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耐心周旋
美国有一家杂志,专门介绍怎样以最便宜的价格买衣服。杂志中写道:当你在商店里看见自己喜欢的衣服时不要动声色,更不能让店员猜出你究竟最喜欢哪一件,而应耐心地与店员讨论其他衣服的优缺点,反复试穿。等到店员产生厌倦时,而不知道客人是否真心想买,才拿出你喜欢的那件。这时你对满脸不高兴的店员说“我想买这件,不过你肯减价多少才卖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商店里,如果碰上这样花很长时间选择商品的顾客,店员必须得长时间地花精力来接待他。在店方看来,这位顾客不买什么东西就离去,不仅自己半天的辛劳全白费了,而且仿彿觉得商店也会有很大的损失。由于产生强烈的销售欲望,因而会很容易地接受你开的价。
这种先将对方弄到灰心丧气的地步,从而削弱对方战斗能力的心理战术,在社会的各方面都常为人们所使用。比方说,妻子希望丈夫给她买首饰或小孩向母亲要零用钱买东西时,许多人就是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这类战术发动攻势。最初一定是丈夫对妻子或母亲对小孩说:“你为什么会想要那个东西,换一个便宜的不行吗?”为了拒绝对方的要求,丈夫或母亲一定会摆出一套理论,试图说服对方放弃原要求。对方如不答应,便会对你两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样,丈夫或母亲在怕麻烦的心理支配下就会随便说:“好吧!你喜欢的话我就买给你。”
在与人交涉中,有耐心并能坚持自己意见的人,一般终会取得最后胜利。尽管这种方法看起来很单纯、很原始,可是只要你坚持这样的战术,对方的心理总会动摇的。心理动摇会导致心绪焦躁,心绪焦躁会降低理智和判断能力。可见两种心理作战具有相当威力。
一般来讲,在对方处于比我方更优越有利的位置时,我方会感到缺乏攻击对方的有力手段,这时,使用上述战术往往能收到奇效。耐心地与对方周旋,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对方拖烦,二是与对方建立感情,从而动摇对方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
46.冷却处理
所谓“冷却处理”,是指在提出反论前,以稍作停顿的办法来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在没有太明显分歧的对话中非常有效。当某人问你一个问题时,你注视着他,在回答前稍作停顿。这将使对方明白:你认为他说的话有道理,具有足够的理由让你设身处地去思考和琢磨,并力图赞同他的意见。
如果你是公司的对外公关主任,消费者对贵公司的产品提出严重的不满,为了妥善处理,你最好先道歉而后说明:“我们会仔细检查,然后向大家报告处理意见。”等到隔一段时间再回答,往往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正在愤怒时,也就是肝火正旺时,根本无法接受你的辩解。要使对方能由衷接受说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隔一段时间,等他心平气和后,自然能听你解释导致失误的客观原因。这样不仅能消除他的不满,还会进而赞赏你认真负责的态度。这种“冷却处理”是说服别人时不可缺少的武器之一。
要对正在愤怒中的对方提出反论,本质上和说服并没有什么差别。即使你说的都是正确的,但在对方说话时你去插嘴也必会引起反感。换言之,如果对方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你所提出的反论内容越正确,他的反感就越强烈,故可称作“反效果”。即使你是为了维护自己公司的声誉,也应以安慰对方为先,一切交涉都等火气消掉之后再说。
但要注意,所需要的只是短暂的停顿。若停顿时间太长,给人的印象是你置之不理,或不愿给予一个确定的答复。然而,如果你必须反对对方的意见,即使有充分理由说明失误并不是由本公司造成的,短暂的停顿也是必要的。若很快说出“不”,会使对方觉得你拒绝考虑这个意见,你没有更多的兴趣,不想在他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何况他提意见,可能还是真诚地希望你能改进,而不只是为了发泄愤怒。因此,你如果耐心一点,还会消除误会,博得他的歉意和赞赏。
47.尊重开心
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让人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哪怕是一句问候的话,有时也会令人兴奋不已,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某人关心我们,我们就会对他产生感激之情。尤其是当我们的上司向我们嘘寒问暖,询问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时,我们的心理就会感到温暖,觉得他是、一个好上司,不自觉地产生听从他指挥的愿望。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爱兵如子,用嘴为士兵吸脓血,所以他能使上下一心,常胜不败,你对我好,我也就对你好,这是生活的常理。
关心别人,就满足了人们需要人关心的欲望,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感恩之情;可是不关心别人,就等于剥夺了别人的这一需要,把别人置于孤独之中,当然别人也不会对你产生好感。
改变人的态度也需要关心,关心和体贴被说服者,用真诚的爱去温暖他的心,换取他的信任。在攻心技巧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了关心体贴的巨大威力。
除了用实际行动关心对方之外,在思想交流时,也要善于表现出对被劝导者的关心和体贴。这种关心和体贴表现于你的充分了解。从穿着打扮、佩戴的装饰品或家庭摆设,直到他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你了解得越多,表现得越明确,他就越感到受尊重,就会觉得你在关心他,否则怎么会知道他那么多事情呢?这样就会使自己成为令对方愉快的人,就可能有效地改变他的态度。当然,表示了解只能是适当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
所谓体贴,还表现在你透过论事实、讲道理,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使被劝导者感到,你的劝告并不抱有任何个人目的,没有丝毫不良企图,而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有些人常常报怨,自己讲的全是肺腑之言,只差没把心掏出来,对方还是听不进去。原因大概在于你讲道理时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没有使对方真切地感到你完全是出于善意和关心,因而也就不能打动对方的心。把劝说建立在真心诚意帮助人、为他人着想的基础上,你就能攻克对方的心。
48.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这一成语,是由《后汉书》“推赤心置腹中”演变而来。攻心时,肺腑良言固然重要,但把它置于对方的腹中更为重要,良言人心才能发生效应。战国时有个博学善辩之士叫蔡泽,想劝说秦国丞相范雎退位,把相印交给他,并真的远道而来。消息传开,范睢对他深怀恶意。
“百家之说,吾莫不闻,众口之辩,遇我而屈,小小蔡泽,竟敢胆大包天,口出狂言,即使秦王也莫想夺我相印。”
而蔡泽见范雎时,尽管范雎对他非常反感,蔡泽却一见如故,推心置腹地讲了一番道理。他用许多古代名相不能审时度势及时让位隐退,结果招致杀身之祸的教训,开道范雎认清在盛名之下,得势之时,主动交出相印的好处。他还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劝说:
“翠鹄和犀象是两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为什么又往往早死,是因为它们惑于贪饵,一个人千万不能过于贪图功名,只顾眼前。”
有力的说理,善意的劝告,终于消除了误解和抵触,使范雎真的高高兴兴地把相印交给蔡泽。
推心置腹,可以使一时敌对的人变成至爱亲朋,使本来隔阂很深的人成为知己,使相逢初识的人一见如故。我们有些人常常抱怨“攻心难、难交心”。原因恐怕就在于此,有的人只满足于把心掏出来,而不设法把自己的一片赤心置于对方的腹中,使他人真切地感到你的善意和关心;有的人由于以“教育者”自居,虽有心谈心,却无意“交心”,或要求他人“全抛一片心”,自己却“只说三分话”。在一些教育者嘴里,“我去打通他的思想”成了“促膝谈心”的同义语与代名词。这样的教育者即使真理在握,一言九鼎,也会使听者悚然。自以为高人一等,怀里揣着一块冰,喜欢斜着眼睛去看人的教育者,怎能获得谈心的佳效呢?白居易说过:“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今虽非古,情同此理。
49.以柔克刚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以它柔美之势,博得赞叹,太极推崇两个字:化劲。“四两拨千斤”,以柔婉之势,化千钧之力。那柔和之中略带缠绵的劲道,对我们很有启发。以柔克刚,这也是一种极有用的攻心技巧。
麦迪逊任美国总统时,一项人事调动遭到许多政客的反对。在接受代表询问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责骂。但麦迪逊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愧万分。其实,不等麦迪逊总统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了。其他的议员也都佩服总统的涵养,一致同意总统的提议。
50.压迫面谈
若你与对方谈话的目的,是想知道对方的想法,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正确地掌握对方的形象。掌握的方法必须靠各种深度的心理技巧。其中有一种称为“压迫面谈”,使用起来效果很不错。典型的做法是:提出一个令对方不快的质问,置对方于孤立状态,迫使他做两者间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压迫对方”,陷他于危机的状态,看他的反应。
一个人处在危机中,就好像赤身裸体地立在众人面前一样,因为其装饰外表的“理性”已经失去了,既然没有了伪装,心理的情况便很容易暴露出来!
外国曾有一个电视节目,是邀请一百名国会议员坐在摄影棚内放置的一百零三张椅上,两侧和后面都是高高的隔板,使其无法看到其他人,只能面对主持人和摄影机。随着主持人不断地发问,在这种“与世隔绝”状态下的议员们每个人的表情都令人叫绝,一些平常有钱有势,姿态优雅的议员,在碰到尖锐的问题时,竟显现出平时我们绝对看不到的表情。有的议员生气地说:“开玩笑!这一类问题怎么可以在这种场合回答,我拒绝回答!”有的甚至愤而退场。
对那些自制力很强,城府很深的人,“压迫面谈”是使其说真心话的杀手锏。就是故意以无理的态度,或者提出使对方神经可能错乱的各种质问,把他激怒,使其情绪失去控制,从而露出真实面目。
不论什么人,一旦情绪爆发了,大都会失去理智而说出真心话,如此一来就不难掌握他了。所谓的攻心,至此已成功了一半。
51.领域优势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在自家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说话,比在陌生的环境中说话更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这种心理现象即为“领域优势”。在劝说别人时,我们应当注意充分利用自己的“领域优势”。有些保守、孤僻、不善交际者,在他们所熟悉的“领域”中,对某种事情往往能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一旦脱离其“领域”,置身于陌生环境或喧嚣的社会之中,他们又往往会失去主张。劝说这类性格的人,尤其应当注意利用自己的“领域优势”,有两句俗语叫做:“各人门前有三尺碰土”、“大街上打嘴,门旮旯赔礼”。后者的意思是说在公众场合可以说狠话训人,但到别人的屋里只有说好话哄人。因此,在劝说不动时,最好先把他们请出来走走,或请到你自己家里坐坐,然后再行动说,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52.体谅对方
某公司把开发新产品的样品交给承包厂。快交货时,承包厂把半成品交给公司。公司一看,此产品与原定规格不符,要求承包厂重做。这时,交货期限快到了,承包厂完成有困难,于是就说:“我们是按照贵公司的设计制作的,错不在我方。”双方闹得很僵。
这时正好公司经理回来,他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进行到此,才知道有各种棘手的问题,不过这是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将来对双方都有利,所以还得麻烦你们。”
听了这话,承包厂的代表高兴地说:
“说的也是。我们回去重新修改。”
交货期快到了,大量退货重做,是相当困难的事。公司若说:“你们一开始就依指示做,就不会出问题了!”那样彼此会很不融洽。这时公司不能只是责怪对方,而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谅对方辛苦一场、结果却付诸东流的懊恼心情。因而,此刻最重要的是强调:“你们做得很辛苦,但现在毛病已经出现了,怎么办?……”、“已经辛苦到此,再努力会更完美。”……对方为了不使自己过去的努力泡汤,也只好接受我方的要求。
53.心理相容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调节着人的一切行为和行动。所以,要做到说服对方,就必须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相容”用在攻心技巧上,就是要做到与你要说服的团体或群体的成员达到心理的协调一致;也指在言谈举止、思想观点、个人品性上要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受。
因此,根据“心理相容”这一心理现象,要说服对方时,你就要想着自己要怎么说才不至于导致与对方对立,才能够为对方所接受。
54.欲拉反推
欲拉反推,是指在说服对方时违背对方非分的期待,使其动摇泄气的攻心技巧。比如对那些“想死”、“想分手”的人不妨从旁“鼓励”,这种勉励比禁止更有效。
某报曾连载一篇以父子关系为主题的记事文章:《我家的教育法》。内容叙述某社会名人的孩子在学校挨骂后非常怨恨他的教师,甚至想“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他父亲听了反而从旁附和道:
“既然如此,不妨就给他点儿颜色看。”但是,妙在他接着又说,“不过,即使你达到报复的目的,你也会因此触犯法律,我看还要三思才是。”父亲这么一说,儿子即刻取消了报复的念头。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
某女士认为她的丈夫极不像话,于是便到处向朋友诉苦。她满以为朋友会劝她打消离婚的念头,不料一位朋友却说:
“如此不像话的丈夫,趁早离婚也好,免得将来跟他受一辈子苦。”
这位女士听朋友这么一说,倒反而认为:
“其实我丈夫也并非坏到这般地步。”因而收回了离婚念头。
如果有一个人站在高楼顶上想跳楼自杀,而旁人也在拼命说些“不要跳”或“不要做傻事”之类的话,就会更助长他跳楼的意念。相反地,若是你说:
“如果你真想跳的话,那就跳吧!”
他必定会感到很泄气,想不到旁人竟然不去阻止他,反而鼓励他跳下去,这完全违背了他原先的期待。某些不被允许的期待,一旦你出乎意料地使其反面出现,就会使他失去原有的念头。
55.制造空档
我们在观看球类比赛的时候常可以看到,球队教练一旦发现情况不妙时,就会用“暂停”或“换人”来制造一个空档。这空档不但可以挽救球员低沉的士气,还可以打断对方高昂的士气。在必要的时候来个暂停,是教练的重要任务。在一般情况下,“暂停”以后整个战势也的确会发生改变。当一方球员士气正旺时,忽然被对方的“暂停”打断,心理上也确实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感觉影响了暂停以后的局势变化。因此,“暂停”也就成为教练主动去消减对方声势,增加自己取胜机会的一种常用战术。这种战术也可以用在谈判与会谈中。
日本柔道高手升田幸三,曾经历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天,当时联合国驻日的管理机构要他去会谈,升田知道准没有好事,便先提出一边谈一边喝酒的条件,对方答应了。到会谈时,当对方提出了他不愿回答或者无法回答的问题时,他说:“我要去洗手间!”因为喝了酒,上厕所的次数自然会增加,对方也拿他没辙。他用这种“暂停”战术,逃避了不少难题。
如果你在与别人会谈时,发现自己的情势很不利,或在会谈之前就预料要出现不利的情势,就得设法制造一些“暂停”了。至于采取什么理由,那要依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情况而定,但只要在这上面动脑筋,就必能想出高招来。不过要切记,“暂停”的次数不要太多,次数一多,对方会发现你的内心已经有所动摇,这样反而会陷于更不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