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毫不迟疑
人们通常会做决定,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迟疑不决,特别是那些刚步入20岁的年轻人。我们的社会期待年轻人在他们多数还不清楚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做决定、做计划,并且实现它们。于是,有些人在他们还犹豫不定时就做了选择,即使此举毋宁是最糟糕的,他们还是会觉得解脱,感觉比较好过,但是很快地,他们会发现更不好受。
迟疑不决是成长的一个阶段
迟疑不决有时会让年轻人感觉混乱。但是通常在一阵子的困惑之后,他们就有可能放弃旧的想法和偏见,让问题更清晰可见,把目标加以重整,依新的次序来做决定。因此,犹豫不决可能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成长阶段的开始。
不要妄下决定
草率地做决定只是逃避自我怀疑,但是只能暂时把那些疑惑藏起来,它们后来会在别人面前再次浮现,变成更棘手的难题。因为拖延的问题等到再次面临时,就需要费更大的劲了。当重大决定出现在面前要你定夺时,试图逃避就永远无法解决问题,而没有妥善处置的小决定,最后也会成为超过你力所能及的重要决定。
当面对你似乎不怎么清楚的情况,也无法决定哪一个选择最好,你可以有多种选择:
你可以完全逃避问题。
你可想办法弄到更多信息,或接受更多教育,花更多时间重新考虑。
如果还是不能决定什么是最好的,你可以决定何者最糟,避免它。
只因为某个决定不能使你快乐,并不意味它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一种决定会让每个人都高兴,你只能选择使目标完成更为容易的决定。
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为何,就别妄下决定。
33.理智对待赞扬
赞扬甚易,但不要以为所有的赞扬都有效或都受到欢迎。它同批评一样,是需要技巧的。同时,谄媚和赞扬不是一回事。接受赞扬就像接受礼物一样,对有些人来说是难乎其难。如果你不羞辱送礼的人,那么你也不要羞辱那些不接受赞扬的人。以下要诀将教会我们如何赞扬别人和接受别人赞扬。
分清赞扬和谄媚
谄媚是指你赞扬对方某个优点,而对方根本不具备这个优点。而赞美则是有根有据的,它使人感到温暖和受用。你说:“你个子真高,越看越像个领袖。”这是谄媚。若说:“你是个长于分析、精于决策的人”,这才是赞扬,赞扬要让人当之无愧。
找准机会
有人不赞扬别人,因为他认为对方达不到标准。也有的人认为惩罚比赞扬更有效。还有人认为你表现优秀是理应如此。一位丈夫深爱他的妻子,但40年间他没说过爱她。许多老板对员工并不表扬,他们觉得让对方继续在这里工作就已经说明问题了。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应该时时赞扬别人的嘉言美德,沉默是不可取的。
赞扬情感上的美德
对于对方在情感方面表现出的美德,你也要给予赞扬,这样会使当事人感到温暖。思维明晰、勇于认错、诚实可靠等都值得你赞扬一番。
学一学部队授勋
士兵会因为种种理由获得勋章,它表示认可当事人的努力,保证工作和让当事人有归属感。这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你的赞美就如同部队向士兵颁发的勋章,其作用不可低估。
把赞扬回送给上级
上级常常赞扬下级而自身很少受到赞扬,这并不表示他们不需要发自内心的称许。在一个授勋典礼上,一位上校赞许了他的长官,他的长官高兴得满面春风,他说:“这是这一天,不,是这一年中最高兴的事。”上级很少听到赞扬,如果你有意如此,可马上说出来。
不要自我吹嘘
不要把赞扬别人变成自我吹嘘。比如你说:“你干得不错,大家借此会对投资法有更完整的认识。”这会让对方很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在自诩为这方面的专家。你可以这样说:“你的分析真是非常精彩,这样的分析我头一次听到。”
以赞扬树立权威
赞扬要弄清对象,如果当事人对你毫无敬意,你的称赞会变得无关痛痒。你可以赞美别人,但不要弄错时间、地点、目的和对象,这才会逐渐培养成你的权威感。
不赞扬有时意味着批评
下属的工作经常得到上司的赞扬,当他对你设计的封面缄口不言时,你应该想到:他一言不发肯定是对此不太满意。
在无所求的情况下赞扬对方
当你说:“你的报告写得真好,你能花点时间帮我抄一份吗?”对方肯定会紧锁眉头。称赞应是目的,而不应是要求得到什么东西的手段。
赞扬个体而非集体
在称赞时你要称赞个人而不要称赞团体,你称赞团体会让干具体事的人感到自己默默无闻。你应该说:“我向张表示衷心感谢。”而不要说:“我向业务部表示感谢。”
称赞要具体
含糊的赞扬远不如具体的称赞效果好。你如果说“你把客户照顾得很好”就不如说“你很能控制情绪”。
有时要赞扬事而不要赞扬人
不要说:“珍珍,你真是思考周到。”而要说:“你把午饭送来真是考虑得非常周到。这会使我省出许多时间来干工作。”含糊地赞美,对方可能不知道他们做对了什么,他们会觉得这个称赞不着边际,他们会因为不知道你欣赏什么而没法再重复自己的行动。
别忘了加“你”
大公司赞美会提名道姓,比如,“王先生,多谢你光顾。”个人之间的称赞也应如此,即千万不要忘记加上“你”,你要说“你真为大家出了一个好主意”,而不要说“好主意”。
指出对方行为的正面作用
如果你无法明确称赞,可以指出对方行为的正面作用。例如,你可以说:“你做的工作对开发新产品很有帮助。”
别提负面结果
赞扬之后再加上一句提及负面结果的话,会使你前功尽弃。如对方草拟了一份合同受到你的表扬,你就不要再加上一句对方不爱听的话。
批评也要有
如果你经常报喜不报忧,那么如果你没有看到确实该表扬的事就不要轻易去称赞。只赞扬不批评会使人认为你的赞扬没什么了不起。适当时机批评一下,别人才会重视你的赞扬。
不要用赞扬一个来批评另一个
用赞扬一方的工作来批评另一方,会使受批评的一方愤愤不平。有的父母当着儿子夸女儿乖,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当对方接受赞扬不知所措时再问一个问题
当对方对你的赞扬不知所云时,你可以再问一个问题,这会促使对方思考。比如你赞扬他生意做得好,对方一时明白不过来,那你不妨再提个问题:“那个客户以前来过吗?”
利用第三者传递赞扬
利用第三者把赞扬传递给对方,对方会对此深信不疑,因而干劲更高。企业经理会说:“李薇在哪儿,她上周的业绩可真是惊人!”
耳语赞美别人
你用耳语赞美别人,并“无意中”让对方听到,他会对此深信不疑。
不要赞扬过头
赞扬比批评作用大,但光赞扬不批评也不行,那就好像你的汽车只能进不能退。赞扬过头会使我们不敢明确指出对方错误的严重性。
不要把赞扬原物奉还
那会使对方觉得你不领情,不理解对方的良好用意。对方说你的发型漂亮,你不要对对方说:“你的发型看来也很漂亮。”
不要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会使对方以为你不识抬举,会让人觉得赞美错了,会让人认为你在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不要在受到赞美时说:“这其实没什么。”
接受赞美
不接受赞美会使对方有冷水浇头的感觉。你要学会接受赞美,优雅地向对方道谢。赞美不会天天有,要珍惜它。
34.情商与智商的不等式
艾萨克博士以前在部队服役时,曾接受过一种全体士兵都参加的智力测验,他获得了160分的高分。要知道,基地上从没人见过这么高的分数,而且标准值才是100分,于是艾萨克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天才。
众口一词的称赞并没有改变艾萨克的境遇,第二天,艾萨克仍是一名列兵,最高职务也不过是担任伙食值勤员。
然而,实际上的问题是:智商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举个例子吧。过去有位汽车修理师,他不大可能在智商测验中得到超过80分的成绩。所以艾萨克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比他聪明得多。然而,每当艾萨克的汽车出了毛病,艾萨克总是急急忙忙地去找他,焦急地注视着他检查汽车的相应部位,对他的分析如聆神谕般洗耳恭听——而他总是能把艾萨克的汽车修好。
那么,如果让这位修理师来主持智商测验,结果就会表明艾萨克是一个笨蛋。而且艾萨克也真的会是一个笨蛋,如果不让艾萨克使用从学院里学习来的语言技巧,如果艾萨克不得不用双手去做一些复杂而艰苦的工作……艾萨克干得肯定很差劲。
再来谈谈艾萨克的汽车修理师吧。他有个习惯,每次见到艾萨克都爱说些笑话。有一次,他从引擎盖下抬起头来说:
“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来到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并拢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便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合适的钉子就走了。那么,你听好了,接着进来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
艾萨克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刀动作。修理师一看,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啊!你这个笨蛋。他当然是用嘴巴说要剪刀呀。”接着他又颇为得意地说,“今天我用这个问题把所有的主顾都考了一下。”
“上当的人多吗?”艾萨克急着问。
“不少。”他说,“但我事先就断定你一定会上当。”
“那为什么?”艾萨克不无诧异地问。
“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知道你不会太聪明的。”
世界上受过高等教育、肩负光荣使命的人很多,可是,很多这样的人因为缺乏机智与常识,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很困难。
不久前,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居然让大学生来看管家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个大老粗,对什么书本、理论一窍不通,却知道怎么饲养牛羊。他雇佣的这些学生,虽然满腹经纶,能说好几门外语,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可是,要说挣钱却不能和一个老大粗相比。他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那些大学生却连谋生都很困难。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
书本和大学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论理意义上的文化,它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仅仅有书本教育,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这方面的潜能会被扼杀。
与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那样的学生显然是要打败仗。一个大学毕业生常常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分量,他往往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王国里,而这个王国实际是没有那些人情世故的位置的。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往往并不在意他拥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时代的弄潮儿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适应现实的人。
决定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仅仅是智商,还要包括情商,在实际工作中,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口才等都显得比一个人的智商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会这种综合性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在《哈泼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情感智能,即“社会智能”,一种理解他人并能“对人际关系作出明智反应”的能力,认为这本身就是人的智力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得出类似结论的心理学家逐渐增多,他们把人际关系技能纳入其情感智商的基本概念中,情感智商则扩展为5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自我觉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乃情感智商的核心。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更准确地决策婚姻、职业之类。
(2)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这涉及到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有效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低下将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可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上。
(3)自我激励,这是指服从于某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的成就。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更有效率、更富于成效。
(4)识别他人情绪,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这一能力更能满足如照料、教育、销售或管理类职业的要求。
(5)处理人际关系,大体而言,人际关系艺术就是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他们也就是所谓社会明星。
一个中型的高科技产业登广告征求一位总经理特别助理,这个公司规模不大但是潜力无穷、福利好,所以有许多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士前来应征。
公司总经理亲自面试初审后所挑选出来的应征者。由于每位应征者的学历都不错,所以一时难以取舍。当最后一位应征人员进来面试时,总经理因为有些累了,所以看起来一副疲倦的样子。
“贵公司的装潢设计非常特别。”这个小伙子一坐下来,先说了这么一句话。
总经理本想打个呵欠,听到这句话,觉得有趣地抬起头来反问:“哦!你倒说说看怎么特别。”小伙子就说:“这位设计者着重实用,很聪明地运用不大的空间。所有的柜子、书橱都是隐藏式的。而且顾及员工的视力保护问题,很用心地设计灯光……”
总经理点点头说:“嗯!你很会观察。”
你想,最后是谁被录取了呢?对!就是这最后一个小伙子。你认为小伙子真有两把刷子是吗?其实说穿了,是他比较懂得沟通的艺术。
小伙子在等待面试时,就先和柜台的小姐聊天,得悉这家公司的装潢全都是由总经理亲自设计,再要求装潢公司定作的。于是他仔仔细细、里里外外地观察装潢的优点,记在心里。面试时先引起对方的共鸣,这样一来,是不是要比其他正襟危坐,等待主考官询问的应征者要高明得多,而且让人印象深刻呢?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单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想要做一个总经理的特别助理,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比任何学历都重要,沟通技巧高超的他能不被录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