孩,有许多人比自己的女儿强,不耍花招,女儿未必能入选。于是他又去见太后,故作谦逊地说:“我无功无德,我的女儿也才貌平常,不敢与其他女子同时并举。请下令不要让我的女儿入选吧?”太后没有看出王莽的用心,反而相信了他的“至诚”,马上下诏:“安汉公(王莽的爵号)之女乃是我娘家女儿,不用入选了。”
王莽如果真是有意避让,把自己的女儿撤回来就行了,但经他的鼓动,有太后的令旨,反而突出了他的女儿,引起了朝野的同情。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选王莽之女为皇后。朝中大臣也给说情,他们说:“安汉公德高望重,如今选立皇后,为什么单把安汉公的女儿排除在外?这难道是顺从天意吗?我们希望把安汉公之女立为皇后!”于是王莽又派人前去劝阻,结果是越劝阻说情的人越多。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王莽的女儿入选。
王莽抓住这个时机又假惺惺地说:“应该从所有被征招来的女子中,挑选最适合的人立为皇后。”朝中大臣们力争说:“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不要再选别的女子干扰立后这件大事。”王莽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已成定局,才没有表示推辞。不久,王莽的女儿就当上了皇后。
所以说,有些时候,做事要反着来,迂回前进,欲擒故纵,这样反而更易成功。
7.弯腰也有学问
“借壳”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运用“借壳”来达成做事的目的。而“借壳”则要求你要学会弯腰,只有弯腰才能就着豆大的灯火迎接黎明的到来。
在漆黑而又没有照明设备的夜里,我们很难把事做好,这时就需要掌握“借壳”的艺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看不见东西被摔倒。斯大林时代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将军,便是这样的一位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城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似的“闲聊”时,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会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淳,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当华西里也夫斯基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时,人们这时才明白这位军事天才的苦衷和策略。这是他的“小阴谋”和在斯大林面前的弯腰,才使得前苏联红军得以用正确的方式击败了强大的德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8.“弯腰”以宁静,宁静而致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的时候,采用“弯腰”的做事方式,能“于无声之处闻惊雷”,能不费吹灰之力而力揽山崩。
也许你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单位某主任高升,出现一个空缺时,本来被看好的两个人都未晋升,反倒是平时看来能力相对较差的一个得到这个难得的晋升机会。表面上看似乎不可思议,但如果你明了其中的奥妙,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原来背后捣鬼之人,恰好是能力较差的那一个。他左右煽风,挑动两个强者争得不可开交,令主管上司无法摆平,最后只好起用虽然能力一般,但却老实听话,而且没什么争议的差者。
这种事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吴王夫差灭越之后,为争夺中原霸主,联合鲁国去攻打齐国,引起了齐国内乱。齐国人杀了齐悼公,归附了吴国,立齐悼公的儿子为国君,是为齐简公。齐简公拜陈恒为相国,让他掌握齐国的大权。
刚出任相国的陈恒立功心切,对齐简公说:“小小的鲁国竟敢跟着夫差来欺负咱们,这个仇不能不报。”
齐简公也觉得堂堂一个昔日的霸主大国,竟然在鲁国的攻击下认输了,实在太丢面子,就命陈恒发兵去攻打鲁国。于是,陈恒派国书和高无丕两位将军领兵,前来攻打鲁国。
这时孔子正在鲁国编书,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吃惊,就对他的学生说:“鲁国是我的祖宗的坟墓所在之地,你们是应该去制止他的。”于是就派他的弟子子贡去见陈恒。
陈恒一见子贡,迎头就说:“先生是替鲁国说话的吗?”
子贡说:“不,我是来替齐国说话的。可是,我不能随便说。”说着就往四下里张望一下。
陈恒明白他的心意,命跟前的人全部退下。然后心平气和地向子贡拱了拱手,说:“请先生多多指教!”
子贡说:“相国执掌着齐国的大权,难道就没有大臣跟你争位吗?就拿你这次派来的国书和高无丕来说吧,他们来打软弱无能、国小兵寡的鲁国,准能马到成功。他们的功劳一大,势力也就大了,总有一天要与您争夺相位。要是您叫他们去攻打强大的吴国,把他们牵制住,相国治理齐国可就方便得多了。”
一番话把陈恒说得连连点头。他就按照子贡所说的去做,把人马驻扎在汉水边按兵不动,派人去探听吴国的动静。
接着,子贡又去到吴国,面见了吴王夫差。
那夫差早有称霸的野心,一向骄傲自大,并且特别喜欢人家奉承他。
子贡一见面就对吴王说:“上回贵国联合鲁国去打齐国,齐国认为这是个极大的耻辱,老想着报仇。如今齐国的大队人马已经到了汉水,他们打算先把鲁国灭了,然后再向贵国报仇。要让我看,大王倒不如先发制人,派兵去攻打齐国的军队。您要是把蛮横的齐国打败了,不光是救了鲁国,中原的霸主还不是您的吗?”这话句句说到夫差的心窝儿里,他立即派兵向汉水进发。
等子贡回到鲁国向孔子报告时,吴国已经把齐国打败。就这样,子贡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左右煽风,挑起两个强国之间的矛盾,保住了鲁国的安全。
子贡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坐山观虎斗”招术的功效,但用这一招时心里一定要明白,无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弱者毕竟是弱者,这种手段只能是姑且行之,前提还是要仰强者的鼻息。所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要设法使自己由弱者变成强者。
9.弯腰成事,奇货可居
做事靠的是智力,人都是有猎奇的心态,因此,只要你改变做事策略,弯一下腰,让人觉得“奇货可居”,便能达到做事的目的。
战国末,吕不韦奇货可居,将刚怀孕的侍妾献给在赵国为人质的秦王孙异人,以为他日后谋取政治捞得资本。如果你本来没有什么“奇货”,但你可以假造一个,也就是针对对方感兴趣的方面,去人为地进行包装、宣传和夸大。
例如,日本的伊那镇地处荒僻一角,风景平淡无奇,当地政府却希望它变成“奇货”,当地政府实际上就是在求人,求人们来到这个荒僻的地方旅游。他们是怎么办的呢?他们派了一队人马,四处了解民风民俗。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好不容易搜集到了一个民间故事——古代一位侠客勘太郎的神奇经历。尽管这只是子虚乌有的神话,但主管部门却不管那么多,由这一点开始他们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过不多久,伊那火车站广场上,奇迹般树起了一座勘太郎的铜像;书店里,突然冒出了许多描写勘太郎锄强助弱、侠骨仁心的神奇传说的图书;旅游品商店里,勘太郎的木雕、勘太郎腰带、勘太郎兵器等新玩意层出不穷,甚至民间开始到处传播赞颂勘太郎的歌曲。勘太郎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顺理成章的是,勘太郎的“诞生地伊那镇”自然成了英雄圣地,成了闻名遐迩的观光胜地。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平淡无奇的地方却成了财源滚滚的风水宝地,成为当地政府的可居“奇货”。
当然这是比较冒险的,也许有一天被人发现是被骗上当,到最后可能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所以你也可以加工一个真的“奇货”,也就是制造机会,去做一些抬高自己身价的事情,或掌握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资源”。
例如,王君廓本是个盗贼头子,投降唐朝后,凭借超绝的武艺和勇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真要谋取大官,更需要的是政治资本,所以王君廓的战功只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右领军。王君廓不满现职还想混一个大官,但凭他的能力,是有难度的。
唐高祖有个孙子叫李瑗,无谋无断,不但无功可述,还为李唐家族闹过不少笑话,但高祖因顾念本家,不忍心加罪,仅仅把他的官位一贬再贬。这一次高祖调任李瑗为幽州都督。因为怕李瑗的才智不能胜任都督之位,便特地命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同行辅政。李瑗见王君廓武功过人,心计也多,便把他当作心腹,并把女儿嫁给他,联成至亲,一有行动,便找他商量。王君廓却自有打算,他想现成的“奇货”难得,干脆自己造一个。当然,这个无勇无谋却手握兵权的李瑗,自然成了他瞄准的目标。于是,他开始精心加工他的“奇货”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自己坐上了太子之位。不少皇亲国戚对此事不敢公开议论,但私下各有各的看法。于是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后,对故太子、齐王家采取了“斩草除根”的做法,大家更是认为太过残忍。这时李世民召李瑷进京面圣。此去当然是凶多吉少,但王君廓对这一政治情形是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当李瑗来问他“现在该不该应诏进京”时,他便煞有介事地献计道:“事情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大王奉命守边,拥兵10万,难道朝廷来了个小小使臣,你便只能跟在他屁股后面乖乖地进京吗?要知道,故太子、齐王可是皇上的嫡亲儿子,却也要遭受如此惨祸,大王你随随便便地到京城去,能有自我保全的把握吗?”说着,竟做出要啼哭的样子。
李瑗一听,顿时心里“明朗”了,愤然道:“你的确是在为我的性命着想,我的意图坚定不移了。”于是李瑗糊里糊涂地把朝廷来使拘禁了起来,开始征兵发难,并召请北燕州刺史王诜为军事参谋。
兵曹参军王利涉见状赶忙对李瑗说:“大王不听朝廷诏令,擅自发动大兵,明明是想造反。如果所属各刺史不肯听从大王之令跟随起兵,那么大王如何成功得了?”
李瑗一听,觉得也对,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王利涉献计道:“山东豪杰,多为窦建德部下,现在都被削职成庶民。大王如果发榜昭示,答应让他们统统官复原职,他们便没有不愿为大王效力的道理。另外,又派人连结突厥,由太原向南逼进,大王自率兵马一举入关,两头齐进,那么过不了十天半月,中原便是大王的领地了。”
李瑗得计大喜,并非常“及时”地转告给了心腹副手王君廓。王君廓清楚,此计得以实施,唐朝虽不一定即刻灭亡,但也的确要碰到一场大麻烦,自己也不见得能捞到多少好处,于是赶忙对李瑗说:“利涉的话实在是迂腐得很。大王也不想想,拘禁了朝使,朝廷哪有不发兵前来征讨之理?大王哪有时间去北联突厥、东募豪杰呀?如今之计,必须乘朝廷大军未来之际,立即起兵攻击。只有攻其不备,方有必胜把握呀!”
李瑗一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便说:“我已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各兵,也就都托你去调度吧。”王君廓迫不及待地索取了信印,马上出去行动了。
王利涉得此消息,赶忙去劝李瑗收回兵权。可就在这时,王君廓早已调动了军马,诱杀了军事参谋王诜。李瑗正惊惶失措却又有人接二连三地来报王君廓的一系列行动:朝廷使臣,已被王君廓放出;王君廓暗示大众,说李瑗要造反;王君廓率大军来捉拿李瑗……李瑗几乎要吓昏过去,回头求救于王利涉,王利涉见大势已去,早跑了个无影无踪。
李瑗已无计可施,带了一些人马出去见王君廓,希望能用言语使王君廓回心转意。没想到,王君廓与他一照面,便把他抓了起来,不容分说就把他送给了朝廷。
诏旨很快下来了,李瑗废为庶人,王君廓代庐江王李瑗的老位子——幽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