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快捷记忆的首要步骤和最初阶段,是联系实际获得真实资料的重要过程,是快捷记忆的门户。无论是从知识,还是从课堂上或书本中获得间接知识,观察都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你的记忆水平的高低、获取知识的多寡,从而决定你学习成绩的优劣。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对学校中的“差生”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观察能力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几千名中小学生的研究统计也证实。无论学习哪-种知识,学生不会观察、观察能力差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使你的记忆力惊人,学业快速进展,你必须学会观察,增强观察能力。
一、婴儿原则:记忆惬意又不枯燥
冰心说:
真理
在婴儿的沉默中
不在聪明人的辨论里
冰心是对的。
婴儿,在沉默中倾听着世界,观览着世界,发现着世界,也愉悦着世界。
婴儿,是真理追求者,最佳学习者的化身。学习者应是朴素的。所谓:“虚怀始能交友,素心方许读书”。自然,没有比婴儿的心境更朴素的了。婴儿睁着明慧的童眸,不拒绝把一切的真实看在眼里,未经伪化的矫饰,未经偏振的处理,未经……
有一幅婴儿的艺术照片:小东西仰卧着,用小手扳着自个儿的两只脚丫,拿十趾当作“计算器”,嘴里数着:二五一十。婴儿处理“难题”就是这样地“不拘一格”!
这是可贵而又可爱的“婴儿原则”。
是“一团火”,也要摸一下,触一下,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温热”、“灼烤”、“炽烈”,这是婴儿的皮肤感受原则。婴儿处理未知的事物就是这样勇于实践!
婴儿体态稚拙,可爱出奇,是因为他们不避讳天生的滑稽,与生俱来的幽默,保持了求知的真,未带功利,未带面具。
婴儿沉默着,接受着真理的启迪和智慧的洗视。然而,婴儿大多不忌真理的表现方式,即使面貌荒唐也罢,大谬也罢,以至离奇也罢,婴儿也都不致“因态弃友”。
我们如能在不断地记忆求知的同时,又能不弃去可贵而又可爱的“婴儿原则”;若能在重新审视自己,再入学习队伍之际,找回这“婴儿原则”,想必记忆不再枯燥,而是十分惬意。
二、学习始于感知,善于接受挑战
知识进入大脑的途径只有五条,即通过五个感受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很明显,幼儿通过所有的这些感受通道进行学习记忆,他们每天都在无形地记忆着。他们四处爬动、攀行、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进行记忆学习。他们喜欢试验、喜欢创造、喜欢探究事物,而且乐于接受挑战,并且能够模仿成人或比他们大一点的儿童。
新西兰的教育专家杰罗姆·哈蒂更说“身体的、运动的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譬如阅读写作、算术和音乐。他说:“没有运动的学习记忆,很简单,脑部就不会发育,而特定的运动方式使整个脑部串起来了。”
在当今信息社会,一个只有通过学习或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快速积累有用的知识,于是外语成了人们迈向异族他乡的桥梁。但是,如何学好一门外语却难倒了不少成人朋友。
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是语言天才--试想想他们在三岁前学习说英语的能力。如果生在使用两种语言的环境里,他们就学会两种语言,如果生在三种语言的环境里,就学会三种。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甚至这样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孩子靠的是什么来达到如此神速的学习效果呢?他们靠的是感觉,他们从他们所有的感官经验中记得最快,学得更好。
糟糕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我们一直在接受“正规的学业教育”,没有机会获得妙趣横生、经历丰富的学习。在我们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的乐趣没有了。在学习中,我们忘却了知识进入我们大脑的五条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甚至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习始于感知。
在学习中,我们对“有字书”与“无字书”的感知,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但基本的心理成分则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1、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看见苹果,产生颜色感觉,通过舌头品尝产生味的感觉,通过手摸产生触觉等。同时,感觉也反映有机体本身的活动状况,例如,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觉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等。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直接作用,二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还因为,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2、知觉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例如,我们感觉到苹果的颜色、香气、滋味、平滑、硬度和温度等等,在综合了这些属性的基础上,便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我们对苹果的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3、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的合称。通过感知,能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取得各方面的知识,也始于感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任何知识的来源,也始于感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三、快捷记忆离不开观察
想快捷地记忆离不开观察。理解和记忆间接经验,需要以观察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称观察为“理解是记忆之母”。获取直接经验更需要观察。“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看花开”。写作有赖于观察,学习数学、数量关系式和空间图形也要依赖认真观察。
获取知识要靠观察,印度物理学家拉曼提出“拉曼效应”,证明海水呈蓝色是日光散射的结果,这是他从观察海水开始研究出来的。
发现创造也要靠观察。学者伯特罗说,真理存在于我们之外,只有观察才能发现。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凯卜勒发现行星运行规律,都是长期观察的硕果。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所以,巴甫洛夫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
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说:“我的唯一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观察是感知的高级形态,感知的核心智力因素是观察力。
1、感知与观察力
什么叫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知觉,是感知的高级形态。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称为观察力,或者说,观察力是观察活动的效力的表现。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8岁时到教堂去做礼拜,他对礼拜并不感兴趣,却看见了挂在神像前的铜灯摆动,他发现,吊灯摆动的距离在慢慢地变小(振幅减小),但其往返所需时间却看不到相应地减少,从而发现了单摆等时性原理,即单摆摆动周期和振幅无关。吊灯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其他人对此熟视无睹而伽利略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呢?其原因是他的观察力强。
既然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加的知觉,那么,也说明了感知与观察力的关系。
感知与观察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人在知觉事物时,有没有预定的目的方向性,可把知觉分为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态,因观察不是消极地注视,而是一咱有积极思维活动参加的“思维知觉”。而观察力就是在这种“思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试想,一个闭目塞听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观察力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让成人受试者呆在特殊结构的实验室内,把他的各种感知全部遮断,这样,受试者起初产生幻觉,不久则对环境的兴趣完全消失,甚至产生身心异常症状。由此可见,观察力是不能离开感知活动而独立存在的。观察力是在感知活动中形成的,但不能说观察力就是感知。比如,一般人看电影很难说是在进行观察;如果一个电影评论家为了评论的目的去看电影,那才叫观察。前者是一般的感知活动,后者则是有目的的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可以这样说,观察力是感知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固的认识特点,而不是感知过程本身。
2、观察力在记忆中作用
我们把智力发展较高的人称为聪明人。聪明就是耳聪目明,聪是指耳朵的听力强,明是指眼睛的视觉能力强,聪明实际上正是指人的观察力。观察力对人的知识获得具有重大的意义。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习较差的原因是观察能力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小学一、二年级3752名儿童中,发现错字率达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细致,对整个字型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字的占88.21%。也有人在初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46.6%的错别字来源于对细节部分的观察不细心。
观察力在记忆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观察是快捷记忆的重要环节。
观察是快捷记忆的一个首要步骤或最初阶段,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源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书本中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知识,要理解掌握这种知识,必须记住丰富的有关感性材料。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直观的教学形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以感知实际事物为特点的实物直观,如演示实验、观察标本、进行实验、实际测量、调查访问等;又比如,通过对实际事物各种模拟品的感知的模象直观,如观察各种图片、图表、照片、模型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所有这些如果观察不深入,理解就缺乏必要的素材;观察不仔细,印象就会含糊不清,难以记忆、巩固;观察不周到,容易使不正确的地方被掩盖,发生错误,正如伯特罗所说:真理存在于我们之中,并且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就是他不辞辛苦、深入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全面深入地进行观察的结果。有的人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作文时老是干巴巴的。如有个学生游览了万里长城回来,写篇游记,反复写了这么几句:“万里长城非常长。”这是没有深入观察和发挥想象力的结果。
(2)在观察中培养了观察兴趣,促使我们创造性的学习。
科学家认为,细致的观察能使人产生设想引人去创新,促使人去探索未知,去创造性地求知。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通过不断地观察实践更激发了对自然观察的兴趣,正如他儿子在谈到他时说的,达尔文具有一种捕捉例外情况的特殊天性。某校一生物课外活动小组8个人,在老师带领下常去观察大自然的风光、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培养了观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将来要当生物学家的志向。
观察得来的社会、自然的现象,又促使人去寻根究底激发探索精神。科学家巴斯德在观察引起酷酸发酵的细菌运动中,看到接近滴液边缘时,有机物停止了运支。从这一点出发,他认识了没有氧气生命也能存在,进而阐明了发酵是一种代谢过程,通过这一代谢过程,微生物从有机物质中得到氧气。广西一个学生,为了观测气象,在家里养了泥鳅,自制食盐晴雨纸,坚持观测226天,基本上掌握了晴雨纸与天气变化的规律。这样,他更热爱学校气象哨的工作,坚持在课外挤出的时间抄气象资料,搜集有关气象的民间谚语,访问老农学习管天经验,终于写出了“刻苦学气象,为革命管天”的好文章。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写道:勇于求知的人决不至于空闲无事……我以观察为生,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相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我们现在仍然需要孟德鸠的这种观察精神。
(3)准确的观察力是纠正错误理论的重要根据。
读书并不是对书本言听计从,从人们对客观世界上的认识而言,“信”总是相对的,“疑”是绝对的,我们获取知识也要遵循这条规律。学则生疑,知则生疑。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19世纪法国青年学者波拉德,就是对取碘实验中出现的褐色带有臭味的液体产生了怀疑,促使他去探索,最后发现了溴。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创立了崭新的“日心说”。这些事例说明: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改革,总是从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开始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察是检验错误理论的重要根据。我国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发现古书对人体脏腑记载存在一些问题。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他在河北省滦州稻地镇行医。那里流行小儿瘟疹和上痢疾,死亡率极高,贫苦人家的小孩死后,大多用苇席裹着,草草掩埋,尸体常被狗扒了出来,破腹露脏的尸体,每日竟达100多具。王清任不避污秽,每天到荒郊坟地里进行观察,一连10多天,共观察了100多个小儿尸体。后来,他又几次到刑场去观察死尸。经过40多年观察内脏的真实情况,绘制了25幅图,并把古人画错的图一起收入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一书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改书的。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一位医生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药方,其中用了一种叫防葵的药,没想到病人吃后很快就死了。又一次,有个医生给一位身体虚弱的病人开了一味叫黄精的补药,结果也中毒身亡。李时珍把上述两例病人的药方和药书对照,似乎无可非议。但为什么病人却死了呢?他对药书发生了怀疑。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药书上把形态相似的防葵与狼毒、黄精与勾吻混为一谈了。狼毒和勾吻都是很毒的药,把它们当成防葵和黄精,那还不毒死人!李时珍同时还发现了药书中的其他一些错误。于是,他花了30多年工夫,考证并修改药书。写出了《本草纲目》。
(4)敏锐的观察力是捕捉机遇的重要心理条件。
在观察和实验中偶然发现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新现象、新事件,人们称之为机遇。意外的机遇给我们提供了从偶然性背后找出必然性的条件。在科学研究和学习中应重视并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由于机遇而引出的新发现是很多的。在物理学中发现电流的不是物理学家而一位解剖学家。1780年,意大利医生、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过程中,偶然地观察到,在放电火花附近或在雷雨来临之际,与金属相接触的蛙腿会发生痉挛。这使他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又做了其他一些实验,终于发现了电流。在化学方面,1774年8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得到了一个直径一英尺的大骤光镜,在闲玩中用来聚集日光照射各种物质,当他照射氧化汞时,发现放出的气体能助燃,氧气就这样意外地被发现了。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谈到由于机遇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机遇在学习中也是存在的。金属粘合剂的发明是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事”的结果。日本久留米工专的两个学生做毕业论文实验。本应用烧瓶将氯化橡胶和环化橡胶溶解在甲苯中,有个学生错把前两者与PE(聚酯粘合剂)混合,意想不到,失误却带来了一种性能良好的金属粘合剂。
对待机遇问题,一方面不能把机遇这种非常规方法完全排斥于一般方法论之外,否定机遇的作用;另一方面不能过分夸大机遇的作用,以为科学发现全凭运气。由机遇导致新的发现,有赖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结合。主观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了它才能捕捉到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因为机遇的偶然性使得某些现象往往在人们意料之外出现,有时甚至是一瞬即失的,如果不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就很难有幸抓住机遇。
四、树立良好的观察品质
良好的观察品质是你学会观察应该努力的方向。
1、观察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区别一般感知与观察的重要特点,没有明确目的的感知是一般的感知。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的感知活动,才能算作是观察。
观察目的性,要求在观察时做到:有明确的观察对象、观察要求、观察步骤和观察力法,以保证观察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你在学习中的实验观察,有的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有的是为了验证新知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要想取得好的观察效果,就必须按照老师的指导和教材的要求,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使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主要对象上。
目的,使你观察时有所指向。
2、观察的细致性
在识字过程中,有时两个字的形状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天”和“夭”,“抡”和“抢”,“准”和“淮”等,有些孩子往往容易把它们认错或写错,而家长或老师却常常责怪孩子思想不集中。以为只要思想集中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其实,这正是孩子观察能力差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些孩子观察不仔细,不能察觉其中细微的差别。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哪怕有一点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幼年时,家中院子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牡丹、山茱萸、款冬等,这是父亲为了研究药草而栽培的。孩提时代的李时珍常常跟在母亲后面,为这些花草浇水,一天几次地蹲到花盆旁耐心地、细致地察看它们怎样抽条,怎样长叶,怎样开花。这些花草的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当他看到一种新奇的花儿开放时,会情不自禁地大叫:“开喽!爸爸的花开喽!”
正是李时珍这种观察细致的严谨作风,使他纠正了古代药草书中很多错误的记载,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
仔细,是学会观察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观察能力高低的基本条件。
3、观察的准确性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夫,并非-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双自己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等,博物学家能-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自以为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名牌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牛顿在孩提时代,对各种事物都喜欢仔细观察,而且都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夜晚,牛顿仰望天空,观察那些眨着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月亮,想弄明白它们都在天空转动却为什么不相撞呢?刮大风了,人们都躲进了屋里,牛顿却冲出屋子,独自在街上行走,一会儿随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他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以及它们之间有何种本质的差别。
像牛顿那样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也能通过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有的孩子写作文“我的妈妈”时。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些现象,还能通过这些现象发掘出妈妈的内心世界来;有的孩子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那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准确,是学会观察的根本,也是体现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4、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比如,李时珍在古医书上看到巴豆是泻药,于是治病时总把巴豆作为泻药使用。可是,有一次他在治疗腹泻症的过程中,试着给溏泄患者以少量巴豆,结果奇迹出现了:巴豆不仅未致泻,反而止住了腹泻。于是李时珍对巴豆的药性进行了全面观察,发现总体上讲,巴豆是一种泻药。但对某些特殊的病症。它又是-种止泻药。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一般观察事物比较全面。比如,有的孩子观察一个人时,不但看到了他高高的个子、潇洒的神情举止、黑亮的皮鞋、笔挺的西服,尤其注意到了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观察能力较差的孩子,竟然对他们天天碰到的那些最一般的东西没有明确的概念。比如,这些孩子观察室内的花草时,虽然能叫出花和叶,但不能指出茎和根;细看鸟的图画时,他们能指出鸟有头、喙、翅膀、尾巴、腿和爪,但决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说出颈和躯干是鸟的身体的两个部分;甚至在描述平时极为熟悉的锅时,大部分孩子只能发现它有锅盖和把手,只有观察全面的孩子才能说出它有锅底……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要求。
5、观察应善于抓住特征
有个孩子在一篇题为《母鸡》的短文中写道:“我家老母鸡可好看了,头上戴着一个高高的、红红的鸡冠,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美丽的衣服……”
你能说这个孩子不注意观察吗?他对家里养的鸡的外形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他没有留心公鸡和母鸡各自的特点,将公鸡的外表给母鸡安上了。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抓住每张脸的主要特征,从而区分出-张张不同的脸:瓜子脸、圆形脸、国字脸。
一般孩子只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比如。让孩子观察玻璃杯和瓷杯,很少有孩子说出它们是圆的、玻璃杯是透明的等特性。
特抓住特征,是学会观察的关键。
6、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敏锐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容易发现的那些东西,既能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能察觉出事物比较隐蔽的和稍纵即逝的东西。比如苹果坠地、水蒸气冲动壶盖。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牛顿和瓦特观察到了,从而对发现万有引力、发明蒸汽机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杭州14中学的学生刘晓华,有一天经过西湖边时,忽然听见火车的叫声,于是他仔细观察四周,发现浓雾弥漫,空气中充满水汽。他想列声音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而远,认为今天能听到火车声是因为天气异常引起的。他进一步作出了当天会有暴雨的预报。果然那天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个中学生能从火车的叫声中推测出暴雨即将来临,正是他准确、敏锐观察的结果。
观察的敏锐性是与一个人的经验、知识相联系的。刘晓华之所以能从火车的叫声中推测出暴雨即将来临,是因为他知道,声音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雾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过多、湿度增大的结果。可见,良好的观察力是和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分不开的。一方面,观察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另一方而,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是我们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因素。
观察的敏锐性是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密切关系的。兴趣可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达尔文在探测山谷时。对有明显痕迹的岩石、耸立的巨砾等地质现象视而不见,只是对各种生物的观察非常敏锐。
7、观察的思维参与性
思维参与是指良好的观察要与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观察力越强,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驰骋;而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观察就可以更加深入,发现别人不易观察到的事物。阿基米德在浴池中洗澡悟出深懊的道理,发现了浮力定律,那时他的头脑中早已在思考金冠里的含金问题了。哈雷彗星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世纪发现的。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它进行了观察,从公元前613年到1910年的2000多年中有31次记录,可惜我们的祖先没有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考,而失去了这一重大发现。
观察的思维参与性就是强调提高观察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才能使我们及时地把握住观察到的客体的意义。很明显,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思维的观察,我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只能是片面的、零碎的。
五、培养你的观察能力: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观察能力的增强,只能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在实际中进行训练才能真正获得。
1、观察的目的性训练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是观察效果的首要保证。观察的目的性是观察力训练的最基本内容。
(1)任务法
未经过训练的人在观察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东看看,西瞧瞧,容易受不相干事物的干扰,忘记了观察目的。因此,在观察训练的初期,在观察活动之前,应适时地给自己或训练对象提出一些要求,下达一定的任务,确立一定的观察目的,使观察有计划地进行。比如,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有什么变化?等等。
任务法是比较常用和易行的方法,它有利于观察计划的顺利实现。
(2)列项划勾法
列项划勾法是任务法的进一步深化,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性。
在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后,可以给自己列出一个围绕观察任务的项目表,恰似上街购物前的“购物提示”,它能够促使训练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相关内容。
列项划勾法在每一次观察结束后,实际已保留了较完整、较全面的观察记录,故而实际上也是养成观察摘记习惯的良好开端,有利于观察知识的积累和观察自觉性的形成。
2、观察的准确性训练
观察的准确性是确保观察质量、增强观察力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围绕观察的完整性和有序性来展开训练。有助于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1)中心单元法
所谓中心单元法,即围绕某-观察对象或内容开展-系列观察活动,以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例如,观察种子发芽成苗这一过程,围绕种子怎样发芽这-中心,设计出-系列的观察活动。比如什么时候种子长出根?什么时候张开瓣?叶子什么时候长出?颜色怎么样?每天需浇多少次水?
中心单元法贵在围绕“中心”坚持下去,否则无法获得对事物的完整印象和深入了解。
(2)边缘视觉法
所谓边缘视觉法,就是先保持固定的目光聚焦,凝视正前方,同时又用眼观望四周,但不是以头的扭动或转向带动目光去看,而是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原来,在人的视觉敏感度很高的中央视觉区外缘。还有一块很大的、相对来说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视觉区域,叫做边缘视觉。而人的视网膜上。只有-小部分处于敏感的中央视觉区,其余则都在边缘视觉地带。因此,对边缘视觉的开发和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视觉的感受力范围和感受性程度,对视觉完整性和准确性训练大有帮助。
边缘视觉非常具有开发价值,它能使观察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敏感,而且也善于捕捉他人易忽视的细节或事物的某些特征。比如,从杂乱无章的复杂环境中选认出自己所找或选认的事物,靠的就是边缘视觉。一个边缘视觉良好、观察敏感度高、对汽车有浓厚兴趣的人,能对身边飞驰而过的汽车准确地说出车名、车型及车子的显著特征。
在进行边缘视觉训练时,注意既要看清事物整体,又要把视觉敏感的中央区对准需要进行细致观察的部分,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要抓住关键和要害、-目中的。
3、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的训练
观察事物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重点观察,以便对被观察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观察时善于抓重点,才能较为迅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比较事物间的差异和联系,对观察对象的记忆力、判断力等才会逐渐增强。
(1)主要特征法
所谓主要特征法,就是观察事物时,认准被观察对象的主要现象和特点。这是针对一些人在观察时通常分不清观察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或者总是注意那些有趣的、奇特的、自己喜爱看的现象,而忽视主要内容而言的。
比如,观察一只乌龟,如果问“乌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可能不少人会说乌龟有两只小眼睛、短尾巴、四只脚和身子藏于甲壳中,其实不对。乌龟的背壳、四只脚、两只小眼睛和短尾巴等这些特征都是其他许多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而非乌龟所特有,乌龟背壳的硬度、形状、花纹才是观察的重点。
再如,观察一只公鸡,观察重点是什么呢?应该是鸡冠和羽毛颜色、大小,因为这是公鸡与母鸡相区别的特征。观察一只鸭子,重点自然应放在脚蹼和羽毛的不湿水性上,因为这是鸭子区别于鸡的重要特征。
(2)个体差异法
所谓个体差异法,就是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抓住其个体特征。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和杨志,同样是军官,同样是被逼上梁山,而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和两种性格,这就是个体差异。
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个体,这些个体除了具有同类事物的类别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其个体特征。因此,要使观察深入、细致,必须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必须抓住事物的个体差异。
相传,大文豪福楼拜在向年轻的契诃夫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要求契诃夫每走过一个大门时,观察每一个守门人,并把他们记录下来。福楼拜说:“我要你写每一个守门人,就是让你找出这个守门人和其他所有守门人的不同点,他的面貌、他的眼神、他的动作都是他所独有的。我让你记录每一个守门人,要让别人能从所有守门人中一下子找出他来。”福楼拜的话道出了观察中“个体差异法”的实质内容。
4、观察的思维参与性训练
有效的、真正的观察是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所以,观察的分析力、思考力训练是提高观察的思维参与性的必经之路。简明地说,观察分析力、思考力包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1)追踪法
追踪法又可称为间断观察法,即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间断的、反复的追踪观察,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对类似情况作出准确分析和判断。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情况。
追踪法的成功实施要靠注意力的长期稳定来实现,而注意力所指向的并不仅仅是观察活动这一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是观察对象变化发展的规律。
因此,运用追踪法进行观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运用大脑,经过筛选、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符合规律的客观认识。
(2)破案法
破案法就是从某一观察现象、线索中的疑问之处入手。进行探索性的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瓦特偶然看到暖瓶塞被顶开掉到地上了,他想,暖瓶塞子为什么会被冲开?是什么把它冲开的?它究竟有多大的冲力?瓦特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观察、分析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再如,一名叫焦涤非的小学生在跟其父到铁路边散步时,发现铁轨是一节一节地连接在一起的,他想,为什么不用-根长长的铁轨,而且还在连接处留下一道道缝子呢?于是他问父亲,其父答道:“因为钢铁会热胀冷缩,如果用一根长长的铁轨或接头处不留缝隙,那么铁轨在炎热的夏天就会膨胀变形,火车就会出轨。”焦涤非听后,仍疑惑难解。于是其父只好说:“若不信,可以自己测量。”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他通过观察、测量发现,温度在变化,铁轨接头的间隙也在变化。早晚与中午、春夏与秋冬都有变化,而且很有规律。气温每下降11℃,间隙就增大1毫米。经过近一年的观察,焦涤非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同时还写出了铁轨热胀冷缩的观察报告,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优秀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年的观测活动,他不仅掌握了中学阶段的物理知识,而且对观察和自然科学实验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3)求同找异法
求同找异法就是认真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其与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能力。例如,对蜜蜂进察,必然会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触角和善于舞蹈的多条足,由此引发出观察蚂蚁、蜗牛、蜘蛛等动物的兴趣。在观察这些昆虫家族时,会发现这些昆虫有的有触角且形状和大小多种多样,有的没有触角,有的有翅膀,有的有甲壳(如瓢虫)。运用这种求同找异法比较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的积极性就会自然产生。
六、常用的学习观察方式
学习活动中的观察和科学观察不同,学习观察的过程是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并对已有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而不是像科学观察那样,在已知的基础上去寻求并发现新事物。学习观察的方式有很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长期观察法
长期观察法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对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这是观察力强弱的一种表现。因为客观事物有自己发展的过程和周期,周期长就决定了观察的长期性。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了解雄桷蚕蛾是如何寻雌蛾交配的,整整观察了6年;还观察了隧蜂30年;观察了蜣螂40年。又如学习气象知识,长期坚持观测天气等,也属于长期观察法。
正因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周期有长短之分,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对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较短时间的观察。比如,学习天文知识时,观察某一次日食或月食现象;学习物理、化学知识时,观察一些实验现象等。这些观察方法叫做定期观察法或短时观察法。
2、重复观察法
重复观察法是指多次观察同一事物或现象。以求得所获知识的精确性和深刻性,避免似是而非、以假乱真、纰漏丛生。对有些事物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需要反复多次观察、认识。比如,有些事物的发展特别突然、迅速,而我们观察的速度却跟不上事物变化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复观察。另外,由于有的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观察不深入,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忽视对主要现象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复观察。比如,中学老师做氯气的化学实验,点燃镁条,引起反应,发生爆炸,将瓶口的塑料片向上弹起,有的学生只注意看镁条燃烧发出的强光,或强光照得来不及看集气瓶中发生的反应。这样只好重做实验、重复观察一次。重复观察法在科学研究中也是经常使用的。
3、比较观察法
比较观察法是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找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以获得清晰的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例如,比较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掌握各自的特征。在学习动物学时常用比较观察法。找出前后两类动物之间的不同处,从而明确不同门、纲动物在进化上的位置,还可以找出不同门、纲动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而明确这些动物之间存在着的亲缘关系。例如,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心脏进行比观察,就可以从心脏的构造上看出进化的趋势。
4、间接观察法
在观察方法中,还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之分。直接观察是指以肉眼为主的观察,这在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作用。间接观察是指通过仪器对事物的现象或过程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方法很重要。因为人的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赫兹范围内具有一定音响强度的声波。在此频率之外,或在此频率之内但响度不够的声波,人耳就不能感知到。另外,人的感官观察的精度和速度也受到限制。因此,观察仪器的发展,为人们的观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每次观察仪器的发明或改进,都推动了人类认识的深入发展。例如,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揭开了微观生物世界的秘密,导致了细胞学说的建立;由于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增加了对宇宙的了解。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力,必须掌握观察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5、隐蔽观察法
这是在社会学学习和研究中常采用的一种观察方法。隐蔽观察是为了避免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指的是人)的影响,使观察对象在自然、放松的正常活动情况下成为观察者的观察对象,以保证观察的真实性。比如,西方的一些学者在监狱、精神病院或军事训练地点进行研究时,常把自己扮作一个真实的囚犯、病人或受训人员进入这些环境中。心理学家在做一些心理实验时,也常采取隐蔽观察法,观察者通过一些间接观察设备,如单向透光玻璃、潜视镜或摄像电视等来间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