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六章快捷记忆法的基本技巧

一、有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努力能增加记忆的方法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很想增强自己的记忆力,然而,是否有天下掉馅饼的事,不经努力就能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呢?

首先从遗传作一番考察。有些人说脑子灵活不灵活是由遗传决定的。如此说来,要是父母的脑子不灵活,我们又不能任意选择父母,那就只能仰仗先天的遗传了。

那么,有没有依靠后天增进记忆力的方法呢?就此,世界各国进行过种种实验。密执安大学的麦康内尔教授曾反复对水中生活的低级动物涡虫给予光和电刺激,涡虫因受刺激而蜷曲身体;过不久只给它光刺激,它也蜷曲身体,然后利用涡虫相互为食的习性,让别的涡虫吃掉只受光刺激就记得蜷曲身体的涡虫,于是别的涡虫也同样只受光刺激就会蜷曲身体。由此可以看出,涡虫把记忆当作食物加以吸收,从而已经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可是人类能像涡虫那样,可以从食物当中来吸收记忆吗?以为有可能,而且实行过的,那是非洲和新几内亚的“吃人人种”。他们最喜欢吃的是其他部族的酋长和祈祷师。其理由是酋长和祈祷师的头脑和记忆力非常优异。

对人来说,记忆并不是从食物中可以直接吸收的。因为消化酶可以把留下了记忆痕迹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分解为氨基酸之故。这对人类,也许是幸运的。我们尽吃牛肉和猪肉,若是我们脑子的功能变成牛和猪那样,那可怎么得了!

靠食物不行,依靠注射的方法又怎样呢?这可以不破坏记忆物质,把它移植过来。给蜗牛注入核糖核酸已经实验成功了,也有用鼠实验成功的报告。

靠注射移植他人的记忆物质,或移植脑的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但还没有成为现实,这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对于核糖核酸就是记忆物质的这种看法,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日益增多。

最后,如移植行不通,是不是还有增强记忆的药物呢?至今利用鼠类进行了种种实验,证实了确有增进一些记忆的药物。

据说在比利时发现了能够显著地增进记忆力的药物。那是用脑下垂体制作的名为后叶加压素的物质。切除了脑下垂体的老鼠,就失去对危险的记忆,但注射后叶加压素之后,记忆又恢复过来。还曾对因交通事故而丧失记忆的人做了实验,给他做了5次脑细胞荷尔蒙和后叶加压素鼻孔喷雾实验,效果也很显著。据说这个人的记忆完全恢复,能从头述说出事故的经过。此外还做过别的恢复记忆的实验,不过这种药物不光有积极作用,还有使人心慌的副作用。如果没有副作用,那才是我们的理想药物。

以上探索了不经努力而能增进记忆力的方法,结果并没有发现安全而又有效果的东西。给我们剩下的捷径,还是扎扎实实地努力掌据按照脑生理学、心理学的既有规律建立起来的快捷记忆法。对我们人类来说,大概还是稍稍付出点辛劳,比不做任何努力要好得多。

二、记忆不在天生,谁都能够增进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什么:“我生来记性就不好”,“上了年纪,健忘了”。这是因为学生时代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过分了呢,还是现代人的信息过多了呢?很多人的记忆情形颇为复杂。

可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很了不起的记忆力。而且这种能力,如果运用得法,甚至能够维持到年迈。

记忆的项目,并不都是实业上的数据和资料,以及不断会晤旋又分手的人的姓名。不善于记忆数字和人名的人,不拘老少,对于股票价格、好莱坞的明星、赛马的名字、演员、棒球选手,却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谈起这类事情来滔滔不绝,这种人多得很。

当然记忆力在个人之间是有差别的。A君一次听到的东西,可以无误地记忆若干年;B君早晨听到的事,到晚上就忘光了。上了年纪就健忘,这种倾向也是事实,所以,应该从大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成果的角度把不同的人们的记忆力提得更高,维持得更好。

把脑子这部机器都充分开动起来的人是没有的。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脑力,只占全部脑力的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记忆法只是把这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的“一”,变作“二”而已。因为这种脑运动是有意识的、人为的,如能经常作这种脑运动,就可防止脑子老化。

小寺幸作先生,是一位年近90的老人了,对要求有高度记忆力的魔术,他从60岁左右才发生兴趣。现在他的上演节目之多,实在惊人,以至有名的魔术师都到他那里求教。

即使需要相当复杂程序的魔术,小寺先生也能即席表演,特别是应用数字原理的节目,是他的拿手。以熟练技巧为主的魔术,即使程序有差错,还可以用技术来遮掩,但数理方面的魔术,哪怕是一个程序有差错,就根本演不下去,也就是说,小寺先生完整地记忆着他那众多的上演节目的程序。

然而,小寺先生并没有天才的记忆力。他记性好的秘密,固然在于他有独特的记忆方法,但也在于他反复练习。由于他不断地在各地研究会和讲习会上作技术表演,所以到任何时候都能完全记得住。有句挖苦话:“老人说自己健忘,那就是他忘记了自己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健忘。”总之,记忆力是能够增进,也是能够保持的。

三、了解记忆的三个阶段:识记、保持、重现

要学习好快捷记忆法,必须了解记忆的三个阶段,只有了解了这三个阶段的规律,才能轻松快捷地记住所有要记的信息。

第一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将信息留在脑中,这叫作“识记”。第二阶段,就是把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加以保存,称为“保持”。第三阶段是,在需要的时候,把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即是“再认或重现”。只有完成这三个阶段,才能称之为名符其实的记忆。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通过眼、耳、鼻、皮肤这些感觉器官,不断地往脑子里送信息。在这个阶段里,遇到要记忆的事情,必须尽可能清楚地把痕迹刻在脑子里,迷迷糊糊或被其他事物分散了注意,那只能在脑子里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迹。第一重要的是抱着一定记住它的愿望,集中精神,加以牢记。

即使短时间可以记住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也会消退下去,不久甚至会忘得精光,及早的复习对于保持记忆是必要的。

在这个保持阶段,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其内容有时会发生变化。愿望、爱憎、新的经验等等,都会给记忆带来微妙的影响。

如详细地考察再认、重现阶段,按程度又可分为3种,即脑子里纵有信息的痕迹,却忘得一干二净,这叫作“遗忘”;不经暗示就想不起来,但却能从许多东西中辨别出已经识记过的东西,这叫作“再认”;还有不需任何帮助即可想起的,这叫作“重现。”

如联想到记述式的测验难,选择式的测验比较简单,就会懂得“重现”是非常困难的,而“再认”则不存在一时想不起的这个问题,因此比较容易。

但是,在记起时如不能沉着地正确地提取出来,有时就容易与其他记忆相混同而出现错记,此点必须注意。

如果你想提高记忆力,就必须重视这个“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的各自的过程。要想在脑子里清楚地刻印上,保持又完好,还能有完美的重现能力,不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是不行的,因为记忆这种东西是极为主观的,以自己为中心的,所以对记忆对象的某一部分接受过强,或只接受便于自己接受的部分,就会出现忽略其他部分的情况,在审判中目击者的证词等等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正确的再认与重现,首先来自对客观识记的训练。

四、快捷记忆法的要领:掌握诀窍和加强训练

在剧场和电视节目里看过快捷记法表演的人一定很多,这种表演可与魔术媲美,它往往使观众惊讶地喊出“嘿”。这一类的记忆法是这样表演的:

首先在舞台的中央放一块大黑板,在黑板上面写上1-30或50的数字。然后给表演的人蒙上眼睛。让观众在黑板上写的数字当中任意说出一个数字,接着随便说一样东西的名称,如地名、人名、物名。表演者一边做着奇怪的手势,一边当场把这些全部记下来。

比如,观众说“7--飞机”,助手就在黑板上的“7”字下写上“飞机”两字。观众说“5--柑橘”,助手就在黑板上的“5”字下面写上“柑橘”两字。这时表演者作记忆的样子。就这样,把所有的数字下边都写上词语。

待全部写完之后,让观众说自己选的数字,表演者立即答出该数字下搭配的词语。如观众说7,就答“7,飞机”,观众说5,就答“5,柑橘”。就这样一个一个地答准,一直答到30到50是什么。

待观众发出感动的“嘿”声后,又伺机追问下去。如“30、29、28……”或“3、2、1,表演者说30卡特总统,29箱根山,28布鲁寐尔……3火柴,2相思病,1赌博……”。答完之后,让观众把数字和词语倒过来问,表演者也能全部说中。

用于表演的记忆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记忆几百几千位的数字;把掺乱了的一副扑克牌,在仅仅几十秒之内记住它的顺序……

前面说过的世界闻名的哈利·罗莱因先生,他能在会议席上,把在场的500人的人名和脸面一次记住,曾使人们大吃一惊。他让大家把20位的数字用各种语言说20个,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都无妨,他当场就能记住。指出第几号时,他就把那个20位数用指定的语言对答如流。

炫耀这样的表演,演员就会被视为天才。有这样的技法,人们就会羡慕地说:“有这门本事,语文、数学、法律……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据了解,罗莱因先生决不是什么奇才、天才,他只不过掌握了诀窍,训练有素罢了。

而且这种技术决不是单纯为了表演的,它对实际生活起重大作用。学习语文,记忆人名自不必说,在记忆讲演、致词的顺序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应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只有记忆法,才是一切智力活动的源泉。

(1)表象是一切记忆的开始

快捷记忆法的最基本点,就是通过物象记忆事物。

识记东西的时候,比方说要识记“电视机”时,只去记电视机这3个字是不行的,必须在脑海里浮现出电视机这件物品的物象才行。记英语单词Coin时,不只是记“硬币”,必须在脑子里描绘出百元币的物象。

浮想物象,就像在头脑中张开银幕摄像一样,看着文字,听着词语,当场就向这银幕上描绘物象通过不断地练习,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容易把所见所闻的东西的物象印进脑海里而保存下来,哪怕是时间很短。

试以下面的词语作浮想物象的练习。

1、书 2、花 3、纸烟 4、眼镜 5、汽车 6、女人围巾

7、表 8、圆珠笔 9、电车 10、领带

那么,怎样浮想物象呢?

浮想物象的要点就是尽可能在脑海里把识记的对象变换成具体的物。从纸烟这两个字,就想到自己经常吸的“可口第七”;要是“领带”,就想自己所喜欢的;“女人围巾”就想女人常围的那种水珠式的--这就是诀窍。

单单去浮想一般的物品,印象浅,难记忆。更换成自己身边的东西就好记了。

另一个诀窍是,用夸张物象的方法,在头脑中描绘圆珠笔时,如浮想实物那么大的物象,印象就不深。要在脑海的银幕上把物象扩大化,如果是花,就想它不是一束,而是一片花圃,这样才能收记忆之效。

在碰头会或说明会上,与其作这样那样的详细的材料汇报或工作说明,不如用表、图、照片来说明,更容易理解些。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因为这样做容易在脑海里刻上具体的物象。

(2)把抽象具体化

像恋爱、悲伤、真理等这样抽象的东西,都不能如实地作为物象浮现在脑子里的。那么,怎样才好识记呢?把它们变换成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加以想像就行了。看了“恋爱”这两个字,就把自己怎样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浮现出来,若是没有恋人时,暗中把对自己有意的人当作恋人就可以了。连意中人也没有,就假定张柏芝或刘德华,是自己的恋人。

“悲伤”又怎样识记呢?你想想你自己受到的打击,例如亲人的亡故、失恋等就记住了。

至于记“真理”这个词,则需要花费点心思。由真理这个词所联想的内容太多,也容易因人而异,但只要想到述说真理的哲学家的形象就行了。

人名、地名等那些固有名词又该怎样记呢?

对于很了解的人和曾经旅行过的地方,按其特征描绘出物象即可,不相识的人和陌生的土地无法描绘时,可照下面方法办理。

有一种做法是记住头文字,比如要记美国的五大湖时,第一流的记忆法专家哈利·罗莱因先生告诉我们他是用想像大湖上浮有几间房子的办法记忆的。因为房子(HOMES)是由休伦湖(Huron)、安大略湖(Ontario)密执安湖(Michigan)、伊利湖(Erie)、苏必利尔湖(Superior)依次提取文字组成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总之,为了把抽象的不易构成物象的事物记住,秘诀就在于把它与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东西连结起来。这点只要稍加练习,很快就可掌握,大家不妨试试。

(3)众多事项,用整体表象来记忆

说到记忆,并不仅是指记忆百位数字和英语单词,有时说的是身体“记忆”。

患记忆丧失症的人会做出和普通人一样的动作。尽管有20年没打棒球和高尔夫球了,身体却还能“记住”那些关键动作,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作“锻炼有素”。已经掌握的技术,即使本人想把它忘却,身体可仍然还“记得”。

在练高尔夫球时,人家告诉你:球拍怎么握,打球姿势怎么样,啊呀臂肘弯了,膝盖不对……尽管你受到这种种指导,但一下子怎么也记不住,这时有个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通过物象去抓住整体。

在高尔夫球教练中,被举为泰斗的小松原三夫先生,就是用这种物象法教学而收到成效的。比如在教立姿的时候,噜噜苏苏地说腰要怎样,脚要怎样,反而使初学者得不到要领,小松原在教这个基本动作时,就挺有方法。

“比方地面上有一块大石头,要用两手把这石头抱到齐腰高,请实际做一做。”

“首先是姿势,臀部要稍微突出,两膝稍微弯曲,轻挺脊梁,作搬起一个很重的石头的姿势。”

在搬起重物时,腰要尽量往上挺,而且两膝要往前弓不能挺直,不这样,重物就搬不起来。

挥棒,是物象学习的另一课题。

“把橡皮下端固定住,把上端用力扭上去,这个橡皮就有一股还原的力。如果这时橡皮的下端没有固定下来--不用说,就会如同旋转木板一样,没有还原的力产生。”

“开始打高尔夫球时,从向后挥棒,到向下挥捧,可以说与这是一样的。”

“把人的身体看作橡皮,相当于下端的,就是身体的下半身,扭动的上端就是双肩,因为人身也是一块弹性体,上半身一转动,还原的力当然就会发生作用。”

从向后挥棒到向下挥棒,球棒甩得很圆滑,但打的球却大大偏右飞掉了,这样的事也不少。虽有种种原因,结果还是球棒的正面偏右所造成的,矫正的办法,是运用物象法,把球棒正面当作团扇,在撞击的时候,选择球棒正面当风处接球。

如上所述,使用整体的物象法,比一一详记某一部分,效率更高。

当然,不仅是身体的运动问题,象棋和围棋复杂的棋局,看一眼就可把它全部记住的职业棋手,把很长的台词能流畅地背诵下来的演员,便都是不知不觉中使用于这一方法。

(4)物象训练法的诀窍

物象法不单对增强记忆力有帮助,在运动技术的练习中,也能收到与实际练习同样的效果。美国的马克斯伟尔·马尔兹曾举过下边的例子。

把篮球的罚球训练分作下面的3个组进行。

A组进行了20天,每天20分钟的实际练习;B组这20天里什么都没有练;C组在这20天里每天只练投篮的物象动作。

然后再把各组的第1天和第20天的得分加以比较。

流了汗实际练习的A组得分率提高了24%。什么都没做的B组,当然毫无进步。只练习物象动作的C组,得分率提高了23%。

可以说这是惊人的成果。这个物象训练法,称为“心理排练”,现已渐次被各界所采用,只要弄通这个决窍,那就好极了。不管是在上班乘坐的电车里,也不管是在被窝中,都能够进行打高尔夫球和游泳的练习。

那么在那种用头脑比赛的场合怎么样呢?《读者文摘》杂志登载的约瑟夫·费立普斯的《国际象棋--人们把它叫作比赛》一文中说:国际象棋好汉中最强的恰帕布兰卡,被近乎无名的选手阿尔卡因夺走了冠军。究其原因,据说是阿尔卡因在与豪强决赛之前,稍稍改变了一点战术。他跑到乡下去,戒了烟、酒,通过体操活动做好了赛前的身体准备,在脑子里专门作了针对国际象棋赛的物象训练。

围棋和象棋的能手们,也都利用这个物象法。如前所述,把招数和过去的棋谱牢牢地记住,不断地在脑子里描绘它,在没有棋盘和棋子的地方也从事训练。

据象棋名人木村义雄十四世说,名将在对阵中,经常根据对方的棋式决定作战手段,不像初学者那样作部分思考,“这个马一下来就踩炮,那个车吃……”而是借助图案,抓住全局来描绘物象。所以一面与对手作战,一面针对对方的招数在头脑里描绘几十种作战方案,从而得以记住几千几万个招数和棋谱。

据说世界著名钢琴家阿尔托尔·修那贝尔,当人们问他是不是比别人练习得少时,他回答说:“我在脑袋中练习呢。”

(5)联结两个物象的联想法

从上可知,快捷记忆法的基本要领,一言以蔽之,就是快速连结物象的联想。快速了解这个联想的变化,并加以应用就叫快捷记忆法。话是这么说,实际上这个方法,谁都在照做。

比如问,瑞士和法国国土是什么形状?能即时回答出来的,只是很内行的地理通,一般人不知道,那是不足为怪的。然而意大利的形状则一般人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人们说的它像个靴子,而长靴又是人们所熟悉的形状,把它与意大利的形状连结起来,人们就总也忘不了啦。

哈利·罗莱因先生说:“记忆的基本规律,就是把新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

遇到山田先生时,为了不忘记叫他还书,于是就想像熟知的山田先生的脸相,设想在他的脑袋上,放上他要归还的那本书的物象。这样,在一旦见到他时便想起来了。

为了不忘记传达“科长回来的时候社长有请”时,该怎么办呢?这只要想像傲慢的科长在社长面前点头哈腰时的情景就可以了。这样,一旦见到科长时,马上就会想起来。这是由于利用了一个思维唤起另一个思维的原理,把两件事用物象联结起来的缘故。

可是,我们自发地进行的联想,多半是非常散乱的、漫无计划的。常常有这种情形,看到舢板,就想起了忘记领出差费;和人进行无关的谈话时,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忘记给交易对手打电话。

所以,把这个联想加以系统化,就可以成为记忆的工具,能够使记忆力增进几十倍。

方法是先通过具体的有形的东西来作联想的练习,以掌握基本要领。接着再把思维、概念之类的无形的东西加以物象化。

(6)联想最好是不合逻辑、荒诞离奇的

相传3000年前,古代埃及的文献《阿德·海莱谬》里有这样的记载:

一般记不住司空见惯的琐碎的事情,而听到或见到新奇的、意外的、低级丑恶的、无法无天的、巨大的等等异乎寻常的怪诞不经的事情,却能长时间地记住。因此,身边时常见闻的事,通常会放过,但对儿时发生的事件却永记不忘。

都是一样的看东西,常态的、司空见惯的事很容易从记忆中漏掉,而异样的事情,老是留在记忆里,这是不是违背常理呢?

事实上确是如此,我们在公司里接触的都是些身着西服佩戴眼镜的人,对这类来客印象淡薄,可是突然来了一位卖花生的大婶和近来很少见的穿着学生服的人,对他们的印象就不是一下子可以消失的了。

比如把“汽车”与“木材”通过联想连结起来,用正常的联想所构成的图形就是载木材的汽车正在飞跑,这就显得很平常,不易留下表象。那么,设想超级大车拉着木材跑怎么样?或者是装上轮胎的木材正在飞跑……这样一来,由于联想是不合逻辑的、相当离奇的缘故,给人的印象就深。

如果是“玉米”和“棒球”又怎样呢?天字第一号的选手吃玉米的表象也不坏,不过这是可能有的。要是想像让他扛着玉米棒子跳到球场来打球,那就生动而有记忆效果了。

当然合乎情理的事,它自身有容易记忆的方面。不管什么样的象棋高手,假如幼儿园的孩子跟他下棋,瞎走一气,也许他就无法记忆了。总之,过分自然的事,印象就弱。

再者,描绘离奇的、不合逻辑的物象,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唯有作一番努力,才能够牢固地记在脑子里。

(7)浮现离奇的物象的3个规律

联想物象以带上几分离奇为好。可是,专门去胡乱地想些希奇古怪的事,也太费劲了。因此,在这一段中,介绍浮现离奇的物象的3个规律。

(1)动态法--这是让物象动起来的方法。

以“箱子--飞机”为例,与其记大箱子装有飞机,不如设想让飞机从箱子里飞出来,它以骇人的速度撞击你的脑袋。你这样一想,就会留下强烈的印象。

(2)代用法--这是用一件事代替另一件事的方法。

在前条“汽车--木材”中,木材被装在轮胎上正在飞跑,也就是让木材代替了汽车。

代用法最简单易用,一经掌握它的诀窍,用起来就方便了。

(3)夸张法--就是把某一事物想像得比实际的大,或者多。联想“柑橘--狗”时,就想像为:把一个大柑橘放在小狗的鼻子上;联想“橡皮筋--东京塔”时,就想像为堆积如山的橡皮筋把东京塔埋起来了。

总之,只要把一方增大或增多,加以有机地运用就不难掌握。

把以上3个方法弄通,就可以逐渐把两个三个事物连结起来,构成更强烈的表象,也就是要把代用法、夸张法、动态法这三者都动员起来配合使用。

五、多次复诵,短时记忆能变成长时记忆

初次见面的人的名字和服装,在电话簿上查到的电话号码等,对这些若是没有特别显著的强烈印象,即使当时记住了,稍微过一段时间又想不起来了。

像这样短命的记忆叫作短时记忆。与此短时记忆相对,过了很长时间仍能提取出来的记忆,就叫作长时记忆。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帕令,曾对这个短时记忆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作过实验。

即把没有意义的数字和希腊语辅音字母用纸写12个,提示0.5秒钟,紧接着测试,看还能正确地记得几个,实验结果得到的答数是4个,拿给被试者看的数字或字母数予以增减,答数仍然是4个。

哪怕是一次把全部数字和字母都记忆在脑子里,在提取过程中,也是把另外8个忘掉了,只剩下4个还记得。从这个实验可知,短时记忆只过几秒钟就几乎全部消失。

对必要的事情非得有长时记忆才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见闻的事,却有很多没有长时记忆的必要,大部分的见闻和经验几乎都是如此。

比如外出走路时,看到沿途的建筑物、风景、走过去的汽车、人、狗、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这些都作为短时记忆进入脑海。只要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事情或事件,就会很快忘记。汽车从身后鸣笛即躲开,看见水洼就绕着走,这类事情都没有长时记忆的必要。

反过来看,如果脑子里是装着那么些乱七八糟的信息,那就太滑稽了。就是说,短时记忆在几秒钟就统统忘却是毫无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忘掉更好。人类比电子计算机优越之点,也许就在于有这种“遗忘的能力”。

但是必要的短时记忆可因反复背诵,能够在某种程序上延长它的寿命。把刚刚听到的人名写下来就会留下强烈的印象,刚刚看到的电话号码反复出声背诵,在一定的时间内也忘不了。

在记忆消退之前,把同一个识记的东西多次出声复述,就能使短时记忆延长寿命。但是一旦停止复诵,半途而废,这个记忆就会消退。

很好地理解短时记忆的这种性质,集中思想,反复练习,铭刻在心,就可变短时记忆成长时记忆。

六、先易后难是快捷记忆的捷径

我们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桌子摆满了大鱼大肉,因为菜太多了,反而觉得胃口不佳。可是我们在吃喜酒的时候,情形又不同了,由于菜是一道一道地端上来的,所以内心里不时地期盼下一道菜的出现,这时我们的胃口奇佳,而且也会觉得菜特别好吃。

记忆的情形也是相同的,如果有一大堆资料摆在您的眼前,相信您看了心里就烦,更何况把它记下来呢?记忆某些事物毕竟不同于吃大鱼大肉,尤其遇到考试或交报告等非记忆不可的情况时,一定要设法排除这种厌恶感。

遇到上述的情形时,您不要把所有的资料都堆在眼前,应该像吃宴席一样,把莱一道一道地上。您可以先把资料加以整理,最好先从容易记的部分入手,当您把容易记的资料记完之后,记忆力会逐渐提高,记忆的信心也不断增加,这时对于较难记忆的资料便能得心应手了。

无论资料有多少,若能先找出容易记的来记,在不知不觉中,您就已记不很多了,等到自己发现原来已经记了那么多时,心里的负担将会减轻许多,而且也有助于消除因资料太多所产生的厌恶感。同样地,当我们有很多事情必须处理时,可以先从较容易的做,或是自己喜欢做的入手,等到工作的情绪进入状态后再做其它的事情,如此一来,就能顺利地把事情处理完毕。总而言之,要消除量或质所带来的厌恶感时,应该设法减少量,或改变质,这点看起来似乎很麻烦,事实上它却是一条捷径。

七、使妨碍记忆的因素成为促进记忆的诱饵

记忆本身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工作。因为记忆会使脑部增加负担。所以每当我们要记忆时,脑中就会浮现出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使精神分散,妨碍正常报表记忆功能,这时如果再想记忆,妨碍就会更多一层,因此必须先排除杂念,再集中注意力,然后再来记忆。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这些足以分散你注意力的杂念,并利用它来刺激你记忆的诱饵,那么,你必定更容易突破这种记忆的障碍。举个例子来说,当你需要记忆,而心里却浮现看电视、洗澡、喝咖啡等杂念,你就可以把这些杂念作为达到某一记忆目标后的奖品。当你记到某程度时,就去享受一下心中所想到的某个杂念,这么一来,原本是记忆的杂念反而成为不记就得不到的奖品,因而成了刺激记忆的最佳诱导剂。

如果能把这些杂念区分等级,其刺激记忆的效果就更显著。比如,记了10篇文章,要喝杯咖啡并休息15分钟;记20篇,可以淋浴,喝清凉饮料,并休息30分钟;要是记了30篇,就可以到外面玩一个钟头等等。像这样,把自己的杂念由小到大,逐次排列,并把最大的杂念摆在最后,做为记忆的终极目标。表面上看来,这好像是一种哄骗小孩的把戏,实际上却有惊人的效果。

八、兴趣是记忆的向导

不论是谁,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显示出优异的记忆力。

有这样的人,他把亲密的朋友或老师的名字,甚至把家属的出生年月日都忘记了,却只对有关棒球方面的事显示出惊人的记忆力。

此外有这样的人,在电影、音乐、文学……各个方面,一旦说开了头就说个没完,还有人对一些上场的股票行情了解之详细,也十分惊人。

但是相反,也有人连棒球的“棒”字都不知道,因为他对此毫不关心。尽管身边家里人每天都在看电视里的棒球表演,听收音机广播的棒球消息,而他却毫无感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只有爱好它,才能十分精通它”这样一句话,说的是有了兴趣,才能有好记性。

有人虽然厌恶英语,但是在非学不可的时候,如喜欢推理小说,就把英文推理小说选为教材,那他就会多少发生一些兴趣。有人一面看电影,一面从中学习英语会话。

和那个人很合不来,但是又不得不和他一道工作,怎么办好呢?那只有设法喜欢他。只要对方在趣味上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那就通过这一点建立同对方的关系,只有这样克制自己才能渐渐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都愿意找趣味相投的伙伴。在运动、唱歌、骑车、昆虫、照相……方面的记忆力不亚于大人的孩子多得很。

我们也应该向孩子们学习,要使自己对记忆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相应地提高脑细胞的活动能力,集中自己的精神。兴趣与好奇心也是相通的,若是在街上走时一点好奇心也没有,头脑里只想的是工作,就会把对工作上有用的信息也错过去。老人缺乏记忆力,这与其说是由于生理上衰退,倒不如说是由于失去兴趣和好奇心,更为有理。

九、理解记忆记得更牢

我们常常有这种经验:对应该记忆的东西未能记住,甚至完全忘记了。这多半是由于我们只去注意枝节,对本质的东西,比如对原理或大纲等没能理解。

在学校准备考试时,有时想死记硬背。这样得来的记忆量固然很多,不过很容易忘掉。完全靠死记就可作答的考题,暂且不去说它,如果出应用题,就会一筹莫展。靠死记硬背得到了满分的人,并未懂得所答的内容,这种情形,时有所见。

与此相反,对数学中的基本知识,例如一条公式,你如果把它完全理解了,那就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应用题,也不会慌张。

假如把死记硬背下来的部分,作为具有某一广度的平面的全部,你又理解了基本的事项,那你只要记住该平面中的几个点就足够了。只要你抓住了重要的点,很快就可以把点利点连结起来求出平面。比方说历史考试当中,出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哪个在先这么一道考题,你只要知道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结果才缔结了南京条约,就会很容易记住哪个在先。然而如只记住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南京条约订立于1842年,那么一旦把年代忘记了,前后因果关系就不清楚了。所以,只要抓住了历史的“来龙去脉”,你就可以较快地理解其中一个个事件的意义了。

记人的名字也是如此,理解有助于记忆。如记外国人的名字,若能了解那个人的生活、家属、朋友、职业、趣味等,就能完全记住那个人的姓名。

十、触景生情能记得更住

闭门读史书,有时只是白读,产生不出什么表象来,这样的知识置之不顾,很快就会忘记。

你到过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比方说去过奈良,见过石头舞台吗?那个用大石头堆砌起来的古坟,只要是看过一次,不管谁都会深受感动,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时在历史上发生的有关苏我氏(大和朝廷时代的豪族)的一桩桩事件,就会在脑子里打转转。

我劝你们亲自到那样的地方去,脚踏实地亲自看看那些历史遗迹,把它弄个清楚,在那里去玩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知识,想像当时的风景,缅怀历史上的登场人物如何行动,曾发生过什么事件。那里的小石头,也许就是那个登场人物踢过来的呢。只要站在那里,闭上眼睛,就可以心向往之,引起无限感慨。历史事件一旦和这种感慨结合起来,就会被牢牢地记住,什么时候都可以和实地观感一道回忆起来。

接触实物引起的这种现实感,能够加强理解和记忆。另外亲临现场看看,就会增加对历史的感情,回来之后,就会引起学习和研究有关历史的动机,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

好奇心,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哪怕是读一本历史小说,也会引起广泛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固然可以去翻阅各种文献,但如订立一个称为历史纪行那样的计划,去访问小说的广阔舞台,那就会使好奇心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且旅行的情趣也会增加。

十一、了解“遗忘曲线”,加强记忆力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知道的。但是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换句话说,遗忘的量同经过的时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是19世纪末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把实验结果绘成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他用3个希腊字母构成“无意义”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中作记忆实验时,使用有意义词如人、语言、男人、俏皮话、树梢等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词也会在个人之间引起不同的联想。如用无意义音节,对什么人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唤不起联想。

他所使用过的无意义音节是PIJ或CAZ或VEC,在两个辅音之间加上一个元音,由3个字母构成音节,使发音容易一些。

把这些无意义音节8个作为一组,共分8组,把自己作为被试者,测定完全记住所需时间。其结果是用了约1000秒。而过了20分钟之后,把同样内容再反复记一道时,缩短为420秒。就是说快了580秒。这个快的时间,用百分率表示它就是“省时率”。所以20分钟之后的省时率为58%,反过来说,“遗忘率”为42%。

由此可知,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1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就是说1周以后也好,1个月以后也好,为了恢复最初时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左右即可。

这件事还告诉我们,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要想防止它,必须尽早地加以复习。

十二、代价记忆记得更深

学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老师杰出而且有善心,名声好,学费又便宜,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

但是,真正想扎扎实实地学到点东西,到学费高的地方去求教,也是一种方法。到那种地方一定会在每一次听课中,对老师的每一个举动都会瞪大眼睛去看,对他的每一句话都去侧耳倾听,越是多花钱,听完课回来之后,越能认真地把所见所闻加以整理,反复去记忆。这种心情是自发的,比什么都难以买到的,这是出高额学费所得到的十二分报酬。

反之,如学费便宜,那么即使学得不出色,也觉得没啥关系。

在家庭中,常常看到哥哥教弟弟读书的情形,由于辅导者是家里人,所以被辅导的人总觉得不起劲。因为不需要另付学费,老师也不厉害,弟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结果十分被动,精力也不集中,对哥哥教的只是默默地听完了事。因此,无论如何也记不住本质的东西,要想理解事物的本质,首要的是靠学习者本人的积极性。

但是,要是弟弟必须对哥哥这位教者付出某种代价时,弟弟的态度也会变化,这时他要向哥哥问个一清二楚,另一方面,哥哥因得到了报酬,那就不得不一本正经地教。同样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读书。

非看不可的书即使是高价,自己也愿掏出血汗钱来买,因为不看不行,若是同别人借的或人家送给的书,那就是不读也不会耽心有损于自己。

想要记住什么,必定要作出某种牺牲,这种牺牲有时是时间,有时是金钱,有时是交友,要收回放心,专注于学习对象,预先就得付出牺牲。

在求知的好奇心旺盛的年轻时期,即使把三餐饭减为两餐,也是不在乎的,如果认定了此书对自己有用处,那就要买到手,哪怕是节衣缩食也在所不惜,这样弄到的书,即使他长时间放着不读,也是抱着总有一天要读的心情,若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连一页都不读就送还的也不乏其人。

十三、记忆效力在于“你可曾想起了我”

解难题和解谜之类的事似乎很流行,报纸的星期天版和杂志大体上都登载,电视的解谜节目也像是很得人心。

就拿我们解难题和解谜来说吧,不费劲就解得开的,很快就忘记了;那些老是得不出答案的问题,往往长时间地留在头脑里。

这是因为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旦解开就不在意了,心情随之松懈,所以也就忘记了。而解不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一直残留在脑子的某个角落里,那些完全可以理解的报纸的记事、人们的讲话等等,不如稍有疑难的问题记得牢。

像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强烈地留在记忆里的现象称为“蔡戈尼记忆效应”。因为这个现象的发现者是心理学家蔡戈尼女士,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字。

她把被试者编了A、B两个小组,给他们出了-个简单问题,比如让他们用简易的加法解答问题。在这个实验中,让A小组一直做到全部解开为止,对B小组在计算的半路上突然下令中止其计算。然后指示B小组回忆先前计算的问题。

其结果是:半路上中止的B小组,在保存记忆方面比全部把问题解开了的A小组要好。

如果留意到蔡戈尼的这个记忆效应说就会明了:在想保存记忆的时候,最好是不要认为自己对那件事已经完全理解了,而要告诫自己说还差得远,自己的理解还是很不充分的。

所谓“临阵磨枪”的学习效果,实际上就是这个蔡戈尼记忆效应所致。因为心情紧张,所以记忆得好,而且总觉得那种学习不踏实,所以难忘,可是一旦考试完毕,就几乎全都忘掉。其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他从一直支配着自己的紧张感中解放出来了的缘故。

而半路上中止下来的B小组,如以其取得的结果来测定其能力时,那么它就不如全做完的那个A小组记得好。这是因为B小组有一种把自己的不快记忆想尽早忘记的心理。

话扯远了一点,人类的愉快的经验,比不愉快的经验容易记忆。据E·N·亨达逊的实验,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在一生已记住的100起事件中,有55%是愉快的,33%是不愉快的,其余的则是平常的。

十四、以阅读的4倍时间来记忆最有效

记忆的能力随着年龄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年龄越高的人,记忆的能力就越低,年龄大的人在学习外语时进步迟缓,这就是记忆能力较低的缘故。

我们在年轻时候所背过的东西,到了成年之后仍然能应用自如,因此,我们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候,学会记忆最多事物的方法。

至于要用什么方法呢?以研究记忆和心理学而著名的杰兹博士曾做过下面的试验:将所有被试验的人分成4组,给每一组9分钟的时间,记忆16个毫无意义的拼字。A组以全部的时间花在阅读上;B组以3/5的时间阅读,2/5的时间记忆;C组以2/5的时间阅读,3/5的时间记忆;D组则以1/5的时间阅读,4/5的时间记忆。然后,再调查看看一组所能够记忆的程度。

一般说来,记忆的时间分配得越长,记忆量就越增加。比如,将全部时间花在阅读上的A组,读完以后,能够记忆35%的内容。而最后4/5时间记忆的D组,能够记忆74%,也就是比第一组多于1倍。

不仅如此,在4小时后,再调查的结果显示:以全部时间阅读的A组,能够记忆的只剩15%。而花4/5时间记忆的D组,剩下38?的内容,等于是还有一半保留在记忆里。而且,经时间越久,其间的差别也越大。

由此可知,在记忆上经一些时间,不但能增加记忆量,而且,还可以使记忆保持长久。根据杰兹实验的结果,以1/5的时间阅读,4/5的时间记忆,效果最好。

常常有人说:“记忆中文很简单,可是,要记忆英语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不正确的说法。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总以为看起来很难的东西,就一定很难学会,事实上,英语也有一定的条理和法则可寻,所以,只要反复地记忆,必定能够学得很好。

十五、有意义的东西容易记忆

先把下面5组字各看两分钟,记一记各组的词:

1.铁,悲哀,呵欠,雨,睡,咖啡,忽然,猴子,爱,电车;

2.可撒,续斯,和唷,芦整,眉拿,塞,克意,由纸啊,内拉,米埃开;

3、是,6人,什么,为什么,几时,怎样,哪里,谁,我的,仆人;

4、1980,104,365、575、753;

5.627、293、38、7162、45;

结果会怎么样呢?尽管是同样数量的词,3比1更好记,2一点也记不住。在4和5的比较中,有人如能看出4中数字的意义,没有问题,一定在4上取胜。

当我们遇到陌生的事情,而要记住它的时候,它也等于是无意义的词。要想记住无意义的东西,只有专心念诵或者书写。

可见记忆无意义的东西实在是费劲。而且记得不牢,短时间内就容易忘记,一旦忘记之后,因为没有回忆的线索,所以就很难再想起来。

另一方面,将有意义的词进行联想,在脑海里容易描画出物象来,前例之3的各词之间存在有意义联系,1与4则仅仅各自具有单独的意义。所以只要发现和理解了它的意义,就可形成图像,成为引起记忆的“契机”。

当然,意义越是具体越好。比起“观念”、“创造性”这些抽象的词来,“弹弓”、“鳝鱼饭”这类词更易于构成表象。

因此,为了识记无意义的东西、不知道其意义的东西,就要把它变换成有意义的或意义好理解的东西,如能使它具有某种意义,那么联想到相似、相反、从属于它的东西,就会有力的唤起记忆。

外语单词,近于无意义的东西。因此,可以把dictionary(辞典)与“查字之书也”谐音,把发音与意义联系起来记忆,如果习惯了,就可把单词分解开来,从各部分的意义来理解整个单词的意义。

记数字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虽然不都像4那样尽是好记的数字,但如能设法同自己的电话号码、爱人的生日等等容易记住、难以忘怀的数字联系起来加以推敲,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相当的效果。

考试前那种通宵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过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为了杜绝这类情况,首先把想记住的东西,尽量变成有意义的、具体的东西,然后再去理解,这种做法,也为记忆莫尔斯电码以及盲文一类意义较弱的东西提供了线索。

十六、不必要的记忆是有害的

正在想记某种东西时,半路上去看一场好电影或好戏或有趣的书,那你就不能很好地记住想记的东西,因为这时兴趣和引起兴奋的事就会在脑子里纵横跳荡,使你的心静不下来,干扰你记住要记的东西。

我们的脑子据说平常只有1%在使用,所以我们的脑子的记忆量是无限的,但是不管脑子的记忆容量有多大,也不是随心所欲要记多少就能记多少,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尽管记忆容量绰绰有余,但作为接收信息的入口--意识却只有一个,在这个充当记忆人口的意识中,由于有无关紧要的信息干扰,再要把必要的信息扎扎实实地记住就困难了。

把记忆输送出来也是一样,若是记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一旦需要输出必要的信息时,就会把多余的东西一道提取出来,内容就容易变得不明确了。

比如,想记起刚刚一周前会见过的人的名字时,却在脑子里反复浮现那天下了倾盆大雨啦、那个茶馆的咖啡不好啦等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要紧的东西,对方的脸相和名字却想不起来,若是通过一些事的联想帮助回忆起来也好,可是又未能作这种联想,尽想起些无用的事。

最初会面时,没有把对方的名字、脸相联想点什么加以记住,却把与此无关的事记住了,它们一件件孤零零地浮现在脑中。当然,如果记这个人并非重要,或者可以说只见那一面就够了,并不想再见,那自当别论。

归根结底,想牢记某一事情时,并且想使那个记忆再现时,注意不要让强烈地吸引自己兴趣的、引起自己兴奋的不必要信息也挤进来,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保持一个空白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