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求人须求大丈夫 ① ,济 ② 人须济急时无 ③ 。渴时一滴如甘露 ④ ,醉后添杯 ⑤ 不如无。久住令人贱 ⑥ ,频 ⑦ 来亲也疏 ⑧ 。
酒中不语 ⑨ 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出家 ⑩ 如初,成佛 ⑪ 有余。积 ⑫ 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⑬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①丈夫:男子汉,即有气节、有所作为的人。
②济:帮助,接济。
③急时无:指需要帮助的人。
④甘露:甜美的水。
⑤醉后添杯:喝醉酒后,继续添酒。
⑥贱:轻视。
⑦频:频繁,多次。
⑧疏:疏远。
⑨酒中不语:指喝醉酒后不胡言乱语。
⑩出家:离开亲人、家庭,到庙宇里去做道士或僧尼。一般出家后,除了须吃斋念佛外,还要戒掉七情六欲。
⑪成佛:佛教语。佛指永离生死烦恼的智慧者、觉悟者。
⑫积:储存。
⑬经书: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
要想知道戒酒的办法,清醒时看看喝醉的人便知道该如何做了。求人应该求那些有担当的英雄好汉,接济人要接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人在口渴的时候,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人在喝醉酒后,若再让他喝酒就没有必要了。一个人在亲戚、朋友家住的时间长了会招人厌烦,人与人交往过多,再亲的人也会觉得厌烦,从而慢慢疏远。
喝醉酒时,不乱说话才是一个君子的作为,钱财上分得清楚,就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一个人只有像初出家时一样真心诚意,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积攒黄金千两,也不如通晓四书五经。养儿子如果不教育的话,就像养了一头蠢驴一样;养女儿若不教育的话,则还不如养一头猪作用大。
东晋时期,在丹阳郡句容县市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卖烧柴的孩子。他身材瘦小,沉重的柴担子把他的脊背都压成了弓形。
这一天太阳都偏西了,还没有人买柴,他就一直把担子挑到书肆的门前,放下担子坐在柴捆上擦汗。他的名字叫葛洪,是个勤劳节俭,刻苦学习的孩子。
葛洪性格刚强很有主见,家里没钱给他买笔、墨、纸、砚,他就每天早上上山打柴挑到城里去卖,卖了钱之后再买些纸笔等回去学习。
这天,葛洪挑着两大捆柴来到了书肆,书肆老板见葛洪坐在那儿,忙打招呼说:“小伙子,又来买纸了?”
葛洪说:“大伯,今天我的柴还没卖出去,想买点纸又没有钱,大伯你家缺柴烧吗?买下这些柴吧!都是一色儿的干树枝子,可好烧啦!我不要钱,你给我些纸笔就行,我这就给您挑进去吧?”
老板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爱学习的孩子,于是笑着说:“行啊!孩子,你帮我把柴搬到后屋去,我这就去给你拿纸笔。”
葛洪放好柴,老板特地多拿了一些纸笔给葛洪,想让他多用一段时间,可葛洪拒绝了。葛洪说:“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大丈夫应该钱财分明,只有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的东西用了才会心安。”
老板赞同地点点头,从此更喜欢买他的柴了。
葛洪由于学习刻苦努力,对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后来成为东晋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医药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