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著作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还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等著作。
陈继儒在29岁时隐居小昆山,后隐居东佘山,专心于著述,善于写诗作文。他在书法上学习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米芾之作,有一定成就。在东佘山居内,树立的碑刻有苏东坡的《风雨竹碑》、米芾的《甘露一品石碑》、黄山谷的《此君轩碑》、朱熹的《耕云钓月碑》等。他还收藏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朱巨川告身》真迹卷,于是便将住处命名“宝颜堂”。
陈继儒还能绘画,他擅长画墨梅、山水,有多册页小幅墨梅画作流传于世,画风自然随意。他在画论方面,倡导文人画,坚持南北宗论。他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之说。
他所画山水,空远清逸,后来松江博物馆藏有他《潇湘烟雨图》一幅。他所画梅竹,点染精妙,名重当时。用水墨画梅,是他首创。他曾编有《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为后世所师法。传世画作有《梅花》《梅竹双清图》等。
陈继儒学识广博,除了诗文、书法、绘画擅长外,还喜爱戏曲、小说等。他收藏的碑石、法帖、古画、印章很丰富。他的藏书也很丰富,广泛搜集了很多民间奇书,或手抄,或校对。他曾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他对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释、道等书,无不研习,博闻强识。
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给崇祯帝上疏提道:“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朝廷屡次下诏征用他,他都以患病为由推辞了,可见其高雅情操。
陈继儒远居在山林之中,渐渐发现自己无法再心安理得地享受闲逸了,即使能眼不见心不烦官场上的纷争,但平常人的苦难他也是看在眼里的。他想自己一身才华无处展示,即使不能强求世人都舍弃功名利禄,但是著书立说教人处世之道的精力还是有的。于是,他回到书房中,将平日里消遣用的书画随手移开,开始了撰写。
在书稿将成之日,陈继儒想到自己总是从书房中的窗户内窥到外面的风光景色,院中的落英缤纷,就也想让读这部书的人们能和自己一样,可以借着这小小的一扇窗看清一些人世纠纷,因此,他将此书取名为《小窗幽记》。
在明清之际,小昆山林木茂盛,陈继儒在小昆山之阳的茅草屋隐居。他性格随和,善于处世,因深得“圆融”之妙,故能处理好与达官显贵的关系。陈继儒文采出众,终日以诗文书画自娱其间。在声名隆盛之后,又编书刻书,行情看好,其家境也逐渐殷实起来。就这样,他在小昆山整整隐居了20年。
陈继儒虽然归隐山林,却并非六根清静、放弃社会责任,他依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特别有关地方干旱水灾等事,他往往慷慨上书官府,洋洋千言,委婉曲折地逐条辨析,切中要害,当事者常常为之动容,最后不得不按其意愿付诸实施。陈继儒也由此被人们冠以“山中宰相”之名。
陈继儒作为一代山人之首,其仕隐生活及心态颇具典型意义。他曾经在破残的家园里喝过闷酒,欣赏过苍凉的秋景。秋景虽然多了一股苍凉,多了一点野性,但他看到了满地金黄。这种金黄是他用自己的艰辛、苦难创作出来的精神财富与文化成果,《小窗幽记》就是他的文化成果之一。
《小窗幽记》原来分为十二卷: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作品结构周备,编排有序,为陈继儒集编的修身处世格言。
醒、峭、奇、豪四卷,抒发的是豪情空有、壮志未酬的末世情怀,愤世嫉俗,奇谋妙策,只有寄托于文字之间;情、灵、景、绮、倩五卷,则标举美人名花、青山绿水、秘书灵籍为其安身立命之场,体现的是方外之致和隐逸幽趣;素、韵、法三卷,所呈现的则是名士风格,是其追求的人生境界。
作品思想杂糅儒释道三家,体现了多重的人生理想。通读全书,可以说充满了浓郁的佛道庄禅色彩,艺术地表达了淡泊的心态和出世的情怀,犹如一服清凉散,使人澄心净虑,超凡脱俗。但也不乏儒家的传统伦理。
作品主要讲述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从做人、处世、感情、个性、境界、品位、气度、法度等方面入手,立体地论及人如何塑造自身、增加涵养、立身处世、怡情养性,而且涉及到世情、历史、山水自然、艺术及文学鉴赏等多方面内容。
《小窗幽记》是小品中的小品,有点语录体、格言体的样子,其中精妙绝伦的语言,道眼清澈的慧解,灵性四射的意趣,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对人生的思索、处世的智慧,“热闹中下一冷语,冷淡中下一热语,人都受其炉锤而不觉”。
《小窗幽记》是作者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生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的俗谚。作品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其归纳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对后人影响至深。
《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是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作品更是古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经典宝训。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醒,益人心智。
作者在阅读了大量前贤、时人的著作基础上,采撷其精华而编成此书。采录图书的体裁有历史著作、词赋、戏曲、诗文、杂记等。虽然是借别人之酒杯浇灌自己之著作,但是在编选的背后,却隐藏着作者的独到眼光,透露了其襟怀和境界。所涉及的作品有时原文照搬,有时稍作增删,有时是变化而用,有时则根据自己品味和理解而特意改动个别字句等。
《小窗幽记》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要害,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富有哲理、意味深远而又文字优美,深为世人所喜爱。
清言原意是指清谈,尤其是魏晋名士的玄谈。到了晚明,文人雅士不仅继承了魏晋清谈的传统,而且吸收了中国文化与佛教禅宗的箴言、语录形式和内涵,使得清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形成一种新兴的小品文体。
从形式上看,清言自由活泼,短小精炼,骈俪成文,隽永雅致,既可以是自己随感偶得,也可以对前人言语进行提炼改造,不仅创作自由,是诗化的散文,也是散文化的诗,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和传播。
《小窗幽记》笔法清淡,善于剖析事理,与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和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起,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小窗幽记》是中国最传统、最具影响力的为人处世经典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者的人生哲理,也是经商、从政、贤达者的枕边宝典。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立身处世。在任何时代,如何安顿自己内心,如何与他人相处,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作品在此用力最多,篇幅最长,尤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清醒认识自我,多多宽容和体谅他人。其中很多条目,是讲人应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内心清醒,得失不要太计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怨天尤人等。
而对待别人,要以宽容厚道为原则。在面对机会和利益时,要想到分享,不要对人冷嘲热讽,面对恩怨情仇,要懂得原谅和感恩。
时时内省,善待他人,保持清醒头脑,与人和谐相处。
二是如何发现和体会生命的甘美。作者辑录的佳句所表达的意境,大多属于清灵飘逸、富有韵致或是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机的。特别是在自然的动与静中,体会到万物宁静而生生不息的美。在繁忙尘世生活中,尽力把握一份清闲之意,体味宇宙万物之美,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读者可以从妙言佳句中深深体悟到这点。
三是要善于体会事物的相对性。凡事不可过度,要从转化中辩证地看问题。物极必反、诸事不可走极端的思想,是作品的重要内容。要辩证地看待挫折和顺境、荣华和贫困。要想保持淡泊和从容,一般要历经繁华和纷纭。要求努力修习,提高自己涵养,保持高尚节操,是穷通转变、逆顺转变的关键。要以自我努力,达到厚德之境,而以心灵恬适,来对待劳碌和困顿,时刻保持通达和清醒。
《小窗幽记》被誉为中国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一,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书,全书始于醒,终于情,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淋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醒,益人心智。
《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四篇,共两百多条人生的处世的格言,告诫人们生活中不能糊涂,欲有一番作为,必须脱俗和超然,才能享受人生的淡然的快乐。
一、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识破迷惑,那么无处不是清醒的状态。将最难放下的心头之事放下,那么到处都是宽广的境遇。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就在于我们有欲望,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对自己的人性看不清楚,可能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而只有跳出欲望的泥潭,把现实和未来看清楚,你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就在于我们的执念和放不下,就像是你抓一把沙子,你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所以,有些事情,来的就来了,有缘由,去了就去了,有缘由。缘起缘灭,一切随缘。要知道,安心之处是吾乡!
二、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可留下一点,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再度萌生,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连累了。今日认为正确的事物不可太执着,否则就是未得理趣之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舍不得夕阳,你便会失去满天繁星。”
生活的智慧是不要执着,不要让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执取一切,你便能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对于生活,过去已成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最重要的是今天,把握好今天,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智慧的选择。
就像北宋著名词人宰相晏殊所说,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活在当下,当下就是诗!
三、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乐世界
将心中自伤伤人的荆棘去除,开放平易的心胸与人交往,便是天下最令人舒畅欢喜的事了。心中有荆棘,既会刺伤自己,也容易刺伤别人。自己把心门关闭,阳光怎么可能进来。所以,砍掉心中荆棘,打开心门,让阳光进来,给别人一段清风明月,自己也会光风霁月。
四、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杀人
无缘无故地饮下相思水,却不相信真会教人想念至死。爱情无解,缘分无端,谁知道我会爱上那个人。陈继儒在这里并非是咏叹爱情,也不是在感叹缘分,他是让我们学会冷眼旁观爱情,在爱情中,保持淡定和清醒。
五、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
秋天树枝上的黄叶,即使将要落下,也仍然眷恋着枝头。屋檐下的野鸟,除非死去,否则不能离开樊笼。人生在世,就像这秋叶与野鸟一般可怜。陈继儒看到的是人生的悲哀,人往往为情所困,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人因为情而伟大,也因为情而柔弱。
六、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在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办法的人。在狂风急雨,挫折潦倒的时候,能够站稳脚跟,而不屈服,才是有骨气的人。
繁花不沾身,暴雨立得定!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成功的喜悦,但如何在喜悦中,保持冷静,有失败的忧伤,但关键是在失败面前保持勇力,所谓成功不嘚瑟,失败不迷失。
七、黄花红树,春不如秋;白雪青松,冬亦胜夏。春夏园林,秋冬山谷,一心无累,四季良辰
风景好不好,其实取决于人的心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这首诗说得好,心美好了,一切都美好了。所以,道家哲学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则万事无忧。
八、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若能随时行乐,立刻可以获得快乐。身体既不生病,心中也无牵挂,春天的鸟啼就是美妙的乐曲,春天的花朵便是最美的妆饰。能得到一刻空闲,便能享受一刻的乐趣,哪里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刺激,才算是快乐呢?
人的苦恼有两种:一种是身上的苦恼,一种是心中的苦恼。但是,对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这两种苦恼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我们曾经看过身体有大病痛,却十分快活的人;也曾看过身体无病无痛,心灵却有沉疴之疾的人。
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别处。若要外求,终不长久。所以,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说得好: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身体无疾病,灵魂无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