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3. 平等的氏族文化

从半坡遗址出土的遗物可以推出,早期的半坡氏族具有平等的观念,虽然在有些方面表现有所不同。半坡人对成人和小孩是用不同的方式埋葬的,成人一般都埋葬在防护壕沟北侧的公共墓地中,墓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出174座墓葬。埋葬的样式较多;最普遍的是仰身直肢葬,其次为俯身葬,此外二次葬是仰韶文化较流行的一种葬俗。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二人以上合葬的只发现两处,一处是两个成年男人合葬在一起,一处是四个青年女子合葬在一起。墓葬的墓坑窄小,仅能容一具尸体,大部分没有葬具,随葬品主要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最常见的有煮炊用的罐、汲水用的瓶和壶、盛物用的罐和饮食用的钵、盆、碗,少则1件,多则10件,多放在脚下或压在下肢上面。另外还有少量的骨珠、陶环和耳坠等装饰品。

埋葬夭折的小孩与大人不同,在发现的76座小孩墓中,除个别外,绝大部分埋葬在屋旁,而且用瓮棺。即在埋葬时先挖一个坑,在里面先放一个大粗陶瓮或罐,然后把孩子尸体放在里面,再盖上一细泥陶钵或陶盆,并在其底部凿一个小洞。较大的孩子用两个陶瓮对起来作为葬具。瓮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死者尚未成年,不得埋入氏族墓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灵魂观念及“亲子之情”而把幼儿葬在健在的亲人近旁,并在葬具上凿出小孔,供灵魂出入,便于得到亲人们的照应。半坡遗址的墓地位于村落近旁,一般被认为是氏族墓地,死者按一定的规则葬入本氏族墓地,它的男女分别合葬、对幼儿的厚待等,都明显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半坡遗址的文化艺术主要体现在陶器的装饰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外表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除绘有彩色图案外,还有绳纹、线纹、刻画纹、剔刺纹、弦纹、蓝纹、编织纹和附加条带纹等不同纹饰。装饰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质。器物的纹饰、质料和用途相一致,如粗砂陶制的炊器,多饰绳纹,细质硬陶制的汲水器多饰线纹,细泥陶制的饮食器和水器多饰彩色花纹。

半坡的彩陶,以红地黑花为主,也有白地黑花或黑红二色花等。花纹以几何形图案为主,也有的表现动植物形象,如鱼形、鹿形和一些鸟兽的形象,其中以鱼形纹为最多最有代表性的纹样,其组合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样。鱼的样子,有的比较写实,有的较为夸张。此外还有人面纹和几何形图案花纹。人面纹绘于彩陶盆内,人的嘴边对称地各衔一条鱼,鱼和人面融为一体,这种图案似与巫术和图腾崇拜有关。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圜底钵口沿部的黑彩宽带纹上,发现了较多的刻画符号,计22种。这些符号有竖、横、斜、叉等,多是在器物烧成前刻画的,少数是在烧成后或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刻的,有人认为它们是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也有人认为是结绳记事和刻本记事向图画文字发展的中间环节,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所有这些图画和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没有人能确切知道。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