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篇 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2)

宽容并拯救仇人,是最高尚的事情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

富翁请醒世大师帮忙拿个主意。于是,醒世大师想出了一办法:他要富翁的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醒世大师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

富翁请醒世大师点评。

醒世大师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建议您把全部财产交给老三。”

佛在心中

佛说:“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恩将仇报的人和事是屡见不鲜的;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人和事并不多见。但只有这么宽容和豁达的人,才堪称品德高尚,才能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间世态】

疯狂的心态

在某市圣诞节这天,一个都市白领黄某因对公司领导心怀不满,在未能得到晋升的职位之后,投毒杀害了该公司的一位领导和得到晋升的那位职员,之后跳楼自尽。据其他职员反映黄某平素就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但因为只是同事接触的很肤浅,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反应。但就因为他狭窄的心胸容纳不了别人升职,而自己没有得到这个机会,所以他憎恨得到了晋升的同事和领导的“不公平”。仅仅因为工作中常见的晋升问题,黄某的心态渐渐疯狂起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安心释语

我们都需要扩大心的容量,做情绪的主人。

一个小和尚刚到寺庙时,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烦,抱怨这抱怨那,整天痛苦不堪。

一天,他的师傅弄来两包盐,先把一包倒在一杯水里,让他尝尝什么味道。小和尚尝了一口:“好苦好咸。”

然后,师傅又领小和尚来到山下的湖边,把另一包盐撒进湖中,让他再尝。“尝到咸味了吗?”师傅问。小和尚喝了一口又一口,认真地品尝,然后说:“没有,这水还有点甜。”

师傅耐心地对他讲:“人生的烦恼、苦痛就如同这些盐,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你的感受决定于你的容量。每天生活在烦恼中,痛苦就常伴着你;把烦恼抛进大海里,你感受的则是另一番滋味。”

要想扩大心的容量,做情绪的主人,须遵循以下三大法门:

1.须静心

“静虚则明。”始终保持一种内心澄明、波澜不惊的心态,给自己留下一片纯净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宁静致远。因为静下来才能够沉下去。

2.须专心

“心一而意专。”只有专一、专注,才能坐得住,想得深,钻得进,跳得出。学习也好,工作也罢,要少几分世俗的精明,多几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执著。多出一道汗,才能多明一层理;汗出得越多,功夫也就越深。

3.须潜心

“将飞者翼伏。”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要有一种“板凳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韧劲。摈弃浮华,远离浮燥,瞄准目标,矢志不渝,必有大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终获大成。

佛心慧语

心灵的高度决定一个人事业的高度。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量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要学会积极的放弃。放弃就是承认自己有所不能,因为事情的成功与否不受自己控制。有些事情我们尽很大努力却还做不到,不妨就暂时放弃,免得牵肠挂肚,影响我们的视线,干扰心中的目标。放弃是选择,不是无为,而是选择性的无求;是乐观,不是悲观,是在人生的路途中转一个弯,甩掉不必要的包袱,丢弃不实际的幻想,谋划未来,重新开始。放弃了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金秋的收获;失去了青春岁月,却拥有了成熟人生。放弃,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放弃的同时也在获得。无求则无敌,无敌心自安!

一个有抱负的人,不仅在顺境下干得好,就是身处逆境,甚至遭到嫉妒、压制、排斥、打击时也同样泰然自若,自用其才,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对挫折心怀感恩,因为是它铸就了自己崇高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正当”二字乃人生在世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高僧慧能为了考验寺里众多僧侣的慧根,便在飞来峰的峰顶修建了庄严肃穆达摩法像,并传话出来,寺内徒众谁能正大光明地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能继承衣钵。

僧侣一听便在私下里纷纷议论,主持长老之所以要修建达摩金身是要为将来的事情做准备,谁能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是寺内主持的接班人。还传说通往峰顶的山路崎岖难行,更有甚者,风言前辈不少高僧圆寂在登顶路上,可见路之艰险。

寺内有的僧人早已探索到了登顶的捷径,按照这条捷径登顶路程可以缩小一半,到达峰顶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有的僧人成群结队从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缓缓而进,路程虽长但平缓,没有障碍。

只有名叫心禅的僧人决定从正面的路攀上。飞来峰的正面山势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荆棘满途。心禅一步一步艰难攀行,披荆斩棘,流了不少汗和不少血。

到了峰顶,心禅发现寺内的众师兄弟早已站在达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视着心禅的姗姗来迟。

心禅也不羞愧,缓步登上佛像触摸慧眼。

这时高僧慧能出来宣布,心禅具有慧根可继承他的衣钵,并决定将未来的住持之位传与他,众僧一听十分惊诧,有的僧众抱怨说:“心禅来得最晚,方法最死,毫无灵性可言,主持之位怎可让他来做?”

慧能说:“人生在世修行,贵在正当二字。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众人皆走捷径,唯有心禅从正面一步一步攀登;众人皆走大道,唯有心禅从荆棘中血汗前来。他走的是佛的路,你们却不是。我怎么可以将我的寺院交给你们这些不正当的人?”

众人哑口无言。

佛在心中

那条六祖慧能所言的“正当”之路,就是他衡量僧人的一条尺度,有很多条捷径可以超越它,有很多路可以比它安全,但只有这条路才是佛的路。因为佛当年也是一步一步从荆棘中走来,成就了大觉悟。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就是佛的尺度,也是佛的修行。充实的人生也要从佛祖那里吸取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情况和故事里的情形相似。面对自己的事业或爱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捷径,更有甚者走上歧路,两者都是不智慧的行为。寻找捷径的人一定忽略当下的风景,到达彼岸的时候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来的地方。走上歧路的人造就了人生的黑暗,他们歪曲了心智却换来了枷锁。只有正当的人,才懂得人生的智慧,诸事有度,不可以逾矩违法,不可以丧失道德。人生在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投机取巧,更不要不择手段,以致误入歧途。

【人间世态】

不正当的竞争

王某和刘某是某上市公司的主人,他们是这样起家的:二人分别在工作了3年2个月的时间后,相继离开某知名大企业,没过两个月就各出资25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随着扩张的到来,公司陆续聘用了秦某等20多名原大公司技术研发的老同事一起做事。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一帮年轻人就在同行惊羡的目光中通过了很多地区运营商的测试,并成功获得录用许可证。胜利的喜悦不断激励着大家,但谁也没有想到在次年此知名企业在当地一中院提起民事诉讼,向他们索赔320万元。此知名企业认为王、刘、秦等人违背了跟自己签订的相关保密协议,利用在公司工作期间掌握的、以及被告人秦某从企业窃取了一系列的设备以及相关商业技术资料后才完成了自己公司有关产品的制作与运营。法院判决王某和刘某支付此知名企业320万元。

安心释语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我头上是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他的话在点醒我们,道德律是心中最美的律令,任何其他的律令到要服从服务于道德律。做人就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会收获甜美的人生。人生的境遇千般万般,唯有心中的道德操守可慰籍终生。人活着要问心无愧,要是心中充满了愧疚,则会食不甘味睡不安寝,那样的麻烦不是贫穷式的窘迫,而是心灵上的无法遏制的折磨,痛入骨髓。唯有道德能治愈各种心灵疾病。有时候人为了生存不得已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事后后悔不迭,内心常常隐隐作痛,这种痛苦如果得不到宽宥很难根除。忏悔是很有效的一种疏导方式,但为了不受悔恨的折磨,何必做一些忏悔的补救之举呢?越是不容易越要保持道德的操守,人穷志不穷,越是贫贱越应该磨练人格,安贫乐道。

佛心故事

道德是药

有个人死后去见佛祖,他如泣如诉的对佛祖说:“佛祖啊,你怎么这么狠心啊,你让我白天忙来忙去一无所获,晚上魂不守舍战战兢兢,我没有一日不痛苦!”

佛祖问道:“那是为什么啊?”

“白天为了挣钱糊口,我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做了许多违心的事,可那是为了生存啊,况且我什么也没攒下。每当夜晚来临,我就会彻夜难眠,就像是在地狱中一般,”那个人回答说,“佛祖啊,人生本来就不容易了,你为什么偏偏还要折磨我?”

佛祖说:“你啊,为了自己糊口去欺骗别人,而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去生存。我是仁慈的,决不会把一个正当的人逼入绝境。你的心灵长满了毒草,需要一种药剂才能去除。”

那个人问:“那是什么啊,求你了仁慈的佛祖啊,救我脱离痛苦的折磨吧!”

佛祖说:“药名道德!”

弥补品德上破绽的良方,就是加强修养

有一师傅,凡遇徒弟第一天进门,必须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一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傅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傅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了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傅便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为什么师傅也不去检查就不要自己了呢?

原来,这位师傅事先在屋子的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后生,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真地去扫那些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傅的,如果他掩藏了铜板不交给师傅,那破绽就更大了。

佛在心中

师傅看出的“破绽”是徒弟品德修养上的弊病。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克服,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大事小事都“看不破”的人。作为生活中的凡人,我们不奢望当“圣人”,但我们要尽力做一个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认真的人,勇敢坚强的人。一句话,做一个品行无“破绽”的人。

【人间世态】

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文化局科长张某,坐镇文化局某科多年,根系庞大。教育局某办公室主任李某,刚刚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张某的儿子今年考高中,但分数差几分没达到省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张某就去找李某说情,还带了不少的礼物。李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张某人做这么多年的文化局某科长了,有事情还不是求我?于是李某沾沾自喜。不久,李某的女儿中专毕业没找到工作,想让李某托人找进文化局工作。文化局清闲,工资还高。李某一思量,得,前些日子还笑话张某,今天轮到自己了。李某就去找张某说情,还带了不少礼物。张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李某人做了教育局某办公室主任多威风啊,有事情还不是求我?于是张某沾沾自喜。后来,组织上来了新领导,以“利用职务之便,徇私废公”的罪名免去了他俩的职务,并将他们的子女驱逐出机关。张某和李某纷纷自嘲:私公私公,因私废公;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安心释语

自问—我们知道自己的样子吗?我们可曾检点过自己身上的“破绽”?我们在大庭广众面前,显得彬彬有礼,极有教养。但当我们独处或在自己的家人面前时,会不会就暴露出专横、自私的一面?我们在大的方面还能做到遵纪守法,但在小事方面,会不会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我们在工作轻松、境遇顺利时能够做得像一个称职的好员工,但在疲惫不堪时,还能不能咬牙坚持,尽职尽责,或者更多地挑起重担?我们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到社会风气,小到公司的明天在于我们的努力,社会也需要我们,我们奋斗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当一项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挺身而出,还是畏缩不前,更选择逃避?如果我们做了,我们能否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勇敢承担责任,我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破绽”和缺点,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它,或者还想掩饰它。我们不去改正缺点,“破绽”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俗话说的好:“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我们能拾到生活中为考察我们而扔下的“铜板”吗?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发自内心地改正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人,处事,待物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迎驾人,发扬迎驾精神,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做好,把“社会道德的窗口擦亮”。

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会让你远离灾祸。你也许怀疑这是危言耸听,但决不是。人一旦徇私,就会昧着良心做事情,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问心有愧。如果你铁石心肠不在乎,那么等待你的终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道自在人心,旁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揉沙子,徇私者不在意自己的良心的疚责,难道也无惧大众的谴责吗?岂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公私不明,自种恶果。

无论在什么样的遭遇中,我们都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操守,让道德律令在心头闪烁光芒。

智慧禅心

离于爱者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摩柯枷叶问: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相宛然,即为离于爱者。

摩柯枷叶问:世间多孽缘,如何能渡?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心不动万物皆不动。

摩柯枷叶问:此非易事。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摩柯枷叶问:何为?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不是风动,不是旗动,而是心动

慧能大师幼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狩猎奉养母亲。后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

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的空前大改革,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记述他的事迹。

公元676年,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传播的禅理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这么巨大的震撼,他只知道他是一名禅师,有责任将自己证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

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吗!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吗!”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驻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了世界。

佛在心中

是风吹旗子动?是旗子自己动?还是观察者的心动呢?不管是风吹旗子动,还是风吹草动,都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那在我们大脑中根本就无所谓风啊草啊的。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画面,是因为外界的风和旗子在我们大脑中产生了投影,在这个反映的过程中不就是我们的“心”在动吗?只有“心”动了,风和旗子才会动起来,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对新外事物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心境自然凉,心远地自偏。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出淤泥”也可以“不染”。

【人间世态】

心病

周某,男,47岁,已婚,大学文化,某单位公务员。经常因右腹部不适就疑神疑鬼的觉得自己患了肝癌,因偏执地认为无人能诊治而痛苦了两年。原来是这样一件事儿成了痛苦的来源:周某出生于干部家庭,大学毕业,在某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他心有余悸的回忆:两年前他发现一个属下总是捶右腹部,就建议此下属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发现竟是肝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他非常震惊。因为感觉自己有时候右腹部也不舒服,也愿意捶打右腹部,联想到那位已过世属他害怕极了。不可否认,他的应酬较多,喝酒也就更多了,喝酒伤肝他更是心知肚明,可又避免不了,他觉得那位属下不喝酒还得了肝癌,按照自己的喝法,肝能好的了吗?所以确信无疑的认为自己也得了肝癌,就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检查来检查去都说没什么问题,就抱怨起如今医生的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本就检查不出来,还说没事。周某固执己见地说:谁有事谁知道。他想为什么会捶打右腹部,还不是因为不舒服吗?都不舒服了,还能没事?省城的大医院他基本上都去过了,可就是没人能看出他的病来。他感到非常痛苦,非常苦闷,明明有病就是没人能看出来,他还年轻,他不想死。又觉得自己是领导也不好和别人讲,和朋友一说起这事,他们也说自己是小心眼,他也承认是有些小心眼,但有病总不能说没病吧!想想就烦,弄得他这两年心情很不好,茶不思饭不想的,什么也不想干,原来他是很有希望争一下副部长的职位,现在什么都不想了,有时连班都懒得上,晚上经常失眠,入睡很困难,要靠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会儿,并且经常感到头、胸、肩等部位疼痛不适,医生给开了维生素B、谷维素等药物,但都没有效果。

安心释语

类似上述情况,在家庭可以做如下的配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尽量多休息,少吃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多喝绿色饮料,多补充嗜酸菌,多喝水,饮食中要剔除下列食物:油炸食物、垃圾食物、加工食品、咖啡、茶及软性饮料、白面粉制品。它们难于消化,只会加重身体的负担;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要留意自己的外观。试着宽容,即使在抑郁、焦虑、多疑、情绪低落的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少跟别人比较,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对待他人的态度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心情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记录美好的一切,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与精力旺盛又充满希望的人交往。

除了家庭方面的配合外,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辅导是治疗抑郁、焦虑、多疑、情绪低落的辅助工具。和心理医生谈谈,有助于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以及如何应付可能引发这些情绪的问题与压力。和服用药物一样,心理辅导不是马上就能立竿见影的,可能会在几周后才发现以上这些症状有了改善。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伟人是在诠释慧能大师“风动幡动”之说:主动感知外面的世界,不要执著于事物的片面,心远地自偏,信步南山间是佛心的智慧。

佛语今译

[原文]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

[今译]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见种种事物。

[原文]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

[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