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日本的企业界流传着三句话:“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智力更重要。”事实证明,一个人若有了进取、奉献的觉悟,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经理与企业其他领导人员应像和煦的春风和雨滴露水沐浴滋润禾苗那样,诚挚热情、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
一、循循善诱,疏而导之
《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思是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对职工中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应当疏导,而不能堵塞、压制。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疏导的方针。如同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那样,他凿开龙门,疏通九河,变害为利,灌溉农田。他采用的就是疏通和引导的办法。所谓疏通,就是创造条件让大家畅所欲言,把各种意见和心里话都讲出来。实践告诉我们,有时真理并不一定在多数人或领导者手中。因此,精明的领导者能欢迎、支持来自群众中的意见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压制。这样才能真正集中群众的智慧,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改进工作的目的。所谓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并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方向上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劳动、学习、工作。“疏”与“导”是相辅相成的,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应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两者不能割裂开来。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要克服人们的某种不良行为,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找出其思想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疏导方针是符合人们思想发展规律的,它有利于在本单位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精神环境。
如何疏导,上海纺织系统总结了以下十条:(1)启发觉悟,不就事论事;(2)细水长流,不搞立竿见影;(3)以诚相待,不以教育者自居;(4)和风细雨,不搞我压你服;(5)因人而异,不搞千篇一律;(6)表扬为主,不动辄处罚;(7)防微杜渐,不使问题堆积成患;(8)形式多样,不搞空洞说教;(9)关心疾苦,不能对职工的困难漠然置之;(10)言传身教,不能言行不一。
华琪同志借助“治水”的疏导方法,提出以下三点:
1.分而导之。治水泄洪,多在主河道两侧,采取各种分洪措施,即将洪水分散成小股下泄。人的思想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结合体,轻重缓急熔一炉,主观客观汇一体。在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各种矛盾面前,领导者不能茫然无绪,经过分析之后,既牵“牛鼻子”,又要“弹钢琴”,红花绿叶紧相扶,内因外因分而治,化急为缓,变重为轻,最终求得分而导之的目的。
2.浚而导之。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年久淤积,酿成水患。疏浚挖掘,清理河道,可使大水下泄畅通。做思想工作,也是一种“清淤”工作。清淤之日,便是疏通之时,思想上的“淤积”,有来自各种剥削阶级思想的渗入和侵袭,也有千百年来各种旧风俗、旧习惯的影响和阻力。一个人思想落后,大抵都是长期积累的“慢性病”,“抗菌”和“耐药”性颇强,常常久治不愈,久感不化,这就更需清其淤积,治其根本,才能使思想渠水畅通,源头清澈如许,赢得“金石”为开,浪子回头。
3.因势导之。治水必须依据地形之高低,水势之曲直,流量之大小,“顺水性所宜”,“纵水流之势”,采取有效工程措施,使之安澜归漕。做人的思想工作,也要讲究因势利导。领导者要善于挖掘和发挥被领导者自身的积极因素,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克服消极因素。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在青少年时某种缺点相当严重,他们的老师和父母,能从其短处中发现“亮点”,因势利导,使之发扬光大而成大器。
二、思想教育要注重实效
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收到实效,笔者综合了以下11条:
1.察之以实。要确实弄清实际情况,以便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做思想教育工作。
2.动之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领导者要有爱人之心,要有真诚之意,不要冷漠没有热情。只要感动了被教育者,思想教育的效果就自然会好。
3.启之以思。应把思考的钥匙交给受教育者,不能硬要牵着人家的鼻子走。要启人之明智,教人以巧慧。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受教育者以思考的余地。
4.晓之以理。思想教育不能只靠说大话、空话去唬人,而要求教育者调动自己全部的才学和心智,凭借语言的魅力,遵循艺术的规律,融理智的真意、道德的熏陶和美的感染为一体,方能化真理为春雨,浇开璀璨的思想之花,育出累累的精神硕果。
5.激之以义。“人是万物之灵,而理想是人生之灵。”没有理想,无异于没有灵魂。有效的领导者能注重对下级人员进行理想、事业心的教育,使他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发奋工作。
6.约之以规。即充分运用各种规范,如法律、政策、条例、制度、守则、公约和通过建立各种正常的工作秩序,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7.示之以知。通过政治、文化、科学、业务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他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8.喻之以标。要向职工明确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先进者更先进,后进赶先进。
9.明之以害。运用反面典型,组织职工查根源、找危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防微杜渐,以儆效尤。
10.帮之以需。有效的领导者能体贴职工,能尽一切努力,解决职工在劳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从而发挥他们在劳动中的积极性。
11.导之以行。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引导职工群众艰苦奋斗,辛勤劳动。
为了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符庆隆同志提出“十戒”,摘要如下:一戒隔靴搔痒。思想政治工作要克服盲目性,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戒两相脱节。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业务不能脱节,与职工的实际工作、生活,实际愿望、需求不能脱节。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的实际任务来做。三戒闭目塞听。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必须克服决定问题少数人说了算的做法和工作上的神秘化;否则就为个别领导者以权谋私开了“后门”。四戒漠然置之。领导者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排难解忧,在工作上给他们以热情激励,使他们振奋起来。五戒单向灌输。要屏除那种居高临下,耳提面命,我命你从,我打你通的封建家长式领导作风。应提倡双向交流,双向疏导,民主对话,这才能提高思想工作的效果。六戒迁就迎合。领导者对各种错误行为不能一味迁就而任其自流,必须严肃党纪、政纪、法纪,应当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教育,同受教育者一起分清荣耻善恶,引导犯错者迅速纠正。七戒拔苗助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图省事,不能违背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求全责备,要循循善诱。要选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捕捉瞬间的“闪光点”,引导人们提高认识,发自内心地不断进取。八戒己邪正人。“己不正焉能正人?理不公安能服人?”领导者要做出表率,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九戒封官许愿。在遇到调资、晋级、评定职称、奖励、分房、提拔等问题时,领导者不能轻易许愿,如果兑现不了,就可能由许愿时的高兴转化为抱怨。十戒“放马后炮”。领导者要有预见性,注意把人们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三、态度及态度的引导
对于一件事,如果人们的态度相分歧,就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和一致的行动。企业领导者应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扭转那些偏离组织要求的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
(一)态度及研究态度的意义
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这里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态度包括三种因素:一是认知,指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了解与判断,表现为个体在思想方面的倾向;二是情感,指个体对客观对象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个体在情感方面的倾向;三是意向,指个体对客观对象的反应,表现为个体在行为方面的倾向。例如,一个下级对上级的态度可包括这三个因素:他是一个正直的领导,严于律己;我很尊敬他,喜欢他;我愿意和他接近,向他反映情况,只要是他下达的任务,我总是乐于接受。这种态度就分别包括了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因素。
态度有以下特征:(1)社会性,态度是在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逐步形成的;(2)稳定性,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而持久并在行为反应上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3)潜在性,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它深藏于内心之中,但一个人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他的言论、表情、行为,间接地进行分析与推测。(4)态度的核心是价值,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态度。(5)具体性,态度通常是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或某个观点的。
态度分以下几类:其一,按态度的复杂程度分,有单一态度和多重态度。前者如“某甲是好学生,我很喜欢他。”后者如“他聪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欢,可是那个傲慢劲,真让人看不惯,说起他的自私,那就更是令人不满。”其二,按态度被意识的程度分,有自觉的态度和不自觉的态度。其三,按态度促进活动力量的大小分,有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其四,按态度与社会行为规范的关系分,有正确的态度与不正确的态度。偏见就属于不正确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不仅决定着他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方向和强度,而且支配、调节着池的外部行为、动作。一个人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记忆什么、思考什么,是与他的态度密切相关的。研究态度与开展领导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态度与学习效率。人们对学习内容抱有积极、好感的态度,容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效果好。而与个体愿望、信念相违背的学习材料,往往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记忆效率低,甚至拒绝接受,或被歪曲。
2.态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好的职工比工作态度差的职工工作效率高。
3.态度与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对人或社会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态度一旦形成,就成为个体适应环境的习惯性反应,很可能使人抱有一种固定的看法,用老眼光看人看事。
4.态度与忍耐力。人们在遭到同样的挫折时,有的人敢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有的人却一蹶不振,精神崩溃。这种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挫折的容忍力,与个体对引起挫折的事物的态度密切相关。
5.态度与群体关系。一般来说,对人持刻薄态度的人,群体相容程度低,关系紧张,容易引起无原则的纠葛。而对人持宽容态度的人,群体相容程度高,与人相处亲切、融洽。
(二)态度改变的过程
态度改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如对人或事物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不肯定。二是态度的力量、强度,如对人或事物感觉强度、感情强度。三是态度的中心趋势,这与个人的理想、品德、需要、经验及生理、心理息息相关。态度的中心趋势是自我行为的指南针。四是态度的明显度,它与前三个方面有密切联系。态度的中心趋势明确、强度大,态度就明朗;否则,态度就含糊。
态度改变是有规律的,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阶段:(1)服从(顺从),这是在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阶段,但认识、感情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外显行为上与别人保持一致,内心仍持怀疑、抵制的态度。(2)同化(认同),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某一观点、信念、态度、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但缺乏稳定性。(3)内化,内心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彻底改变包括认知、感情、意向三个方面。
要说明的,态度转变并不一定必经三个阶段,有些态度实际上只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上。在三个阶段停留的时间不是等同的,有的问题较长,有的问题则短。对有些问题的态度可能经过几次反复才能进入内化阶段。因此,领导者要从具体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要理解、尊重他们,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根本的、原则问题的态度转变,必须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而对非原则问题则不必强求一律。
(三)良好态度的引导
人们的态度,有的改变较快,有的则难以改变(如吸烟),有人由此提出有三个要素(环节)制约着态度的改变:一是信息发出者(如领导者、教育者)的威信、说服能力;二是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具体、生动、引人;三是信息接受者(如被领导者、受教育者)的素养、原有态度的强度以及受其所属团体约束情况。
根据上述三个要素,领导者应着重采取以下有效方法对组织成员进行引导,使之改变原有的态度,并符合组织要求的态度。
1.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提高组织成员素质。一个素质高的人就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处理问题,其思想、态度与组织的正当要求就容易接近和一致。
2.创造条件,尽力满足组织成员在物质、精神上的合理需要。他们心情舒畅,就有助于进行思想教育,改变他们原来不符合组织正当要求的态度。
3.吸收职工参与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计划方案的编制、各级领导人员的任免,都应真心实意地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他们受到尊重,就有助于改变原来的某种消极或偏离组织要求的思想、行为。
4.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形象高大,影响力强,又善于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就容易转变某些人的偏颇态度。
5.利用群体影响。如把一个纪律松散、劳动态度不好的青年编到一个团结互助、战斗力强的先进组织,这个青年在集体的感召、帮助、约束下,就会逐渐扭转以往的劳动态度。
6.加强交往、接触。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对某个问题持不同的意见,抱有不同的态度,通过相互接触使双方加深了解,有助于态度的改变。态度改变的程度与速度,取决于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双方诚意的程度。
7.有时通过变换角色,体会某种情境中的感受,而逐渐改变原来的态度。如让护士扮演病人的角色,躺在病床上,体验病人的处境和要求。企业里让管钱的财会科长与用钱的供应科长互相换位,体会各自的难处,就可能改变原来管钱的限制过死、用钱的不知节约的思想作风。
四、挫折及其消除的方法
俗话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很难事事如意,总会遇到各种障碍,受到各种挫折。企业领导者应及时发现职工中出现的挫折,热情帮助他们消除挫折。
(一)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企业职工受到挫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基本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有:(1)自然物理环境因素,如很强的噪声、低的照明、空气污染、温度和湿度不适于正常的劳动条件等;(2)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安排不当、领导作风不良、领导方式不妥,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冲突等。
主观方面的原因,如由于个人身体条件的限制,健康状况不佳或生理上有缺陷,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或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出现差错。
一个人是否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即抱负水平)也有关系。例如,一个工人规定自己一年生产1000件产品,另一个工人则规定900件产品。结果到了年终,两个工人都生产了950件产品。后一个工人感到很满意,因为超额完成了任务;前一个工人则会感到是一种挫折,因没有实现自己的规定标准。
人们对挫折的感受程度与个人的容忍力不同而有差异。有的人能忍受严重的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的人能忍受来自工作上的严重挫折,但却不能容忍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人能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物质环境的障碍却显得焦虑不安。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过去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生活中经历风霜、艰辛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
(二)受挫折的表现
1.攻击。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进行直接攻击。如一个人受到别人无故的谴责,他可能“以牙还牙”,怒目相视,反唇相讥。
2.不安。受到挫折或失败,会产生情绪不稳定、忧虑焦急的现象,同时在生理上也会出现头昏、冒冷汗、心悸、胸部紧缩、脸色苍白等反应。
3.冷漠。有些人在受到挫折的初期,表现愤怒,当失去信心陷于绝望时,表现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也没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
4.倒退。也称“退化”。当一个人受挫折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分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一个领导人因受到某种挫折而无故对下级发脾气,或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人受到挫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像小孩子一样大哭大闹。
5.固执。一个人受到挫折,不是随机应变,而是表现固执的态度,如发生火灾时,有的人拼命推拉上了锁的大门,越重复这种动作,就越丧失逃避的时机。
6.妥协防卫。人在受挫时,情绪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汗腺分泌增加、胃液分泌减少,甚至胃溃疡、偏头痛和结肠炎等。为了缓解这种状态,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以下妥协防卫的措施:(1)合理化,如一个人赶不上别人干的好,未得奖金,他却说:“我根本不在乎那几十块钱。”(2)推诿,当受挫时,把自己的责任推诿于人,想以此减轻自己的不安、焦虑、内疚,如项羽兵败垓下时,自己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3)替代,某一个目标受阻,寻找另一个目标。“升华”是替代的一种表现形式。(4)表同,如把自己与某项工作获得成功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借此减轻挫折的影响。(5)投射,如某人本是以权谋私者,却往往大谈别人以权谋私。(6)反向,如订的贪污分子平日却给人以节俭、廉洁的印象;营私舞弊者可能表现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来。(7)否认,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卫机制,如面对那种令人痛苦的事实,认为根本不存在,企图避免心理上的不安与痛苦。(8)逃避,如为逃避某种工作挫折而热衷于与此工作无关的娱乐或爱好。
7.压抑。当一个人受挫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愤怒、焦虑情绪,表现若无其事的样子。
(三)消除挫折的方法
1.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客观环境条件不利、不好,还是主观承受力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即使两者都存在,在不同人的身上,也表现不同。
2.真情实意地帮助受挫者。对受挫者绝对不能漠不关心,应帮助他们总结教训,由失败转化为成功;鼓励他们挺起精神战胜困难、消除挫折;想尽办法减少他们的沉闷、埋怨、压抑的情绪。领导者如果受到某一受挫者无缘的一般性的攻击,应抱容忍的态度,不能“堵”、“压”,更不能打击、报复,否则,会加重挫折感,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3.改变导致受挫的不良环境。下述均为改变之列:领导者的水平不高,工作作风不佳;正气压不住邪气,人际关系紧张;组织内缺乏有效的意见沟通;人事安排、调动不合理;分配不公;劳动场所恶劣,劳动条件太差;忽视职工的民主权利,等等。
为了减少受挫者的压力、痛苦,可以创造或改变一下环境,如对犯错者调离原工作岗位,让其感受到新的集体的温暖。
4.让受挫者宣泄出压抑的心情。“宣泄”一词出自希腊文,其意是“清洁身心”。在心理治疗中,让受挫者通过失声痛哭或语言的倾吐,把自己内心的苦闷、郁积、烦恼、压抑、委屈、不满等统统发泄出来,可收到治疗的效果。领导者对受挫者的好话、坏话都要听,让其把话说完,有时甚至可以让受挫折者大发一顿牢骚,然后再进行引导。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设有“精神健康室”,也叫“出气室”。一个职工如果有挫折感而满腹牢骚,情绪失常,他可以自由地进入该室,进去的第一个房间迎面有一排镜子,让他自己看自己的形象。然后到第二室,迎面是一排各种各样的哈哈镜。上面写着:“你看与你本来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他看了哈哈镜中自己的各种变化了的形貌后,可能哈哈大笑,怨气减了几分。第三室,备有几个经理的橡皮塑像,旁边有打人的棍子,他可以打个痛快,发泄怨气。最后一个房间叫“恳谈室”,里面有茶点、咖啡,陈列着企业发展史,进去后一位满面笑容的高级官员或心理学家,热情地同他谈心,询问有什么困难和不满,有什么改进意见和要求,并认真记录,表示帮助妥善解决困难或问题。这样一来,受挫者的气就消了一大半。与松下“精神健康室”相似的,美国的威尔逊培训中心设立了“精神发泄室”。近几年来,西方有的国家还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行业——泄气服务中心。
5.转移受挫者的注意力。“出气室”用象征性的侵犯行为来拧开“出气阀”,对处于情绪临界点的受挫者来说,可能有积极作用,但没有普遍性。积极的宣泄形式应不涉及侵犯性行为,如参加或观看激烈的体育运动、聆听音乐或高声歌唱,会消释一定的压抑感。受挫者把注意力专注于其他方面,会逐渐忘却令人苦恼的挫折之事,这时就容易接受理智的劝告了。
五、讲究教育的方法、艺术
思想教育工作要起到化瘀解惑、净化心田、激发鼓励、催人奋进的作用,应特别讲究方法、艺术。笔者总结了30种,因受篇幅局限,简述如下:
1.依据事实,以理服人。思想教育不能采用空洞说教、行政命令甚至压制的办法。
2.关怀体贴,以情感人。如果人们受到真挚的关怀、帮助,他们就会愉快地按领导要求去做,自觉克服缺点。
3.树立榜样,典型示范。领导者要善于抓住那些代表前进方向、具有突出事迹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树立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风气。
4.有褒有贬,扶正却邪。让人们分清是非、辨别美丑,使企业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5.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思想政治工作的“刚”,就是高标准、严要求、纪律约束;“柔”,就是满面春风、和风细雨、语重心长。
6.发扬长处,弥补不足。领导者要善于发挥人们的长处,同时运用人们自身积极因素去抑制、克服消极因素,做到扬长补短。
7.掌握规律,工作在先。环境、动机、需求、行为等是有机联系的。领导者要及时发现刚暴露的思想问题,赶快做好疏导教育工作。
8.抓住时机,做好转化。在一个人身上,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往往并存,领导者应选好时机,准而快地做好转化工作。
9.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传说华佗一次给两个都是头痛发烧的病人看病,一个吃的是泻药,另一个吃的却是发散的药。问其故,他回答说:“一个伤食、一个外感,病症一样而病因不同,当然吃的药也不同啊!”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戒千篇一律。
10.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欲速不达。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同志,不要简单粗暴,不能“拔苗助长”。
11.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提倡自觉、自尊、自重、自爱、自修、自省、自制、自立。
12.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领导者观察力要强,一旦发现不良倾向或不好苗头,要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冲突、纠纷发生之前,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出现。
13.通过比较,加以鉴别。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领导者要让职工通过事实比较,明辨是非,改变认识和态度。
14.互敬互爱,互学互帮。一个人如果处于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心情就会舒畅,心灵就会受到净化,工作就会积极。
15.批评教育,注意效果。批评要出于公心、善意,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并要注意方法方式。有人提出如下“十则批评艺术”:(1)寓批评于尊重之中;(2)寓批评于表扬之中;(3)寓批评于谈心之中;(4)寓批评于谅解之中;(5)寓批评于自责之中;(6)寓批评于关怀之中;(7)寓批评于希望之中;(8)寓批评于说笑之中;(9)寓批评于幽默之中;(10)寓批评于激励之中。
16.以迂为直,另辟蹊径。思想工作可以“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但有时可能出现“顶牛”,造成僵局,这时可以通过迂回曲折的方法,就会收到启人深思、令人顿悟的效果。
17.巧于幽默,沁人心扉。心理学实验证明:凡是伴随着一定活动的任何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都能使这种活动强化。领导者不能总是一讲道理就摆出一副冷峻严肃的面孔,用刻板枯燥的语言把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弄得令人听而生厌。幽默能给人以轻松、诙谐与优美,它赋予真理耐人寻味,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荒谬。
18.暗示引导,含蓄提示。暗示可采用语言形式,也可用手势、表情、动作等,它往往比正面说教或命令的效果还好。
19.实践锻炼,磨砺意志。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真理性的深刻认识。只有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磨炼,才能真正造就人才。
20.寓教于乐,陶冶情操。通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调节、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使大家在美的享受和欢乐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才干,激励斗志。
21.宽容大度,心悦诚服。领导者要学习《将相和》中的蔺相如。容人、让人,才能团结人,进行教育,才能令人心悦诚服。
22.主动谈心,交流思想。通过诚恳的谈心,达到相互理解、谅解和团结友爱的目的。
23.惠抚安慰,化瘀解惑。对于某些积怨过多,或受到歧视,或体弱多病有困难者,要特别给以关照,主动登门访谈,虚心听其倾诉。他们得到同情、受到安慰,精神就会振奋起来。
24.舆论宣传,形成风气。社会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领导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开展正面宣传活动,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风气。
25.抓好中间,促进两头。做好中间层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整个职工队伍的建设。处于中间层的人向先进层转化,可以推动先进更先进,而且对后进层震动大,使他们急起直追。
26.评比竞赛,激励上进。通过考查、评比、竞赛、竞争,激发人们上进,积极完成工作任务。
27.尊重职工,民主管理。积极、主动吸收职工参与企业各级管理,才能提高他们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8.压力适当,催人奋进。人不能没有压力,压力过小或压力过大,都不能发挥积极性。压力适当,变压力为动力。人有了内在的动力,工作才能做出成绩来。
29.环境美好,潜移默化。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心灵净化、进取向上。光是空洞的说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30.规范行为,养成习惯。在一个组织内,良好的行为、作风、秩序一旦形成了日常的习惯,就会产生无形的力量,就会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有效地完成组织的既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