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 借外力——善假于物行得远

荀子《劝学》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古代宦海风云变幻莫测,聪明者,多善假于物依靠他人的力量扶自己一把,在竞争激烈的官场中脱颖而出。

1.借力打力——周惠王利用外力返王位

古代一些臣子,为了击败敌手,多借力打力,自己不出手,借别人的力量击败对手的力量,手段之高明,阴而不露声。

【事典】

公元前677年,周僖王胡齐死了,他的儿子阆即位,是为周惠王。周惠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将王子颓罢黜,但这样一来,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王子颓是周惠王祖父周庄王的爱子,宠姬姚氏所生。当初周庄王在位时,对王子颓很宠爱,特选派大夫伟国作他的师傅。周庄王是在公元前682年死去的,王位由嫡长子胡齐继承,是为周僖王。周僖王在位五年后死去,又将王位传给了儿子阆。王子颓早就因得不到王位而耿耿于怀,现在又遭罢黜,更是愤恨不已。他忍气吞声地接受了周惠王的处置,却像一只被暂时制服的猛兽,等待着有朝一日再反扑过来。

王子颓深知,欲夺王位光凭自己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网罗党羽,积聚力量。恰在这时,周惠王又做了几件操之过急、有失理智的事:他强占了王子颓师傅伟国的菜园作为自己的禽兽畜养场,又强占了大夫边佰的房屋,强夺了大夫禽祝跪、詹父二人的田产,还宣布取消膳夫石速的俸禄。这五位大夫受到侵害后,对周惠王大为不满。王子颓不失时机地和他们勾结起来,准备向周惠王夺权。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秋天,伟国、边佰等五大夫伙同另一个对周惠王有积怨的苏氏发动了政变。他们组织了一些兵马,进攻周惠王。谁知,周惠王预先得知了五大夫的企图,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还击。五大夫的政变没有成功,被迫逃往苏氏的封邑温(今河南温县南)。其中,苏氏事奉着子颓逃到卫国,试图借助卫国的力量再把周惠王推翻。卫国国君表示愿意帮助子颓,联合燕国的军队攻打周。这年冬天,子颓在卫、燕二诸侯国的支持下当上了周王,周惠王则随同来周调停王室内乱而未果的郑厉公逃到郑国都城栎(今河南禹县)暂住。

子颓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他当上周王以后,沉缅于歌舞酒色之中,尽情享乐,毫无节制。周惠王三年(公元前674年)冬天,在一次宴请边佰、伟国的宴会上,子颓下令“乐及编舞”,奏遍所有的乐舞,直到看得疲倦了,才让乐舞停下来。

这事很快传到郑厉公耳中。他和虢(guo国)公丑说:“我听说,悲哀和高兴突如其来,灾祸就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无尽无休,不知疲倦,这是把祸事当成乐事。掌管刑狱的司寇杀了人,国君还要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为乐呢?临危忘忧,祸患一定会到来。我们何不让周天子复位呢?”

郑厉公这番话正说到虢公丑的心坎上。他感到,趁王子颓荒于国政,疏于戒备之机,正可帮助周惠王复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啊!”

周惠王得知郑、虢两诸侯要帮助他,大喜过望,道不尽感激之情。他期待着能够借风行船,重返王位。

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春天,郑厉公和虢公丑在郑国的弭地(今河南省密县境)会见,约定一起攻打王子颓。夏天,郑、虢的军队同伐周都城王城。郑厉公事奉周惠王从王城的南门杀入,虢公丑率军从北门进入。王子颓毫无准备,和五大夫一起被杀死。周惠王又恢复了王位,把失去的权力重新夺回自己手中。为答谢郑厉公、虢公丑的大力相助,周惠王把虎牢以东原郑武公的旧地封给郑厉公郑伯,把酒泉赐给虢公丑。

【评议】

周惠王借助郑伯和虢公的力量,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而郑伯、虢公也同样借势行船,找到理想的归宿。

2.善结天下名士——曹操入流有手腕

在古代官场,一个人的声誉好坏能决定他的官运浮沉,曹操初入官场时,千方百计寻求同名士交往的机会,树立自己各方面超群的形象,采取良好的清议评判,使自己成功地迈入社会名流之列。

【事典】

汉代用人,非常重视舆论的评价,其取用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地方上的评议亦即所谓清议,实际上就是一种舆论方面的鉴定。被舆论称誉的士人,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由于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有些人就成了清议权威,鉴定人才的专家,被喻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地方上的舆论,因而影响到士人的仕途进退。士子们为了取得清议的赞誉,就不能不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寻师访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学和声名,博取人们的注意和好感。特别注意博取清议权威的赞誉,以致有些清议权威终日宾客盈门,甚至还出现了求名者不远千里而至的情况。曹操对于这种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因此他特别注意结交名士,竭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为了达到攀升的目的,曹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努力。一是与一些年轻的名士结交为朋友;二是向一些年长的名士求教。这样有利于争取名士对自己的了解和帮助,借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扩大自己的影响,他知道自己的宦官家庭出身,为广大士人所蔑视,因而很注意树立自己不与宦官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形象。

曹操在少年时就与袁绍相交,但两个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及至袁绍、袁术的母亲死后归葬汝南时,曹操还是不计前嫌地去参加葬礼。

颍川李瓒是“党人”领袖李膺之子,后来做过东平国相(如同郡守)。曹操同他交往,彼此了解很深。李瓒非常赞赏曹操的才能,临终时对儿子李宣说:“国家将要大乱,天下英雄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曹操的,张孟卓(张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绍)是你的外亲,虽然如此,你也不要去依附他们,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后来李瓒的几个儿子遵从父命,在乱世中果然保全了性命。

南阳何颐,字伯求,年轻时游学洛阳,与郭泰、贾彪等太学生首领交好,很有名气。好友卢伟高父亲临终时,何颐前去问候,得知其父有仇未报,便帮助卢伟高复了仇,并将仇人的头拿来在他父亲墓前祭奠,很是侠义。

何颐和大官僚士大夫“党人”陈蕃、李膺相好。陈蕃、李膺被宦官杀害后,何颐也受了牵连,在被拘捕之列,于是易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来。袁绍慕其名,私下与其交往。何颐经常潜入洛阳与袁绍计议,解救“党人”。

曹操在这期间也同何颐交往,谈孔学,论百家,说《诗经》,讲兵法,头头是道。分析评论现实的派别斗争、党锢之祸,很有见地。表现了学识渊博而且有济世之才。何颐私下对别人说:“汉家将要灭亡,能够安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曹操听到后,非常感激。

此后,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就更大了。

在当时的诸多名士中,许劭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谁要是获得他的好评,则对自己的仕途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曹操为了取得许劭的好评,先去拜访在评议界享有很高声望的大名士桥玄。

桥玄,字公祖,梁国雅阳人。历任县功曹、国相、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职。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升任太尉。以刚毅果断著称,敢于打击豪强贪官。自己则廉洁自守,虽身居要职,子弟宗亲却没有一个凭藉关系做上大官的。家贫无产业,去世后,竟难以殡葬,当时的人们为此将他称为名臣。桥玄谦恭下士,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在清议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曹操慕名前往,桥玄与之接谈后,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说:

“现在天下将要变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停了一下,又说:

“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是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

曹操听了,非常感激,把这位老前辈引为知己。桥玄觉得曹操还没有什么名气,又劝他去结交许劭。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以名节自我尊崇,不肯应召出来做官。善于辨别、评述人物,当时人们推举清议的权威,无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为代表。谁要是能够得到许劭的赞誉,谁就能够“声”价倍增。许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乡的人物重新评议一番,叫做“月旦评”。曹操由于桥玄的推荐,也由于自己对许劭慕名已久,因此不只一次带着厚礼、陪着笑脸去拜访许劭,请求许劭对自己称誉一番。许劭一方面感到曹操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对曹操那些飞鹰走狗的行径有所了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却是决不放弃,坚持着自己的要求,最后甚至找了个机会对许劭进行胁迫。许劭没有办法,只好说:

“你是一个太平时代的能臣,动乱时代的奸雄。”

曹操听了这个评语,感到非常开心,哈哈大笑着离去了。

可见,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有些不择手段的。不过,他在寻觅“知己”的过程中,也有碰钉子的时候。南阳宗世林,十分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曹操20岁时,多次登门,想同宗世林交个朋友,因宾客满座,没有说话的机会。后来,宗世林起身外出,曹操乘机上前将他拦住,握住他的手,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谁知宗世林一点情面也不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后来,曹操当了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在握,又把宗世林请来,得意地问道:

“现在我们可以交个朋友了吧?”

宗世林却不动声色地回答:

“松柏之志犹存!”

可见,宗世林对曹操是始终抱有成见的。

曹操能够得到众多名士的推许,并不是偶然的。汉代清议的标准,虽然以名教为依归,即一个人必须读经习礼,砥砺品行,随时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谈风度。但一个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议的重视,特别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价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才能在当时非常突出。他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他的机警、智慧和谋略,他的干练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笔令人羡慕的财富,在乱世非常有用。他手不释卷,但不读那些于世无补的书,特别不愿走成千上万的汉儒曾经走过的那条皓首穷经的道路。他不专读儒家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他都要浏览一番,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特别喜欢兵法,当时在军事方面已经发表过不少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他获得清议好评的原因。此外,当然还跟他个人不懈的努力有关。曹操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打进在统治集团中虽然一时还未占据优势但潜力却很大的士大夫集团中去,千方百计寻求同名士交往的机会,竭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争取到了众多名士替自己激扬名誉,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团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这对他步入仕途、崛起攀升起了很大作用。

【评议】

曹操入流之所以成功,就是善借人脉关系。可以这么说,人脉关系在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容忽视。所谓借力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左右开弓,把朋友变成一种资源。关键时刻,得其相助,为自己的仕途发展推波助澜。

3.把婚姻当作仕途的“敲门砖”——诸葛亮娶丑妻以名扬天下?

婚姻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结果,但在古代官场上它也可能成为踏入仕途的敲门砖。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却娶了黄承彦之丑女“黄阿丑”为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一贯以“郎才女貌”、“英雄美女”、“才子佳人”为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智慧奇才和英俊潇洒的诸葛亮却甘愿娶一个其貌不扬的丑女?其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事典】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火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诸葛亮隐居隆中,公元207年,陷入困境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出谋划策辅佐自己。这一事件,不但促成了诸葛亮宏伟大业,也促成了他的爱情生活。

当时,襄阳地区一位名叫黄承彦的老者,熟悉经史,经常同诸葛亮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成为忘年之交。黄承彦家有一个女儿,生来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关心天下大事,性情豪爽,对许多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但是,这个姑娘长得很丑,被称作“黄阿丑”。

当时,27岁的诸葛亮已被刘备访了两次,不知是否应该出山,准备同黄承彦商量一下,听听他的意见。同时,诸葛亮心里还隐藏着世人未知的一个愿望:想见一见那位闻名遐迩的黄阿丑。

诸葛亮一路风尘仆仆来到黄承彦家中,黄家为他接风洗尘,对他热情款待。黄承彦立即唤出女儿阿丑同诸葛亮见面,给双方作了介绍。阿丑见诸葛亮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爱慕之心立刻涌上心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诸葛亮看看黄阿丑,虽然长得不美,但眼睛明亮有神,闪着机智的光芒,而且阿丑不像平常女儿那样扭扭捏捏,矫揉造作,她落落大方,为人礼貌,给诸葛亮以很好的印象。

诸葛亮向黄承彦述说了刘备来访的情况,述说了自己心底的矛盾。他说:“我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过去学习的知识将弃之流水,况且刘备诚恳相请。不好拒之太甚。但是一旦答应出山,势必奔波转战,动荡曲折,生死成败,难以预料。这可怎么办呢?”没等诸葛亮讲完,黄阿丑插言说:“依我之见,先生的顾虑大可不必。你满腹才学远近驰名,被称为‘卧龙’。卧龙如一辈子不出山,那这个龙还有何用处?你的学问、志向不就付诸流水了吗?大丈夫能屈能伸,难道能平平庸庸度过一生吗?你说出山危险,隐居安闲,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古来隐居避世的能有几个真得安闲?竹林七贤自己逍遥世外,其中好几个人不也是人头落地吗?大丈夫一生在世,应该经风雨,见世面,敢想敢干,建立一番功业才对。”阿丑还没说完,诸葛亮连连点头称是,心中更加敬慕这位见识不凡的女子,下决心娶她为妻。

诸葛亮终于答应刘备,做他的谋士,在刘备功成名就的历程中,诸葛亮为他运筹帷幄,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同时,诸葛亮也与黄阿丑成了亲,感情如漆如胶,在中国历代相传,家喻户晓。

诸葛亮之所以要违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原则而选择丑女为妻的原因,在历史资料上其实是记载得很清楚的。一再言明的“黄承彦之女”,当世人对此事的嘲讽,都告诉我们,诸葛亮也是凡人并非神人,事实上他择亲看重的不是其女而更是其父,是利用婚姻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渴望以救天下为己任,建立一番功业。但他也十分清楚,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理想,是十分困难的。

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起来后,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

虽然封建王朝自秦汉以来就一直有所谓的“察举征辟制度”,但由于军阀割据,战乱纷飞,察举征辟制度早已不能实行。客观事实却是由士族垄断了官位,非世家大族、名门大姓之子弟,是很难踏入仕途的。

在一个专讲出身、门第、等级的时代,诸葛亮虽有才能,又怎能入仕去实现理想呢?他出身门第不高,父亲诸葛硅不过当过泰山郡的郡丞,况又早逝,不可能给诸葛亮有所帮助。

诸葛亮本是山东人,他随叔父从故乡山东到湖北襄阳居住,叔父又不幸去世,在隆中,诸葛亮可谓人地生疏。一个客居的外地人,何以立足成长为青年派的领袖?这除了诸葛亮本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他来襄阳后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其中与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和当地豪强势力的联姻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在刘表统治下的襄阳一带,主要的豪强势力有庞、蔡、黄、崩、马、习、杨等家,又分为在野派(庞、黄、马、习、杨)和为刘表效力派(主要是蒯、蔡)。

诸葛亮与两派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是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琪,小姐嫁给了宠家的宠山民。于是诸葛家和蒯、宠建立了亲戚关系,而宠家的宠林娶了习家的女儿,于是又和习家连上了关系。这样给诸葛亮带来了两个好处:既有利于他在襄阳立足,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又有利于他获得良师益友,促使他学业上进,政治发展。二是刘表的后妻和黄承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娶了黄的女儿,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父。

这种关系成了诸葛亮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又是他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面说到的两种关系中,诸葛亮迎娶黄承彦的女儿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这个非同寻常的“利害关系”问题,诸葛亮不能不再三权衡。其一,黄承彦是当地名士,与黄氏结婚可以得到黄承彦多方教诲和大力支援,对他成就事业很有利。其二,黄氏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外甥女。与黄氏结婚可以和统治者刘表、豪强蔡建立密切的亲戚关系,对自己以后的出山从政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黄氏虽然外貌不美,可是有才华,迎娶她可以得一贤内助,对事业大有帮助。有如些的三长一短,何乐而不为?再说在封建社会,娶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妻子不美,找个美貌的妾就是了,诸葛亮后来不也纳妾了嘛!如果黄氏不是和刘表、蔡氏有这样的亲戚关系,不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而是凡夫之女,就算有美貌,诸葛亮也不见得会迎娶吧?可诸葛亮娶黄氏依然还是阶级的婚姻,是由诸葛亮和黄氏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它是计较利害的婚姻。

这些也是诸葛亮聪明的体现,他能随机应变,棱角不露,利用婚姻以减少攀升的阻力。在其生活的三国时代,这种婚姻也是随处可见的。

【评议】

在古代,为了政治的需要,娶豪门之女、求爱于权贵之千金,利用婚姻拉政治靠山,借机摆门面、套利益是为官的终南捷径,他们把女人当作牌打出去,以讨得名利双收,这也是立足于官场不败的必要手段,而诸葛先生是不是也有此目的?在此,我们无须去咬文嚼字和鸡蛋里面挑骨头争辩一番,在看重名声和地位的三国年代,诸葛亮能称为“卧龙”,至少是跟上流社会的人接触频繁,而其婚姻也带给了他不少沽名钓誉的资本。

4.朝中有人好做官——韩侂冑借党羽之力平步青云

封建官场中要想攀升有时依靠的是师生关系,依靠的是党羽之力。在密密麻麻的封建人情网中,如果谁的七大姑或八大姨有点什么权力,那么这个人就能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一路绿灯,轻轻松松拾阶而上!

韩侂胄凭借与朝中特殊的关系,利用权谋,广置党羽,控制住国家政权,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正是封建官场“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真实反映。

【事典】

韩侂胄字节夫,他是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他的母亲和高宗赵构的圣献皇后是亲姊妹,即圣献皇后是他的亲姨娘。正是这一层特殊关系为他进入朝廷打开了第一道门。而孝宗之死则为他攀升提供了契机。

接任高宗的孝宗赵膏于绍熙五年六月(公元1194年6月28日)崩于重华殿。当时的情况是孝宗已把帝位内禅给光宗,光宗惧内且体弱多病,光宗皇后李氏妒悍,所以父子失和。孝宗死后,按理说必须由嗣皇光宗主丧,可光宗既有病又受制于李后,竟不前去临丧。其他大臣十分恐慌,局面很尴尬。大臣们没了主张,几次去请光宗也不得应允,只好再去请示圣献吴太后。并哀请吴太后主持丧礼。吴太后本是高宗皇后,虽非孝宗的生母,按名分也是母亲,由母亲为儿子主办丧礼,实在于礼仪上说不过去。但不管怎样,孝宗的丧礼总算可以举行了。

局面虽有好转,但事情并未完结,光宗受制于李后,始终不临朝听政,也不执丧,孝宗的丧礼还是不能正常进行。中国是很讲礼仪的,送葬的礼节最多。正式运棺材时,长子要在前面执绳导引,俗语谓之“抬头扛”。此人非长子不可,长子不在,可依次下排。但这次的情况不同,按理说此项工作必由光宗执行,但光宗坚决不临丧,连棺材边都不沾,何况“抬头扛”呢?而此事又不能请吴太后来代替,哪有妈妈给儿子执孝之理?所以这又成了棘手的问题。就像一出好戏缺个主角没法开场一样,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正在此时,韩侂胄出场了。

光宗不临朝,不执丧,人们想到光宗第二子嘉王赵扩,想让他监国或即位来代替光宗执丧,但这是涉及皇权转移的大事,谁敢作主?除非面见吴太后得到她的允许不可,因她是孝宗之母,光宗之祖母,辈分最高,地位最尊,但大臣们很难见到吴太后。当时,丞相留正已托病辞职,知枢密府赵汝愚便成了首号人物,他拟定要立嘉王,但又无法把意见传达给吴太后。左司郎中徐谊为赵汝愚出谋划策说:“知阉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妹妹的儿子,何不托他进宫禀明太后即行内禅呢?”赵汝愚说他不方便直接找韩,徐谊代为转托。韩侂胄闻信即来见赵汝愚,面谈之后,韩侂胄当即允诺。

韩侂胄与吴太后的近侍张宗尹关系很密切,韩侂胄即请宗尹代奏。宗尹入奏两次,均不见允。韩侂胄正在宫门等着回话,偶然遇见内侍关礼,问明原委。关礼说:“公系太后姻戚,何妨入内面陈,待我先进去给你禀报一声。”侂胄大喜。关礼入内向太后禀明,并说明韩侂胄曾令宗尹代奏两次,未邀俯允之事。吴太后一听韩侂胄的名字,马上问:“侂胄何在?”关礼答道:“正在门外待命。”太后传进,侂胄面请之后,吴太后答道:“事果顺理,你就酌情办理吧!”侂胄闻命,当即出宫却报知赵汝愚。

经过一夜的准备后,翌日群臣毕集,吴太后在孝宗梓宫前训政,正式立赵扩为皇帝,是为宁宗,奉光宗为上皇。这一天是甲子日(公历7月24日)。这样,当了27年皇帝的宋孝宗死后27天才正式成立了完整的“治丧委员会”。宁宗得立,韩侂胄有定策之功。而韩侂胄所以能进内宫见吴太后,正因为吴太后是他的亲姨。

宁宗即位后,吴太后又传出特旨,立崇国夫人韩氏为皇后,这又为韩侂胄掌权打开一道大门。原来,韩皇后父亲韩同卿是韩侂胄的亲侄,论辈分韩侂胄是这位韩皇后的堂祖父。试想,资格最老,地位最尊的吴太后是侂胄的亲姨,与皇帝最亲,贵为皇后的韩氏是侂胄的亲叔伯孙女,真是亲上加亲,贵上加贵了。

韩侂胄有如此两位强援,便想要执政掌权,但必须排挤出当政者方可达此目的,于是他即对赵汝愚下手了。赵汝愚亦曾以外戚不宜干政为由抑制韩侂胄,所以侂胄必欲贬去他。韩侂胄的同僚刘弼给侂胄出主意,告诉他只有借助台谏的力量才可。侂胄又问,御史台及谏官都不是自己的人,怎么能利用呢?刘弼说:“用御笔批出即可。”韩侂冑恍然大悟,立即进宫。韩侂胄首先利用内批的手段控制了舆论机构,为进一步控制朝廷大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久,侂胄又把自己的心腹京镗提升为参知政事,将另两位同党安排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的重要职位上,控制了朝廷中的大部分政权,在人数上已占了优势。羽翼已丰,侂胄则进一步要搞垮赵汝愚了。

京镗为人奸狡,感念韩侂胄的提拔之恩,每天都到侂胄宅中密商。韩侂胄一心要挤掉赵汝愚,苦于找不到罪名,京镗献计道:“赵汝愚是太宗谪系,是皇室宗亲,只诬他觊觎神器,谋危社稷,岂不一击即中?”侂胄闻言大喜。又密商一番,便嘱托党羽李沐正面上本,侂胄等人从侧面呼应。此招真够狠毒的,大多在位者最敏感的就是自己的位置是否受威胁的问题。此疏一上,赵汝愚即被罢相。不久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赵汝愚行至衡州,受辱百端,不久暴亡。于是韩侂胄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达到了目的。

【评议】

韩侂胄凭借皇亲的身份先因面见吴太后而有定策之功,又因韩后得立而有内援。在此基础上利用权谋走内线广置党羽,先控制言路,再安排亲信,最后一举贬黜当政者赵汝愚并将其害死,彻底控制国家政权,可谓是个善于钻营很有权谋之人,也是够阴够险之人。

5.背靠大树好乘凉——铁木迭儿抱着皇太后做靠山

弘吉剌氏是元朝武宗海山的皇太后,铁木迭儿依傍着皇太后这棵大树,骄权逞性,乱了草纲,诬杀忠臣,自己还落得个“寿终正寝”,正可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事典】

弘吉剌氏是元顺宗(元顺宗庙号是他儿子武宗当皇帝后追谥的)的皇后,顺宗是元世祖忽必烈嫡子真金的二儿子,是元成宗铁穆耳的二哥。忽必烈死时,嫡子真金、嫡孙顺宗已死,将帝位传给三孙子铁穆耳,是谓元成宗。这时成宗见弘吉剌氏的两个儿子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已经长大,而且都精明强干。这两人又是成宗的亲侄儿,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故深受成宗的忌疑。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正月成宗死。弘吉剌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到达大都(今北京市)掌握政权,五月迎立海山为帝,是为武宗,同时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待兄终时弟继位为帝,这样,这位弘吉剌氏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现任皇帝,一个是未来的皇帝,她便被尊为皇太后,其地位的尊贵可想而知。

弘吉剌氏年轻守寡,顺宗死时才29岁,估计她的年龄也不到30岁。但当时环境恶劣,既要抚育两个儿子,又要防范来自小叔子元成宗及各个方面的种种压力,同时还要为两个儿子的前途谋划,也真够难为她的了。查《元史·武宗本纪》可知海山生于至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公元1281年8月4日),海山当皇帝时已经27岁,弘吉剌氏也就在45岁左右。这时她贵为皇太后,生活条件特别优越。两个儿子久经磨难,对母亲格外孝顺,又为其修造豪华的兴圣宫,使其得以养尊处优,清静无事。不料正因如此,才使她难耐寂寞,倒思念起一个人来,此人便是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为人相貌好又善于逢迎,与弘吉剌氏为同族。顺宗死后,铁木迭儿与弘吉剌氏便常相往来,并给予许多帮助。二人感情暧昧,后来弘吉剌氏被排挤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县),遂与铁木迭儿分离。不久铁木迭儿也被出放到云南省任左丞相,二人相隔万里,更是无可奈何了。再加上弘吉剌氏又忙于为儿子谋得帝位,也顾不上其他。此时长子为帝,次子为太子,身为太后,高高在上,一呼百诺,无人敢管,又耐不住寂寞,便想召回故人,就下一密诏,征铁木迭儿回京。铁木迭儿见此密诏,格外高兴,立即登程。

铁木迭儿本来就非常乖巧,善于谄媚,此次弘吉剌氏已当上太后,势大位尊,二人可以无所顾忌了。他直接来到兴圣宫,在其中盘桓几天,闭门不出,外人谁也不知道。云南行省多日不见他上班,便报告尚书省,说他擅离职守。尚书省不知内情,据实奏报,武宗当即批发,令尚书省先查询下落,再据情定罪。一位堂堂的行省左丞相居然丢了好多天,而且还丢在了皇太后的兴圣宫中,也可谓当时的一大新闻。几日后,尚书省又接到诏敕,说奉皇太后旨意,赦免铁木迭儿的罪名。从此,铁木迭儿经常出入宫闱,紧紧抱住皇太后这棵大树,逐生揽权之念。

元至大四年正月庚辰日(公元1311年1月27日)武宗死。武帝之弟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谓仁宗。仁宗登基,力图革新,淘汰冗官。弘吉剌氏利用这个机会降旨授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元朝的中央机构与其他朝代不同,不设门下、尚书两省,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长宫中书令不长设,由左右丞相同执政务。这样,铁木迭儿已经堂而皇之地当上了执政宰相。

铁木迭儿执政后,想要建不世之功,因改变经济政策曾激起民变,赣州蔡五九率众造反,攻城略地,虽被镇压下去,但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波动。铁木迭儿借机大肆贪污索贿,震惊朝野,但因其有皇太后为靠山,众人都敢怒不敢言。

不久,太后又降旨令铁木迭儿为太师。中书平章政事张硅向来嫉恶如仇,至此有些实在看不过去,向仁宗进言道:“皇帝经营天下,须德才兼备的人辅助,像铁木迭儿这种人,恐怕难以称职!”仁宗虽认为有理,但不好违忤母命,只好加铁木迭儿太师衔,兼总宣政院事。当仁宗因故离开大都时,太后传旨切责张硅。张硅不服,被太后党羽失列门手下打了一顿板子。张硅一气之下,缴还印信,携带家眷回归故里。铁木迭儿的气焰更加嚣张,群臣敛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部(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东南)人张弼杀人入狱,用重金贿赂铁木迭儿。铁木迭儿收下重礼,密遣家奴胁迫上部留守贺巴延放人。贺巴延不肯,据实陈奏。侍御史杨朵儿只已升任中丞,与平章政事萧拜住蓄志除奸,邀同监察御史等朝廷大臣共四十余人联名上疏曰:“铁木迭儿桀黠奸贪,阴贼险狠,蒙上罔下蠹政害民。布置爪牙,威砻(折)朝野。凡可以诬陷善人但功利己者,靡所不至。”其后又列举大量事实,罪行累累,铁证如山。仁宗览奏大怒,立即下诏逮捕审问铁木迭儿,斗争白热化了。

大凡奸人都有一个本事,这就是耳目多,消息灵通。试想,四十几名大臣联名弹劾,皇帝震怒,已下诏捉人。这种情况恐怕谁也无力扭转局面了。铁木迭儿也知问题严重,在逮捕人员到来之前就跑到兴圣宫中给太后跪下。太后一愕,忙问何故至此,铁木迭儿满口呼冤,请太后保护。太后道:“你且起来,无论什么大事,有我作主,怕什么?”铁木迭儿又说:“圣母厚恩,真同再造,但老臣一时无可容身,奈何?”太后笑道:“你这老头儿也会放刁,你今天便住在宫中,看谁敢欺负你?”铁木迭儿再问:“那么明天呢?”“明天也住在这里!”“老臣常住宫中,不更要被人议论吗?”铁木迭儿假装有些为难地说。太后瞥了他一眼,也故作嗔怪地说:“怕人议论就起来出去,休来烦我。”铁木迭儿故作吃惊,上前抱住太后的玉腿,就像一个落水者在绝望时抱住了一根大木头一样,眼里还挤出几滴老泪。太后更加怜爱,忙令人摆酒压惊。当晚,铁木迭儿就住在宫中。

次日,杨朵儿只入朝面见仁宗,说铁木迭儿匿居兴圣宫,别人无法拿问,请皇上定夺。仁宗退朝后佯作无事踱入兴圣宫。侍女忙去报知,铁木迭儿藏到别的屋里。仁宗拜见过太后,先谈别的事,渐渐把话头转到正题上,说道:“铁木迭儿擅纳贿赂,刻剥吏民,几十名大臣联衔奏劾,臣儿令吏部逮问,据言查无下落,不知他藏在何处?”太后听后,生气道:“铁木迭儿是先朝老臣,现在身任相位,不辞劳怨。自古以来忠贤之士当宰相,容易遭人嫉忌,你也应该调查清楚后再来逮问,难道凭借片言只语就加罪人吗?”仁宗道:“台臣联衔约有四十多人,历数铁木迭儿的罪名,有理有据,不可能是凭空捏造的。”太后道:“我的话你都不信,只信台臣的奏请,背母忘兄,恐怕祖宗的江山也要被你断送了。”说完又扑簌簌地落下泪来。仁宗本来就孝心重,太后又是年轻守寡一手将仁宗兄弟拉扯成人,母子的感情自然极深。仁宗见状,连忙陪罪,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唯唯诺诺地退出。

铁木迭儿还住在兴圣宫中,外面的大臣们光着急无法捉人,仁宗不敢也不忍心违忤母亲,事情僵持了两天。第三天,传出诏旨,只罢免铁木迭儿右相职务,又把领头弹劾铁木迭儿的御史中丞杨朵儿只调为集贤学士,将其从监察部门调出。这个结果当是仁宗母子相互协商的,中间也不知费了多少心机和口舌。

铁木迭儿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紧抱大树不放。转危为安,这一年是延祜四年(公元1317年)。三年后,仁宗死,太后再度起用铁木迭儿为右丞相。铁木迭儿借机报复,诬杀政敌杨朵儿只和平章政事拜住,势焰复炽,炙手可热。一直到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正月才因病而死。

铁木迭儿几度为相,其诀窍就是利用与弘吉剌太后的暧昧关系,紧紧抱住这棵大树不放。

【评议】

铁木迭儿这个奸臣,利用乖巧谄媚功,与弘吉剌太后结成特殊关系,紧紧地抱住了太后这颗参天大树不放,得以在元延上几度为相,在封建官场上顺风顺水,其小人行经的可恶之极,也体现了封建官场的腐朽黑暗。

6.一柄摇扇的“魔力”——黄兰阶瞒天过海得攀升

借光攀升虽为君子所不齿,但那些求权“若渴”者,他们只顾红顶加冠,官至极品,可不管别人说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哪怕人后小人,人前大人,他们就觉得风光无限!黄兰阶借一柄摇扇获取官位,个中“玄机”不外乎权力的“魔力”效应。

【事典】

在清朝政府的官场中,一直盛行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来谋取官位。但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当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的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

“给我写柄扇子,落个款。”黄兰阶对店主说。店主取过扇子,落上左宗棠的款。黄兰阶手摇扇子,得意洋洋地返回福州。

这天,是例行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道:“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听了大吃一惊,心想:我原以为这姓黄的没有什么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给他放实缺,不成想他却有这么一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

师爷一听笑道:“大帅放心,左宗棠眼下不会害你,他向来不替人写荐书,这柄扇子其实就等于是推荐信了。大帅只要马上给姓黄的一个官做,左宗棠就会高兴了。否则……”

总督笑了:“好!明天就给他挂牌放任知县好了。”

就这样,黄兰阶巧妙地“借”左大人的“光”弄了个七品知县,而且在左大人的“光罩”下,不几年又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到左宗棠,讨好地说:“中堂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总督出了左宗棠的相府,自言自语道:“看来我重用黄兰阶还真是对的。”

【评议】

黄兰阶凭着一柄摇扇,借用左宗棠的名誉,采用瞒天过海之计,官至四品道台,真是“欺世盗名”,“借光”有途。其小人伎俩虽得势,却为君子所不齿。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