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修然 ① 必以自存 ② 也;见不善,愀然 ③ 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 ④ 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 ⑤ 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 ⑥ 呰呰 ⑦ ,亦孔 ⑧ 之哀。谋之其臧,则具⑨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注释】
①修然:形容整饬严正的样子。②存:省问。③愀(qiǎo)然:忧惧的样子。④菑(zāi):同“灾”,遭受灾害的样子。⑤谏争:直言指出他人的过错,并规劝其改正。⑥噏噏:同“吸吸”,吸取。⑦呰(zǐ)呰:通“訾訾”,诋毁,诽谤。⑧孔:很,非常。⑨具:假借为“俱”,都,全。
【译读】
看到慈善的事要严正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善事;看到不善的事一定要严肃来反省自己;自己身上有好的德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倍珍惜和保持;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品行,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样感到厌恶。所以能够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而又抓住要点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人,就是陷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一定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极其厌恶那些陷害自己的寇贼。喜欢好的德行而永远不知道满足,接受规劝而能够警诫自己的人,即使不想进步,但能不进步吗?
小人则与此正好相反,自己极其放荡,却憎恶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不正派,却还想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就好像虎狼般的狠毒,行为就好像禽兽般的无耻,却又厌恶别人说自己坏。
亲近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疏远直言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指正自己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忠诚当作损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但能不灭亡吗?诗云:“乱加吸取,相互诋毁,真是莫大的悲哀。良谋善策本来很完美,却偏偏全部都遭受到严加拒绝,谋划本来不好,反而照着办理。”说的就是这种小人。
【原文】
扁善之度 ① ,以治气 ② 养生,则后彭祖 ③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 ④ ,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 ⑤ 提僈 ⑥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 ⑦ 获 ⑧ 。”此之谓也。
【注释】
①扁善之度:遵循补法则无所往而不善。扁,通“遍”。②治气:调养血气。③彭祖:传说他经历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④时通:处于顺境。时,处于。⑤勃乱:违背事理,举止错乱。勃,通“悖”,荒谬。⑥提僈:松弛缓慢。⑦卒:这里指尽、都。⑧获:得时,得当。
【译读】
无所往而不善的原则是:调理血气,保养身体,那么自己的寿命就会仅次于彭祖;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自立自强,那么自己的名声可以与尧和禹相媲美。礼仪才真正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
凡是动用情感和意志,运用智慧和思考处理问题的时候,遵循礼义就可以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会颠倒错乱,迟缓怠惰;饮食、衣服、居所和一举一动,遵循礼义就会和谐而有节奏,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容貌、态度、进退和行走,遵循礼义就会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义就会倨傲乖邪,庸俗粗野。所以,人如果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没有礼义,事情就做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则没有宁日。诗云:“礼仪完全符合法则,言笑完全得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以善先 ① 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 ② 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 ③ ,少见曰陋。难进曰偍 ④ ,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⑤ 。
【注释】
①先:前导,前驱。②趣:同“趋”,趋向,进取。③闲:宽大,这里指见识广博。④偍(tí):行动迟缓。⑤秏(mào):通“眊”,昏乱不明。
【译读】
用善良的行为引导别人叫教导,用善良的行为去附和别人叫顺应,用不良的言行引导别人叫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阿谀奉承。是所当是,非所当非叫明智,把对的当作错的,把错的当作对的叫愚蠢。诬蔑良士叫谗言,陷害良士叫虐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正直。窃取财物叫偷窃,隐瞒掩盖自己的行为叫欺骗,轻率不诚实的言谈叫虚妄,进取或退止没有规定叫变化无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最大的贼。听到的事情多叫广博多闻,听到的事情少叫学识浅薄,见到的事情多叫娴,见到的事情少叫浅陋。难于进取叫迟缓,容易忘记事情叫遗漏。处理事务简明扼要而有条理叫治理。措施繁多而又杂乱无章叫昏乱不明。
【原文】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 ① 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② ;齐给便利 ③ ,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 ④ 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 ⑤ 弃,则炤 ⑥ 之以祸灾;愚款端悫 ⑦ ,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注释】
①知:同“智”,指心智。②道顺:导训,训导。道:沿着,遵循。③齐给便利:敏捷快速。④抗:通“亢”,高,大。⑤僄(piào):轻薄。⑥炤(zhāo):同“昭”,明显。⑦端悫(què):正直诚谨。
【译读】
理气养心的方法是:对于血气刚强的人,就要用心平气和的办法去柔和他;对于城府太深思虑过密的人,就要用和善纯良的办法去同化他;对于勇敢大胆乃至凶猛暴戾的人,就要用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太越轨的道理来帮助他;对于行动轻易急速的人,就要用举止言谈的安静从容来影响并且节制他;对于心胸狭隘乃至气量太小的人,就要用海纳百川的宽宏大量来帮助并且扩展他;对于卑下迟钝只知道贪图利益的人,就用远大高尚的志向在境界上来提高他;对于庸俗平凡乃至低能散漫的人,就要用良师益友来指导他;对于怠慢轻浮乃至自暴自弃的人,就要用将会招致灾祸的理性分析来提醒他;对于朴实端庄却有点愚钝拘谨的人,就要用礼制音乐来协调他,用理性思考和层层深入剖析的办法来开通他。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的指导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专心致志地喜欢行善更神妙的了。这是理气养心的方法。
【原文】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 ① 而外物轻矣。传 ② 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③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注释】
①内省:从内心进行反省,这里指重视自身的修养。②传:这里指古书。③折阅:亏损着卖,即亏损时生意仍然要做下去。
【译读】
志向远大的人能够不在乎富贵的诱惑,道高义重的人能够不在乎王公贵族的淫威;注重内心修养并可以反省明白的人,就能够不在乎身外之物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则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使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好好去做;利益上虽然少但是道义上很多的事,也好好去做。通过侍奉昏乱的君主而获得显赫的声名和尊贵的地位,不如顺着道义的指导而侍奉那些陷于困境的君主。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一遭受水灾旱灾就不种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节操有学问的人也不会因为贫穷困厄而不注重道义。
【原文】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 ① 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 ② 而心执 ③ 诈,术顺 ④ 墨 ⑤ 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 ⑥ 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 ⑦ 而不曲,辟违 ⑧ 而不悫,程役 ⑨ 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 ⑩ ,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注释】
①术:通“述”,遵循。②倨固:傲慢固执。③执:是“势”字之误,指谋略,引申为狡诈。④顺:当作“慎”,指慎到,战国中期赵国人,主张法治、势治,是一个由黄老学派演变而来的早期法家人物。⑤墨:墨翟,即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⑥偷儒:苟且偷安,懒惰。儒,通“懦”,懦弱。⑦佞兑:谄谀取悦。兑,同“锐”,尖锐,锐利。⑧辟违:行邪僻悖理之事。辟,同“僻”,邪僻。⑨程役:工程劳役。⑩供冀:恭敬谨慎。供,通“恭”。渍淖(nào):陷于烂泥。击戾:抵触,乖忤。偶视:两个人对视。
【译读】
容貌恭敬而内心忠诚守信的人,遵循礼义而又有爱心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尊重他。辛苦劳累的事就抢先去做,有好处而享乐的事却让给别人,端庄谨慎并忠诚信守的人,谨守礼法并明察事理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即使困顿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信任他。容貌傲慢固执而内心狡猾诡诈的人,遵循慎到和墨翟的学说的人,灵魂深处驳杂污秽的人,也可以走遍天下,但是无论他到了哪里,即使飞黄腾达,也没有人不鄙视他。遇到劳累辛苦的事情就偷懒怕事,转身逃脱,看到有好处而享乐的事情就施展才华,快嘴利舌地争抢而不退缩,邪僻恶劣而不择手段,放纵欲望而毫不检点约束,这样的人也可以走遍天下,但是无论到了哪里,即使飞黄腾达,也没有不厌烦他。
走路时要恭恭敬敬,不是因为怕脚上沾染了烂泥;走路时低下头项,不是因为怕头触碰到什么;和别人相视而先低下头避开对方的目光,不是因为害怕对方。所以,想要读书做官的人就要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并不是害怕得罪那些溺于流俗的人们。
【原文】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 ① 而体 ② ,君子也;齐明 ③ 而不竭 ④ ,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 ⑤ ;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 ⑥ ;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⑦ 。
礼者,所以正身 ⑧ 也,师者,所以正礼 ⑨ 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 ⑩ ,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注释】
①笃志:意志坚定。②体:实行。③齐明:无所不明。齐,全。④不竭:其思虑左右逢源,不但能明察一切,而且能“深其类”。竭,穷尽。⑤伥(chāng)伥然:不知所处,无所适从的样子。⑥渠渠然:窘迫不安的样子。⑦温温然:轻松自如,得心应手的样子。温,平和。⑧正身:端正身心,清除掉不合礼法的思想行为。⑨正礼:正确地阐释礼义。⑩然而然:怎样规定的便怎样去做。知:同“智”,理智。乱妄:思想混乱行为狂妄自大的人。
【译读】
尽力遵守法度的,是学士;意志坚定而又亲身实践的,是君子;敏捷明智而永不枯竭的,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就会无所适从;有礼法,却不知它的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守礼法而又深明同类之事,精确把握它的具体规则,然后才能温和可亲,得心应手。
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怎么能够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是性格习惯遵守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理智顺从老师。性情习惯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所以,不遵守礼法,就是无视法度;不遵守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守老师的教导,不遵守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人分辨颜色,聋人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做不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习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这样做。《诗经》上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端悫顺弟 ① ,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 ② 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 ③ 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 ④ 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
老老 ⑤ ,而壮者归焉;不穷穷 ⑥ ,而通者 ⑦ 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 ⑧ 。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 ⑨ 乎!
【注释】
①弟:同“悌”,顺从兄长。②钧:通“均”,相等,相同,均匀。③愓(dàng)悍:放荡凶悍。愓,同“荡”,放荡。④详:通“祥”,吉利,吉祥。⑤老老:尊重老人。⑥穷穷:轻视处境窘困的人。⑦通者:通达显赫的人。⑧一焉:归于一个地方。⑨遂:通“坠”,毁灭,坠落。
【译读】
端正忠厚而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他为好少年;如果他还好学上进,谦虚敏捷,那就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了,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了。苟且偷安,懒惰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就可以称他为坏少年;如果还放荡凶狠,阴险害人而不顺从长者,这就叫作凶险的少年了,这样的人即使遭受刑杀,也毫不可惜。
如果你能够尊敬老人,那么青壮年便会归附你;如果你能够不轻蔑侮辱处境艰难的人,那么明通事理的人便都会来聚集;如果你能够在暗中做好事,施恩不图报答,那么贤人和不贤的人就都会归向你,如果人有这三种好的德行,即使是有天大的过失,恐怕上天也不会让他大祸临头吧。
【原文】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 ① 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 ② ,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 ③ 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 ④ 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 ⑤ 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注释】
①安燕:安逸。燕,通“宴”,安逸。②夺:剥夺、使丧失,这里指处罚。③杀势:不盛气凌人。杀,减少,减弱。④交:应为“文”之误,指礼仪。⑤无:同“毋”,表示劝阻,不要。
【译读】
君子对于求取利益的事情是不会斤斤计较的,他对于防避祸害的事情是早就做好准备的,他对于避免耻辱的事情是诚惶诚恐的,他对于奉行道义的事情是勇往直前的。
君子即使是身处贫困,但是他的志向是远大的;即使是身处富贵,但是他的体态容貌却是非常恭敬的;即使是生活安逸,但是他的精神并不会松懈懒惰;即使是劳累疲乏,但是他的容貌却依然端庄;即使是发怒的时候也不会过分地处罚人,即使是高兴的时候也不会过分地奖赏人。君子虽然受到贫穷,但是他的志向远大,这是因为他要尊重仁德的缘故;虽然得到富贵,但是他的容貌是谦恭的,这是因为他不依势作威的缘故;虽然安逸,但是他的精神并不松懈懒惰,这是因为他明通道理的缘故;虽然身体劳累,但是他的容貌依然端庄,这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的缘故;他发怒时、高兴时的不过度赏罚,这是因为礼法战胜了私情的缘故。《尚书》上说:“不要有所偏好,要遵循古代圣王的正道;不要有所偏恶,要遵循古代圣王的正路。”说的就是君子能够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