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八章 靠伯乐——做千里马昂天啸

世间常有伯乐,而千里马不常有!

马是好是坏,也要通过真正的“伯乐”来识辨,“叶公再好龙”也是假的!千里马在未遇着伯乐前也同寻常马没什么两样!倘若是遇着了叶公似的“假伯乐”,那“千里马”就惨了!只会落得掉价为“百里马”或“十里马”使唤了!可见作为“千里马”,宁愿等得久,也不轻易出手跟随一个“假伯乐”。

在竞争激烈的封建官场,有机会被伯乐发现、挖掘的人当然是幸运的,但很多时候既要“千里马”等待机遇,也要“千里马”主动出击,而此中玄机,就在一个“悟”字。

1.等得久,自然有——姜太公钓鱼使“猾”招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每朝每代的官位是有限的,但想做官特别是想做大官的人却是无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挤我拥竞争是何等激烈?

要想做大官,能有别人引荐当然是好事,怕只怕朝廷无人,这时就要等待伯乐去挖掘、发现自己。

【事典】

一部《封神榜》,把姜太公描述的神而又神乎,区区八十老头,学了道术,出山辅佐周王灭商纣,并且亲上封神台封神……

翻开历史的扉页,姜太公确有其人。

姜太公原名吕尚,又称姜尚,也叫姜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究其源,姜尚是炎帝的后裔,伯夷之后,史料考证,是山东日照人。

吕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第一位功臣,又是齐国的始祖。他的军事谋略和治国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传吕尚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到吕尚这一代已经沦为了贫民。为了维持生计,年轻时的他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曾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不过结果都不甚理想。吕尚虽然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非获得较高职权不行,可是像他这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中人,要爬上去谈何容易!他在朝廷试探过,但纣王昏庸不管事,没有成功。老年时,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只有几十里的蟠溪垂钓为生,等待机遇的到来。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风度气质,能够借江山之助增强人格的感染力。

附近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年纪姓名,他平时沉默寡言。虽然他已是80岁的耄耋老年,但精力充沛。于是人们按照对老人的一般尊称呼之为“太公”。又因为老人长长的白眉覆盖下的眼睛,常透露出心事重重、茫然远望的神情,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作“望”。(《释名》说:“望,茫也,远视茫茫也。”)合起来就称作“太公望”。

至于吕尚如何从一个平民老者到西周第一功臣呢?这里就有一个人人皆熟的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而吕尚当时所企盼钓的这条“大鱼”,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纣王时封为西伯,又名伯昌,是周族(传说周族的先世弃担任过舜的后稷之职,负责掌管农事)首领王季(弃的十世孙)的第三子,有雄才大略,善良仁慈,被誉为“圣人”。其父被商纣王杀后,西伯即位号文王。他以岐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为基地,继承祖先的事业,敬老爱幼,礼贤下士。

一次,文王在野外行走,见路上枯骨累累,心里很难过,马上吩咐把枯骨好好掩埋。随从告诉他:“这些都是无主的尸骨。”文王说:“统治天下的就是天下之主,治理国家的就是一国之主。我就是主,怎能说这些尸骨无主呢?”这件事传出去后,各地的人都称赞道:“西伯对枯骨尚且这样爱护,何况是对人呢?”于是,一大批人才如散宜生、闳夭等都来投奔他。在散宜生、南宫适等大臣和儿子武王、周公的辅佐下,文王将周族的势力进一步向东发展。商纣王为此深感忧虑,就把文王召到朝歌,关进监狱,将其子伯夷考醢尸,强迫文王吃下。静宜生等人为救文王,除贿赂纣王宠臣外,还送给纣王大量珍宝、美女,纣王被这些礼物弄得眼花缭乱,加上宠臣为文王说情,消除了对文王的疑虑,便把他放了回去。这一抓一放,再一次暴露了纣王的昏庸腐败,更加坚定了文王讨伐商朝、取而代之的决心和信心。回国后,他积极发展经济,训练军队,更加注意搜罗人才。一旦发现,就想法罗致,予以重用。

话说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天天到蟠溪钓鱼,他一面耐心等待,一面把自己的志向和对形势的分析编成歌谣,教渔人、樵夫等传唱,以期引起文王的注意。

冬去春来,花红柳绿,春草萌生,景色宜人,正是游玩的好时节。一天,文王带着散宜生、南宫适等人来到渭水之滨游玩,君臣游兴正浓时,一伙渔民作歌而来。这伙人唱道: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战自葛始。

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网恩波将歇息。

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

内荒于色外荒禽,可叹四海沸呻吟。

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

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

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听那歌词,饱含着商朝将要灭亡、乾坤必定更替和隐者避世逍遥之意,文王大为惊奇,命南宫适叫来这伙渔民,问道:“请问,这歌是你们编的吗?”一个渔民答道:“我们是打渔的,不识字,哪会编歌呢?这是一个叫姜子牙的老翁在蟠溪垂竿钓鱼时唱的一首歌,他每天都唱歌,还教我们唱,我们听久了,也便学会了,其实并不解歌中之意。”文王听了,当即前往蟠溪,寻找姜子牙。

来到蟠溪边,只见一棵柳树下,有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石头旁边的鱼竿飘在水面上,姜子牙却无踪迹。求才心切的文王耐心地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人影。散宜生一语提醒文王:“求贤聘杰士,应该心诚,今天我们突然闯入,说明心意不诚,行为不恭敬,因此,贤人才故意避开,我们应当另择吉日专程拜访才是。”文王认为言之有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蟠溪。

回宫后,文王命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宫里,斋戒三日。第四天,大家沐浴整衣,抬着礼品,前往蟠溪。沿途惊动了无数百姓,扶老携幼,观看迎贤盛况。队伍行至树林边,文王命令队伍停下,不准喧哗。

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入林,只见一老翁背坐溪边,文王猜想此人一定是姜子牙。两人悄悄来到老翁身后,不敢惊动。的确,文王猜得不错,此人就是姜子牙。其实,姜子牙早已发现了他们,而且,前几天他也是故意躲开的,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君,是否真正求才若渴。

今天,他还想考察一番。他明知文王已站在身后,却假装没有看见,自言自语道:“世人垂钓以诱饵,老夫泪眼视空钩;王公卿士无人识,面对流水度春秋。”

文王听罢,更觉得姜子牙是个奇人,再定睛一看,又发现了奇怪的事:姜子牙的鱼钩不在水中,而是高出水面三尺多,钩是直的且无鱼饵。文王忍不住,低声问道:“先生可就是隐士姜子牙?”姜子牙假装不认识文王,慢慢扭过头来说道:“小民确为姜子牙,但不过是一村野匹夫,并非隐士。”文王想了一下,又问道:“别人垂钓均有诱饵,钩入水中。先生如此钓法,能钓得住鱼吗?”

姜子牙借题发挥:“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伯邑考就甘愿上钩;纣王自认为才智高超,能识破一切谎言,可硬是让散宜生的奇钩钩住,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文王。”文王听了,更加敬佩,诚恳地说:“不瞒先生,我就是您说的文王。祖父老太公生前就盼望我得到一个协助我兴邦立国的贤臣,现在我得到了,您就叫太公望吧。请先生收拾行装,随我进宫。”

姜太公见文王确实是谦虚待人、礼贤下士的君王,也就没有推辞。文王非常高兴,立即将他迎上马车,姜子牙于是永远离开了蟠溪。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姜子牙终于钓到了“大鱼”,等到了赏识自己的明君。这一年,姜子牙年已80。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渭水垂钓”,其钓者之意不在鱼,而在乎人也。

【评议】

姜子牙韬光养晦,默默积蓄力量,终获成功,这在世人看来,也是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周文王的成功。古代政治就是这样,彼此为取相互所需,帝王臣子才能言谈投机。

2.得一知己足矣——鲍叔牙主动让位给管仲

朋友原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当然益友有所谓“刎颈之交”,“生死之交”,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故古人常以“得一知己足矣”而感叹。

益友得道,友人享福。在封建权力场上,若益友一朝得势,朋友常能搭便车,不费多大力气走做官捷径。

【事典】

春秋时代,鲍叔牙和他的挚友管仲(名夷吾)分别做了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为了自己所辅佐的公子纠能当上国君,曾箭射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却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当上了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登位后,一方面重用鲍叔牙,欲用他为相,另一方面要报一箭之仇,欲杀死管仲。

然而,高风亮节的鲍叔牙却不愿接受相位,他深知管仲的奇才,是能够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良相,因此,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一天,鲍叔牙入宫见桓公,先向他表示慰问,后向他庆贺。

桓公问:“为了什么事向我慰问呢?”

鲍叔牙说:“子纠是你的哥哥。您为国而灭亲,实在是不得已,臣怎么敢不来慰问?”

桓公又问:“那么,你要向我庆贺什么呢?”

鲍叔牙说:“管仲是天下的奇才,臣已经把他带回来了。您得到一位贤相,臣怎么敢不庆贺呢?”

提起管仲,桓公咬牙切齿,早已按捺不住,鲍叔牙刚一说完,他便气汹汹地说:“夷吾射中我的带钩,差点要我性命,他的箭我还留着。食其肉、寝其皮也不解我心头之恨,难道还可以用他吗?”

鲍叔牙说:“做人臣的各为其主。夷吾射带钩的时候,知道有子纠不知道有您。您如果任用他,他可以为您射得天下,岂只是一人的带钩呢?”

桓公怒气仍然未消,说:“看在你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不杀他。我不想用他,你不要再说了。”

鲍叔牙只好退了出来。他将管仲接到家里,朝夕谈论,伺机再荐。

齐桓公论立君之功,高国世卿都加封了采邑。他想授鲍叔牙上卿之职,任用他来处理国政大事。鲍叔牙说:“您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受冻挨饿,我知道这都是您赐予的。至于说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就不是臣所能胜任的了。”

桓公说:“寡人了解你,你不要推辞。”

鲍叔牙说:“您所说的‘了解’,只是知臣做事小心慎重,循礼守法而已。这些只是一个平庸臣子的德性,不是治理国家的大才。那些治理国家的大才,能内安百姓,外抚四夷,有大功于王室,布恩泽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穷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这是有王佐之才的人才能担当的大任,臣怎么够得上呢?”

桓公听后,兴趣大增,促膝向前,问道:“像你说的那种人,当今还有没有?”

鲍叔牙说:“您如果不需要这样的人,就不说了;一定要用的话,难道不是管夷吾吗?”桓公默然不语。鲍叔牙又说:“臣有五点不如夷吾。”桓公抬起头看着鲍叔牙。叔牙接着说:“对民宽缓,施恩于民,使其安定,臣不如他,这是其一;治理国家不丧失根本,臣不如他,这是其二;用忠和信使百姓凝聚,臣不如他,这是其三;制定礼仪制度,使四方之人效法,臣不如他,这是其四;拿起鼓槌,站在军门擂鼓,使百姓增加斗志,奋勇向前,臣不如他,这是其五。”

桓公听后,停了一会,说:“卿可与他一起来,寡人要考察一下他的才学。”

鲍叔牙说:“对于非常之人,一定要用非常的礼节来对待。您应当选择个吉日,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天下的人听说您能尊敬并礼遇有才能的人,不计私仇,谁不愿意到齐国为您效力呢?”

桓公点了点头说:“寡人听你的。”于是让太卜择好吉日,准备去郊外迎接管仲。

鲍叔牙先将管仲送到郊外的公馆里。到了日期,三次洗浴,三次用香水涂身。所用衣帽袍笏,和上大夫一样。桓公亲自去迎。

百姓们听说国君去迎一位贤人,都出来观看。远远地见仪仗中间拥着几辆车子,马头两边红绸飘舞。乐声、串铃声和马蹄声,越来越响。中间一辆车上,有一人同桓公并排而坐,身躯伟岸,气度不凡。近前一看,却认得是射桓公的管仲,个个惊讶得半晌合不拢嘴。

管仲同桓公入朝后,稽首谢罪。桓公上前扶起,赐坐。管仲说:“我是一个被俘要杀的人,能赦免大罪,实在是万幸了!怎么敢受您这样的礼遇?”

桓公说:“寡人有问题向您请教,您一定要坐下,我才敢问。”管仲于是拜了两拜,坐了下来。

桓公以国事相问,管仲为其陈霸业之策,字字投机。两人连语三日三夜,全不知倦。桓公大喜,决定重用管仲。

鲍叔牙对桓公说:“我听说‘地位卑贱的人不能够和高贵的人共事,贫穷的人不能役使富有的人,和国君关系疏远的人不能管制和国君关系亲近的人。’您要用管仲,必须委以相位,给他优厚的俸禄,并待以父兄之礼。”

于是桓公准备任管仲为相。管仲推辞不受。桓公说:“我采纳您的霸业之策,想实现我的志愿,所以拜您为相。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建成一座大厦,不是靠一根木材;茫茫大海,也不是只有一条流向它的河流。您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请用五杰。”

桓公问:“五杰是谁呢?”

管仲说:“进退有礼,动静有仪,善于辞令,臣不如隰朋,请任命为大司行。开荒辟地,充分地利用地力,多打粮食,臣不如宁越,请任命为大司田。于旷野之中,能使车马整齐,士卒听令,擂起战鼓,三军将士能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任命为大司马。能公正地判决官司,不错杀无辜,不诬陷好人,臣不如宾须无,请任命为大司理。犯颜直谏,不顾自身利害,不为富贵所屈,臣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为大谏之官。您如果想治理国家,加强军队,那么,用这五人就可以了。如果想成就霸业,臣虽不才,勉强可以完成您的使命,以效微劳。”

桓公让人准备好牛、羊、猪三牲大礼,贡于太庙,然后同管仲一起来到这里。他让管仲面东站着,自己面西站着,对着祖先神位郑重地说:“自从我听到先生的教诲,更加耳聪目明,不敢独占,愿把先生荐举给祖先。”举行过这样一个庄严的仪式之后,桓公才任命管仲为相国,并把国都一年的市租赐给管仲。隰朋等五人,根据管仲所荐,一一任命,各司其职。

桓公虽有大志,却不愿过分约束自己,失去生活乐趣。他试探地问管仲:“我不幸染上游猎和好色的毛病,这是不是有害于霸业呢?”

“这没有什么妨害。”管仲肯定地说。

桓公心里一喜,又疑惑地问:“那么怎样才妨害霸业呢?”

管仲说:“不知道谁是贤能之人,会妨害霸业;知道了,却不能任用他们会妨害霸业;任用了,又不能给予相当的职务,会妨害霸业;给了相当的职务,又不信任他们,会妨害霸业;信任了,又让小人参与其中,会妨害霸业。”

“说得好!说得好!”桓公连连点头。于是,一心一意任用管仲,并尊他为仲父,给予最高的恩惠。他又对大臣们说:“国家大事,先告诉仲父,再告诉我。有要办的事,全部让仲父决断。”又禁止国人,不论他地位高低,不许触犯“夷吾”之名,一律都称他的字——“仲”。古人以称呼别人的字来表示尊敬。

管仲以自己的杰出才华,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人们在赞美管仲才华之时,从未忘记过鲍叔牙,正是由于鲍叔牙这位伯乐的高风亮节,竭力推荐,管仲不仅免于一死,而且从此踏上了平稳的权力之路,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评议】

孔子讲到,益友有三,损友有三。《论语》十六章中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管子是鲍叔牙的益友,正直、守信、见多识广三者占全。鲍叔牙是管子的益友,既不谄媚逢迎,也不两面三刀,更不花言巧语。

从管仲为相的成功来看,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不仅仅是管仲的益友,更是管仲的伯乐,没有鲍叔牙的尽力推举,也就没有管仲的才华施展。至于官到相位,尊为仲父那更是天方夜谭。

人生逢一知己,死而无憾。

3.伯乐面前耍把戏——宁戚主动推销自我

酒好也怕巷子深,千里马不想被埋没,就要懂得露两手,主动向伯乐推销,以求他日自奋蹄。如果仅埋头等待,难免会老死于草槽之中。

【事典】

齐桓公继位之后,重用管仲和鲍叔牙,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国势日趋强盛,对外图谋霸业。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约集各诸侯国在北杏(齐国西部,今山东东阿境内)会盟,刚继位的宋桓公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未等到签订盟约,就先期偷跑回国。齐桓公对此异常恼怒,约集了陈国、曹国,打起周天子的旗号,共同兴兵讨伐宋国。

管仲率领着一队人马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走了大约三十多里,来到一座山脚下,就见一个头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着两个脚丫的农夫,一边挥动鞭子赶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从旁边经过,看那农夫气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给他送些食物。农夫伸手接过,也不答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并告诉差人说:“我要会见相国!”差人回答说:“相国已经坐车过去了。”农夫说:“既然这样,就请你向相国转告一句说:‘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农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他的爱妾婧说:“我记得古诗《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若召我,我将安居?’我想这是他富有才干,自荐于你。”管仲闻言立即命令停车,让人把这个农夫请来。农夫见了管仲说:“我是卫国人,姓宁名戚,风闻相国极有才干,特地远道来访,可惜无人引见,只好流落在此,给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与他谈论安邦治国之道,宁戚见解精辟,对答如流,管仲联想到自己类似的遭遇,不禁感慨叹息,随后他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说:“我们国君不久要率兵路过这里,你拿着这封信去见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说完,管仲又驱车前行了。

宁戚仍旧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后,齐国大队人马果然浩浩荡荡地开过来。等到桓公马车驶近,宁戚便用鞭子轻轻抽打着牛背,站在路边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涛涌,

鲤鱼游水骤然腾。

慨叹尧舜不重在,

贤才粗衣难谋生。

起早贪黑放牛行,

长夜难度何时明。

齐桓公听到一个牧牛农夫竟敢在这里指桑骂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车前,喝道:“何处刁民?妄谈国政!寡人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各国臣服,如此太平盛世,与尧舜之时有何不同?你怎么竟敢说成是暗无天日?”

宁戚冷笑连声,说:“尧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齐国东征西讨,怨声载道。尧舜在世,冷落亲子,谦让天下;如今齐王,杀兄得国,不仁不义。”齐桓公闻听,气急败坏,怒声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给我砍了!”左右侍卫立即绑缚宁戚,准备开刀问斩。

宁戚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昏庸的夏桀王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逢;暴虐的商纣杀死了忠诚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宁戚能有幸与关龙逄、比干比肩而三!”

齐桓公看到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神态,深受触动,陡生敬意。念头一转,便命人松绑,满脸赔笑,说:“寡人是测试一下您的胆量!”

这时宁戚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看完后埋怨说:“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看?”宁戚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君要选择能臣辅佐自己,反过来说能臣也要选择明君,刚才是我试探大王的度量!”

齐桓公于是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一起参与讨伐宋国。

当天晚上,军队宿营后,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衣冠,要给宁戚授爵封官。一个大臣建议道:“此地离卫国相距不远,何不派人去查访,如果宁戚是贤士,再加封也不晚!”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难免有些许过错,如果查访出来,封他爵禄不好,放弃他又可惜。”就这样在军营中举着火把,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上,与陈国、曹国的军队会师后共同商议讨伐宋国的策略。宁戚建议说:“依我之见,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如果能通过良言相劝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岂不更好?我虽不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

齐桓公说:“好主意!听你的!”于是传令军队就地驻扎待命,派宁戚出使宋国。

宋公探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大臣戴叔皮商讨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必定很有辩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准他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宋公点头称是。

宁戚入朝看见宋公神色倨傲,不禁长叹一声说:“宋国处境实在危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宋公一听,不禁动容:“如何见得呢?”宁戚说:“齐侯约集诸侯会盟,也是帮助您稳固君位。可是您却在中途不辞而别。眼下各国军队联合伐宋,大兵压境,谁胜谁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如果现在采取补救措施,还为时不晚。”宋公听后,不住点头,离开座位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戴叔皮见宋公已被宁戚引入圈套,干着急没办法。

宁戚建议:“事到如今,您不如备下一份厚礼送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急,这样宋国才会安稳如旧。”宋公依然担心地问:“仅送些礼物就能保证他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侯心胸宽阔,世人皆知。以前和鲁国交战,还把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一时糊涂,一定会得到谅解的。”

宋公采纳宁戚的建议,派使者带上礼物,随宁戚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同意撤走军队并同意宋国重新入盟。

齐军撤退后,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众盟国之中地位骤升,宁戚也因此有功,深得齐桓公的赏识,一直追随在齐桓公左右。

【评议】

宁戚胆大,一介贫民在宰相管仲面前卖弄文才风骚,在帝王齐桓公面前耍上把戏。宁戚好的是遇上了管仲这样的明相,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否则非被乱刀砍成肉泥不可。

所以千里马欲寻伯乐,一定要寻得真正的伯乐。

4.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被萧何力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载,其间伯乐与千里马的举荐佳话流传千古,而给我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萧何力荐韩信。其过程虽费尽周折,但结果颇为圆满。

【事典】

韩信(?—前196)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出身贫苦,甚至连衣食都没有着落,可是胸怀大志,识度不凡,才华横溢。

韩信年少时经历可耻的胯下之辱,体现出他在不得志时善忍,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思想成熟,不为小事而伤和气。成长后他郁郁不得志,刚开始依附项梁,没有得到重用,而后做项羽的属下,屡次进言提建议,都没有被采纳。

当时(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有个协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由于绕道而行,没有遇上秦军主力,所以首先到达并占领咸阳。不久后,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封地,建都南郑。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背信弃义的险恶用心,憋着一肚子气,禁不住对手下诸将说:“项羽也欺人太甚,竟敢背约贬我,我必与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亦皆摩拳擦掌,想去厮杀。

萧何见状,立即上前劝谏道:“如果跟他决一死战,那大事去矣!”

刘邦问:“此话怎讲?”

萧何道:“目前项羽兵多将广,我们并不是他的对手,只有慢慢从长计议。蜀地虽然偏僻,但总可以求得生存。何况蜀中天险,最宜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戴民众,礼贤下士,借以机会,我们便可还定三秦,进取天下。何必只图一时的泄愤呢?”刘邦听了,怒气才消,又转问张良,张良完全赞同萧何的建议。

四月,各个受封的诸侯王都领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刘邦到达南郑之后,拜萧何为丞相,任命樊哙、曹参、周勃等为将军,决定休兵养士,广招人才,准备和项羽争个高低。当时项羽只给刘邦3万人,但是自愿投到刘邦旗下的就有好几万人,多数是项羽的部下。

由于韩信在项羽手下怀才不遇。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听说刘邦善于容人,重用有才能者。他也从楚营逃跑,投到刘邦部下。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结识了丞相萧何。从这时开始,他在官场中的攀升就跟萧何扯上了关系。在接触过程中,萧丞相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引起刘邦的重视。

一两个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整天唱念思乡东归之歌,不少人纷纷东逃。汉王刘邦愁得吃不下、睡不好,对人说:“我何尝不思念家乡;但一时不能东还,这如何是好?”说话间,忽有军吏人报,说是萧何丞相今日也逃走了。汉王一听,差点跳起来,直僵僵地坐在那里,大惊道:“这还得了!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他怎么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追萧何。一连两天,不见萧何回来,急得汉王刘邦坐立不安,像失掉了左右手一般。第三天正要派人继续追寻时,萧何自己却踉踉跄跄回来了。汉王又惊又怒,故意责备道:“丞相也要背我逃走吗?故人如此,其他的人,还可托付么?”萧何马上说:“我与大王风雨同舟,情同手足,怎会私自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去了!只因时间紧迫,未及禀报,请大王恕罪!”

“你追何人?”汉王不解地问道。

“臣去追赶都尉韩信。”萧何回答。

“你好糊涂!我自关中出发以来,沿途至少也有十几员将士逃走,丞相并不去追,为何单去追一个无名小卒韩信?这明明是在此骗我了。”

“别人逃去一万个,也无关紧要。唯这位韩信,乃是天下第一位人才,举世无双!怎好让他走。大王如愿久留汉中,那倒用不着他;若还想夺得天下,除了韩信,无人能出其右。”萧何说。

汉王听完萧何这一番话,失惊道:“韩信真有这样的大才么?你既如此看重此人,我不妨用他为将。”

萧何摇摇头说:“这样仍留不住他。”

“那末,”汉王下决心说,“我用他为大将,他肯留吗?”

萧何一听此言,高兴地连连鼓掌,忍不住声说了几个“好”字。

汉王也十分兴奋,对萧何说:“丞相可将韩信召来,我命他为大将便是。”

萧何连说:“不行!大王既想用这位韩信,怎么能随便召入呢?拜大将须要斋戒沐浴,筑坛授印,敬谨从事。”

汉王听了大笑道:“丞相说得有理,就按你的意思办,速去准备吧。”

没用几天,萧何早把拜将坛筑好了,汉王选择了个良辰吉日,带领文武百官,来至坛前,徐步而上。只见坛前悬着大旗,迎风招展,四面列着戈矛,肃静无哗。一轮红日光照将坛,真是旌旗耀武,甲杖生威,心中格外高兴。

丞相萧何已将符印斧钺,呈与汉王刘邦。坛下一班金盔铁甲的将官,都在翘首伫望,不知这颗斗大的金印,究竟属于何人。只见萧何代汉王命,高声喊道:“谨请大将军登坛行礼!”当下陡然闪出一人,从容步上将坛。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韩信。

一个不出名的小官,如今一下子拜为大将,众人岂能不惊?偏汉王刘邦、丞相萧何却是那么毕恭毕敬,大家更感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未令汉王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伐燕收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天下,官到淮阴侯。

【评议】

从韩信的个人命运来说,没有萧何,他可能只是一名无名小卒,也许一生难以成就大事,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更不要说以后光宗耀祖成为淮阴侯。

从汉家天下来说,如果没有萧何的荐贤于汉王,楚汉相争谁胜谁负无以知晓,天下姓刘姓项无人能知?

从古代官场而言,在乱世之中,没有伯乐的力荐,就是再有军事才能也难以成为大将号令三军。当然,刘邦是个明主,与萧何的臣子关系也非同一般,如果刘邦是一位不甚通情达礼的主子,如项羽自以为是,韩信也难有大发展,就是伯乐萧何再有“敬业”精神,但刘邦不买他的账,恐怕韩信要想施展雄才大略也会功亏一篑。

5.跟对人,站准队——苏威弃官择主施抱负

一个人在封建官场能否飞黄腾达,长居官位不倒,关键的东西不仅仅是才能,也不仅仅是机遇,而是是否跟对了人,站准了队。因为主子永远掌握着下级的生杀大权!主子的得势直接影响着下级的命运!所以好主子能让下级充分展示才能、获得机遇,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也就不在话下。坏主子只会阻碍下级的发展,轻者贬为庶民,或流放;重者掉脑袋,灭九族。

【事典】

苏威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少有盛名,被北周大冢宰、皇叔宇文护招为女婿后步入政坛,平步青云。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怀道县公,又按三司级别给他配备了仪仗,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但是,所有的这些赐封,他都以身体有病为由,全部推辞不受。

苏威一直有官不做,有爵不就,而是隐居山林,以吟诗作画、讽议时事为乐。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清贫的隐士,而是在择明主,待机而动。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大丞相杨坚图谋大业,正在四方招揽人才,心腹干将高颎多次向杨坚推荐苏威,称赞苏威是个贤德之人,杨坚也早有耳闻,于是私下召见苏威。二人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苏威觉得找到了明主,心情十分舒畅,就在杨坚府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杨坚、高颎等人将准备代周立隋的事情告诉他,使他觉得左右为难。一方面,跟着杨坚,能干一番大事业,享受荣华富贵不说,还能名垂青史,这是所有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他毕竟是宇文家族的女婿,北周皇帝待他不薄。他是一个十分注重名节的人,考虑到直接参与这样的行动,恐怕会遭受他人的唾骂,有损自己忠义孝顺的名节,于是他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从杨坚府中不辞而别,悄悄跑回家躲了起来。高颎了解苏威的心情,还以为是礼仪不周得罪了他,要求杨坚把他追回来。毕竟杨坚见识超人一筹,他看穿了苏威的心思,对高颎说:“这是他不愿涉及废周立隋的事情,想置身其外,暂时由他去吧!待事成之后再召他回来不迟。”

公元581年,杨坚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征召苏威为太子少保,并追赠他父亲苏绰为邳国公,接着,又让苏威兼领门下省纳言、民部尚书的职务,官居宰相之位。因为有前面的事情,苏威心里一直不踏实,不知道杨坚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于是以退为进,上表杨坚,称自己未立寸功,不应担当如此多的重要职位。杨坚为了让他安心,特下诏褒扬他一番:“都说船大就要多运载东西,好马就要跑更多的路。以爱卿的才识和能力,完全可以多担任些职务,你又何必推辞呢?”吃了这颗定心丸,苏威才走马上任,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

良臣遇明君,终于可以干一番事业了。苏威还记得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谈论用加重老百姓的赋税来弥补国家财力的不足。父亲对此忧心忡忡,曾感叹道:“如今实行的重税之法,就像绷紧了弦的弓,不是太平盛世的办法;后世治理国家的人,不知有谁能够改用轻徭薄赋之法,让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苏威一直记得父亲的这段话,并且每每把实现父亲的愿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为官施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杨坚奏请减轻百姓的租赋徭役,一切务必从轻,好让久经战乱的老百姓有一段喘息的时间,从而稳定局势。杨坚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除去一切苛政。这一次,苏威以自己的才能赢得了杨坚的信赖,得以与高颎共掌朝政。而苏威也不负所托,尽心尽力地为杨坚服务。

一次,苏威看到宫中挂帐幔的钩居然是用白银做的,立即用严肃的口吻向杨坚陈述节俭之美的宏论,令杨坚肃然起敬,马上下令将宫中一切奢华的布置装饰,全部撤换或毁掉。在一次君臣之间的闲谈中,苏威对杨坚说:“臣的母亲常告诫臣,只要读好孝经一书,便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坚也点头称是。学好以忠孝为本的孝经,当然是皇帝所希望的。杨坚明白,这实际上是苏威变相地向自己表示忠心,于是更加信任他。杨坚曾因发怒要杀一人,苏威知道后进行劝谏,也许是杨坚真的气昏了头,根本就听不进去,还要亲自出马杀了那人才解恨。苏威看到没有办法,只得用身体挡着杨坚的去路,杨坚想绕开苏威出去,可苏威也犯了牛脾气,始终挡住他,杨坚只好拂袖退回去。过了一会儿,杨坚召见苏威,感谢他刚才的忠义之举,并对他说:“爱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不顾自身的安危,冒死劝谏君王,能有你这样的贤臣,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不久又任命他兼任大理寺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苏威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了。这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治书御史梁毗上表弹劾苏威,说他贪图官位,一人身兼数职也不嫌多,丝毫没有推荐贤能之士代替他某些职位的意思。杨坚回答道:“苏威日夜操劳,有治理国家的抱负,在他的职位上,各种工作都做得很好。虽然他在推举贤才方面有缺点,但又何必如此激烈地弹劾他呢?”又看着苏威说,“才能用得上的时候就尽力施展,用不上的时候就深藏不露,只有你和我才能做到这一点啊!”然后又对在朝的各位大臣说:“苏威若不遇上我,他的主张就没有机会实施;我如果没有得到苏威,又怎么能够管理好国家呢?在口才论辩上,杨素举世无双。但若论通古知今,吸收古人的经验帮助我完成大业,没有人能够与苏威匹敌。苏威如果处于乱世,就会做‘商山四皓’那样的隐士,哪里会轻易出来做官呢!”一席话,表明了杨坚对苏威的信任,也道出了对苏威的希望——尽力治理好国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隋朝已天下太平,万物丰盛,呈现一派盛世之象。这期间,苏威出任过刑部尚书、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与尚书左仆射高颎一起革新政治,重订典章制度。苏威做的最有影响的事情就是主持修订刑律。鉴于北周“刑政苛酷,群心崩溃”的教训,开皇三年,杨坚令高颎、苏威、牛弘等人重新修定刑律。苏威等人参照魏晋、北齐和南梁各朝的旧律,以宽简为原则,汲取其精华,删除某些严刑酷法,经过一年的时间,制定出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刑律》。由于苏威熟悉前代各朝的法律制度,因此,整个《刑律》的体例、章节、条文,几乎都出自于他之手。所以说,《刑律》的制定与颁布,苏威的贡献最大。开皇九年,苏威官拜尚书右仆射,正式升为宰相。

就在他升任宰相不久,母亲却因病去世了。苏威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感情笃厚,母亲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茶饭不思,日夜为母亲守孝,以至于骨瘦如柴,满身是疮,面目全非。杨坚听说后也很心痛,下诏劝解他:“爱卿你是大德之人,母子情深,行大孝之礼,原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有所节制,为国家爱惜身体。朕与你之间,无论是作为君王还是作为父辈,你都应该听我的话,这才是大孝之道。”不久,杨坚下诏让他回京复职,虽然他一再推辞,最终还是皇命难违。第二年,杨坚出巡并州,诏他协助高颎主持朝政。

【评议】

贤君门下必有名将。苏威能一展抱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颎这位伯乐的推荐,同时,他自己也善于观察时事,跟准了人,站准了队,弃北周宇文氏跟随了隋朝杨坚。

可见,在人生当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上司有很大的关系,跟随有美德的上司,可以顺利晋升加薪,若倒霉运跟随有恶行的上司,则前途渺茫,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故人生要想前程似锦,就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上司。

(全文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