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从地板上擦去你的血迹,刮掉你的脑浆?谁把你从上吊的绳子上解下来?谁从河里捞起你肿胀的尸体?你的妈妈?你的妻子?还是你的儿子?这种差事即使专职清洁工也会拒绝。但这种事总得有人去做。
你那封精心措辞、爱意切切的诀别信是没有用的。那些爱你的人永远也不会完全从这件悲痛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他们懊悔,陷入无边的痛苦……
自杀是一种传染病……你五岁的儿子正在地毯上玩他的小汽车,如果你今天晚上杀死了你自己,那么十年后他也会干同样的事。事实上,自杀常导致家庭其他人的自杀。因为孩子们在这方面尤其脆弱,所以就更容易受到伤害。
你必须有其他的选择。总会有人在危机中给你帮助:打一个电话,找找朋友,看看医生,或者去叫警察。
也许他们会告诉你,生活还是有希望的。这希望之光也许来自明天的一封信,也许来自周末的一通电话,也许来自某位在商店里相遇的好心人,你不知道它来自何处——没有人知道。但是你所期待的可能就在一分钟、一天或一个月后突然到来。
你仍旧坚持要干这件蠢事吗?一定要干吗?那好吧,不久我就会在精神病院的监护室里与你相见,届时我们照料你所剩下的一切,依然要干所有你再也干不了的事。”
危言耸听,可以使人在吃惊之后,更加佩服你,相信你说的道理。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们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在攻心技巧中,既要有温言软语,柔情蜜意,也要有当头棒喝,大声疾呼,要歌功颂德,也要危言耸听。在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上,能够说服人们的往往是那些敢言和善言者发出的警世之语,甚至盛世危言。
借鉴历史经验,举出具体例证,这种“危言”才不是空话。
力排众议,大唱反调,这样的“危言”才是有针对性的话。适当运用类比和比喻手法,这样的危言才是生动感人的话。近来台湾水土流失严重,山坡地滥垦滥伐,不肖业者盗采河沙,暴雨一来,往往造成山崩地裂、家破人亡的惨剧,一些环保人士直谓之“大地的怒号”、“大地之母所进行的反扑、无言的抗议”。这一类说法震撼人心,其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危言耸听能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能促使人们接受你的劝道,未雨绸缪,可谓苦口良药。但值得注意的是,“危言耸听”不可滥用。它的有效范围是具有现实紧迫性,但尚未为人注意的重大问题。同时使用时还要求使用者要有与人为善的责任心或良好的动机,否则,就难免有警世骇俗和哗众取宠之嫌了!
19.隐言暗示
美国《读者文摘》一九八八年第一期中的《第六枚戒指》讲了一个巧用暗示的故事。
那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位十七岁的女孩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三十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着破烂不堪,一脸的悲哀、愤怒,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女孩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在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里。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女孩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很难找工作,是不是?”女孩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一直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说:“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
“我可以为您祝福吗?”
女孩立刻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她用十分低柔的声音说:
“也祝您好运!”
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女孩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是一起盗窃案,一般来说,人们通常的处理方式,不外乎是设法抓住盗窃者。但是这位女孩却没有这样简单地处理,而是用一席话彬彬有礼地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这种巧用暗示的攻心技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要知道,这事是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常常是一份差事几十个人、上百个人争夺,女孩的这份工作尤为珍贵,如果被盗走了一枚戒指,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抓住盗窃者,夺回戒指,张扬出去,被老板知道个中原委,女孩也会因工作疏忽而被解雇。何况那是一个落魄者,善良的女孩不想雪上加霜,伤害这个走投无路的失意人。
“对不起,先生!”女孩首先用礼貌称呼语,语气适中,不慌不忙地叫住了这位男子。这样既传递了信息,又制造了一个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当时慌不择语,或者语气过重,可能造成那男子三步并作两步消失在门外,或许会惊动别的同事,那都不是女孩所希望的。而且这样的礼貌称呼不仅制造了气氛,无疑还有两层言外之意:一是他有偷盗戒指的嫌疑;二是你放心,我绝不会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你。
当那个男子接连问了两个:“什么事?”时,聪明的女孩从他的表情以及问话的方式腔调中肯定了自己的判断,也洞察到他微妙的内心世界。她感到眼前这个男子不是那种惯窃,而是被穷困所迫的一念之差,很可能会接受自己的处理方式。女孩决定继续采取含蓄的暗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达到目的——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暗示我也和你一样,千辛万苦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头一回工作,咱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同病相怜才对,借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现在找工作很难”,意在为前一句话作陪衬,言外之意是如果你把这枚戒指拿走,那我就要失去这份差事,再找工作就很困难了,就像你现在一样。这两句话把自己和那男子感情上的距离拉得很近,末了还用了“是不是”这样的疑问句,借以引起男子进一步的思考,加强语意力度,扩大暗示效果。
男子传达出愿意归还戒指的信息时,女孩不失时机地握住他的手,说上一句“也祝您好运”,表达自己由衷的谢意和美好的祝愿,抚慰失意人感情上的失落和内疚。
女孩巧展口才,妙用暗示,终于实现了自己预期的愿望。
由此可见,把善良的说服愿望用恰当的语言技巧表达出来,可以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女孩和那男子表面上看是讲找工作、聊天之类的事,而实际上真正的语言已附着于表面的语言形式传递给对方,用暗示的形式解决了问题,避免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也满足了对方的道德愿望。
20.为人置梯
一家百货公司的顾客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是她丈夫不喜欢。她解释说:
“绝没穿过。”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点,顾客是绝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没穿过”,而且精心掩饰穿过的痕迹。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不小心送到干洗店去了。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农服一起堆放在沙发上,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这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古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会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明显痕迹。不信,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较一下。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她一个台阶下——于是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当然,许多售货员的态度远远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在此只想说明一种心理技巧。
当对方已经作出一定的许诺——宣布他坚定的立场,又不能为了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时,你要改变他的先见,首先要顾全他的面子。因为若同意你的意见,也就等于承认他是故意撒谎,他的自尊心使他难于接受。
精明的说服者知道怎样给人面子,使对方不至于出尔反尔,下不了台阶。比如,你为了给对方铺台阶,可以假定双方在一开始时没有掌握全部事实,例如,你可以这样设:
“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这样做。”
“最初,我也是这样想。但后来当我了解全部情况,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一般人总是缺乏勇气正视自己的谎言,你想戳穿这种雕虫小技,不仅必须使他相信你,而且必须懂得如何把他从自我矛盾中解救出来,说得他口服心服,体面地收起那套鬼把戏。
21.克己忍让
克己忍让,也就是克制自己,忍让别人之意。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互不忍让,必将使矛盾激烈,冲突升高,加重双方的对抗心理。即使一方凭借权力或武力去压倒对方,那也只能造成压而不服,或面服心不服的状况。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对对方礼让三分,让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你这样做,你的高风亮节必然会激起对方的羞愧之心,打心底里由衷地佩服你的度量,也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你不仅不会失去名望,而且还能获得真诚的拥护者。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讲的就是克己忍让的妙处。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相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开道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克己忍让,而非以势压人的做法,使叶侍郎和满朝的官员都对他极为敬佩。
世人皆知历史故事“负荆请罪”也是克己忍让的一个著名例子。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尊严,屡立大功,被提拔为上卿,地位在战功卓著的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欲寻机羞辱他。相如知道后,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见面。有一天两人在大街上不期而遇,相如连忙驾着车子主动退避。侍从们气不过,以为相如太软弱。相如解释说:“你们想想看,秦王那样的威严,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面斥责他,我还怕廉颇将军吗?我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呀!我与廉颇将军好比两只老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那样,外敌就会借机入侵啊!”这话被侍从传了出去,传到廉颇耳朵里,使他如梦初醒,十分愧疚。
华盛顿曾用忍让的方式化敌为友。
一七五四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他的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那里正在选举维吉尼亚议会的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了剧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上。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走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阻止了他们。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递给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过手去。
“佩思先生。”他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22.以德报怨
正常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同心理:自己做错了事,或者自己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希望对方为自己开脱,或者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既然我们有这样的心理,我们也应该“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据《续汉书》说,曹腾的父亲曹萌,就很会“以德报怨”。他的邻居养了一头猪,长得和曹家养的猪模样相似。有一天,邻居家的猪跑丢了,便到曹家来认,说曹家的这头猪就是他家丢的猪。曹萌当然知道他搞错了,却不和他争辩,二话没说,让他把猪牵走了。后来,邻居家的猪又自己跑回来,他这才知道弄错了,心中“大惭”,赶忙把猪赶还曹家。这时,曹萌仍是二话不说,只是“笑而置之”。曹萌的态度。使丢猪的邻居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逢人便夸曹萌的为人。
以德报怨,既是对别人的宽厚,也是对自己的宽厚。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学会体谅别人,能以德报怨,最后必然也会得到别人的体谅。
23.以退为进
假如对方对你频频指责,又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你可以先应承下来,尽量不予反驳,在退中求进。
曾有位顾客到商店买衬衫,听另外一位过路人说这衬衫他穿可能小了,便执意要换一件。店员再三解释,他也听不进,最后怒气冲冲跑到经理室告状。
“你们的服务品质太差劲了!”顾客出言不逊。
“我们的宗旨是为顾客服务,我们工作中有不少缺陷,需要顾客批评指正。”经理彬彬有礼。
“哼,还为顾客服务呢!瞧那个店员,态度那么差,这种人怎么能当店员!”
“我们有些员工素质的确不太完善,您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出来。”
那位顾客便把事情叙述了一遍。经理耐心地向他解释,这件衬衫他穿不会太小,并且拿了件样品给他试穿。当顾客确信衬衫适中时,经理开始说话了:“我们的店员没能把事情解释清楚,请您原谅。不过,我觉得他不给您换衣服是出于工作责任心,而且是出于一种善意的关心,因为,您也一定不想买件穿不上的衣服,是吗?”
一席话,说得那位顾客连连点头,称赞该店的服务品质和店员的工作作风。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理在顾客的责难面前是一步步后退的:说该店的服务品质差,他便实事求是地承认下来。说店员服务态度恶劣,他就不卑不亢地给予认可,而当顾客发完牢骚时,经理就用事实证明对方错了。然后,这位深知心理技巧的经理开始礼貌地进攻了:“他不给您换衣服是出于工作责任心,而且是出于一种善意的关心,因为,您也不想买件穿不上的衣服……”说话委婉和气,“攻”得得体、适度,不仅消除了顾客的误解,而且在他心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为商店赢得了信誉。
24.现身说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思是说人的思想是有某些共同点的,积极寻找这种共同点,先自觉地剖析自己,再推及他人,以求引起双方在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现身说法的妻义。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邹忌很有抱负,常常思考着如何使齐国强盛起来。而齐国强盛的关键是仗齐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他常常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向齐王进言。一天,他家中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故事,使他顿受启发,他立即用这件事去启迪齐威王,详述了发生在他家中的故事。
这天,邹忌在家里照镜子,在镜中他看到自己修长的身材,俊美的容貌,楚楚的衣冠,颇有点儿洋洋自得。他边照镜子边问妻子:“你说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呀?”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你美了,徐公怎比得上你?”邹忌有点儿不信,因为徐公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于是又问其妾,妾也说邹忌最美。这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又问客人,客人也说邹忌最美。这使邹忌飘飘然起来。恰巧第二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着徐公,又看着镜子反复对比,怎么看也是徐公比自己美。这引起了他的深思:明明是徐公比自己长得美,可是妻、妾与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什么原因?他终于想出答案:妻子说他美,是偏爱他;妾说他美,是惧怕他;客人说他美,是有求于他。
邹忌对齐王讲完了这段亲身经历和体会后,对齐王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意思是说,齐王您受的蒙蔽太深了,群臣百姓对国君一怕二谄,怎么能听到反面意见呢?”齐王听罢邹忌的话,顿时大悟,连声夸赞邹忌讲的有理。
于是,齐王下令全国:“群臣吏民有当面揭发、批评我的过错的,受上赏;上书揭发、批评我的过错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中揭发、批评我的过错的,只要被我听到了,也给赏赐。”
这道求谏令刚下,群臣纷纷进谏,门庭若市。齐威王闻过必改。一年以后,群臣和百姓都感到无意见可提了。齐国因此很快强大起来,燕、赵、韩、魏各国皆朝于齐。
邹忌正是透过生活小事,自觉地剖析自己,认清了在高位的人往往听不进和听不到反面意见这样一个“通病”。正所谓臣谄君蔽,吏谄官蔽,所以当他推己及人,现身说法,说服齐王纳谏、重赏批评者时,便能即刻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