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荀子》导读

荀子的生平简介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子和孟子后最伟大的儒学人物。荀子名况,又称孙卿、孙卿子,被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晚期的赵国人,他的生卒年代实难确定,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前后。荀子生活于战国七雄即将一统的年代,当时的齐国比较兴盛,统治者也励精图治,极力笼络知识分子,聘请了许多有名气的人到都城临淄讲学,其中就包括孟子、邹衍、鲁仲连等等。

荀子五十岁的时候也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

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

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的思想内涵

《荀子》一书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全书共有三十二篇,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礼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我们从书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二篇,包括《劝学篇》《天论篇》《解蔽篇》《非十二子篇》和《王制篇》《议兵篇》等。

《劝学篇》是《荀子》一书中最著名的篇章,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解了学习的态度、方法、意义、效用及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勉励人们勤奋学习,像其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早就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尤其是文章中比喻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之成为古代哲理文中少有的佳作。

荀子强调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本身又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必须防止犯片面性的错误,用“虚一而静”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规律与治国之道。荀子的这种哲学观点集中于书中《天论》和《解蔽》等篇。

《天论篇》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文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格式,使思路层次清晰明了,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同时也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效果。

《解蔽篇》寻找的是政治上成败得失的论文。文章中荀子把矛头指向那些“乱国之君”和“乱家之人”的唯心主义谬论。他认为人们思想上的主观武断和和迷信鬼神,导致了人们在思想上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所以荀子提出“解蔽”一词。此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全文有力地突出了批判片面性,主张全面性的观点。

在《王制》一文中,荀子阐述了奉行王道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圣王制度,论及王者的政治纲领、策略措施、用人方针、听政方法、管理制度等等。《议兵》则是对军事理论作了系统的探讨,并详细论述了统一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另外,荀子的《成相》和《赋篇》也开创了我国说唱文学和赋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地位。

《荀子》的后世影响

荀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他又曾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认为人类可以“制天命而为之”,这种观点是前从来不曾提及的。

荀子作为一名学者,既注重个人修养,又传道授业,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同时,荀子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散文家。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先秦各家各派的哲学、学术思想,荀子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并进行了批判与总结。

他的思想对后来唯物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散文也被后人认为是战国诸子中成就最高的,说理周密且讲究文采,在两千多年来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中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优良的传统。

“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家之新风”,荀子的思想开创了儒学的一片新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令后人受益匪浅的这本著作中,我们定能觅得古代先贤文化的精华所在。

虽然历代学者对《荀子》一书颇多歧说谬解,其书中难懂的字词过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古音通假和连绵重叠字词短语,如“礼”“义”“分”“君子”“小人”及“皇皇”“信信”“填填然”“瞒瞒然”等等,如果不能得到一些古典名著集解之类的辅助工具,确实难以让人通晓原文之意。

作者在翻译编著此书时就参考了研究古典文学的不少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与辩解,又都给予了更为精确地选择与校勘。在斟酌词语的过程中颇费周折,务求正误纠谬、注译互补,以免贻误读者。

在章节的选择方面,我们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取的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篇章,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希望读者能够从中领悟荀子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从而对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荀子》的大智慧

《荀子》一书,内容丰饶,所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无不思虑精湛、蹊径独辟。荀子治学谨严,识力卓著,刺取诸子,综合百家,既师法有源,又不抱残守缺,规模宏浩,思维精密,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个为诸子百家划句号的人。

荀子学说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批判精神。《非十二子》是批判诸子的名篇,《不苟》《解蔽》《儒效》《富国》《王霸》《天论》《正论》《乐论》等篇,锋芒所向,如秋风过林、摧枯拉朽。荀子非难它嚣、魏牟脱略礼仪,反对墨子平等兼爱;非难陈仲、史鰌贵贱不明,讽刺宋钘寡情少欲;指责慎到、田骈尚法无法,诘难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以及孟子不明性恶,老子贵贱不分,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凡此种种批判,鞭辟入里,尖锐中肯,知其精华,讽其糟粕,扬长弃短,可以说,荀子对诸子的批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荀子学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实精神。当时百家争鸣,诸子只重言辩辞利、不务其实,“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或“用名以乱名”,或“用实以乱名”,或“用名以乱实”。总之,就是歪曲事实、名实相悖。荀子勇毅、坚定而犀利,大力提倡“课以名实相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所以,荀子的文章绝少浮气华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着边际的玄思,不得要领的论辩,不可考查的言语,统统为荀子所唾弃。

荀子最富价值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理论:人定胜天。荀子说:“天行有常。”天就是自然,意思是说,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天不能主宰人类,人类可以驾驭自己,人世治乱的关键不是天意,而是人为。

荀子的想法实实在在,他认为,如果人勤奋耕作,省俭节约,那么天也不能使其贫穷;如果人注意营养、锻炼身体,那么天也不能使其疾患;如果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办事而不出差错,那天也不能使其遭祸。所以说,人的吉凶福祸,取决于人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不仅如此,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人不仅不靠天,而且可以战胜天。他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推崇上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作物体来畜养而控制它?顺从上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规律来利用它?盼望有利的天时,等待上天的恩赐,哪里比得上顺应季节的变化,使天时为人服务呢?听凭万物自然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对万物加以变革改造呢?一心想着万物为自己所利用,哪里比得上合理利用万物,不造成浪费呢?仰慕万物怎样生产,哪里比得上促进万物更好地成长呢?

荀子的结论是,放弃人为的努力,只是指望老天爷的恩赐,那没有情感的老天爷什么也不会给你。这样一段人定胜天的思想如划破夜空的彗星耀眼惊心。它鼓舞着人,安慰着人,肯定着人,有力地恢复了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信,也极大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陶冶人性,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荀子》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决不讳言人的丑陋。他是一个让人难堪的人,他的目光直指人性中最肮脏、最黑暗的部分。他说,人生来就好利、好色、好嫉妒,如不加以克制,任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淫乱乃至危及整个社会秩序。

荀子所认为的善,则是一切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服从礼仪制度,但这是人性中所没有的。为了把人由恶引向善,就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进行教化,需要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荀子打了个比方:弯曲的木头必须修整才能挺直,钝刀必须磨砺才会锋利。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丑恶的,所以善,那不过是人为的结果。而孟子则说人性本善,荀子一次次地批判道:“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性伪之分者也。”

在他看来,孟子没有把本性与人为加以区分,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也就看不到教化的作用。他比方说,人的本性,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材料,而人为则是礼仪道德加工的成品。没有原始材料,礼仪道德就没有加工的对象;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就不能自行变得完满美好。

人性本恶是荀子全部学说的基础。它彻底打破了天赋的道德观念,否定了先天良知的存在,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主张,从而为礼义、道德、君师、修炼对于人的重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说,尧舜与桀跖天性一样,可前者是圣人,后者是小人,所以,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人当自救,荀子在人性上强调人为的力量,这与他否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法力无边的天神存在,人不但可以驾驭自己,而且还可以战胜自然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人的本性是丑恶的,那如何才能达到完美境界呢?这就是教育、学习和磨练,并因此形成一种进取人生的风格。

《荀子》开篇就是劝学,可以想见荀子的良苦用心。荀子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学习重要的道理。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话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蓼蓝还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还冷。荀子把人的本性比做蓝草和水,而把美好的人性比做靛青和冰,那么变化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呢?荀子认为那就是教育、学习和磨练。

荀子还讲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孩子,降生时的啼哭与中原的婴儿完全一样,可长大了以后,他们的风俗习惯相差很远,原因就在所受的教育不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多,就懂得礼仪制度,成为善人;不受教育,恶的本性就不会变化。所以,教育、学习、磨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虽然荀子主张人性恶,但他认为人人都有从善向善的愿望。一个人有了这种愿望就应付诸行动。否则,即使“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扎扎实实地学习比空空洞洞的幻想更为可靠。一个人想要成为善人、圣人,除了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别无选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江海是小溪一条一条汇集而成的,人的知识也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马有优劣之分,人有愚智之别,聪明人不学习也会一无所获,愚笨人坚持不懈地学习也会大有成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勤奋、耐心、刻苦是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然而,人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人生而学习。因而学习的态度,也即人生的态度。人性恶,但后天渐有善良的愿望,学习可使人改恶从善,使人格完善,于此,学业、事业也得到精进、发展。或者,事业、学业的发展、精进,必然又促进人格的完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是,荀子进取人生的风格与哲学,就尤其有流水不腐,与时俱进的诗意与魅力。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